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
![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c8875d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2.png)
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及意义测量是地理信息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国土调查、地质勘探、城市规划等领域。
但测量数据存在误差,需要通过平差处理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掌握测量平差基础知识对于测量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测量基础知识,包括误差理论、最小二乘法、平差方法等,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能够撰写相应的报告。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误差理论•误差的分类和特点•误差的传递和分析•不确定度的计算2. 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和应用•直线拟合和曲线拟合•数据平滑方法3. 平差方法•等精度平差和最小二乘平差•条件平差和自由网平差•加权平差和精度评定•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以上内容将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四、实验设计及课程实施1. 实验一:误差传递和分析•目的:掌握误差的传递和分析方法•内容:通过链路误差传递实验,学生将学会误差的传递和分析方法,并计算得到所测参数的不确定度2. 实验二:直线拟合和数据处理•目的:掌握最小二乘法的应用•内容:通过直线拟合实验,学生将掌握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和应用,并利用所学方法进行数据平滑处理3. 实验三:自由网平差和报告撰写•目的:掌握平差方法和报告撰写技能•内容:通过自由网平差实验,学生将掌握多角度观测平差方法,并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最终撰写实验报告以上实验将在实验室中进行,每次实验时间为3-4小时。
教师将讲解实验要点和相关知识,学生将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在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
五、课程评估1. 平时成绩•出勤(10%)•作业(30%)•案例分析报告(30%)2. 实验成绩•实验报告(30%)3. 合格标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50%•合格标准为总成绩不低于60分六、总结此次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测量基础知识,提高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
测量平差基础第三版教学设计
![测量平差基础第三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a1a2bd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51.png)
测量平差基础第三版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测量平差的基础知识,包括误差理论、观测量平差、绘图与计算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对测量平差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具备工程测量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和类型;2.掌握误差传递规律;3.掌握传统平差方法和最小二乘平差方法;4.能够进行基本测量计算和绘图分析。
三、教学内容3.1 误差理论1.误差、精度与精度等级;2.误差的来源和分类;3.误差的测定方法;4.误差传递规律。
3.2 观测量平差1.观测数据处理方法;2.传统平差方法;3.最小二乘平差方法。
3.3 绘图与计算1.测量前、测量中、测量后的准备工作;2.测量与绘图的要求和方法;3.计算规程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和案例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利用电子白板展示主要内容;•讲解教师通过PPT演示分步骤详细讲解;•通过应用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学生通过课后习题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进度第一周课程介绍,误差理论基础主要内容:•课程介绍;•误差概念和精度;•精度等级和误差分类;•误差测定方法;•误差传递规律。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第二周传统平差方法主要内容:•观测量平差方法;•传统平差方法;•实例分析。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第三周最小二乘平差法主要内容:•最小二乘平差法基础;•应用案例讲解。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第四周绘图与计算主要内容:•测量前、测量中和测量后的准备工作;•测量和绘图的要求和方法;•计算规程和实例分析。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六、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实验考核和期末考试。
•平时作业(10%):及时完成布置的课堂作业;•实验考核(30%):完成实验报告和现场操作;•期末考试(60%):闭卷笔试,测试考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参考书目1.《测量学基础》,陈嘉琳,2019;2.《测量平差基础》,徐文伟,2018;3.《基础测量学》,周志华,2017。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大纲与要求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大纲与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1ed35b6c561252d380eb6e44.png)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大纲及要求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测量平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
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
二、本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课程设计中所用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在测量平差课程中讲授,程序语言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讲授;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四学期。
它是测量平差和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课程的综合实践与应用。
三、课程设计内容根据上述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设计主要是要求学生完成1-2个综合性的结合生产实践的题目。
如目前生产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水准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边角网(导线)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等内容。
重点培养学生正确应用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编程能力。
具体内容如下:1、必做: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计算过程的程序编写(90分)程序编写的要求如下:∙可视化的窗口程序设计风格,程序主界面的标题栏命名规则:自己的学号_测量平差课程设计∙程序的界面上,能实现已知数据、观测值矩阵L及其权阵P、条件平差条件方程的系数阵A、闭合差阵W、间接平差误差方程的系数阵B、常数项阵l的输入∙程序的功能按钮或菜单能实现条件平差、间接平差的计算,并在窗体上实现相应的计算结果:改正数矩阵V、观测值的平差值矩阵Lˆ、平差参数xˆ、单位权中误差σ0、平差参数协因数阵Q XX的输出显示∙程序代码要有注释。
编程时,要在变量定义、重要过程行等代码后面添加程序注释,以利于程序的阅读。
