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pp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PPT 60张)
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们党许多领导同志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上做出了积极的贡自己走路,应该是
根据中国的特点,采取适 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 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 经济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周恩来提出,我国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国特色”
• • • • • • • • 一是政府与市场的紧密结合 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三是充满活力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 *即政府优势(计划经济)和民间力量即市场经济 *“强势政府”和“双轨制” *欧洲—--美国—---中国 思考: “第三条道路”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问题:
•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 •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 取得了什么样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 遇到了什么样的阻力与障碍?全党上下达成了什么
样的共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习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建国后30年:
•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了独创性理
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
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独创性理论成果:
• 探索初期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两部著作、“大跃进”挫折后毛泽东读
专题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道路理论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 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 烙上中国印
第十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十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内容:一、探索的历程二、探索的初步成果三、探索发生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教学重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中的经验教训教学内容:一、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1)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全新课题;(2)苏联模式暴露出学多弊端,党已经开始觉察到;(3)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以苏为鉴】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它们依次是:(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其中,前五种关系主要涉及经济建设的问题,后五种关系主要是如何在政治和思想文化上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指出:⑴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和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照抄照搬;(2)对外国资产阶级地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要进行抵制和批判;(3)学习外国要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学习外国的目的是为了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显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已经阐明了这样一个基本思想,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学习别国长处,借鉴别国经验,走自己的路,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和意义】1956年9月召开。
(1)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政治形势,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大会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大会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新中国初期 53-56年 运动 土地改革 对农村社会 名称 主义改造 运动 从地主土地 农民个体土 内容 私有变成农 地私有变成 民个体土地 公有 私有 行政 乡镇 合作社 机构 经营 农民个体经 集体合作 方式 营 所有 农民个体所 集体所有 制 有 1958年 人民公社 化运动 大幅度提 高公有化 程度 1978年以后 农村经济体 制改革 坚持公有化 前提下,改 革经营、分 配方式 人民公社 乡镇政府 一大二公 集体合作 集体与国 家所有 家庭联产承 包 集体与国家 所有
一、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对内:经济体制的改革 1.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社会主 义生产力的发展。 2.内容: ⑴农村: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乡镇企业 ⑵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⑶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定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 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经营方式: 集体经营 农户自主经营 变化: 分配方式: 平均主义 农户自负盈亏
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 惟一的经济基础。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 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 发展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 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 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 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中国特色道路的探索
(4)地位确立:1995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 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核心问题: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 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历史地位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 飞跃的理论成果。
3、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时间: 香港:1984年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回归。
澳门:1987年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回归
回归的意义:
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 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 例,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4、海峡两岸关系缓和与发展:
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中国政府停止炮轰金门实现了 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1980年后,两岸“三通”的逐步实现。两岸交流特别是民间交 流日益频繁。
1992年,大陆“海峡会”和台湾“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 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199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 投资保护法》。推动了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法制化: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一国两制”成为基本国策。
2、含义: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港、
澳实行资本主义。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关系: 联系: 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
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ppt课件
价值规律的作用。
30
刘 提出我们应该学会自己走路,应该是根据 少 中国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 奇 进行建设,要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等。
周 恩
提出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
来 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
陈 云
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31
邓 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 小 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 平 等观点。
朱 德
强调党执政后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任务是 保护生产、巩固和纯洁党的组织、巩固党
同群众的联系、保证党的集中统一等。
邓 子
提出在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
恢 制的观点。
32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党内仍然提出了一些
“文革”时期的探索: 比较正确的观点
党际关系不应当影响国家关系
毛泽东提出
两个中间地带
三个世界划分
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 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 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 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 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 继续发展。
——邓小平
16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 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 的社会主义建设。直到“文化大革命” 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 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9
10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①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②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④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
个人的关系 ⑤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⑥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⑦党和非党的关系 ⑧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⑨是非关系 ⑩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论十大 关系》是 中国共产 党开始探 索的标志, 它为中共 八大的召 开做了理 论准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PPT演示课件
1971周恩来恢复调整
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系统纠正文革 “左”倾错误)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 历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严重的失误?
