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二章分课时学案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二章分课时学案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第二章分课时学案答案及解析

《选修四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导学案(第1课时)

【点击试题】例1、解:N2+ 3H2 2NH3

起始量(mol): 1 3 0

2s末量(mol):1-0.2 3-0.6 0.4

变化量(mol):0.2 0.6 0.4

则VN2==0.2/2×2==0.05mol/(L·s)VH2==0.6/2×2==0.15 mol/(L·s)

VNH3==0.4/2×2==0.1mol/(L·s)

例2、

解:前5min:v(A)= (10 mol/L—4mol/L)/(2L×5min)=0.6 mol.L—1.min—1

后5min:v(A)= (4 mol/L—1mol/L)/(2L×5min)=0.3 mol.L—1.min—1

10min内:v(A)= (10 mol/L—1mol/L)/(2L×5min)=0.9 mol.L—1.min—1

思考:上述计算题的结果,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2、在同一个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的系数比。

[点击试题]例2、解析:解决此题应注意将四种情况下的反应速率换算成同一种物质并统一单位来比较。选B。

知识点一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1.答案 C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某一时间段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答案 A

解析反应速率不是瞬时速率,要计算反应速率,关键要抓住Δt时间段对应的Δc的量。

知识点二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3.答案 B

解析固体A不具有浓度概念,该物质的反应不能用mol·L-1·min-1的单位来表示。

4.答案 C

解析A的起始量为2 mol,转化50%即转化1 mol,根据反应关系知B转化1.5 mol,C生成1 mol,又因为v(D)=0.25 mol·L-1·s-1,可计算出2 s时D的生成量为0.25 mol·L-1·s-

1×2L×2 s=1 mol,故知z=2,B错;v(C)=v(D)=v(A)=0.25 mol·L-1·s-1,故A错;B的转化率为1.5

2×100%=75%,C正确;反应达2 s时,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为n A+n B+n C+n D=1 mol+0.5 mol+1 mol+1 mol=3.5 mol。故反应前后的容器中气体总物质的量之比为4∶

3.5,压强比为4∶3.5,D错。

5.答案 D

【课后作业】

1.答案 D

解析 NH 3的浓度增加了0.6 mol·L -1,H 2的浓度减少了0.9 mol·L -

1,根据v =Δc Δt ,v (H 2)=

Δc (H 2)Δt ,Δt =Δc (H 2)

v (H 2)

==2 s 。

2.答案 C 3.答案 C

解析 v (NO)=

=0.002 mol·L -

1·s -

1,B 项错;

则v (H 2O)=v (NO)×64=0.002 mol·L -1·s -1×6

4

=0.003 mol·L -1·s -1,C 项正确;

v (NH 3)=v (NO)=0.002 mol·L -1·s -1,D 项错; v (O 2)=v (NO)×54=0.002 mol·L -1·s -1×5

4

=0.002 5 mol·L -1·s -1,A 项错。

4.答案 D

解析 v (I)=0.01 mol·L -1·min -1,Δt =5 min ,V =2L 。 则n (I)=0.01 mol·L -1·min -1×2L ×5 min =0.1 mol , n (W)=0.2 mol ,故n (I)∶n (W)=n ∶2,n =1。 5.答案 D

解析 比较:必须统一标准。换算成同一物质进行比较是关键,本题首先需要统一单位。 差量分析法 6.答案 C

解析 3 min 后压强是起始时的0.9倍,则气体总物质的量是起始时的0.9倍,则反应后的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为(1 mol +3 mol)×0.9=3.6 mol ,Δn =0.4 mol ,根据反应式知生成NH 3 0.4 mol ,推算

出消耗H 2 0.6 mol ,故v (H 2)=

=0.1 mol·L -

1·min -

1。

图象分析法

7.答案 C

解析 分析图象,关键是看变化量和走势,从走势分析X 、Y 是反应物,Z 是生成物,初步分析它们的变化量分别为Δn (X)=1.20 mol -0.41 mol =0.79 mol ,Δn (Y)=1.0 mol -0.21 mol =0.79 mol ,Δn (Z)=1.58 mol ,首先确定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据选项要求分别计算出

v (Z)==0.079 mol·L -

1·s -

1;Δc (X)=

=0.395 mol·L -

1;α(Y)=

0.79 mol

1.00 mol

×100%=79%,只有C 选项正确。

8.答案 (1)4A +2B===3C

(2)v (C)=6V ·t 1

mol·L -1·min -

1

解析 观察图象中曲线的走势确定反应物、生成物,根据量变确定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再

根据时间变化和容器的体积可计算各物质的反应速率。

9.答案(1)化学反应的快慢既可以用反应物的消耗速率表示,又可以用生成物的生成速率表示,所以金属的腐蚀速率可以用其氧化物的生成速率来表示

(2)直线抛物线

(3)Ni据(2)可知y′随时间t的增加比y随时间t的增加缓慢,故Ni的耐腐蚀性比Mg好

《选修四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导学案(第1课时)【对点练习】1.答案 D

解析活化分子间的碰撞并不都是有效碰撞,只有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才是有效碰撞,活化分子具有的平均能量与普通分子具有的平均能量之差才叫活化能;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总数越多,有效碰撞机会越多,反应速率才越快,A、B、C三项均错。

2.答案 D

解析当反应中一种反应物相同时,反应速率的快慢取决于另一种反应物的浓度而不是用量,四个装置中所用的酸虽不同,但都是由c(H+)的大小决定反应的快慢。

3.答案 D

解析增大浓度加快反应速率,而增加反应物用量不等于增大反应物浓度。D项加入KMnO4晶体后,KMnO4晶体被溶解,溶液的浓度一定比原KMnO4溶液浓度大。

4.答案 C

解析对于气体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增加固体物质的用量,对反应速率无影响,充入与反应无关的气体,不会增加反应物浓度,故不会加快反应速率。

5.答案 C

解析只要反应中无气体物质参加或生成,改变压强均不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课后作业】1.答案 C

解析增大反应物浓度、增大气体反应物的压强都会使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但由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和发生反应所需能量(即活化能)都未发生变化,所以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并未改变。改变条件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主要靠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或增加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总数,从而增加有效碰撞次数,C项正确;对于本来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即使改变条件,化学反应也不能发生。

2.答案 C

解析内因是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四个选项中钠最活泼,与相同浓度的酸反应时速率最快。

3.答案 B

解析18.4 mol·L-1的硫酸为浓硫酸,常温下,遇铁发生钝化;2 mol·L-1的硫酸中c(H+)=4 mol·L-1,浓度最大,反应最快。

4.答案 B

解析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而②中增加盐酸用量不等于增加盐酸浓度;对于固体反应物而言,无浓度概念,要想使反应加快,可通过改变表面积来实现,与用量无关,

粉末状固体物质比块状固体物质反应速率快,①⑤项符合题意。

5.答案 B

解析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6.答案 C

解析锌与硫酸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2H+===Zn2++H2↑,要减缓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就是要降低H+的浓度而不改变H+的物质的量。加入碳酸钠固体消耗了H+;加入盐酸溶液增加了H+;加入硫酸钾溶液既不改变H+的物质的量,又稀释了硫酸溶液,其效果与加入水相同;加少量锌不影响反应速率也不改变H2产生的量。

7.答案 A

解析增加固体Fe的量不能改变其浓度,对反应速率不产生影响;将容器的容积缩小一半时,反应体系中的H2O(g)、H2的浓度将增大,反应速率加快;当向容器中充入反应物H2O(g),保持反应容器的容积不变时,H2O(g)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只能扩大容积,这时H2O(g)、H2的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8.答案 A

解析①中c(A)=c(B)==0.5 mol·L-1

②中c(A)=c(B)==1 mol·L-1

③中c(A)=c(B)==0.05 mol·L-1

④中c(A)=c(B)==0.25 mol·L-1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则反应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②>①>④>③。

9.答案 C

解析前20 s内的化学反应速率v(N2O4)==0.002 mol·L-1·s-1,20 s 后,c(N2O4)减小,反应速率减小,即v(N2O4)<0.002 mol·L-1·s-1,若还按0.002 mol·L-1·s-1计算,则