∙以教材的例5-8的水准网的数据为实验数据,进行条件平差计算功能的实例验证∙以教材的例7-8的水准网的数据为实验数据,进行间接平差计算功能的实例验证2、选做:在内容1所编写的程序中,实现闭合(附合)导线的间接平差及精度评定的功能(10分)∙以数字测图实习时所布设的闭合(附合)导线为实验数据∙以打开数据文件的形式从所选择的文本文件中读入原始的观测数据,并根据数据文件,由程序自动生成误差方程的的系数阵B、常数项阵l、观测值权阵P(正确确定两类观测值的权),进而进行间接平差的计算∙要能输出观测角度的平差值、导线边长的平差值及各待定点的坐标(x,y)的平差值、及各待定点平面坐标平差值的中误差3、课程设计的实习报告word文档的撰写要求实习报告的格式如下: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实习报告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年月日一、前言1、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测量平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1ee2218de80d4d8d15a4fdd.png)
高程控制网略图
2.观测数据表及条件方程的建立
观测数据及已知高程表
线路号
观测高差(m)
视线长度S(m)
已知高程(m)
h1
-2.05777
161.3985
H0=391.7323
h2
-2.96392
170.7185
h3
-1.42974
263.3243
h4
-0.7194
137.2038
h5
(2).测角中误差的计算:
——符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
——计算 时的测站数;
N—— 的个数。
如控制为单一的闭合或符合导线,N为1。
2、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每千米高差
全中误差
(mm)
闭合差
(mm)
往返各一次
二等
≤±2
≤
平差前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
——高差全中误差(mm);
0.32504
282.2799
h6
1.58766
298.4342
h7
5.80733
396.3747
h8
-0.55317
164.5168
h9
1.36428
108.7929
h10
-0.16924
114.9145
h11
-4.13241.6893
h13
-0.57946
71.7398
h14
-0.72209
176.0133
h15
-0.55768
161.6150
h16
0.48535
105.8950
h17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C#版)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C#版)](https://img.taocdn.com/s3/m/ae2cd5e5bed5b9f3f80f1c1e.png)
-SY-011设计报告设计名称: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学院名称:测绘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测绘11-3班学生:博学号:指导教师:- . - 总结资料-. ..目录. .可修编.一、设计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设计容3一、水准网观测精度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水准网、测角网、边角网平差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水准网平差计算5〔二〕测角网平差计算7〔三〕边角网平差计算10三、测量程序设计14Form1:主页面程序设计14Form2:闭合水准计算程序设计15Form3:测角前方交会程序设计21Form4:附合水准计算程序设计25Form5:测边前方交会程序设计29Form6:前方交会计算程序设计31三、设计总结342. .. . .可修编.一、设计目的在学完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根底课程后,在掌握了测量数据处理根本理论、根本知识、根本方法的根底上,根据设计任务,熟悉自动平差软件的应用,通过实例计算,提高用电子计算机进展相关测量数据处理的能力,在此根底上通过测量程序设计提高用高级语言进展简单测量程序设计的能力。
二、设计容一、水准网观测精度设计要求平差后水准点的高程中误差不超过5.0cm ,设计该水准测量观测高差应满足的精度。
15、水准网如下列图所示,各观测高差的路线长度一样。
h2h4ch5h1BAP3P2h6h3P 1解:设未知点高程P1,P2,P3为X1,X2,X3. 第一步:列出误差方程12121231334145256236 =v x l v x l v x x l v x l v x l v x x l -⎧⎪=--⎪⎪=-+-⎪⎨=--⎪⎪=-⎪=-+-⎪⎩ 即用矩阵的形式表示:4112213324435566010100101100010011v l v l x v l x v l x v l v l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步:定权由于各段路线长度一样,那么设P1=P2=P3=P4=P5=P6=1。
《测量平差》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测量平差》课程思政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7eece3b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62.png)
《测量平差》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测量平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德育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测量平差在工程中的应用。
重点是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难点是如何处理平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2. 教学重点: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平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引出测量平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讲解基础知识:介绍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平差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针对测量平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误差处理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总结归纳:对本次课程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测量平差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6. 拓展延伸:介绍测量平差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和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四、课程思政设计1. 爱国情怀培养:通过介绍我国在测量平差领域的成就和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实践精神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团队协作意识:在小组讨论环节,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 严谨求实态度:在讲解测量平差原理和方法的过程中,强调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_3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_3](https://img.taocdn.com/s3/m/71ab398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3.png)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教学的组成部分, 除验证课堂理论外, 也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的重要环节, 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训练严格的实践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手段。
通过课程设计, 增强平差相关理论的概念, 提高应用能力, 为今后解决实际工程中有关测量工作的问题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题目内容描述和要求要求: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按照要求完成实例计算过程, 结束后提交计算成果资料。
1.设计的任务(1)该课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 于第5学期第7周进行, 时间为一周。
