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课件(15张PPT) - 副本

合集下载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PPT

苏轼《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PPT

被贬黄州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 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 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 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 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 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 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 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 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第二章

诗词内容
诗词原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 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 一 作:潇洒)
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 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 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 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人们 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 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 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 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 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 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
目轼 的 祖 父 是 苏 序 , 表 字 仲 先 , 祖 母
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
录经 》 里 提 到 的 “ 二 十 七 , 始 发 奋 ”
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 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 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 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苏轼生性放 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 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26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26张PPT)

(6)“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要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北宋·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北宋·苏轼《惠州一绝》
(8)“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被贬海南儋州时作。(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疑问一
“穿林打叶”用一个“穿”字和“打”字,说明雨大、猛、 急,而且小序中已说明“雨具先去”,即携带雨具的人已 先走了,作者为什么不忙着避雨,而是“吟啸且徐行”?
引证资料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唐·王维《竹里馆》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 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 吟啸,即吟诗长啸,魏晋时期文人常以“吟啸”的方式来 表达超尘脱俗、任情率性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背景资料
(一)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二)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 险遭杀身之祸,随后被贬至黄州。 (三)1080年2月,四十多岁的苏轼,充黄州团练副使, 是一个当地州郡看管的犯官。
句译文: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 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疑问四
明确指出天气为雨后天晴, 可作者为何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引证资料
(1)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 方。……“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 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节选自《苏轼传》(《宋史》)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

定风波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 2.能够体会并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山湖。”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海南,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
诗长啸,边慢慢前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 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 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 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

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 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 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 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
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 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 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 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 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 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 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 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 人生险途。

赏析词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 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 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何 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走近作者
【苏轼】字子瞻,又字 和仲,号东坡居士,世 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法家、画家。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 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 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 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 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写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 (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 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 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自由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诗词赏析 再读这首词,思考以下问题: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 写的?
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闲适、坦然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 小见大的?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 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 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 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萧瑟,风雨声。“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 了,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 循环,早已惯见,毋用怀疑;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 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晴的遭际。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 所说的,“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谪居黔南十首》), 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吧,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 无风雨最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 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那么要到得政治上“也无风雨 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去来 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 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

《定风波》教学PPT课件 (15)

《定风波》教学PPT课件 (15)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形容微 指遇雨的处所 寒
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 表达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 样的品质?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 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 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 品质。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 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 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 “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 “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 独立人格精神。
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草鞋Leabharlann 吟唱长啸,表 现泰然自若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情行态。
豪放词特点
情感内容: 多表达对国计民生 的关心,壮志难酬 的苦闷
情感特征: 大气磅礴 气势雄壮
写景特征: 大处着笔、视野开阔 气象恢宏
抒情特点:慷慨激昂、直抒胸臆 一泻千里
定风波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苏元丰五年(1082年), 苏轼东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今坡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
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 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 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 的抒情主体形象?画线的词语表现了 词人怎样的精神?
讨论 学习技巧,分析效果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 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 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 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 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 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 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 笔抒发情感,从生活小事件中见 出人生大哲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古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共20张PPT)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古诗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共20张PPT)
2、即事感怀诗词鉴赏方法 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鉴赏方法:首先要了解引发诗人感慨的“事” ,体味作者抒
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分析作者是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
小结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 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 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 而深微的情怀,表现了一种醉醒全无,无喜无悲,胜败 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导入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 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 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 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 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 风波》。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 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泰然从容,视风 雨为无物
泰然从容
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
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是 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 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 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 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外物的。
作者要“归去”到哪里?
“归去”不是指想回到朝中。书下注解明确说了去沙 湖买地的目的是“终老”。表现出一种要退隐的洒脱 的心态。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 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 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 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024版年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

2024版年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
12
03
主题思想阐释与启示
2024/2/2
13
勇敢面对人生困境
苏轼在词中表现出豁 达乐观的态度,不畏 挫折,勇往直前。
鼓励读者在面对人生 风雨时,应勇敢前行, 不畏艰难。
2024/2/2
通过描绘自然景象, 传达出即使面临困境 也要保持坚定信念的 积极信息。
14
坚定信念,追求理想
苏轼在词中流露出对理想的执 着追求,不因困境而放弃。
《定风波》创作背景
01
02
03
04
《定风波》是苏轼被贬黄州时 创作的一首词。
2024/2/2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 谪到黄州,生活困顿,但他依 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在黄州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 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定 风波》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5
《定风波》通过描绘自然景象 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苏轼 随遇而安、活在当下的生活态
2024/2/2
热爱生活的情感表达
苏轼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情感表达对后世也具有重要的 启示意义,引导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和真挚情感。
32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2
33
注重语言表达
通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表 达,将诗词的情感和思想传达给
听众,引起共鸣。
融入个人情感
在朗诵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 理解,使朗诵更加具有个性化和
感染力。
2024/2/2
22
05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人 生哲学思考
2024/2/2
23
东西方人生哲学概述
东方人生哲学
强调内在修养、道德伦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注重集体主义和家族观念。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课件(共15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课件(共15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下 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到的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人生险途。
雨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后
旷达乐观

写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为黄州团练副使的 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 雨忽至……
阳光总在风雨后,当我们感到绝望时,希望和转机可 能已经在前面等待我们,生活中,我们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当堂练习
3 依据“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谈作者的人物形象。
“风雨”既指野外途中所遇到的风雨,又暗指政治风 雨、人生险途。 苏轼笑对风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畏 艰难、旷达乐观的形象。
附:诗文翻译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 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 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时间 地点 天气 人物 缘故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 雨→晴 雨具(拿雨具的人)、余、同行 随感而发
诗文赏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代: 苏轼

雨骤风狂——外物不足萦怀 幽默俏皮而豁达开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旷达乐观 中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此词。
fáng xiào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
suō
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词牌名。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课件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 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 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 引出下文“谁怕”来。“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 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 由此生发。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 边慢慢前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 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 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
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 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 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 经无所谓了!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 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 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 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 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 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这句话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 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 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 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 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 “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 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 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 自若,在仕途风雨中坦然处之,在痛苦中旷 达自解等一系列复杂而深邃的情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教学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PPT教学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 边慢慢前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 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 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
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 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 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 经无所谓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 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 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 引出下文“谁怕”来。“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 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 由此生发。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 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 胸为之舒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 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做铺垫。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归”字道出了 作者一心渴望归隐,不在乎官场的阴晴多变。
雨 任归无
晴 苏轼:人生化境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 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 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 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 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 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 上云卷云舒。 ——陈继儒 《小窗幽记》·
课文小结
退出
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
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重难点解析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 的特点来写的? 【点拨】雨骤风狂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
态?
【点拨】闲适、坦然的心态。
3.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 如何以小见大的? 【点拨】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 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 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 和启示?
【点拨】⑴“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 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 风得意的顺境。
⑵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 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 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 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 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 们。
“晴”从表面上看,说的是天气的变化,实际上
都是指人生的沉浮变幻、喜乐哀愁。这些一语双
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作者那种无喜无
悲、宠辱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 面前。
2.于日常小事中生发哲理 途中遇雨实属小事,但作者却在常事之中体现 出了自己的平生学养、处世精神和开阔胸襟,表示 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忧患所忧的心情。
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
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 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 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 生风雨而泰然处之、潇洒从容的超然人生态度。
5.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 雨”和“晴”的?
定风波
整体感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 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提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主要表现在语意双
关。如“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轻”字并非指行
走之轻快,而是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 轻”之意,而“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 作者当时的心中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萧瑟处”指刚才遇雨的 地方,也指人生危难处。“风雨”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