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古德莱德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2答案(第5—8章).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2答案(第5—8章).

课程与教学论》形考作业2答案(第5—8章)一、填空题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怎么选择需要教的内容。

泰勒提出了课程组织的三个基本原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

课程的纵向结构,指的是对课程要素学习先后次序的安排。

2.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程五个层次。

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程与任选课程两类。

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

6.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是如何运用的。

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的因素”。

8.课程学者霍尔(Hall)和霍德(Hord)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低度关注、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的、结果、合作、再关注。

9.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将课程实施的策略分为三种:“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从中间向上的的策略。

10.课程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1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

13.影响校本课程参与者的因素包括教师、学校领导者及管理者、课程专家及学生和家长。

二、单项选择题1.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受以下哪一种因素的制约? ( C )。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次作业参考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次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2一、填空题1 .课程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

2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五个层次。

3 .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4 .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程”与“任选课程”两类。

5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

6 .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是如何运用的。

7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内部的因素、学校外部的因素”。

8 .课程学者霍尔(Hall)和霍德(Hord)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低度关注、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的”、结果、合作、再关注。

9 .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将课程实施的策略分为三种:“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从中间向上的”的策略。

10 .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11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2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分题库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分题库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分题库附精品答案单选题(共30题)1、 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A.罗森塔尔B.波斯纳C.玛勒斯D.布鲁巴奇【答案】 B2、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 )年。

A.1856B.1860C.1862D.1866【答案】 C3、 百米竞赛的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间隔2秒比较合适,相隔太长时间才发起跑信号会影响运动员的成绩,其原因是()。

A.注意的选择性B.注意的分配C.注意的起伏D.注意的指向性【答案】 C4、 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课程属于()。

A.理想的课程B.正式的课程C.领悟的课程D.运作的课程【答案】 A5、衡量学生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要素是(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答案】 D6、对知识最好的复习方法是( )。

A.有意识记B.多种感官参与C.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D.画线【答案】 C7、李老师是三年级数学老师,在教授《测量》一课时,安排学生在课后测量教室里桌椅、讲台的长、宽、高等数据,这种教学方法属于( )A.实物演示法B.社会实践法C.情境教学法D.实习作业法【答案】 D8、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环境B.遗传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答案】 C9、为了了解学生的视力情况,某教师向学生发放问卷以收集相关信息。

该教师所采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比较法【答案】 B10、传染病流行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 )。

A.有传染源,有能实现的传播途径,有易感性高的人群B.有病原体C.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实现,人群易感性低D.有人群易感,即可流行【答案】 A11、 罗老师教学《观潮》时,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其贯彻的教学原则是( )。

A.启发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直观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答案】 C12、班主任是班集体的( )。

《课程理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课程理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15 页《课程理论》模拟试卷一一、基本知识题(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每题2 分,共15 题,总计30 分)1.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的代表作是:CA.《课程》 B.《课程论》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由英国的哪位学者提出的:AA.斯滕豪斯 B.泰勒 C.施瓦布3.强调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课程开发模式是:C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 C.实践模式4.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

其中一个“筛子”是学校教育哲学,另一个“筛子”是:AA.学习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儿童心理学5.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的特点是:CA.以课程目标的厘定为起点 B.以有争议的问题为内容 C.以集体审议为方法6.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逻辑顺序”相对的原则是:BA.经验顺序 B.心理顺序 C.社会顺序7.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际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他将课程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在课堂里实际实施的课程”属于哪个层次:B P333A.理想的课程 B.执行的课程 C.经验的课程8.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泰勒提出目标的确定要有三个来源,下面哪一个不属于泰勒所指的目标的来源之一:C P97A.对学生的研究 B.学科专家的建议 C.家长的意见9.课程概念重构运动的代表人物是:C P24 ?A.泰勒 B.施瓦布 C.派纳10.在“理解有关营养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AA.“理解” B.“营养” C.“重要事实和原理”11.下列不属于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是:B ?A.适合学生发展水平 B.与学科逻辑一致 C.与社会生活一致12.从课程组织的角度看,与“学科课程”对应的课程组织形式是:B第 2 页共 15 页A.综合课程 B.活动课程 C.分科课程13.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顺序性”、“连续性”外,还包括:A A.整合性 B.一致性 C.和谐性14.在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中,通常有“单一学科”、“相关课程”和:C A.多学科课程 B.核心课程 C.融合课程15.我国西部某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原先计划中的“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改为“农作业种植实验”,这属于课程实施的:BA.忠实取向 B.相互调适取向 C.创生取向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10 分,总计20 分)1.课程就是教科书。

