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定位
头皮针定位
头皮针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和眉枕线的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顶点的头侧面连线。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
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的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舞蹈震颤控制区自运动区向前移1。
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从耳尖直上1。
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的平行线与枕外粗隆水平线的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的垂直线,即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
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和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器具药物】头皮针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
小儿则用0。
5~l寸针.【操作方法】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头针
操作:从眉冲穴向前平刺1寸,行快速捻转手法。
眉冲:前发际上0.5寸,
头正中线旁开0.75寸。
2、MS2 额旁1线
定位: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
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头临泣:前发际上0.5寸,
操作:从头临泣穴向前平刺1寸,行快速捻转手法。
通天: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1.5寸。即前神聪旁开1.5寸。
承灵: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即前神聪旁开2.25寸。
眉冲:前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0.75寸。
玉枕:后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1.3寸。即脑户旁开1.3寸。
4
3
5
头穴定位的17个相关腧穴
额区 四条线
顶区 五条线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头 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上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针刺在头皮内,故又称头皮针。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
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头面,故称“头为诸阳之会”。
概 念
一、头穴线的定位与主治
适应症
穴线主治功能归纳
腰肌病、足疾相关刺激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
01
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相关刺激线:顶中线。
02
小脑平衡障碍相关刺激线:枕下旁线。
03
(三)操作方法
准备:取坐位或卧位,依不同疾病选定刺激穴区,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局部常规消毒。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的不锈钢毫针。
头皮针(操作规范)
头皮针一、概念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经络腧穴,以治疗全身病症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线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方法,并结合捻转、提插等手法施术。
二、操作(一)进针法一般选用28—30号毫针,根据治疗需要,常用1一1.5寸者,婴幼儿可用0.5寸毫针点刺。
在进针前。
首先要暴露头皮,分开局部头发,以免刺入发囊而引起疼痛。
在病人体位合适的前提下,取穴定位并进行局部消毒。
1.快速进针法用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cm处),针尖对推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约5一l0cm,手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利用腕部的一屈一伸,使针尖快速冲进头皮下或肌层,如此可减少进针疼痛。
临床亦可用指切进针,沿皮刺入,但必须快速透皮,进入皮下或帽状腔膜下层(图7—12)。
2.快速推针法进针后,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进至帽状腹膜下层。
本法也可用双手配合操作,即一手拇、食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另一手拇、食指尖轻轻捏住针体近皮处,以免针体弯曲,然后将针体快速沿皮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
3.注意事项进针时务必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疼痛等。
额、颞部头穴痛感较强,进针时可嘱病人憋气(屏息),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进针则无痛感。
针体宜与头皮呈15°—30°角,亦即采用沿皮刺的方法,以免刺入头皮下的肌层或骨膜,引起疼痛和出血。
对头皮坚韧者,推进针体时可稍作捻转,以助推进针体;推针时如发生疼痛或针下有阻力感,应停止继续推进,可将针体退出少许,改变针刺角度和方向,再行推进。
针刺的深浅和方向,应根据治疗要求,并结合患者年龄、体质及其对针刺的耐受程度而决定.(二)针刺手法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之后,术者可采用捻转、提插等手法,激发经气,达到有效刺激量,并根据病症性质和部位,扶正祛邪。
1.快速捻转手法要求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在一定深度时固定针体,不能上下移动,一般要求术者肩、肘、腕各关节和拇指固定不动。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头针技术是指在头皮特定部位针刺的一种治疗技术,适用于脑源性疾病(如中风、呆病等)及痛证等病症的治疗。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分区定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1.额区(见图1)图1 头面部头针穴线图示(1)额中线定位:在额部正中,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神庭穴向下针1寸,属督脉。
主治:头痛、强笑、自哭、失眠、健忘、多梦、癫狂病、鼻病等。
(2)额旁1线定位: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发际上下各半寸,即自眉冲穴沿经向下刺1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上焦病证。
(3)额旁2线定位:在额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发际上下各半寸,即自头临泣向下针1寸,属足少阳胆经。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中焦病证。
(4)额旁3线定位:在额部,额旁2线的外侧,自头维穴的内侧0.75寸处,发际上下各0.5寸,共1寸,属足少阳胆经与足阳明胃经之间。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下焦病证。
2.顶区(见图2、图3、图4)图2 头顶头针穴线图示图3 头侧面头针穴线图示图4 头顶及侧面头针穴线图示(1)顶中线定位:在头顶正中线上,自百会穴向前1.5寸至前顶穴,属督脉。
主治:腰腿足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头顶痛等。
(2)顶颞前斜线定位:在头顶侧面,从前顶穴至悬厘穴的连线,此线斜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
将全线分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中枢性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中枢性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等。
(3)顶颞后斜线定位:在头顶部侧面,从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此线斜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主治: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
头皮针法
(二)头皮针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
1、能使脑电波指数和电压上升,并改善其不对称性。 2、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 3、改善患者血循环状态,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 4、提高四肢肌力。对正常人肌电有影响,使肌电幅度明显增 高。
谢谢大家!
