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0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检
• 5.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人不知而不愠(愠:怨恨) • B.温故而知新(新:这里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 C.思而不学则殆(殆:懈怠) • D.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
答案:C。殆:疑惑。
被改变,取决于他自己。所以越是危急的时候,越要捍 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
展
• 14.读准字音和句读,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 • 子夏曰:“博学/ 而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博学:广泛地学习;笃:dǔ,坚定;切:恳切 • 近思:思考当前的事情;仁:仁德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 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有:同“又”;而:表承接,就;立:独立做事。
惑:迷惑;天命:上天的意旨;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逾矩:越过法度。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能不迷惑, 五十岁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就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就可 以随心所欲,但不会超出规矩。
评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发,告诫弟子们要珍惜时间。
展
• 13.读准字音和句读,解释重点字词并翻译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夺志也。” • 三军:军队;夺:改变; • 匹夫:平民百姓;志:志向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评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本章讲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一个人的志向能否
“修身做人”哪些是讲“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展
• 1.介绍《论语》,完成填空 •《论语》是( 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1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十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 日夜不停。”
段解:学习态度。教育弟子要珍惜时间。
〈名〉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左
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 流形。本义:河流
第十一章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 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一、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2、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 3、人不知而不愠。(“知”后面省略代词“之”)
二、判断句: 1、贤哉,回也!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省吾身 择善而从 三十而立 逝者如斯 温故知新 匹夫不可夺其志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段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 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 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 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 味,”即为明证。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 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段解: 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 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章 dān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6张幻灯片)
生气,发怒
指道德上有修养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 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 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
• 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1句讲学习的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的修养。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 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 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本章讲个人修养: 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博 志,切问而近思。
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 向,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与自己 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1、你喜欢哪一则?
本章谈学习方法。 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正确的学习方法:复习旧知识,触类 通,举一反三。
常复旧课,学习了以后一定要花时间进 行巩固。领悟新知。
表转折,却
表转折,却
⑤ 子曰:“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即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便会迷惑 所得。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害。”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
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
本章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知之 哪种人?为什么? “乐之者”是指以它为乐的人。
“好之者”“乐之者”分别指什么样的人?孔子更为欣
“知之者”是指懂得它的人,“好之者”指爱好它的
军队
普通人
⑪ 子曰:“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 不可
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 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9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 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 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小子!”
•子日:“刚、毅、木、讷,近仁。 •刚:刚强。毅:果敢。木:质朴。讷:钝于言。
课文释义
•子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 篑,进,吾往也。”(《子罕》)
为:堆积。
•子日:“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硁(kēng)硁然:浅薄固执的样子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中国儒生过于懒散,喜欢怀疑;而日本人教育出的学生则过于 勇武,恪守教条,无论是喜欢怀疑还是恪守教条,都不是教育应当造 就的品质。教育应当造就的是一种信念,他确信从一定意义上说来, 知识是可以获得的——尽管获取知识需要克服困难。
•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
铎”。更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修订了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等。后来《乐》
亡佚了,便成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共85张PPT)
• 这句中所包含的成语: 逝者如斯
第十一章
朗读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子罕》)
三军:指军队
匹夫:指平民百姓。
•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 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 的。”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 论 语 》 十 二 章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
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
孟”。
•
吾十有五 yòu 不逾矩 yú jǔ
wǎng
dài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dān 一瓢饮 piáo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逝者如斯夫 fú 曲肱而枕qū gōng 博学而笃志 dǔ
第一章
朗读
顺温
子曰:“学/而承时习习 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者: 代词, … …的人
好: 喜爱,爱好。
乐: 以… …为快乐
•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 爱他的人;喜爱他的的人不如把研究这 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 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 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 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 明证。
第十一章
朗读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 可夺志也。”(《子罕》)
三军:指军队
匹夫:指平民百姓。
•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 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 的。”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 论 语 》 十 二 章
孔子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
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
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
孟”。
•
吾十有五 yòu 不逾矩 yú jǔ
wǎng
dài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箪食,dān 一瓢饮 piáo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逝者如斯夫 fú 曲肱而枕qū gōng 博学而笃志 dǔ
第一章
朗读
顺温
子曰:“学/而承时习习 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者: 代词, … …的人
好: 喜爱,爱好。
乐: 以… …为快乐
• 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 爱他的人;喜爱他的的人不如把研究这 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 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 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 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 明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共85张PPT)(优质版推荐)
不同意见。
逾,越过;矩,法度。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 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心 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 么;六十岁时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容纳; 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 出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孔子
永远的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山东曲阜“三孔孔府”大成殿
孔府 大相成传殿孔子孔出子孔居生像子住地孔 祭嫡地-祀庙--孔-系山子子东的地曲孙方阜尼山全貌
孔林 孔子墓地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你能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吗?