2.(2)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 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3.课程设计要求4.测量平差课程设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设计的具体项目的要求, 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独立完成设计内容, 并上交设计报告。
5.课程设计报告内容题目二: 导线网如图所示,A.B.C.D为已知点, P1~P6为待定点, 观测了14个角度和9条边长(观测数据见表4)。
已知测角中误差, 测边中误差, 已知点数据和待定点近似坐标见表5, 求待定点坐标平差值及点位中误差。
观测数据点号坐标点号近似坐标X/m Y/m P X/m Y/mA 871.1893 220.8223 1 825.810 272.250B 632.2173 179.4811 2 740.107 312.579C 840.9400 533.4018 3 768.340 392.230D 663.4752 570.7100 4 732.041 470.8855 681.630 279.3006 674.567 506.177k jk k jk j jk j jk jkjkjkjk jk jk jkjkjk jk jk y b x a y b x a S S X b S S Y a ˆˆˆˆcos )(sin )(0020000200--+=''''-=∆''-=''=∆''=αδαρραρρ已知点数据及待定点近似坐标利用公式000)(ˆˆˆˆˆˆjkjk j jk jk jk jk k jk k jk j jk j jk j jk j j L L Z L l l y b x a y b x a z v Z Z Z j-=--=---++-=+=α11ˆˆˆˆ0ˆˆˆ0ˆ00000)(ˆˆ,ˆˆˆˆˆˆˆ--====-=-∆+∆+∆-∆-=PB B N Q Q Q tn PVV l yS Y xS X yS Y xS X v T BB x x y y y x x x T i k jkk jk j jkj jk i ii iii jjkjkjkjkσσσσσ)(202yyxx P Q Q +=σσ Pl B PB B xL L l l x B V T T 10)(ˆˆ-=-=-=平差值方程为: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14141313121211111010998877665544332211PP PP P P P P DPDC P P D P C P P P PP P P B P PP BA BP CP CD P P C P P P P P P P P P A P P P AB APv L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α-=+-=+-=+-=+-=+-=+-=+-=+-=+-=+-=+-=+-=+-=+222323222222222121222020221919221818221717221616221515)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6664642525554443433232212111D P D P P P P P P P P P P B P B C P C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A P A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Y Y X X v L -+-=+-+-=+-+-=+-+-=+-+-=+-+-=+-+-=+-+-=+-+-=+误差方程为:23090090232208008008008022210700700700702120060060201905005019180400400400401817030030030030171602002002002016150100101514141313121211111010998877665544332211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ˆl y SY x SX v l y SY x SX y S Y x S X v l y S Y x S X y S Y x S X v l y SY x SX v l y SY x S X v l y SY x SX y S Y x S X v l y S Y x S X y S Y x S X v l y S Y x S X y S Y x S X v l y SY x SX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l v PD P P D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 BP P BP PC P P C P P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 PP P P P P PP P P P P P P P P P P P AP P APP P P P P P P P DP DC P P D P C P P P P P P P B P P P BA BP CP CD P P C P P P P P P P P P A P P P AB AP -∆-∆-=-∆+∆+∆-∆-=-∆+∆+∆-∆-=-∆+∆=-∆-∆-=-∆+∆+∆-∆-=-∆+∆+∆-∆-=-∆+∆+∆-∆-=-∆+∆=-''-''=-''-''=-''-''=-''-''=-''-''=-''-''=-''-''=-''-''=-''-''=-''-''=-''-''=-''-''=-''-''=-''-''=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αδ, 求出x 为⎥⎥⎥⎥⎥⎥⎥⎥⎥⎥⎥⎥⎥⎥⎥⎥⎥⎤⎢⎢⎢⎢⎢⎢⎢⎢⎢⎢⎢⎢⎢⎢⎢⎢⎢⎡21620-3214-2875723580289121857-10307-65950-6608118164-4295-90134 点位中误差为。
广义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广义测量平差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280e4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e.png)
广义测量平差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广义测量平差方法,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2. 实验设备和软件•实验仪器:全站仪和三角板•软件:Excel、AutoCAD3. 实验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3.1 准备工作1.计算控制点坐标,并在地图或者AutoCAD中绘制控制网2.在控制网上进行标志,确定各测量点3.进行测量,记录实测数据,并将数据进行输入3.2 广义测量平差1.输入实测数据,根据所学知识计算方位角、坐标差和距离等要素2.将所得要素进行纠正,得到更加准确的值3.根据平差原理进行平差,得到各点坐标的最优解3.3 数据处理和图形输出1.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生成各点的坐标2.利用AutoCAD生成平差后的点位图,进行可视化展示4. 实验步骤详解4.1 准备工作1.计算控制点坐标根据地图或现场情况,确定控制点的坐标。
确定坐标后,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获得控制点的实测坐标。
2.绘制控制网使用AutoCAD或手绘图纸,根据控制点坐标,绘制出控制网。
控制网应包括所有控制点的坐标和测量点。
3.进行标志,确定各测量点对于每个待测量的点,进行标志,并确定其编号和名称。
根据标志的位置,把测量点的坐标测量出来,记录到表格中。
4.2 广义测量平差1.输入实测数据,计算要素将实测数据输入到Excel中,通过计算方位角、坐标与距离等要素,得到各个点的坐标值。
得到坐标值后,对坐标进行纠正,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2.广义测量平差根据广义测量平差公式,对所有测量点的坐标进行平差。
在计算平差时,应注意受限制的点和自由点的数量关系,防止数据不准确。
4.3 数据处理和图形输出1.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生成各点的坐标在Excel中,将实测的数据进行处理,确定各点的坐标值。
同时,将经过广义测量平差后的数据进行纠正,得到精确的坐标值。
2.利用AutoCAD生成平差后的点位图,进行可视化展示将处理后的数据输入到AutoCAD中,生成平差后点位图。
C语言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C语言测量平差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1bde2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26.png)
C语言测量平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C语言中常用的数据类型、运算符和语法结构,并能将其应用于测量平差计算中。
2. 使学生了解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算法,如最小二乘法等。
3. 帮助学生理解C语言在解决测量平差问题中的优势,如计算速度和精度。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语言进行测量平差计算的能力,能独立编写、调试和优化相关程序。