三、头皮针的临床应用
(一)头皮针的适应范围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2、精神病症 3、疼痛和感觉异常 4、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
(二) 头皮针注意事项
1、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和孕妇禁针。 2、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禁针。 3、针具注意检查,以免因针尖不锐等引起头痛。 4、谨慎。治疗前要认真检查,治疗时避免 过强刺激。
(三) 头皮针处方示例
中风偏瘫
1、顶颞前斜线(瘫痪对侧)为主。配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 线等。先由前顶穴向百会穴透刺1寸(顶中线),再在顶颞前 斜线上从上而下透刺3-4针(即接力刺法),每针的进针点之 间距离为1寸左右,得气。留针期间配合患肢的主动或被动运 动。 2、取顶颞后斜线接力刺法,然后快速捻转手法,频率每分钟 200次左右,间歇操作,约30分钟出针。
头皮针疗效与病变性质、部位、病程有关。一般来说,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所致的偏瘫,,其疗效较脑栓塞和脑出血 所致者要好。病程短在3个月以内者患者,有显著疗效;如 病程超过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者,很难取得临床治愈的效果。 如病灶范围大,或位于两侧,或位于深部(如基底核、内 囊),或呈多灶性,或再次发作者,一般用头皮针效果较差。
四、头皮针的作用原理
(一 ) 头皮针的经络理论基础
《素问· 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 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心 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 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达于头面。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 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阳跷脉至项后会合于足少阳胆经。 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面 部。
【针刺技术】头皮针刺法及临床应用
【针刺技术】头皮针刺法及临床应用订阅话题阅读精华头皮针刺法头皮针又称头针,是针刺头部发际区域经络穴,以治疗全身病证的方法。
因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在临床上常采用沿皮刺透穴的针法,结合捻转、提插、徐疾等施术。
01PART头皮针刺激部位除传统经络腧穴之外,头皮针常以国际通用的头皮针标准治疗线(图1-1)为刺激部位,沿皮透刺。
图1-11.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5分处即神庭穴起,向下刺1寸。
功能醒神开窍,祛风止痛。
主治神志病,头、鼻、舌、眼、咽喉病等,如神昏、失眠、头痛、鼻塞、目赤、咽痛。
属督脉。
2.额旁1线在额部,位于额中线外侧,直对眼内角(目内眦);自发际上0.5寸处即眉冲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
功能宣肺平喘,化痰止咳,宁心安神。
主治肺、心等上焦病证,如咳嗽、胸痛、感冒、气喘、失眠、眩晕、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
属足太阳膀胱经。
3.额旁2线在额部,位于额旁1线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5分处即头临泣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
功能健脾和胃,疏肝利胆。
主治脾、胃、肝、胆等中焦病证,如胃痛、脘痞、泄泻、腹胀、胁痛等。
属足少阳胆经。
4.额旁3线在额部,位于额旁2线外侧,直对眼外角,从头维穴内侧0.75寸处起(即本神穴与头维穴之间发际上5分处),向下刺1寸。
功能补肾固精,清利下焦湿热。
主治肾、膀胱等下焦病证,如遗精、阳痿、癃闭、尿频、遗尿等。
属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
5.顶中线在头顶部,位于前后正中线上,百会穴与前顶穴的连线。
功能疏经通络,升阳益气,平肝息风。
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及脱肛、阴挺、小儿遗尿、尿频、眩晕、头痛等。
属督脉。
6.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
功能疏经通络。
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证如瘫痪等。
