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颈部淋巴结转移面面观

颈部淋巴结转移面面观

• 3、形态和数目 正常或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一般呈肾形,长
径与短径之比近似于2。而恶性肿瘤的转移淋巴结 多呈球形,长、短径相仿。
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淋巴引流区有3个或 以上相邻的淋巴结,即使每个淋巴结的最小径较 小(介于5~8 mm之间),也应警惕有转移淋巴 结的可能。
• 头颈部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 图13、14示双颈中深组(13a、13b、14a、14b)及右侧 气管食管沟(14c)多发淋巴结肿大,右颈深组淋巴结明 显强化,淋巴结内有多个小结节状钙化。
• 图15示双侧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肿大,有明显强化(15a、15b); 图16示右侧纵隔内淋巴结肿大,边缘规则,明显强化,内部密度不均 匀(16a)。
• 2、密度和内部结构
肿瘤细胞取代淋巴结髓质正常结构或引起坏死, 在增强扫描时显示为皮质不规则强化,对比之下, 髓质内的不规则低密度区更为明显,皮质强化的 形态、大小、厚度不一,是诊断转移瘤的可靠指 征。对于已被确诊为头颈部鳞癌的患者,近期无 颈部手术、急性感染或结核史,其肿大淋巴结出 现边缘不规则强化、内部低密度坏死,可以明确 诊断为淋巴结转移。
床上应该注意进行鉴别。 鼻咽癌淋巴结转移 鼻咽癌为头颈部最常见的上呼吸道、消化道鳞癌,常常发生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首诊时约
70%~80%的患者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图1~4)。转移淋巴结的部位与原发肿瘤的淋巴引流区域相 关,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多为双侧,常见于颈静脉链周围淋巴结。
咽后组、颈后三角区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特征性部位,其中咽后组淋巴结是鼻咽引流的首站 淋巴结,因此当此组淋巴结肿大的时候,应首先考虑鼻咽癌的可能。颈上深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约为 88%,咽后组和颈中深组均约为70%,颈下深组约为45%,颈后三角区约为35%,锁骨上区约为 30%。另外,鼻咽癌可转移至颌下、腮腺内、颏下淋巴结,分别约为8%、3%、1.5%,在临床工作 中须注意观察。

淋巴结结核(CT、MRI表现)+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CT、MRI表现)+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CT、MRI表现)+鉴别诊断病史:46岁男性,因颈部肿胀、腹部疼痛就诊于急诊科,患者十年前曾从美国去过利比里亚。

行颈部CT增强,轴位及冠状位如下所示。

由于患者腹部不适,进一步行胸腹盆CT增强,冠状、轴位及矢状图像如下所示。

影像表现:颈部、纵隔、肺门、腹腔及腹膜后见多发坏死性肿大淋巴结。

(补充: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鉴别诊断:•淋巴结结核•淋巴瘤•转移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感染•惠普尔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淋巴结结核(活检证实)背景:•结核(TB)通常局限于呼吸系统;•然而,也可以累及其它器官,免疫缺陷人群更易患肺外结核;•超过95%的儿童及超过40%的成人结核患者影像学可发现淋巴结肿大;•婴儿常常仅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这种情况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影像表现(CT):•淋巴结大于2cm时常由于坏死而表现为中心低密度,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颈部结核性淋巴结肿大常是胸外淋巴结受累的第一站,被称作淋巴结结核或颈部结核性淋巴结炎。

诊断:•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多达50%的慢性淋巴结肿大患者的病因为结核;然而,恶性肿瘤是一个重要的替代诊断;•因此,需活检证实为TB,除外其他诊断。

几例淋巴结结核、肿瘤女,2岁,3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颈部肿物,起初小,约1×1cm,进行性增大,皮肤表面无红肿、发热,无溃烂,当地医师给予草药局部外敷,无明显疗效。

左颈部明显肿大淋巴结,密度、信号不均匀,内见斑点状无强化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大部分区域呈明显强化。

术后病理:颈部包块:灰白灰红色类圆形肿物一枚,大小4x3x3.3cm,切面灰黄灰红相间;颈淋巴结2枚,1枚米粒大,另一枚灰白灰红色,类圆形,大小1x0.6x0.3cm。

