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
![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https://img.taocdn.com/s3/m/cf611e126c85ec3a87c2c575.png)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 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 把肉放在一边。此选自《郑伯》,公即郑伯郑庄公, 之代指颍考叔。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 词,使动用法,给……吃,活用。现代表示这个意思的 词已经写做“饲养”的“饲”了。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 类。 现代汉语也具有这两种词类:“废寝忘食”; “多食蔬菜少食肉”。
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 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 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 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使宾语 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之,使宾语变得跟 以前不一样。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上》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
则王怒。
《孟子· 梁惠王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 齐策》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 齐策》 3、……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 《老子》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 无特殊的语法标志。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 也可用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 义上。
而意动用法是“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人 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 但不论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的性质状态。这是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因此, 在确定一个词究竟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时,一定要认 真分析、体会上下文的意思,不可含糊。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0b7b5f54f01dc281e53af0ad.png)
词类活用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什么词归属于什么词类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肉、骨”等是名词,这是一般的、经常的。
但在一定条件下,一些词又可以灵活运用,暂时用作与之有联系的相关的词类,这种灵活的用法就叫词类的“活用”,原来的用法又叫本用。
如:(1)担中肉尽,只余剩骨。
《聊斋志异·狼》(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中山狼传》例(1)中的“肉、骨”是名词,具体指肉和骨头。
而例(2)中的“肉”是指使白骨生肉,“生肉、长肉”,是动词。
名词“肉”在这里临时性的用作动词,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普遍,可以用较少的文字记录较多的内容,但也给我们的阅读带来障碍。
如:(3)君美甚,徐化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柬》(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同上(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同上例(3)、(4)中美是形容词,美丽,(5)中的美用如意动用法,“认为我美”,不同的用法在同一短文中几次出现,如不熟练掌握这种用法,势必影响阅读和理解。
如果同一词的活用现象在语言的发展中大量出现,且已固定下来,我们就把这种情况称为兼类,即同一词兼而具有两类词的特点。
这就不是词类活用研究的现象了。
在我们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的活用现象和特殊用法有:名词、动词用作状语;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特殊动宾关系;数量词的某些特殊用法。
二、名词、动词用作状语:状语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而是常用副词充当。
在古汉语中,名词可以作状语,起副词的作用,有以下几种情况:A、人事名词作状语,表比喻,翻译成“象……一样”如:陈涉首难,豪杰峰起。
《汉书·陈涉项籍列传》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王业。
《史记·李斯列传》(狼)人立而啼。
《中山狼传》(狼)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三则》B、人事名词珍重状语,表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翻译成“象对待……一样”,“把……当做……”虏使其民。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2699e737b90d6c85ec3ac68a.png)
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 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 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B.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 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 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 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 的(如例B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 (如例A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 化。
使· · ·来朝拜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 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2、形容词使动用法
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那么就用作动词了。表示 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 的性质或状态,即用作使动,表示“使宾语怎么样”。 一般译为“使· · ·怎样”、“让· · ·怎样”。 ··· ··· 使……变绿 1、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弱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使……位尊 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使……坚固 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使……苦、使……劳
“在……”
二、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名词活用
1.表示每一。
例: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2、表示渐进。
例:①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②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3、表示往昔。
例:①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②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四、解说下列加点词 1、函梁君臣之首。 2、抑本其成败之迹。 3、仓皇东出。 负而前驱。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一夫夜呼
词类活用6大类型及例子
![词类活用6大类型及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fab66ab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3.png)
词类活用6大类型及例子词类活用是指词汇在句子中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
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词汇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和介词六大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六类词的活用类型,并且给出相应的例子。
一、名词(Noun)的活用类型:1. 单数形式(Singular form):表示一个人、物或概念,如:book (书)、dog(狗)、love(爱)。
2. 复数形式(Plural form):表示多个人、物或概念,如:books (书籍)、dogs(狗)、loves(爱)。