《课程理论》答案华师

《课程理论》答案华师

1.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的代表作是: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认为课程是由教材、学生、教师、环境共同构成的学者是:A.斯滕豪斯3.强调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课程开发模式是:C.实践模式4.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

不属于这两个“筛子”的是:A.学习心理学5.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的特点是:C.以集体审议为方法6.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逻辑顺序”相对的原则是:B.心理顺序7.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际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他将课程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教师编制的教案”属于哪个层次:B.执行的课程8.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泰勒提出目标的确定要有三个来源,下面哪一个不属于泰勒所指的目标的来源之一:C.家长的意见9.课程概念重构运动的代表人物是:C.派纳10.在“理解有关营养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A.“理解”11.下列不属于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是:B.与学科逻辑一致12.从课程组织的角度看,与“学科课程”对应的课程组织形式是:B.活动课程13.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顺序性”、“连续性”外,还包括:A.整合性14.在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中,通常有“单一学科”、“相关课程”和:C.融合课程15.我国西部某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原先计划中的“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改为“农作业种植实验”,这属于课程实施的:B.相互调适取向1.一般认为,现代课程研究始于博比特的哪部作品:A.《课程》2.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泰勒所列的“筛子”:C.教育社会学3.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由英国的哪位学者提出的:A.斯滕豪斯4.从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课程可以分为:B.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5.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划分,“课程标准”属于哪个层次:B.正式的课程7.在“目标模式”中,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是:C.教育目标的确定8.强调“集体审议”的课程开发模式是:C.实践模式10.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特点是:B.以有争议的问题为内容1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B.校本课程12.下列不属于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是:B.与学科逻辑一致15.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整合性”、“连续性”外,还包括::A.顺序性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10分,总计20分)1.课程就是教学科目。

幼儿园课程第一章概述教案

幼儿园课程第一章概述教案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课程的概念2、掌握幼儿园课程的概念、特点及类型3、辨析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4、理解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游戏的关系5、对幼儿园课程理论的产生兴趣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教学难点: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准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作PPT教学课时:6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间相互问好,把最好的状态给学生二、自我介绍三、课程要求三、介绍新学科幼儿园课程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幼儿园课程是学习幼儿教育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导出新课。

此不做深入讨论,要着重引发学生的未知学科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四、讲授新课通过细致的讲述,让学生知道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众说纷纭,未成共识(一)课程词源的分析:中国——始于唐代,学者孔颖达《诗经·小雅·小弁》,如“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对于教育制度、教学课程的安排、执行,一定要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来掌管,才能够依照法度(正确之法和自然之法)来保持和执行。

关于这里的课程有侠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1。

具体一个人的整个的学习和教育的课程,2。

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单独一门学科的课程,广义的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教学理念、学习功课的种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课程的编排等;这里的课程近乎是教育的内涵;•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含义接近现代。

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在此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西方: curriculum名词:“跑道"即“学程”。

即是为儿童设计学习的轨道. 动词:“奔跑”即“学习的过程”。

即是儿童对自己学习经验的认识。

英国学者斯宾塞(Spencer, H。

)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首次提及课程. 这里课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科,也可以指学校所有学科。

中小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练习 科一+科二

中小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练习  科一+科二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单选题1.在教学理论界占据基础和主导地位的教学过程本质观是()A.特殊认识说B.传递说C.统一说D.发展说【答案】A【解析】教学过程的特殊认识说认为,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在我国,特殊认识说是一种形成最早、影响最大、在教学理论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学过程本质观。

2.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课程属于()A.理想的课程B.正式的课程C.领悟的课程D.运作的课程【答案】D【解析】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存在五种不同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

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课程是运作的课程。

3.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A.生活性B.计划性C.组织性D.系统性【答案】A【解析】与制度化的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仍然在内容、形式、方法诸多方面带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首先就表现为生活化特点。

4.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以获取资料的研究方法是()A.历史法B.问卷法C.观察法D.文献法【答案】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观察法的概念。

5.小明学习英语语法后,加深了对以前学过的中文语法的理解。

这种现象属于()A.负迁移B.垂直迁移C.顺向迁移D.逆向迁移【答案】D【解析】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学习迁移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

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顺向迁移的例子。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

题干中的学习现象属于逆向迁移。

教学设计题《Unit 4 We love animals》(1)请简述小学英语课程目标。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这节课,试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参考答案(1)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2016年上半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

2016年上半年《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课程属于()A.理想的课程B.正式的课程C.领悟的课程D.运作的课程答案:D解析: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存在五种不同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

教师在课堂中实施的课程是运作的课程。

2.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这说明思维具有()A.间接性B.概括性C.理解性D.整体性答案:A解析: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荀子在《劝学篇》中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句话所蕴含的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启发诱导原则D.直观性原则答案:A解析: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教学要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这属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4.小林有一次偷拿水果摊上的苹果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批评他:“为什么总是拿别人的东西?”小林低着头回答:“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有时忍不住。