送检颈部包块及颈部淋巴结见淋巴结结构,淋巴结组织内多处可见多个片状的干酪样坏死组织,周围可见较多由类上皮样细胞及郎罕氏巨细胞构成的结核结节,其间散在多少不等的淋巴细胞浸润。

颈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HL(41%)VS NHL(27%)。
分期
➢ 淋巴瘤分期:临床资料+影像表现+术中所见。 ➢ 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体液检查、白细
胞分类计数、骨髓活检(18%累及骨髓)。 ➢ 影像表现+术中所见:位置、大小、分布、转
移。 ➢ CT:颈部、胸部、纵膈、腹部、盆腔。 ➢ MR:颅脑、脊椎+脊髓。 ➢ 脑部累及患者建议行腰穿检查。
➢ 颈部结外发病率:Waldeyer环>鼻窦>唾液腺 >口腔>喉咽>甲状腺。
➢ 发病年龄:HL(双峰):20Y-24Y/80Y-84Y, 极少见于5Y以内;NHL :50Y-60Y。
临床表现
➢系统性症状:不明原因发热、消瘦、疲惫、 皮肤瘙痒、贫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或者多 种并存。
➢临近组织压迫、阻塞症状:异物感、喘息 等。
M,68,左侧牙龈肿痛1月。
喉咽淋巴瘤影像表现
➢约占喉咽肿瘤<1%。 ➢老年多见。 ➢多见于声门上区。 ➢表面光滑、息肉样、直径1-3cm,表面光滑。 ➢部分可沿粘膜下区浸润性生长,使喉腔环形 狭窄。
右侧声门上区淋巴瘤。
甲状腺淋巴瘤影像表现
➢约5%甲状腺肿瘤。 ➢女性多见。 ➢中位年龄为70-80Y。 ➢80%病例并有桥本氏甲状腺炎。 ➢可弥漫生长表现为甲状腺增大,也可为孤立 占位(80%)或多发结节(20%)。 ➢气管累及少见,多导致气管狭窄。
F,66Y,发现左甲状腺肿物2周。
鉴别诊断淋巴结转移瘤
➢ 多可见原发恶性肿瘤病灶。 ➢ 淋巴结坏死较常见,增强不均匀强化,
强化方式与原发病灶类似。 ➢ 部分可融合,境界欠清。
鉴别诊断淋巴结结核
➢以儿童、青年人多见,结核中毒症状。 ➢ 单侧,多发、多组淋巴结肿大。 ➢ 可见斑点状钙化,中央坏死,环形强化。 ➢ 可伴有其他部位结核表现,如肺部、咽部和喉 结核等。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的影像特征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的影像特征

头颈部淋巴结的分区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五点 二十二分。
第15页,共73页。
欧美肿瘤合作组织公认的颈部淋巴节分区
(2003)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五点 二十二第分。16页,共73页。
比较
欧美肿瘤合作组织公认的颈部淋巴节分区 (2003)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五点 二十二分。 第17页,共73页。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日:五点 二十二分。
第35页,共73页。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五点 二十第二分36。页,共73页。
Ⅵ区 ,亦称颈前间隙,包括喉前、气管前和气管旁淋巴结及甲 状腺周围淋巴结。上界为甲状软骨体下缘,下界为胸骨柄,前界为 颈阔肌和皮肤,后界为气管和食管分界处。外界是甲状腺内缘、 皮肤和胸锁乳突肌前内侧缘。对于气管旁和复发淋巴结,上界为 环状软骨下缘。对于气管前淋巴结,后界为气管和环状软骨前缘 。Ⅵ区接受来自甲状腺、声门和声门下喉、下咽和颈段食管的淋 巴管,是甲状腺、声门和声门下喉、梨状窝顶和颈段食管肿瘤发 生隐匿性转移的高危区域。
第五十页,编辑于星期日:五点 二第十5二0页分,。共73页。
颈部淋巴结转移
转移淋巴结发生部位和原发肿瘤的淋巴引流区域相关,口腔 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于Ⅰ、Ⅱ、Ⅲ区,而口咽癌、下咽癌和 喉癌主要发生Ⅱ、Ⅲ区.鼻咽癌转移淋巴结多为双侧发生,除常 见于Ⅱ、Ⅲ、Ⅳ区外,咽后组、颈后三角区为鼻咽癌淋巴结转 移的特征性部位,这与其他部位原发肿瘤有极显著性差异 。故 咽后组淋巴结肿大时,应首先考虑鼻咽癌可能,若同时伴有颈后 三角区淋巴结肿大,则诊断准确性更高,但需与淋巴瘤鉴别。
各区淋巴结解剖及引流特点
Ⅰa区是一个位于中央的三角形区域,包 括颏下淋巴结。引流颌、下唇中部、舌尖和 口底前部的淋巴结。是口底、舌前、下颌骨 前牙槽突和下唇肿瘤发生隐匿性转移的高危 区域。