2. 提高学生分析测量数据、选择合适算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能共同完成测量平差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测量平差和C语言的兴趣,培养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精神。
2. 引导学生关注测量平差在工程、科研等领域的应用,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
3.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循学术道德,尊重他人成果。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C语言编程能力和测量平差理论水平。
二、教学内容1. C语言基础回顾: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控制结构、函数等基本概念,重点复习数组、指针和结构体。
教材章节:第一章至第三章2. 测量平差基本原理:介绍测量平差的定义、目的、数学模型和常用算法(如最小二乘法)。
教材章节:第四章3. C语言实现测量平差算法: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使用C语言编写测量平差程序。
教材章节:第五章4. 程序设计与调试:介绍编程规范,演示调试技巧,分析常见错误。
教材章节:第六章5. 测量平差实际应用:分析实际测量数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教材章节:第七章6. 项目实践:分组进行项目设计,完成测量平差程序编写、调试和优化,撰写项目报告。
教材章节:第八章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第1周:C语言基础回顾。
2. 第2周:测量平差基本原理。
测量平差教案范文
![测量平差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7c7d4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9.png)
测量平差教案范文标题:测量平差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测量平差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水准测量、三角测量平差的基本方法;3.熟悉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数据的处理;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测量平差的概念与作用2.水准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三角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数据处理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回忆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测量平差的概念和作用。
2.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测量平差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实例和图片展示平差的必要性。
3.水准测量平差:a.原理讲解:向学生简要介绍水准测量平差的原理,包括高差测量、高程调整等。
b.方法讲解:详细讲解水准测量平差的基本方法,如:闭合路径法、开闭路径法等。
c.实操演练:组织学生进行水准测量平差的实操演练,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仪器并记录测量数据。
d.数据处理:教导学生如何处理测量数据,包括计算高差、纠正误差等。
4.三角测量平差:a.原理讲解:向学生简要介绍三角测量平差的原理,包括角度观测、距离观测等。
b.方法讲解:详细讲解三角测量平差的基本方法,如:多边形闭合差法、角平差法等。
c.实操演练:组织学生进行三角测量平差的实操演练,让学生亲自操作测量仪器并记录测量数据。
d.数据处理:教导学生如何处理测量数据,包括计算角度、距离、误差的平差等。
5.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测量数据的处理:a.仪器使用: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测量仪器,如水准仪、全站仪等,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仪器。
b.数据处理:教导学生如何合理、准确地处理测量数据,包括数据整理、误差分析、平差计算等。
四、教学评价:1.实操评估:设计水准测量和三角测量的实操评估,检验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2.论文撰写: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测量平差的论文,要求包括理论知识、实操经验和结果分析等。
五、教学延伸: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应用所学的测量平差方法进行实测实量,加深学生对平差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报告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dc4446c561252d380eb6e31.png)
一、需求分析:总体描述:控制网平差程序对野外控制网观测数据进行平差数据处理,其目的就是根据最小二乘原理,消除网中的各种几何矛盾,求出全网各待定元素(未知点的平面坐标或三维坐标)功能需求:1.优化设计:根据控制网的观测精度与网形,全面评定网的精度2.数据输入:外部数据倒入3.概算:自动完成近似坐标的推算。
4.平差计算:对观测数据进行精密平差计算,得到平差后的点位坐标,方向观测值,边长观测值等,精度评定。
5.成果输出:控制网图形输出,平差结果报表及其输出,绘制误差椭圆。
二、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课程设计的提纲与指导,它主要分为四大模块:1.数据输入模块;2.数据预处理模块;3.平差计算模块;4.成果输出模块。
后面两个星期的实习基本上按照系统设计执行模块一:数据输入模块数据文件设计:ControlNetName, name1Surveyor, Name2Recorder, Name3Date, ##-##-##FixPointNum, Number1UnknownPointNum, Number2AngleObsNum, Number3DistanceObsNum, Number4AllObsNum, Number5AngleRmsError, m1DistRmsError, m2WeightedError, mEND Header主体数据观测数据:测站点号,照准点号,方向观测值测站点号,照准点号,距离观测值模块二:数据预处理模块坐标概算:j为测站,i为照准点,k为与测站j相邻的已知点则有:Tji=Tij+AXi=Xj+Sji*cos(Tji)Yi=Yi+ Sji*sin(Tji)Tij=arctan((Yj-Yi)/(Xj-Xi))每遇到未知的照准点皆重复以上四部。
模块三:平差计算模块1. 列出误差方程及条件式间接平差模型:误差方程: 角度观测值的误差方程:其中:边长观测值的误差方程:由近似坐标计算而得 为实测边长2. 定权已知测角精度为 δ1,边长的观测精度为δ2, 令方向观测值的权 P=1, 则边长观测值的权 P=δ*δ/S(计算权阵时要注意与B 及L 系数阵的单位要统一)3. 组成法方程4. 解算法方程,求得dX=[dx1 dy1 dx2 dy2 …] 5. 平差后的坐标值计算X=X+dX 。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145eec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4.png)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是测量领域中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关于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内容:
1. 课程设计目标:
-深入理解误差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测量平差的方法和技巧。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中的问题。
2. 课程设计内容:
-误差理论:包括误差类型、误差传播规律、误差分析方法等。
-测量平差:包括最小二乘法、最小二乘平差、参数平差等内容。
-实例分析:选取实际测量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和平差处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3. 课程设计步骤:
-确定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范围,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部分。
-提供相关资料和参考书目,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查阅和理论学习。