3. 所有格形式(Possessive form):表示所有权关系,如:book's (书的)、dogs'(狗的)、love's(爱的)。
二、动词(Verb)的活用类型:1. 一般现在时(Simple Present Tense):表示经常性的或普遍性的动作或状态,如:I play(我玩)、He eats(他吃)、They dance (他们跳舞)。
2. 一般过去时(Simple Past Tense):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I played(我玩过)、He ate(他吃过)、They danced(他们跳过)。
3. 现在进行时(Present Continuous Tense):表示现在正在进行的动作,如:I am playing(我正在玩)、He is eating(他正在吃)、They are dancing(他们正在跳舞)。
4. 过去进行时(Past Continuous Tense):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如:I was playing(我当时正在玩)、He was eating (他当时正在吃)、They were dancing(他们当时正在跳舞)。
5. 一般将来时(Simple Future Tense):表示将来要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如:I will play(我将要玩)、He will eat(他将要吃)、They will dance(他们将要跳舞)。
词类活用是什么意思
![词类活用是什么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902ba0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fc.png)
词类活用是什么意思词类活用意思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词类活用6大类型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
2、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4、数词活用为动词。
5、名词用作状语。
6、形容词作名词。
一、名词作状语与文言散文一样,古诗词中的名词作状语,就是将名词放在谓语中心语动词的前面,让它修饰、限制后面的中心语动词。
依据状语的语法性能,处在状语位置上的名词,其实已变成了副词,因此名词作状语亦称名词活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各种形态。
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曹操《短歌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甫《石壕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例中句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意思为“向南”;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意思为“在夜里”;句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意思是“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在古诗词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知道,古诗词是以精练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意蕴,协调优美动人的韵律和节奏,以达到精警传神,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的。
把名词放在特殊的条件下,使之活用为动词,正是使古诗词语言灵动、精彩、传神的有效途径。
在鉴赏活动中,我们必须抓住这些“特殊的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并解释这些活用的词语。
例: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雨”,读作yu,破音异读。
依据名词前有能愿动词“欲”,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活用条件,“雨”字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客”,原意是名词“宾客”,此与“京华”构成了动补关系,活用为动词“客居”。
三、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按其语法性能是不能带宾语的。
但是如果它处在谓语中心语的位置上,带上了宾语,与宾语构成了动宾关系;或者后有补语,并与补语构成了动补关系;或者与前面的主语构成了主谓关系,则此形容词即活用为一般动词。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0e93a9d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60.png)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动词,表示“穿锦”,这是因为该句语境中需要一个动词来描述行为 动作。
注意词类活用的规范性
词类活用的规范性指的是在语言使用 中,某些词类活用是不规范的,需要 避免使用。
VS
例如,“铁证如山”中的“铁证”, 原为名词,在此句中用作形容词来修 饰“如山”,这种用法就不符合语法 规范,应改为“铁证如山的事实”。
名词活用为动词
将名词用作动词,能够赋予事物新的动作含义,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生动。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将名词“春风”转化为动词,形容春风的生机勃勃)。
丰富语言情感色彩
褒义词贬用
将原本表示褒奖或赞扬的词语用于描述贬义或批评的事物,能够更加强烈地表达不满或讽刺 的情感。例如,“他是个天才的骗子”(将褒义词“天才”用于描述贬义事物“骗子”,强 调其欺骗手段高明)。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目录
•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 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 词类活用的修辞效果 • 词类活用的注意事项 • 词类活用的例句分析
01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类型
定义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 改变其原有的词性、功能和意义,以 满足表达需求的一种语言现象。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 象,也是现代汉语中某些词语的特殊 用法。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抽象名词具象化
通过将抽象名词转化为具象事物或形象, 能够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形象。例如,“梦 想是人生的翅膀”(将抽象名词“梦想” 具象化为“翅膀”,形容梦想对人生的支 撑作用)。
VS
具象名词抽象化
将具象名词转化为抽象概念或比喻,能够 使语言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例如,“爱 情是心灵的港湾”(将具象名词“爱情” 抽象化为“心灵的港湾”,形容爱情对心 灵的慰藉作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613ef2bd960590c69ec37616.png)
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之”是“使之活”。
形容词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
”就是“春风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使动用法:“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
名词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
”“客我”是“以我为客”。
三、名词用如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
”“蹄之”是“(用蹄子)踢之”的意思。
又如:“草木畴生,禽兽群焉。
”“群”是“群居的意思”。
再如“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是“往西去了”的意思。
四、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
但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
这是古汉语常见的现象。
如表示方位或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北”表示方位。
“蜀太宋以下郊迎。
”“郊”即“郊外”,表示处所。
“郊迎”,就是“在郊外迎接”。
表示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可译为“用箕畚运到⋯⋯”。
又如:“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是“依法应杀头”的意思。
表示对人的态度:“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是“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的意思。
表示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犬坐于前”,是“其中一条狼像狗那样坐在前面”的意思。
1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
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
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
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
(五)词类的活用