成功: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全面整顿
失误: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革 7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 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国内:改革遇到阻力;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
十四大(1992)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十五大(1997)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生产力发展
生活水平提1高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 (以时间为线索)
• 1992年十四大--确立目标 •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基本框架 •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理论完善 • 21世纪初--基本建立
基本途径和方式:生 全产 行合 业作 公社 私, 合营
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标 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 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
4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1956 北京) (1)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2)评价: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4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的背景
1.政治: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缓和
国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②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际 2.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3.亚洲“四小龙”等腾飞的借鉴意义
国 1.十年文革使经济崩溃 人心思治 内 2. 十一届 三中全会决策
15
二、对外开放的概况
经济好转:(1962—1966年)
高考大纲版历史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九│ 专题网络构建
专题网络构建
专题九│ 重点要点探究
重点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启示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 建国初期,中国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 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 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 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这个时期 是成就与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但总体来说是在“左” 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 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九│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综述: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 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十年,“文化大 革命”的十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等内容。由于本 专题属于中国现代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借鉴意义, 在教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
专题九│ 专题备考引擎
专题线索 本专题的主线索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 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1949—1952年三年 奋斗,国民经济得到恢复;1953—1957年期间,进行了三大 改造,并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 础;1956—1976年这20年间,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 前进的一段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重大失误,但社会主义建设 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 放的政策,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PPT教学课件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及其局限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 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 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 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结论] 能结合时代背景,在材料所反映的信息和以下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进行 合理解释。如: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 的决定。③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能提出 独立的见解或认识。例: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 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
课标解读
课标内容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 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 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 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 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PPT课件1
C.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D.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
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是当代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这个称谓首次使 用是在( C ) A.中共七大 C.中共十五大 B.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D.中共十七大
3.(中考题)决定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大”的重大决策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1.中共“十四大”的重大决策
时间:1992年10月
重大决策:明确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生产力。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
人才市场
请举例说明市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三.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逝世 2.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 思想
1.邓小平逝世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与世长辞
2.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确立
邓 小 确立为党的 1997年9月,中国共 平 指导思想的 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 理 时间及会议 大会 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可 概括为: 一个中心 以经济建设 两个基本点 为中心 三个奋斗目标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把我国建设成 为富强、民主、 文明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
2.“三步走”战略部署
(发展水平)
1956年 (20世纪末) (21世纪中叶)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_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ppt
我爱记歌词:
我们唱着东方红, 当家作主站起来 ; 改革开放富起来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 ;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 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
探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这一理论是如何形成、 确立的?(时间、过程)
1、时间 : 2、过程:
1978年——1997年
学习目标
1. 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 2. 知道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按时序设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确立大 事简表》 三中全会 三中全会后 1982年12大 1987年13大 1992年 1992年14大 1997年15大 实行改革开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课标要求】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识记:十二大和十三大的基本史实;1992 年的 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党的十五大的 史实。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新发展
学习目标:1. 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 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提出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基本路线。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 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 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4.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 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反对僵化停滞。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 指出和平与发展的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问题上: 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 的保证。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 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 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PPT精品课件
典型例题
2.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 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 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 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 “八二宪法”( )
A.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 B.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 C.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D.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改革开放进程
1.对内经济改革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 (2)城市改革: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进行综合试点。 (3)理论突破: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重大命题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4)深化经济改革: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明确提 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 度,大力推进各方面的体制改革。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从沿海到沿江, 从沿边到内陆, 多层次、多渠道 、多种形式的全 方位对外开放的 新格局
二、改革开放进程
3.目标与成果 (1)目标: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 步推进。 (2)成果:到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 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典型例题
7.为了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个 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这一构想( )
①是实现中国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②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和发展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PT课件-完美版
邓小平南巡期间视察深圳
《 有 中 国 特 色的社 会主义 道路》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PP T课件- 完美版
邓小平视察上海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 共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指出要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 平谈话精神,集中精力把经济建 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
《 有 中 国 特 色的社 会主义 道路》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PP T课件- 完美版
“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发展水平)
发达水平
小康水平 第三步
温饱水平 第二步
第一步
1956年
(20世纪末) (21世纪中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有 中 国 特 色的社 会主义 道路》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PP T课件- 完美版
《 有 中 国 特 色的社 会主义 道路》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PP T课件- 完美版
《 有 中 国 特 色的社 会主义 道路》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PP T课件-义 道路》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PP T课件- 完美版
党史开讲
如果你作为电视台《党史开讲》栏目的嘉 宾,请你谈一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 如何提出的?