”这说明小林缺乏()(常考)A.道德认识教育B.道德情感教育C.道德意志教育D.道德行为教育答案:C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道德意志表现为能够排除内部障碍和外部困难,坚决执行道德动机所引起的行为决定。

5.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以获取资料的研究方法是()A.历史法B.问卷法C.观察法D.文献法答案: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观察法的概念。

6.儿童出现眼睛干涩、夜盲症,可能主要缺乏()A.维生素AB.维生素BC.维生素CD.维生素D答案:A解析:夜盲症是由于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或因某些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维生素A的吸收,致使视网膜杆状细胞没有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而造成的。

《课程理论》模拟试卷一

《课程理论》模拟试卷一

《课程理论》模拟试卷一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学号:成绩:___一、基本知识题(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每题2分,共15题,总计30分)1.一般认为,现代课程研究开始于博比特的哪部作品:cA.《课程》B.《课程论》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泰勒所列的“筛子”:cA.学校教育哲学B.学习心理学C.教育社会学3.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由英国的哪位学者提出的:aA.斯滕豪斯B.泰勒C.施瓦布4.美国的施瓦布提出的课程理论,通常被称作是:c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实践模式”5.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际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他将课程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其中,“课程大纲、课程标准”属于哪个层次:bA.理想的课程B.正式的课程C.经验的课程6.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泰勒提出目标的确定要有三个来源,下面哪一个不属于泰勒所指的目标的来源之一:cA.对学生的研究B.学科专家的建议C.家长的意见7.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是:cA.厘清学校面临的问题B.学校情境分析C.教育目标的确定8.强调“集体审议”的课程开发模式是:c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实践模式9.在“理解有关营养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aA.“理解”B.“营养”C.“重要事实和原理”10.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特点是:bA.以课程目标的厘定为起点B.以有争议的问题为内容C.以集体审议为方法1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bA.活动课程B.校本课程C.拓展性课程12.从课程组织的角度看,与“学科课程”对应的课程组织形式是:bA.综合课程B.活动课程C.分科课程13.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逻辑顺序”相对的原则是:bA.经验顺序B.心理顺序C.社会顺序14.我国西部某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原先计划中的“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改为“农作业种植实验”,这属于课程实施的:bA.忠实取向B.相互调适取向C.创生取向15.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整合性”、“连续性”外,还包括::aA.顺序性B.一致性C.和谐性二、辨析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做分析,每题10分,总计20分)1.课程就是教学科目。

课程论 第一次作业

课程论 第一次作业

课程论第一次作业(一)以例证方式分析心理学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答:心理学对课程的影响,最明显地反映在课程编制过程的各个方面。

首先,尽管课程目标的实质内容主要是由社会和经济制度、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等方面的考虑所规定的,但心理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在确定目标时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或确定目标能够达到何种程度。

因为除非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内部条件相一致,否则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泰勒把心理学作为过滤各种提议的课程目标的"筛子”,即要剔除那些经过课程学习无法达到的目标,现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布卢姆等人构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尽管引起了各种争议,但这促使我们去考虑制定课程目标是为了表述理想的愿望,还是为了便于客观的评价,抑或是为了这两者。

其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心理学通常被认为是最有用的。

(1)动机在学生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的学习效果更好些。

(2)学生的主动参与对学习效果关系重大;参与既包括外显的也包括内隐的。

(3)学生只有在面临问题时,才会认真思考,并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应当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新的解决问题办法。

(4)过于容易或过于困难的问题都会抵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为学生制定走出他们现有水平、同时又是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准则。

总之,课程编制者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不仅要根据教材所包括的知识的难易程度,而且应该根据这些知识对学生思考能力所提出的挑战的高度。

由此可见,整个课程编制过程都与心理学生原理发生一定的关系。

(二)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答:(1)任何科目的课程设计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估这四个方面来进行。

(2)在课程目标方面,教育设计者不仅要对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作出界定,而且还要对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的进行规定。

(3)在确定了课程目标后,教育设计者需要对课程的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选择,使教学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和目的。

(4)在教学组织方面,教育设计者应当对已经确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系统有效的组织与安排,使其能够顺利地实施。

