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三次1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新)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小题1】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小题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小题3】,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小题4】斜阳草树,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小题5】____________,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小题6】____________,愿乞终养。
(李密《陈情表》)(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文章繁简[清] 顾炎武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
”此极中今人之病。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
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之矣。
子曰:“辞达而已矣。
”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
《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
《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此不须重见而意已明。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①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悠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此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
使入《新唐书》,于齐人则必曰:“其妻疑而瞷之”,于子产则必曰:“校人出而笑之”,两言而已矣。
是故辞主乎达,不主乎简。
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多年以来,许多哲学家、大多数科学家、神经学家以及以自然为基础的人工智能研究者都在激烈地争论着一个问题:意识可否通过人工智能再造。
1980年,持不可造观念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哲学家约翰·希尔勒,用“汉语房间”的形式来表达他的观点。
假设一个非汉语语者坐在一间屋子里,当门外传进来一串用汉语字符提出的问题,这个人可以根据手中特别详尽而聪明的规则表,排出一串包含有该问题答案的新的汉语字符,并把它们传出门外。
从在房间外提出问题的汉语语者的角度看,似乎有一个特别聪明的人在房间里阅读他的问题并给出答案。
但是对房间里的人而言,问题和答案都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符号。
希尔勒认为这就是人工智能最有可能做到的:一个机器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同时却不理解答案的意思。
所以说,无论机器的程序有多复杂,它都不可能有意识——它将用最愚蠢的方式来显示它的聪明。
借由“汉语房间”理论,希尔勒加强了他对人工智能的攻击。
他坚持认为,既然说意识是由非程序、非计算机的生物化学过程来产生,那么人工装置得到意识的希望几乎不存在。
但是,希尔勒的观点看来又是相当容易反驳的。
就像从理论上、经验中论证的一样,生物化学作用与信息处理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且低级但是完整的生物化学计算机装置的问世也是在将来几年内肯定可以预见的,同时非生物化学神经网络在模拟大脑功能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一些传统人工智能学者也反击说,高度繁杂的人工智能程序并不是简单地以最愚蠢的方式从一系列规则中作出选择,而是考虑许多并列的不同规则、处理规则之间的冲突、对各种规则进行推测、认识规则之间的联系,还要组建新的规则。
他们认为,这就好比一个锁在汉语房间里的、特别敏锐的、不懂汉语的人最终有可能开始理解汉语一样,一个繁杂的、建立在规则之上的系统是有可能得到基础意识的。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三)语文试题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得分: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隐喻不是寻常的语言,而是诗意的想象和修辞多样性的一种策略,非同寻常。
而且,隐喻通常被看成语言文字的特征,而非思想和行为的特点。
由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的存在,他们依然可以自如地生活,而我们发现事实恰恰相反。
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
这些支配着我们思想的概念不仅关乎我们的思维能力,它们也同时管辖我们日常的运作,乃至一些细枝末叶的平凡细节。
这些概念建构了我们的感知,构成了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以及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
因此,我们的这个概念系统在界定日常现实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们的概念系统大部分是隐喻——如果我们说的没错的话,那么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每天所经历所做的一切就充满了隐喻。
但是我们的概念系统不是我们平时能够意识到的。
我们每天所做的大部分琐事都只是按照某些方式或多或少地在自动思维和行动。
这些方式是什么却并非显而易见。
要搞清这些,一个方法就是研究语言。
既然交流是基于我们用以思考和行动的同一个概念系统,那么语言就是探明这个系统是什么样子的重要证据来源。