-组织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测量平差的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总结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经验,提出改进建议和思考。
4. 课程设计要点: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测量中。
-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他们未来从事测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13fbe840029bd64793e2c16.png)
1 1 2
h7 = 1.650
1.水准网条件平差 列条件方程: 由题意可知:n=7,t=4,r=n-t=3.观测方程为 A=,W= 建法方程: 令1km的观测高差为单位权观测,即,又。即 ,且法方程为,其中: ,由此可得法方程: 解算法方程 可得 计算改正数。可得: 计算平差值 ,得: 又 可得: 精度评定 ,其中,又 可得
46
15
10
52
48
0.456 0.067 -0.174 1.303 0.719 0.043
24 30 47 3 49 59 -9 52 52 29 35 42 2 27 44
14
43
58
四、感想与体会 (要求1000字左右)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设计。通过这次误
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的课程设计,使我对测量平差有 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在课程设计中将我们所学的 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逐步在实践中认识体会测量 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并熟悉测量数据处理 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
通过本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的课程设计 实习,我获得很多很多的收获。把在平时学习理论 课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盲点都搞清楚了,比如说导 线网的条件平差方程的列法,间接平差方程的建立 等。同时自己也和庞大的数据打了一回交到,是我 不在像从前那样畏惧那些庞大的数据了。这次的成 功要感谢我的老师,我的同学。他们的确给了我不 少的帮助,没有他们我很难想像我会顺利完成任 务。经过这次实习,我对测量平差有了深刻的认 识,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巩固了课堂教学 内容,加深了对测量平差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具体的 实际操作。学习是为了应用!这次实习真正做到了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感到很有意义。加深我对书 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掌握与综合应用。通过实 习,我掌握了matlab、CAD软件的应用。在这次实 习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问题,不过都在老师的指导 和同学间的讨论下一一地解决了!作为一个大学生 最终是要走上社会的,我们要重视培养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什么工 作,特别是作为一个测绘工作者,更要有不怕苦、 不怕累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工作,并把工作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报告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5b484c10508763231121217.png)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专业:测绘工程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日期:目录1. 课程设计目的22. 课程设计任务23. 课程设计重点以及基本要求24. 课程设计具体要求 25. 课程设计案例及分析36. 课程设计展示成果107. 课程设计源代码 128. 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171、课程设计目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其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它是在我们学习了专业基础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
其目的是增强我们对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
2、课程设计的任务(1)该课的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的,主要是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严密平差。
(2)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本课程范围内的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与应用。
(3)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本课程设计的全部内容。
3、课程设计重点以及基本要求课程设计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设计的具体项目的要求,独立完成设计内容,并上交设计报告。
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树立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良好学风。
课程设计前学生应认真复习教材有关内容和《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务必弄清基本概念和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及应注意的事项,以保证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本次课程设计重点是培养我们正确应用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计算机编程能力。
另外它要求我们完成1-2个综合性的结合生产实践的题目,如目前生产实践中经常用到的水准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边角网(导线)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等。
4、课程设计具体设计项目内容总体思路:现有等级水准网的全部观测数据及网型、起算数据。
测量与平差课程设计
![测量与平差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67da14d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dd.png)
测量与平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与平差的基本概念,理解误差的来源及传播规律。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测量数据,运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计算,提高数据的精确度。
3. 让学生掌握测量结果的评定方法,能够对测量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熟练使用测量工具和设备,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测量方案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际操作中的细节,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测量与平差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3. 培养学生对测量与平差工作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物理知识,对测量与平差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际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测量与平差基本概念:误差的分类、误差传播定律、精确度与准确度的关系。
2. 测量方法及仪器:介绍常见的测量方法,如直接测量、间接测量、比较测量等;各类测量仪器的使用及维护。
3. 数据处理与分析:最小二乘法原理及计算方法,数据整理与拟合,异常值处理。
4. 测量平差计算:线性方程组求解,平差值的计算,精度评定。