心理健康课属于古德莱德的课程理论

心理健康课属于古德莱德的课程理论

心理健康课属于古德莱德的课程理论1.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缘于人的心理现象的特殊性.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在经历、体验人生发展不同阶段的事件与生活事实的基础上,受文化环境、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影响经过大脑的分析与加工而形成.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经历、体验等人生实践为基础,帮助学生通过回忆并预设未来事件情境中的心理体验,积极探索构建健康心理素质的影响因素,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客观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力与主观体验之间的合理链接,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存在着五种不同的课程分别是: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从课程层面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定位是以经验的课程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与学生共同互动过程中,领悟到课程内涵的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持续潜在的变化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真正能够促进教学相长的人生成长课程.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社会性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其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困惑主要有:适应问题、学习发展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与恋爱问题、压力管理与人格健康、自我意识的发展、心理咨询与关爱生命等.因此,课程内容设计遵循以下原则:2.1社会化需求与大学生发展需要相统一原则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与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个体总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实现自己的发展的,社会的发展也必须以个体发展为基础.由于个体发展基础的多样性,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规则的学习与掌握是在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中“,社会适应性”是其中一项重要标准.因此课程内容设计中,要充分体现出社会化需求与大学生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原则.2.2适应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原则课程目标既要适应现实,又要超越现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设置要立足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现实之中,以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为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另一方面,现实的发展并不代表未来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有赖于对现实的超越.在现实中学会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并超越自我,有助于把握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与走向,学会求助与自助,调整自我身心,促进潜在素质的发展与提高.2.3外显性和过程性相统一的原则心理学研究以是外显的行为与生理的变化为基础,但促进心理发展与变化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能是潜在的.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既有外在行为的明显改变,也要渗透积极心理元素,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潜在的预期情境,促进学生体验过程与反思相结合、通过检验他人及自己的外显性行为结果,掌握心理变化的规律.这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需要深入思考与遵循的原则.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既包括心理科学知识的研究成果,更要丰富这些研究成果过程剖析,通过社会化行为及个体预设与经历过的体验进行领悟,对心理活动每个环节的反应进行反思,内化为自己心理构建的资源.为此,笔者参与并主编了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一世纪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自助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该教材针对该门课程的特点,除了设置了以知识讲授的“心理课堂”版块以外,还设置了丰富的心理活动环节———心海扬帆俱乐部,其中包括“心理剧场”、“心理影吧”、“点歌台”、“加油站”、“心理训练营”、“户外拓展训练”以及“心理测试”.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趣味性极大地降低了教师们搜集课程资源的枯燥工作,提高了教师组织心理活动的能力及分享指导的针对性.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对课程教师的要求心理学课程的科学性、抽象性与动态发展性是每位学习者的重点与难点.在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的现象及大学生心智发展的阶段性,开发的以应用体验性为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程教师的要求有着更为特殊的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胜任该门课程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4.1用“共同感受”研究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与心理体验的变化与心智发展阶段及时代和环境背景有关.所谓共同感受,是指人们用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工具.包括从外界获取信息,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并加以验证等一系列过程.做为教师要在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发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进行客观指导.4.2对资源使用到灵活配置的思考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课堂问题的随机性相统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大学生们参与其中,组建团队,沟通协调完成各项以课程活动任务.但在活动过程中,多数学生还会以完成教师任务布置为导向,当出现一些疑问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熟练运用课程资源,启迪学生主动合作完成团队任务.4.3人本主义的学生观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提供给学生资源,对团队完成各项心理活动的大学生提出问题,促进思考,学会合理评价自我及他人的表现,给予学生变化的过程,真正学会包容学生,等待其成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4.4开阔的视野与广博知识面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与客观多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掌握环境变化与人的社会化进程在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面,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是时代的先锋,向学生学习新新人类的知识,开阔的头脑与视野会使学生更加尊敬教师,促进教学相长.4.5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发展与构建,是以围绕其社会性的发展为主题.教师角色在社会上的定位就是良好社会责任心与精神文明发展的群体.挖掘有效的积极的心理元素,鼓励大学生奋发向上,学会承担社会责任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目标,切忌过度宣扬心理现象的消极性,为大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遇到人生困境时,学会求助,才能发展自助能力的意识,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模式的实效性分析笔者根据课程资源配置,采用“讲授+活动体验+分享+反思”促成长的教学方式,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应用性、体验性与情境模拟分析的特点,以组建学习小组为团队建设的雏形,指导团队目标实现中的同学之间的沟通,发挥集体的智慧感受他人的心理变化,从而提升自己认识与探索的能力,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变化相对比,其实效性的分析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1.授课教师的主观感受通过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促进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在课程模式的创新过程中,教师有了如下的体验与收获.1.1讲课时间减少,但备课动脑时间增多心理活动的增加,需要教师课后更多的工作量.在准备课程的过程,教师更多需要思考如何指导心理活动的合作性,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增强,通过心理拓展活动促进了教师进行反思与动脑,激励教师的教学不断向着创新方向思考.1.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得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由于课程模式的创新,大学生们通过活动认识了自我,并有部分同学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积极进行咨询与自我认知,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困惑,会极大地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1.3促进教师内涵发展由于心理活动是模拟学生生活与学习和社会现实情境为主线,需要教师充满教育机智,灵活准确处理各类问题,真正让教师体会到课上一杯水,课后一桶水的重要性,课堂上学生们活动的智慧与处理问题的与时俱进,促进了教师教学反思,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2.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2.1学生活动参与度与互动性提高由于团队活动的合作性与竞争性,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互动性明显提高.一改往日上课睡觉、听音乐、看闲书等状态,激活了学生们的学习动机.2.2团队活动创意增加由于同学们在团队建设活动中以沟通、讨论方式进行行动目标的确定,并在观察其他团队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创意,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与效率性.2.3遵守课堂纪律,提升职业素养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大学生们会因课程过分枯燥而选择逃课或小事请假.因此,课堂要求学会对自己负责任,要求学生有事请假,事不过三,严格执行学生守则,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职业素养.2.4“旁听”学生增多随着大学生对创新课程模式的兴趣,一些没能选上课的同学,也跟随着本课程同学一起来参与活动,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励.一些学生表示,下学期一定要选修本门课程,也说明该门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魅力.综上所述,笔者与同事在共同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积累,在此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一直是指导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实践也证明,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空间还很大,只要用积极的态度,创新的意识促进课程改革,一定会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0280)《课程论》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280)《课程论》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280)《课程论》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次作业2:第二次作业3:第三次作业4:第四次作业5:第五次作业1:[论述题]一、简述课程的研究对象、范围和作用。

