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理发行业习俗
古代对美发的描述
古代对美发的描述
古代对美发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文化习俗以及身份地位。
不同的文明和时代有着各自独特的美发风格和偏好。
1.古埃及:在古埃及,美发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
征。
贵族和王室成员常常佩戴精心编织的假发,这
些假发通常用人发或羊毛制成,有时会用金线或珠
宝装饰。
普通民众则通常剃光头,以避免寄生虫。
2.古希腊和罗马:在古希腊,长发被视为贵族和力量
的象征,尤其是在斯巴达。
而在罗马,发型变化丰
富,从简单的辫子到复杂的卷发造型,女性尤其重
视发型的装饰,使用发夹、发带等饰品。
3.古中国:中国古代的发型随着朝代的更替而变化。
例如,唐朝女性流行高耸复杂的发髻,用簪子装
饰。
男性则有不同的礼仪发型,如古代士子常常束
发为髻,并佩戴冠帽。
4.日本:在日本的江户时期,发型也是社会地位和身
份的标志。
武士阶层的男性通常留着典型的“月
代”(剃去头顶的头发,留下周围的头发),而妇女
则喜欢复杂的发髻装饰。
5.印度:印度的美发传统与宗教仪式紧密相关。
长发
在印度文化中被视为美丽的象征,经常用油滋养并
编成长辫,有时还会用鲜花装饰。
在古代,美发不仅是个人装饰的一部分,也是传达社会信息的重要方式。
发型和发饰展示了个人的身份、财富、社会地位以及文化身份。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美发习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旧时理发行业习俗
旧时理发行业习俗理发学徒期一般为3年。
师傅向徒弟收取一定的学徒费,多少没有定规。
第一年在师傅家管饭不拿钱,也不接触剃刀、剪子等理发工具,只帮助师傅做家务零活。
晚间关门打烊,还须宿夜守店。
平日烧洗头热水,夏天抽拉风扇。
有时师傅手头忙不过来,还要帮助顾客洗头,递手巾把子。
除此就是摇“袋子”。
这是理发的基本功夫,也是最苦的事。
所谓摇“袋子”,即摇动手腕关节,使之能左右甩动活络灵巧。
每天晚饭过后,便开始摇“袋子”。
摇“袋子”时人须站直,左手屈臂平举胸前,似乎轻抚顾客头颅,右手如握剃刀刀柄,手腕不停地左右摇摆。
每摇一次便听得腕部关节发出“咯扑”的响声。
第二年,师傅觉得徒弟摇“袋子”的功夫差不多了,才允许动剃头刀为顾客剃和尚头,对象多为乡下人或水上船民。
这些人不讲究,轻点重点、好点差点无所谓。
有时还免收或少收“头钱”,将其作为徒弟练刀的“试验品”。
这一年师傅除管饭还给些洗澡之类的零花钱。
第三年,师傅才开始正式让徒弟为顾客理发。
生怕有个闪失,砸了牌子,师傅仍时刻监视指导着。
直至徒弟开始有“老点”(指名要他理发的回头客)的地步,师傅才放手让他单独做。
旧时理发讲究九道工序,即剃头、洗头、刮脸、修眉、修须、扒耳朵、洗眼、拿痧、敲背。
刮脸还要3塘(眼、鼻、耳)净,洗头要求轻篦、柔搓、热盥,使顾客舒服满意,称心而去。
有时还须为顾客治“落枕”。
所以徒弟样样学到、项项精通是需花一番功夫的。
3年学徒期满,徒弟要办谢师酒。
师傅则送一套理发工具,让其独立谋生,也可留在师傅店中做“大师傅”。
新开理发店在选择店址时要遵照“左七右八”的规矩。
即在你准备设店的地方,左边七家,右边八家要没有理发店,否则是不能开业的。
即使用自家的房子开店,左右15家中间有理发店也是不行的。
夹刀包与出刀包。
夹刀包是理发业的流动经营方式。
他们将剃刀、夹剪、木梳、篦子等理发工具装在一只木盒内,用理发围布包成包袱夹于腋下,走村串户,为固定对象服务,称做“夹刀包”。
正月理发思旧的典故
正月理发思旧的典故一般年前几天,是理发店生意最好的时候,因为大家都知道一句谚语:“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娘亲舅大,万一舅舅出点事,谁也不愿因为理个发被人骂,所以一般都是挤在腊月底理发。
那么这句谚语到底有什么典故呢?其实这句话是以讹传讹,跟“舅舅”一点关系都没有。
关于这句话的唯一文字记载,是在民国时编撰的《掖县志》上,卷二《风俗》里面这样写道: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县志属于文物类的东西,一般是不会随便乱写的,所以这件事的起源就很清楚了,就是因为满清入关,强行要求汉人剃发留辫。
汉人以正月拒绝剃头的行动,表示对明朝的怀念,所以叫“思旧”,跟“舅舅”确实没有一点关系,纯属谐音误传。
话说1644年,清军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北京城,成立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
在入关的第一天,摄政王多尔衮就下达“剃发令”,此后又多次颁布剃发和易服的命令,要求汉人剃发易服作为效忠大清的标志。
此举遭到汉人极大的反抗,因为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汉地,孝道是第一位的,《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别的还好说,换谁当皇帝,谁来统治国家,一般老百姓不是太关心,但是要剃发,这可是大忌,有违孝道!曹操当年就是因为自己的马践踏了农田,才割发代首以示谢罪,这个头发对古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当时天下未定,南明王朝依然存在,抵抗“剃发令”者众多,所以清朝统治者当时就暂缓执行这项剃发令,以示妥协。
