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古德莱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 “课程”的词源
课程与课程理论
• (1)中国“课程”概念的词源
“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孔颖达为《诗经》中“奕奕寝 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宋 朱熹在《论学》中也多处使用“课程”概念,“宽着期限,紧着课 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而 非“教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突》等。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 3、评价:
• 有利于学生继承和掌握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有利于传授系 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 各学科容易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忽 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容易导致理论和时间脱节。
“小学初中生不必读经典。”
• www.XINHUANET.com 2004年10月 10日 • 据《新闻晨报》报道:在“中国 语文教育高峰论坛”上,著名作 家肖复兴语出惊人:“小学初中 生不必读经典。”肖先生的理由 大致有三点:一是现行的中小学 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有问题,甚 至能打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是可是不少名著里的内容和现 在孩子的生活距离太远了,不能 吸引就无法谈熏陶了;三是等孩 子们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 定的思维能力再来读名著。
(一)课程目标的特征: 1、整体性 2、阶段性 3、持续性 4、层次性 5、递进性 6、时间性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 法: 1、筛选法 2、参照法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 二、课程内容
• 课程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 教师用书、练习册等。
(一)课程标准:
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 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3、评价
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 整认识。
过于重视对社会变化的反应,过分强调了儿童 个人的兴趣、经验,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 续性和系统性。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者认为,知识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强 调要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并且特别重 视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程序和结构,因而通常把学术性作为课程的基 本形式,认为学科结构是深入探究和构建各门学科所必需的法则。学 科中心主义课程论包括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两大思想。
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1.课程标准的结构:
(1)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 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 教学法的建议等。 (2)本文部分: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
• (2)英语世界“课程”概念的词源
英语“课程”(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currere”, 意为“跑道”(race-course)、“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斯宾塞 杜威 鲍尔斯、金蒂斯 弗雷尔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将“课程”划分 为五个层次,也是五种不同的类型: curriculum) curriculum)
• “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 • “正式的课程”(formal • “领悟的课程”(perceived
第六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课程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的组织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回答“教什么”的问题
一位教师说:“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对这次课程 改革,我表示支持并积极参与。这次课程改革提出的 一些新观点、新理念,我也非常赞同。但是,理论家 告诉我们,课程既包括书本知识,又包括学生的活动 经验;既有教材内容,又有教师、学生、环境;既有 看得见的,又有看不见的;既有校内的,又有校外的。 总之,我感觉理论家似乎在告诉我们处处是课程,时 时有课程。这样的课程概念似乎有点玄、空。真到了 实际工作中,我还是不知该如何理解和把握课程,还 是不知该怎样做。”
• (1)代表人物:巴格莱(H.Brameld) • (2)基本观点: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 的“共同要素”,它提出的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 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 (1)代表人物:巴格莱(H.Brameld)
• (2)基本观点:要素主义强调课程的 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它提出的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 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严密性是“4R”中最重要的。其作用在于是改变了的课程避免 滑入“不能控制的相对主义”以及情感上的唯我主义卫我的怪圈。
多尔(W.E.Doll) 的后现代课程标准
丰富性
严密性
后现代课程标准
关联性
循环性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4、评价:
把知识看作是对动态、变化、开放的自我调节系统的解 释,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内涵。有利于建立平等的师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的核心观点是: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 生平和教育活动 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它把重点放在当代