二、试述不同时期课程演进的特点及制约课程变化的主要因素。

三、试述科学化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及基本观点。

四、试述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

五、试述概念重构主义的课程观。

六、试述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及对课程的影响。

七、、试述自然主义哲学思潮及对课程的影响。

八、试述主知主义哲学思潮及对课程的影响。

九、简述布鲁姆的心理结构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启示。

十、简答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十一、简答认知结构主义的学习观及对课程设计的影响。

提示:请同学们务必将已经做好的作业建立一个文档,待本次作业全部做好之后,一次性提交!!!参考答案:(一)以例证方式分析心理学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心理学对课程编制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行为主义学派,人知学派,人本主义学派;通过心理学家对人的心理结构和学习实质理解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不同的认识就会产生对课程编制不同的主张。

例如:布卢姆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全面的有机整体,包括三大系统:一是认知系统(由感知、思维、想象等因素组成);二是情意系统(由注意、意志、情感、兴趣、爱好、气质、个性等因素组成)三是操作系统,主要由专门的技能、技巧和身体各部分的功能组成。

影响:要求课程目标全面;要求课程门类之间要成为一个系统;要求显形课程与潜在课程的结合。

行为学派(华生,斯金纳)认为学习是行为的变化,是刺激、反应、强化的结果。

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特定的反应。

课程内容应侧重那些能引起可观察到、预测到的行为变化的部分。

学生主要通过练习和模仿达到。

对教材编写的主张:教材要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任务;学习过程循序渐进,要及时反馈。

认知结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

他们认为学习是学生头脑中认知结构的重建或重组。

《课程与教学》练习

《课程与教学》练习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一、填空1、课程与教学处于学校教育( 核心 )地位。

2、世界上最早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专著是( 学记 )。

3、美国学者博比特1918年的(《课程》)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

4、著名教育家巴格莱是( 要素主义 )教育理论的领袖。

5、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应以( 学习者 )为中心。

6、课程与教学目标具有定向、( 激励 )、测度和聚合功能。

7、课程与教学的生成性目标的突出特点是( 生成性 )。

8、课程实施的目标模式由( 泰勒 )提出。

9、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静态表达是( 教材 )。

10、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动态表达是( 学习活动 )。

11、个别差异要求教学遵循( 因材施教 )原则。

12、“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说明了( 启发性 )教学原则。

13、在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 备课 )是上好课的前提。

14、各国最主要、最基本组织形式是( 班级授课制 )。

15、奠定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夸美纽斯 )。

16、现代教学技术的核心内容是( 教学设计 )。

17、被称为西方“教育评价之父”的人是( 泰勒 )。

18、编写教科书和指导教学的依据的是( 课程标准 )。

1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 三级 )课程管理政策。

20、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 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空无课程概念由美国课程论专家( 艾斯纳 )提出。

22、课程与教学论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是( 杜威 )。

23、主张“学校课程永恒不变”是( 永恒主义 )的基本观点。

24、美国当代著名课程论学者派纳主张( 生成性 )课程观。

25、以每个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产生的个性化表现为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 表现性目标 )。