颈部淋巴结分区

颈部淋巴结分区

颈部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多为单侧发生,常见 于Ⅲ、Ⅳ区,尤其可发生气管食管沟及上纵 隔淋巴结移,而头颈部其他原发肿瘤很少转 移至此。
颈部淋巴结转移
喉声门上区淋巴回流丰富,声门上型喉癌易 有颈淋巴结转移,齐金星等对117例声门上 型喉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进行分 析, Ⅱ 区淋巴结内癌转移者112例(81.8%), Ⅲ 区68例(49.6%), Ⅳ区24例(17.5%), Ⅵ区 3例(2.2%), Ⅴ区1例(0.7%), Ⅰ区1例(0.7%)。 有 Ⅵ、Ⅴ 、Ⅰ 和Ⅳ 区淋巴结内癌转移的 病例均同时有Ⅱ 区或 Ⅲ区淋巴结内癌转移。
淋巴结的密度及内部结构
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血供丰富,且有甲状腺 组织的吸碘特性,故强化明显,密度与正常甲 状腺或甲状腺肿瘤相仿。腮腺恶性肿瘤转 移淋巴结边缘常呈轻至中度环形强化,中央 低密度, 由于腮腺的胚胎发育特点,腮腺内可 有淋巴结,邻近的淋巴结内有时也可有腮腺 组织,因此诊断时应与良性的腺淋巴瘤加以 鉴别。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
①横断面图像上淋巴结最小径≥10 mm ( Ⅱa 区为 11 mm) ; ②中央坏死或环形强化 ; ③同一区域内3 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呈簇状聚集且最小 径≥8 mm; ④淋巴结包膜外侵犯( 征象包括淋巴结;边缘不规则 强化, 周围脂肪间隙部分或全部消失,淋巴结相互融 合) ; ⑤咽后淋巴结横断面最小径>4mm , 如转移咽后淋巴 结与原发灶任何一层面均无法区分者归为原发灶。
转移淋巴结形态及边缘
表现为形态规则且边缘清楚与形态不规则 且边缘不清楚者,其原发肿瘤之间存在极显 著性差异 。鼻咽癌及甲状腺癌中,形态规则 且边缘清楚者分别为 88 % 和 86 % 。口咽 癌,喉癌及下咽癌中形态不规则且边缘不清 者分别为59 % 和68 % , 且外侵明显。这与 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分化差, 恶性程度高 有关。

颈部淋巴结病变CT诊断及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病变CT诊断及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病变CT诊断及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ct扫描技术:采用ge-lightspeed8层 ct机所有患者均作颈部平扫加双期增强。

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胸廓入口增强时从肘静脉打针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8~1ml压力1注射速率ml/秒。

扫描参数:1v5mas,层厚层距各5mm标准算法动脉期5~秒,静脉期55~6秒。

颈部淋巴结的划分按照国际通用七分区法对检出的淋巴结进行分区记录[1]。

ⅰ:颌下和颏下淋巴结;ⅱ:颈内静脉链上组淋巴结;ⅲ:颈内静脉链中组淋巴结;ⅳ:颈内静脉链下组淋巴结;ⅴ:颈后三角区淋巴结;ⅵ:中央区淋巴结;ⅶ:上纵隔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表现ct常根据颈部淋巴结的大小、形态、部位、边缘轮廓、强化特征、内部结构及周围关系来诊断和鉴别诊断淋巴结的性质。

大小:大小是评价颈部淋巴结的最基本的标准扫描一旦发现气管食管沟内淋巴结即可确定为病变性淋巴结但颈部ⅰ~ⅵ区以淋巴结最大横经15mm纵隔ⅶ区以淋巴结最大横经>1cm为诊断标准。

多数学者[]以淋巴结的长径1~15mm为标准或为淋巴结的短径8~1mm 为标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淋巴结的不同经线标准而异。

