贿赂的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美国的反腐败制度: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推行公开透明的政府采购制度,严格监管 政治献金等。
德国的反腐败制度:建立廉洁教育体系,强化媒体和公民社会监督,设立反腐败协调 机构等。
新加坡的反腐败制度:推行严厉的法律制裁,建立高效的反腐败机构,推行公务员道 德教育等。
印度的反腐败制度:推动公民参与反腐败,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推行信息公开和透 明度等。
定义: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腐败的机会成本:腐败者因贪污受贿而放弃的合法收入和正常发展机会 经济成本:腐败导致资源配置扭曲,降低市场效率,增加交易成本 社会成本:腐败破坏公平竞争,阻碍经济发展,损害社会公信力
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扭曲市场价格信号
增加交易成本和降低生产 效率
Part Seven
全球反腐败倡议:G20、OECD等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反腐败工作,加强国际合作。
跨国腐败案例: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在反腐败方面的成功案例,如国际刑警组织、世界银行 等。
国际法律框架:国际反腐败公约、国际刑事法院等国际法律框架,为各国开展反腐败工作提供 法律支持。
经验与启示:各国在反腐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与启示,如加强国内立法、强化国际合作等。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反腐败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监管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行为。 推进透明度和公开化,增加腐败行为的成本。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诚实守信和反对腐败的态度。
优化薪酬制度:通过合理的薪酬设计,激励员工积极反腐,减少腐败行为 的发生。
强化内部监督: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员工的腐败行为进行及时发现 和制止。
定义:通过游说、 行贿等不正当手 段获取经济利益
原因:信息不对 称、制度不健全、 监管不到位

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的法经济学分析

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的法经济学分析
的视角 ,对 政府 采购 领域 商业 贿赂 的成 因与对 策
的权力 。所 以 评 审 专 家 也 就 成 了供 应 商 的重 要
“ 攻 关 ” 对象 ,供 应商 总 是 千方 百 计 地 同他 们 套 近 乎 ,以获 取 “ 印象 分 ”或 “ 人情分” ,从 而 获
作 探讨 ,以求对 治理 政府 采 购领域 中的商业 贿 赂
的发 展与 市场 竞争 的加 剧产 生 和发展 起来 的。 只 要有 市 场 交 易 的 地 方 ,就 有 商 业 贿 赂 滋 生 的 土 壤 。政府 采购 虽然 是一 种政 府施 政行 为 ,具有 公 共 目的性 和社 会政 策性 ,但 它 主要是 通 过商业 运 作 来完 成 的 ,在 本 质 上仍 然 属 于 市 场 交 易 行 为 , 具 有市 场 交易 过程 中的平等 性 与协商 性 。正是 这 种 与商 品 经济 、契 约经 济相 暗合 的特 性 ,决定 了 在 政府 采 购 领 域 存 在 着 商 业 贿 赂 得 以滋 长 的 土 壤 ,隐藏着 政府 财 政行 为偏 离其 初始 目标 的可 能
性 和权 钱 交易 的风 险 。事实 上 ,我 国政府 采购 领
体 来说 ,政 府采 购 中 的商 业贿 赂 主要有 以下几 个
层面。

是 以供应 商 为行贿 人 ,以采 购人 和采 购代
理 机构 的工 作人 员为 行贿 对象 ,以获取 政府采 购 合 同为 目的 的商 业贿 赂 。在政 府采 购 中 ,一些 供
应 商通 过或 明或 暗 的手段 ,向采购人 或 采购代 理
机 构 的工作 人员 提供 经济 利益 ,从 而使某 些采 购 人 或采 购 代 理 机 构 的工 作 人 员 接 受 其 具 有倾 向

行贿受贿的经济学分析

行贿受贿的经济学分析

行贿受贿的经济学分析行贿受贿的经济学分析寻租理论在国外发展已有四十余年了,它的两个主要分支也正是经济学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具体体现。

规范寻租理论,即寻租的福利分析,主要分析寻租的社会成本和估算方法,而实证分析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分支,它主要利用竞争租金的行为来解释利益集团操纵民主政府的行为,以改变政治制度和政策来创造租金。

[①]寻租理论的出现最初是由对垄断的研究引发的,哈伯格对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做出经验估计,得出这部分福利损失不足国民总收入1%的结论,这部分福利损失被称为"哈伯格三角形"(如图1,即△ABE)[②].对此引发了很多经济学家的争议,蒙代尔曾大声惊呼" 除非对这些论文赖以建立的工具的正确性进行全面的理论反思……否则,人们难免会作出经济学不再重要的结论".[③]直到1974年安妮。

克鲁格发表《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通过对关税垄断的经验分析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寻租"(rent-seeking)一词也是在她的这篇文章中首次被提出来的[④].当出现新的理论或思想的时候,经济学家们总是习惯性的回头搜寻它的历史痕迹。

这时戈登·塔洛克的论文《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浮出水面[⑤],他甚至在文章中指出"事实上,形成垄断的投资比这个四边形还要大……",相应的四边形被称为"塔洛克方块"(即四边形PPˊAE)。

但真正让寻租理论取得广泛应用的还是从巴格瓦蒂"直接非生产性寻利"(DUP)概念的提出[⑥],此后寻租理论便成为家喻户晓的话题。

正当人们陶醉于分析寻租行为如何使租金消散、社会福利如何损失的时候,K.J.科福特和D.L.科兰德不耐烦了,他们"不是为了界定寻租行为的种类和外延,而是要在治理那些公众所公认的寻租行为的政策措施上有所建树".[⑦]ABEP P寻租理论在我国首次提出当数《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在1988年连续刊载的克鲁格、塔洛克等关于寻租的著作。

公办高校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公办高校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 高校 腐败 的本 质及表现 形 式 .
1 高校 腐败的 “ . 经济人 ”特 性
高校 人员 主要 由党政 管人 员 等组 成 ( 当然也 包 括 学 生 主 体 , 本文主要 论述前 者 ) 。提 到党政管理 人员 、后勤 服务 人 员 及 教 学 、科研 人 员 ( 行 文 方 便 ,后 文 简 称 为
在这样 的环境下 , “ 寻租 ”活 动 日益猖獗 。同时在 另

