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03《道德经》老子帛书版(可能是最佳版本)
帛书版道德经
![帛书版道德经](https://img.taocdn.com/s3/m/c83cc2e0b8f67c1cfad6b8e5.png)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道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上善似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盲。
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
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道德经帛书版本
![老子道德经帛书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373ff62ecaaedd3382c4d303.png)
老子道德经帛书版本长沙马王堆帛书〈 [1]老子〉甲乙本合订校订本》【上篇·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至之也。
[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输,质真如渝。
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
天象无刑,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所教,夕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窘。
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亏],躁胜寒,靓(凉)胜炅(热),清靓(清凉/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道德经帛书版
![道德经帛书版](https://img.taocdn.com/s3/m/6e3adbae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3b.png)
道德经帛书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
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
居亓实而不居亓华。
故去皮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亓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胃神毋已灵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厥。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谷,此亓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言道,哈哈大笑之。
弗笑,无法为道。
就是以建言存有之曰:明如费,联福例如脱,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例如严重不足;建德如揄,质真例如栢,大方无禺,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谐无名氏。
夫唯道,善始且可立。
反也者,道之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后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著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革叶也。
勿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严禁死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於天下之致坚。
无有入於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昌明若失,亓用不币。
大盈若中,亓用Chokri。
大直例如诎,大巧如拙,小输例如内。
躁胜寒,靓大胜炅,恳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惨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不出於户,以言天下。
不规於牖,以言天道。
亓出来也弥离,亓知也弥少。
《道德经》帛书模板版本
![《道德经》帛书模板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ec3daea48bd63186bdebbc5f.png)
欢迎阅读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道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也,长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上善似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忽,绳绳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
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容(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致虚,极也;守静,表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
静,是谓复命。
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物,唯恍唯忽。
忽呵恍呵,中有象呵。
恍呵忽呵,中有物呵。
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企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帛书版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帛书版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326c1b3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c.png)
道德经帛书版原文及译文以下是《道德经》帛书版的原文及译文: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无将,四海生尘,万物化醇。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可以命名的名,不是永恒的名。
没有名字,万物的起源;有名字,万物的母亲。
因此,永恒没有欲望的观察其奇妙;永恒有欲望的观察其边际。
两者出自同一,名称不同。
玄妙至极,是所有奇妙的门户。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存在是美的,这就产生了丑;都知道善的存在是善的,这就产生了不善。
因此,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互促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相互倾覆,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
因此,圣人处理无为的事情,实行不言的教导;万物在他的引导下而不被拒绝,生长而不占有,作为而不依赖,成就而不自居。
只有不居功,才不会失去。
不崇尚才能,使人民不会互相争斗;不看重珍贵的货物,使人民不会偷盗;不显示可贪的欲望,使民心不会纷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使心灵空虚,使腹部充实,使意志减弱,使骨骼强壮。
常使人民没有知识和欲望。
使那些智者不敢妄为。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0419a4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08.png)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名有无众妙之门帛书经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64个字】经文今译: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被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名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可以被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
无欲时能观察体会到道及万物的隐微之妙即原理,有欲时会探索道及万物的应用及边际。
两者同出于一物,名称虽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事物,一体及两面的相互关系非常深奥,是认识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二章无为不言弗居弗去帛书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94个字】经文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恶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变成的,长是由短对照的,高是由下增长的,音是由声应和的,先是由后跟随而显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自然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开始生长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万物有为时也没有感觉到依赖于他;万物成功时,他也不居功。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无为自然而作,并且不言有功,万物反而离不开他。
第三章弗为而已无不治矣帛书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章67个字】经文今译:不推崇权力和财富,则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货视为宝贝,则能使民众淳朴而不起盗心;不宣传展现可欲的东西,则能使民众心智不被妄欲迷惑而作乱。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注释(序释)(李仁贵珍藏版)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注释(序释)(李仁贵珍藏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cf3c9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b.png)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注释(序释)(李仁贵珍藏版)老子,姓李,名耳,亦称老聃,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道祖。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已难以详考。
从老子的家世来看,他的先辈做过太史、太卜一类的官,在身份上接近于卿大夫,属于贵族中上层。
老子的原籍是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但由于周王室太史一类的官职是世袭的,因此,老子很可能出生在洛邑。
年长后,老子任周王室的守藏室史(管理图书典籍的官吏)。
在这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见闻广博,熟悉旧的典章制度,通晓历史,对人世有了更深切的认识,进而形成深奥、玄妙的思想体系。
老子综观历史祸福成败,融汇各种学问,创造出自己的学说。
在他的思想学说中,“道”是他经常谈论的。
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按他的话讲是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先天地生”、“惚兮恍兮”、“寂兮寥兮”、“不可名状”的精神实体。
“道”创生了万物,“万物”创生以后,要守住“道”的精神,依“道”而行,应该顺其自然。
人们把以老子为宗的学派称为道家学派。
老子思想中包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对立面可以转化。
老子还说,“道”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并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
他说,一个杯子,因为中间是空的,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一间房子,也是因为它的“无”,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