Δt=Δc

v(N2O4)==12 s,故应大于12 s。

10.答案(1)减慢(2)加快(3)不变(4)减慢

解析(1)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容器体积相当于减小了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慢。

(2)充入N2,增大了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加快。

(3)容积不变,充入与反应无关的稀有气体He,虽然总压强增大了,但由于容积不变,反应物

浓度没变,故反应速率没变。

(4)当保持压强不变充入He时,实际上相当于容器中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11.答案(1)D(2)小于

《选修四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导学案(第2课时)

【基础知识巩固】1.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影响

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慢。

(2)原因

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和较高能量的分子间的碰撞频率,使分子间有效碰撞的几率提高,反应速率增大。

2.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影响: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

(2)原因: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路径,降低了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提高了反应体系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有效碰撞的几率提高,反应速率加快。

(3)根据图象填空。

如图所示,使用催化剂使反应速率加快

其中途径Ⅰ表示没使用催化剂。途径Ⅱ表示使用了催化剂。使用了催化剂,反应的活化能降低。

图中E1、E2都是该反应的活化能,但E2

【对点练习】知识点一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答案 A

解析温度由10℃升高到30℃时,反应速率提高到原来的32倍,设当提高到30℃时,完成反应的10%需要的时间为t min,则32t=81 min,故t=9 min。

2.答案第3组实验先出现浑浊。

解析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由编号1和3可以看出,两种反

应物的浓度相同,但编号3的温度高于1,故编号3先出现浑浊。再将编号3和2比较,3的浓度、温度均比2高,故最先出现浑浊的应为第3组。

3.答案 B

4.答案 C

解析由题目信息可知,NaClO2在酸性溶液中生成亚氯酸,生成的亚氯酸在

刚加入硫酸时反应缓慢,随后突然反应加快,这说明分解生成的产物中的某种物质

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故正确答案为C。

【课后作业】

1.答案 A

解析升高温度可以增加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压强和增大浓度均不能增加活

化分子百分数。

2.答案 D

解析对于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催化剂,其次为温度,然后才是浓度和压强,故

此类问题首先按次序找出影响程度较大的选项,同等情况下,再看浓度或压强的相对大小。C、D 中反应速率大于A、B,而D选项中c(H2SO4)大于C项中c(H2SO4),故答案为D。

3.答案 C

b→b→c→d,然后根据表中所列条件判断。

4.答案 B

解析限制同一条件,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依次得出结论。

5.答案时间A与二氧化锰催化效果的对照研究

解析根据题意,此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对照MnO2和A的催化能力,而催化能力的高低可以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的量,或者产生一定量气体需要的时间来表示。现在题目指明“以收集满500 mL氧气为准”,因此在实验报告中应记录产生这些气体需要的时间。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比较,比较的是催化剂的效果,在拟定实验报告标题的时候注意给出这两个题目要点就可以了。

6.答案(1)CuSO4+Zn===ZnSO4+Cu,Zn+H2SO4===ZnSO4+H2↑(2)CuSO4与Zn反应产生的Cu与Zn形成Cu-Zn微电池,加快了氢气产生的速率(3)Ag2SO4

(4)升高反应温度、适当增加硫酸的浓度、增加锌粒的比表面积等(答两种即可)(5)①3010

17.5②灰黑暗红

③当加入一定量的CuSO4后,生成的单质Cu会沉积在Zn的表面,降低了Zn与溶液的接触面积

解析(1)在稀硫酸中加入硫酸铜后发生了两个反应:CuSO4+Zn===ZnSO4+Cu、Zn+H2SO4===ZnSO4+H2↑。(2)由于Zn与反应生成的Cu及硫酸铜溶液组成了Cu-Zn微电池,大大加快了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3)只要是比锌的金属性差的金属都可以与锌组成原电池,都可以加快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故在所给的物质中只有Ag2SO4符合题意。(4)要加快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升高温度、适当增大硫酸的浓度、增加锌粒的比表面积等。(5)因为要研究硫酸铜的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应保持硫酸的浓度在各组实验中相同,则硫酸溶液的体积均取30 mL,根据F中增加的水与硫酸铜溶液的体积之和为20 mL,可以求得各组实验中加入水的体积分别为V7=20 mL,V8=19.5 mL,V9=17.5 mL,V10=15 mL。当溶液中析出少量的铜时,因不能形成铜的晶体,故铜显示的颜色是灰黑色,E中析出较多的铜,则显示出了铜晶体的颜色:暗红色。由于析出的铜的量较多,会覆盖在锌的表面,使得锌与稀硫酸的接触面积大大减小,故反应速率反而会减慢了。

7.答案(1)研究反应物I-与S2O2-8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29.3 s(3)A

(4)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正比(或显色时间与反应物起始浓度乘积成反比)

解析由①和②知:c(I-)由0.040 mol·L-1―→0.080 mol·L-1,t由88.0 s―→44.0 s

由①和⑤知,c(I-)由0.040 mol·L-1―→0.120 mol·L-1,t由88.0 s―→88.0

s=29.3

3

s

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而由20℃→40℃,显色时间t2应该比22.0 s短,所以选A。→40℃,显色时间t2应该比22.0 s短,所以选A。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第1课时)

学习时间2011 —2012学年下学期周

【典例解悟】例1 BD

例2、AC

例3、AB

【对点练习】

1.答案 A

解析 可逆反应中,反应体系中各物质一定共存,如果B 、C 选项中的数据存在,则Z 的浓度为0,这是不可能的,A 选项符合题意;又因为该反应是总体积不变的反应,达到平衡时,不论X 2、Y 2、Z 怎么变化,总物质的量不会改变,总浓度也不会改变,即:c (X 2)+c (Y 2)+c (Z)=0.6 mol·L

-1。

2.答案 C

3. 答案 D

解析 断裂反应物的化学键和形成生成物的化学键都表示正反应,断裂生成物的化学键和形成反应物的化学键都表示逆反应,只要抓住反应方向相反和物质的生成和消耗量符合反应方程式,问题便可解决。

4.答案 C

解析 该反应为体积不变的反应,总分子数不变、压强不变不证明平衡已建立,H 2、I 2都是生成物且计量数相等,二者浓度相等也不能证明平衡已建立。

5.答案 D

解析 该反应为物质的量改变的反应,在定容容器中,建立平衡的过程会有压强的改变、总分子数的改变、颜色的改变,一旦这些可变量不变了,则证明平衡建立了,而总质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生变化。 【课后作业】 1. AC 2. B 3. BC 4. A 5.答案 B

解析 平衡建立时,反应速率不为0。 6答案 D

解析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正反应、逆反应同时存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正反应发生时,

18O

存在于SO 3中,逆反应发生时,SO 3中的18O 又可以转化到SO 2中。 7.答案 A

解析 可逆反应不可能进行到底。当生成2 mol NH 3时,N 2和H 2的物质的量均为0,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 8.

答案 B

解析 化学平衡建立时,v 正=v 逆,对于不同物质而言,要符合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要求。同时必须要使反应方向不同,A 、C 选项方向都是正反应;B 选项方向相反且符合v 正(A)∶v 逆(B)=a ∶b ,符合题意,D 选项错误。 9.答案 A

解析 反应体系中A 是固体,随反应的进行,气体的总质量增加,因为ρ=m

V ,当体积不变时,

密度逐渐变大,但达到平衡后,m 不再变化,ρ也就不再变化,A 选项符合题意。其它选项均不符

合。如将A的状态改为气态,则选项变为B、C。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第2课时)

课后练习:

1.2. B、5. C 9. B 5.6.答案 B

解析 2 mol A和1 mol B如果完全反应,则一定能转化成3 mol C和1 mol D,或者说3 mol C 和1 mol D与2 mol A和1 mol B对于建立该平衡来说是等同的,量多、量少均不符合此条件。

7.答案(1)如下图所示。

(2)①动态平衡;②v(正)=v(逆)≠0;③平衡时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④一定条件下平衡的建

8.答案(1)a

V mol·L-1b

V mol·L-10v正v逆

(2)减小减小增大减小增大

(3)相等保持不变

9.答案0.5 mol

解析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v(A)∶v(B)∶v(C)=1∶2∶2,则c(A)∶c(B)∶c(C)=1∶2∶2,此时可判断c(B)=c(C),因为此反应中B的消耗量等于C的生成量,又等于B的剩余量,则B消耗了原来的一半,即1 mol,同时A消耗了0.5 mol。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第3课时)【对点练习】1.答案 C