到了1645年五月,清兵进军江南,占领了南明王朝的首都金陵,统治初步巩固,于是,多尔衮在五月二十九日再次颁布剃发令。
到了六月,更是通告全国军民,各地通令到达之后,十日之内必须完成剃发,否则就“杀无赦”,这就是后来民间流传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面对这赤裸裸的威胁,江南士子群起反抗,誓死不从,宁可留发不留头,最终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江阴八十一日”事件。
农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
农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农历二月二剃头的习俗汉族民间普遍认为,在农历二月初二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所以这一天理发店的生意都比往日红火。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龙抬头节剃头的习俗,希望对你有帮助。
俗语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因此很多人都在二月二这天剃头,有应“剃龙头”的吉意,也有要想鸿运当剃头的寓意。
民俗来历二月二祭龙神,民间还有个传说。
很久以前,陕西关中大旱,连年无雨。
在临潼骊山之东的马额塬上有个小山村,村里有个小伙子叫水生。
他见天旱,便设法四处找水。
一天,他在百里外的塬头村,听一位老伯讲了这样的话:“关中天旱之事,玉帝早就知晓。
曾命东海龙王的孙子前去播雨。
可这小龙到了关中却一头窜到龙河里,把播雨大事给忘了。
”水生问:“如何制服它呢?”老伯说:“必须弄到一根降龙木才行。
”水生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降龙木,制服了小龙。
只见小龙抬头腾空而起,直冲九霄,霎时乌云翻滚,雷声大作,哗哗地下起了大雨。
为了纪念这“龙抬头”的日子,人们规定每年农历二月二为“春龙节”。
龙抬头这天,汉族民间和宫廷里也有许多风俗。
明人沈榜《蜒署杂记》中有“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称为‘引龙回’”的记载。
清让廉《春明岁时琐记》中说:“二月二日为土地真君生辰,城内外土地神庙,香火不绝,游人亦众,又有放花盒灯、香供献以酬神者,俗谓此日为‘龙抬头’。
”在我国北方,还有人习惯在二月二日这天理发,称为“剃龙头”。
“二月二,剃龙头”,留了一个正月的头发终于可以剪掉了,而且还能得到好彩头。
这一天,最忙的地方就是街头巷尾那些大大小小的'理发店,从早到晚,门庭若市。
大人孩子排着候着,剪去冰冷厚重的严冬,迎向清爽明媚的春天。
“二月二,剃龙头”,留了一个正月的头发在饮食上,北方还有“二月二,啃猪头”的传统。
年前备好的猪蹄儿猪头,要在此时拿出来收拾一番,用火燎掉猪毛,用刀刮去污秽,把硕大的猪头分开,和猪蹄儿一起放在大盆里泡上两天,只等二月二放在大铁锅中烀好,大快朵颐。
撒欢的童年之理发仪式道理
撒欢的童年之理发仪式道理
摘要:
1.童年时期的理发仪式
2.理发仪式中的道理
3.理发仪式对成长的影响
正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那段时光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在童年的回忆中,有一个场景相信许多人都印象深刻,那就是理发仪式。
在我国,理发仪式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这个习俗更为普遍。
在童年时期,我们经常会被父母带着去理发。
那个年代,理发店还没有现在这么普遍,很多时候都是走街串巷的理发师挑着担子来到村里,为村民们提供理发服务。
这个场景,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一份难得的欢乐。
因为在理发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享受到父母的关爱,还可以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理发仪式中蕴含着许多道理。
首先,理发是对个人形象的打理,让孩子们明白要保持整洁干净的外表,是对他人的尊重。
其次,理发仪式也是一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学会在成长过程中尊重传统,继承文化。
最后,理发仪式还是一种亲情的体现,父母通过这种方式向孩子们传递着关爱和呵护。
童年时期的理发仪式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个仪式,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生活中的道理,还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这种经历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回忆起童年的理发仪