同。但无论哪种腐败 ,其背后都隐藏着利益 ( 学术 腐 败 的 “ ” 最 终也 可转 化 为 “ ” 的 非 正 常 获 名 利 )
取 ,这个 利 益都 是 来 自于社 会 ,来 自于 国 家 ,所 以 其 本 质 都是 侵 害 了公 共利 益 ,降低 了资 源 的效 用 或 扭 曲了 资源 的配置 。所 以从 经 济 学 的视 角 透视 高 校 的腐 败 ,总结 规律 ,对 于认 识 腐 败 、防范 腐败 或 许 能起到 较好 的作 用 。 目前 ,高校 的腐 败 主要 表 现为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党政 公 职人 员 通 过 为他 人提 供 录取 、考 试 之便 索 取 贿赂 ,后 勤管 理人 员 利 用设 备 采 购 、参 与 基 础建 设 之便 ,收 受金 钱 。二 是 高校 的学 术腐 败 ,如抄 袭 剽 窃 ;学 术评 审 中拉关 系 ,搞 “ 钱 交易 ” “ 钱交 权 、 学 易 ”等 等 。其 中也包 括 老 师在 评 分 、考 试 等 环节 发
作者简介 :魏训鹏 ,扬 州大学讲 师,硕士;史华楠 ,扬州大学研究 员;王汉林,扬 州大学副教授 。 ( 江苏扬州/ 20 9 2 50 )

7 ・ 2

教育管理 ・
公 办高 校腐 败 问题 的经济学 分析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通过从腐败产生的根源寻租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其实质就是官僚阶层设租和抽租的过程。

鉴于寻租等腐败活动会造成资源误置、增加成本、妨碍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对如何预防腐败提出相应的经济学措施。

标签:腐败;租金;寻租1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从形式上来看,腐败主要表现为贪污贿赂、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兼职经商、渎职以及徇私舞弊等多种形式。

尽管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实质就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即“权钱交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模仿,出现“权力泛化”现象。

于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或者交换资源的资源,“权力上市”最终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

那么,权力是如何完成利益交换和资源掠夺这一腐败的过程呢?从经济学上来看,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控制着政治市场和经济资源配置权力的官僚在个人私利最大化的刺激下,因为制度的欠缺,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设租”与“寻租”,和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行为。

1.1租金和寻租对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租金和寻租。

租金一词作为特定意义上的术语是20世纪70年代才在应用经济学理论中出现的,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款项中超出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款项的一部分”,因此租金是超出机会成本的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超出资源或商品正常价值的价值,即“垄断利润”。

寻租就是寻求租金,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狭义的寻租,是指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交易自由竞争,从而达到获取和维护即得利益的行为。

从经济学本质上来看,寻租及腐败是非市场经济(non-market economy)或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的一个基本类型,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原文发表于《战略与管理》2000年12月)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An Economics of Corruption)汪丁丁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一. 引言 关于‘腐败’的经济学,它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不像经济学既有的分析对象那样可以实证地度量和统计,以致实证研究机构例如“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不得不采用“腐败感(perceived corruption index)”这类指标。

尽管有如此的实证研究方面的限制, 腐败(不论是隐蔽的还是公开的),人们对腐败的切实感受,以及腐败对社会政治经济肌体的侵蚀,仍然是最受公众关注的社会科学研究题目之一。

因此,对腐败的研究文献(主要分布于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内)自1990年代以来迅速积累,至今已经颇有“浩如烟海”之感。

 在西方传统中,‘腐败’一词来自拉丁文动词‘corruptus’,意思是“毁灭”、“破坏”。

它的希腊词根διαϕθ-意味着丑陋地死去或毁灭(页191,Liddell,1889)。

不难判断,罗马人从希腊文化中借来了这一语词的负面含义,用以指称官员的违法行为。

凡是有组织的地方就必定会有腐败,希腊人和罗马人一样无法免除腐败的侵蚀。

不同的是,后者建立了大规模的帝国组织而前者从来没有机会和欲望以个人自由为代价去建立罗马式的组织。

当组织规模扩大时,权力在组织成员之间的配置可能失去均衡,权力可能迅速集中到少数成员或少数公职那里,于是腐败就成为大规模组织的生死存亡问题,它往往导致整个组织的瓦解。

 其次,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腐败’不同于作为感受的‘腐败’。

前者要求概念的可操作性,可观测性,以及与学科其它概念定义的逻辑自恰性。

一般意义上的‘腐败’如同这一语词在汉语中的含义那样广泛,它泛指一切形式的‘腐败(有机体的分解过程)’。

即便人们已经将腐败按照它发生的领域划分为‘立法的’、‘司法的’、‘行政的’,等类别,它仍然太过宽泛。

商业贿赂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思考

商业贿赂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思考
尤 其 近 年 来 . 民营 经 济 迅 猛 发 展 . 但 地 方 政 府 为 了本 地 经 济 发 展 . 行 政 业 沦 为 受 害 者 . 致 在 现 实 竞 争 中 出 搞 以 他 们 没 有 较 定 的 供 销 渠 道 . 原 料 壁 垒 和 地 方 保 护 主 义 : 的企 、 为 了 现 了 名 牌 优 质 商 品 敌 不 过 假 冒 伪 劣 在 有 I
2 O — 0 8 1 2
理 论 创 新
商业贿赂 的经济学分析及 对策思 考
口 蒋 科


商 业 贿 赂 存 在 原 因 的经 济 学 取 得 _ 定 成 效 . 减 _ 一 大 批 行 政 有 效 治 理 商 业 贿 赂 的法 律 经 济 转 轨 r 一 削 r
分 析
审 批 项 目 . 配 置 资 源 的 权 力 更 多 地 时 期 的法 律 制 度 缺 失 与滞 后 . 多 应 把 很
5 .体 制 机 制 的 空 隙 较 大 是 商 业 大 浪 费 据 透 明 国 际 估 计 。 全球 每 年
就 会 运 用 商 业 贿 赂 争 取 交 易 机 会 和 我 国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还 在 健 全 完 善 过 达 3 0 0亿 美 元 。在 我 国 . 有 关 部 20 据 程 中 . 应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要 求 的 各 种 门资料显 示 . 适 建筑企业 每年 的经 营费
非法 得 益 . .
不 平 衡 问 题 n 显 . 配 不 公 带 来 人 们 和 领域 中 . 业 贿 赂 已 经 成 为企 业 运 分 商
2 经济人 ” .“ 促使 市 场 主 体 充 分 的心 理 失 衡 . 益 冲 突成 为 普 遍 的 社 行 的 “ 规 则 ” 就 必 然 会 促 使生 产 经 利 潜 .