基于语言学证据(linguistic evidence),我们已经发现我们普通的概念系统,究其实质,大都是隐喻的,并且找到了一种方式来仔细鉴定那些建构我们如何感知、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隐喻究竟是什么。
为了说明什么样的概念是隐喻,这样的概念又如何建构我们的日常活动,让我们从“争论”(ARGUMENT)以及“争论是战争”这个概念隐喻开始阐述吧。
日常生活中总是能见到这类表达:争论是战争你的观点无法防御。
他攻击我观点中的每一个弱点。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试题(11月)语文

雅礼2014届高三第三次月考2013.11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芥.蓝gài 勠.力lù 神彩白内瘴B.挣.揣zhèng 说.服shuì文身井岗山C.掉色.shǎi 字帖.tiě 浑号哈蜜瓜D.荫.凉yìn 赧.然nǎn 皇历制高点1.D(A.芥jiè,神彩=神采,瘴—障; B.说shuō,岗—冈;C.帖tiè,浑—诨,蜜—密)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重庆原市委书记薄熙来滥用职权、接受巨额贿赂,道德败坏,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可以说他的人格不名一文....。
B.南归之后,辛弃疾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C.他到了30岁还没结婚,他母亲急了,央求他那些三姑六婆....为他尽快找到适合他的姑娘。
D.时下,少儿图书市场鱼.龙混杂...,一些童书粗制滥造,成人化、低俗化的问题令人担忧。
2.B(A“不名一文”,名:占有。
一个钱也没有。
形容极其贫穷; B“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C“三姑六婆”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D“鱼龙混杂”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只能用来形容人。
这里应该用“泥沙俱下”或“鱼目混珠”。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个但凡有良知的人和社会,应尽最大努力抵御这种麻木,对日常生活中的苦难,尤其是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苦难,保持最鲜活的悲悯与痛感,并保持行动的敏锐。
B.在自媒体时代,话语权的争夺更加激烈,还需要各相关政府部门正视网络,做好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准确地发声,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遏制和预防网络谣言的蔓延与滋生。
C.这起家庭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父亲的专断和母亲的溺爱所致,但进一步思考,他自己的执迷不悟也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近几年,很多高质量产地农产品热销全国,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也过得越来越好。
数据显示,在烟台、大连、丹东、阿克苏等畅销农产品产地,县域农村地区的消费连年高倍数增长,农村地区网购的成交额增速,数倍高于所在城市整体的增速,成为消费增量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2022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报告:县域农村“新消费”蓬勃发展》)材料二:站在全新的“赶考路”上,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的号角越吹越响亮。
广大基层干部要握牢“三农”这把时代“火炬”,更要“目光向下”,借以制度、科技、生态这三个抓手,努力挖掘广袤乡村土地中蕴藏的无限潜力与后劲。
在长久以来的实践中,基层自治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展,引导村民开展基层自治,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将建设美好生活的“受益者”转化为“建设者”“参与者”,把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转变为动力,赋能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基层干部要把握政策方向,落实补贴等激励政策,主动联系“种粮大户”“种菜大棚”等乡村农业“头部”成员,积极与当地科研院所、高校以及科技企业保持信息互通,关键时刻能够做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将先进的数字化、科技化农业生产方式引入到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注入“数字能量”,助力农业高效发展。
基层干部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开发,把握其中的“黄金分割点”,既要抓经济,也要保环境。
除了做好退耕还林、落实休渔期制度等“基本功”,也要探索巩固、美化人居环境的“新技巧”。
(摘编自杨诚《以“三个抓手”助力“三农”发展》)材料三:引才是人才事业的基础,只有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涌入乡村,才能彰显乡村活力。
一则,要从高校引才,注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导向,响应国家政策,突出选调生、大学生村干部、西部志愿者等群体在高校中的招录比例,让年轻人怀揣梦想、带着情怀到乡村干事创业。
2023_2024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册11月月考语文模拟测试卷(附答案)

2023_2024学年重庆市高三上册11月月考语文模拟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I(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记忆”一词现在常能听到,但基本都是从技术层面来讲的。
