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闰土》教学实录
一、品读肖像,看闰土
师:有这样一个人,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你知道他是谁吗?
生:鲁迅
师:(出示鲁迅照片)看来,单元导读中这一段描述牢牢地抓住了鲁迅的肖像特点啊。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作家,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出示课题)都预习过课文吧?请看大屏幕(含生字新词的难句逐句呈现,指名读。)
(1)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师:“颈上”是指哪里?
生:脖子。
师:这一句还有一个字也是指脖子,你知道吗?
生:项。
师:比如——
(多生:曲项向天歌、项链、项上人头)
师:大家都知道这是对闰土的——肖像描写。与我们平时写人“圆圆的脑袋、高高的鼻子、长长的头发”一样吗?区区24个字,却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写外貌,抓特点,大作家鲁迅给咱们作了榜样哦!
(课件呈现:
(3)……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
(4)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
指名朗读,师提醒注意多音字“倒、奔”)。
师:这篇课文有些词语不太好理解,比如这一句:
(5)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
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多生:素——向来,如许——如此,单――只,出卖――出售)
师:无师自通!秘诀是?
生:联系上下文。
师:是的,鲁迅的作品像这样的用词有很多,联系上下文是个好办法。当然,有时候,联系上下文也未必能完全弄懂,可能老师告诉你也仍是不懂,没关系,很多优秀的作品是需要我们以后不断地重温、不断地咀嚼才行的。
师:在预习作业中有一项理清课文脉络,这也是课后第二道习题。不难吧?有人把课文分为四部分(板书:?—相识—?―相别)你能说说另外两个部分是什么吗?
生:相忆,相知(师相机补充板书)
师:没错,课文就是记叙了“我”和闰土相识、相知、相别这几件事。那么,闰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生:自由谈闰土印象。(师相机板书)
二、三读对话,听闰土
师:这些印象主要是来自课文的哪一部分呢?
生:相知。
师:那么,他们俩相处时大概谈了几件事呢?
生:四件。
师:请大家浏览一下课文第三部分,能不能也用些小标题来概括一下,是哪四件事儿?
生: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师适当点拨,学生上台板书或做笔记。)
师:猜猜,鲁迅对哪件事情印象最深刻?
生:看瓜刺猹。
一读:在想像中读出情境
师:(呈现刺猹对话)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个片段,待会儿看谁能像闰土一样谈谈这件事。
(生自由读对话)
师:大家读得很投入,我就检查两个句子吧。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指名读。
师:同学们,读课文首先得进入情境(板书:情境)。这可是月亮地下,眼前是特别警觉的猹,该怎么读?
(生再读,声音轻柔。)
师:(指导全班读后)看瓜刺猹要这么读,那么,读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感觉会一样吗?(呈现“拾贝”片段)
(生心领神会,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了的不同情境。)
师:没错。情境完全不一样,感觉完全不一样,读法自然不一样。
二读:在体验中读出情味
师:还是这段对话,注意一下“我”的表现,会读得更好。(呈现插图),这幅图中,谁是文中的“我”,谁是闰土?
(生回答)
师:图中两人,一个在谈,一个在听。那是怎样地谈,怎样的听啊?
(多生:谈――眉飞色
舞,滔滔不绝,绘声绘色,津津有味,如数家珍,兴高采烈;听――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心驰神往。)
师:这次交谈,“我”仅仅提了两个问题。“我”可是个受过很好教育的少爷哦,怎么就只能做这样的听众插不上话呢?
生:这种事情他不熟悉。
师:课文里怎么写的?
生: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是的,闰土所谈的,对“我”来说全是新鲜事、希奇事。一起读读。
(生:齐读)
师:看,庭院深深,高墙耸立,这就是四角的天空。这四角的天空,指的是什么?
(多生:我们视野很窄;没什么见识;知识面很窄;我们不自由。)
师:我们想像一下,下雪了,闰土在雪地开心地捕鸟的时候,我和往常的朋友们在干什么?
生:我只能猫在家里背一首首诗。
师:夏天到了,阳光好灿烂,闰土在海边捡贝壳的时候,我——
生:我最多只能在墙脚捉蚯蚓。
师:天地真狭窄啊!静静的夏夜里,闰土在那一望无际的瓜地里又逮着一只猹,我——
生:我还是在书桌上练字。
师:涨潮了,无数跳鱼儿在跳啊跳,闰土和他的伙伴在海边开心地喊叫着,而我——
生:我只能仰望树上的鸟儿自由地嬉戏。
师:我们只能日复一日地生活在四角的天空下,而闰土冬天能装弶捉鸟雀,夏夜能刺猹,还捡过那么多种贝壳,看过那么多奇怪的跳鱼儿……此刻,在“我”的心目中,眼前的闰土是个怎样的男孩?
生:见多识广,聪明能干。
师:用心去体验,(板书:体验),才知道人家的生活有多么丰富,“我”又是多么向往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咱们一起来合作读这一段。读出“我”听得——
生:津津有味……
师:读出闰土说得——
生:绘声绘色……
(师生合作读对话。)
三读:在对比中读出言语
师:同学们,依然是这一段对话,我稍稍改了一下。
(课件出示:
原文: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改文:在月亮下面,你听到啦啦地响了,那就是猹在咬瓜了。这时候你便捏着胡叉轻轻地走过去……
原文: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
改文:有胡叉呢,你不用怕。你走到那里了,要是看见猹了,你便刺过去……)你们对比读读(板书:对比),感觉怎么样?
(多生:没那么惊险、刺激了;不好玩了;闰土说话没那么快了;好像闰土的反应也慢了……)
师:为什么这么小小一改感觉就大大不一样呢?发现了什么?
生:有很多短句变成了长句。
师:(呈现标注短句的“短横线”)这就是这长句和短句的区别。只有这样的短句才更突出闰土的——
生:机敏,活泼,健谈,可爱。
师:其实不仅仅是谈刺猹,闰土谈捕鸟、拾贝、看跳鱼儿,都是那么说话的。我们看。(呈现“捕鸟”片段并标注其中的短句)
师:是的,人物的语言里就透出性格。鲁迅先生不愧是响当当的大文豪。写机敏勇敢的闰土刺猹,这样的短句,必须的!对吧?
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