经济学如何研究腐败问题

经济学如何研究腐败问题

可 卡 因 。 经 警 方 的 仔 细 核 查 , 从 手 提 箱 中 搜 出 了 8 万 0 美 元 现 金 , 而 手 提 箱 的 主 人 是 一 位 委 『 瑞 拉 商 人 。 依 美 大 】 国 获 悉 的 情 报 ,这 一 事 件 涉 及 阿 根 廷 现 任 总 统 克 里 斯 蒂 娜 ・费 尔 南 德 斯 ・ 基 什 内 尔 ( itna e n dn e 德 Crsi F r d z
济 停 滞 。 与 此 同 时 , 腐 败 导 致 穷 国 愈 发 穷 困 、 法 制 破
科 学 文 摘
经 济
衡 量 腐 败 , 那 就 难 以 了 解 腐 败 兴 起 的 真 实 原 因 , 更 不 用 资 者 纷 纷 抛 售 持 有 的 股 票 ,雅 加 达 综 合 指 数 也 因 此 下 跌
经 选 自美国 外 交政策 杂志20 年9 1 7号 08 / 0 1 雷蒙德 ・ 费斯 曼 (am n i a )爱德 华 ・ Ry o dF m n s 米盖尔 (d a ge) Ew r Mi 1 d u 陈 锴/ 译
经济学如何研究腐败问题
腐 败 究 竟 是 如 何 在 全 球 滋 生 的 解 释 。无 数 的 财 富 与 利
益 被 腐 败 吞 噬 ,但 腐 败 在 人 们 眼 中 始 终 是 一 个 鲜 为 人 知 的 灰 色 地 带 。 所 幸 ,经 济 学 可 以帮 助人 们透 过走私 舞弊 与贿 赂来 剖析腐 败 的实 质 。
2 0 年 8 , 阿 根 廷 总 统 大 选 期 间 首 都 布 宜 诺 斯 艾 07 月 利 斯 处 于 警 戒 状 态 。 警 察 在 检 查 行 李 时 发 现 了 6 手 提 个
M ) 、 罗 伯 a rc o s

商业贿赂案件的经济学分析

商业贿赂案件的经济学分析
大 , 受 贿 动 机 越 强 : 收 取 贿 赂 的 收 益 越
略合作 协议 书》 , 协议 反映 了某建材 商为
促 成 交 易 , 支付 返 利 回 扣 给 多 家 装 饰 公 司及 个 人 。 同 日, 执 法人 员 又 对 建材 商 户 进行检 查 , 发 现《 返 利 申请表》 、 《 出仓 单》 及 售货 凭证 等资料 , 涉及 2 0余 家公 司及 个 人 。 因案 件 涉 及 数 额 巨 大 , 某 市 工 商局 已将 该 系 列 商 业 贿 赂 案 移 送 公 安 机 关 ,
行贿 的净收益越 小、 动机越 弱。第二 , 贿
赂 行 为被查 处概 率越 高 , 行 贿 越 容 易 暴
露, 则行 贿 的 净收 益 越 小 , 行 贿动 机 越
弱。极 端地 说 , 如 果 行 贿 被 查 出概 率 达
消灭犯 罪分子 生命 ; ③ 道德惩罚 , 如舆论 遗责 、 名誉损 失、 社会歧视 。第一 , 设计师 收取 贿赂的收益越 大 ,受贿 的净 收益越
《 经济师 ̄ 2 0 1 4年第 3 期
● 经 济 与 法
商 业 贿 赂 案 件 的 经 济 学 分 析
●江炎 骏
摘 要 : 文 章 以 某 市 工 商 系 统
2 0 1 1 —2 0 1 2年 度 十 佳 案 件 为 案例 ,对 商 业贿赂进行 经济 学分析 。按 照“ 经济人 ” 假设 ,商业贿赂是参与 双方通过 成本收 益分析作 出的理性 决策 ;按 照委托代 理 理 论 ,商业贿赂前提是存在 委托 代理 关 系, 原 因是信 息不对称 , 后 果 是 出现 逆 向 选择 和道德 风险。在 经济学分析基 础上 提 出治理对 策 ,包括提 高商业贿赂 的查 处率、 增加贿赂成本 、 加 强信 息披 露等。 关键词 :商业贿赂 成本收 益 委

贿赂与贿赂经济学

贿赂与贿赂经济学

贿赂与贿赂经济学大家知道,贿赂行为是一种令人深恶痛绝的社会腐败现象,历代王朝的覆灭,无不与贪污腐败、贿赂成风有直接的联系,而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科,这两者可以交叉成为一门学问吗?的确,初听起来似乎有些刺耳,但仔细深思以下,建立这样一门学科是不奇怪的。

首先,贿赂现象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关系的一切领域,一旦形成气候,就会严重地干扰和破坏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不对这种现象进行系统的剖析和研究,不对它的产生、发展和蔓延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治理,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研究并建立《贿赂经济学》这门学问,对今后治理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对建立商品经济新秩序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对象和特征贿赂经济学是一门以贿赂现象为观察角度来探索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学问,从经济学角度观察,贿赂也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行为,它是一种不上柜台的交易行为,渗透于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各个经济关系环节,其基本特征是以较低的物质或金钱的投入(贿赂)谋取较大的收益。