![(五)词类的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712379ecaeaad1f346933ff7.png)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充当谓语,含义是主语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 物看作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就是“使动用法”。 《战国策· 齐策》:“孟尝君客我。” 《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 《封建论》:“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谷梁传· 僖公八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现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 不远千里 是古非今 自惭形秽 不耻下问 我高兴见到他。 他骄傲自己曾经是一位反法西斯战士。 改革开放,我们应乐于与外商打交道。 老王是一个重农业轻工业的领导干部。
《愚公移山》:“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中山狼传》:“狼速去,不然将杖杀汝。”
《史记· 陈涉起义》:“失期,法皆斩。” 《史记· 魏公子列传》:“(如姬)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3、表示行为动作的身份或态度
《史记· 屈原列传》:“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史记· 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战国策· 赵策三》:“彼秦者……虏使其民。”
7、名词用“而”连接
《荀子· 天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 《盐铁论· 相刺》:“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八、关于词类活用 1、认定词类活用的理论基础
词有定类,类有定用。 现代汉语的语法观念
军 鼓
《鸿门宴》:“沛公军霸上。” 《曹刿论战》:“齐人三鼓。” 曾 侯 乙 鼓
活用:非固有、临时、偶然
二、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 思。 《左传· 宣公二年》:“晋侯饮赵盾酒。”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用动宾关系表达了现 代兼语式的内容: 《史记· 孙膑》:“齐威王欲将孙膑。 ” “齐使田忌将而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aa94a59e83d049649b6658a5.png)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 A、则修文德以来之 B、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以弱天下之民 • 4、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用作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 顺流而东也 D、使不上漏
意动用法
•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 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 客观上不一定如此。或者说谓语动词具有“认为 (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一般可译为"认 为"、"以为 "等。 •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 没有意动用法。
• 3、下列加点字与“常在于险远”中的“险远’’活用相 同的一项是 ( ) •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B且庸人尚羞之 • C.而高其值 •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4、下列红字是形容词作名词的一项是( ) • A、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B、秦地可尽王也。 • C、猥以微贱 D、会盟而谋弱秦。
翻译成“ 像......一样”。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3、吾得兄事之。
“像……”
四、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 方式,在翻译时,一般要在活用的那 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当然, 具体翻译须据语境而定。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意动用法(解说) 认为 主语认为宾语 具有某种形态 或特征 以…为 主语把宾语当 作某种事物
意动用法(例句) 当作
名词 吾从而师 之 把他当作老师 我者 认为我美
把
形容词 吾妻之美
认为
意动用法总结
• 意动用法 • 谓语动词含有 认为宾语怎么样 或把宾语当中什么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ee615052be23482fb4da4cc4.png)
四、有关词类活用的几个问题
(一)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活用和兼类从理论上好理解,实际辨认起来不 容易,需要有一个量化统计的过程。一般说来, 词典上已经确定为一个义项的,就不宜当作活 用。
如:“食”兼有名词动词两种词性。 “甘其食,美其服。” “公赐之食,食舍 肉。”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二)一般动宾关系与特殊动宾关系的区别
1.译为“认为(觉得)……(是)……”,形 容词意动有一部分可采用这种译法。如“吾妻 之美我者”、“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 小天下” 。
2.译为“把……当作……”,名词意动基本上 都可采用这种译法。
3.译为动补结构或状中结构,如“轻齐”译为 “轻视齐国”(状中结构),“贵谋”译为看 重谋略(动补结构)。
三、特殊活用之二——意动用法
(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
(二)名词的意动用法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 我!” 秦王师君,天下莫不知。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侣鱼虾而友麋鹿。
(三)意动用法的翻译
3.名词活用作动词后,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通过引申,才能得出恰当的意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籍吏民,封府库。(登记)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说及,提 及) 布囊其口。(填塞)
(二)动词活用为名词
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 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
张苍德王陵,……及苍贵,常父事王陵。 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3.表示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含有“用……”或 “按……”“根据……”的意思。
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e5d475ce50e2524de5187eda.png)
词类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一般说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各有其分工。
名词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一般作谓语;形容词一般作定语、谓语、状语(如“赵太后新.用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这种情况,在古今一般是相同的。
但是,在上古汉语(先秦散文)里,词类活用的现象很多,比如:名词可以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词类活用的主要几种情况:(一)、名词作动词古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举例不限于先秦散文)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成公二年》(肘,本义为“胳膊肘”,此处指“用肘推”)沛公欲王.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王,本义是“大王”,此处指“称王”。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左传僖公三十年》(军,本义是“军队”,这里指“进军”)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衣冠,本义是“衣、帽”,这里指“穿衣戴帽”)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刃,原义是“锋利的刀口”,这里指“用刀杀”)秦师遂东.。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东,本义为“东方”,这里指“向东进军”)一般说来,代词前面的名词多用作动词(“肘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还有一种辨认方法,比如说,肯定了宾语以后,就会知道宾语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军氾南”,“王关中”)。
作业:找出下列句子中名词用作动词的词,并解释。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驴不胜怒,蹄之。