不亦说乎?yuè 人不知而不愠 yùn
吾日三省吾身 xǐng
吾十有五 yòu 不逾矩 yú jǔ
•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
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
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 篇。
乐趣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正当手段
对于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 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 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 样。”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
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
逾,越过;矩,法度。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 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心 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 么;六十岁时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容纳; 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 出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孔子
永远的孔子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山东曲阜“三孔孔府”大成殿
孔府 大相成传殿孔子孔出子孔居生像子住地孔 祭嫡地-祀庙--孔-系山子子东的地曲孙方阜尼山全貌
孔林 孔子墓地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你能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吗?
不亦说乎?yuè 人不知而不愠 yùn
吾日三省吾身 xǐng
吾十有五 yòu 不逾矩 yú jǔ
•
孔子还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
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
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 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 撰而成。它以语录体 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 称“四书”。共二十 篇。
乐趣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正当手段
对于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 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 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 样。”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
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
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复习的好处可以用 温故而知新 来表达
2、论语》中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认
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
老第师二传章授是的知讲识修是身否做复人习。过可了以呢?看”出古代治 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做人和做 事都要诚实。
曾参,生于东鲁,移居武城,
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
待人谦恭,以孝著称。十六岁拜
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上承孔
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
人不知而不愠 知
温故而知新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 日 寒雪日内集。日子
不亦<zd>乐</zd>乎( )
乐 好之者不如<乐zd> </zd>之者
» 可以为师矣 » » 三人行 » » 饭疏食饮水 »
古: 可以凭借
今: 能够 古:表示多 今:表示确数 古:指冷水
今: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古:好的方面,优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分钟)
解释重点字词,掌握后七 则的翻译
课堂探究(一)(16分钟):
读后七则,用自己的话翻译。
方法指导:
结合注释和积累,疏通词句,口头翻 译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把有疑问的 地方做上标记。
同步检测一(15分钟)
春秋末鲁国都城人(今山 东曲阜市陋巷街),字子渊,亦 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之一,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 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 “敏于事而慎于言”。他对孔子 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着深刻 的理解,而且贯穿于自己的言论 和行动中,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 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 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wǎng
学而不思则罔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论语》十二章课件(幻灯片40张)
语言现象。古今词义演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
有些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比较狭小,现在的应用范围比本来广泛了。其特点 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括在今义之中。例如,“江”古代指长江,现在 泛指所有江河;“河”古代特指黄河,现在泛指所有河流。“中国”古义只指 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缩小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知识点解析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 【例】 ①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知识点解析
【例】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按一定时间 ;今义: 时间 。习,古义: 复习 ;今义:学习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每天 ;今义: 一日 。三,古义: 泛指多数 ; 今义: 数词,三 ) 【讲评】准确辨析古今异义词,我们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 区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 ,通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
旧的知识
知识点解析
【小练习】1.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 ;今义: 过去的,老的 ) 2.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 ;今义: 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 (学习) ;今义: 跟从 。) 3.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讲评】准确辨析古今异义词,我们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区 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通 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
有些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比较狭小,现在的应用范围比本来广泛了。其特点 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括在今义之中。例如,“江”古代指长江,现在 泛指所有江河;“河”古代特指黄河,现在泛指所有河流。“中国”古义只指 中原地区,现在指全中国。 2.词义缩小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知识点解析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 【例】 ①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7.表目的,相当于“以便”。 【例】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知识点解析
【例】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 按一定时间 ;今义: 时间 。习,古义: 复习 ;今义:学习 )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每天 ;今义: 一日 。三,古义: 泛指多数 ; 今义: 数词,三 ) 【讲评】准确辨析古今异义词,我们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 区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 ,通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
旧的知识
知识点解析
【小练习】1.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 ;今义: 过去的,老的 ) 2.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 ;今义: 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 (学习) ;今义: 跟从 。) 3.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讲评】准确辨析古今异义词,我们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区 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通 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共28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家___不__了__解__我__,__我__却__并__不__因__此__恼__怒__,__不__也__是__有__才__德__的__人__吗__?__”___
曾子曰:“吾日(
<zd>
</zd>
每天
)三省(
<zd>
</zd>
自我检查、反省
)吾身:为人谋(
<zd>
</zd>
谋划事情
)而不忠
<zd>
</zd>
子曰:“三军( 军队 )可夺( 改变 )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zd>
</zd>
<zd>
</zd>
_孔__子__说__:__“_一__国__军__队__,__可__以__改__变__其__主__帅__;__一__个__人__的__志__向__却__是__不__能__改__变__的__。__”____
( 竭尽自己的心力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诚信 )乎?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不习乎?”