由此可知,“有”之所以能给人便利,全依赖“无”发挥它的作用。
仅有“有”,是发挥不了大用处的,惟有“有”与“无”配合才能产生大用。
《道德经》,又名《老子》,传为老子所作。
虽只有五千言,其中哲理却博大精深,能参透玄机者,可称得上是得道高士。
老子见周(东周)室将乱,终于骑着青牛,从洛阳往西,出函谷关而去,不知所终。
在求索《道德经》时,我们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1 老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时期,这是成书的年代背景。
帛书版《道德经》——真正的原版
![帛书版《道德经》——真正的原版](https://img.taocdn.com/s3/m/91e7dec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f.png)
帛书版《道德经》——真正的原版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化著作,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然而,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文化变迁,原始的《道德经》已经经历了多个版本和文字的改动。
在现代,我们所能获得的《道德经》的版本主要有两种,即竹简版本和帛书版本。
帛书版《道德经》是指使用帛纸作为载体的版本。
这个版本的《道德经》在古代经历
了多次手抄和传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帛书版本是在1973年在湖南省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目前被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该版本的《道德经》被认为是目
前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版本之一,以其文字清晰、内容完整而备受研究者关注。
神秘的是,在这个帛书版的《道德经》中,与其他版本略有不同。
帛书版的《道德经》共有81章,比传统的版本多一章。
此外,帛书版的《道德经》使用了不同的字词和短语,与传统版本有所差异。
据称,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区或不同的抄录者所造
成的。
然而,帛书版《道德经》无论从文字还是内容上,都是古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
要研究资料,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帛书版《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德经》的重要原版之一,其独特的内容和
形式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由于版本的多样性和历史
的局限性,对于真正的《道德经》原版的还原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我们在研究《道
德经》时,需要综合多个版本和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理解。
【珍藏】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珍藏】帛书版《道德经》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4c894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36.png)
【珍藏】帛书版《道德经》全文【珍藏】帛书版《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道德经》全文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03.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04.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07.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11.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全文,建议收藏!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全文,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4ca6eb7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3.png)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全文,建议收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经》。
《道德经》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老子。
《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死于公元前500年。
老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孔子三十多岁时,曾专程向老子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后来孔子在自己弟子面前,赞叹老子就像“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一样,因此后人又称老子为“犹龙”。
《道德经》不仅是传统文化中鼎立三足之一的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还被尊为诸子之首。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事、教育、人生处世等各方面的智慧,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即道经和德经。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本和乙本,轰动了世界,也让人们对传世本《道德经》有了全新的认识。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从内容上看有许多地方与传世本不同。
在前后顺序后,帛书版的内容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帛书版《老子》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也略有不同,甲本约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之后,乙本约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帛书《老子》甲本全文道经【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觀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徼)。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有(又)玄,眾眇(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恒也。
是以聲(聖)人居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居,是以弗去。
【第三章】不上賢,使民不争。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盗。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聲(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道德经-帛书版-精美排版
![道德经-帛书版-精美排版](https://img.taocdn.com/s3/m/29c2b35b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52.png)
德经篇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最上乘的德,不以施行德为目的,所以才具备了真正的德。
下乘的德,处处以施行德为目的,反而不具备真正的德。
最上乘的德,以无为来行事,顺从本性而为之。
最上乘的仁,以施行仁德来行事,顺从本性而为之。
最上乘的义,以施行义举来行事,强制自己而为之。
最上乘的礼,以施行礼制来行事,得不到回应,就举起胳膊强迫他人遵从。
所以大道失去了,德开始得到推崇;德失去了,仁开始得到推崇;仁失去了,义开始得到推崇;义失去了,礼开始得到推崇。
礼是忠信缺失的表现,推行它就是祸乱的开始。
先行确立的规范制度,不过是大道的浮华,追随它就是愚昧的开端。
所以大丈夫选择内里的敦厚,而不居于外表的浅薄;选择本质的朴实,而不居于肤浅的浮华。
因此取其厚实,而弃其薄华。
第二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
谓地毋已宁,将恐发。
谓神毋已灵,将恐歇。
谓谷毋已盈,将恐竭。
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誉无誉。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译文:以往得到“一”的,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宁,神得“一”而灵动,谷得“一”而充盈,侯王得“一”而成为天下依从的范式。
推而言之,天再也不能清明,恐怕将要崩裂;地再也不能安宁,恐怕将要塌陷;神再也不能灵动,恐怕将要停歇;谷再也不能充盈,恐怕将要竭尽;侯王再也不能贵高,恐怕将要颠仆。
故而必定得以尊贵,是以贱作为根本;必定得以崇高,是以下作为基础。
【珍藏】帛书版《道德经》全文
![【珍藏】帛书版《道德经》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8b67e2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9.png)
【珍藏】帛书版《道德经》全文以下是帛书版《道德经》的全文及相关参考内容:道德经上品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参考:这一章描述了道的本质及其无法准确言说的特点。
道是无名无形的,是天地万物的源头。
其中“常无欲”指的是无私无欲,不执着于任何特定的欲望,以此观察和领悟道的奥妙。
而“常有欲”则指的是物欲和私欲,容易迷失于功名利禄和欲望追求中而忽略了道。
下品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参考:这一章提出了相对论的思想,即一切存在都需要对比才能具有意义。
同时也阐明了道的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不强求自己或他人去追求完美和公正,而是放下功利和执念,自然而然地做事,不居功自傲也不怨天尤人。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参考:这一章同样是描述道的本质及无法言说的特点,其中强调道是无法准确描述和把握的,而且没有它的存在,万物皆难以产生。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参考:这一章同第一章具有相似的特点,强调了道的无上至善和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不追求物质欲望和功名利禄,但又不忽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需要,保持自己的内在平静和自然而然的状态。
经典《道德经》帛书版全原文
![经典《道德经》帛书版全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21bf567b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89.png)
经典《道德经》帛书版全原文《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为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所著。
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前37章为《道经》在前,后44章为《德经》在后。
《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历史有多个版本,本文为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本。
为符合人们的习惯,本文依旧按照《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顺序呈现。
