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知识点提示
教学内容
一、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现代健康概念的发展经历了生理学模式到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模式。这个发展轨迹为现代人提供了这样一个生活原则:人活着不但要维持正常的生理运转,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保持心情愉快,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
心理专家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如何,对身体健康极为重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紧张、竞争激烈,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多地在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人身上表现出来,尤其是中青年龄段的人表现得更为突出,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专家建议:调整重于“补”。调整身心功能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养生”。
二、心理健康与人的健康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和人的整体心理状态相联系,和人的健康状况相适应的。
心理活动影响神经系统(主要是脑),而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因此,心理因素能够对生理产生作用。但是,一般性的生理活动不会给人的健康带来明显的影响,能让人察觉的,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的心理活动通常是强烈的、快速的和持久的。
在我们相识的人群中,常见这样的事例:某个人能正常地工作、学习和娱乐。在偶感不适后去看病,发现得了癌症,在诊断过程中,身体急剧垮掉了,以后很快衰竭,不久就死去了。这里有心理恐惧、过度忧郁和对癌症过分夸大其辞的宣传对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与人在患了“绝症”后的心理因素有必然的联系。心理上的自绝,产生全身性的生理紊乱,降低了对疾病的抵抗力,加速了疾病恶化的进程。
在各种心理因素中,尤其以心理忧郁对身体健康的损害最为严重。统计资料表明,占人类死亡原因85%的八大死因中,心情忧郁症占第七位。忧郁症是典型的心理致病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各式各样的在应激状态下的特殊表现。应激状态能使人在特殊的环境中产生奇迹般的表现,但它同时也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不要忘记,人体对某些潜能的限制都是为了保持身体的长久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反过来也能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人,生理上有了某些疾病,可以调动体内各种积极因素,协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体会到“心情不佳,食而无味”,说明人的情绪对身体内部功能会有影响。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绪的剧烈波动,会扰乱大脑的功能,引起机体内环境的失调,从而导致疾病。大量的医学临床实验表明,不少癌症病人患病前曾经有过长期负面情绪刺激或突然的
重大情绪打击。因此,有学者指出“负面情绪可能是癌症细胞的催化剂”。
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最佳的保健措施
要想身体健康,应从适当的身体锻炼、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努力。“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动补不如心补。”各项保健措施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关键。心理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极大,良性情绪可以治病,不良情绪可以致病。
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世界、与人为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心地善良、常做好事、对人奉献爱心、对自己活着于他人有益而感到欣慰,体内会分泌出一些有益的物质,这些物质能提高免疫力,促进健康长寿。
保持良好的心态,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淡泊知足。思想上、学习上、事业上要积极进取,不断有新的奋斗目标。但也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能对自己苛求,把标准定得过高,以免造成失落。生活上要知足,适可而止。贪是烦恼痛苦之源,是健康长寿的大敌。“知足”才能“常乐”。淡泊名利,才能释去心头重负,胸怀坦荡,无忧无虑。
保持良好的心态,就要及时调整心理失衡。“没有遗憾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在人生旅途中,并非到处都铺满鲜花,不会事事如人意,随时可能出现心理失衡。要及时调整心态,克服心理失衡,尽快建立新的心理平衡,从消极有害的心境中解脱出来。对无原则的小事,可随听、随看、随忘,不去计较,不耿耿于怀。学会遗忘是一味“养生良药”。
人为什么活着?应当怎样活着?这个问题想通了,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正确对待金钱、名誉和权力,正确对待荣辱得失,就有可能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克服心理失衡,免除这样、那样的烦恼,提高生活质量,活得潇洒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