<zd>
</zd>
<zd>
</zd>
(《学而》)
曾___子__说__:__“_我__每__天__多__次__进__行__自__我__检__查__:__替__人__谋__划__事__情__是__不__是__竭__尽__自__己__的__心__力__呢__?__跟__朋__友__交__往__是__不__是___
子夏曰:“博学而笃(
<zd>
</zd>
坚定
)志,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
3 当“义”与“富贵”产生矛 盾时,应该如何选择?
⑥于:对,对于。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论语·里仁》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 为什么说几个人在一起行 走,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③从:学习。 2 以人为师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 这里的 “故”和“新”指什么?
2 孔子认为,可以凭借什么做老 师?
①故:旧知识。 ②可:可以。 ③以:凭借。 ④为:做、担负。
3 复习旧知识,就一定会产生新知 识吗?中间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 “罔”和“殆”的意思很 类似,它们有何不同?
学习
彼此融会 互相促进
修身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修身做人
拓展延伸
如果从《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章作为你的 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章?结合你的学习生活, 说说你的理由。
小贴士 座右铭是指人们激励、警戒、提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
检测反馈
默读以下三则材料,说说分别 印证了《论语》十二章中的哪些内容, 并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会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中?
④仁:仁德。
3 这一章综合讲了学习和修身, 你能从中总结出学习和修身之间 的关系吗?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论语·阳货》
课文研读
《论语》十二章里,很多章节的内容都具有共同点,或
谈学习态度,或谈学习方法,或谈修身做人,或谈到乐, 或谈到志,请试着选择一两个关键词来对十二章进行归类。
材料二
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 厚……表(上奏章)封羽为汉寿亭侯。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共49页ppt)
作者信息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被后人称为“至圣先 师”,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并称“孔孟”。相传孔子有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著作信息
lún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论语》,
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由孔子
深度解析
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 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阶段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阶段 七十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 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十而立 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 择善而从 箪食瓢饮 匹夫不可夺志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与孔子或其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不耻下问、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见贤思齐、 韦编三绝、曾子杀猪、 颜回好学、巧言令色
与孔子或其弟子有关的成语或故事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chuán《学而》
自我检查,反省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 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跟朋 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守信了呢?老师 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连词,表转折
深度解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与朋友交往、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信(诚信)、习(温习)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34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孔子说:“懂得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学问为 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了。用不 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读懂意思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读出感情
1子曰:“学而时习,不亦说?有朋远来,不亦乐?人不知,不愠,不亦 君子?” 3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论语》教我们做人: 做有志气的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做贤明的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做快乐的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做热心交友的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做懂得珍惜的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做自我反省的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做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示例2:我选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送给身处逆境或生活条件不太好的人,这句话意思是: 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 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多么高尚呀,颜回!在生活中,人们受到了困难、 挫折、打击等可能会心灰意冷,我要用这句话激励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 心态。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在其中了。用不 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
读懂意思
9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读出感情
1子曰:“学而时习,不亦说?有朋远来,不亦乐?人不知,不愠,不亦 君子?” 3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论语》教我们做人: 做有志气的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做贤明的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做快乐的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 贵,于我如浮云。 做热心交友的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做懂得珍惜的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做自我反省的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做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示例2:我选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贤哉,回也。”送给身处逆境或生活条件不太好的人,这句话意思是: 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 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多么高尚呀,颜回!在生活中,人们受到了困难、 挫折、打击等可能会心灰意冷,我要用这句话激励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 心态。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治学:学思结合,独立思考,谦虚好学, 联系实际。
修身:坚定志向,重道厚义,自我反省, 循序渐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子罕》)
多种形式练读,要求: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 “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疏通文意
理解重点词语。 不亦说乎 (通“悦”,高兴愉快)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作状,每天;三, 表示多次。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 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 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 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 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 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 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 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 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修身:坚定志向,重道厚义,自我反省, 循序渐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子罕》)
多种形式练读,要求: 1.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 “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抑扬顿挫。读准节奏,注意语速语调。
疏通文意