可将全线分为3等分,上1/3治下肢瘫痪,中1/3治上肢瘫痪,下1/3治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7.顶颞后斜线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5寸,即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普通头皮针直接锁骨下静脉穿刺法
普通头皮针直接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在临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静脉给药是抢救成功的最可靠的保证,特别是危重婴幼儿患者,静脉通道能否尽快建立成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
对于浅表静脉穿刺特别困难者,以往大多采用传统的静脉切开法或较为先进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法,但这两种方法难度较高,且又多用于成年患者,用普通头皮针直接锁骨下静脉穿刺,便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1.操作方法(1)定位:①体位:患者取仰卧位,枕垫于肩下,使颈部充分暴露;②定点:取锁骨的肩峰端与胸锁关节连线的内1/3作为进针点;③定向:取胸骨上端与喉结连线的1/2处与进针点连线,此线为进针方向。
(2)进针:将穿刺部位做常规消毒,在定点上沿锁骨下缘进针,针尖朝进针方向,进针深度视患儿年龄的大小、体质的胖瘦而定,一般为2.0~2.5cm左右,见回血后再继续进针2~3mm即可。
(3)固定:针进入血管后保持45°角左右的斜度立于皮肤上,所以固定前应先在针柄下方支垫少许棉球,再将胶布交叉贴于针柄及皮肤上以防针头左右摆动,将部分输液管固定在皮肤上,以防牵拉输液管时引起针头移位或脱落。
2.注意事项(1)输液期间尽量减少活动,若行检查、治疗及护理时应注意保护穿刺部位。
(2)经常检查穿刺部位是否漏液,特别是穿刺初期,按压穿刺部位周围有无皮下气肿及血肿。
(3)在排除原发性疾病引起的呼吸改变后,应注意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是否有改变,口唇是否有发绀现象。
因锁骨下静脉的后壁与胸膜之间的距离仅为5~7mm以防针尖透过血管,穿破胸膜,造成血胸、气胸。
(4)拔针时,用无菌棉球用力按压局部3~5min以上,以免因局部渗血而形成皮下血肿,影响患儿的呼吸及再次注射。
若需保留针头,其方法与常规浅表静脉穿刺保留法相同。
头皮针中医适宜技术
部位:在头侧面,自头顶到头颞部,位于
顶颞前斜线后1.5寸,自百会穴至曲鬓穴的 连线。该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 少阳胆经
主治:疼痛、麻木、瘙痒等感觉功能障碍 的疾患。可将该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下 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
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等症
第六节 头针法
顶旁1线
通承天光穴位于前人发体际的直头上部,4 寸当,前旁发开际正1.中5寸直上2.5寸 ,旁开1.5寸。
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顶部, 顶旁1线外侧0.75寸。自正营穴至 承灵穴的连线
主治:上肢瘫痪、麻木、疼痛肩臂 手病证。临床常与顶中线、顶颞前、 后斜线中2/5配合应用
第六节 头针法
3.刺激部位 颞区
颔厌穴位于人体的头部鬓 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 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 下四分之三交点处
颞前线 部位: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颞部,自 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 面瘫及口腔病等
第七节 头针法
1.刺激部位 额区 额中线
部位:属督脉,在额部正中发际内, 自发际上5分处即神庭穴起,向下 刺1寸 主治:神昏、嗜睡、失眠、健忘等 神志病,及头痛、鼻塞、目赤、咽 痛等头、鼻、舌、眼、咽喉病等
第六节 头针法
额旁1线
部位:属足太阳膀胱经,在额中线外 侧,直对目内眦,自发际上5分处即眉 冲穴向下刺1寸 主治:咳嗽、胸痛、心悸怔忡、胸痹 心痛、感冒、气喘等肺、心等上焦疾 病
第六节 头针法
(二)操作方法
3. 留针与出针 • 头针的留针和出针,基本上与毫针刺法是一致的 • 头针常采用长时间动留针法 • 出针时,要及时按压针孔,以免出血
第六节 头针法
(三)适用范围
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功能障碍:头针皮疗法的主要适应证 2. 精神障碍: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状态 3. 疼痛和感觉障碍 4. 皮质、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疾病
