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起承转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沙县实验中学语文学科教案设计授课班级1407、1408 课时安排 1
课题诗词的结构——“起”“承”“转”“合”
课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分析大纲要求了解诗歌的结构,读懂诗歌。
知识与
能力
了解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传承古代文化精神。
重、难
点阐释
掌握一般诗歌的思路和章法,从结构入手读懂诗歌。学法指导
教具设计
教学过程问题引导二次备课
诗词的结构——“起”“承”“转”“合”
诗词的结构又称章法,分“起”“承”“转”“合”四部分。
起:即起句,用一个话头,引出下面想说的话。
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引起波澜。
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一、“起”定基调
近体诗的起句为一诗之首句或者首联,地位很重要。
常见的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
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
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二、“承”“起”续境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承句联多为写景或事,
在结构上:1、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
三、“转”制造波澜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关注“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由此可见,“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转”
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四、妙“合”主旨
“合”它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从内容上说,“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
“合”句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言有尽而意无穷,使人回味无穷
首先,我们看看诗的起承转合。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全诗“起”,写了从正面和侧面看庐山分别
是“岭”和“峰”,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奠定基础。
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二句“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承”,它是承“成岭”、“成峰”而来的,
是对观看效果不同的解释。
不识庐山真面目,
——第三句“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一句是“转”,是诗人在上面的基础上而宕
开一笔,视野由观山转移到了探究(虚写)。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后一句“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合”,既回答了上句“不识庐山真
面目”的原因,也诗歌得到完整的收束。
下面再以王昌龄的《闺怨》为例,说说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体现。全诗如下:
闺中少妇不知愁,——首先“闺中少妇不知愁”,这是“起”,写出了“少妇”无忧无虑的感受。春日凝妆上翠楼。——接着的“春日凝妆上翠楼”,这是“承”上句的“不知愁”而来。
这里,诗人写少妇相思之情,不是直接进入,而是迂回曲折,
忽见陌头杨柳色,——所以,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承接上一句而转“转合”,其中一个“忽”
字,明确地表明了少妇的情感发生了变化。
悔教夫婿觅封侯。——最后“悔教夫婿觅封侯”,是诗歌的“合”,是少妇“怨”的集中表现,其
中的“悔”字很好地少妇“不知愁”而达到最后的“怨”情。
可以说,诗人的构思婉转曲折,很有吸引力,而且卒章显志,使诗歌的感染力增强。
其次,我们看看词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
我们以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例。全词如下:
昨夜雨疏风骤,——首先的“昨夜雨疏风骤”,这是全词的“起”句,它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
浓睡不消残酒。——接承上句而来,写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词人的状态。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接着“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是由“浓睡不
消残酒”而转词人醒了,就问“卷帘人”天气。
知否,知否?——接着的“知否,知否”是又一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
应是绿肥红瘦!——最后“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纠正。
诗人通过“风骤”而推知“海棠”应是“绿肥红瘦”,从而借“绿肥红瘦”形象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生伤感和寂寞的心情。
再次,我们看看曲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
以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全曲词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起句“枯藤老树昏鸦”,诗人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几个意象,描写了秋天傍晚昏暗的景色,为“断肠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接着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两句是“承”,诗人的视角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断肠人”眼前让人悲伤的景物。特别是诗人
在描写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温馨的,正是这句
温馨的描写,引发了“古道西风瘦马”中的“断肠人”的伤感。
夕阳西下,——接着“夕阳西下”就“转”,整体上的背景由昏暗转到“夕阳”亮色,通过“夕阳西下”来暗示了“断肠人”无家可归处境,为后面的“断肠人在天涯”设置
了情感背景。
断肠人在天涯。——所以,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是“合”,是诗人伤感情感的集中表达。
总之,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思维进程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而且使诗歌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教学反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