它即包括直接的经济利益,也包括间接的利益,如谋取官职,进而将权利转化为资本,以及好的工作、出国、户口、住房等。

贿赂经济的成本核算是最简单的,即:Y>X 式中X——贿赂的刺激量,Y——贿赂所获得的收益。

在这一经济交换中,受贿者从中得到X部分,行贿者从中得到Y-X部分,或者得到Y部分(指公款行贿),国家或组织则损失Y部分或者Y+X部分。

由于贿赂现象是一个极为复杂和长效应的过程,实际核算又是异常复杂的。

比如公款行贿,则X与Y谁大谁小就无关紧要了。

又由于X部分与Y部分均不可能是一次行为,而是长效行为,故X部分在某一时刻的总合应为¥—X,Y部分的总合应为¥—Y,这就使得实际核算变为极难极难的了。

必须要多学科的专家协同研究才能找到比较正确的结论。

从经济学视角议当前腐败的成因与治理

从经济学视角议当前腐败的成因与治理
形成 差价 收入 即 租金 。所 以 , 寻 租 就是 追 求 非 生 产 性 的利益 , 或者 追 求 管 制带 来 的价 格 差 。詹 姆 斯 ・

腐败 的 经济 学视 角解 释
布坎南认为, 寻租指那些本可以用 于价值生产活动
的资 源被用 在 了决 定 分 配 结 果 的竞 争 上 了。 比如 ,
● 政治理论研 究
从 经 济 学视 角 议 当前 腐 败 的成 因与治 理
胡 建 明
( 河南机 电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贸易系 , 河南 新乡 4 5 3 0 0 0 )

要: 腐败 的经济 学含 义是 权钱交易 , 腐败 的经济学解释是寻租理论 , 腐败 的主要经济危 害是 低效率 和社 会
快。
热衷 于贿赂 和垄 断 而缺 乏 技术 创 新 和 组织 创 新 , 阻 碍技术 进步 , 窒息 了企业 生产 的积极 性 , 危 害经 济增
长与稳定。
三、 治理 腐败 的机 制与对 策 习近平 总 书 记 上 任 伊 始 , 就 以“ 打 铁 还 需 自身
当前 , 由于法制体制不健全 , 市场无序竞争 , 政 府对 经济 干 预管制 较 多 , 社 会 中的 设租 、 寻租, 甚 至 “ 政 治创 租 ” 和“ 抽租” 行 为 经 常 出 现 。这 种 寻 租行 为所 造成 的腐 败有 循 环 增 强趋 势 : 政 府 干 预 或 管制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6— 2 0
作者简介 : 胡建 明, 男, 河南信 阳人 , 河南机 电高等专科学 校副教授。
多方面资料表明, 我 国当前 的腐败 问题 日益严 重、 令人担忧 , 其表现为 : 腐败 主体 由中低特权层 向 高层渗透 , 且有快速蔓延之势 ; 贪腐金额越来越高 ,

我国商业贿赂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商业贿赂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商 业 研 穷
家工作人员或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 人员。其实,在公有制 占优势的我国.国有独资公司 控股公司和 各亭业单位中的广大工作人员都有可能成为受贿主体。 四、有效反商业贿赂 的对策建议
从 经济 理论 上说 反商 业 贿赂 行 为 对于 商 业贿 赂主 体
们对 于贿 赂罪 的调查 力度 明显 偏 弱 。 因此 .就 会 出现 子公 司在 中 国 社会还是对于个别行贿主体 收益与成本的计量都比较困难 ,但这 行贿逍遥法外 .母公司在美国接受惩罚的尴尬局面。 两个不等式可以作为我们打击商业贿赂的指导思想
() 4 整个社会对商业贿赂的认识不到位 虽然禁止商业贿赂的法 在 实践上 ,有效 地治 理 我国 目前 严 重的 商 业贿赂 现 象 ,笔者 认 律条款早在 1 9 年就 写进了 《 3 9 反不正 当竞争法》 .但是整个社会对 为必须多种手段齐抓其管 : 商业贿赂的认识仍然十分模糊 .不少企业把法律明令禁止的回扣行 1制造舆论 倡导市场主体诚信经营。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 . 在 为与正常折扣混为一谈。在工商部门鸯处时 拒不承认 自己的回扣 市场经济条件下 ,每一个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带来 了 事实 ,对回扣造成的社会危害更是不 以为然。有的企业甚至把工商 全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因此有效地反商业贿赔现象 .我们决不可以 部门的正常执法行为告上法庭。 打击市场主体对 自身利益的追逐 但我们可以利用媒体和政府的力
这一点也得到了中外实践上的证 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 在的各种法规并不少 .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根源就在于法规 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依靠具体的市场 在实际执行中大打折扣。当商业贿赂实际上成为某些行业的潜规则 机制来发挥作用。改革开放至今这个 目标基本得到实现 ,之所以说 时 .如果 相 关法规 执 行 不力 .那 么不 依 照潜规 则 行贿 受 贿的 企业 和 是基本实现 ,主要原因在于本应由市场进行配置 的资源在某些行业 个人反而会蒙受损失 .如此一来商业环境根本无法清净。 和领域由于商业贿赌的盛行而变成了由关系网来配置资源的困境

商业贿赂成因与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商业贿赂成因与治理的经济学分析


文献 回顾
选择行为依赖于:1社会对犯罪的监督成本 ;2犯 () () 罪能够获得的高额利益 ;3犯罪分子预期的被抓获 () 的风险及预期会受到的惩罚的强度 。他认为在这些
商业贿赂行为在各 国都有存在 , 但是 国外相关
研究 的文 献 中都将其 统称 为 cr p o ( o ut n 腐败 ) r i 或 b br( i y r e 贿赂 ) 直到 2 世纪 8 年代 , 。 O 0 学者们研究腐
基金项 目: 陕西师范大学 2 项 目重点课题 ; 1 1 陕西师范大学重点课题 (5 G 1 ) 0x 29 。
作者简 介 : 周晓唯( 9 3 ) 男, 16 - , 陕西 西安人 , 陕西师 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教授 , 博士 , 士生导 师 , 究方 向为制度 经济学 ; 博 研 张波 (9 3 ) 男 , 1 8一 , 陕西成 阳人 ,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硕士研 究生 , 研究方 向为制度经济学。