道经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3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7 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8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9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3b00abc8c850ad02df804126.png)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道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上善似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盲。
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
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高清录入版)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高清录入版)](https://img.taocdn.com/s3/m/2e6287f6ba0d4a7302763a8a.png)
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己;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
是以弗去。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己;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
是以弗去。
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7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如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监,能毋有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4765fbb8700abb68a982fba9.png)
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chěng
12. 五色使人目盲。驰 骋 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
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
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
弗居,是以弗去。
3.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
则无不治矣。
zhōng
zhàn
4. 道 盅 ,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
yù
15.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
zhuó
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容(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
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
而不成。
16. 致虚,极也;守静,表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
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chú
tuóyuè y ú
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
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pìn
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7.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https://img.taocdn.com/s3/m/5021603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e.png)
《道德经》全文—马王堆出土帛书版《德道经》简介帛书《老子·德道经》,出土于1973年12月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
分为甲乙本〔甲本为5344字,乙本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被认为是最接近老子原著本义的版本。
现代通行本《老子·道德经》,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马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与通行本在编排上有所不同,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通行本反之。
通行本在某些章节次序也有差异。
文字上帛书与通行本也有所差异。
接下来阿东就将帛书版本的《老子·德道经》原文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马王堆帛书《德道经》原文《德篇》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第二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舆无舆。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第三章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
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帛书版《道德经》原文今日学堂讲习【老子】采用的版本,一个就是流行的所谓的世传本,晋代的王弼版;这个版的优点是文字优美,朗朗上口。
但是缺点也很严重,主要就是相对晚出,对原始版本有一些改动,这当然影响对老子原意的理解。
例如第一章,王本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帛书甲乙本均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王本以“天地”对“万物”,文辞固然工整流畅,但不免让后人思想“天地”和“万物”到底是什么关系,从而直接影响对“无名”和“有名”这两个重要概念的理解。
很多“解老专家”就把注意力集中在这种文字游戏上乱解一起,弄的很玄乎的样子,完全违背了老子的本义。
王版类似这种的错漏还有一些,这都会让人们的理解与老子的原意走向相反的道路。
另外一个就是分章:世传的王弼本和河上公本均为81章,这也是目前通行的版本;但历史上还有其他分章方式的版本,如汉严尊[道德指归论]分为72章,元吴澄分为68章,可见分章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后来的学人为了研读方便而分的;原始的老子,用【史记】的记载来说只是分为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因此老子原文应该是不分章的。
分章之后固然好读一些,但是有些章节分得很勉强;特别有些故弄玄虚的人,臆说老子每章均有不同的旨意,每章都暗喻一种修行方法,甚至还给每章都取上名字,如“道体第一,养生第二”(河上公版),则更是误导学人,眩惑众生。
所以,为了更接近老子的原始思想,我更倾向于采用帛书版为底本,王本只是作为讲解时的参考对象;王本与帛书本有冲突的时候,依据帛书版为准。
而且为了避免分章对于解读可能造成的误导,采取分句讲解的方式。
为便于对照,同时列出王本和帛书本的文字,不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通行的帛书本,往往依据王本分章句,我则依据帛书本内在的逻辑语义另分标点符号,与市面上流传的帛书勘校本不完全一致,特别说明一下。
道经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上善似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使人目盲。
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
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何以寄天下。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忽,绳绳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
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容(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致虚,极也;守静,表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
静,是谓复命。
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信不足,案有不信。
犹呵其贵言也。
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绝学无忧。
唯与呵,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
累呵,如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
俗)人昭昭。
我独若昏呵。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
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俚。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之物,唯恍唯忽。
忽呵恍呵,中有象呵。
恍呵忽呵,中有物呵。
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也,以此。
企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
夫唯不争,故莫能舆之争。
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
虽有环观,燕处则昭若。
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
善数者不以筹策。
善闭者无关鑰而不可启也。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乎大迷。
是谓妙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
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恒德乃足。
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恒德不忒。
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
夫大制无割。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
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墮。
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居,楚棘生之。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
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
是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
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
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
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
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雨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也。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亡者,寿也。
道汜呵,其可左右也。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於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无味也。
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
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
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
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