有研究认为咽后间隙淋巴结的长径不得>8mm。

形态:正常淋巴结是椭圆形沿颈内静脉呈链状分布单个独立存在直径通常时为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而/t<时则提示淋巴结转移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和淋巴结结核多为椭圆形而转移性淋巴结则呈圆形或球形。

淋巴结的不同形状也与其所在颈部的部位有关一个临界大小的球形淋巴结很可能是转移性病变有时转移淋巴结可表现为原发肿瘤引流区域内数个淋巴结的聚集或融合即淋巴结链转移转移淋巴结的轮廓清晰周围可出现不完全环状脂肪增生带。

边缘轮廓:转移性淋巴结的轮廓一般较清晰据统计鼻咽癌、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边缘多较清楚喉癌、下咽癌则转移淋巴结多不清楚。

而慢性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因长期炎症刺激使其被膜与周围软组织粘连而界限不清。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例 ,淋巴结结核 8例 ,非特异性淋 巴结炎 3例 ,化脓性淋巴结 横径 ≥10mm为诊断标准 。 炎 2例 。临床表现 除 1例吞咽异物感外 ,其余均以颈部肿块 2 结 果
为就诊原因 ,其中伴有发热 2例 ,局部疼痛或压痛 6例 ,近期
颈部淋 巴结转移癌多 发生于 Ⅱ 一Ⅳ区 ,和原发肿 瘤部
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后加 增强 ,增强时从 肘静脉 高压注射 欧 >2的 7例(87.5%);淋 巴结 瘤为 多个部位 ,多组 淋 巴结 受
乃派克 80—100ml,注射速率 3m/s,扫描参数 120kV,150mAs, 累,本 组 5例淋巴结 ( T)均 <2(100%)。化脓性淋 巴结炎 、
淋 巴结 。 淋巴结病变的 CT诊 断标准 l2J:在 CT扫描一 旦发现气
1.1 一般资料 本组 46例 ,男 27例 ,女 19例 ,年龄 11—84 管食管沟内淋 巴结即可确 定为病变性 淋 巴结,但 颈部 I 一
岁 ,平均 56岁 。其 中颈部淋 巴结转移癌 28例 ,恶性淋巴瘤 5 Ⅵ区以淋巴结最大横径 ≥15rrma,纵隔 (Ⅶ区)以淋 巴结最大
经统计学处理两个 诊断标准 有显著差 异。作者 以 Ⅱ、Ⅲ、Ⅳ 性 ,常位 于单 侧或 多侧 多区 ,可 以侵犯颈静脉周 围和后三角
区肿大淋 巴结直径 ≥15rrma,其他 区域直 径 ≥10mm为 诊断颈 区 ,本 组以Ⅲ 一V区受累多见 ,尤其 Ⅳ区 +锁骨上 区明显 ,约
部淋 巴结肿 大的标准 。敏感性 为 84.6%,特异性为 86.7% , 占 75%;淋巴结炎 、化脓性淋 巴结炎往往合并咽喉炎 、扁桃体 诊断失误滤 在 10% 一2o%。作者认 为若 以较 大径为诊 断标 炎和头面部皮肤炎症 ,I区为好发 部位 。(3)形态 :有学者【 J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一、引言颈部淋巴结转移是指肿瘤细胞经由淋巴管侵入颈部淋巴结,这是很多恶性肿瘤常见的一种转移途径。

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CT 检查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

二、颈部淋巴结的CT影像特点颈部淋巴结是颈部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密度均匀。

当发生转移时,颈部淋巴结的形态、密度和边缘都会发生明显改变。

1.形态学表现:颈部淋巴结转移通常表现为增大、不规则形态、边界模糊、皮质变薄或消失等。

2.密度学表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灶通常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呈现低密度、混杂密度或高密度,其中低密度灶代表坏死和囊变,混杂密度灶代表出血和纤维化,高密度灶则代表钙化。

3.影像学表现:颈部淋巴结转移通常表现为强化不均匀,周围淋巴结可出现环状强化。

以上的特点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影像学常见表现,对其进行细致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精准性。

三、颈部淋巴结CT诊断标准根据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影像学表现,提出以下诊断标准:1.颈部淋巴结增大:颈部淋巴结直径大于1.0cm。