26、终身教育的特点是整体性、( 持续性 )和全面性。

27、对某级某类学校人才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是( 培养目标 )。

28、根据不同阶段目标,使课程与教学内容不同程度不同层次重复出现即( 螺旋式 )课程。

幼儿园课程概论知识点总结复习笔记

幼儿园课程概论知识点总结复习笔记

幼儿园课程概论复习总结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1.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依据,将课程分为五种类型:①理想课程②正式课程③领悟课程④运作课程⑤经验课程2. 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具有潜在性。

隐性课程主要有三种常规存在的形式和发挥作用的渠道:一是物质-空间类,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活动场地、绿化美化、活动室设置等;二是组织-制度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生活制度、评价制度等;三是文化-心理类,主要包括正规课程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观、师生关系、教师的期望与态度等。

3. 幼儿园课程界定的三种倾向:①学科倾向的界定②活动倾向的界定③经验倾向的界定4. 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幼儿园课程是指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5. 幼儿园课程的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

6. 幼儿园课程的特质:①基础性与启蒙性②全面性与生活性③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④整合性⑤潜在性第二章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与设计取向1. 幼儿园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2. 目标模式:①博比特是目标模式的创始人。

②拉尔夫•泰勒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模式”被公认为目标模式经典形态形成的标志。

③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分别是: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3. 过程模式:斯坦豪斯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课程思想,批判目标模式。

第三章幼儿园课程目标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把幼儿园课程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

2. 舒伯特把课程目标取向分为四种类型: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3. 普遍性目标的特点: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对所有教育实践都具有指导作用。

4. 行为目标的特点:具体、精确、可操作。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1、简述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的课程理论谈起,他认为存在五种不同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实行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

⑴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⑵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⑶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

⑷运作的课程,即指在课堂上或课外实行的课程。

⑸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上述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或多或少具有某些积极特征,也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不同内容的课程定义反映了定义者的基本观点和取向,每一种课程定义的背后都有其成文或不成文的理论基础。

2、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

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3、简述综合课程的涵义。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一的课程形态。

综合课程是以分科课程改革者的面孔出现的,它针对分科课程分科过度精细的学科化倾向,力求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以满足科学技术发展日益综合化的需要。

综合课程体现了这样一种课程取向:它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

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

教育学原理重点(七)——课程

教育学原理重点(七)——课程

第七章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 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教学经验;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⑤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贸行的和经验的五类课程;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①大教学小课程论,其代表是苏联和我国教育者;②大课程小教学论,在北美比较普遍;事实上两者大同小异,课程和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看作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 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代表理论是要素主义(巴格莱)和永恒主义(赫钦斯);(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可以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其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其特点一是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二是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二)课程类型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来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安排教学顺序和课时数,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其特点在于:①分科设置;②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安排内容进度;③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其优点在于:①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②知识的完整性;③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在于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压抑了儿童的主动性;(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就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其基本特点: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②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③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其缺点在于:学生的知识获得不系统,基本技能训练比较缺乏;(3)两者的对比①在目的方面:前者重视的是传授人类长期实践积累下的知识经验的精华,而后者重视的是通过学习者的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教育性经验;②在编制方面:前者重视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后者重视的是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③在教学方式方面: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后者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④在评价方面:前者重视终结性评价,后者重视过程性评价;2.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①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②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融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坚持知识统一的观点,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某一学科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就可以互相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得到加强,学生更能充分地理解和把握各门学科的要领、原理和方法之间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会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并在学习种形成正迁移,促进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综合课程比较容易切近生活;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定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三)课程编制1. 泰勒原理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即:①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③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可以将泰勒的课程编制过程简化为: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逻辑、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三方面;2.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①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依和主要依据:包括教学科目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③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3. 课程目标(1)概念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在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德智体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2)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学科的逻辑、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需要四方面;(3)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是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

《课程理论》一、基本知识题(选择最合适的答案,每题2分,共15题,总计30分)1.一般认为,现代课程研究兴起的标志是:博比特的《课程》2.在泰勒提出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下列不属于这两个“筛子”的是:教育社会学3.英国学者斯腾豪斯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是:过程模式4.从学习要求的角度来看,课程可以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5.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划分,教师的“教案”属于:领悟的课程6.课程概念重构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派纳7.在目标模式中,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是:教育目标的确定8.认为课程是由教材、学生、教师、环境共同构成的学者是:施瓦布9.在“理解有关营养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营养”10.在“理解有关消化的重要事实和原理”这一目标中,属于“目标的内容方面”的信息是:“消化”10.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的特点是:以有争议的问题为内容11.从课程管理的角度,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2.将原来的“植物学”和“动物学”两门课程,整合成一门“生物学”课程,这门“生物学”课程可以称作:融合课程13.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心理顺序”相对的原则是:逻辑顺序14.某省在实施新课程改革时,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由原先计划中的“尝试进行科学研究”,改为“农作业种植实验”,这属于课程实施的:调适取向15.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顺序性”、“连续性”外,还包括:整合性1.现代课程论专家泰勒的代表作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3.强调学生讨论和探究的课程开发模式是:过程模式4.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

