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计科1404 0902140420 余贤锋摘要: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它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建筑的历史,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关键字: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建筑是一个人化的“四度空间”。不同于一般美学的是,建筑美学能满足人的居住和社会活动需要的楼房和各种建筑物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现实的艺术。建筑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相隔离、与自然环境相对立,只有进入其中或者围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才能体会到建筑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即平面组合的对称和内向,至少在周代已经基本成形。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更为独特的是岳阳楼的斗拱结构,不用一钉一柳,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风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商州到秦汉时期,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清时期是第三个高潮。
中国的传统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谭淼、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华表等建筑小品。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二、中国古代建筑代表时期的建筑特点
(一)秦汉建筑
秦代建筑奏响了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美学价值极高的秦始皇陵墓。汉代宫苑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音调。
(二)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区域文化的融合、南方的开发、玄学的流行和佛教的传播赋予建筑文化以新的风格和内涵。秦汉建筑雄浑的古典风格至此变调为清奇素朴,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则为这时期建筑文化增添了神奇一笔。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三种。园林从皇家苑囿向文人写意园林的转型,标志着园林从早期的物质享乐,开始向林泉放逸的精神满足过渡,开启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三)唐代建筑
唐代首都长安是中国古代最为壮观的城市,城市营建规划周密,棋盘形封闭式的里坊制度,给人以理性、严谨和秩序感,体现了封建集权为了严格社区管理而加以严整规划的政治色彩。
中唐以后里坊制逐渐向宋代的街巷制过渡。长江和运河沿岸的扬州、成都等街市繁华,十里长街,高楼林立。唐代宫殿大明宫群殿依山而建,气势磅礴,布局协调,是大唐风范的典型写照。唐代佛教建筑数量多,分布广。园林建筑随士人对山水自然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同步变化发展,城市园林面积不大,重在近观静赏,于有限中感受心物相融的超然之乐,基本奠定了后世士人园林的发展方向。
(四)宋代建筑
宋代建筑风格变唐代的宏大庄重为细腻柔和。两宋宫殿建筑以精致复杂、细腻柔和为特色,布局精巧而富于变化,木作做工及雕饰、彩绘细腻丰富。北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建筑学专著。宋代城市布局变封闭的里坊制为开放的的街巷制,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基本格局。宗教建筑和园林较隋唐五代有明显进步。园林建造蔚成风气,尤以城市园林更为盛行;公共自然景区经奇思妙想的规划,别具意境,最著名的当推杭州西湖十景,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趣,画意与诗情水乳交融,堪称大手笔的写意杰构。
(五)明清建筑:壮丽与精致的古典顶峰
北京城是明清两朝的帝都,城市布局之严谨周密、宫殿建筑之壮丽伟巨,均代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杰出成就。规划设计一依以宫殿为主体、中轴对称的传统原则,重要建筑布列于长约7.8公里的中轴线上,井然有序又起伏跌宕,擒纵开合中尽显空间与建筑的变化之妙。
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中国宫殿建筑从秦汉之雄浑粗放、唐宋之伟岸典雅,发展到明清,其整体设计、工程技术和艺术效果都达到古典的顶峰。
三、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一)、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用垂直与梁架方向,并且位于柱上部的水平联系构件“坊”,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构架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非常普遍,尤其是在中国北方。这是因为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二)、穿斗式构架
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坊乘托挑檐。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
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因此,许多建筑常在建筑中部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但其历史是悠久的,至少是在汉代已经相当成熟。
(三)、井干式结构
这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结构。井干式结构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
我国早在商代墓椁已使用了井干式结构。这种结构耗费木材量大,建筑的绝对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所以目前仅在林区还有使用的。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一)、群体的和谐性
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大多体现出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在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和谐对称的态势,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结,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与西方教堂等宗教性建筑相比,它淡化了缘自宗教信仰的神密与突兀,更偏重于对尘世的依恋和冷静的理性。
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体现了世俗的理性精神,而且渗透着传统的伦理精神,昭示了中国文化重伦理秩序及群体和谐的特点。
传统的伦理精神:
1.后院与前院相通的门都位于中轴线上;
2.正房——又称“堂屋”,坐北朝南的北房,一般三开间,供家长起居、会客。也是家中举行议事、祭祖、婚丧等礼仪活动的场所;
3.中堂——正房的核心单位,一般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条幅;
4.厢房——正房的东西两侧,作书房或晚辈的居室;
5.檐下回廊——回廊与中心庭院类似现代公共建筑的共享空间,是各房成员亲近自然、融汇亲缘感情的场所;
6.四合院的平实、方正、和谐、理性的布局,昭示了中国文化重伦理秩序及群体和谐的特点。
(二)、组合的内向性
中国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的内向性格表现为对墙的关注,如城墙、坊墙、院墙。四合院式以内向的房屋围合成封闭的院落,形制独立于外部世界,内部自成系统,建构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伦理和空间秩序,在人文意蕴上折射出民族心理的内敛性和向心力。
1. 城墙
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的城址,无不筑有城、墙。城墙、围墙,来来去去到处都是墙,构成每一个中国城市的框架。
——【英】沙尔安《中国建筑》
2.坊墙
唐代长安城内共108坊,均有高墙围合,设有坊门,定时开闭,坊墙内是封闭的社区。
3.院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