2.形态学改变:颈部淋巴结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皮质变薄或消失。

3.密度学改变:颈部淋巴结密度不均匀,呈现低密度、混杂密度或高密度。

4.强化不均匀: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灶表现为强化不均匀,周围淋巴结可出现环状强化。

以上标准是基于临床实践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而成,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四、颈部淋巴结CT诊断的临床意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CT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颈部淋巴结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临床诊断:通过CT检查,医生可以初步判断颈部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病灶,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导航手术:对于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CT检查可以指导手术范围和方案,避免手术的不必要损伤。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颈部淋巴结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经血管或淋巴管侵入淋巴结,并在其中产生转移灶的过程。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由于头颈部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转移到颈部淋巴结而形成的。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颈部肿瘤细胞向体循环扩散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的掌握对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概况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头颈部肿瘤的常见转移途径之一。

颈部淋巴结是头颈部淋巴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淋巴结组成部分。

颈部淋巴结受到许多颈部器官的肿瘤侵袭,因此成为肿瘤转移的好发区域。

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明显的生物学特点。

它可在原发肿瘤早期存在,也可成为末期转移的标志。

临床上,头颈部颜面部肿瘤临床转移的时间较早,单纯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很少见。

一般肿瘤呈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时,原发肿瘤已有一定的生物学行为,往往为晚期。

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的掌握,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进行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原发肿瘤部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淋巴管的情况等。

头颈部肿瘤转移至颈部淋巴结的主要途径是淋巴管道。

颈部淋巴管是头颈部淋巴管道的一个重要部分,是颈部淋巴的主要通道,与头颈部淋巴循环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颈部淋巴管起源于头颈部器官、颈部皮肤和黏膜,其末端则与颈交感神经干一起注入肋端静脉。

另外,颈部淋巴管还有跨段性连接,形成淋巴网络,其支配区域不仅仅是直接供应淋巴管的区域,还包括其他部位。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因还包括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颈部淋巴结转移一般为颈部肿瘤的晚期表现,肿瘤的生物学活性较高,易转移至颈部淋巴结。

此外,颈部淋巴结还容易受到颈部淋巴管道的改变和破坏影响,容易引起颈部淋巴结的转移。

因此,在CT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时需要考虑以上病因。

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1.淋巴结大小的改变:颈部淋巴结在正常情况下,大小一般控制在1cm以下,直径1cm以上的淋巴结为异常。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分区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鼻咽癌伴双侧 咽后组淋巴结 转。转移淋巴 结形态规则, 边缘清楚,中 等度强化,内 部密度大致均 匀( ↑)。
鼻咽癌伴双侧 颈下深组、颈 后三角区淋巴 结转移。转移 淋巴结以右侧 明显,形态规则, 边缘清楚,中等 度强化,密度大 致均匀。
鼻咽癌伴双侧颈 上、中深组、左 侧颌下淋巴结转 移。转移淋巴结 形态规则,边界清 楚,中等度强化,内 部密度较均匀。
颈部淋巴结转移
• 转移淋巴结发生部位和原发肿瘤的淋巴引流区 域相关,口腔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发生于Ⅰ、Ⅱ、 Ⅲ区,而口咽癌、下咽癌和喉癌主要发生Ⅱ、Ⅲ 区.鼻咽癌转移淋巴结多为双侧发生,除常见于 Ⅱ、Ⅲ、Ⅳ区外,咽后组、颈后三角区为鼻咽癌 淋巴结转移的特征性部位,这与其他部位原发肿 瘤有极显著性差异 。故咽后组淋巴结肿大时, 应首先考虑鼻咽癌可能,若同时伴有颈后三角区 淋巴结肿大,则诊断准确性更高,但需与淋巴瘤 鉴别。
转移淋巴结形态及边缘
• 表现为形态规则且边缘清楚与形态不规则 且边缘不清楚者,其原发肿瘤之间存在极 显著性差异 。鼻咽癌及甲状腺癌中,形态 规则且边缘清楚者分别为 88 % 和 86 % 。口咽癌,喉癌及下咽癌中形态不规则 且边缘不清者分别为59 % 和68 % , 且 外侵明显。这与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分 化差, 恶性程度高有关。
➢ 咽后淋巴结:位于咽后间隙内。
影像学分区
• 1999年,Som 等回顾分析了大量相关 文献,在总结颈部淋巴结分布规律的基础 上,将患者头部固定于中立体位,进行平 行于耳眦线层厚3mmCT扫描,然后根据 所得的图像提出一种新的颈部淋巴结分区 法,这一分区将以往的外科学分区采用影 像学标志加以界定。
• Ⅵ区 ,亦称颈前间隙,包括喉前、气管前和气管旁 淋巴结及甲状腺周围淋巴结。上界为甲状软骨体 下缘,下界为胸骨柄,前界为颈阔肌和皮肤,后界为 气管和食管分界处。外界是甲状腺内缘、皮肤和 胸锁乳突肌前内侧缘。对于气管旁和复发淋巴结, 上界为环状软骨下缘。对于气管前淋巴结,后界为 气管和环状软骨前缘。Ⅵ区接受来自甲状腺、声 门和声门下喉、下咽和颈段食管的淋巴管,是甲状 腺、声门和声门下喉、梨状窝顶和颈段食管肿瘤 发生隐匿性转移的高危区域。