不属于这两个“筛子”的是:教育心理学5.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的特点是:以集体审议为方法6.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与“逻辑顺序”相对的原则是:心理顺序7.根据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标准属于:正式的课程8.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泰勒提出目标的确定要有三个来源,下面哪一个不属于泰勒所指的目标的来源之一:家长的意见11.根据斯宾塞的观点,在下列学科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C.生理学12.从课程组织的角度看,与学科课程对应的课程组织形式是:活动课程13.课程组织通常要遵循的原则除“顺序性”、“整合性”外,还包括:连续性14.在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中,通常有“单一学科”、“相关课程”和:融合课程7.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认为,“课程”实际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他将课程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其中,“教师编制的教案”属于哪个层次:领悟的课程1.一般认为,现代课程研究始于博比特的哪部作品:《课程》2.在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中,“暂定的教育目标”要经两个“筛子”的筛选,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泰勒所列的“筛子”:教育社会学5.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划分,“课程标准”属于:正式的课程二、辨析题(先判断正误,再说明理由,每题10分,总计20分)1.课程就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所有经验。

课程与教学论前八章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前八章习题

第一、二章绪论与流派一、选答题。

下列各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选出其中一个最适合,并将其序号填入试题的括号中。

1.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专著是()。

a.学记b.雄辩术原理c.大学d.大教学论2.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是首先由()提出来的。

a.裴斯泰洛齐b.杜威c.赫尔巴特d.孔子3.课程论从教学论中独立出来的标志是()。

a.博比特1902年出版的《课程论》b.杜威1918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c.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论》d.杜威1902年出版的《儿童与课程》4.斯宾塞阐明,自然科学知识具有()。

a.功利价值b.训练价值c.德育价值d.功利、训练与德育价值5.赫尔巴特及其弟子创立了长期风靡世界的经典()。

a.四段教学法b.五段教学法c.三段教学法d.直观教学法6.杜威主张,课程应该以()。

a.儿童为中心b.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c.以学生为中心d.以教师为中心7.人本主义主张的并行课程,包括()有机结合而成。

a.情意课程与体验课程b.知识课程、情意课程与体验课程c.知识课程与体验课程d.情意课程与知识课程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a.课程与教学b.课程与教学现象c.课程与教学问题d.课程与教学规律8.大教学论,把()问题置于首要地位。

a.怎样教学的问题b.教学什么的问题c.为什么教学的问题d.教学是什么的问题9.大课程论把()问题置于首要地位。

a.怎样教学的问题b.教学什么的问题c.为什么教学的问题d.教学是什么的问题10.课程与教学问题的根本特性是()。

a.主观性b.独立性c.主观与客观统一性d.客观性答案:a a c d b b b a b c二、填空题1. 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专著,古罗马昆体良所著的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专著。

(学记,辩证术原理)2.夸美纽斯一书的出版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博比特一书的出版被西方社会公认为“课程论”诞生的标志。