解析碳酸的酸性弱于盐酸而强于次氯酸,向氯水中投入少量碳酸钙粉末后,它与盐酸反应,而不与次氯酸反应。又由于H+浓度减小,平衡Cl2+H2O H++Cl-+HClO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故HClO浓度增大。

2.答案 B

解析题意中明确指出“尤其是在寒冷季节易诱发关节疼痛”,说明温度降低,反应②Ur-(aq)+Na+(aq)NaUr(s)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可知其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3.答案 A

解析两反应的温度不同,后者为绝热条件,相对于前者相当于升高了温度,Br2的转化率减小。

4.答案 C

解析Y是固体,增加Y不影响平衡。

5.答案 B

6.答案 B

解析降低温度虽然能提高NO的转化率,但也降低了反应速率,D选项同时采取了降温和增压措施,对提高NO的转化率是一致的,但对加快反应速率是矛盾的,故D项不能保证满足题中条件。

【课后作业】1.答案 C

解析减小压强,体系中各组分浓度都减小,所以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2.答案 B

解析在平衡体系中,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该反应物的转化率降低,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只要增大压强,各组分浓度同时增大,而减小压强,各组分浓度同时减小。

3.答案 C

解析C项达到平衡态Ⅰ后,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在那一瞬间不变,图象应为:

4.答案 B

解析要提高COCl2的转化率,平衡需正向移动。已知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一个气体化学计量数之和增大、吸热的反应。故①升温符合。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平衡不移动,不符合要求。③增加CO的浓度,平衡逆向移动。④减压平衡正向移动。⑤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⑥恒压下通入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压,平衡正移,故正确答案为B。

5.答案 C

解析升温,c(Y)增大,平衡右移,所以,Q>0,B、D错误;气体体积增大,若平衡不动,c(Y)应减小为一半,现c(Y)比一半大,即减压平衡向右移动,m

6.答案 A

解析升温,无论是正反应,还是逆反应,速率均加快,A项错;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项正确;达到平衡后,各组分的速率保持不变,C项正确;由于CO和CO2的计量系数相等,故当两者同时消耗的量相等时,反应即达到平衡,D项正确。

7.答案 C

解析在相同体积和温度的条件下,甲、乙两容器是等效体系,平衡时两容器中各组分的浓度相同;若提高相同的温度,甲、乙两体系平衡移动的情况相同;若向甲中加入一定量的He,平衡不移动;若向甲中加0.1 mol H2和向乙中加0.1 mol I2,甲、乙两体系平衡移动的效果相同;而降低甲的温度会使平衡向正向移动,c(HI)提高。

8.答案 D

解析此题可采用一般规范解法或巧解法。

①常规解法:

因为反应开始和达到平衡状态时,温度和体积不变,所以气体物质的量浓度可当作它的物质的量或体积(升)来进行计算。

4X(气)+3Y(气)2Q(气)+n R(气)

起始 3 2 0 0

变化3×1

33

4

1

2

n

4

平衡 2 1.25 0.5 0.25n

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压强增加为原来的1.05倍(即比原来增加5%),气体的物质的量也增加为原来的1.05倍。则有:2+1.25+0.5+0.25n=(3+2)×1.05解得:n=6。

②巧解法:

依题意,反应开始和达到平衡时,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增大了,这说明平衡状态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较反应前增大了,因此在上述方程式中,各生成物系数之和应大于各反应物系数之和。即(2+n)>(4+3),n>5,从题中选项看,只有D符合上述关系。

9.答案(1)放>(2)增大(3)增大减小

(4)减小(5)不变(6)变深变浅

解析升高温度,B的转化率增大,说明正反应吸热,则逆反应放热;减小压强,C的质量分数减小,则说明平衡左移,则m+n>p。据此可对以下诸问题作出分析。

10.答案(1)5 mol·L-10.5 mol·L-1(2)减小增大

解析(1)列式并设如下:平衡时NH3的浓度为x,I2的浓度为y。

NH4I(s)NH3(g)+HI(g)

x x-2y

2HI(g)H2(g)+I2(g)

2y y y

则有:y=0.5 mol·L-1=c(H2)=c(I2)

x-2y=c(HI)=4 mol·L-1

得x=5 mol·L-1

(2)增大压强,平衡向化学计量数小的方向移动,反应①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使得反应②平衡也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n(I2)减小,n(NH4I)增大。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第4课时)

1.(1)温度

(2)进行程度越大越小

(2) <=>

3.吸热反应放热反应

二、【典例解悟】

例1

例2、

3

%%=%=②、201005

1

100??=

起变B B B n n αL mol

L

mol

n C A A 75.043V ==③、平=

1.答案 D

解析 平衡常数是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但固体浓度视为1,不写入平衡常数计算式中。 2.答案 A

解析 大量实验证明,化学平衡常数决定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化学反应的本身和反应体系的温度,与起始浓度等其他外界条件没有任何关系。

3.

答案 A

解析 Q =0.2

(0.7)2

=0.408

Q v 逆。 4.答案 C

解析 升高温度,该平衡左移,c 2(CO)>c 1(CO),K 1>K 2,因为K 只与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则增大CO 浓度不会影响K 1、K 2。

【课后作业】 1.答案 C

解析 K =c (CO 2)

c (CO )·c 1

2

(O 2)

,K ′=c 2(CO )·c (O 2)c 2(CO 2)

,所以K ′=1

K 2。

2.答案 A

解析 温度升高时,对于放热反应,K 将减小,对于吸热反应,K 才增大,因为K 只与温度有关,而平衡移动的方向还与其他多种因素有关,也就是说当平衡右移时,K 值不一定增大。

3.答案 B

解析 气体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

2

,相当于加压,若平衡不移动,各物质的浓度应为原来的2倍。

%80%1008.0%100=?=?=

n

n

n n B 起变α

2

1

21

n n P P =:⑴、恒温恒容时2

1

21 n n V V =

:⑵、恒温恒压时总

n m M =

⑶、总

V m =

ρ ⑷、

现在C 的浓度为原来的1.9倍,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 的转化率减小,C 的体积分数减小。根据勒夏特列原理,m +n

4.答案 A

解析 要判断NO 、H 2O 、CO 2这三个化合物分解放氧的倾向,则必须求出各个分解放氧反应的平衡常数,然后比较大小即可。由计算可知:

①2NO(g) N 2(g)+O 2(g),K =1×1030 ②2H 2O(g) 2H 2(g)+O 2(g),K =5×10-82 ③2CO 2(g) 2CO(g)+O 2(g),K =4×10-92

平衡常数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彻底,因此反应①即NO 分解放氧的倾向最大。

5.答案 (1)K =c 2(CrO 2-4)·

c 2(H +

)c (Cr 2O 2-

7)

(2)K =c (CO )·c (H 2)c (H 2O )

(3)K =c (CO 2)·c (H 2)

c (CO )·c (H 2O )

6.答案 ①K =7.32×10-3

②c (N 2)=5 mol·L -1 c (H 2)=15 mol·L -

1

解析 K =c 2(NH 3)c (N 2)·c 3(H 2)=42

3×93

=7.3×10-3 N 2 + 3H 2

2NH 3

起始 x y 0 平衡 3 mol·L -1 9 mol·L -1 4 mol·L -1 Δc x -3 mol y -9 mol·L -1 4 mol·L -1 x -34=1

2

x =5 mol·L -1 y -94=3

2

y =15 mol·L -1 7.答案 (1)小于 (2)①逆反应 ②x <3.0

解析 (1)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左移,K 值变小。

(2)Q =c (H 2)·c (CO 2)c (CO )·c (H 2O )=5.0V

×

1.0V 1.0V ×3.0V

=5.03.0

>1

此时,v 逆>v 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Q v 逆,根据上式,当x <3.0时,Q

1 (2)α(CO)=50% (3)K =0.17

解析 2H 2(g) + CO(g) CH 3OH(g) c (始) 10 mol·L -1 4 mol·L -1 0 Δc 2x x x c (平) 10-2x 4-x x x =2 mol·L -1,则Δc (H 2)=4 mol·L -1

则v(H2)=Δc(H2)

Δt

==0.8 mol·L-1·min-1α(CO)=×100%=50%

K=2

62×2

=0.17。

9.案(1)K=c2(NH3)

c(N2)·c3(H2)增大减小增大(2)①0.005 mol·L-1·min-1②A

③20~25 min 35~40 min

(0.15)2

0.125×(0.075)3

45.5%

④移走0.1 mol NH3等于

查漏知识点:主要错题

《选修四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导学案(第5课时)一、浓度 - 时间图:

例1:

A+2B3C

2)A的转化率=33.3% ;B的转化率=66.7%

练习1:1)5A 3B+2C

2)A的转化率=62.5%

二、

1)增大反应物浓度正

2)减小生成物浓度逆

二、速度-时间图:

例3.正吸

例4逆

三、吸<

放=

例5:< 吸

练习: <;> ; >;放

四、放>放 <

吸 > 吸 =

五、吸吸

放<

【对点练习】1.