头皮针部位名称
头皮针部位名称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一篇说明文:嘿,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去医院输液,脑袋上被扎了一根小小的头皮针。
那你知道这小小的头皮针扎的部位都有啥名称吗?今天咱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想象一下,在医院儿科的输液室里,一个小朋友正哭闹个不停,家长在一旁又心疼又无奈。
护士姐姐拿着头皮针,温柔地哄着小朋友:“宝贝别怕,很快就好啦。
”这个时候,咱们就来瞧瞧这针到底扎在啥地方。
首先,最常见的部位就是额部。
这额头啊,就像是一片平整的小广场,护士们会挑选合适的位置扎针。
为啥选这儿呢?你想想,额头相对平坦,血管也比较清晰,操作起来方便。
就像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找一条明显的小路,是不是容易得多?再来说说颞部。
颞部就像是藏在头发里的小秘密基地。
有时候,额头不太好扎,护士姐姐的目光就会转向这里。
这地方的血管虽然没有额头那么明显,但经验丰富的护士总能找到那条“隐藏的通道”。
还有枕部,这个部位相对靠后。
想象一下,它就像是后方的“储备粮仓”,当其他地方不好“下手”时,枕部就可能成为最后的“希望之地”。
那有人可能要问啦,护士是怎么准确找到这些部位的血管呢?这可就全靠她们的“火眼金睛”和丰富经验啦!她们轻轻触摸着小朋友的头皮,就像在寻找宝藏一样,小心翼翼,全神贯注。
而且,在扎针之前,还会跟小朋友聊天,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一招可真是高明!我就曾经见过一个护士姐姐,一边跟小朋友说着有趣的故事,一边迅速地找准位置,一针下去,稳稳当当。
小朋友还没反应过来,针就已经扎好了,这速度,简直绝了!咱再类比一下,这找血管扎针,就像是在迷宫里找出口。
护士们凭借着专业知识和经验,在这小小的头皮上,找到了最正确的路径。
所以说啊,头皮针的这些部位名称可都不是随便定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它的特点和适用情况。
了解了这些,是不是觉得输液也没那么神秘可怕啦?总之,额部、颞部、枕部这些头皮针的常见部位,都是医护人员为了让我们能更快恢复健康而精心选择的“战场”。
头皮针 头皮针法 附图[行业研究]
(前神聪穴-位于头顶正中线,前发际上4寸处。)
主治:运动功能障碍病症,如瘫痪等。
上1/5治下肢瘫痪;
中2/5治上肢瘫痪;
下2/5治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一类特制
10
悬厘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处。
头维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曲鬓穴-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
一类特制
16
四、枕区
12.枕上正中线 定位:在头枕部,为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即自强间穴起至脑户穴 的连线。 (强间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 (脑户穴-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眼病、腰脊痛等。 属督脉。
一类特制
17
四、枕区
13.枕上旁线 定位:在头枕部,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并与之相距0.5寸处的直线。 主治:眼病、腰脊痛等。 属督脉。
一类特制
12
二、顶区
一类特制
13
三、颞区
10.颞前线 定位:在头颞部,自颔厌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 (颔厌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病症等。 属足少阳胆经。
一类特制
14
三、颞区
一类特制
15
三、颞区
11.颞后线 定位:在头颞部,自率谷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率谷穴-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主治: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等。 属足少阳胆经。
一类特制
18
四、枕区
一类特制
19
四、枕区
14.枕下旁线(平衡区) 定位:在头枕部,即自玉枕穴至天柱穴。 (玉枕穴-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 缘的凹陷处。) (天柱穴-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 旁开1.3寸。) 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症状、后头痛等。 属足太阳膀胱经。