计算机的内存也叫记忆,指的是信息的储存空间,这个“记忆”已经成为人人都理解的日常概念。
有人觉得电脑的记忆和人脑的记忆在工作方式上差不多——信息输进来,大脑进行记录,需要时再提取出来。
对不对?②错!数据和信息被输进电脑的内存,等到需要提取时,除非出现什么技术故障,正常情况下会与当初存进去时一模一样地被提取出来。
在这个程度上,可以说两者是相似的。
我们都有过这种体验吧?有时候,原本正在房间里做着什么事,突然想起来要到另外的房间拿个东西。
起身去拿的半路上,被什么打了岔,好比说注意到广播里放的曲子,听到旁边有人说了什么好笑的话,到了要去的那个房间,却一下子想不起到底是来干什么了。
这种令人沮丧、心烦的情况,却偏偏是人脑处理记忆的方式出奇复杂而造成的诸多怪癖之一。
③大多数人最熟悉的记忆分类方法是区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
它们的名称很恰当:短期记忆最多持续一分钟;长期记忆能够与你终生相伴。
④短期记忆维持时间不长,但负责对实时的信息做有意识的操作,也就是我们当前正在想的事。
我们之所以能够思考,是因为信息就在短期记忆中;这就是短期记忆的功能。
长期记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辅助我们思考,但真正进行思考的是短期记忆。
⑤为什么短期记忆就那么限量?部分原因是它在不停地工作。
我们清醒时的每一刻(以及睡觉时的有些时刻)都在经历和思考着什么,源源不断的信息以惊人的速度进进出出。
因此完全不适合把短期记忆用作长期储存,后者需要稳定和有序。
另一个因素是,短期记忆并没有“实体”基础;短期记忆储存在神经元的特定活动模式中。
有点儿像把购物清单列在卡布奇诺的奶泡上,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讲是有可能做到的,因为奶泡会让字形保留一会儿,但维持不了很长时间,因而以这种方式储存并不实用。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庆市宿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跃升,中国人推动文化建构的热情也持续上升。
如何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定位中国文化,如何通过“过去”与“他者”重新理解中国文化,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命题。
历史学家葛兆光先生认为,要了解现代中国,需要更好地了解传统中国。
在文明语境之下,特别是在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背景之下,若要更好处理文化与文明的关系,就需要对中国文化传统做更好的梳理与理解。
他借助“文化”与“文明”的分野,理解文化的特殊内涵:其一,“文化”是使民族表现出差异性的东西,而“文明”是使各个民族差异性逐渐减少的东西;其二,“文化”是一种不必特意传授,耳濡目染而获得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而“文明”是一种需要学习而获得的东西;其三,“文化”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文明”处于运动过程中。
那么,什么地方才最深刻地表现中国的自我或特色?他认为,从家庭、家族生发出的国家秩序,奠基于伦理秩序基础之上,这一特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正是这一传统,建构了文化中国,使得中国人和其他人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生活习惯和精神气质。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当然要了解现代中国的事情,不过,要了解现代中国,可能还是要知道传统的中国。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适应性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适应性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当是在1899年。
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当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
该文是近代史上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
就现代意义的对爱国的理解而言,梁启超的《爱国论》诸文提出的以下观点,尤其值得重视。
其一,爱国是现代的理念。
《爱国论》认为,中国人并非缺乏爱国心,而是因为中国自古一统,称禹域,谓之天下,故无现代国家的概念。
“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如果说这已经是在强调爱国是现代的理念,那么,1902年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明确指出近代“民族建国”的历史趋势与欧洲各国爱国思潮的关系,无疑是将此一理念进一步深化了。
他说,欧洲中古前也常视其国为天下,“以误用此思想,故爱国心不盛,而真正强固之国家不能立焉。
按吾中国人爱国心之弱,其病源大半坐是”。
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产生,各国因势利导,建造民族国家,爱国思潮也因此大盛。
梁启超认为,“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也”。
同年,他在《新民说》中对“民族建国”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民族建国问题,一国之人,聚族而居,自立自治,不许他国他族握其主权,并不许干涉其毫末之内治,侵夺其尺寸之土地,是本国人对于外国所争得之自由也。
”而“组织民族的国家”,还需创建代议制度,使人民得以参政预政,“集人民之意以为公意,合人民之权以为国权”。
所以,梁启超强调,中国当务之急就是“先建设一民族主义的国家而已”。
其二,民族危亡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情感。
梁启超说,甲午以前,士大夫忧国难、谈国事者几绝,但战后中国割地赔款,创深痛巨,“于是慷慨爱国之士渐起,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原因即在于民族危亡的刺激。