《 有 中 国 特 色的社 会主义 道路》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PP T课件- 完美版
想一想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有何重要 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社会主义经 济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 有 中 国 特 色的社 会主义 道路》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PP T课件- 完美版
《 有 中 国 特 色的社 会主义 道路》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PP T课件- 完美版
《 有 中 国 特 色的社 会主义 道路》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PP T课件- 完美版
中职资料:第1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课件
经济总量 人民生活 基础设施 科技创新
世界第二 显著提高 高速发展 成果丰硕
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化
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的本质特征。中国不断完善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基层民 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
依法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依法维护人民权益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国家治理体系
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 国家治理能力,健全权力运行 制约和监督机制。
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 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
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 发展,如戏剧、曲艺等传统艺 术形式日益活跃。
现代艺术繁荣
现代艺术蓬勃发展,新兴艺术 形式层出不穷,为社会增添了 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社会性质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了社会 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2.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 纪元。 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到1956年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实现了从新民 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在中国 的探索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历经了探索与曲折,最终找到了适合中 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
经济建设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中国面临着诸多困难 ,如经济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不足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PPT)
C
3.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 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 2001年”催生1992年创业高潮点的动因是 ( ) A.邓小平南方讲话 B.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扩大企业自主权
A
邓小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 为与建国之父毛泽东并列的“中兴始祖” 肯定将名垂青史。 ——《共同社》
邓小平把中国带出了落后与孤立,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父。 ——《德新社》
小 结
毛泽东 思想
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中国如何独立并走 向社会主义的问题
解 放 思 想 实 事 求 是
邓小平 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97 年 2 月 19 日, 正当中国的改革开 放事业蒸蒸日上, 香港也即将回到中 国人民怀抱的时候, 邓小平同志却因病 医治无效在北京去 世,享年 93 岁。他 的角膜也贡献出来 了,遗体也捐作医 学研究,最后,骨 灰也撒到祖国的大 海里去。他什么都 没 有 留 下 。
地“ 爱我 着是 我中 的国 祖人 国民 和的 人儿 民子 ”我 深 情
, !
邓小平语录摘选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 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 地试,大胆地闯。”
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 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探索民族发展之路的思想和模式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毛泽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影响:①左倾错误迅速发展; ②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 ④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⑤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重大失 误,是造成三年(1959~1961)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大跃进时期的漫画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③经济建设方针:反保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评价: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1958年总路线: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评价:反映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但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3、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 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②1958年总路线的指导; (2)特点:
改革的前提: 根本目的: 目标: 实质: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思想: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十一
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的思想基础。
经济:徘徊中前进
5、1956~1965年经济建设主要成就: 初步建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摘掉“贫油国”的帽子;
6、文化大革命(1966-1976)
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探索与失误(1956-1966)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启示一: 从国情出发
“大跃进”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 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 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 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③“一五”计划是实现总路线的重大步骤。
(2)实质
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 惟一的经济基础。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不同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 人民公社化涉及生产关系方面。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 展不顾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 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 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 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浮夸风、“共产风”
敞开肚皮吃饭” 的人民公社食 堂。
《人民日 报》报道各 地大放农业 高产“卫星”
高指标、瞎指挥
“卫星”田稻穗居 然能承受一个小姑娘 的重量。
一字排开的土高 炉,蔚为壮观。
4、1960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1、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内容: (1)农业改造: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合作社
(2)手工业改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策略:利用、限制、改造
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初级: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高级:全行业公私合营
3、实质:变革生产关系(将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拓展】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①总路线规定了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工业化,即发 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二是三大改造,即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 与发展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这是总路 线的突出特点。
②“一化三改”是“主体”与“两翼”的关系,两者 同时并举,相互促进。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至今)
家庭联产承
农村经济
包责任制
对 体制改革
内
乡镇企业
:
的发展
经
十 一 届 三 中
济
体
制 改 革
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
国有企 业改革
全
会
点、线、面开放
对外:实行开放
格局的形成
加入世贸组织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经
体
济
制
生
活
的
腾
飞
经济体制改革
概念: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 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
失误:
1958Biblioteka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启示二: 实事求是, 尊重客观规律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启示三: 生产关系的变革 必须与生产力水 平相适应。
课标要求: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 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经验: 勇于探索 ;犯了错误;勇于正视,努力纠正;
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教训: 正确认识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
4、意义: 1956年底,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
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1956年)
(1)主要内容
①国情的正确认识: 主要 先进的工业国
落后的农业国
矛盾 人民对经济文化的需要
落后的经济文化
②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一化三 改路线
一化: 工业化
三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3、实施: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①内容(教材83---84页)
②成果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 的基础;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949____1956) (1957_66)
(1966____1976)
1978--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条件: 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方针: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组织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