第四章针灸技术第二节针刺方法--头皮针法
第二节 针刺方法
3.行针方法
以拇指掌面和食指桡侧面夹持住针 柄,以食指的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 体快速旋转,捻转速度达200次/分钟左 右。进针后持续捻转2~3分钟,留针20 ~30分钟,留针期间每间隔10分钟重复 捻转一次,反复操作2~3次即可起针。
第二节 针刺方法
头针的适应范围
主要治疗脑源性疾病。如中风、皮层 性多尿、眩晕、耳鸣、舞蹈病、癫痫、脑 瘫、小儿弱智、震颤麻痹、急性感染性多 发性神经根炎等。可治疗头痛、失眠、脱 发、脊髓性截瘫、高血压病,精神病、眼 病、鼻病、肩周炎、腰腿痛及各种疼痛性 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
第二节 针刺方法
第四章
第二节
针灸技术
针刺方法
第二节 针刺方法
二、头皮针法
第二节 针刺方法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头针的标准线定位及主治。 2.掌握头针的进针方法。 3.熟悉头针的适应症。 4.了解头针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 针刺方法
头皮针穴线定位
依据《头针穴名标准化 国际方案》分属4区,标准 头穴线14条。
第二节 针刺方法
二、顶区
顶颞后斜线
〔定位〕 在头顶部侧面,自百 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 上1/5治疗对侧下肢和 躯干感觉异常,中2/5 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 常,下2/5治疗头面部 感觉异常。
第二节 针刺方法
三、颞区
颞前线
〔定位〕 头的颞部,自颔厌穴 至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 偏头痛、运动性失语 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和口腔疾病。
第二节 针刺方法
二、顶区
顶中线
〔定位〕 在头顶部,自百会穴 至前顶穴之间的连线。 〔主治〕 腰腿疼痛,下肢瘫痪 及麻木、疼痛及皮层 性多尿。
第二节 针刺方法
头皮针
头皮针临床应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此为头皮针的主要适应症。 包括由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失语、假性球麻痹、小儿神经发育不全和脑 性瘫痪、颅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 对上述病症的疗效主要表现在运动、智力和语言功能障碍的康复,能不同 程度的缓解症状、改善体征、缩短病程,达到治疗目的。 此外可用于治疗癫痫、舞蹈病和震颤麻痹等。
上1/5治下肢瘫痪; 中2/5治上肢瘫痪; 下2/5治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悬厘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处。
头维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曲鬓穴-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
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二、精神病症
头皮针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的作用,可用于精神分裂症、癔病、考场 综合征、抑郁症,也有用于老年性痴呆和小儿先天愚型者,有提高智力, 缓解症状、恢复大脑正常思维和兴奋抑制功能状态的临床效果。
三、疼痛和感觉异常
临床可用于头痛、三叉神经痛、颈项痛、肩痛、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胆 绞痛、胃痛、痛经等各种急慢性疼痛病症,有显著止痛作用。
二、顶区
9.顶颞后斜线(感觉区) 定位:在头部侧面,头顶至头颞部,位于顶颞前斜线之后,与之相距1.5寸, 即自百会穴起至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感觉功能障碍病症,如麻木、疼痛、瘙痒等。
上1/5治下肢感觉异常; 中2/5治上肢感觉异常; 下2/5治头面部感觉异常。 该治疗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二、生物电磁波效应
针刺治疗的作用是双向的和往复的调节,无论是兴奋还是抑制,是增生还 是不足,皆能使其恢复正常。
针刺首先造成机体局部损伤,而产生生物损伤电流,同时对生物磁场亦会 造成影响,若同时给予适当的,有规律的“带气运针”以加强周期性的反复 刺激,可促使局部的生物损伤电流和磁场发生震荡与运动,而形成一种蔓 延与扩散的电波与磁波,通常合称为生物电磁波,向身体的其他部位传播, 激发机体产生相应物质,主要是内分泌素和神经递质,以供急(激)需要。
头皮针,这些定位法我猜你一定没见过!!!