பைடு நூலகம்
27 ・
经济 与管 理( 月刊 )
2 1 年第 9期 01
行为。
会成本 , 使腐败成为不划算 的行为 。 在解决政府管制
边 界 问题 时 也得解 决 好两 个 问题 ,即公 权 力 的配置
R s— cem n ( 5 捌 在 其 文章 “h C— oeA kr a 17 ) 9 TeeO
“ 最优监督 ” 的理论分析 已成为今天研究腐败的经典 文献 之 一 。B ce 认 为 “ ekr 经济 学 是 致 力 于处 理 资 源
分配问题的,经济学的框架也能应用到非法行为的
分析当中。同时, 一些特殊的非货币的惩罚方式 , 如
击商业贿赂专项治理行动以来 , 一直都将商业贿赂 行为视为重点打击对象。然而 , 随着改革 的进一 伴 步深入发展 , 国工商管理机关每年查处 的商业贿 我

商业贿赂的犯罪经济学分析

商业贿赂的犯罪经济学分析
犯 罪倾 向的 个 体 南 于 自身 的 自制 力 不 同 而 存在 差 别 ,自 制力 强 的 , 罪倾 向就 小 ; 犯 反之 ,巳 倾 向就 大 。 j罪
有 恐俱 反应 。 品德 不 良 , ⑤ 由自私 、 乏 同情 心 、 为 不端 发 展 到 缺 行 冷 酷 无情 、 粗野 肆 虐 , 习难 孜 。⑥ 缺 乏 高级 情 感体 验 , 德 感 、 恶 道
污 、 贿等 腐 败犯 罪的 温床 。 者撰 写本 文 的 目的 就是 从 犯 罪 经 受 笔 济 学 的角 度 , 分 析行 为人 在 我 们 目前 经 济运 行 条 件 下 , 择 实 来 选 施 商业 贿赂 行 为 的原 因。 并 以原 因分 析 为基 础 , 出切 实可 靠 地 提
措 施 来 遏 制这 种 犯 罪 。
效 用时 ,二 - 个人 才会 去 选 择 犯 罪 。一 个 人 之 所 以成 为 罪 犯 , 在 不
于他 的动 机 和 别 人 不 同 ,而 在 于 他 们 对成 本 一 收 益 的理 性 核 算
所 谓犯 罪人 格 , 是 个体 在 社 会 化 过程 中 , 就 由于受 遗 传 及 社
会 环 境 影 响 而形 成 的与 主 流 社 会 规范 不相 符 的 、可 能促 使 个 体
的特 征 有 三 : 主 体 是 经 营 者 , 赂对 方 单 位 或 者 个 人 。作 为 商 ① 赌 业 贿 赂 主体 的经 营 者 小 限 于 法 人 . 法 人 外 , 包 括其 他 组 织 和 除 还 个 人 。 人 也 不 限 于企 业 法 人 , 包括 从 事经 营活 动 的事 业 单 位 法 还
实 施 反 社会 犯 罪 行 为 的 认 识 偏 差 、需 求 偏 差 及 情绪 偏 差 等 心理 特 征 的总 称 。 犯 罪 人格 发 生 作 用 的 一 般机 制是 : 由于 个 体 存 在 认 识偏 差 , 从 而形 成 需 要 偏 差 , 当不适 当 需 求不 能 满 足 时 ,又产 生 情 感偏 差 , 个 体 具 备 了认 识 偏 差 、 在 需要 偏 差 、 感 偏 差 条 件 下 , 果具 情 如

国企代理权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国企代理权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务。
致 的代理成本 。我 国的国有 经济代理权腐败 主要体 现为国企高
管成员为取得对 国有资 产的经营控制权而对上 级政府主管官员
在第二等级体系中,政府和国企高管之间由于所有权和经
营权的分离 导致 了四个方 面的非均衡性 ,即 自身利益的非完全

行贿,得到国有资产经营控制权后借助 自己的特殊身分接受巨
者之间委托代理关 系非均衡性 的存 在 ,致使 国企高管成员为 了
获得更多的国有资产控制收益以及 自身经济和名誉上的利益,
往往利用政府 的监督惩处不力 , 或行贿政府官员 , 或贪污受贿腐
人员绝大多数是国企高管成员及与改制有关的主管部门负责人
等, 其涉案数额 巨大 , 造成 国有 资产流失 的危 害性 更 为严 重 。 据 北京市检察机关的资料显示 ,当前 国企 中贪污 行贿 等职务犯罪 的数量出现了四个 “ 不断上升 ”, 即案 件数量不断上升 ; 企业 “ 一 把手”犯罪 的数量不 断上 升 ; 过百万元 的大案不 断上升 ; 超 犯罪 造成的损失不断上 升 , 5年前 的不足亿元增加到去年 的 47亿 从 .
■—■■●管理视角・A A E E T M N G M N
二、 行贿腐败 型经 济学模型 首 先设三个基本变量 t, ,, t 表示政府对 国企 高管成 | P e用 | ) )
( 3)
C e d P= +q f P = + ‘ e (+) ・
( 4)
员行贿腐败的惩处力度 ( 简称惩处力度 )用 P表示国企高管 ,
维普资讯
M NGMN・ A A E E T管理视角 ■■■■■
文/ 张炳东 陈业国企 高管 ) 两
的贪污贿赂案件 中,国有企业人 员的职务犯 罪占查办贪污贿赂 案件总数 的 4 . 与其他贪污 贿赂案件 相 比, 1 %, 5 此类案件 的涉案

经济学视角下的贿赂犯罪

经济学视角下的贿赂犯罪

Legal S ys t em A n d So c i e t y ■圈翟蟹篷豳譬鎏鎏。

竺!型圭!f叁墨!查垒金经济学视角下的贿赂犯罪张翔摘要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作为法律侦查对象的贿赂犯罪,通过分析贿赂犯罪的社会成本和个体成本,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为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打击和预防贿赂犯罪提供有益的途径。

关键词贿赂犯罪侦查对象纪检监察机关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62.02一、贿赂犯罪的社会成本分析(一)贿赂犯罪的社会经济成本贿赂犯罪的社会经济成本是多方面的,就其经济危害而言,由于难以具体量化,有学者将其称之为“黑数”。

