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价值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的价值和科学家的责任

一、科学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的主要手段

在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过程中,特别是最近两百年里,科学技术是当之无愧的发动机,它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自从中世纪后,科学从经院哲学及其所宣扬的宗教神学彻底解放出来,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出版,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及随之而来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初期发展的最高成就。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酝酿之后(如蒸气机、火车、电灯等的发明),终于引发了17/18世纪的工业革命。

之后的事情变得一发而不可收,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突破和重大成果已经是耳熟能详、不胜枚举,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把它归结为:

∙一个技术:计算机技术

∙二个理论:相对论和量子论

∙三个工程:曼哈顿工程,阿波罗登月工程,人类基因组工程

∙四个模型:夸克模型,宇宙大爆炸,DNA双螺旋模型,地球板块模型。

科学技术的一次次重大突破对人类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彻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当人们纷纷沉浸在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无比幸福之中时,运用科技的发展和成果而产生的一些负作用也开始蔓延。我们在充分肯定科学技术的建设作用的同时,不要忘记某些技术的破坏作用也在同时增加。不得不发出“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的疑问。

二、应该怎样客观认识科学技术

正是由于科技所产生成果的两面性,多年来人们对科学和科技成果的认识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归结为四类:

∙科学万恶说: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

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

始状态去。

∙科学万能说: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甚至可以依

靠自然科学去解决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

∙科学神圣说:认为任何东西一沾上“科学”的边就立即身价百倍,不容置疑。人们在辩论时,一方只要说:“这是科学,你怎么不相

信科学?”另一方立刻哑口无言。

∙科学工具说:典型代表是爱因斯坦,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

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

人。”

分析以上看法,笔者认为:

万恶说和万能说是两种极端和绝对的说法,容易辩驳,包括科学在内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片面强调其中一个方面,忽视另一面并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科学既不象万恶说认为的那样是万恶之源、一无是处。也不象万能说认为的那样可以包医百病,解决一切问题,甚至可以将自然科学的触角伸到一切社会难题的解决上。

应该反思的是科学神圣说,由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史上产生的巨大作用,人们对它产生了一种崇拜和敬畏的心理。特别是在近代中国,科技落后是造成中国积贫积弱、受制于西方列强的主要原因,中国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使人们忽略了科学自身的局限和技术的一些负面的东西。所以自从“赛先生”被引进到中国以后,科学主义就逐渐成了主流话语,“科学”被戴上了一个神圣的光环,成了真理的化身,是不容置疑的。甚至只要打着科学的旗号大家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它是正确的,但现实世界中发生的很多荒唐的事,使人不由得套用法国大革命期间,罗兰夫人说过的一句名言:科学、科学,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笔者比较倾向于同意科学工具说,认为科学技术本质上并不神秘,我们应该请它走下神坛,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科学是中立的、没有国界,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又是盲目的,是为利用和使用它的人服务的,任何科学原理并非人们通常认为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真理,它属于“阶段性正确”,很多科技成果属于“手电桶”而非“灯塔”。对它们的利用要辩证地看待,在科学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以严密性、实践性等为特点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值得在其它领域推广和应用。

三、科学家在可持续发展时期的责任

对于科学工具说,笔者认为还应有一点补充,爱因斯坦把科学技术所造成后果完全推给使用者,仿佛制作“刀子”的科学家没有任何责任,未免过于轻巧,

这恐怕是二战末期美国投放的原子弹产生的可怕的破坏力、无辜平民的巨大伤亡、特别是未来毁灭整个世界的可能,使得参与研制的科学家心里感到不安,爱因斯坦试图为他们开脱。试想,如果今天有科学家发明一种简便的方法,能够制作出手榴弹大小的原子弹②,面对遍布全球的大大小小的恐怖组织,这个世界离毁灭还远吗?如果这些科学家届时还能幸存,难道他们用一句“我只是制做刀子的”就能了事,就能心安理得吗?

这几年,有些科学家出于好奇或者其它目的正在做诸如克隆人一类的冒险研究,这无疑是在尝试打开目前无法控制的“潘多拉盒子”③,面对指责有人辩解说:科学家的天职就是要穷尽一切未知的事物,即使被打开的盒子里出来什么“怪物”,也可以在未来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终究降伏。我们说这是典型的科学万能说的论调,目前各种困扰我们的全球性灾难中绝大部分都是以前的人们由于急功近利甚至好奇,自己有意无意从“盒子”中放出来的怪物,其中许多在一、二百年内都看不到彻底解决的希望。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科学技术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如果说这些科学家是在拿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做赌注,并不是危言耸听。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应该是求真、求实、至善、至美的过程, 科学研究成果的利用应该造福人类,确保人类公正、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虽然科学是无国界的,但作为有良知的科学家,应该认识到任何的事物都有有利和不利的两面性,科学也是一柄双刃剑,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出来后的影响和后果应该有清醒而理智的判断能力,应该预见和评估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旦被滥用,是否可能危及自然生态、人类伦理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到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还要兼顾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福祉,现阶段应特别关注对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利的科学命题,这也许就是这个时代赋予科学家的责任。

令人可喜的是,我国科学家已经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他们纷纷地走出实验室和书斋,2003年,著名科学家路甬祥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共同倡导发起“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得到了众多知名科学家、人文学者的关注与支持。论坛邀集著名专家学者和政府要员共同探讨当前的科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重大问题,为我国自然科学家、人文学者和政府要员搭建起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研究交流平台,旨在促进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结合,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探讨理论问题、总结实践经验,为新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和支撑[4],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