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化学

合集下载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应用核酸是一类含有大量核苷酸单元的生物大分子,在细胞中起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核酸分为两类:脱氧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下面我将介绍核酸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一、核酸的理化性质:1. 化学成分:核酸由核苷酸单元组成,单个核苷酸由一个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基团组成。

2. 结构:DNA是由两条互补的链以双螺旋结构排列而成,RNA是以单链形式存在。

DNA的碱基对是按照互补规则特异性配对的,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之间有两个氢键相连,鸟嘌呤(G)与胞嘧啶(C)之间有三个氢键相连,保持了DNA分子的稳定性。

3. 酸碱性:核酸是一种多酸性物质,可与碱性染料结合。

通过电泳技术可将核酸分离,由于核酸是多酸性的,具有负电荷,在电场中可被迁移,从而实现其分离和纯化。

4. 稳定性:由于DNA中的碱基对通过氢键相连,DNA分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在适宜条件下长期储存。

二、核酸的应用:1. 遗传学研究:核酸是遗传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遗传学研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对DNA或RNA的序列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生物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并研究基因与功能的关系。

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使用DNA测序技术对人类整个基因组进行了测序,从而为深入研究人类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2. 诊断医学:核酸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日益重要。

通过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可以在体液或组织中检测到微量的病原体DNA或RNA,从而实现病原体的快速检测和诊断。

例如,在新冠疫情中,核酸检测成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3. 基因工程:核酸在基因工程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通过将外源DNA或RNA导入细胞中,可以实现基因的插入、删除或替换,从而实现基因改造或修复。

这种技术在生物技术、农业、医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转基因作物的培育、基因治疗等。

4. 疾病治疗:核酸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

核酸化学

核酸化学

2.DNA双螺旋特征
(1)主链:两条平行的多核 苷酸链,以相反的方向,(即 一条由3΄向5΄,另一条由5΄向 3΄),围绕着同一个(想象的) 中心轴,以右手旋转方式构成 一个双螺旋形状。疏水的碱基 位于螺旋的内侧,亲水的磷酸 基和脱氧核糖以磷酸二酯键相 连成的骨架位于外侧。糖环平 面与中心轴平行,碱基平面与 中心轴相垂直。
• DNA三股螺旋结构常出现在 DNA复制、转录、重组的起始位 点或调节位点,如启动子区。 第三股链的存在可能使一些调控 蛋白或RNA聚合酶等难以与该区 段结合,从而阻遏有关遗传信息 的表达。
(3)四股螺旋DNA
•形成条件--串联重复的鸟苷酸 •基本结构单元--鸟嘌呤四联体 •碱基之间靠 Hoogsteen 键连接 •已有实验结果表明--真核细胞端 粒中存在四链结构
第4章 核酸化学
生物大分子
生物大分子是指生命体 内一些组织结构复杂的高分 子,它们是生命活动的主要 物质基础,因而被称为生命 物质。主要类型有蛋白质、 核酸、多糖、脂类。 生物大分子大多数是由 简单的组成结构聚合而成的, 蛋白质的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核酸的组成单位是核苷 酸……
第1节 核酸的种类、分布与化学组成
DNA超螺旋的形成
DNA正常的双螺旋结构 处于能量最低状态,双 螺旋中没有张力而处于 松弛状态。如果这种正 常双螺旋额外增加或减 少螺旋圈数,就会使双 螺旋内的原子偏离正常 的位置而产生张力,这 样正常的双螺旋就发生 扭曲而形成超螺旋。超 螺旋总是向着抵消初级 螺旋改变的方向发展。
大多数原核生物 : 1)共价封闭的环状 双螺旋分子 2)超螺旋结构:双 螺旋基础上的螺旋化
Erwin Chargaff (1905-1995)
(二)DNA的一级结构 由4种脱氧核苷酸 dAMP 、 dGMP 、 dCMP 、 dTMP 按 照 一定的排列顺序通 过磷酸二酯键连接 而成的没有分支的 多核苷酸链。

核酸化学PPT课件

核酸化学PPT课件

DNA与RNA结构特点
DNA结构特点
DNA是一种长链生物聚合物,组成单 位为四种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 核糖和磷酸构成。
RNA结构特点
RNA由核糖核苷酸经磷酸二酯键缩合而 成长链状分子。一个核糖核苷酸分子由 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 碱基构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指在D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 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
多肽。
基因编辑技术
如CRISPR-Cas9等,可对基因组 进行定点编辑,实现基因敲除、
敲入、突变等操作。
05
核酸药物设计与应用
抗病毒药物设 利用病毒基因序列中的特异性区域,设计与之互 补的核酸药物,通过阻断病毒基因复制或表达, 达到抗病毒效果。
靶向病毒关键蛋白的药物设计 针对病毒生命周期中的关键蛋白,设计能够与之 结合的核酸药物,从而阻止病毒的组装、释放等 过程。
RNA转录过程及调控
RNA转录的基本过程 转录起始、链延长、链终止与释放
RNA转录的酶学 RNA聚合酶、转录因子等
RNA转录的特点
模板链的选择性、转录的不对称性、 转录后加工等
RNA转录的调控
转录起始的调控、转录延伸的调控、 转录终止的调控
核酸酶作用及降解产物
核酸酶的种类与特性
01
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等
核酸的降解过程
02
核酸酶的切割作用、降解产物的生成与性质
核酸降解产物的应用
03
用于核酸序列分析、核酸检测等
03
核酸性质与功能