布拉梅尔德(H.Brameld)是美国教育家,改造主义教育哲 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 学的倡导者。1904年1月20日,他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尼尔 斯维尔。在威斯康星州的里彭学院毕业后,布拉梅尔德于1928年 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而不太关注学科知识体系,认为课程应该围绕 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师从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家米 德(G.H. Mead)和塔夫茨(JH.Tufts)。 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的得到发展。 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布拉梅尔德先后在纽约长岛大学、 阿德尔菲大学任教。l939年,他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教育哲学课 1、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 程,并提出了改造主义教育思想。 2、基本特点: 1947年起,布拉梅尔德在纽约长岛大学任教。1958年至1969 年退休,他是波士顿大学教育哲学教授。布拉梅尔德还担任过美 国教育联谊会副主席(1942-1953)和美国哲学会主席(1947一 (1)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因为社会是学生 1948)。 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 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哲学的模式》、《趋向改造的教育 (2)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课程尤其要关心城市问题、 哲学》、《教育的文化基础-跨学科的研究》等。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 1、代表人物:杜威 • 2、基本观点: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是在批判以 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第一,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认 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理想的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因此, 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要 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第二,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杜威认为传 统学科课程的逻辑组织只是适用于成人,儿童 作为初学者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 所以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 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 “实行的课程”(operational
• “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思考问题
古德莱德对课程的这五种归纳,对于我 们来讲有什么样的启示?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二、课程理论流派
• • • • •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生关系,从而将学生置于主动学习、主动创造的地位。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是批评大于建设的理论,它本身也呈 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实践中较难操作。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 一、课程目标
1、概念:
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 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 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第一节
源自文库
课程与课程理论
•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3、评价
• 重视发掘学生的人生价值,注重学生的情感反应,注重以 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鼓励教师与学生 进行精神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缺乏系统知识的传授,课程结构破碎而难成体系。没有制 订出详细的客观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就,衡量课程的 有效性常常依赖于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1、泰勒(R.W.Tyle)的课程模式 2、代表人物:多尔(W.E.Doll) 3、基本观点: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 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 丰富性(Richness)、 循环性(Recursion)、 关联性(Recursion)、 严密性(Rigor)。
犯罪问题、交通拥挤、家庭破裂、文化娱 些问题应在学校课程里得到体现。
乐等社会问题。这
……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 重视教育与社会、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为社会需要
服务;重视各门课程的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 题的方法。
• 片面强调社会需要,忽视制约课程的其他因素;忽视各门
学科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同 时,还夸大了教育的作用。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1、代表人物:奈勒(G.Kneler) 2、基本观点:
①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为学生提供固定不变的课程是不适当的,尽管它可以消除学生的无知,并 给予学生一定的知识,但人的境遇是不断变化的,固定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的 情况与需要,而且这样的课程容易成为和学生没有关系的东西。 ②人文学科应成为课程的重点。 存在主义课程论反对固定的课程,是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学生对课程的态 度,而不是反对课程本身和体现各门学科知识的教材;它认为知识不能引起学 者是的感情主不可能是明确的知识,知识仅仅是作为人的意识和感情才存在, 因此他们往往把人文学科作为课程的重点,因为人文学科比其它学科更深刻、 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 2、永恒主义 生平和教育活动 赫钦斯 (robert maynard hutchins ,1899-1977)是美国 • ( 1)代表人物:赫钦斯 教育家,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1899 年 1 月 17 日, • (2)基本观点: 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神学教授的家庭。 1915 年,就学于奥伯尔林学院,后因入伍中断学业。第一次世界 ①永恒主义认为具有理智训练价 大战后,他转入耶鲁大学学习并于 1921 年毕业。赫钦斯自 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 1923年起在耶鲁大学任教, 1928年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 1929 年,赫钦斯应聘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推行“芝加 实用学科的价值,理应成为课程的核 哥计划”,对这所大学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他又推行“名 心内容。 著教育计划”,并专门设立了“西方名著编纂咨询委员会”。 1937年,赫钦斯担任了马里兰州圣约翰学院的兼职董事, ②名著[名著的优越性:是实现教 帮助该学院实施以名著教育为主的教育计划。 育目的的最好途径;名著的定向都是 1951年,刚退休一年的赫钦斯担任了福特基金会副主席。 概念的、理论的;读书本身就是一种 为了资助教育研究与实验工作,他提议成立“教育促进基金 会”。 1954年,赫钦斯改任共和国基金会总裁。 很好的理智训练;不读名著,就不可 1977 年 5 月 14 日,赫钦斯因病去世。他的主要教育著作 能理解当代的世界。] 有:《美国高等教育》、《为自由而教育》、《教育中的冲
2、意义: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3、如何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要明确课程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衔接关系,以便确 保这些要求在课程中得到体现。 其次要在对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学科的发展等各个方 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的课程目标。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