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4、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5、曹子手剑而从之。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9、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c312cef07c1cfad6185fa704.png)
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 “(主语)使(宾语)怎 样”,活用为有“使”“令” B、可烧而走也。 B\走:使(之)逃跑。 意义的动词。动词和它的宾 (《赤壁之战》) 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 C\使……来。 C、故远人不服,则修 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表示 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 文德以来之 . 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要 《季氏将伐颛顼》 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 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 总结:以上为动词 的,多属使动用法。
形容词 活用为 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 带了宾语(有时也不带),而又 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 用为一般动词。 译为:善待。 译为:说坏话。 译为:穷尽。 译为:善于。 译为:变小变弱。
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活用的两种情况。
13、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过秦论》 动作名,逃亡的人。 1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过秦论》 动作名,收藏的珠宝 15、翩翩两骑来是谁? 《卖碳翁》 动作名:骑马的人 动词作名词的规律: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 动词跑到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
形容 词的 活用
形容词 活用为 名词 形容词 活用为 动词
吏于土:在地方上做官。 后带补语。 芽:发芽。前有副词 “已” 。 花:开花。在谓语位置。 事:做,从事。 水:游水。前有能愿动词 “能”。 目项王:向项王使眼色。 本义为鱼网,这里用作 “用网捕捉”。前有结构 助词“所”。 王:为王,称王。读wàng (去声)。 籍:登记。 侯:封侯。
练习: 1、邹忌朝服衣冠 2、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驴不胜怒,蹄之 4、其疾病而死。(《五 人墓碑记》) 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 路。(《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129ba7f2f61fb7360b4c6561.png)
5、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6、无乃尔是过与?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 为动词。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7、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8、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规律三:两个名词连用, 不是并列、偏正关系,其中一 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9、顺流而东也。
规律四:名词前后用“而” 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这个 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动词“屈”“窜”带宾语“贾 谊”“梁鸿”,用如使动:“使 ……受屈”,“使……逃匿”
形容词活用作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 (安定 → 使……安定)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使得宾 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该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形容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以为……美丽 且庸人尚羞之。把......当作羞耻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当事者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 “以......为......”或“把... ...当 作......”。
三、形容词活用 1、名词 2、一般动词 3、使动 4、意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左右欲刃相如。 {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规律一:名词前面有副词特 别是否定副词或有“能”“可 ”“足”“欲”等能愿动词修饰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一股动词,多 数是由于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 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
以兴隆也。親賢臣, 2、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二、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 置,活用为名词。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a8cbc91903d8ce2f00662358.png)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鸿门宴》中“(项)伯亦起舞,常以身翼沛公。
”“翼”是鸟的翅膀,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像鸟儿张开翅膀庇护沛公。
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如;《诗·甘棠序》:“《甘棠》,美召伯也。
”“美”是形容词,美丽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动词,是“称赞、颂扬”的意思。
还有动词活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等。
(3)词类活用:A:名词用做动词:一鼓作气、衣锦还乡、不羁之材、不胫而走、不毛之地、布衣蔬食、草菅人命、饭糗茹草、瓮牖绳枢、行百里者半九十、幕天席地、礼贤下士。
B:名词用做状语:云谲波诡、日理万机、日新月异、粉妆玉琢、风驰电掣、高屋建瓴、蜗行牛步、凫趋雀跃、瓜剖豆分、管窥蠡测。
C:形容词用做名词:抱残守缺、礼贤下士、扶危济困、拈轻怕重、避实就虚、防微杜渐、扶弱抑强。
D:形容词用做动词:不耻下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贵耳贱目、厚此薄彼、竭泽而渔、完璧归赵。
上面这些成语中加点的词,在用法上都属于词类活用。
4、词类活用:今天你E-mail了么?有手机就有VIP收费信箱,你V了么?前一例中的E-mail是指收发E-mail的意思。
后例中的V则是指购买和使用VIP收费信箱的意思。
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这种活用本身也是一种缩略。
词类活用中国自古有之,在网络中只是变换成了字母词的形式。
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语言习惯在网络时代仍有其影响力。
古今语法上的差异周祖谟要说明古今语法的差异,可以从语词上的差异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两方面来看。
在语词上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文言中自有一套虚词,即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几类,总数有有几百个。
这几类词中,只有少数现在还在使用,如“为”“与”“而”“之”等,其他大都不用了。
“而”这个连词很有意思,一篇文章中不用“而”,简直办不到,还不易找到代替它的词。
还有“之”,如果写文章不用这个“之”,就得完全改变句式,才能说得顺口。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e22a7ad284254b35eefd3422.png)
古代汉语一、使动用法1、动词(使宾语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1)不及物动词例:既来之,则安之。
(2)及物动词例: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ps:动词的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2、形容词(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ps: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3、名词(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齐威王欲将孙膑。
二、意动用法1、形容词(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名词(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指出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的其他用法,用作动词以后可以带宾语,不需作特殊理解。