“黑数”理论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能够统计出来的只是贿赂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部分,而暗存的、潜在的和正在发生的损失我们无法统计;二是指贿赂犯罪对经济秩序的破坏及造成的严重后果比直接经济损失要大得多。

学者胡鞍钢曾采用三种方法尝试对贿赂犯罪及有关的腐败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进行估计:一是根据寻租理论对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各类租金进行估计:二是根据官方统计公布的腐败事件引起的损失数字:三是根据官方披露的腐败事件和有关数据进行估计。

据其估计的结果:“在90年代后半期,主要类型的腐败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平均每年在9875亿~12570亿元之间,占全国G D P总量的13.2%--16.8%”。

“上述计算结果仍为保守估计,实际经济损失要大得多。

”①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贿赂是一种“非直接生产得到的利益”(下简称非直接生产寻利),它占用社会总资源但并不增加社会的总产出,同时,这些资源并不用于提高生产效率,还会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

直观来说,这种“非直接生产寻利”活动使得掌握资源使用权的公务人员有动机以损害社会福利的方式,去获得更大的私利和对瓷源的控制力,而不履行社会公共事业的职能。

公务人员通过收受贿赂来谋取私利,造成社会资源的使用成本上升,导致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上升,实际价值下降,造成社会总福利的下降,因此,贿赂会妨碍社会公平、效率和稳定。

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制——以经济分析为视角

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制——以经济分析为视角
商业贿赂 曾一度被一 些经济学家 认为是 “ 市场经济 的润滑
剂 ”但现在大家的一个共 识是 , , 它无疑是附着在经济 体上 的“ 腐 肉” 毒瘤”商业贿赂与市场经济的宗 旨 背道而 驰的。那么 和“ , 是 如 何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 法律规制 , 这块 “ 肉” 腐 能否被彻 底剜
除呢?在本文中笔者从 对商业 贿赂行 为的经 济分析 入手 , 阐 来
也是我国《 反不 正当竞争法》 在今后 的修订 中需要进一步明确 的 内容。 目的要 件: 销售或者购买商 品 商业贿赂 的是 以销售或 者购买 商品为 目的要件 的 , 也是 这
实行的都是统收统支的财务结算方式,寻租收益并不能转化为 “ 企业或者个人的直接收入, 企业寻租仅仅是为了扩张投资的需 要, 因而动力并不强烈 ” 所 以那 个时候 虽然有 了商业 贿赂 的 p, J
( 商业贿赂的构成要件 二)
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 某种要素或者产 品的价格 由计划 决定并人 为 的压低到 了正
常 的市场均衡价格 之下 , 在这 种情况 下生产要 素 的价格不 是 由
商业贿赂在世界各 国普遍 被认 为是一 种不正 当竞争行 为 ,
商业贿赂 以行贿人 和受贿人 为主体 , 以销 售或 者购买商 品为 目
商业贿赂行为进行规制 , 必须对行贿人 和受贿人都作 出规 定 , 这
“ 当人们有机会通 过花费一定 的资源 而将别 人 的财 富转移 给 自 己时 , 寻租便发生 了。从 接受 方 的角度看 , 要收益大 于成 本 , 只 这种转移就是值得 的”6, 【 商业贿赂正是这其中一种 突出的表现 ] 形式 。但是在实行 高度 集 中的经 济管理 体制 的年代 , 由于企业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摘要】腐败是一个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对经济体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经济学分析探讨了腐败的定义、成本和影响、监管与预防措施,以及腐败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和相关经济学理论。

腐败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阻碍了公平竞争,还损害了经济效率和投资环境。

监管和预防措施对于减少腐败至关重要,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法律体系。

腐败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成因和解决方法。

通过对腐败问题的全面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祉。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成本、影响、监管、预防措施、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理论分析1. 引言1.1 引言腐败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政府部门和企业中,还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

腐败不仅是一种道德败坏,更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在经济学领域,腐败被认为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

对腐败进行经济学分析,探讨其成本与影响,以及监管和预防措施,对于构建清廉的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探讨什么是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即腐败是如何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的。

我们将分析腐败的成本与影响,探讨腐败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潜在损害。

接着,我们将讨论腐败的监管与预防措施,探究如何有效遏制腐败现象。

然后,我们将探讨腐败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揭示腐败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我们将对腐败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腐败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腐败对经济的影响,认识到腐败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腐败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也希望能够为解决腐败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2. 正文2.1 什么是腐败的经济学分析腐败是指在行为者为了谋取私利而违反道德、法律规定的行为。

在经济学领域中,腐败被视为一种交易成本,因为它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腐败可能出现在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社会机构等各个领域,其形式多样,包括贿赂、权力寻租、偷税漏税等。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电子商务网站腐败行为的分析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电子商务网站腐败行为的分析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电子商务网站腐败行为的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快速发展,一些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影响到了电子商务网站的正常运行,还严重破坏了电子商务网站的信用基础,必须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

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对某电子商务网站的腐败行为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经济学模型出发,对腐败的预防和治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腐败经济学1.电子商务网站的腐败现状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各种网购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011年度我国网购规模达到8090亿元,网购人数达到2.12亿,诸多严重的腐败问题也随之而出。

根据我们的消费者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可知,电子商务网站的腐败现象引起了近97.5%比例消费者的担忧,因此我们必须正视电子商务网站的腐败现象。

在此,我们梳理了目前电子商务网站中常见的腐败现象。

1.1刷信誉根据我们的商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已知,参与过刷信誉的商家占了调查总人数的70%,由此可见刷信誉是电子商务网站最常见的腐败现象。

表现为在网络购物中,买卖双方以抬高信用为目的,通过专门软件或内部管理人员,以技术手段虚增店铺销量,做出好评,带来虚假交易信息,从而提高店铺信誉度以吸引买家。

信誉度越高则越容易给商家带来成交机会。

1.2删差评删差评是商品成交后,卖家对买家所给的差评不满意,因此联系买家想方设法诱导其自行删除或以非法手段强行删除差评的现象。

买家和卖家对信誉的关注,也催生出“职业差评师”这一黑色产业链。

“职业差评师”主要通过拍下多件商品,给差评,然后对卖家进行钱财敲诈后删除差评的现象。

1.3上活动上活动是指卖家通过代理公司或直接联系电商内部员工,将卖家店铺的商品置于推广活动的主页以提高销售量的现象。

为防止自己商品被淹没在巨大的信息世界里,商铺利用手中的金钱千方百计去攀附掌握了稀缺资源的参管人员或者有公关能力的第三方代理以获得上首页等活动机会而产生的腐败现象。