明白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何以备受外人歧视、欺凌的海外华人与香港人,其爱国情感要较内地更为强烈。
广东省2020届高三11-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广东省2020届高三11-12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后面的评论,完成14~15题。
戏答元珍①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②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③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欧阳修写过《洛阳牡丹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城早春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
“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
B.中间两联均为写景: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唤起乡思,久病逢春,自然景物如此美好。
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
C.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
“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悟的诗。
D.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
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诗人善处逆境的思想性格。
15.钱鐘书先生《谈艺录》云:“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理因物显。
”理趣的最高境界是将哲理和逻辑融于诗境。
请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的理趣之美。
(6分)14.【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附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附奋斗中学2021―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高三语文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要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地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在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这是一大进步。
高考备考资料_湖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整理精校版)

湖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湖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2道选做题任选1小题)。
时量150分钏,满分150分【试卷综析】一、总体评价这份高三语文试卷,试题题量适中,试题形式灵活,侧重基础。
本次高三语文试题总分为150分,其中写作60分,阅读部分现代文,古代诗歌及文言文部分,和高考试卷相同。
本次试卷只考查了高中课内背诵部分。
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解释文言实词,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分析,理解文中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言语的真实用意,这些试题的设置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具体情况分析1.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无论是词义辨析题还是综合分析题、文言文翻译题都贴近教材,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对课本和课堂学习高度重视的意识。
2.古典诗词赏析:试题所选诗歌,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诗意浅显。
赏析起来难度不是很大。
3.默写:名篇名句默写所考的句子全都选自课本,这降低了难度。
4.现代文阅读:题型设计比较合理,接近高考题型。
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总体理解和概括表述能力。
5.作文:本次作文是材料作文,贴近现实,给学生很大的自由表达和发挥的空间卷面反映学生普遍有话可说,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能力,学生写起来基本都很顺手。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题文】A0 B0 D0我早已是父亲了。
想起圣陶喜欢说的:“”,便觉得不自在。
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更有些悚然了。
十年前刚结婚的时候,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札记》里,见过文中所引培根的话,“。
”当时吃了一惊。
现在是一个媳妇,跟着来了五个孩子;两个肩头上,加上这么重一副担子,“命定”是不用说了。
我是个()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
但既做着父亲,闭了眼()孩子们的权利,知道是不行的。