答案 C

解析找准平衡点,即两曲线交叉点,然后条件改变后,根据v正与v逆的关系确定平衡移动的方向,得出结论。

2.答案 A

3.答案 B

4.答案 D

解析由图象知:c(I-3)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该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ΔH<0,A正确;升高温度,可逆反应逆向移动,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减小,即K1>K2,B正确;反应进行到状态D时,c(I-3)v逆,C正确;状态A―→状态B,c(I-3)减小,化学平衡逆向移动,c(I2)增大,即状态B的c(I2)大,D

【课后作业】

1.答案 D

解析在恒容状态下,在五个相同的容器中同时通入等量的NO2,反应相同的时间。那么则有两种可能,一是已达到平衡状态,二是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仍然在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假若,5个容器在反应相同的时间下,均已达到平衡,因为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2的百分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所以②正确;假若,5个容器中有未达到平衡状态的,那么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会出现温度高的NO2转化得快,导致NO2的百分含量少的情况。在④中,图中的转折点为平衡状态,转折点左侧为未平衡状态,右侧为平衡状态,④正确。

2.答案 C

解析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K值减小,CO的转化率降低,A、B错误;温度不变,K值不变,C正确;增加N2的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的转化率降低,D错误。

3.答案 A

解析降温后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证明正反应放热,加压后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体积减小,D不可能是气体。

4.答案 C

解析根据图象,在压强不变的情况下,例如1 000 kPa时,随着温度的升高,Z的体积分数增大,即随着温度的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逆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所以A、D错误;同样,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从1 000

kPa→100 kPa→10 kPa,随着压强的减小,Z的体积分数增大,即随着压强的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所以C正确。

5.答案 A

解析此题是两个条件同时对化学平衡产生影响的图象。先固定一个条件不变,分析另一个条件变化对平衡的影响,得出一个结论,然后再固定这个条件不变,分析另一条件变化对平衡的影响。温度不变,压强越大,A的转化率越高,得出:m+n>p+q;压强不变,温度越高,A的转

化率越大,得出:正反应吸热。

6.答案 B

解析由图象可知M的体积分数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而对化学平衡移动无影响。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因此Q的体积分数增加。比较两图可知同温时增加压强,化学平衡逆向移动,Q的体积分数减小。同温同压时增加z,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不一定减小,因为N的物质的量增加不定,因此A、C、D选项错误,只有B正确。

7.答案(1)n(2)>>(3)①增大②不变

解析(1)反应过程中体系中各物质的变化量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正比。若使A、B的转化率相同,则需要按化学方程式中A、B的计量数之比投料,故当加入m mol

A时,应加入n mol B。

(2)根据“先拐先平”,T1>T2,T1时C%大于T2时C%,即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正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

(3)由图2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由于反应体系中各物质均为气体,故m+n>p+q。

①在恒温恒容时再加入A、B、C、D各1 mol,同时将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同时增加一

倍,即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M增大。

①在恒温恒压时,再加入A、B、C、D各1 mol,气体体积增加一倍,压强不变,平

衡不移动,ρ不变。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导学案(第6课时)

学习时间2011 —2012学年下学期周

【课标要求】

1.答案 C

2.答案 B

解析对于可逆反应X(g)+Y(g)Z(g)+W(s),因W为固体,所以当加入少量W后,化学反

应速率不改变,A错;当升高温度时,因该反应的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所以升高温度时平衡正向移动,C错;平衡后再加入X,平衡将正向移动,但ΔH不变,因为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未变,D错,故选B。

3.答案 A

解析由给定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升温或降压有利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反之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4.答案 D

解析建立平衡之前,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该图平衡点并不是两曲线的交点;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H2)增多。

5.答案 B

6.答案 C

解析A、C两点温度相同而压强不同,增压平衡逆向移动,NO2的体积分数减小,但增压也会增大浓度,反应速率:A

7.答案 B

解析采用“一边倒”的方法知甲、乙是两个相同的装置,且甲中生成的NH3与乙中分解的NH3的和为2 mol,则B项正确;此时c1=c2,α1+α2=1。而丙中加入的NH3是乙中的两倍,开始时c3=2c2,但丙中压强亦是乙中的两倍,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则平衡时2c1p3,A、C错误;增大压强,不利于NH3的分解,则α2>α3,故α1+α3<1,D错误。

8.答案 A

解析图二是在几种不同情况下的化学平衡,而影响平衡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t3-t4和t4-t5这两段平衡是不移动的,则只能是压强和催化剂影响的,因此应该推断该反应为等体积变化的反应。再结合图一可知,A浓度的变化为0.2 mol·L-1,C浓度的变化量为0.3 mol·L-1,由化学反应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前的计量系数之比,可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A(g)+B(g)3C(g),故A项错误;t3-t4的平衡比原平衡的速率要快,而t4-t5的速率又变慢,前者题目已给出是使用催化剂,所以后者为减压,因为条件只能用一次,故B项正确;B的平衡浓度是0.4 mol·L-1,则起始时应为0.5 mol·L-1;起始时2 mol A所对应的浓度为1 mol·L-1,所以容器体积应是2 L;所以B的起始物质的量为0.5 mol·L-1×2 L=1 mol,C项正确;D项考查的是等效平衡;要最终为相同平衡,则必须拆算后与原平衡相等。

9.答案①②③④⑤

解析①中,只要有一种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另外的物质的浓度发生变化,因此只要有一种物质(纯固体除外)浓度不变,其他物质的浓度也不会变化。②该反应全部是气体参加且反应物计量数之和不等于生成物计量数之和的反应,总压等于各组分分压之和,总压不变,表明各组分的分压不变。③平衡时,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

m(总)

,反应体系的总质量不变,n(总)也不变,即NO2、N2O4的物质的量也不再变化。④反应体系n(总)

的颜色由NO2的浓度决定,颜色不变意味着NO2的浓度不变,是平衡状态的标志。⑤温度、压强不变,气体的总质量不变,若密度不变则意味着体积不再变化,即各组分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是平衡状态的标志。

10.答案2或3

解析该题有两种情况:(1)如果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即x=3,1.4 mol C完全转化为A和B时,按2∶1物质的量之比转化,而投入的0.6 mol A和0.3 mol B物质的量之比也为2∶1,即C完全转化为A与B时,A与B物质的量之比与起始状态时A与B物质的量之比相等,符合等效平衡原理。(2)如果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即1.4 mol C转化为A时应转化成1.4 mol A,A的物质的量才能成为0.6 mol+1.4 mol=2.0 mol,才符合等温等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此时x=2。

11.答案(1)2(2)1.51(3)0.5c+a=1 1.5c+b=3

解析 (1)1 mol N 2和 3 mol H 2折算成NH 3为2 mol ,故c =2。(2)a =0.5,与题干中1 mol N 2

相比还差0.5 mol ,则c mol NH 3折算后应该生成0.5 mol N 2(同时生成1.5 mol H 2)故c =1,要求H 2折算后为3 mol ,还缺1.5 mol ,故b =1.5。(3)将c mol NH 3折算为N 2和H 2分别是0.5c mol N 2和1.5c mol H 2,则0.5c +a =1,1.5c +b =3。

