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流程图
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教学理论就是人们在思考教学中所形成的旨在探讨、解释和预测教学现象的观念体系,是人们对各种教学现象及隐藏其后的各种教学关系和矛盾运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映。
进一步说,教学理论是人们思考或思索教学的结果;是一组思想和观念体系,它包括一系列认识、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是人们对各种教学现象及本质的能动的、系统的反映。
从教学理论的含义中,我们可以感知到教学理论是教学设计者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正如孙可平在《现代教学设计纲要》一书中所指出的:“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学设计更大程度地依赖于教学理论的研究。
”事实证明,解决教学问题必须研究教学理论,应用教学理论。
因此,把教学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毋庸置疑的。
在这里我们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来探讨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一、教学观念与教学设计教学观念(简称教学观)是指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
依据不同的标准,教学观念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教学观念的内容角度,可以将教学观念分解为教学本质观、教学价值观、教学过程观、教学交往观、教学方法观、学生观、知识观、教学评价观、自我教学发展观等几部分;以不同的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划分,教学观念包括行为主义教学观、认知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教学观以及人本主义教学观。
教学观念为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不同的教学观念包含着不同的教学设计思想,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所谓模式是提供我们思考一种过程或结构的有用方法。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具体而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等要素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称之为教学模式。
不同的教学模式是在不同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围绕不同的主题、所涉及的因素和各种关系展开的,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许多类别。
教学流程图例子

教学流程图例子
关于本节课设计方案的说明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一课,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而细胞对学生来说又是细微、抽象的。
因此如何化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形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本节课中采纳了多媒体电脑设备,演示细胞膜结构、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采纳了浸泡后的玉米和煮熟后的玉米进行的选择透性的实验;自由扩散的渗透系统的实验。
本节课先从复习旧知识——细胞的结构开始,通过提问新问题让学生发觉原有知识不足,想明白更多的知识,产生求知欲。
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获得新的知识,并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举例,关心学生认识细胞的类型,加深对细胞结构的名称、位置的认识。
学生学习知识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紧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猎取信息,加工信息,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
因此在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这一部分内容中,采纳了提问和多媒体
演示结合的方法,通过师生的交流,纠正明白得错误之处,取长补短,得到提高。
用事实来验证理论,更有说服力。
因此在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内容中,先用渗透装置的演示实验证明了自由扩散的方式。
并让学生分析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然后用活、熟玉米浸泡红黑水的对比实验来说明了主动运输的过程,从而说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使他们明白得科学理论从实验中来,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过程,把微观的运动变成可视的动画,进一步认识细胞膜的特性。
最后教师把物质通过细胞的三种方式用表格比较列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明白得,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新课标“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原则和实际情况,确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如下:一、新课教学模式:质疑——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的流程图(四步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自主练习,科学应用(二)教学模式各环节介绍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会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能促使学生对各种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所以说,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单一的、枯燥的知识,通过身边熟知的、喜闻乐见的情境,以动促静,引发学习的动机与欲望,从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轻松学到知识。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情境问题。
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我们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
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便产生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3、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根据《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但这并没有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学生有意义的接受。
我们不应该从“满堂灌”这一极端走向“不敢讲”另一极端,要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
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情况出现时,教师要即时点拨,给他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4、自主练习,科学应用虽然新课程追求学生主动、愉快学习,但双基不能忽视,因此,在新知识结束后,为让学过的知识达到巩固的效果,自主科学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教学设计流程图模板

教学设计流程图模板教学设计是为了方便我们更好的进行教学,这个时候,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流程图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哦!教学设计流程图模板1.章节名称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
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
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 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编写一般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的内容。
按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
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
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
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生特征填写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的学习准备情况,作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依据。
教学设计流程图( Word可编辑打印版)

教学设计流程图教学设计流程图模板教学设计是为了方便我们更好的进行教学,这个时候,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流程图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哦!1.章节名称按照教科书上的章、节(或课)的顺序和名称填写。
在一般情况下,是以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为单位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
如果教科书上的一节(或一课)在实际教学时需要两堂以上的课(我们把它称为学时)才能完成,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既可以统一设计、分段教学;也可以按学时分别设计、各成体系。
如《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原子,统一设计时章节名称可填写为:§2.2 原子;分别设计时则为:§2.2 原子(第一学时)和§2.2 原子(第二学时)两个设计表。
2.计划学时按照设计的授课实际需要填写。
如上述统一设计,需要两堂课来完成“原子”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计划学时”栏中应填写“ 2”;若按照第二种分学时的设计方案,则在对应的“计划学时”栏中填写“1”。
3.教学目标应根据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分析教学对象(学生)的特点,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编写一般包括了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的内容。
按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
尤其是情感目标,应在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提炼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势利导、自然贴切。
教学目标的叙述应简洁、准确、精炼,概括性强,包括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四个要素。
它和表下方的各知识点学习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又不是所有学习目标的简单相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涉及的范围要和上面“章节名称”栏中所确定的范围相符合。
如果是一节(课)的统一设计,教学目标也应是整节(课)的;若是按学时分别设计的,则教学目标应是对应该学时教学内容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该节(课)的全部。
4.学生特征填写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的学习准备情况,作为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依据。
课程设计流程图