阿克苏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我本以为丈夫不参加,婆婆会对出游意兴阑珊,没想到不愿出游的是我儿子。儿子说最不愿意过周末,作业多,他不想去。在奶奶的劝说下,他终于答应陪游。游览过程中,儿子一直打不起精神。婆婆倒是很开心,尽管她对历史、文化不感兴趣。她主要的目的似乎就是和孙子及我合影,她把那10年间最好的笑容留在了合影上。
D.文章使用多种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树木要维持完整的共同体的重要性。
6、这篇文章介绍了树的生命秘密,它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我看见过城市吗?
李昌鹏
一
儿子和儿媳在2000公里外的S城打工。12年前,他们在那里买了一套300多万的两居室,我曾为此担忧,那时的他们因此欠银行100多万。儿子和儿媳工作忙,他们却执意要让孙子从老家到S城上幼儿园,他们向我求告:“妈妈,你来S城继续帮我们带孩子吧。”
(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木根部错综交织的系统,把树群里的个体全都结合起来,进行营养物质的交换和邻里的互助。
B.只有极少数的树桩历经数百年气息犹存,那是因为它们生存在一个更加乐意相助的树木的社会里。
C.一般树木都会尽量扩展自己的枝干,但它们从一开始,就会注意不向彼此伸出太具威胁性的手臂。
在写作中把握文字个性,有点像歌唱时寻找发音位置。有些人原本在生活中就缺少个性,如果真这样倒也不是问题,只要了解自我并自我书写,没有个性就是个性。但倘若其他原因,比如对天赋的迷思,对灵感的焦虑,对自我的回避,让你感到很渺小,自我变形,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那就是问题了。解决的办法还是要把上面的逻辑想清楚,世上天才再多,文学的多样性永远缺少一个你。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是坦诚地面对自己,你是否真的需要文学表达?如果是,那么写作要考虑的只是表达什么和如何表达。
天津市耀华2024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天津市2024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州的美是含蓄的。
要是不下一番寻索的(),你就别想领会它。
________走到山腰,站在“迎笑亭”前,回头一看,原来这么美!眼下是一片松树的海,没有风,但是闭上眼睛,就能听到一种()的声音,正如悠远的琴曲。
深吸一口气,就闻到松脂()的芳香。
再远一点,有整齐的农田,有蜿蜒的小河,有模糊的远山。
传闻这条小河是为西施到对面象山而开凿的。
你怎能信任这条满怀青春的小河倒有两千岁!正如我跟前这座“迎笑亭”,一个四角方方的房子,你怎能信任这就是传闻中苏东坡到过的地方。
可是假如四周的美景把你迷得(),你是什么都会信任的,仿佛自己已经置身仙山。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 功夫飒飒沁人心脾神魂颠倒B. 工夫铮铮神清气爽如痴如醉C. 功夫飒飒神清气爽如痴如醉D. 工夫铮铮沁人心脾神魂颠倒2.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连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站在灵若山跟前,觉得它不过是一个有树的山丘,所以没有什么稀奇的。
B. 站在灵岩山跟前,并不觉得它有什么稀奇的,不过是一个有树的山丘罢了。
C. 灵岩山不过是一个有树的山丘罢了,站在它跟前,不觉得它有什么稀奇的。
D. 灵岩山并不让人觉得它有什么稀奇的,不过是一个有树的山丘罢了。
3. 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的琴曲有很多,比如著名的《高山流水》,据《列子》记载,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B. 西施是古代著名的美女,后世《红楼梦》中,曹雪芹却用“病如西子胜三分”来形容贾宝玉,别有一番趣味。
C. 苏轼的文化思想特别丰富,儒、道、释三家对其均有影响,我们从其作品中就可以感受到。
比如“人生如梦”一句,可以品出《庄子》的意味,“逝者如斯”,源自《诗经》,而“造物者之无尽藏”,则是佛家用语。
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补习班)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十一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共8页,答题卡共6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
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
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
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
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
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
“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
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
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
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
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山西省晋中市博雅培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半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博雅培文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半月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9分)材料一: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
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