例:范增数目项王,举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左右欲刃相如。
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范雎至秦,秦王庭迎。
2、表工具或依据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表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4、表比喻例: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5、.表示动作进行时的方式五、名词、形容词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非并列结构,又非偏正结构,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1)形成动宾结构,前一名词活用。
例:遂王天下。
(2)形成主谓结构,后一名词活用。
例:大楚兴,陈胜王。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为活用。
例:且请母子俱迁江南,无无为秦所鱼肉。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
例:寡人欲相甘茂,可乎?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
例:江水又东,径巫峡。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
例:驴不胜怒,蹄之。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该名词活用。
例:晋师军于庐柳。
7、名词用“而”连接。
例: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8、形容词和名词连接,并不修饰名词,则该形容词多活用。
例: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而老秦师。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e357555fbe23482fb4da4c91.png)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 如:朝服衣冠。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5、表示对待别人的态度。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人皆得已隶使之。 6、表示比喻(动作的情状) 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7、表示事物的情势或道理。 如:失期,法当斩。
身活用为动词,表示把宾语看成 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即主语在主观上认为(觉得)宾 语怎么样。一般可译为:以 语怎么样。一般可译为:以…… 为……,认为……是……, 把……当作……。 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吾从而师之。
名词作状语:结构:名词+动词,
但不构成主谓关系。 1、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处所。 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草行露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成以其小,劣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既来之,则安之。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动词活用为名词:处于主语或宾语 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 字。 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而其见愈奇。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是不及
物动词带宾语。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 王。
数词的活用: 1、活用为名词。 如:故知胜有五。 2、活用为动词,作谓语。 如:六王毕,四海一。 3、活用作形容词,作谓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4、活用作副词,作状语。 如: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2、副词作状语+名词 如: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3、能愿动词+名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绝江河。 左右欲刃相如。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ee1d0ee0b4e767f5bcfcea0.png)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词类的活用一一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分类: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名词作状语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2、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2、形容词作动词(一般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数词的活用1、数词作名词2、数词作动词3、数词作副词名词的活用:1、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名词+名词。
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既不是偏正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就把它们看成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也即后一个名词或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金块珠砾。
(〈〈阿房宫赋》)绳枢之子(〈〈过秦论》)验证:纨笺子弟一诺千金轻车熟路车水马龙身体力行②、名词+代词”之、其、尔、汝、我”。
"之"作代词,大多作宾语(有时作兼语,但不作主语),名词带了宾语"之",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作动词。
如:买五人之腹而函之。
(〈〈五人墓碑记》)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名之者谁?(〈〈醉翁亭记》)③、副词+名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它一般不能修饰、限制名词。
如果名词用在副词之后,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不蔓不枝。
(〈〈爱莲说》)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成语验证:不毛之地莫名其妙不胫而走先礼后兵不翼而飞观望不前未雨绸缪④、能愿动词+名词。
助动词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和可能、必要等的动词,如能、会、应、肯、要、愿、须”等。
助动词后不带名词,如果带了,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劝学》)沛公欲王关中。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65cebc48ee06eff9aef80782.png)
(一)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 略。
(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2)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
②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商君书·画策》 )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一)名词用作动词
(7)同代词“所”、“者”组合的名词活用 作动词。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 陈涉世家》)
②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苏洵《易论》) ③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战国策·赵策》) ④楚所宝者,曰观射父。(《国语·楚语》)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楚左尹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
本纪》) ③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④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清稗类钞·冯
二、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指出句中哪个词是名
词用作了动词,并从语法特征上予以说明:
1、试再囊之,我观其状,果困苦否。(马中锡《中山
狼传》)
2、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清稗类钞·冯婉贞》)
3、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4、江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