头皮针,这些定位法我猜你一定没见过导读:方氏头皮针技术是通过针刺人体头皮组织中的特定刺激点,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针刺疗法。
它是方氏在经络学说与西医大脑生理解剖知识紧密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在头皮部找到了类似人形的人体各器官脏腑的调节系统,并根据阴阳属性分别以“藏”“象”命名之,进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微型针灸学说。
其中,取穴区包括伏象穴区、伏脏穴区,倒象穴区、倒脏穴区及中枢取穴区。
今天介绍伏象穴区和中枢取穴区,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杏林绝活—中医药特色疗法错做规范(一)》。
伏象穴区(骨缝定位取穴)定位伏象穴区形状象一个俯卧于头顶骨缝的全息人故名伏象。
它以冠矢点前为头部,冠状缝为上肢,矢状缝为向躯干,人字缝为下肢,酷似一个趴着的人形。
这个人形的体表标志点为:冠矢点为大椎,翼点为手指尖。
人字缝尖为长强,星点为足尖。
分区头项部:位于冠矢点之前:头部上、下长为2cm,左、右宽为2cm。
颈部上、下长为2cm,左、右宽为1cm。
因头部下面和颈部上面,约有1cm 的相互重叠。
所以,头、颈部在冠矢点前,约总占3cm。
上肢部:位于冠状线上,从冠矢点到翼点之间,定义为11cm。
为了准确定位,定义出肩、肘、腕(手腕)三点。
从冠矢点至肩点长为2cm,肩点至肘点长为3.5cm,肘点至腕点长为3.5cm,腕点至手指尖(翼点),长为2cm。
双侧互为镜象对应。
躯干部:位于矢状缝上,冠矢点到人字缝尖,定义为14cm。
把躯干部分划为三段:即背部、腰部、臀部。
背部由冠矢点起分上、中、下三部分,各部长为2cm,总长为6cm。
腰部分为上、下两部,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
臀部分为上、下两部分,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
各部分左右宽度分别是:肩部为4cm,背部为3cm,腰部为2cm,臀部为3cm。
中枢取穴中枢穴位建立于大脑皮层解剖功能定位的基础之上。
每一个皮层功能区相对应于一个穴位,以本皮层功能区在头皮表面的投影作为穴位的定位,以本穴区的功能作为穴位的命名并解释该穴位的主治。
头皮针
精选PPT
1
一、国际标准化头皮刺激线的定位 和主治
(一)额区 1、额中线 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0.5寸,
即神庭穴向下针1寸(图中2—124)。主治神志病, 头、鼻、舌、咽喉病,如神昏、失眠、头痛、鼻 塞、目赤、咽痛等。属督脉经。 2、额旁1线 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 自发际上0.5寸,即眉冲穴沿经向下针l寸(图中 2—124)。主治肺、支气管、心脏等上焦病证, 如咳嗽、胸痛、感冒、气喘、失眠、眩晕、心悸 怔忡、胸痹心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精选PPT
4
3、顶颞后斜线 在头部侧面,位于顶颞前斜线之 后,与之相距l.5寸,在百会穴与曲鬓穴的连线上 (图中2—126)。将全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对 侧下肢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 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贯穿督脉、足太 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
4、顶旁1线 在头顶部,位于顶中线外侧,距顶 中线1.5寸,即自承光穴起沿经往后针1.5寸(图中 2—127)。主治腰腿足病症,如下肢瘫痪、麻木、 疼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精选PPT
9
(二)感觉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后移1.5cm的平行线上,上
1/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 区;下2/5是面部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 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和耳鸣;感觉区 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 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三 叉神经痛、牙痛、颞颌关节炎等。
精选PPT
2
3、额旁2线 在额部额旁l线的外侧,直对瞳孔, 自发际上0.5寸,即头临泣穴沿经向下针1寸(图中 2—124)。主治脾、胃、肝、胆、胰等中焦病证, 如胃痛、脘痞、泄泻、腹胀、胁痛等。属足少阳 胆经。
针灸学-头 针
第二十八单元头针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分为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
额中线【部位】在额部正中,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头痛、失眠、健忘、癫狂痫、鼻病等。
额旁1线【部位】在额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上焦病证。
额旁2线【部位】在额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中焦病证。
额旁3线【部位】在额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下焦病证。
颞前线【部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口腔疾病等。
顶颞前斜线【部位】从头部前顶穴(百会前1.5寸)至颞部胆经悬厘穴的连线。
【主治】治疗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
全线分5等分,上1/5、中2/5、下2/5分别主治下肢躯干、上肢、头面部的瘫痪。
顶颞后斜线【部位】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的连线。
与顶颞前斜线平行的线。
【主治】治疗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