1.4其他方式除以上三种常见的方式外,还有其他的方式:电子商务网站内部参管人员收取贿赂,协助商铺通过进商城的审核;参管人员直接参股或开公司,利用手中职权取得利益;商家们设立“驻杭办”,将办公室置于杭州淘宝总公司附近,以方便行贿和交流,为腐败行为做铺垫等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博弈论对“同时行动”的定义,不是说双方在绝对的同一时间行动,而是指局中人 1 在行动时不知 道局中人 2 的行动,反之亦然。本文也是采用的这一种解释。见参考文献[2],第 12 页。 7 本文中的代词“他”是中性的,这在国际上是通用的,也是为了避免使用“他(或她)”这样繁琐的表 述方式。 8 本文只是计算到退休为止的所有收入的现值,而没有把退休后的收入计算进去,这是因为一、 不同的人的 寿命是不同的,但如果不出意外,一个人活到退休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退休年龄国家是有明文规定的, 比如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规定,干部,男 50 岁女 55 岁;工人,男 55 岁女 50 岁。所以,以退休为期限进 行计算比较方便。 二、 现在有的单位已经进行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如企业,而有的单位尚未改革,如政府 部门和高校等事业单位,而且,也不知道这些单位今后是否改革和怎么改革,改革与未改革,退休后的收 入来源不同、 收入多少也不一样,因此,为了简化分析,全部采取以退休为止进行计算;三、 这样的假设也 不会影响结论的基本性质。 9 如果套用民间的说法,则可以把人分为两种,一种人喜欢“先苦后甜”,属于稳健型的,而另一种人则 更加看重现实的消费和享受,属于享受型的。 折现率高的人属于享受型的,折现率低的人属于稳健型的。 从 后面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稳健型的人受贿的可能性要低于享受型的人受贿的可能性。 10 为简化分析,本文假定,贿赂一旦被查处,就会受到刑事处理,也就会被开除公职。这里,有两点没有 考虑:一、没有考虑一个人得到 1 元钱所获得的效用可能小于损失 1 元钱所失去的效用,二、没有考虑
一、理论
本模型是一个简单的 2 人静态模型,即只有 2 个参与人,1 个政府官员,1 个企业。或 者更一般地,一个行贿者,一个受贿者。首先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官员和企业是完全理性的。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官员和企业都是追求自己 5 的最大利益的。 二是官员和企业对自己的情况有完全的了解。 具体到本文的情况,就是官员 完全了解自己未来收入的现值,企业完全了解项目的预期利润。 假设二:参与人 i(i=1 ,2)的预期收益(以下所分析的官员的未来收入的现值以及
关于贿赂的内涵,可参见苏珊•罗斯-阿克曼(Susan Rose-Ackerman)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 写的辞条“贿赂”(bribery),见参考文献[1],第 301-303 页。 2 据 《中国经济信息》 2004 年第 22 期上的“中国开查商业贿赂”一文,自 1996 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 《关于禁 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 以来,每年查处的商业贿赂案有几千宗,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商业贿赂的方 式也五花八门,有财务手段,如直接给付现金、 实物,假借一些促销费、 广告费、 宣传费、 赞助费、 科研费、 临 床费、折扣佣金等名义给对方单位或个人财物,以报销各种费用的方式或者用发票冲帐的方式来给对方好 处;也有非财务手段,如直接给好处或利益,受贿一方本身没有得到钱和物,但享受的是给予方(行贿方) 用钱财所换取的某种其他方面的利益,比如提供各种境内外旅游。还有种方式人们比较容易忽略,那就是 按照国家工商局规章的规定,经营者之间的附赠也是商业贿赂行为。 美国 《商业周刊》 甚至载文,认为贿赂是华人的商业模式。 (见 《经济研究资料》 2002 年第 9 期,第 59 页 3 关于寻租的概念,可参阅戈登•塔洛克(Gordon Tullock)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写的辞条“寻 租”,见参考文献[2],第 157-169 页。而关于寻租理论的介绍,可参阅参考文献[3]。 4 盛宇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腐败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的政府腐败主要是因为政府 干预经济的范围太广,以至于存在过多的腐败供给源和对腐败强烈的需求。因此,只有大幅度地缩小政府 的干预经济的范围,才是遏制腐败的根本措施。见参考文献[4]。 5 自从西蒙(H. Simon)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后,有人认为这是对完全理性概念的否定。 有限理性假设是指 人的行为接近理性,是较弱的一种利己性假设,而不是对完全理性概念的否定。在这一点上,笔者赞成田 国强的观点(见参考文献[5],第 117选择严格大于,因为处罚毕竟是有精神损失的,无论一个人“脸皮”多厚。
2