第三章核酸的化学

第三章核酸的化学
胸腺嘧啶(T) 尿嘧啶(U)
DNA特有
RNA特有
O
O
C
C
HN C CH3 HN CH
C CH ON
C CH ON
H
H
3、磷酸:DNA、RNA均有
HO OH
RNA(AMP)
HO OH
H
DNA(dAMP)
两类核酸的基本化学组成比较
组成成分 DNA
腺嘌呤(A) 嘌呤碱 鸟嘌呤(G)
碱基
嘧啶碱
胞嘧啶 (C) 胸腺嘧啶(T)
NH2
N
N
~ ~ O
O- P O-
O O- P
O-
O O- P
O-
NN OCH2 O
HH
H
H
OH OH 三磷酸腺苷 (ATP)
AMP ADP
ATP
1、腺苷三磷酸(ATP)
▪ 主要功能: 提供能量
能量储存
AMP
能量释放
能量储存
ADP
能量释放
AMP ADP ATP
ATP
2、环苷酸
▪ 主要功能:细胞内信号传导过程中的重 要信息分子。
➢ 1952年,Hershey和Chase利用病毒完成更有说服力的“噬菌体” 实验。
➢ 1953年J.D.Watson和F.Crick提出DNA的双螺旋结构,20世纪自 然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1990年 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
一、核酸的发现和研究简史
➢ 1953年J.D.Watson和F.Crick提出DNA的双螺旋结 构,20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RNA:NTP
三磷酸腺苷酸ATP 三磷酸鸟苷酸 GTP 三磷酸胞苷酸 CTP 三磷酸尿苷酸 UTP

核酸化学ppt课件

核酸化学ppt课件
2. 大多数真核mRNA的3´末端有一个多聚腺苷酸(polyA)结构,称为多聚A尾。
1. 大多数真核mRNA的5´末端均在转录后加上一个7-甲基鸟苷,同时第一个核苷酸的C´2也是甲基化,形成帽子结构:m7GpppNm-。
3 编码区:mRNA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是所有mRNA分子的主要结构部分,决定蛋白质分子的 一级结构。非编码区与蛋白质生物合成调控有关。
元素组成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核酸的分子组成
元素组成 C、H、O、N、P等 平均磷含量 P含量约为9%~10%。各种核酸中P接近和恒定。 故在测定组织中的核酸含量时常通过测定P的含量计算生物组织中核酸的含量。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复性:变性DNA在适当的条件下,两条彼此分开的单链可以重新缔合成为双螺旋结构,这一过程称为~。
(2)核酸的复性
不同来源的DNA、DNA与RNA、RNA和RNA之间都可以发生杂交。
核酸的杂交的应用: 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诊断: 基因诊断:如地中海贫血、分子病等 遗传病的产前诊断:胎儿羊水中收取DNA 基础研究领域: PCR技术、Sou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
—— DNA和 RNA
DNA
RNA
嘌呤(purine)
腺嘌呤(adenine, A)
鸟嘌呤(guanine, G)
嘧啶(pyrimidine)
胞嘧啶(cytosine, C)
尿嘧啶(uracil, U)
胸腺嘧啶(thymine, T)
二、 戊 糖
(构成RNA)





核糖(ribose)

生物化学第三章核酸

生物化学第三章核酸

第三节 RNA的结构与功能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RNA
• DNA和RNA的区别
不同点 戊糖 碱基 二级结构 碱基互补配对 种类 RNA 核糖 G C A U 单链 忠实性较低 多 (mRNA,rRNA, tRNA 等) DNA 脱氧核糖 G C A T 双链 忠实性高 少

碱基互补配对: 腺嘌呤/胸腺嘧啶(A-T)
4.双螺旋表面存在大沟和小沟
小沟
大沟
(二) DNA二级结构的多样性
• 三种DNA构型的比较
螺距 旋向 (nm) 每圈碱 基数 螺旋直径 (nm) 骨架 走行
存在条件
A型 右手 B型 右手
2.3 3.54
11 10.5
2.5 2.4
平滑 平滑
体外脱水 生理条件
(二)碱基
碱基(base)是含氮的杂环化合物。
腺嘌呤
嘌呤 碱基 嘧啶 鸟嘌呤 存在于DNA和RNA中
胞嘧啶
尿嘧啶 胸腺嘧啶 仅存在于RNA中 仅存在于DNA中
NH2
嘌呤(purine,Pu)
N 7 8 9 NH
N
N
NH
5 4
6 3 N
1N 2
腺嘌呤(adenine, A)
O N
N
NH
NH
鸟嘌呤(guanine, G)
(二) 原核生物DNA的环状超螺旋结构
原核生物DNA多为环状,以负超螺旋的形 式存在,平均每200碱基就有一个超螺旋形成。
DNA超螺旋结构的电镜图象
(三) DNA在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组装
真核生物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基本单位是核小体
DNA染色质呈现出的串珠样结构。 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是核小体(nucleosome)。