式,也许会感慨万分,但更多的是感激和怀念。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习俗都在逐渐消失,其中包括童年时期的理发仪式。
然而,这个仪式所传递的道理和价值观却永远不会过时。
二月二理发的由来
二月二理发的由来
民间普遍认为二月二这一天剪头发,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其实从时间关系上旧时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春节前剃头理发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理发的时候。
另外为什么要等到二月二理发有两个故事相互影响也是其要理发的原因
民间风俗有“正月里剃头,死舅舅”说法,老百姓春节前二月二之前不理发不剃头。
古人认为有剃头就会死舅舅,因此剃头就是诅咒舅舅早死。
这是一种民间迷信的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正月里理发和死舅舅是两个没有关联的习俗,它们的出现可能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传承有关。
有传闻的说法是清代秀才对已故舅舅的怀念,正月里同往常舅舅在时帮他整理头发。
所以这是一个谐音梗的影响。
另外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许多人都要理发,龙抬头的日子理发叫作“剃龙头”。
在古代天象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将周天黄道确定为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
古人又将这二十八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在四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形容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种神兽。
龙抬头所提到的“龙”,指的就是是天象周天二十八宿的东方青龙七宿。
这预示一年有好的开始。
龙抬头时节敬龙习俗,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正月剪头的说法
正月剪头的说法
正月剪头在中国民间传统中有一些说法和禁忌:
1. 思旧传说:
-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源自清朝初期。
清军入关后,强制推行“剃发令”,要求汉人改换满族发型。
汉族人民以正月不理发作为对前朝明朝的怀念之情(即“思旧”),后来谐音讹传为“死舅”。
2. 民俗寓意:
- 民间认为正月是一年的首月,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吉祥,头发与“发财”同音,所以在正月剪头发被认为会剪去一年的好运或财运。
- 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理发,称为“剃龙头”,寓意鸿运当头、祈求一年的好运。
3. 古代观念:
- 古代汉人受《孝经》等儒家思想影响,视身体发肤为父母所赐,不可轻易损毁,因此在特定时期如正月保留头发有尊重先祖、表达孝道之意。
4. 行业习俗:
- 以前,理发匠们在腊月忙碌,为了能在正月里得到休息并走亲访友,渐渐形成了“正月不理发”的行规,最终演变为全民习俗。
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变迁,现代人对正月剪头的看法已不像过去那样严格遵循旧俗,大多数人根据个人需要和现代生活习惯来决定是否在正月理发。
不过,这个传统仍然在部分地区被提及,并作为一种文化记忆传承下来。
正月剪头的典故
正月剪头的典故
正月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开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在这重要时节,人们有许多传统习俗,其中"正月剪头"就是一项独特的民俗。
这一习俗主要起源于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当时将头发视为身体的一部分,剪发被认为是一种伤害身体的行为,因此只有平民百姓才可以剪头,而士大夫、官员等上层阶级是不被允许随意剪发的。
到了正月,百姓们可以放下一年的劳作,好好打理自己,所以剪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环。
剪头不仅能使人精神焕发,而且还象征着新的一年要一切重新开始。
因此,"正月剪头"这一习俗便应运而生,并被世代相传。
除了实际意义,正月剪头还蕴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人们相信,剪去旧发,不仅能让人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剪去了旧年的霉运,希望新的一年能够顺顺利利、吉祥如意。
时至今日,虽然正月剪头的习俗已不那么流行,但它所代表的新年新气象、开启新生活的寓意,却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古代正月理发的由来
古代正月理发的由来