理解重点词语。 不亦说乎 (通“悦”,高兴愉快)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吾身(日,名作状,每天;三, 表示多次。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 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 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 “多么贤德啊,颜回!”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 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 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 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 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 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 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共23张ppt).ppt
新2.”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
理解作者观点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 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研读课文
3.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 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与坏,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学常识——《论语》
研读课文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 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 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
古今异义
➢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 的数目)
➢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 塞使通畅;疏通)
➢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 1.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2.为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理解作者观点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 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 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研读课文
3.结合第9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这是可供学习的地方。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这是值得自省的地方。对别人的长处,要加以学习并保持;对别人 的短处,要加以警惕并戒除。这样,无论别人好与坏,对自己都有益处,所以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 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 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 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文学常识——《论语》
研读课文
1.“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这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 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绝对达不到“知新”的目 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 师”。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
古今异义
➢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 的数目)
➢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 塞使通畅;疏通)
➢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 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 1.知 ➢ 人不知而不愠 ➢ 温故而知新 ➢ 2.为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可以为师矣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共5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23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 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 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①知:懂得,了解 • ②好:喜欢,爱好。 • ③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
和事业。一 说, 指仁德。
• ④乐: .....为快乐。
24
1.孔子认为学习的三重境界分别是什么?这三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2.“不舍昼夜”让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珍惜年华,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31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 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①三军:军队的统称。 • ②夺:改变。 • ③匹夫:平民百姓。
32
1.孔子通过“三军”和“匹夫”的对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很多人一起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每个人擅长的都不一样,在别人 擅长的方面就可以做我的老师,
2.以人为师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则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善处,我们要则善而从,学习他的优 点;见人之不善处,我们要反省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当“义”与“富贵”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抉择?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yuè
通假:通用、借代。即用读音或 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 字。读的时候读“本字”的音。
yòu
如: “说”同“悦” “有”同“又”
7
正音
3.选一选,标红字正确的读音是哪一个?
吾日三省吾身
√ ①shěng ②xǐng
传不习乎
√①chuán ②zhuàn
25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 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 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 ①知:懂得,了解 • ②好:喜欢,爱好。 • ③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
和事业。一 说, 指仁德。
• ④乐: .....为快乐。
24
1.孔子认为学习的三重境界分别是什么?这三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2.“不舍昼夜”让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珍惜年华,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31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 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①三军:军队的统称。 • ②夺:改变。 • ③匹夫:平民百姓。
32
1.孔子通过“三军”和“匹夫”的对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很多人一起的时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点,每个人擅长的都不一样,在别人 擅长的方面就可以做我的老师,
2.以人为师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则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善处,我们要则善而从,学习他的优 点;见人之不善处,我们要反省自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当“义”与“富贵”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抉择?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yuè
通假:通用、借代。即用读音或 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 字。读的时候读“本字”的音。
yòu
如: “说”同“悦” “有”同“又”
7
正音
3.选一选,标红字正确的读音是哪一个?
吾日三省吾身
√ ①shěng ②xǐng
传不习乎
√①chuán ②zhuàn
25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七年级语文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课件(幻灯片33张)
日:每天
三:虚数,指多次
省:检讨
谋:办事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教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日多次检讨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尽力了没 有?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
二、知识详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二、知识详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贤:贤德
箪:虚盛饭的器具
陋:简陋的
堪:忍受
忧:忧苦
乐:以……为乐
译文: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的人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 陋的小屋里,别人都无法忍受这种忧苦,颜回却没有因此改变他 认为学习是快乐的(看法),颜回真是贤德的人啊!