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
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
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
“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
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
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
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
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
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
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株洲市201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11月)月考试题(无答案)时量150 分分值150 分―、现代文阅读(35 分〉㈠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古诗十九首》何以开启诗歌新途①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从许多无名而近于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
从此,原来处于散漫状态的“古诗”,就因这十九个兄弟合成一个团队,有了一个集体的名字——《古诗十九首》。
②诗歌至汉代,开始告别四言和楚语骚体,汲取乐府诗的精粹,艰难缓慢地朝五言的方向迈进。
但当时的风气,从汉武帝到文化人,欣赏的是体式恢宏、气势开张和语言华丽。
汉代五言诗在汉大赋、汉乐府和四言诗的压迫下,只是很小的一块,是一股默默的潜流。
它一方面要脱去四言和骚体的旧外衣,另一方面又要摆脱先秦、战国以来儒家经典的纠缠。
最终成熟起来、重要起来,并成为热点、变成钟嵘《诗品》中说的“人人终朝点缀,昼夜吟咏”的新形式,还要再等三百年。
因此,处于旁流,才秀人微,只能随写随弃,或在三五友朋知己中传唱吟咏。
等三百年过去,虽然诗还在,但时代、作者、具体的篇名湮没不彰了。
③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产生的时代,《文心雕龙》中说:“比类而推,两汉之作。
”《诗品》中说:“旧疑是建安中曹(曹植)、王(王粲)所制。
”萧统没有说时代,对作者也疑不能明,故统称“古诗十九首”。
今天的研究者多以为其是产生于东汉桓、灵之际无名氏作品的说法,亦有可以探讨的余地。
④在内容上,《古诗十九首》写得最多的是游子和思妇题材。
诗中,呼喊直白而热烈的相思,倾诉下层知识分子的失意、彷徨、痛苦和伤感,反映剧烈动荡的社会,以及对人的生、死和生存价值作了思考和质疑。
⑤在艺术上,《古诗十九首》以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风格,被誉为“一字千金”。
这两种因素合在一起,加上运用当时新兴的五言诗形式,使得《古诗十九首》自《诗经》《楚辞》以来,成为一种新经典,创造出新范式和新内容。
⑥《古诗十九首》中人的觉醒、诗的觉醒,是“人的自觉”的前奏,是“文的自觉”的起始阶段。
它注重表现人的典型感情,且以浅语道出,正所谓“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
在表达方法和效果上,是一种袒露式的“真情”、白描式的“真景”,是对久违的朋友推心臵腹说的“真话”,是性情中人说性情中语。
⑦所谓“真”字,不仅指对场景、事实作客观、真切的描写,更是要求诗人精诚所至,真诚从内心流出。
《古诗十九首》中的“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均是情真、意真的“不隔之作”。
⑧《古诗十九首》对后世五言诗影响巨大。
胡应麟《诗薮》举曹植学《古诗十九首》为例说:“人 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即“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也;“飞观百余尺 ,临牖御灵轩”,即“两 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也;“借问叹者谁?云是荡子妻”,即“昔为娼家女 ,今为荡子妇”也;“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即“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也。
子建诗学《十九首》,此类不一,而汉 诗自然,魏诗造作,优劣俱见。
宋荦《漫堂说诗》更是感叹:“阮嗣宗《咏怀》、陈子昂《感遇》、李太白《古风》、韦苏州《拟古》,皆得《十九首》遗意。
”⑨作为“五言冠冕”,《古诗十九首》承袭《诗经》《楚辞》,连接从先秦至唐宋诗歌史的主轴, 启迪建安诗歌新途。
从此,“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的五言诗,就逐步取代“每苦文繁意少” 的四言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形式。
1.下列对于《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分.的一项是(3 分) ( ) A .《古诗十九首》因“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风格和新兴的五言诗形式,成为当时的一种新经典, 创造出了新范式和新内容。
B .《古诗十九首》在表达方法和效果上,是一种袒露式的“真情”、白描式的“真景”,是性情中人说性情中语。
C .作者援引《古诗十九首》中“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荡子行不 归,空床难独守”的诗句是为了说明其“真”的特点。
D .被冠以“五言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承袭《诗经》《楚辞》,连接从先秦至唐宋诗歌史的主轴,启迪建安诗歌新途,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形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的一项是(3 分) ( ) A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产生的时代至今未有定论,今天的研究者大多认为其是产生于东汉桓、灵之际无名氏的作品。