(大教学论,课程)3.西方课程与教学心理学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代表人物:巴格莱(H.Brameld) • (2)基本观点: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 的“共同要素”,它提出的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 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 (1)代表人物:巴格莱(H.Brameld)
• (2)基本观点: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 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它提出的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 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突》等。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 3、评价:
• 有利于学生继承和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有利于传授系 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 各学科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忽 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容易导致理论和时间脱节。
“小学初中生不必读经典。”
• 2004年10月 10日 • 据《新闻晨报》报道:在“中国 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著名作 家肖复兴语出惊人:“小学初中 生不必读经典。”肖先生的理由 大致有三点:一是现行的中小学 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有问题,甚 至能打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是可是不少名著里的内容和现 在孩子的生活距离太远了,不能 吸引就无法谈熏陶了;三是等孩 子们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 定的思维能力再来读名著。
生关系,从而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主动创造的地位。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是批评大于建设的理论,它本身也呈 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实践中较难操作。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 一、课程目标
1、概念:
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 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 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犯罪问题、交通拥挤、家庭破裂、文化娱 些问题应在学校课程里得到体现。
乐等社会问题。这
……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 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为社会需要
服务;重视各门课程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 题的方法。
• 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忽视各门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3、评价
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 整认识。
过于重视对社会变化的反应,过分强调了儿童 个人的兴趣、经验,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 续性和系统性。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者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 调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且特别重 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因而通常把学术性作为课程的基 本形式,认为学科结构是深入探究和构建各门学科所必需的法则。学 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包括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两大思想。
严密性是“4R”中最重要的。其作用在于是改变了的课程避免 滑入“不能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的唯我主义卫我的怪圈。
多尔(W.E.Doll) 的后现代课程标准
丰富性
严密性
后现代课程标准
关联性
循环性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4、评价:
把知识看作是对动态、变化、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的解 释,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内涵。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
• “实行的课程”(operational
• “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思考问题
古德莱德对课程的这五种归纳,对于我 们来讲有什么样的启示?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二、课程理论流派
• • • • •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同 时,还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1、代表人物:奈勒(G.Kneler) 2、基本观点:
①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为学生提供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尽管它可以消除学生的无知,并 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但人的境遇是不断变化的,固定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 情况与需要,而且这样的课程容易成为和学生没有关系的东西。 ②人文学科应成为课程的重点。 存在主义课程论反对固定的课程,是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课程的态 度,而不是反对课程本身和体现各门学科知识的教材;它认为知识不能引起学 者是的感情主不可能是明确的知识,知识仅仅是作为人的意识和感情才存在, 因此他们往往把人文学科作为课程的重点,因为人文学科比其它学科更深刻、 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 1、代表人物:杜威 • 2、基本观点: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是在批判以 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一,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认 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理想的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因此, 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要 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第二,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杜威认为传 统学科课程的逻辑组织只是适用于成人,儿童 作为初学者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 所以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 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1、泰勒(R.W.Tyle)的课程模式 2、代表人物:多尔(W.E.Doll) 3、基本观点: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 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 丰富性(Richness)、 循环性(Recursion)、 关联性(Recursion)、 严密性(Rigor)。
• (2)英语世界“课程”概念的词源
英语“课程”(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e”, 意为“跑道”(race-course)、“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2、意义: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3、如何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 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 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 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
第二节课程的组织来自•一、课程目标斯宾塞 杜威 鲍尔斯、金蒂斯 弗雷尔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将“课程”划分 为五个层次,也是五种不同的类型: curriculum) curriculum)
• “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 • “正式的课程”(formal • “领悟的课程”(perceived
第一节
• “课程”的词源
课程与课程理论
• (1)中国“课程”概念的词源
“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孔颖达为《诗经》中“奕奕寝 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宋 朱熹在《论学》中也多处使用“课程”概念,“宽着期限,紧着课 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而 非“教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3、评价
• 重视发掘学生的人生价值,注重学生的情感反应,注重以 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鼓励教师与学生 进行精神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缺乏系统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破碎而难成体系。没有制 订出详细的客观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就,衡量课程的 有效性常常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评价。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课程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的组织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回答“教什么”的问题
一位教师说:“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对这次课程 改革,我表示支持并积极参与。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 一些新观点、新理念,我也非常赞同。但是,理论家 告诉我们,课程既包括书本知识,又包括学生的活动 经验;既有教材内容,又有教师、学生、环境;既有 看得见的,又有看不见的;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 总之,我感觉理论家似乎在告诉我们处处是课程,时 时有课程。这样的课程概念似乎有点玄、空。真到了 实际工作中,我还是不知该如何理解和把握课程,还 是不知该怎样做。”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 2、永恒主义 生平和教育活动 赫钦斯 (robert maynard hutchins ,1899-1977)是美国 • ( 1)代表人物:赫钦斯 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1899 年 1 月 17 日, • (2)基本观点: 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神学教授的家庭。 1915 年,就学于奥伯尔林学院,后因入伍中断学业。第一次世界 ①永恒主义认为具有理智训练价 大战后,他转入耶鲁大学学习并于 1921 年毕业。赫钦斯自 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 1923年起在耶鲁大学任教, 1928年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 1929 年,赫钦斯应聘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推行“芝加 实用学科的价值,理应成为课程的核 哥计划”,对这所大学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他又推行“名 心内容。 著教育计划”,并专门设立了“西方名著编纂咨询委员会”。 1937年,赫钦斯担任了马里兰州圣约翰学院的兼职董事, ②名著[名著的优越性:是实现教 帮助该学院实施以名著教育为主的教育计划。 育目的的最好途径;名著的定向都是 1951年,刚退休一年的赫钦斯担任了福特基金会副主席。 概念的、理论的;读书本身就是一种 为了资助教育研究与实验工作,他提议成立“教育促进基金 会”。 1954年,赫钦斯改任共和国基金会总裁。 很好的理智训练;不读名著,就不可 1977 年 5 月 14 日,赫钦斯因病去世。他的主要教育著作 能理解当代的世界。] 有:《美国高等教育》、《为自由而教育》、《教育中的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