5. 实践操作:设计实际测量任务,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收集数据,进行平差计算。
6. 测量结果的评定与报告:结果分析,误差来源分析,改进措施,撰写测量报告。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周:测量与平差基本概念,误差传播定律。
测量平差教学设计
![测量平差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cccc4b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0.png)
测量平差教学设计前言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平差是在测量结果误差传递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将误差分配到各个控制点上,使得测量结果具有一定的精度和可靠性。
平差是测量技术重要的一环,平差技术的熟练应用是测绘、土木、矿山、公路、水电、铁路等领域工程设计、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
本文主要围绕测量平差教学设计,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课程目标测量平差是测量技术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平差原理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目标如下:1.帮助学生了解测量平差的概念、原理和技术方法;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测量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平差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提高学生对于测量与地图制图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基本概念本部分主要介绍测量平差的基本概念,包括测量原理、误差与精度、平差定义、平差类型和原则等内容。
本部分重点讲解传统平差、均值平差、权值平差、最小二乘平差等不同的平差方法,包括相应的数学模型、计算方法、计算软件等方面的内容。
测量实践本部分是实践环节,主要是对前面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
教师将现场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实践,包括平差前的数据处理、平差过程模拟以及平差后的结果分析等环节。
平差应用本部分将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例子,引导学生运用平差理论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点评和讨论,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平差的实际应用,更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锻炼。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实践、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的分配本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为2:1,在保障传授基本理论知识的情况下,也有较大的实践时间,以便学生深度体验平差技术的应用过程及其中所涉及的技术性问题。
教学重点平差计算方法是本课程的核心部分,包括测量误差分析、数据处理与计算等方面的内容,需要着重讲解和培养学生的技巧应用能力。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的总结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的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336fe3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b.png)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的总结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平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平差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平差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测量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正确理解平差的基本概念,掌握平差原理和方法。
2.能够运用平差方法对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处理,提高测量精度。
3.了解平差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认识平差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4.培养对测量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平差的基本概念、平差原理、平差方法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1.平差的基本概念:介绍平差的定义、目的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平差在测量工作中的重要性。
2.平差原理:讲解平差的基本原理,包括最小二乘法、误差理论和精度评定等,使学生掌握平差的理论基础。
3.平差方法:介绍常用的平差方法,如线性平差、非线性平差和序贯平差等,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平差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平差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平差在工程测量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平差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平差的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平差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验法:学生进行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直观展示平差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4f8d54a7cd184254a353536.png)
课程设计课程名称: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学院:矿业学院专业:测绘工程姓名:学号:班级:指导教师:《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一、本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任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该课程设计是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专业基础课“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门实践课程。
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理论的理解,牢固掌握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式,熟悉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和计算方法,灵活准确地应用于解决各类数据处理的实际问题,并能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编制简单的计算程序或借助常用软件,如Matlab、Excel等解决测绘数据处理问题,从而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进行工程实测数据资料的处理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重点根据上述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设计主要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综合性的平面控制网的平差处理问题,如目前生产实践中经常用到测角网严密平差及精度评定,通过此次课程设计,重点培养学生正确应用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借助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如下:根据题目要求,正确应用平差模型列出观测方程和误差方程、法方程并解算法方程,得出平差后的未知点坐标平差值、点位中误差、在控制网图上按比例画出误差椭圆等。