生物化学第二章核酸化学

生物化学第二章核酸化学

核酸分类及命名规则
核酸可分为DNA和RNA两大类,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基因组DNA、病毒DNA、mRNA、tRNA、 rRNA等。
核酸的命名通常包括种类、来源和特定序列信息,如人类基因组DNA可命名为hgDNA,mRNA可命 名为信使RNA等。
02
DNA结构与性质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 组成,形成右手螺旋结构。
长约21nt的双链RNA,可引导RISC复合物识别并切割靶mRNA,实现基因沉默。
其他小分子RNA
如piRNA、snoRNA等,在基因表达调控、RNA修饰等方面发挥作用。
04
核酸理化性质与分离纯化方法
核酸溶解度和沉淀条件
溶解度
核酸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一般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 剂。其溶解度受温度、pH、离子强度等因素的影响。
非同源重组
发生在非同源序列之间的重组过程。这种重 组不依赖于序列之间的相似性,而是通过一 些特殊的蛋白质和酶的作用来实现DNA片 段的连接。非同源重组可能导致基因的重排 和染色体的不稳定,进而对生物体产生遗传 影响。
07
总结与展望
核酸化学领域重要成果回顾
核酸结构与功能研

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和RNA多 种功能,阐明了遗传信息存储、 传递和表达机制。
05
核酸酶及其作用机制
限制性内切酶和外切酶作用方式
限制性内切酶
识别DNA分子中的特定核苷酸序 列,并在该序列内部进行切割, 产生特定的DNA片段。
外切酶
从DNA或RNA链的末端开始,逐 个水解核苷酸,释放单个的核苷 酸或寡核苷酸。
DNA连接酶在基因工程中应用
连接DNA片段

核酸化学ppt课件

核酸化学ppt课件

取代基
取代位置 核苷
m22 N
取代基的数目
取代基用下列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
甲基m 甲硫基ms 异戊烯基i
乙酰基ac 羟基o或h
羧基c
氨基n 硫基s
注意:
含修饰核糖的核苷即2’-O-甲基核苷的表示方法,在 核苷符号的右下方注上一个小写m。
例: 2’-O-甲基腺苷 Am
(二)核苷酸(nucleotide, Nt)
第二节 核酸的组成
一 碱基(base):又称含氮碱
(1)嘧啶碱(pyrimidine, Py)
(2)嘌呤碱(purine, Pu)
其它嘌呤(核酸的代谢产物): 黄嘌呤、次黄嘌呤、尿酸等
(3)修饰碱基(modified base): 也称稀有碱基(minor base)
二、核苷、核苷酸
(一)核苷(nucleoside)
3.螺距为3.4 nm,含10个碱基 对(bp),相邻碱基对平面间 的距离为0.34 nm。螺旋直径为 2 nm。 氢键维持双螺旋的横向稳定。
碱基对平面几乎垂直螺旋轴,
碱基对平面间的疏水堆积力维 持螺旋的纵向稳定。
4.碱基在一条链 上的排列顺序不 受限制。遗传信 息由碱基序所携 带。 5.DNA构象有 多态性。
反向的两条多核苷酸链,右手螺旋。
与B-DNA不同点 :
(1)螺体宽而短,直径2.55nm;11个核苷酸一圈,螺距2.46nm。
(2)碱基的倾角大一些:倾角19º。
A-DNA:RNA分子中的双螺旋区;DNA-RNA杂交分子。 A-DNA和B-DNA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推测在转录时,DNA
分子发生B→A的转变。
1.DNA分子中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RNA
简写方法:线条式、文字式

高三化学核酸知识点总结

高三化学核酸知识点总结

高三化学核酸知识点总结核酸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遗传物质,对于高三化学学习来说,掌握核酸的相关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高三化学核酸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你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一、核酸的基本结构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核苷酸又由糖、碱基和磷酸组成。

在DNA中,糖为脱氧核糖,碱基包括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而在RNA中,糖为核糖,碱基包括腺嘌呤(A)、鸟嘌呤(G)、尿嘧啶(U)和胞嘧啶(C)。

二、DNA和RNA的区别与功能1. 结构上的区别DNA呈双螺旋结构,RNA呈单链结构。

2. 功能上的区别DNA是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分子,包含了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全部内容;RNA在DNA的指导下,参与到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还可以作为调控基因表达的介质。

三、核酸的生物学功能1. DNA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生成两条完全相同的DNA分子的过程,确保后代细胞能够遗传与原细胞相同的遗传信息。

2. 转录:是指DNA中的遗传信息被转录成RNA的过程,其中mRNA负责携带信息到核糖体中,参与蛋白质合成。

3. 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中,通过mRNA的信息,将氨基酸按照规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形成多肽链,最终合成蛋白质。

四、核酸的化学性质1. 碱基间的配对规则在DNA中,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形成两个氢键,鸟嘌呤(G)与胞嘧啶(C)形成三个氢键。

这种特定的碱基配对规则保证了DNA的稳定性和准确复制。

2. 核苷酸的酸碱性核苷酸是含有磷酸根的酸性物质,可以通过脱去一个或多个磷酸基团,释放出负电荷。

五、与核酸相关的实验技术1. DNA电泳:利用DNA的带电性质,在电场的作用下,将DNA分子按照大小分离出来,以便检测DNA的长度和纯度。

2. 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体外复制DNA的技术,可以快速扩增少量DNA样品。

3. 基因工程: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宿主细胞中,从而改变其基因组,实现基因的修饰和转染。

核酸的化学组成

核酸的化学组成
NH2
O
H3C
NH
N
NH
N 1
6
N H O
N H
O
N H
O
2,4-二氧嘧啶
2-氧-4-氨基嘧啶
5-甲基-2,4-二氧嘧啶
U
C
T
组成核酸的稀有碱基