古代正月理发的由来与清朝的剃发令有关。
清朝入关后,为了加强统治和统一思想,推行了剃发易服的政策,要求所有男性剃去头顶四周的头发,只留中间一小块,并留长辫子。
这项政策遭到了汉族人的强烈反抗,因为他们深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发型。
为了掩人耳目,同时表达对前朝(主要是明朝)的思念,一些人在正月这个喜庆的月份选择不剃头,以此作为一种反抗形式和思旧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传,正确的含义是“思旧”。
此外,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正月不理发也是为了顺应春生之气,避免阻逆自然的新生。
正月剪头发的典故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贫穷的剃头匠,他很爱自己的舅舅,可是到了正月却没钱给舅舅买礼物。
正在为此发愁时,他突然想起一个办法,挑着剃头挑子到家给舅舅剃头刮脸。
当舅舅出现在亲朋好友面前时显得精神焕发,好像年轻了许多,人们都称赞剃头匠的手艺。
舅舅听了很高兴,心里说这是外甥送给自己的最好的过年礼物。
此后,舅舅约定每年正月让外甥剃头。
后来舅舅过世了,剃头匠每到正月对着剃头挑子伤心落泪,从此有了“正月剃头思舅舅”的说法,但后世传来传去却变成了“正月剃头死舅舅”,从而形成了“正月不剃头”的习俗。
这只是传说中的由来,但其实正月不剃头的说法是有历史原因的。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风俗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风俗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是指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
在这一天,人们会按照民间的风俗习惯,进行剪发理发的活动。
这一活动在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流行。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风俗源远流长,传说是为了拜龙神保佑人们能够拥有健康、长寿和好运。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祥瑞和权威的象征,被认为能够掌控气候、带来雨水和丰收。
因此,在二月二这一天,人们会选择这个吉祥日子去理发,以求得到龙神的保佑。
按照传统惯例,人们会提前准备好一把新的剪刀和一个红纸包。
男女老少都要参与其中。
人们会上前祭拜龙神,祈求龙神能够保佑自己的家人和亲友身体健康、平安吉祥。
然后,每个家庭都会进行剪发的仪式。
理发的仪式通常是由家里最年长的人担任主持人,提着剪刀走进院子或者庭院中,喊着“龙神降临”的口号。
然后,这位主持人会依次为家庭成员剪发,用剪刀将头发剪断,并将剪断的头发捆起来,放在红纸包里。
这个被剪下的头发象征着不祥的气息和厄运,通过剪断头发的方式,将厄运与不吉的事物赶走。
在进行理发的同时,人们还会特意留出一束头发不剪,称之为“福发”。
这束“福发”被认为是幸运和吉祥的象征,它被认为能够保佑家庭和个人平安、幸福和富有福气。
有的人会将这束“福发”系上红线,或者戴在身上,以示庇护。
而剪下的头发被封存在红纸包里,要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看到,以免招来倒霉。
除了理发的仪式,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例如舞龙、舞狮、放烟花等。
这些活动都是为了迎接龙神的到来,祈求龙神的保佑。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庙会,有游戏、表演、商贩等活动,让人们可以享受热闹喜庆的气氛。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风俗凝结了人们对好运和幸福的追求和期盼,象征着破旧立新、迎接新生活的希望。
这一传统风俗不仅具有文化内涵,而且也是人们与家人共度欢乐时光的一个重要方式。
通过理发的仪式,人们祈求着龙神的保佑,同时也祈愿自己和家人能够迈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要进行剪发理发的仪式。
客家剃头的习俗——扎头
客家剃头的习俗——扎头扎头,就是剃头师傅与众多主家订立口头合约,约定时间、次数、报酬,落村到户帮人剃头的经营习俗。
在客家地区,这一习俗自有剃头行业以来一直沿袭至今。
关于扎头的历史,得从头说起。
在明朝以前,男子都将头发留起,头发长长后,便盘在头顶结成发髻。
到了清朝,按照朝廷规定,头顶之发仅在后脑勺留一个碗那么大,头发长长后,分成三股,拼成发辫,垂于脑后。
周围头发全部要剃光,从此,便有了剃头这一新兴的行业。
当时,还没有现在的发剪,剃头时,先用温水洗头,使头发柔软,然后用土制剃刀刮剃,往往割破头皮,血流满面,所以,每隔10天左右就要剃一次,以免头发过长不易刮剃。
专为别人剃头者,被称为剃头师傅,在各圩场,都有他们开设的剃头店或摊档,大家可以进店或到摊档剃头。
由于客家山区交通不便,居住分散,山村大都远离圩镇,加上农事繁忙,要赴圩进城剃一次头不容易,特别是老、弱、病、残和小孩就更加困难。