课程设计流程图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理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XX技能,培养学生的XX情感和价值观。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能够理解并运用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能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能够了解XX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XX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2.能够进行XX实验操作,并能够正确解读实验结果。
3.能够运用XX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能够认识到XX学科对社会和人类的重要性。
2.能够培养对XX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3.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XX技能的培养,以及XX学科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的安排如下:1.第一章: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节1.1:XX概念的定义和特点–节1.2:XX原理的表述和解释2.第二章:XX学科的基本知识–节2.1:XX知识点的讲解和应用–节2.2:XX知识点的练习和巩固3.第三章:XX技能的培养–节3.1:XX方法的介绍和操作–节3.2:XX技能的实践和应用4.第四章:XX学科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节4.1:XX案例的介绍和分析–节4.2:XX案例的讨论和总结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来说,教学方法的安排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XX学科的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XX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意义。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并加深对XX学科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具体来说,教学资源的安排如下:1.教材:选择权威和适合学生水平的XX学科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
小学数学“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流程

2014年第12期“目标管理、自主质疑、互助探究、交流提升、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简称“五环导学”数学学习模式。
“五环”是指数学学习中的五个环节,分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完成。
这种学习模式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课中学习的具体流程图如下:“五环导学”数学学习模式是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前提下,以学生学习为主的一种数学学习模式,它重在学生自学、课堂互助探究、交流提升、教师点拨和当堂训练。
“导学”是指借助学案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数学学习运用“五环导学”的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体验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成功乐趣;而教师借助“学案”平台以导贯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从而实现高效教学向高效学习的转化。
在“五环导学”模式中,学案的质量和使用是关键的因素。
教师课前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彻底把握教材、把握学生,注重搜集多种资料,在尊重学生实际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分层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写要精细且容量要适中。
一、目标管理环节导学案要提前一天下发。
学生要根据导学案的指导,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在学案导学的帮助下,开始初步自主学习。
下面以《复式折线统计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课为例,说说“五环导学”的流程与要领,明确教师课前准备事项及学习卡的内容(如图1、2)。
教师课前要抽查学案,了解学情,小学数学“五环导学”教学模式的流程■程凤图1图2高效课堂44All Rights Reserved.2014年第12期二次备课,以学定教,制定出课堂学习的新目标。
课堂上出示课堂学习目标,在学案导学的帮助下,学生开始进一步的自主学习。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卡内容可以如图3所示。
学习目标还将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最后让学生对课堂表现和效果进行评价。
“一三五一”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一三五一”课堂教学模式解读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局王林局长指出,实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是今年教育工作的一个核心,提出要积极深化课程改革,探索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从“有效教学”走向“高效教学”,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
实验小学校紧紧围绕教育局的总体部署,狠抓教育科研工作,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经过二年的探索、实践、反思和总结,形成了“一三五一”课堂教学模式。
一、“一三五一”课堂教学模式简介一条主线:以创设情境,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三个模块:导、学、练,又称XYZ,即课堂教学包含导、学、练三个模块。
五个环节: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展示交流,反馈诊断;4、讲解点拨,总结提升;5、达标检测,巩固拓展。
一个目标:以高效优质,当堂达标为目标。
二、模式的课堂操作结构程序(一)贯彻一条主线:课堂教学始终贯穿“创设情境,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一种有利于教学主题展开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教学主题内涵,拓展学生对教学主题情境的遐想和创生空间,帮助学生提升对教学主题的理解和迁移能力。
其次,要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自学、探索、交流中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力。
问题造就磁力,问题具有吸引性、竞争性、探究性和创新性,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思维,增长智慧,培养能力,造就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
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抓好三个模块导、学、练三个模块是相互关联、相互融和的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把导、学、练分割开来。
用XYZ三个字母表示,是为了突出导、学、练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
(1)导、学、练是在学科、学段、学情等不确定因素下进行的;(2)导、学、练的时机、方法和手段也是随着教学实际灵活多变的。
高效课堂模式流程图及诠释