核酸中除了5类基本的碱基外,还有一些含量甚 少的碱基,称为稀有碱基。
O
N N N N O N N
NH2
—CH3
I
m5C
DHU
碱基的结构特征
碱基都具有芳香环的结构特征。嘌呤环和嘧啶 环均呈平面或接近于平面的结构。 碱基的芳香环与环外基团可以发生酮式—烯醇 式或胺式—亚胺式互变异构。
DNA
D-2-脱氧核糖
A
NH2 N
鸟嘌呤
嘌呤
6
1N 2 5
guanine
7 N
O
N 3
4
N 9
8
N
N NH
N H
N
N H
N
NH2
A
G
1.组成核酸的碱基 尿嘧啶 uracil
O
嘧啶
4 3N 2 5
胞嘧啶 胸腺嘧啶 cytosine thymine
O
O
C2’-endo(2E) C5’ 4’ 3’ O 2’ 1’ N C5’ 4’
N O 3’ C3’-exo(E3) 2’ 1’
C2’-exo(E2)
(2)扭转式 糖环的C2’和C3’都偏离平面而且偏离方向相反称 为扭转式折叠(Twist,简写为T )。如C2’-endo C3’-exo(23T), C2’-exo-C3’- endo(3T2) 。上述几种构 象可分别以侧视简图表示:

第三章 核酸化学

第三章 核酸化学

反向平行是指一条链是 5’
一条链必为3’ 5’端。
3’ 端,则另
(二)DNA的二级结构
•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

(2)磷酸与核糖彼此通过3’,5’-磷酸 二酯键相连接位于双螺旋外侧,形成 DNA分子的骨架。碱基位于内侧。碱 基平面与螺旋轴基本垂直,糖环平面 与螺旋轴基本平行。
(二)DNA的二级结构
3.多磷酸核苷酸
A
P ~ P ~ P
O
腺苷一磷酸 (AMP) 二磷酸腺苷(ADP) 三磷酸腺苷(ATP) ATP参与多种物质代谢,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NMP NDP
dNMP
RNA
AU U C G
dNDP dNTP
DNA
A T C G
NTP
AMP UDP CTP
dGMP dADP dTTP
( TTP )
功能: 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体,是蛋白质
生物合成场所。
结构: 核蛋白体有大、小两个亚基组成。
特点:
数量最多。
(三)mRNA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帽子结构” 的作用:
防止mRNA被降解。 蛋白质生物合成时被起始因子识别的标志。
Poly A的作用:引导mRNA由胞核转移到胞质。
点滴积累
1. DNA的一级结构实质是指碱基的排列顺序。 2. DNA的二级结构是双螺旋型,其要点包括:由两条反向 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中心轴形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位 于螺旋外侧,碱基位于螺旋内侧;碱基配对具有一定的 规律性,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 3.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及稳定因素。 4. 3种RNA的空间结构决定了它们在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 中的不同作用。
E.S
• • • • • •

核酸化学知识点总结

核酸化学知识点总结

核酸化学知识点总结一、核酸的化学结构1. 核酸的基本结构核酸是由核苷酸组成的,核苷酸又由碱基、糖和磷酸组成。

碱基分为嘌呤和嘧啶两类,嘌呤包括腺嘌呤(A)和鸟嘌呤(G),嘧啶包括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或尿嘧啶(U)。

糖分为核糖和脱氧核糖,其中RNA中的糖为核糖,DNA中的糖为脱氧核糖。

核苷酸是由碱基和糖组成的核苷,再与磷酸结合形成核苷酸。

2. 核酸的二级结构核酸的二级结构是指单条核酸链上碱基序列所具有的空间结构。

DNA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由两条互补的DNA链通过氢键相互缠绕形成。

RNA分子没有固定的二级结构,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以形成双链结构。

3. 核酸的三级结构核酸的三级结构是指单条核酸链在立体空间上所呈现的结构。

DNA分子呈现出右旋的螺旋结构,RNA分子则可以形成各种复杂的结构。

4. 核酸的四级结构核酸的四级结构是指多条核酸链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更为复杂的结构。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核酸分子可以形成四级结构,并参与到一些生物学过程中。

二、核酸的功能1. 遗传信息的储存与传递核酸是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携带者,DNA分子储存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RNA分子则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参与到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中。

2. 蛋白质合成核酸通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参与到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

DNA分子在转录过程中产生mRNA,mRNA再通过翻译过程将基因信息翻译成蛋白质。

3. 调节基因表达在一些生物学过程中,核酸可以通过转录调控、剪接调控和甲基化调控等方式来参与到基因的表达调节中。

4. 氧化磷酸化核酸分子参与到细胞内氧化磷酸化过程中,通过释放出磷酸来提供细胞内化学能量,并维持细胞内正常生理活动。

三、核酸的合成1. DNA的合成(DNA合成)DNA的合成是DNA聚合酶在DNA模板的引导下,将合适的脱氧核苷酸三磷酸酶与新合成的核甙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使DNA链不断延长的过程。