全线分5等分,上1/5、中2/5、下2/5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头面部的感觉异常。
颞后线【部位】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率谷穴向下至曲鬓穴的连线。
【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眩晕等。
顶中线【部位】在头顶部,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腰腿足病,如瘫痪、麻木、疼痛,以及皮层性多尿、小儿夜尿、脱肛、子宫下垂、高血压、头顶痛等。
顶旁1线【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从足太阳膀胱经承光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
【主治】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
顶旁2线【部位】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条长1.5寸的线到承灵穴。
头针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六)顶颞前斜线
【部位】
在头顶部、头侧部,头部经外奇 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与颞部胆经悬厘之间 的连线。 【主治】 分为5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 和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 治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 粥样硬化等。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二)额旁1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 引一条长1寸的线(图5-45)。 【主治】 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 失眠及鼻病等。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三)额旁2线
【部位l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 一条长1寸的线。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肝胆疾病等。
三、头针的操作方法
1.体位 根据病情,明确诊断,选定头穴线。 取得患者合作后,取坐位或卧位,局部常 规消毒。
三、头针的操作方法
2.进针 一般选用28~30号长1.5~3寸的毫针, 针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将针刺人头 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 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 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区可刺人相 应深度。
头
针
概 念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 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根据传统的 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 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一)额中线
【部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 一条长1寸的线。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三、头针的操作方法
3.针刺手法 一般以拇指掌面和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 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 捻转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进针后持续捻转 2~3分钟,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操作 2~3次即可起针。 按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偏瘫患者留 针期间嘱其活动肢体(重症患者可作被动活 动),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经3~5分钟刺激后, 部分患者在病变部位会出现热、麻、胀、抽动 等感应。
头皮针
神经衰弱:陈永泉用头针取情感区(相当于运动区向前平移4.5厘米)治疗本病22例,结果基本治愈19例,占85%;好转3例,占15%;总有效率为100%。
此外,朱明等取额中线、顶中线治疗癔病急性发作取得满意的即时效果。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头皮针治疗多有很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报道较多。
如人取血管舒缩区、感觉区、情感区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263例,结果痊愈186例,显效40例,好转37例,总有效率为100%。
刘淑兰用电头针,取感觉区上1/5、血管舒缩区上1/2为主穴,前头痛加感觉区下2/5,偏头痛加对侧感觉区下2/5,偏头痛加对侧感觉区下2/5,治疗头痛401例,结果痊愈336例,好转4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5%。
临泣穴——一生守护身体少阳之气的“小柴胡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皮针
在取穴之前,首先要明确前后正中线与眉枕线得部位。
前后正中线:眉间与枕外粗隆顶点下缘连线。