于是,一些剃头师傅便冥想了下乡扎头的经营方式,就是剃头师傅以1年为期,固定到户为主家剃头,约定每10天剃1次,每月3次,全年36次。
从年头开始,轮流至各村各户,周而复始,师傅的食宿亦由众主家轮流负责。
其报酬为每1个头全年稻谷1斗(折合15市斤),如遇闰月加1升,即1斗1升。
1名师傅1年可扎头180~200人,如以200人计,则师傅全年可得稻谷20石(折合3000市斤),比农民耕田或塾师教书之收入还多。
辛亥革命后,废除清朝发式,剪去辫子,推广留小平头或西洋发式,又从国外进口手推发剪和洋剃刀等工具,改称剃头为理发,称剃头师傅为理发师,但扎头的形式没变,只是约定的报酬和理发次数有所增减。
扎头这一习俗,既经济实惠又方便简洁,大家可以专心耕山种地,头发长了,理发师也就按时进山来了。
如今,城里和圩镇的理发店不但理发,还有洗头、染发、烫发等服务项目,年轻人都时兴到那里享受,但在边远山区,扎头的理发师仍然走村串户上门服务,受到人们的热情欢迎。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首伏羲氏时期。
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习俗,希望能帮到大家!二月二【龙抬头】之理发风俗——"剪龙头"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六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
据说经过冬眼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
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
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
《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风俗.据说在这一天理发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
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
留下许多风俗。
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熏百虫。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
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
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
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
”中午皆吃“老龙布蛋”。
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
这一天理发,叫“剃龙头”或“剃喜头”。
借龙抬头这一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二月初二龙抬头理发由来说法
二月初二龙抬头理发由来说法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二月初二龙抬头理发由来说法,仅供参考,欢迎阅读!二月初二龙抬头理发说法说法一:农历“二月二”是传统的“春龙节”,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风俗。
据说在农历二月初二理发能给一年都带来好运气。
俗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
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说法二:俗语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剃龙头”的说法。
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说法三:二月二这一天,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
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有民谚为证:“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
”说法四:二月二日剃头流传到今天300多年,从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官方要求所有男子必须留那沙壶头,四周没有头发,中间一绺,编上个辫子。
汉族人不是这样,明朝以前,像小孩,十八岁以下的小孩,可以理发,一般的理发的时候都剃秃光,光光的,什么都不长,等到过十八岁弱冠之年一加帽子,这头发就永远都不能理了,一直到死都不能理,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所以汉族的男子是头上所有的头发都要留着,这上面也是编辫子的,盘起来。
所以汉族的男子是不理发的,但是清兵入关以后强迫理发,所以老百姓就有这么一个相约,正月谁都不理发,正月剃头死舅舅。
其实是“思旧”,所以叫“正月剃头思旧”,后来老百姓就叫“死舅舅”了。