12.答案 (1)c (2)0.1 mol·L -1·min -

1 64 b

解析 (1)H 2SO 4沸点较高,在常温下不发生分解;反应Ⅰ中SO 2的还原性比HI 强;循环过程中H 2O 分解生成了H 2与O 2,需补充;循环过程中产生1 mol O 2的同时产生2 mol H 2,c 正确。

(2) 2HI(g)

H 2(g) + I 2(g)

初始: 1 mol·L -1 0 0 平衡: 0.8 mol·L -1 0.1 mol·L -1 0.1 mol·L -1

v (HI)=

=0.1 mol·L -1·min -1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1=c (H 2)·c (I 2)c 2(HI )

=0.1×0.10.82=164

相同温度下,H 2(g)+I 2(g)2HI(g)的平衡常数K =1

K 1=64。

该温度下,开始时加入HI(g)的物质的量是原来的2倍,平衡常数不变,HI 、H 2、I 2平衡浓度均为原来的2倍,初始浓度变大,反应速率加快,HI 、H 2、I 2的体积分数均不变,故选b 。

13.答案 (1)-246.4 kJ·mol -

1 ce

(2)①> ②0.04 mol·L -1 0.16 mol·L -1·min -

1

14.答案 (1)c (CH 3OH )c (CO )·c 2(H 2)

减小 (2)2n B 3t B mol·L -1·min -

1 (3)bc (4)Cu 2O +CO 2Cu +CO 2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平衡常数、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等知识,着重考查分析问题,尤其是利用所给图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1)根据反应式和平衡常数的定义可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

c (CH 3OH )

c (CO )·c 2(H 2)

,从题给图象可以看出平衡后500℃时的

甲醇的物质的量小于300℃时的物质的量,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K 值将减小。(2)500℃时反应达到平衡,生成甲醇的物质的量为n B ,则消耗H 2的物质的量为

2n B ,因此v (H 2)==

2n B 3t B

mol ·L -1·min -1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处于E 点的体系体积压缩到原来的1

2

,根据反应特点推知,增大压强,正、逆

《选修四第二章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导学案(第1课时)

【对点练习】

1.答案 D

解析自然界中水由高处向低处流、天然气的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冰在室温下融化,都是自发过程,其逆过程都是非自发过程。

2.答案 C

解析多数能自发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但并不是所有能自发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既然说“多数”,必定存在特例,所以只能说焓变是影响反应是否具有自发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

3.答案 A

解析(NH4)2CO3的分解为吸热反应,而吸热反应不易自发进行;根据焓变与熵变对化学反应的共同影响,该反应熵值一定增大。

4.答案(1)S(气态甲醇)S(液态苯)>S(固态苯)

解析一般来讲,组成物质的原子种类相同时,一个分子中的原子数目越多,其混乱度就越大,熵值也越大;对于同一种物质,S(g)>S(l)>S(s)。根据以上的规律可知,对于(1),S(气态甲醇)S(液态苯)>S(固态苯)。

【课后作业】

1.答案 B

解析化学反应的方向由焓变和熵变共同决定,不能仅用焓变或熵变判断反应的方向。

2.答案 C

3.答案 C

解析体系都有从有序自发转变为无序的倾向,此过程为熵增过程,故C错误。

4.答案 D

解析根据题意ΔH=0,ΔS>0,由ΔH-TΔS推知该过程能自发进行,气体扩散为熵增过程,而其逆过程不能自发进行。

5.答案 C

6.答案 D

7.答案 B

解析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A项正确;常温下,ΔH-TΔS =-113 kJ·mol-1-298 K×[-145 J·mol-1·K-1]×10-3 kJ/J<0,故常温下该反应可自发进行,高温和催化剂只是加快反应速率,B项错误,C项正确;CO和NO均会与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毒。

8.答案(1)小于大于(2)小于1 240 K

解析(1)C(s)+CO2(g)2CO(g)的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则2CO(g)CO2(g)+C(s)为放热反应,ΔH<0,且该反应ΔS<0,则当T<980 K时,ΔH-TΔS<0,T>980 K时,ΔH-TΔS>0。

(2)由题给信息,要使反应能自发进行,须有ΔH-TΔS<0,即-94.0 kJ·mol-1-T×[-75.8

J/(mol·K)]×10-3 kJ/J<0则T<94.0 kJ·mol-1

75.8 J/(mol·K)×10-3kJ/J

=1.24×103 K。

9.答案ΔH=-277.6 kJ·mol-1ΔS=-344.93 J/(mol·K)

ΔH-T·ΔS=-174.8 kJ·mol-1

解析ΔH=2ΔH2+3ΔH3-ΔH1=2×(-393.5 kJ·mol-1)+3×(-285.8 kJ·mol-1)-(-1 366.8 kJ·mol-1)=-277.6 kJ·mol-1

ΔS=161.0 J·mol-1·K-1-3×130.6 J·mol-1·K-1-2×5.74 J·mol-1·K-1-1/2×205.3 J·mol-1·K -1

=-344.93 J·mol-1·K-1

ΔH-TΔS=-277.6 kJ·mol-1-298 K×(-344.93×10-3 kJ·mol-1·K-1)=-174.8 kJ·mol-1

《选修四第二章复习》导学案(1课时)

1.

答案 A

解析随着温度的升高,化学平衡应向吸热反应方向即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生成物C的体积分数减小,反应物的含量增大,反应物的转化率减小。增大体系的压强,由于反应的两边都是气态物质,所以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都增大。而加入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不能使平衡移动,所以达到平衡后,各组分的浓度及体积分数应该不变。

2.答案 D

解析对于a A(g)b B(g)+c C(g)类型的反应,如果a>b+c,再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时,平衡右移,反应物转化率增大;如果a=b+c,再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时,平衡不移动(等效平衡),转化率不变;如果a

3.答案 B

解析N2O42NO2

n起始/mol 1 0

n变化/mol 0.2 0.04×10

n4 s/mol 0.8 0.4

前4 s N2O4的浓度变化为0.2 mol/10 L=0.02 mol·L-1;

因此前4 s N2O4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05 mol·L-1·s-1,A不正确。4 s时气体的总的物质的量为0.8 mol+0.4 mol=1.2 mol。根据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比可得B正确。设达到平衡时,N2O4的物质的量变化了x。

N2O42NO2

n起始/mol 1 0

n变化/mol x2x

n平衡/mol 1-x2x

根据已知条件1 mol-x+2x=1 mol+x=1.8 mol,解得x=0.8 mol。平衡时N2O4的物质的量为1 mol-x=1 mol-0.8 mol=0.2 mol,NO2的物质的量为2x=2×0.8 mol=1.6 mol,故C、D不正确。

4.答案 D

解析从图象上可以看出,T2时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短,因此T2的温度高,即T2>T1。随温度升高,HI的含量降低,因此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即ΔH<0。

5.答案 A

解析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为增大正反应速率,应升

人教版化学选修4全套导学案(带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学习目标] 1.了解反应热的概念,知道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2.知道反应热与化学键的关系。 3.知道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一、焓变反应热: 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伴有能量变化。 1.焓和焓变 焓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符号:__________。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间的化学键_____时,需要 __________的相互作用,这需要__________能量;当____________________,即新化学键___________时,又要___________能量。ΔH=反应物分子的______-生成物分子的____________。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当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1)当ΔH为“____”或ΔH_____0时,为放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_____。 (2)当ΔH为“___”或ΔH_________0时,为吸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__________。 4.反应热思维模型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_________ ___________

(2)反应热的本质 (以H2(g)+Cl2(g)===2HCl(g)ΔH=-186 kJ·mol-1为例) E1:_________________E2:_________________ΔH=________________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图二 5、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规律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化学反应一般是以热量和功的形式跟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而其中多以热量的形式进行能量交换。 (1)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生成物与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不同。 (2)任何化学反应除遵循质量守恒外,同样也都遵循能量守恒。 (3)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热量形式表现即为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D.焓变的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1,反应热的单位是kJ 2.已知在相同状况下,要使同一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等于形成该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熔融的Al2O3可以制得金属铝和氧气,该反应是一个放出能量的反应 B.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时放出能量 C.相同状况下,反应2SO2+O2===2SO3是一个放热反应,则反应2SO3===2SO2+O2是一个吸热反应 D.氯化氢分解成氢气和氯气时放出能量 3.通常人们把拆开1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现给出化学键的键能(见下表): 请计算H2(g)+Cl2 A.+862 kJ·mol-1B.+679 kJ·mol-1C.-183 kJ·mol-1D.+183 kJ·mol-1