DNA合成是细胞分裂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手段。

04 核酸化学

04 核酸化学

DNA的超螺旋结构
原核生物DNA的高级结构 DNA在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组装Fra bibliotek赵丹丹
第4章 核酸化学
37
1、DNA的二级结构
1953年,James.Watson和Francis.Crick 提出了DNA二级结构模型——双螺旋 结构模型。 主要有三方面的依据: 一是已知核酸化学结构和核苷酸键长 与键角的数据; 二是Chargaff发现的DNA碱基组成规律, 显示碱基间的配对关系; 三是对DNA纤维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 获取的精确结果。
赵丹丹
第4章 核酸化学
47
(2)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因素
氢键(hydrogen bond) ,重要因素 ; 碱基堆积力(base stacking action) ,主要因素。 碱基堆积使双螺旋内部形成疏水核心,从而有利于碱基间 形成氢键; 离子键,磷酸基团在生理条件下解离,使DNA成为一种 多阴离子,这有利于与带正电荷的组蛋白或介质中的阳离 子之间形成静电作用,能减少双链间的静电排斥,有利于 双螺旋的稳定 。
赵丹丹
第4章 核酸化学
49
Comparison of the A、B and Z forms of DNA The B form is the most stable structure for a random-sequence of DNA molecule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and is therefore the standard point of reference in any study of the properties of DNA.
赵丹丹
胞嘧啶脱氧核苷
第4章 核酸化学 16

10-核酸化学

10-核酸化学
(cGMP); • 重要代谢中间物:PAPS(3’-磷酸腺苷-5’-磷
酸硫酸)、SAM(S-腺苷甲硫氨酸)、UDPG (鸟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A(鸟苷二磷 酸葡萄糖醛酸)、CDP-胆碱(乙醇胺)等
• ATP 分子的最显著特点是含有 两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 可以释放出大量自由能。
• ATP 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能量 转换中间体。ATP 水解释放出 来的能量用于推动生物体内各 种需能的生化反应。
• ATP 也是一种很好的磷酰化剂。 磷酰化反应的底物可以是普通 的有机分子,也可以是酶。磷 酰化的底物分子具有较高的能 量(活化分子),是许多生物 化学反应的激活步骤。
ATP的性 质
cAMP和cGMP
• cAMP(3’,5’- 环 化 腺苷酸)和 cGMP(3’,5’- 环 化 鸟苷酸)的主要功能 是作为细胞的第二 信使。
3、表示方法:结构式、线条式、文字缩写
核酸的一级结构:一分子核苷酸的3’-位羟基与
另一分子核苷酸的5’-位磷酸基通过脱水可形成3’,5’-磷 酸二酯键,将两分子核苷酸连接起来。
二、DNA的空间结构
(一)DNA的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 双螺旋结构
碱基组成规则(Chargaff规则) [A]=[T],[G]=[C];
O
N-
NH+
pK3' 12.4
N-
N
H2N
N
H
NH
H2N
N
N-
核苷 nucleoside
糖与碱基之间的C-N键,称为C-N糖苷键。
NH2
OH
NNΒιβλιοθήκη NNNH2 N
OH N
NN HOCH2 O

生物化学重点_第二章核酸化学

生物化学重点_第二章核酸化学

生物化学要点 _第二章核酸化学第二章核酸化学一、核酸的化学构成 :1、含氮碱 : 参加核酸与核苷酸构成的含氮碱主要分为嘌呤碱与嘧啶碱两大类。

构成核苷酸的嘧啶碱主要有三种——尿嘧啶 (U) 、胞嘧啶 (C)与胸腺嘧啶 (T),它们都就是嘧啶的衍生物。

构成核苷酸的嘌呤碱主要有两种——腺嘌呤 (A) 与鸟嘌呤 (G),它们都就是嘌呤的衍生物。

2、戊糖 :核苷酸中的戊糖主要有两种,即β-D- 核糖与β-D-2- 脱氧核糖 ,由此构成的核苷酸也分为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酸两大类。

3、核苷 :核苷就是由戊糖与含氮碱基经脱水缩合而生成的化合物。

由“罕有碱基”所生成的核苷称为“罕有核苷”。

如 :假尿苷 (ψ)二、核苷酸的构造与命名:核苷酸就是由核苷与磷酸经脱水缩合后生成的磷酸酯类化合物,包含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酸两大类。

核苷酸又可按其在 5’位缩合的磷酸基的多少 ,分为一磷酸核苷 (核苷酸 )、二磷酸核苷与三磷酸核苷。

别的 ,生物体内还存在一些特别的环核苷酸 ,常有的为环一磷酸腺苷 (cAMP) 与环一磷酸鸟苷 (cGMP),它们往常就是作为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

核苷酸往常使用缩写符号进行命名。

第一位符号用小写字母 d 代表脱氧 ,第二位用大写字母代表碱基 ,第三位用大写字母代表磷酸基的数量 ,第四位用大写字母 P 代表磷酸。

三、核酸的一级构造 :核苷酸经过 3’ ,5-磷’酸二酯键连结起来形成的不含侧链的多核苷酸长链化合物就称为核酸。

核酸拥有方向性,5’-位上拥有自由磷酸基的尾端称为5’-端,3’-位上拥有自由羟基的尾端称为3’-端。

DNA 由 dAMP 、dGMP、dCMP 与 dTMP 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所构成。

DNA 的一级构造就就是指 DNA 分子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摆列次序及连结方式。

RNA由AMP,GMP,CMP,UMP 四种核糖核苷酸构成。

四、 DNA 的二级构造 :DNA 双螺旋构造就是 DNA 二级构造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就是 Watson与 Crick 两位科学家于 1953 年提出来的一种构造模型 ,其主要实验依照就是 Chargaff 研究小组对 DNA 的化学构成进行的剖析研究,即 DNA 分子中四种碱基的摩尔百分比为 A=T 、 G=C、 A+G=T+C(Chargaff 原则 ),以及由 Wilkins 研究小组达成的 DNA晶体 X 线衍射图谱剖析。