三、课程设计要求总体要求:课程设计必须体现平差过程,每一步不得直接给出结果,课程设计过程中如有问题,可以向指导老师请教或同学之间讨论解决,但不得相互抄袭,必须独立完成,任何同学,一经其他同学检举抄袭或被发现发现抄袭,本次课程设计即以零分记,毕业前重修此环节。
具体要求如下:1.设计说明书必须严格按照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课程设计格式要求(见附件一)进行认真、按时撰写完成(课程设计起止时间:2015年6月8日-2015年6月21日,共2周)。
2.完成课程设计报告一份,即课程设计说明书文本(相关格式等要求见附件一)一份,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内容:1)近似坐标计算过程2)误差方程系数计算过程(可自行绘制表格,并辅以文字计算说明)。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76e9c856be23482fb4da4c38.png)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是完成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后进行的综合应用该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所学基本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手工解算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平面控制网和一个高程控制网,并用计算机进行检核计算,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进度安排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条件方程、误差方程、法方程、精度评定、计算平差值等用手工计算,并组成法方程用计算机解算,进行检核。
第一天:平面控制网解算第二天:高程控制网解算第三天:计算机检核计算第四天:计算机检核计算,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四、课程设计的考核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计算内容完整、计算结果正确,报告内容充实,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发现课程报告有抄袭现象一律不及格处理。
五、参考资料《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测绘编程基础》,测绘出版社.附一:控制网图附二:平面控制网解算数据1.控制网基本信息--------------------------------------------------------------- 全网总点数:6 已知点点数:2 待定点点数:4概略坐标点数:0 未设站点数:0 评定精度个数:4固定方位个数:0 固定边条数:0 方向观测个数:14边长观测条数:3 设计精度个数:0 多余观测数:3验前中误差:1.20 固定误差(cm):1.20 比例误差ppm:0.00---------------------------------------------------------------2.已知点坐标<个数:2 单位:米>--------------------------------------------------------------- 序号点名 X坐标 Y坐标---------------------------------------------------------------1 煤沟(二等) 4121088.5000 359894.00002 石龙崖(二等) 4127990.1000 355874.6000---------------------------------------------------------------3.方向观测值<个数:14 单位:度>--------------------------------------------------------------- 序号点名点名方向观测值---------------------------------------------------------------1 煤沟(二等) 石龙崖(二等) 0.00000002 煤沟(二等) 大西岭 72.10284003 石龙崖(二等) 河西 0.00000004 石龙崖(二等) 煤沟(二等) 66.27289005 河西红土巷 0.00000006 河西大西岭 85.13374007 河西石龙崖(二等) 217.37126008 红土巷小叶山 0.00000009 红土巷河西 79.094870010 小叶山大西岭 0.000000011 小叶山红土巷 72.245640012 大西岭煤沟(二等) 0.000000013 大西岭河西 88.582950014 大西岭小叶山 212.1003600---------------------------------------------------------------4.边长观测值<个数:3 单位:米>--------------------------------------------------------------- 序号点名点名边长观测值---------------------------------------------------------------1 河西红土巷 4451.41702 红土巷小叶山 5669.26903 石龙崖(二等) 河西 5564.5920---------------------------------------------------------------5.评定精度点或端点的点名<个数:2>--------------------------------------------------------------- 序号点名点名---------------------------------------------------------------1 河西红土巷2 红土巷小叶山---------------------------------------------------------------附三:高程控制网解算数据1.控制网基本信息--------------------------------------------------------------- 全网总点数:6 已知点点数: 2 待定点点数: 4概略高程点数:0 多余观测数: 5 评定精度个数:3高差观测个数:9 网形类别:三角高程网--------------------------------------------------------------2.已知点高程<个数:2 单位:米>--------------------------------------------------------------- 序号点名高程---------------------------------------------------------------1 煤沟(四等) 748.71302 石龙崖(四等) 720.1230---------------------------------------------------------------3.高差观测值<个数:9 单位:米>--------------------------------------------------------------- 序号点名点名观测高差(m) 定权元素---------------------------------------------------------------1 大西岭煤沟(四等) -5.8890 3.602 大西岭小叶山 1.9330 4.203 河西大西岭 15.5730 5.804 河西小叶山 17.4850 6.305 红土巷河西 10.8950 4.606 红土巷煤沟(四等) 20.5740 3.707 煤沟(四等) 河西 -9.6820 5.208 石龙崖(四等) 河西 18.9170 2.409 石龙崖(四等) 红土巷 8.0100 2.80---------------------------------------------------------------4.评定精度点或端点的点名<个数:2>--------------------------------------------------------------- 序号点名点名---------------------------------------------------------------1 大西岭河西2 石龙崖(四等) 河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平差课程设计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专业:测绘工程班级学号:xxx姓名:xx指导教师:xx起屹日期:2016年1月11日~2016年1月15日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1.概述(1)课程设计名称、目的和要求。
(2)工程和作业区概况、平面控制网布设情况和已有资料的利用情况。
(3)课程设计完成情况。
2.平差方案的技术设计(1)平差原理。
(2)技术要求。
(3)平差模型的选择和探讨。
(4)计算方案的确定及依据。
(5)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
3.平差计算的过程和质量评价(1)平差方案执行情况。
(2)计算过程说明。
(3)计算过程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和效果。
(4)控制网测量数据的质量评价。
4.课程设计成果及体会(1)平差成果。
(2)课程设计效果、经验、体会、设想和建议。