结论 1:同等条件下,现在收入高的官员,受贿的可能性要小于现在收入低的官员。 这可以解释以下现象:(1)对级别高的官员行贿,贿赂的金额要足够大,才有可能 “打动”他;(2)提高官员的收入,可以减少受贿的可能性,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提 倡的“高薪养廉”的主要原因。 结论 2:同等条件下,自认为年轻有为的官员,受贿的可能性相对低于那些( 1 )认 为自己没什么前途,(2)年龄相对较大的官员。 这可以解释以下现象:(1)“59 岁现象”。(2)觉得自己再怎么混也没有多少前途 的为什么容易被“拉下水”。 结论 3:同等条件下,享受型官员受贿的可能性大于稳健型官员受贿的可能性。 2、贿赂的金额。其他条件不变,则贿赂的金额越大,官员受贿的可能性越大。 3、 查处的概率。 从(3)式不难看出,假定 B 和 Rg 不变,则 越大,不等式右边的值 就越大,受贿的可能性就越低。这一结论是简单易明的。
(二)企业行贿的条件
为简化分析,以承包一项市政建设工程为例。 企业之所以行贿,是希望获得这项工程。 用 E ( ) 表示这个工程的预期利润。 在本文后面的分析中,预期利润用来衡量政府干预经济 的程度,预期利润越大,则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多。 首先假定,如果不行贿,就得不到工程11。也就是说,不行贿的收益为 0。 而如果行贿,则获得的收益为 E ( ) ,支付的成本为 B。 但同样,行贿有被查处的风险。 由于行贿和受贿是对称的,行贿被查处的概率等于受贿被查处的概率,为 。一旦被查处, 结果是白白支付了贿金 B。12所以,行贿的净收益为: Reb (1 )E ( ) B ( B ) (1 ) E ( ) B (4) 将行贿与不行贿比较,可以得到行贿的必要条件是: (1 ) E ( ) B 0 即: B (1 ) E ( ) ( 5) 不等式右边的值越大,越有可能产生贿赂,所以,可得出结论: 1、 E(π)越大,贿赂的可能性越大。 也就是说,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越大,贿赂的可能 性越大。 2、 ψ 越大,贿赂的可能性越小。 也就是说,政府打击腐败的力度越大,则贿赂的查处 率越高,贿赂的可能性越小。 这两点结论都是显而易见的。
1
1

企业对项目的预期利润)是共同知识(common knowledge),而且两人同时行动。6 假设三:不考虑贿赂被查处后当事人的精神、名誉等损失。
(一)官员受贿的条件
政府官员是否接受贿赂,取决于他7对风险、 未来收益等的判断以及贿赂金额的大小等 因素。 用 B 表示贿赂金额;Rg0 表示官员现在的合法年收入; 表示他所判断的贿赂被查处 的概率,有 0 1 ;t 表示他到退休为止的工作年限; a 表示他所判断的自己今后年收 入的增长率,这与他对自己未来的晋升信心等有关; 表示折现率,即明年的 1 元钱相当 于今年的 1 /(1 ) 元。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官员到退休为止8的所有收入的现值为: k k 1 t 1 a 1 1 a 1 a R g Rg 0 (1) 1 Rg0 a 1 1 k 1 所以,官员预期自己今后一生的收入的现值与以下三个变量有关: 1、 现在的收入水平 Rg0。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现在收入水平越高,则预期未来的收入也 会越高。 2、 官员对晋升的预期。假定其他因素不变,越是预期自己能够晋升的,意味着 a 越大, 则未来收入会越高。 3、 折现率 。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折现率越高,则预期收入的现值越低。 折现率反应了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折现率高的人,更喜欢现在的消费;反之,折现率低的人,更喜欢未 来的消费。9 官员在是否接受贿赂这个问题上的决策,取决于接受贿赂和不接受贿赂的净收益的比 较。如果不接受贿赂,则官员的净收益是(1)式所表示的 Rg,而如果接受贿赂呢? 接受贿赂又不被查处,净收益为 Rg+B,而如果被查处,则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除了要没收非法所得外,还要受到刑事处分,而一旦受到刑事处分,则会被开除公职10, 这就意味着官员既不可能得到贿赂收入,也不可能得到应该得到的合法收入,即收入为 0。 根据前面的假定,被查处的概率为 ,所以,接受贿赂的净收益为: b Rg (1 )( R g B ) (0) (1 )( R g B ) (2) 对于官员来说,是否接受贿赂,取决于接受贿赂与不接受贿赂的净收益的比较,只有 b R 当 g R g 时,才会考虑接受贿赂。所以,就得到: (1 )( R g B ) R g 化简得: B Rg (3) 1 (3)式是官员受贿的必要条件。 也就是说,要贿金达到一定的值以上,受贿才有可能。 不等式左边的值越大,受贿的可能性越大;不等式右边的值越大,受贿的可能性越小。 从(3)式得知,官员是否接受贿赂取决于三个因素: 1、 官员预期自己未来收入的现值。 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现值越大,受贿的可能性越小。 结合前面对 Rg 的分析,就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贿赂的经济学分析
胡伟清 1,2 张宗益 2
2
重庆科技学院经济系(400050)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400044) email:winninghu@
1
摘要 贿赂的产生是因为在行贿者和受贿者之间存在一个贿赂空间,如果贿赂空间缩小, 则贿赂也会减少。 而贿赂空间的大小与以下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官员的未来收入现值、 政府 干预经济的程度、 政府查处反腐败的力度。 要减少腐败,只有“三管齐下”:提高官员的收 入、 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和程度、 加大对腐败的查处力度,其中,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 程度是根本。 贿赂会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损失包括三个部分:政府的查处成本、 涉案官员 应该对社会的贡献以及企业降低生产标准导致的“贿赂损耗”。 关键词:贿赂 贿赂空间 贿赂损耗 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F06,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贿赂1,是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从分析的角度看,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腐败。与贪 污、渎职、公款消费等等相比,贿赂要涉及到更多的因素,而且涉及到更多的领域。 在现阶段的中国,腐败问题已经引起党内外、 政府内外的广泛关注。 贿赂,已经渗透到 各个领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比如,商业领域的贿赂之风,已经成为“家常便 2 饭”。 但人们深恶痛绝的,主要是政府官员接受贿赂。 因此,本文就以政府官员受贿为分析 对象。 对贿赂问题的经济分析,主要采用的是寻租理论3。 后来,也有人用供求理论对腐败问 题进行了分析4。本文采用最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对贿赂问题作了经济分析,得出的 结论是:贿赂的产生是因为在行贿者和受贿者之间存在一个贿赂空间,如果贿赂空间缩小, 则贿赂也会减少。 而贿赂空间的大小与以下三个因素密切相关:官员的未来收入现值、 政府 干预经济的程度、 政府查处腐败的力度。 要减少腐败,只有“三管齐下”:提高公务员的合 法货币收入、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和程度、加大对腐败的查处力度。 本文的安排如下:第一节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对贿赂产生的 条件、 贿赂空间、 贿赂合谋、 贿赂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等问题进行探讨,第二节利用一个假 设的实例进行分析,第三节是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