核酸的化学式

核酸的化学式

核酸的化学式核酸是生命的基础分子之一,是构成基因的重要物质。

其化学式为C10H12N5O3,是由核苷酸组成的长链分子。

核苷酸是核酸的单体,由糖、碱基和磷酸组成。

糖和碱基是核苷酸的基本结构单元,磷酸则是连接核苷酸的桥梁。

核酸的化学式的研究对于了解其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核酸的化学结构核酸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是由糖、碱基和磷酸三个部分组成的。

糖是核苷酸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有两种,分别是脱氧核糖和核糖。

核糖的化学式为C5H10O5,脱氧核糖的化学式为C5H10O4。

在核酸中,DNA中的糖为脱氧核糖,而RNA中的糖为核糖。

碱基是核苷酸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核酸中最为重要的化学结构之一。

碱基有两类,分别是嘌呤和嘧啶。

嘌呤有两个环,其化学式为C5H4N4,包括腺嘌呤和鸟嘌呤;嘧啶有一个环,其化学式为C4H4N2,包括胸腺嘧啶和尿嘧啶。

在DNA中,碱基有四种,分别为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和鸟嘌呤;在RNA中,碱基有三种,分别为腺嘌呤、鸟嘌呤和尿嘧啶。

磷酸是连接核苷酸的桥梁,其化学式为PO4。

在核苷酸中,磷酸连接糖和碱基,形成核苷酸的长链结构。

核酸中的磷酸基团是负电荷,因此,核酸的结构呈现出负电的特性。

核酸的功能核酸是生命的基础分子之一,其功能非常重要。

DNA是生命的遗传物质,可以传递父母亲的遗传信息给下一代,因此,DNA是生命的基础。

RNA则是DNA的转录产物,可以将DNA中的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合成指令,因此,RNA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遗传功能外,核酸还具有调节基因表达、参与细胞分裂等重要功能。

在细胞周期中,DNA需要不断地复制,以保证细胞的正常分裂。

RNA则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调节细胞的代谢活动。

结语核酸是生命的基础分子之一,其化学式为C10H12N5O3。

核酸由核苷酸组成,核苷酸是由糖、碱基和磷酸三个部分组成的。

核酸的化学结构对于了解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3-核酸化学PPT课件

第二章3-核酸化学PPT课件


戊糖在外,双螺旋每转一
小 沟
周 为10碱基对(bp)

A型结构

碱基平面倾斜20º,螺旋
变粗变短,螺距2~3nm。
2.0 nm
大 沟
DNA的三级结构
➢DNA的三级结构:指双螺旋进一步扭曲 形成的超螺旋。 ➢包括:线状DNA形成的纽结、超螺旋和 多重螺旋、环状DNA形成的结、超螺旋 和连环等
线状DNA形成的超螺旋
▪ 多核苷酸链均有5’-末端和3’-末端 ▪ 核酸的碱基顺序本身就是遗传信息存储的分子形
式。生物界物种的多样性即寓于DNA分子中四种 核苷酸千变万化的不同排列组合之中。
二、DNA的二级结构
DNA的双螺旋模型
▪ 1953年,J. Watson和F. Crick 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DNA结晶的X-衍射图谱和 分子模型,提出了著名的
➢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生物学功能的片 段称为基因(gene)。
➢一个生物体的全部DNA序列称为基因 组(genome)。
RNA的结构与功能
▪ 一、结构特点
1. 碱基组成 A、G、C、U (A= U/G=C)
稀有碱基较多,稳定性较差,易水解 2. 多为单链结构,少数局部形成螺旋 3. 分子较小 4. 分类 ➢mRNA ➢tRNA ➢rRNA
三、核酸的变性
▪ 稳定核酸双螺旋次级键断裂,空间结构破坏,变成单链结 构的过程。核酸的的一级结构(碱基顺序)保持不变。
▪ 变性表征 生物活性部分丧失、粘度下降、浮力密度升高、紫外
吸收增加(增色效应) ▪ 变性因素
pH(>11.3或<5.0) 变性剂(脲、甲酰胺、甲醛) 低离子强度 加热
➢核酸是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类大分子酸 性物质,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 核糖核酸(DNA)两大类。

核酸的化学

核酸的化学
2′ 1′
H
HOH2C 5′ O
4′ 3′
HOH2C 5′ O
4′ 3′ 2′
OH
1′
OH
OH
OH
OH
核 糖 尿苷
核 糖 假尿苷 (ψ)
(四)核苷酸
N H O
-
H
N
9
H
N
O
-
-
O —
P ‖ O
~O

P ‖ O
~O

-
O
-
N H 腺嘌呤
P HOH2C 5′ O OH ‖ 4′ 1′ O 3′ 2′ OH OH AMP ADP
O
5′
O=P—O—CH2 O O
1′ 3′
G
G
T
A
OH OH O
P
3′ 5′
P
P
OH
O=P—O—CH2 O
5′
T
O
-
3′
pGpTpAOH
pG-T-A pGTA
OH OH O
-
O=P—O—CH2 O
5′
A
O
3′
OH OH
(二)DNA的双螺旋结构
1953年,Watson 和Crick 提出。
1.双螺旋结构的主要依据 (1)Wilkins和Franklin发现不同来源的DNA纤维具有相 似的X射线衍射图谱。 (2)Chargaff发现DNA中A与T、C与G的数目相等。后 Pauling 和Corey发现A与T生成2个氢键、C与G生成3个 氢键。 (3)电位滴定证明,嘌呤与嘧啶的可解离基团由氢键连 接。
0.2 0.1 0 220
240
260 ¨³ ² ¤ /n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游离循环DNA的研究进展摘要:循环DNA 是近些年发现的生物标志物。