5、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李将军列传》)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秋水》)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https://img.taocdn.com/s3/m/eeb996b9f121dd36a32d82a6.png)
④ 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的使动用法,是数词活用作动词, 数词的使动用法,是数词活用作动词,使宾 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发生与这个数词相关的数量 上的变化。其翻译格式是:使+宾语+数词+相 宾语+数词+ 上的变化。其翻译格式是: 关的变化。例如: 关的变化。例如: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孙子·军争》) 一人之耳目也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 。(《孙子·军争》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卫风· 。(《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敢逃死而二其心乎? 二其心乎 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敢逃死而二其心 陈弘绪《文天祥传》 (陈弘绪《文天祥传》)
主
谓
宾
使
10
①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发出用作使动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和行为, 发出用作使动的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和行为, 具有“使宾语干什么”的意思。 具有“使宾语干什么”的意思。 A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庄公寤生,惊姜氏。( 左传·隐公元年》 。(《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史记· 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史记·扁鹊列 。( 传》)
词类的活用
1
一 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而分出来的类 别。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 基本上是与现代汉语一致的。 基本上是与现代汉语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 语气词、叹词等十类。在文言文中量词没有从名词中分 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化出来, 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 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2、越国以鄙远《烛》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5、朝济而夕设版焉《烛》6、共其乏困《烛》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8、闻寡人之耳者《邹》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10、则修文德以来之《季》11、既来之,则安之《季》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1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16、谨庠序之教《寡》17、树之以桑《寡》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19、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过》20、内立法度,务耕织《过》2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22、履至尊而制六合《过》23、却匈奴七百余里《过》2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2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2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27、会盟而谋弱秦《过》28、沛公欲王关中《鸿》29、吾得兄事之《鸿》30、常以身翼蔽沛公《鸿》31、项伯杀人,臣活之《鸿》3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33、此其志不在小《鸿》34、籍吏民,封府库《鸿》第二册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2、则思知止以安人《谏》3、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4、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5、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谏》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7、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8、襟三江而带五湖《腾》9、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腾》10、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腾》11、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腾》1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13、层峦耸翠,上出重霄《腾》14、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腾》15、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腾》1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17、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六》18、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六》1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2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2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22、李牧连却之《六》23、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六》2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2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2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2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28、火尚足以明也《游》2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30、则其至又加少矣《游》3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32、先大母婢也,乳二世《项》33、多可喜,亦多可悲《项》34、雨泽下注《项》3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项》36、去今之墓而葬焉《五》37、买五人之脰而函之《五》38、缇骑按剑而前《五》39、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40、不能容于远近《五》41、亦以明死生之大《五》42、抶而仆之《五》43、安能屈豪杰之流《五》44、人皆得以隶使之《五》第三册1、屈心而抑志兮《离》2、步余马于兰皋兮《离》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4、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5、足以荣汝身《孔》6、留待作遗施《孔》7、昼夜勤作息《孔》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9、云青青兮欲雨《梦》10、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梦》11、樯橹灰飞烟灭《念》12、大江东去《念》13、则以刘病日笃《陈》14、谨拜表以闻《陈》1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1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1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18、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19、侣鱼虾而友糜鹿《赤》第四、五册1、岁征民间《促》2、试使斗而才《促》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4、成以其小,劣之《促》5、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促》6、益奇之《促》7、成然之《促》8、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庄》9、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庄》1、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2、孔子东游3、但微颔之4、曰知其所亡5、尔安敢轻吾射6、一狼洞其中7、其一犬坐于前8、