三、重点字词
通
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高兴
假
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又”,位于整数和零 数之间
三、重点字词
“而”字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三十而立 温故而知新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而”表 顺承不译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
“而”表并列
一、文学常识
一、文学常识
孔庙,位于曲阜市 中心鼓楼西侧300米 处,是祭祀中国古 代著名思想家和教 育家孔子的祠庙。
一、文学常识
孔府,俗称衍圣 公府,位于山东 曲阜城内孔庙东 侧,是孔子嫡系 子孙的居住地。
氏的族务。
一、文学常识
孔林本称至圣林, 位于曲阜城北1.5 公里处,是孔子 及其家族的墓地。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可以: 古:可:可以; 以:凭借 今:表示可能,能够
(2)饭疏食,饮水 水: 古:冷水 今:包括冷水和热水
5.特殊句式 倒装句:贤哉,回也(主谓倒装,应该是“回也,贤哉)
6.成语
不亦乐乎 三十而立 箪食瓢饮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试着分类归纳《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 颜回 有用芦苇制成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能忍受。
(《雍也》)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 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 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心所欲,不逾矩。”
上天的意旨。古人 通常认为是指能听 顺从意愿 认为天是世间万物 得进不同的意见。 的主宰。命,命令。
(《为政》)
越过法度。逾, 越过。矩,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 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 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 欲,不会超过规矩。”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文本梳理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1-12章的内容。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
里指孔子。
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按时温习。时,按时。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对,对于。 像浮云一样。
(2)饭疏食,饮水 水: 古:冷水 今:包括冷水和热水
5.特殊句式 倒装句:贤哉,回也(主谓倒装,应该是“回也,贤哉)
6.成语
不亦乐乎 三十而立 箪食瓢饮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试着分类归纳《论语》十二章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也 颜回 有用芦苇制成的。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能忍受。
(《雍也》)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 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 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心所欲,不逾矩。”
上天的意旨。古人 通常认为是指能听 顺从意愿 认为天是世间万物 得进不同的意见。 的主宰。命,命令。
(《为政》)
越过法度。逾, 越过。矩,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 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 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 欲,不会超过规矩。”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文本梳理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1-12章的内容。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
里指孔子。
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按时温习。时,按时。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对,对于。 像浮云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不是勉强去做。
•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方能达到。
第四章
分析文义
复习 旧的知识
温习 形容词作名词 顺承,并且
• 子曰:“温 故
而知 新,
新的领悟
形容词作名词 可以 凭借 成为,做
可 以 为师矣。”
分析文义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见。 ④饭疏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合作探究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 接人待物的处世之道,对此,人们曾经有过不同看 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这一为 人处世之道。
示例: ①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 应该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这样不利人 与人间的和谐相处。
顺承
顺承
超过 规范,规矩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分析文义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自立于 世,四十岁遇事就能不迷惑,五十岁就了 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就对各种言 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 但不会超出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合作探究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阐述了哪几个 方面的道理?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修身做人。
2、请从文中找出与上述道理相对应的 句子。
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
《论语》语言精炼简洁,有很强的表现力。 找出本课本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交流点拨】①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理
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人能
当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③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人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 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 孟”。
孔子
1、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 “鄙事”,有志于学。
• (2)30—50岁,欲仕不能。 • (3)50—55岁,在鲁从政。 • (4)55—68岁,周游列国,
历尽艰辛。
• (5)65—73岁,安居鲁国, 办教育,理六经。
2、孔子思想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 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 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 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 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孔子思想
• (2)教育思想 • 重视教育的作用 • 提倡“有教无类” • 诲人不倦 • 因材施教
1、积累文言语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 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 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自主预习
1.字音识记。
论语(lún)
愠(yùn)
曾子(zēng)
三省(xǐng)
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yú)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好之者(hào)
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 一章)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分析文义
广泛 并列 坚守 恳切 并列
•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
仁德
思,仁在其中矣”
分析文义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 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 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课文探究
•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 比喻。 •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来比喻时间的
飞逝,指出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分析文义
全军
普通人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分析文义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 孔先生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 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课文探究
• 第1句讲 学习方法 • 第2句讲 学习的乐趣 • 第3句讲 个人修养
第二章
分析文义
每天
我 名词作状语 多次 反省
•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
替 谋划 转折,却
转折 诚信
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
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乎? 传
不乎?”
分析文义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第一章
分析文义
学习
顺承 按时
复习,
并且(名词作状语)温习
• 子曰:“学 而 时
习之,不
也是 同“悦”,喜悦
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了解
人不知
转折
却而
生气
不愠,不亦君子乎?”
分析文义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孔先生说:“学了并且按时复习,不也很 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 品德高尚的人吗?”
11《论语》十二章
【课题解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辑录编纂而成,共20篇,属语录体散 文集,是儒家经典之一。自古就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 其重要性。与《大学》《中庸》《孟 子》并称“四书”。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 前479),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 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有记载的历史 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多少光 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 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 政治、文化、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 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
②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 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 东西也许我们不喜欢,并不代表别人也不喜欢,有 的可能正是别人喜欢的。
迁移拓展
•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
几则《论语》。
• 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②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也。”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
第六章
分析文义
品质高尚
碗
•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忍受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读书的快乐
贤哉,回也!”