二月二龙抬头6大习俗1.剃龙头二月初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农历的二月初二,无论是走在乡间集市,还是城里的大街小巷,都会看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人都在排队理发!一为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风俗介绍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风俗介绍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风俗介绍民间的二月二就会有理发这个习惯,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
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狠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临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
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表达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妙愿望。
龙抬头寓意是什么在二月二龙抬头的神话〔传奇〕中,便是龙神看不惯人间哀声一片而私自降雨便被天帝所惩处。
人们就是为了挽救这位龙神家家户户奉献出自己的努力,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也都是龙神赐福人间。
龙抬头,一种说法是指东方青龙七宿的角宿在黄昏刚刚露出地面,龙刚刚露出角,所以叫做龙抬头。
当然日期是不太准的。
但是也许取那个意思吧二月二十农历时间,一般在公历三月多。
这个时候,晚上东方的青龙七宿,刚刚露出地面。
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推断季节。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好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
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消失,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那么,“龙”在哪里?它是怎样“抬头”的?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
“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
角、亢、氐、房、心、尾、箕角、亢、氐、房、心、尾、箕这三垣环围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
古代民俗剃头人物铜雕
古代民俗剃头人物铜雕
清代以前的“理发”是指沐发与梳栉,而非现代剪发剃头。
男女梳栉,都得用梳子和篦子。
满清入关以前。
汉族男女挽发为髻到了成年,要行加冠与及笄之礼,要束发;对罪犯施髡刑,还有仅去须鬓的刑罚,这都需要专门的“栉工”。
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
“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此时理发业已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
那时,对理发师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
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行业。
宋代时,私家理发业已形成了规模。
当时的理发匠不但有店铺,而且也有了行会。
宋·张端义的《贵耳集》中,也记载秦桧曾唤一镊工为他栉发,以五千当二钱赏给镊工。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由来
二月二龙抬头理发的由来很多人都知道二月二龙抬头理发这个习俗。
每年到了二月二龙抬头理发日这天,各大理发店生意都是爆棚!可是为什么要到二月二龙抬头理发去呢?这到底是因什么而起的?让我们来看看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寓意吧。
据了解,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各地的理发店通常会迎来客流高峰,除了讨吉利外,在一些地区还有“正月不剃头”的原因;与剃头的火爆相比,年轻人在吃上的传统则越来越淡了。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要理发的原因分析: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正是作物播种的时节,大地渴求雨水的滋润。
龙在中国文化里是主宰风雨的祥瑞之物,俗语里有“龙不抬头天不雨”一说,因此龙抬头是复苏和吉祥的象征。
民俗里,人们选择在这一天剃头,以期许鸿运当头的吉祥预兆。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