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9、学而时习之10、翩翩两骑来是谁11、不耻下问1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3、聚宝而谋14、吾与汝毕力平险15、惩山北之寨16、不冠不袜17、贼能且众18、则不快吾意19、顾仇我20、慎勿声2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性23、不蔓不枝24、愿为市鞍马25、石青糁之26、篛篷覆之27、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28、板印书籍29、再火令药熔30、欲穷其林31、渔人甚异之3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33、日光下彻34、斗折蛇行35、其岸势犬牙差互36、凄神寒骨37、汗牛塞屋38、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39、而乡邻之生日蹙40、然得其腊之为饵41、君将哀而生之乎42、若毒之乎43、殚其地之处,竭其炉之入44、朝晖夕阴45、南极潇湘4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47、出将鼓之48、惧有伏焉49、诘广于君50、轻寡人与51、天下缟素52、伏尸百万,流血千里53、躬耕于南阳54、以光先帝遗德55、苟全性命于乱世56、恐托付不效57、此皆良家58、崖限当道者59、明烛天南60、但坐观罗敷61、天地伎我长百兽6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63、春风又绿江南岸64、永州之人争奔走焉词类活用一、下列句中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请你找出来,然后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活用类别。
A.名词作动词B.意动用法C.形容词用作名词。
1.吾师道也()2.吾从而师之()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而耻学于师()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二、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3.沛公欲王关中()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三、下列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项是()。
1.函梁君臣之首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4.沛公军霸上5.火尚足以明也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7.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9.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0.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1、2、4、6、8B.1、3、4、6、10C.2、4、5、6、8D.5、6、8、9、10四、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动词使动用法的是(),形容词使动用法的是()1.常以身翼蔽沛公2.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既来之,则安之4.外连衡而斗诸侯5.渔人甚异之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下列各句按其活用加以分类,全出现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1.大石倒立千尺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3.土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4.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5.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6.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7.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8.郦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10.天下云集响应A.1、3、5、7、9、10B.l、2、3、5、8、10C.1、2、4、5、8、10D.2、4、6、8、9、10七、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一项是()。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B.其一犬坐于前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D.卒廷见相如八、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几句的一项是:1.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世之奇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2.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D.吾师道也十、以下句子中不含意动的一项是()。
A.渔人甚异之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十一、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3.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4.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5.则思知止以安人6.则思江海下百川7.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9.乐盘游10.宏兹九德11.襟三江而带五湖12.雄州雾列,俊彩星驰13.宾主尽东南之美14.而耻学于师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6.小学而大遗17.六王毕,四海一18.复道行空,不霁何虹19.朝歌夜弦20.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2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十二、选出语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句:不耻相师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十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4.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十四、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比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5.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路而胜之之势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7.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A.基本相同,其余不同B.5、7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C.1、5、7古今义基本相同,其余不同D.3、4、6古今义基本相同。
其余不同十五、下列句中加点词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6.驼业种树7.若不阙秦,将焉取之8.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9.君将哀而生之乎10.春风又绿江南岸A.1、3、5、6、8、10B.1、2、4、7、9、10C.2、3、4、7、8、10D.2、4、5、7、9、10十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后秦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开)矣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十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①孔子师郯子②襟三江而带五湖③吾得兄事之④朝歌夜弦⑤目吴会于云间⑥择善而从之⑦俊采星驰⑧燕赵之收藏A、③④⑤/①②⑦/⑥/⑧B、③⑤⑦⑧/①②④/⑥C、③⑦/④⑤/①②/⑥/⑧D、③④/⑤⑥⑦/①②/⑧十八、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B.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C.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十九、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它不同的一句是()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与其身也,则耻师焉C.襟三江而带五湖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二十、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1)彼童子之师(2)不耻相师B、(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C、(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1)圣益圣,愚益愚(2)圣人之所以为圣词类活用练习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