(人教版)化学选修四:2.2.3.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学案

第2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 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1)在一定条件下,把1 mol N 2和3 mol H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此时,c(N2)增大,v正增大,c(NH3)不变,v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c(N2)减小,v正减小,c(NH3)增大,v逆增大,最终v正=v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简称平衡移动。 2.(1)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 (2)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判断 探究点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2. - - 3. 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各图中发生变化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①反应物A或B浓度增大;②生成物C浓度减小;③生成物C浓度增大;④反应物A或B浓度减小。 (2)上述各图中化学平衡移动方向如何? 答案①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③④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归纳总结]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1)c(反应物)增大或c(生成物)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c(反应物)减小或c(生成物)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1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第1课时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课前学案导学】 ■精准定位——学习目标导航 1.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的原因,知道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主要形式。 2.理解反应热、焓变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3.了解焓变与反应吸热或放热的关系。 4.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意义。 ■自主梳理—基础知识导航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通常用________表示。反应吸热时,表示为________;反应放热时,则表示为_______。 2.反应热通常用_____来测量,其计算公式Q= –C(T 1 – T 2)中,C 表示_____,T 1.T 2分别表示反应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中和热。 理解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 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和 OH — 化合生成 H 2O ,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2.中和热的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取1.0 mol ·L -1的盐酸100mL,并分别加入100mL1.0mol ·L -1的NaOH 溶液、KOH 溶液,测得的反应热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让酸或碱略过量,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4.2《化学电源》学案(1)

第二节化学电源 [目标要求] 1.了解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技术产品——化学电池。2.了解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3.正确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一、化学电池 化学电池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二、常用电池 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电池结构 负极:Zn 正极:MnO2 电解质溶液:KOH溶液 负极:Zn 正极:Ag2O 电解质溶液:KOH溶液电 极 反 应 正极 2MnO2+2e-+ 2H2O===2MnOOH+2OH- Ag2O+2e-+H2O===2Ag+ 2OH- 负极Zn-2e-+2OH-===Zn(OH)2Zn+2OH--2e-===Zn(OH)2总反应式 Zn+2MnO2+ 2H2O===2MnOOH+ Zn(OH)2 Zn+Ag2O+ H2O===Zn(OH)2+2Ag 2.二次电池 铅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电池结构 负极:Pb 正极:PbO2 电解质溶液:H2SO4溶液 负极:H2 正极:O2 电解质:酸性电解质 电 极 反 应 正极 PbO2(s)+SO2-4(aq)+4H+ (aq)+2e-===PbSO4(s)+ 2H2O(l) O2+4H++4e-===2H2O 负极 Pb(s)+SO2-4(aq)-2e- ===PbSO4(s) 2H2-4e-===4H+总反应式 Pb(s)+PbO2(s)+ 2H2SO4(aq)===2PbSO4(s)+ 2H2O(l) 2H2+O2===2H2O 知识点一化学电池 1.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碱性 锌锰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Zn+MnO2+ H2O===ZnO+Mn(OH)2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化学选修4电化学基础导学案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原理; 2、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3、理解铜锌原电池的原理与结构,初步学会制作水果电池。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依据实验事实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原电池原理 教学难点:原电池设计 基础知识预备: 1、原电池是将转化为的装置。其本质是原理的应用。 2、判断下列装置为原电池的是: 镁铜 稀H2SO4 稀H2SO4 稀H2SO4 稀H2SO4 稀H2SO4 稀H2SO4 NaOH溶液 E F G 小结:构成原电池的4个条件是: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上图中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找规律,小结:①负极产生阳离子或消耗阴离子, 正极〈〉产生阴离子或消耗阳离子 ②注意溶液的酸碱性,适当在电极反应式两边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以遵循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 [自主学习]:一、盐桥在原电池工作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选修四学案:4.2化学电源 学案

放电 充电 第二节 化学电源 班级: 姓名: 组别: 【 学习目标】 1、常识性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化学电源和新型化学电池; 2、认识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等几类化学电池; 3、学习化学电池的构成,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的书写。 【学习重点】 化学电源的结构及电极反应的书写 【知识梳理】 化学电源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包括一次电池、二次电池和燃 料电池等几大类。 1、 一次电池(又称干电池) 如:普通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1)碱性锌锰电池,电解质是KOH ,其电极反应: 负极(Zn ): 正极(MnO 2): 总反应: (2)锌银电池的负极是Zn ,正极是Ag 2O ,电解质是KOH ,其电极总反应如下: Zn + Ag 2O = ZnO + 2Ag 则:负极( ): 正极( ): 2、 二次电池(又称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Pb (s)+ PbO 2(s) +2H 2SO 4(aq) 2PbSO 4(s) +2H 2O(l) ①其放电电极反应: 负极( ): 正极( ): ②其充电反应是上述反应的逆过程,则电极反应: (电化学上规定: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为阴极) 阴极: 阳极: 3、 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持续地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电池。它与一般 的化学电源不同,一般化学电池的活性物质储存在电池内部,故而限制了电池的容量,而 燃料电池的电极本身不包括活性物质,只是一个催化转化元件。 如:氢氧燃料电池。 ①酸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②碱性介质时,电极反应: 负极: 正极: 总反应: 除H 2外,烃、肼、甲醇、氨、煤气等液体或气体,均可作燃料电池的燃料;除纯氧气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四章导学案资料有答案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目标要求] 1.认识电解质有强弱之分,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2.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物质结构的关系。3.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特征及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概念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2.常见强、弱电解质(填物质种类) (1)强电解质:强酸、强碱、绝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弱酸、弱碱和水。 三、弱电解质的电离 1.电离平衡状态的建立 2. 在一定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由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电解质越弱,其电离程度越小。 (2)外因:①温度:升温时,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②浓度:降低浓度(加水),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③加入含有弱电解质离子的强电解质,电离平衡向离子结合成分子方向移动。

四、电离常数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电离出的各离子浓度系数幂次积的乘积与反应物分子浓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2.表达式 对于HA ++A -,K =c (H +)·c (A -) c (HA )。 3.注意问题 (1)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 值变大。 (2)在相同条件下,弱酸的电离常数越大,酸性越强。 (3)多元弱酸的各级电离常数的大小关系是一级电离?二级电离,所以其酸性决定于一级电离。 知识点一 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1.某固体化合物A 不导电,但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下列关于物质A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是非电解质 B .A 是强电解质 C .A 是共价化合物 D .A 是弱电解质 答案 B 解析 在熔化状态下能够电离的一定是离子化合物,而熔化或溶于水都能完全电离,所以为强电解质,故应选B 。 2.现有如下各化合物:①酒精,②氯化铵,③氢氧化钡,④氨水,⑤蔗糖,⑥高氯酸,⑦氢硫酸,⑧硫酸氢钾,⑨磷酸,⑩硫酸。 请用以上物质的序号填写下列空白。 (1)属于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强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3)属于弱电解质的有____________。 答案 (1)②③⑥⑦⑧⑨⑩ (2)②③⑥⑧⑩ (3)⑦⑨ 知识点二 弱电解质的电离 3.在100 mL 0.1 mol·L -1的醋酸溶液中,欲使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H + 浓度减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 .加热 B .加入100 mL 0.1 mol·L - 1的醋酸溶液 C .加入少量的0.5 mol·L - 1的硫酸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学-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学案设计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认识官能团的结构,微观分析有机物的类别,体会与宏观分类的差异,多角度认识有机物。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了解碳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能根据碳原子的骨架对有机物进行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2.相关概念辨析 (1)不含苯环的碳环化合物,都是脂环化合物。 (2)含一个或多个苯环的化合物,都是芳香化合物。 (3)环状化合物还包括杂环化合物,即构成环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还有其他原子,如氧原子(如

呋喃)、氮原子、硫原子等。 (4)链状烃通常又称脂肪烃。

例 1有下列7种有机物,请根据元素组成和碳的骨架对下列有机物进行分类:

⑥ (1)属于链状化合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属于环状化合物的是________。 (3)属于脂环化合物的是________。 (4)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 答案(1)④⑤(2)①②③⑥⑦(3)①③⑥(4)②⑦ 【考点】按碳的骨架分类 【题点】环状化合物 二、按官能团分类 1.烃的衍生物及官能团的概念 (1)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看,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衍生出一系列新的化合物。 (2)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2.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1)烃类物质 有机物官能团结构官能团名称有机物类别 CH4烷烃 CH2===CH2碳碳双键烯烃 CH≡CH—C≡C—碳碳三键炔烃 芳香烃 (2)烃的衍生物

有机物官能团结构官能团名称有机物类别 CH3CH2Br —Br 溴原子卤代烃 CH3CH2OH —OH 羟基醇 —OH 羟基酚 CH3—O—CH3醚键醚CH3CHO —CHO 醛基醛 羰基酮 CH3COOH —COOH 羧基羧酸 酯基酯 —NH2氨基 氨基酸 —COOH 羧基 酰胺基酰胺 例

高二化学选修4学案及例题

第二章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一)概念与计算 1. 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 公式:v =单位:或

3. 注意事项: ①可以通过直观现象(沉淀出现先后、气泡生成的剧烈程度等)来定性说明反应的快慢; ②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段时间内的,不是瞬时速率; ③一定温度下,固体和纯液体物质,单位体积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即物质的量浓度为常数,因此它们的化学反应速率也视为常数,此时可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得变化来表示反应速率; ④由于反应过程中,随着反应的进行,物质的浓度不断地发生变化(有时温度等也可能变化),因此在不同时间内的反应速率是不同的。一般不考虑温度对速率影响,速率的不断减小的; ⑤同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可以用不同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其数值不一定相同,但其意义相同。其数值之比等于。 对于反应:m A+n B p C+q D V A∶V B∶V C∶V D=m∶n∶p∶q [例1]某温度时,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量随时 间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反应开始至 2min ,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例2]在2A + B = 3C + 4D的反应中, 下列表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 V(A) = 0.5 mol/(L·s) B. V(B) = 0.3 mol/(L·s) C. V(C) = 0.8 mol/(L·s) D. V(D) = 1 mol/(L·s) 【总结】对于同一反应,比较用不同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反应速率大小时,要换算成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才能比较。 [练习1]反应:N2+3H22NH3在不同条件下,测得反应速率如下: ①V(NH3)== 0.6mol/(L·min) ②V(N2) == 0.4 mol/(L·min) ③V(H2)== 0.8 mol/(L·min) 这三种情况下,反应速率由快到满的顺序为。 [练习2]在温度不变时,恒容的容器中进行反应H22H;△H>0,若反应浓度由0.1mol/L降到0.06mol/L 需要20s,那么由0.06mol/L降到0.036mol/L,所需时间为() A.10s B.12s C.大于12s D.小于12s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有效碰撞模型 (1)有效碰撞: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碰撞叫做有效碰撞。 (2)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

经典:高中化学选修四学案答案(人教版最新)

目录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2)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2) 第1课时焓变反应热 (2) 第2课时热化学方程式和中和反应热的测定 (6)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11)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17) 第一章单元测试 (21)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26)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26)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0) 第1课时浓度、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0) 第2课时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3) 第三节化学平衡 (37) 第1课时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 (38) 第2课时浓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42) 第3课时压强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44) 第4课时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46) 第5课时勒夏特列原理的迁移运用 (49) 第6课时等效平衡 (55) 第7课时化学平衡常数 (58)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64) 第二章单元测试 (67)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73)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73) 第1课时弱电解质及电离 (73) 第2课时一元酸的比较及多元酸的电离特点 (76)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79) 第1课时水的电离 (79) 第2课时溶液中的PH及其应用 (81) 第3课时酸碱中和滴定(一) (85) 第4课时酸碱中和滴定(二) (87)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89) 第1课时盐溶液的酸碱性 (89) 第2课时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及水解的运用 (92) 第3课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95)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01) 第1课时沉淀溶解平衡 (101) 第2课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05) 第三章单元检测 (108)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114) 第一节原电池 (114) 第二节化学电源 (122)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精品配套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精品配套学案汇总 第一节原电池 【今日目标】 1.通过实验体验由化学能转为电能的探究。 2.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学习过程】 一、原电池 1.原理(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装置举例 2.

锌片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2e-===Zn2+ 铜片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Cu2++2e-===Cu 总电极反应式为:Cu2++Zn===Cu+Zn2+ 3.构成条件 条件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做负极。 电解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 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原电池的设计 (1).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 (2).将两极浸在电解质溶液中,通过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内电路。 (3).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正极,再通过溶液中离子移动形成的内电路构成闭合回路。 【思考】 1. (1)原电池的两电极必须是金属吗? 【提示】不一定,如可用石墨做电极。 (2)Cu与稀H2SO4能否设计成原电池? 【提示】不能。Cu与稀H2SO4不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在内电路中,阴、阳离子分别向哪个极板移动? 【提示】阴离子→负极,阳离子→正极。 3.①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极是正极还是负极? 【提示】负极。 ②若某电极在反应过程中增重,是原电池的正极还是负极? 【提示】正极。 【总结】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判断 外电路中,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判断 在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中两极发生的反应判断 原电池中,负极总是发生氧化反应,正极总是发生还原反应。若给出一个总方程式,则可根据化合价升降来判断。 5.根据电极质量的变化判断 原电池工作后,某一电极质量增加,说明溶液中的阳离子在该电极上放电,该极为正极,活泼性较弱;反之,如果某一电极质量减轻,则该电极溶解,为负极,活泼性较强。 6.根据电极上有气泡产生判断

辽宁省庄河市第六高级中学高中化学选修四41 原电池 学案

内容解读 1.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2.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3.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预习提纲】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1、原电池定义:将转变为的装置。 2、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燃料电池中两极可同选石墨或铂)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注意:遵循三大守恒(电子得失守恒、质量守恒、电荷守恒) 如图所示,电极方程式: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盐桥的作用 (1)使整个装置构成_______________,代替两溶液直接接触。 (2)平衡电荷。 二.电极名称及其判断: (1)根据电极材料:两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组成电极,若它们都与(或都不与)电解质溶液单独能反应,则较活泼的金属作;若只有一种电极与电解质溶液能反应,则能反应的电极作。 (2)根据电极反应:失电子——反应—极 得电子——反应—极 (3)根据电子或电流流动方向(外电路): 电子从极流出,流入极, 电流从极流出,流入极, (4)根据离子的定向移动(内电路):阳离子向移动阴离子向移动。【典型例题】 【例1】下列哪些装置能组成原电池?()

(人教版)化学高中选修4(全册)精品同步学案汇总

(人教版)化学高中选修4(全册)精品同 步学案汇总 第一节原电池 【今日目标】 1.通过实验体验由化学能转为电能的探究。 2.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学习过程】 一、原电池 1.原理(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原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装置举例 2.电极反应 锌片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Zn-2e-===Zn2+ 铜片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Cu2++2e-===Cu 总电极反应式为:Cu2++Zn===Cu+Zn2+ 3.构成条件 条件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做负极。 电解质溶液 形成闭合回路 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原电池的设计 (1).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作负极,向外电路提供电子;用氧化性较强的物质作正极,从外电路得到电子。 (2).将两极浸在电解质溶液中,通过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形成内电路。 (3).放电时负极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正极,再通过溶液中离子移动形成的内电路构成闭合回路。 【思考】 1. (1)原电池的两电极必须是金属吗? 【提示】不一定,如可用石墨做电极。 (2)Cu与稀H2SO4能否设计成原电池? 【提示】不能。Cu与稀H2SO4不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在内电路中,阴、阳离子分别向哪个极板移动? 【提示】阴离子→负极,阳离子→正极。 3.①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极是正极还是负极? 【提示】负极。 ②若某电极在反应过程中增重,是原电池的正极还是负极? 【提示】正极。 【总结】 1.由组成原电池的两极材料判断 较活泼的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判断 外电路中,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高二化学选修4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教学案(内部资料)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班级姓名学号 知识要点: 一、焓变(△H)反应热 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差值即焓变(△H)决定。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放热反应△H 0 吸热反应△H 0 焓变(△H)单位:KJ/mol 二、热化学方程式 定义: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时应注意: 1.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对于25℃、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 2.所有反应物和产物都用括号注明它们在反应时的状态。 3.各物质前的系数指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H单位KJ/mol中每摩尔指的是每摩尔反应体系,非每摩尔某物质,其大小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5.对于可逆反应中的△H指的是正向完全进行时的焓变。 三、燃烧热 定义: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单位:KJ/mol 注意点:1.测定条件:25℃、101KPa,非标况。 2.量:纯物质1mol 3.最终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如C→CO2,H→H2O(l) 书写燃烧热化学方程式应以燃烧1mol纯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四、中和热 定义: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 (aq) == H2O(l) △H= -57.3KJ/mol 实验:中和热的测定见课本第4~5页 思考:1.环形玻璃棒的作用 2.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