(3)上交成果和资料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清单。
1.概述(1)课程设计名称、目的和要求。
名称:南京工业大学校园数字化测图平面控制网的平差计算目的: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对“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基本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测量平差原理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学会对实际工程的有关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和设计的方法,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认真复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中的有关知识,收集测区已有的各种资料,了解工程概况,查阅相关平差资料,分析比较各种平差模型,写出你所选用的平差方案的理由。
各种数据的计算应运用Excel和MATLAB完成,计算过程要写入报告中,并尽可能利用Excel表格或编写MATLAB函数完成各重复计算,Excel表格或编写的MATLAB函数要写入报告中。
(2)工程和作业区概况、平面控制网布设情况和已有资料的利用情况。
南京工业大学校园数字化测图项目按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布设一个一级导线网作为首级平面控制网。
该项目位于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南门紧邻浦珠南路,后面临沿山公路,总地势为丘陵地形,高差变化复杂,数目茂密,所以对于导线的布设会造成一定的难度。
1.导线网图1、已知点成果表2、角度和边长观测值已有资料利用情况已有闭合导线简易平差计算表,已知全站仪测距标称精度为m m =2mm +2ppm ·D ,各个角度测量精度相等,中误差均为5″。
(3)课程设计完成情况。
完成了该项目平差任务,得到了平差坐标成果,点位误差以及误差与误差椭圆元素E ,F ,m m ,整理得到成果表。
2.平差方案的技术设计 (1)平差原理。
高斯最小二乘法原理,即m m ∗m ∗m =min ,该原理为经典平差理论提供了支撑。
(2)技术要求。
平均边长300 m ,测角中误差 5''±≤,测距中误差 mm 15≤,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14000/1≤,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 cm 。
(3) 平差模型的选择和探讨。
导线网数据处理手工计算量比较大,经典平差理论有条件平差,间接平差,附有参数的条件平差以及附有限制条件的间接平差这四种,对于导线网,边角较多,数据处理量较大,我们习惯上采用间接平差,因为间接平差中可以假设各未知点的坐标为参数,通过平差计算可以算出1-N BB =1)B (-PB T 即为未知点的协因数阵,而协因数阵的对角线元素代表各点的协因数,在精度估算方面比较方便,而且边角网间接平差模型比较整齐,只需要列出各个角度和边长的改正数方程即可容易的得到系数阵B 。
首先根据支导线计算各点的近似坐标,对于各条支导线的公共点可以取平均值,在这里我利用的公共点是P4和P10。
坐标方位角为)0,180,0()/(ATAN -90>∆+∆∆=Y IF Y X α 近似坐标计算)sin(),cos(X 1212αα*+=*+=S Y Y S X 边jk 方位角改正数如下:设: 测边的误差方程(4) 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
1、选取t 个独立参数∧X由于共有观测值43个,包括24个角度观测和19个边长观测,未知点个数为14个,所以n=43,t=14*2=282、列误差方程l x B V -=ˆ,Tbb T bb N B P B N ==⨯⨯⨯⨯2843434328432828 定权公式为i 220P βσσβ= 220S P ii S σσ= 设单位中误差"=50σ因为"=5βσ,D ppm mm D *22m iS +==σ所以22P ,1P ii i S S σσββ==3、 组成法方程0x =-∧W N BB4、 解算法方程,求出参数,计算参数平差值W N 1BBx -∧=,∧∧+=x 0X X5、计算1BB Q -=N xx ,由协因数计算点位误差及误差椭圆元素。
3.平差计算的过程和质量评价 (1)平差方案执行情况。
下图是误差方程系数B,l 和观测权P 的部分值(2)计算过程说明。
计算出来误差方程的系数阵B ,l,P 后,可以利用MATLAB 进行平差计算,首先在MATLAB 中新建变量B,l,pp,如图:权阵)(P T pp diag法方程系数阵NBB=B’*P*B,W=B’*P*l 协因数阵QX=inv(NBB) x=inv(NBB)*W V=B*x-l单位权中误差为q0=sqrt(V’*P*V /15) (3)计算过程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和效果。
1.坐标方位角计算情况比较多,如果要分情况讨论则显得复杂,而且在Excel 中难以实现,所以我仔细分析了坐标方位角的四种情况,得出了下面实用算式: 2.推算各边的方位角会遇到小于0°和大于360°的情况已知直线AB 的坐标方位角为αAB ,B 点处的转折角为β,则直线BC 的坐标方 位角αBC 为:3.在计算点位精度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数据量比较大,要不停的移动表格位置,一不小心就会选错数据,这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我尝试着在MATLAB 中语句对协因数阵就行处理提取每个点的协因数时,并进行精度计算。
代码如下: k=1for i=1:2:28C(k,1)=Q(i,i) % 矩阵C 为每个点的协因素【Qx,Qy,Qxy 】C(k,2)=Q(i+1,i+1)C(k,3)=Q(i,i+1)k=k+1endq0= %单位权中误差for i=1:14Qp(i)=q0*sqrt(C(i,1)+C(i,2))K(i)=sqrt( (C(i,1)-C(i,2))^2+4*C(i,3)^2) Qe(i)= (C(i,1)+C(i,2)+K(i))/2Qf(i)= (C(i,1)+C(i,2)-K(i))/2e(i)=q0*sqrt(Qe(i))f(i)=q0*sqrt(Qf(i))endQE=Qe',QF=Qf',E=e',F=f' ,QP=Qp'(5)控制网测量数据的质量评价。
单位权中误差为=σ,由各点的点位中误差值最弱点为P13,点位精度为,符合0精度要求。
4.课程设计成果及体会(1)平差成果。
(2)课程设计效果、经验、体会、设想和建议。
经验体会:四天的平差课程设计结束了,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知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
课程设计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
通过这次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的课程设计,我又对整本书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
也获得了很多很多的知识,把在平时学习理论课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盲点都搞清楚了,使我不像从前那样畏惧那些庞大的数据了。
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对测量平差有了深刻的认识,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加深了对测量平差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具体的实际操作。
学习是为了应用!这次实习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感到很有意义。
并且在这次课程设计的学习中,我才发现Excel在计算上应用的方便性,并且将Excel和MATLAB结合起来,可以方便正确地解决测量中的一般计算问题。
尽管在这次课程设计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却得到了不少收获,并培养了自己正确应用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一础。
另外,我们还要学会综合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并将它们联系起来帮助自己有地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设想和建议:由于利用Excel求未知点的近似坐标以及列误差方程时,所以所有的值都要自己去判断,从而进行运算,这些过程基本上占用了大部分课程设计的时间,这过程虽然让我们对于误差方程的组成更加熟悉了,但是还没从根本是提高计算效率,而我们还缺乏编程能力,所以并没有利用MATLAB中的编程语言进行运算,我认为以后的课程设计应该在编程方便投入更多尽力,提高同学们的计算和编程水平。
这便要求我们在原有的解题思路中加入C语言或者C++程序,并让它来帮助我们解决循环运算的问题。
(3)上交成果和资料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清单。
计算表格一份(电子版)计算式(电子版)3.测量平差课程设计报告(电子版和纸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