B .《古诗十九首》中体现的人的觉醒、诗的觉醒,是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C .作者认为“汉诗自然,魏诗造作,优劣俱见”,足见其对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诗的肯定。
D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五言诗影响巨大,但在汉代只是一股默默的潜流,随写随弃,或在三五友朋 知己中传唱吟咏。
3.下列理解和分A .文中列举曹植、阮籍、陈子昂、李白等大家的例子,表明《古诗十九首》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B .《古诗十九首》都是用浅语表现人的典型感情,正所谓“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 情”。
因而它是“人的自觉”的前奏,是“文的自觉”的起始阶段。
C .汉代五言诗想要发展成熟困难重重,一方面要脱去四言和骚体的旧外衣,另一方面又要摆脱先秦、战国以来儒家经典的纠缠。
D.《古诗十九首》以游子和思妇题材为主,常常抒发热烈的相思、下层知识分子的失意、彷徨、痛苦和伤感,反映剧烈动荡的社会,以及思考和质疑人的生、死和生存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女巫的面包欧·亨利玛莎小姐四十岁。
她有一个二千美元的银行存折,两只假牙和一颗同情心,错过婚姻的女人真不少,但同玛莎小姐一比,她们的条件可差远了。
有一位顾客每星期来两三次,玛莎小姐逐渐对他产生了好感。
这个顾客老是买两个陈面包。
新鲜面包五分钱一个,陈面包五分钱两个。
除了陈面包以外,他从来没买过别的东西。
有一回玛莎小姐注意到他手指上有一点红褐色的污迹,她立刻断定他准是个穷困潦倒的画家,毫无疑问,他准是在阁楼上画画儿,啃啃陈面包,呆想着玛莎小姐面包店里各式各样好吃的东西。
当玛莎小姐坐下来吃肉排、面包卷、果酱和喝红茶的时候,常常会唉声叹气,巴不得那个斯文的艺术家能分享她的美味饭菜,不必待在阁楼上啃干硬的面包皮。
为了证实她对这个顾客职业的猜测是否正确,她把以前买来的一幅不值钱的画从房间搬到外面,搁在柜台后面的架子上。
“两个陈面包,劳驾。
”那个人又来买面包。
“夫人,你这幅画不坏。
”她用纸把面包包起来的时候,顾客说道。
“是吗?”玛莎小姐说,对自己的狡黠大为得意。
“我最爱好艺术……”“和绘画。
”她改口说。
“你认为这幅画不坏吗?”“宫殿,”顾客说,“画得不太好。
透视法用得不真实。
再见,夫人。
”是的,他准是个画家。
玛莎小姐又把画搬回房间里。
他眼镜后面的目光是多么温柔和善啊!他的前额多么宽阔!一眼就能判断透视法——却靠陈面包过活!不过天才在成名之前,往往要经过一番奋斗。
假如天才有两千美元银行存款、一家面包店和一颗多情的心作后盾,艺术和透视法将能达到多么辉煌的成就啊…… 现在他时常来隔着柜台聊天。
他似乎渴望听到玛莎小姐愉快的言谈。
他继续来买陈面包,从来不买蛋糕和馅饼,从来不买她那美味的热茶点。
她觉得他仿佛瘦了一点,精神也有点颓唐。
她很想在他买的寒酸的食物里加上一些好吃的东西,只是鼓不起勇气来。
她不敢冒失。
她了解艺术家高傲的心理。
玛莎小姐在店堂里的时候,也穿起那件蓝点子的绸背心来了。
她在后房熬了一种神秘的榅桲籽和硼砂的混合物,不少女人用这种汁水美容。
一天,那位顾客像往常一样来到面包店,把五分硬币放在柜台上买他的陈面包。
玛莎小姐去拿面 包时,街上传来一阵嘈杂的喇叭声和警钟声,一辆救火车轰隆隆地驶过。
这位顾客急忙跑到门口张望,玛莎小姐灵机一动,抓住了这个机会。
柜台后面最低的一格架子里放着一磅新鲜黄油。
玛莎小姐拿起面包刀,将每块陈面包切一条深缝, 塞进大量黄油,然后把面包压紧。
等那位顾客转身回来时,她已经把面包用纸包好了。
他们特别愉快地闲聊了一会儿,他走了,她暗自笑起来,但是心里多少有点忐忑不安。
她是否太唐突?他会不会生气?当然不会。
食物并不代表语言。
黄油并不象征有失闺秀身份的冒失行为。
那天她心里老是惦念着这件事,她揣摩着他发现这场小骗局时的情景。
他会放下画笔和画板。
画架上支着他正在画的油画。
那幅画的透视法一定是无可指摘的。
他会拿起干面包和清水当午饭。
他会切开一个面包。
想到这里,玛莎小姐脸红了。
当他吃的时候,他会想到往面包里放黄油的那只手吗?他会不会…… 前面的铃声大作。
有人吵吵嚷嚷的走进来。
玛莎小姐匆忙跑到前面去。
那里站着两个男人。
一个是叼着烟斗的年轻人——她从 没见过,另一 个就是她的画家。
画家脸涨得通红,帽子推到后脑勺上,头发揉的得乱蓬蓬的。
他握紧两个拳头,恶狠狠地向玛莎 小姐挥动着。
“傻瓜!”他破口大骂;又用德语说“上千美元啊!”或类似的话。
“你毁了我,”他叫道,蓝眼睛在眼镜后面冒着火。
“我告诉你,你是个讨厌的老猫!”“走吧。
”年轻人把怒气冲冲的同伴拽到门外的人行道上,然后转身回来。
“夫人,我认为应当把这场吵闹的原因告诉你,”他说 ,“那位是布拉姆伯格 ,他是建筑制图员, 我和他在同一家公司工作。
“他一直在绘制一份新市政厅的平面图,苦苦干了三个月,准备参加有奖竞赛。
昨天他完成墨稿。
你明白,制图员总是先用铅笔打底稿。
上好墨之后就用陈面包屑擦去铅笔印,效果比橡皮好得多。
”玛莎小姐走进后房。
她脱下蓝点子的绸背心,又把榅桲籽和硼砂煎汁倒 在窗外的垃 圾桶里。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A .玛莎小姐是一位大龄女老板,她渴望爱与被爱,但最后她的爱的结局却令人沮丧,作者对这个人物 遭遇给予了深深的怜悯和同情。
B .小说题目“女巫的面包”,在行文中就是指制图员每次到马莎小姐店里每次花五分钱可以买的两个“陈面包”。
C.“黄油并不象征有失闺秀身份的冒失行为”这句心理描写,细腻地表现了马莎小姐孤高不群的内心世界。
D.“画得不太好,透视法用得不真实。
再见,夫人。
”暗示那位顾客并非是马莎所断定的画家以及他对马莎理性和礼貌的态度。
5.小说主人公马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分)6.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陈面包”展开的,作者这样安排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㈢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
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