化学选修4学案全册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绪言学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教材的内容,即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范围; 2、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碰撞”概念模型、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并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方法有初步的领会; 3、了解催化剂的作用和研究意义。 【重、难点】 “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的学习。 一、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反应热的计算; (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3)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酸、碱、盐的本质; (4)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 二、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 有效碰撞:能够导致化学键断裂,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即: [思考] 为什么有些碰撞无效,而有些碰撞有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活化分子和活化能 1、活化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思考]活化分子发生的碰撞一定是有效碰撞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活化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活化能的大小决定了化学反应的难易,它会影响反应热的大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化能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供“活化能”的途径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催化剂 1、催化剂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催化剂的研究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1、查漏知识点:

【精选】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高中《化学反应热的计算》word学案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课题: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重点、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和反应热的计算 【学习过程】: 【温习旧知】 问题1、什么叫反应热? 问题2、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能量变化? 问题3、什么叫热化学方程式? 问题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问题5、热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比较 【学习新知】 一、盖斯定律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盖斯定律? 问题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练习】 已知:H2(g)=2H (g) ; △H1= +431.8kJ/mol 1/2 O2(g)=O (g) ; △H2= +244.3kJ/mol 2H (g) + O (g)= H2O (g); △H3= -917.9 kJ/mol

H2O (g)= H2O (l); △H4= -44.0 kJ/mol 写出1molH2 (g) 与适量O2(g)反应生成H2O (l)的热化学方程式。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25℃、101Kpa,将1.0g钠与足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晶体,并放出18.87kJ热量,求生成1moL 氯化钠的反应热? 例2、乙醇的燃烧热: △H=-1366.8kJ/mol,在25℃、101Kpa,1kg乙醇充分燃烧放出多少热量? 例3、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1)CH3COOH(l)+2O2=2CO2(g)+2H2O(l);△H1=-870.3kJ/mol (2)C(s)+O2(g)=CO2(g);ΔH2=-393.5 kJ/mol (3)H2(g)+O2(g)=H2O(l);△H3=-285.8kJ/mol 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2(g)+O2(g)= CH3COOH(l);ΔH=? 【思考与交流】通过上面的例题,你认为反应热的计算应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练习】 1、在101 kPa时,1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 kJ的 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100 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高中化学选修4复习学案1-4

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 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 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 (2).单位: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 热 化学键形成—— 热 放热反应 (放热 吸热) △H 为“ ”或△H 0 吸热反应 (吸热 放热)△H 为“ ”或△H 0 ☆ 常见放热反应:① ② ③ ④ ⑤ ☆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l ② ③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必须标明聚集状态( 分别表示固 液 气态,溶质用 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 ,也可以是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 ;反应逆向进行,△H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 时, 。燃烧热的单位用 表示。 ※注意: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 。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 ④内容:放出的热量。(ΔH 0,单位 ) 四、中和热 1.概念: 溶液中, 的反应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 和 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3.弱酸或弱碱 ,所以它们反应时的中和热 57.3kJ/mol 。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用品仪器 :大烧杯(500ml ) 、小烧杯(100ml ) 、 、 量筒(50ml 2 只 )、 、 硬纸板或泡沫塑料板(有2孔)、泡沫塑料或碎纸条 盐酸(0.50mol/L )氢氧化钠溶液(0.55mol/L ) 计算公式: 误差分析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 (各反应物)和 (各生成物)有关, 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 则 。 2.使用方法 3.反应热的计算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 化学反应速率(v ) ⑴ 定义:衡量反应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的变化 ⑵ 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 计算公式: (υ:平均速率,Δc :浓度变化)单位: ⑷ 影响因素:① 决定因素(内因): (决定因素) ② 条件因素(外因):反应所处的条件2.反应物浓度、气体压强、温度、催化 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惰性气体对于速率的影响 ①恒温恒容时:充入惰性气体→总压增大,但是各分压不变,各物质浓度不变→反 应速率不变 ②恒温恒体时:充入惰性气体→体积增大→各反应物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 二、化学平衡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全套学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绪言学案 令狐文艳 班级姓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教材的内容,即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范围; 2、引导学生学习“有效碰撞”概念模型、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并对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方法有初步的领会; 3、了解催化剂的作用和研究意义。 【重、难点】 “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的学习。 一、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反应热的计算; (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3)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酸、碱、盐的本质; (4)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 二、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 有效碰撞:能够导致化学键断裂,引发化学反应的碰撞。 [思考] 为什么有些碰撞无效,而有些碰撞有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活化分子和活化能 1、活化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思考]活化分子发生的碰撞一定是有效碰撞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活化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思考] 活化能的大小决定了化学反应的难易,它会影响反应热的大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活化能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提供“活化能”的途径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四、催化剂 1、催化剂的作用 2、催化剂的研究意义 【课后反思】

高二化学选修4复习学案(全1-4章可直接打印)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课 一、焓变与反应热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思考】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变化、两大守恒、能量转化形式是什么? (1)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变化: 变化和变化。 (2)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守恒: 守恒和守恒。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 、光能、电能等。通常主要表现为的变化。 2.焓变 【思考】焓变的定义、符号、单位是什么? (1)定义:在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的。 (2)符号: 。 (3)单位: 或。 3.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相对大小的角度分析,如图所示: (2)从反应热的量化参数——键能的角度分析: (3)记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回顾】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有哪些? 【跟踪练习1】某反应的ΔH=+100kJ·mol-1,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反应活化能小于100kJ·mol-1 B.逆反应活化能一定小于100kJ·mol-1 C.正反应活化能不小于100kJ·mol-1 D.正反应活化能比逆反应活化能小100kJ·mol-1 【跟踪练习2】SF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已知:1molS(s)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280kJ,断裂1molF—F、S—F键需要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kJ、330kJ,则S(s)+3F2(g)SF6(g)的反应热ΔH为。 【练后反思】1.正确理解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

(1)E1为正反应活化能,E2为逆反应活化能,ΔH=E1-E2; (2)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但不影响焓变的大小。 2.熟记反应热ΔH的基本计算公式 ΔH=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ΔH=反应物的总键能之和-生成物的总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 【思考】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意义及书写时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概念:表示参加反应和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和变化。 如:2H2(g)+O2(g)2H2O(l) ΔH=-571.6kJ·mol-1 表示: 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kJ的热量。 3.书写注意事项: (1)注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反应热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等)有关,若在25℃、101kPa下进行的反应,可不注明。 (2)注明物质状态。常用、、、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溶液。 (3)方程式右边必须写上ΔH,并注意符号、单位。ΔH应包括“+”或“-”、数字和单位(kJ·mol-1)。 (4)注意守恒关系。原子守恒和得失电子守恒。 (5)区别于普通方程式。一般不注“↑”“↓”以及“点燃”“加热”等。 (6)注意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且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数值也要加倍。 【跟踪练习3】已知化学反应A2(g)+B2(g)2AB(g)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跟踪练习4】在298K、101kPa时,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放出热量Q kJ(Q>0),经测定完全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需要消耗5mol·L-1的KOH溶液100mL,且恰好生成正盐。则此条件下,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O2(g)4CO2(g)+5H2O(l) ΔH=-16Q kJ·mol-1 A.C4H10(g)+13 2 B.C4H10(g)+13 O2(g)4CO2(g)+5H2O(l) ΔH=-8Q kJ·mol-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