健康人含有微量的循环DNA,疾病状态下其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尽管目前循环DNA 的来源尚无定论,但它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已广受关注。

通过监测循环DNA 总水平变化及相关肿瘤基因的异常改变,可以实现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产前疾病的监测与筛查;以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病情监测等。

关键词:循环D N A ;临床应用;恶性肿瘤;产前诊断正文:游离循环核酸(Free circulating nucleic acids)是一种存在于动植物和人的体液中的细胞外游离状态核酸。

目前已经在血浆、血清、尿液、前列腺液、支气管灌洗液、唾液、脑脊液、胃液、胆汁、淋巴液、腹腔液及粪便中检测到了游离循环核酸。

已发现的游离循环核酸包括游离循环DNA 和游离循环RNA。

循环DNA是存在于外周血、滑膜液等体液中的细胞外DNA,亦称游离DNA。

循环DNA 由双链DNA、单链DNA及其混合物组成,其存在形式有两种:游离DNA和DNA-蛋白质复合物。

人循环DNA和基因组DNA在核苷酸及碱基组成上基本一致,与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密不可分,近年来, 随着对游离循环核酸研究的不断深入, 特别是游离循环DNA的检测已经在疾病监控、胎儿产前诊断和肿瘤研究中取得众多进展。

为此,本文将对循环DNA 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来源作简单介绍。

1循环DNA的来源虽然目前人们对循环DNA真正的来源仍未达成共识,但已有研究表明健康人和恶性肿瘤患者循环DNA在量和质上均有区别,且来源不同。

Suzuki等[1]发现健康人中循环DNA 水平非常低,仅有3.6~5.0ng/ml,而且其片段大多小于180 bop。

小于180 bop的循环DNA 片段多数是在经历凋亡诱导的细胞培养液中发现,而大于10,000 bop的多数是在经历坏死诱导的培养液中发现,这与Suzuki等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表明正常人循环DNA主要来源于凋亡细胞。

恶性肿瘤患者的循环DNA水平明显增加,其来源也较健康人更为复杂,到目前虽仍无定论,但是有几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1)来自肿瘤细胞的坏死和/或凋亡。

Jar等[2]诱导了小鼠肝细胞的坏死和凋亡,分析其细胞培养液中的循环DNA片段,并与恶性肿瘤患者的相比较,发现二者特征相同;Deliverer等[3]将循环DNA电泳,发现有凋亡细胞所特有的“梯形”条带。

(2)来自肿瘤细胞或微转移灶裂解,即进入外周循环的肿瘤细胞或者微转移灶细胞裂解释放DNA,但Ran等[4]却认为血浆中没有足够的肿瘤细胞能够产生如此高水平的循环DNA。

(3)来自肿瘤细胞自发释放。

Cheng等[5]动态监测恶性肿瘤放疗患者循环DNA,发现在放疗后两周内循环DNA水平明显上升,之后稳定下降,这提示随着肿瘤细胞的减少,其释放的循环DNA也逐渐减少。

关于循环DNA的来源,上述观点都有存在的可能,但具体以哪一种为主,可能和患者所处的疾病状态以及患者的自身免疫状况有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证实。

2游离循环DNA的生物学性质1947年, Mendel和Metals[6]使用高氯酸沉淀的方法在人血浆和血清中检测出DNA, 但这一发现随后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直到20 世纪60 年代, 人们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体内发现高水平的游离循环DNA[7], 才逐渐重新重视当初Mandel 和Metals的发现。

人们又在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胰腺炎、炎症性肠病、肝炎和癌症患者体内检测到了高水平的游离循环DNA[8, 9]。

游离循环DNA具有DNA双螺旋结构[10], 不能被Raze 和链霉蛋白酶切割, 但是它可以被DanesⅠ消化。

经电镜和蔗糖梯度沉淀分析, 游离循环DNA的分子大小在500 bp~30 kb 之间。

游离循环DNA部分以复合体的形式存在或者通过蛋白质结合在细胞表面, 但是人们目前还没有对复合体进行研究。

3循环DNA的临床应用随着对循环DNA基础研究的深入,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包括循环DNA总水平的变化、循环DNA各种基因性质的变化,如微卫星改变、基因甲基化改变、基因突变等。

这些研究均希望将循环DNA应用到临床工作中,如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产前诊断等。

3.1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各种基因改变密切相关,随着对循环DNA及肿瘤相关基因改变的深入研究,发现循环DNA在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包括从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到预后评估的全过程均有重要意义。

3.1.1 早期诊断早期诊断对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意义重大。

Suzy等[11]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健康人循环DNA分别进行定量检测,发现健康人循环DNA平均浓度只有18 nag/ml,而Ian 期和IBM期患者已分别达到320 nag/ml和344 nag/ml,可见循环DNA在恶性肿瘤早期就已经升高。

Flaming等[12]研究大肠癌患者循环DNA水平发现:其在A期(Dukes分期)就明显上升,以12.5 nag/ml为界限,其诊断大肠癌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1.3%和73.3%。