乐。
分析文义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曲肱(gōng) 笃(dǔ)
自主预习
2、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把文章读顺,注意朗读节 奏。
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 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 制节奏。③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④注意 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孔先生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 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 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 古:可以、凭借 • 今:可能、许可
古今异义
• 饭疏食饮水 • 古:粗劣 • 今:疏通、疏散
• 饭疏食饮水 • 古:冷水 • 今:泛指水
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
• 3、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方能达到。
第四章
分析文义
复习 旧的知识
温习 形容词作名词 顺承,并且
• 子曰:“温 故
而知 新,
新的领悟
形容词作名词 可以 凭借 成为,做
可 以 为师矣。”
分析文义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见。 ④饭疏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合作探究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 接人待物的处世之道,对此,人们曾经有过不同看 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怎样看待这一为 人处世之道。
示例: ①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 应该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这样不利人 与人间的和谐相处。
顺承
顺承
超过 规范,规矩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分析文义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自立于 世,四十岁遇事就能不迷惑,五十岁就了 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就对各种言 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 但不会超出规矩。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合作探究
1、这十二章《论语》分别阐述了哪几个 方面的道理?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修身做人。
2、请从文中找出与上述道理相对应的 句子。
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
《论语》语言精炼简洁,有很强的表现力。 找出本课本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交流点拨】①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理
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人能
当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③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人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 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 孟”。
孔子
1、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 (1)30岁前,位卑而能 “鄙事”,有志于学。
• (2)30—50岁,欲仕不能。 • (3)50—55岁,在鲁从政。 • (4)55—68岁,周游列国,
历尽艰辛。
• (5)65—73岁,安居鲁国, 办教育,理六经。
2、孔子思想
(1)、政治思想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政治 上主张“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他自 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 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 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2、孔子思想
• (2)教育思想 • 重视教育的作用 • 提倡“有教无类” • 诲人不倦 • 因材施教
1、积累文言语汇。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理解并运 用《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 胸怀,提高处事的能力。
自主预习
1.字音识记。
论语(lún)
愠(yùn)
曾子(zēng)
三省(xǐng)
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yú)
罔(wǎng)
殆(dài)
箪(dān)
好之者(hào)
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七章)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修身做人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章)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二章)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第六章) 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 一章)
课文探究
•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分析文义
广泛 并列 坚守 恳切 并列
•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
仁德
思,仁在其中矣”
分析文义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 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 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课文探究
•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 比喻。 •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来比喻时间的
飞逝,指出时间的宝贵。
第十一章
分析文义
全军
普通人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分析文义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也。”
• 孔先生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 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课文探究
• 第1句讲 学习方法 • 第2句讲 学习的乐趣 • 第3句讲 个人修养
第二章
分析文义
每天
我 名词作状语 多次 反省
•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
替 谋划 转折,却
转折 诚信
为人 谋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
传授的知识
动词作名词
乎? 传
不乎?”
分析文义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课文探究
•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 1、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 几个阶段?
•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课文探究
• 2、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第一章
分析文义
学习
顺承 按时
复习,
并且(名词作状语)温习
• 子曰:“学 而 时
习之,不
也是 同“悦”,喜悦
亦 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了解
人不知
转折
却而
生气
不愠,不亦君子乎?”
分析文义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孔先生说:“学了并且按时复习,不也很 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 品德高尚的人吗?”
11《论语》十二章
【课题解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一部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 辑录编纂而成,共20篇,属语录体散 文集,是儒家经典之一。自古就有 “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 其重要性。与《大学》《中庸》《孟 子》并称“四书”。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 前479),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 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有记载的历史 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多少光 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 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 政治、文化、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 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孔子及《论语》。
②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 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 东西也许我们不喜欢,并不代表别人也不喜欢,有 的可能正是别人喜欢的。
迁移拓展
•
用本节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
几则《论语》。
• ①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②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也。”
课文探究
•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 关系。
第六章
分析文义
品质高尚
碗
• 子曰:“ 贤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忍受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读书的快乐
贤哉,回也!”
乐。
分析文义
•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曲肱(gōng) 笃(dǔ)
自主预习
2、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把文章读顺,注意朗读节 奏。
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 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 制节奏。③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④注意 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分析文义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 孔先生说:“懂得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 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 乐的人。”
课文探究
•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 顶真。 •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
• 不亦君子乎 •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 可以为师矣 • 古:可以、凭借 • 今:可能、许可
古今异义
• 饭疏食饮水 • 古:粗劣 • 今:疏通、疏散
• 饭疏食饮水 • 古:冷水 • 今:泛指水
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第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