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除了讨吉利,还有禁忌方面的原因。
在上海一家理发店工作的哈尔滨人刘先生告诉记者,他之前在北京、河北等地从事理发行业,当地有正月不剃头的习俗,所以腊月底的生意异常火爆,员工从早忙到晚,正月里的客人寥寥无几,有的`老板干脆给员工放假、关门歇业,甫一出正月,特别是二月初二这天就又会客人爆满;但他来到上海后发现,年前年后客流量的变化没有一冷一热这样悬殊。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
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关于北方地区普遍流传“正月剃头死舅舅”一说: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刘振超接受采访时称,这其实是一种误传,“死舅”是“思旧”的谐音,清朝初期汉人以正月里不剃头的方式怀念明朝,但又不敢公开与下达“剃头令”的清政府对抗,就有了上述说法。
正月理头的典故
正月理头的典故
正月理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习俗,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据传说,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的禁令,当时人们在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都禁止出门,因此无法前往理发店。
为了让人们能够维持整洁的形象,理发师们便会提前到家中为客人理发,称之为“正月理头”。
正月理头的另一个典故是,古时候人们认为正月是一个新的开始,理个新发型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
此外,正月理发还有镇煞、驱邪的作用,可以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习俗在今天依然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许多人在过年期间都会找理发师为自己剪个新发型,以期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有更好的运气和表现。
正月理头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一美好的传统,祝愿新年更加美好!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时理发行业习俗
理发学徒期一般为3年。
师傅向徒弟收取一定的学徒费,多少没有定规。
第一年在师傅家管饭不拿钱,也不接触剃刀、剪子等理发工具,只帮助师傅做家务零活。
晚间关门打烊,还须宿夜守店。
平日烧洗头热水,夏天抽拉风扇。
有时师傅手头忙不过来,还要帮助顾客洗头,递手巾把子。
除此就是摇“袋子”。
这是理发的基本功夫,也是最苦的事。
所谓摇“袋子”,即摇动手腕关节,使之能左右甩动活络灵巧。
每天晚饭过后,便开始摇“袋子”。
摇“袋子”时人须站直,左手屈臂平举胸前,似乎轻抚顾客头颅,右手如握剃刀刀柄,手腕不停地左右摇摆。
每摇一次便听得腕部关节发出“咯扑”的响声。
第二年,师傅觉得徒弟摇“袋子”的功夫差不多了,才允许动剃头刀为顾客剃和尚头,对象多为乡下人或水上船民。
这些人不讲究,轻点重点、好点差点无所谓。
有时还免收或少收“头钱”,将其作为徒弟练刀的“试验品”。
这一年师傅除管饭还给些洗澡之类的零花钱。
第三年,师傅才开始正式让徒弟为顾客理发。
生怕有个闪失,砸了牌子,师傅仍时刻监视指导着。
直至徒弟开始有“老点”(指名要他理发的回头客)的地步,师傅才放手让他单独做。
旧时理发讲究九道工序,即剃头、洗头、刮脸、修眉、修须、扒耳朵、洗眼、拿痧、敲背。
刮脸还要3塘(眼、鼻、耳)净,洗头要求轻篦、柔搓、热盥,使顾客舒服满意,称心而去。
有时还须为顾客治“落枕”。
所以徒弟样样学到、项项精通是需花一番功夫的。
3年学徒期满,徒弟要办谢师酒。
师傅则送一套理发工具,让其独立谋生,也可留在师傅店中做“大师傅”。
新开理发店在选择店址时要遵照“左七右八”的规矩。
即在你准备设店的地
方,左边七家,右边八家要没有理发店,否则是不能开业的。
即使用自家的房子开店,左右15家中间有理发店也是不行的。
夹刀包与出刀包。
夹刀包是理发业的流动经营方式。
他们将剃刀、夹剪、木梳、篦子等理发工具装在一只木盒内,用理发围布包成包袱夹于腋下,走村串户,为固定对象服务,称做“夹刀包”。
这部分剃头匠手艺一般不错,但无力自己开店又不愿到别人开的店中做“大师傅”,只好如此谋生。
过去体弱病残者在家要理发,就着人到理发店去请师傅上门服务,这叫“出刀包”。
“出刀包”还有另外几种情况:一是新生婴儿的“满月头”,要请理发师出刀包为新生儿剃的。
二是为死者剃“元宝头”,为孝子理“孝子头”,为丧家直系晚辈理“七数头”。
三是为庙中和尚、尼姑剃头,去时先要燃香、拜佛,后才为僧尼剃刮,这是寺庙中的规矩。
出刀包所得的头钱与店老板对半分成。
“四面开”。
旧时理发行业中对既会理发又会玩乐器的理发师称之为“四面开”,即多面手的意思。
昔日理发师傅80﹪的人闲空时候喜欢吹拉弹唱,笙箫管笛成为他们自娱自乐的器具。
有时还走上社会为公众服务,比如演唱堂会,京戏票友联谊,为兴灯、菩萨出巡伴奏等,都少不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