此外,Robert等[13]对不同分期的大肠癌患者和正常人循环DNA中SEPT9基因甲基化进行研究,结果I/II期大肠癌患者循环甲基化SEPT9的检出率为62%,对不同分期患者检出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2%和90%,这提示循环SEPT9甲基化对大肠癌患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3.1.2 疗效监测监测恶性肿瘤病人的治疗效果有利于进行个体化治疗。

Gatchis等[1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循环DNA进行检测,发现化疗后病情稳定或者缓解的患者循环DNA浓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所下降,而病情恶化者有所升高。

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治疗过程中,N-my基因扩增情况是评价患儿预后以及化疗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有些患儿N-my 基因扩增阴性。

Yogi等[15]对N-my基因扩增阴性患儿的DCR2基因甲基化状态进行研究,通过检测DCR2甲基化特异性序列(M)和DCR2启动子区域参考序列(R),用M/R评估DCR2的甲基化状态,发现化疗后完全缓解的患儿循环DCR2的M/R明显下降,而缓解后又复发的患儿该比值明显上升。

这表明循环DCR2的甲基化水平可用于神经母细胞瘤,尤其是N-my基因扩增阴性的患儿化疗后的疗效监测。

3.1.3 评估预后良好的预后指标有助于正确评估患者的预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提高生存质量。

Bastian等[16]检测了192名接受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患者的循环DNA水平,发现存在对预后不利因素,如Gleason评分较高、临床分期较晚、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水平较高等的患者,其循环DNA水平明显升高,同时还发现复发患者的循环DNA平均浓度为13.7±34.1 nag/ml,而无复发患者仅为3.8±33.6 nag/ml,这说明循环DNA 对前列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非常重要。

循环DNA总水平及其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改变贯穿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的全过程。

3.2在产前疾病监测与筛查中的应用目前产前诊断越来越受国家和个人的关注。

传统的产前诊断方法包括羊膜腔穿刺、绒毛活检等,但是很多孕妇不能接受,因为这些方法创伤较大,还有致流产的危险。

循环DNA 的应用将有可能改变这一局面。

孕妇循环DNA 包括母体和胎儿两个来源的DNA。

Birch等[17]通过对活产男性胎儿的孕妇进行产前循环胎儿DNA特异性Y染色体基因检查,以99%的敏感度和100%的特异性鉴别出男性胎儿。

同时对孕妇总循环DNA定量检测发现,早期妊娠和晚期妊娠时总循环DNA浓度比中期妊娠高。

这提示可以对孕妇总循环DNA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不同孕期出现的异常情况。

Stanghellini等[13]在无精症缺失基因(DAZ)的重复序列区域(DAZ4M8)设计了一个多位点探针,结合探针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有效定量了早期妊娠的循环胎儿DNA,表明其在妊娠早期就可以检测到,建议将此方法用于循环胎儿DNA的定量监测。

Sailor等[18]对Red阴性孕妇产前循环胎儿DNA的Red第7和第10外显子进行扩增,分析胎儿Red血型,之后对初生婴儿进行Red血型鉴定,二者结果完全一致,表明循环胎儿DNA 的检测在胎儿Red血型鉴定中较为可靠。

这一结果对于妊娠Red阳性胎儿的Red阴性孕妇意义重大,可以预知产后婴儿溶血的发生。

另有研究发现[19],先兆子痫的孕妇循环胎儿DNA平均浓度比同胎龄的正常孕妇高出5倍多。

Christina等[20]通过鸟枪法测序技术对孕妇循环DNA进行高通量测序,成功检测了21三体,18三体及13三体的胎儿。

这些研究表明循环DNA为产前疾病监测与筛查提供了重要信息。

和传统的产前诊断方法(如羊膜腔穿刺、绒毛活检)相比,循环DNA有以下几方面诊断优势[21] :(1)血浆标本易于采集、创伤小,对孕妇及胎儿均无危险,孕妇及其家属易于接受;(2)在早期妊娠就可以检测到,可用于动态监测;(3)价格相对优廉。

循环DNA在产前疾病监测与筛查中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3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除了肿瘤学和胚胎医学, 游离循环DNA 的检测也被有效地应用在对其他疾病的研究中。

这些疾病包括外伤、中风、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于外伤的患者的研究发现其体内的血浆游离循环DNA的浓度在受伤一小时内会上升, 同时游离循环DNA浓度与受伤的程度有关[22]。

此外, 对于治疗中的患者的游离循环DNA 的检测可以预测其在器官衰竭, 急性肺损伤, 急性呼吸综合症以及死亡方面的情况。

同样, 对中风患者研究发现, 其体内游离循环的β-globing DNA的浓度要高, 这可以作为一个预测中风患者死亡情况的标志物[23]。

研究人员研究发现, 在胸痛(急性呼吸综合症)患者血浆中的游离循环DNA浓度是上升的, 上升的水平与损伤的程度相关; 在 2 年内死亡的患者, 其血浆内游离循环DNA浓度是最高的。

对游离循环DNA 的检测也有效地应用在对器官移植排斥的检测中。

对捐献者特异游离循环DNA的检测可以有效地预测肾移植排斥情况[24]。

4小结尽管人们目前对循环DNA的临床应用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但是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比如,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技术方法仍然不成熟,关于循环DNA的定量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等等。

不过,自从血浆和血清中游离循环DNA 的发现, 该领域不断发展。

在许多国家, 对孕妇血浆中的胎儿DNA已经应用在对胎儿血型鉴定的常规检查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