兴化学校“352”高效课堂模式流程图及诠释研讨教材分析学情编制学案教师活动激情导入展示目标提出问题组织探究点评质疑精讲归纳布置任务检测反刍总结反馈激励评价批改学案反思总结课前独学预习课中独学对学群学导课展标展示交流达标检测反思评价课后勤学巩固预习教材自主学习完成学案学生活动独立思考明确重难点对学群学探讨解惑展示点评质疑提升达标测试生成能力总结收获激励评价整理学案自我反馈合作探究“352”高效课堂模式即“三段、五环、双评”课堂教学模式。
“三段”指课前独学预习——课内对学群学——课后勤学巩固。
“五环”指导课展评——预习反馈——合作探究——总结提升——达标测评。
“双评”指教师对小组的评价;学生对组员的评价。
“352”模式呈现的特点是“课前”准备充分,“课中”积极互动,“课后”温故知新。
一、课前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精心编制出重在“导”、核心在“学”的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的导学案并提前发给学生。
学生:按照导学案中“学案”要求进行独学(结构化预习),完成学案部分,将疑惑汇总给小组长。
二、课中(一)导课展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出示目标,引导学生咀嚼目标。
在学生自学时,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特别是摸清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集中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但当时不纠正,立即调整引导解疑设计,为“后教”作好准备。
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教材内容,试做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练习。
通过独立思考,找出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教师:观察了解与指导各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照导学案开展有效的交流、合作、探究、对子帮扶,参与到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小组及学生中去,细心观察、认真听取、准确了解信息,及时进行指导点拨。
同时,也要及时发现有独特、新颖见解的学生,并给与鼓励。
学生:通过“对学、群学”力求解决“独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学”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最后组内群学统一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
“四主五步”教学模式

“四主五步”教学模式一、模式内容(一)四主(理念和原则)1.主体性:即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中应遵循“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以学评教、少教多学”的原则。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性,学生要得到全面主动发展。
教师要尊重、相信、宽容、支持学生,放手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主导性:即以教师为主导。
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主要由教师设计。
教师角色定位于课堂主导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
实现从传统教学方式向新课改倡导的现代教学方式转变。
3.主动性:即学生学习应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通过优化教学环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学习方式方法,运用合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整学生学习状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习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4.民主性:即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五步(方法和步骤)1.五步:导--学--展--讲--练导(激趣---导入情境化)→学(生本---学法多样化)→展(问题---问题明晰化)→讲(解惑---疑难简单化)→练(巩固---知识系统化)。
2.主要步骤解析(1)导---激趣。
“导”指导入。
该环节主要通过情境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等。
要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对课堂进行调控。
展示要求:一要规范流程,注重模式化操作。
在初始阶段,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展示习惯,规范展示用语,要求学生对课堂展示模式熟记于心,能按预设的程序有序推进。
二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4)讲---解惑。
该环节主要通过发挥教师的解惑释疑、总结延伸作用,在学生积极参与下基本完成学习任务。
目的:解决前面环节中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解决学生展示时具有代表性的易混易错点问题,解决学习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学生无法自己探究的问题,总结整理所学知识,达成教学目标。
方法:“讲”一般由教师承担,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由学生承担,有效点拨,择机指导,梳理总结,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能力体系。
“五五三”课堂教学模式诠释

“五五三”课堂教学模式诠释高邮市车逻镇中心小学一、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建设高效课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也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建构高效课堂“五五三”教学模式过程中,我校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蓝本,以课堂高效为根本,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
通过导学、自学、助学、固学、拓学等流程策略,促进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的不断创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产生情趣、生成问题、形成能力、建构新知、迁移拓展,着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建模原则课程性原则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省厅《全日制中小学课程计划》,开齐上足规定课程,严控学生在校时间,严控作业数量和考试次数。
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切实改变时间加汗水的高耗低效的现状。
生命性原则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五五三”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基于我校“让校园焕发生命的活力”的办学理念,我们认为惟有生命的课堂才是活力的课堂,惟有活力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课堂。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就激活的场所,理应成为师生生命生长的田园、生命享受的乐园和生命创造的学园。
高效性原则所谓的“高效”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而“五五三”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
如果只是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是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才能形成“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的高效能课堂。
学、导、练模式简介

官垸乡中学“学—导—练”教学模式流程图“学-导-练”教学模式简介实施“学-导-练”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现将“学-导-练”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介绍如下:一、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所谓有效课堂教学,就是取得直接效果,关注长远效益,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是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效益提高的教学,教学效益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通过学生的综合素质反映。
有效的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学习能力的学习者,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强壮的体能。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效率提高的教学,教学效率是相对于教师与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使学生的进步获得尽可能大的、理想的发展,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强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艺术化。
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角色应该由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角色应该由传授知识的教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对学生影响的积极、正面和持久。
二、模式的内涵基于以上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在我校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中提出并开始推行“学-导-练”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学-导-练”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的学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相关旧知识的复习和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10分钟左右;教师的导包括教师引导下学生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新课知识内容的解决时间20分钟以内;学生的练包括学生的课堂练习、对知识的巩固记忆和教学效果的检测反馈时间15分钟以上。
简言之,学10分钟,导20分钟,练15分钟。
三、模式试图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目前初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知识不过关、能力不达标、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等诸多问题。
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教师讲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