眉枕线:眉中点上缘与枕外粗隆顶点得头侧面连线。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得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与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区(若鬓角不明显者,可从颧弓中点向上引一垂直线,将此线与眉枕线交点前0、5厘米处作为点),上下两点得连线即为运动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
自运动区后移工、5厘米得平行线,即为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疼痛,偏头痛。
舞蹈震颤控制区
自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得平行线即为本区。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
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得水平线,共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得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分别向后引平行于中线得3厘米长得直线。
共两条。
主治:对侧下肢疼痛、麻木、瘫痪。
视区
从旁开前后正中线1厘米得平行线与枕外粗隆水平线得交点开始,向上引4厘米得垂直线,即就是该区。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平衡区
沿枕外粗隆水平线,旁开前后正中线3、5厘米,向下引垂直线4厘米,即为本区。
主治:小脑损害引起得平衡障碍。
上面7个头皮针刺激区在临床上最为常用,另外尚有血管舒缩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运用区、胃区、胸腔区与生殖区等7个区,因不太常用,故略而不论。
【器具药物】
头皮针一般选用28~30号1、5~2寸长得不锈钢毫针,初学者进针有困难可选用1寸针。
小儿则用0、5~l寸针。
【操作方法】
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
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男性病人如有可能应理成光头),进行彻底消毒。
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引起疼痛。
初学者可用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得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指甲缘,迅速刺入皮下。
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度角。
熟练后,可用快速进针法以减轻疼痛,方法为:
用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厘米序腕背屈后,再突然手腕掌屈,借助这一力量使针尖冲进皮下或肌层。
进针后,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至帽状腱膜下层。
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1、5寸,再进行运针。
注意:头皮针进针要掌握好角度,角度过小,针易进人肌层;角度过大,则容易刺人骨膜,都会引起疼痛。
为了减轻进针时得疼痛,可嘱病人憋气,深吸气一口,暂停呼吸。
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
为使针得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与食(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得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
这一速度对初学者来说就是有一定难度得,特别就是双手同步捻转,因此
要下苦功锻炼一段时间。
每次持续捻转卫~2分钟,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
如手捻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电针代替,频率宜在200~300次/分以上,刺激强度以病人得反应来决定,一般以病人可耐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续波。
另有两种手法,读者也可酌情选用。
一为抽提法,针体进人帽状腱膜下层后,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示)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
这种紧提慢插得方法,相当于泻法。
一为进插法,持针手法与上相同,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再退回原处,这种紧插慢提得方法,相当于补法。
注意:上述提插范围不宜超过0、l寸,动作要求迅速。
头皮计得出针比较简单,只需缓慢退针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
因为头皮血管比较丰富,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5~7日。
【适应病症】
头皮计法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得治疗,对中风(脑出血或脑梗塞)引起得偏瘫,其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
对脑外伤后遗症、小儿脑性瘫痪、小儿脑发育不全、震颤麻痹、舞蹈病、耳鸣及各类急慢性疼痛等,都有一定效果。
近年来还用于老年性痴呆症与小儿智力障碍等。
【注意事项】
头皮针得刺激强度较大,应注意防止晕针。
在头皮针治疗中常易发生滞针,即针刺人头皮后,行针困难,难以捻转进退。
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嘱病人身心放松,并在针体周围轻柔按摩,然后顺进针方向缓缓退出。
因脑出血引起得中风病人,在急性期有昏迷、发热或者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者,不可用头皮针,须待症情稳定后才能治疗。
对急性发热,高热,心力衰竭者也要慎用头皮针。
头皮血管丰富,出针时易出血或引起皮下血肿,可用干棉球轻揉,促使其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