颈部淋巴结增大的CT鉴别诊断

颈部淋巴结增大的CT鉴别诊断
• 淋巴结的确认需要与周围血管横断面区别,淋巴 结通常不强化部淋巴结增大是头颈部的常见病变,判断淋巴 结是否增大,是影像诊断的前提条件。
• 目前对淋巴结增大的标准有三个指标(1987年 Radiology第3期刊登):
(1)肿瘤原发部位引流区出现3个以上淋巴结,且 最小直径超过10mm;
或分隔状强化)。
均匀强化
不均匀强化
薄壁环状强化
花环状强化, 中心无强化
花环状强化, 可见分隔
• 颈部淋巴结增大是炎症性或肿瘤性病变的常见表 现,正确区分对于临床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常见的炎症性病变常见结核性、非特异性两种, 常见的肿瘤性病变包括淋巴瘤、转移瘤两种。
• 1 结核性淋巴结增大 按照病程发展,在病理学上,将颈部淋巴结结核分 为4个阶段: (1)增殖阶段:形成结核性肉芽肿; (2)干酪坏死阶段:包膜完整; (3)淋巴结周围炎阶段:包膜破坏并相互融合; (4)脓肿阶段:干酪物质穿破至周围组织。
(2)淋巴结密度不均匀或有融合趋势,不论大小, 均视为异常;
(3)1-4区淋巴结短径大于15mm,其他区域淋巴 结短径大于10mm。
• 颈部增大淋巴结的强化类型: (1)均匀强化; (2)不均匀强化(中心可见小片状低密度区); (3)薄壁环状强化(中心无强化); (4)花环状强化(厚壁不规则强化,中心无强化
淋巴结厚环强化(强化环的厚度大于淋巴结直径 的20% ),结核的可能性比转移性的大1倍;而转 移淋巴结更多的为薄壁环(强化环的厚度小于淋巴 结直径的10%。所以,厚壁环状强化强烈提示为 结核。
淋巴结炎多为双侧,呈串珠状沿颈内静脉排列, 淋巴结较小,均质,边界清楚,这与转移性淋巴 结及淋巴结核的融合和环形强化明显不同。
原发灶很小但转移显著,淋巴结密度高,强化明 显,与甲状腺含碘有关。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和鉴别诊疗课件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和鉴别诊疗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CT扫描要点
扫描范围:自颅底至上纵隔气管分叉 水平。
平扫加增强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CT扫描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CT能发现触诊所无法检查的淋巴结。 CT能发现颈部隐匿的转移性淋巴结(触诊阴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强化表现: 1)均质软组织密度,轻、中强化。 2)血管样强化。 3)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低密度。 4) 囊性变及囊壁明显强化结节。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钙化:CT扫描发现钙化的敏感性很高。常 表现为颗粒状、斑片状钙化。有系列研究 表明,除治疗后的淋巴瘤外,42%的颈部 淋巴结钙化为转移性甲状腺癌。甲状腺癌 病人CT检查要求平扫+增强,避免直接增 强时掩盖了钙化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大小和形态:以淋巴结大小作为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 径线标准不一,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异。径线大小不能作 为诊断淋巴结转移唯一可靠的方法。长短径之比大于2, 多为炎性反应,而转移淋巴结其长短径之比小于2。故 近似球形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在原发灶淋巴引流 区3个或以上相邻的淋巴结,即使不大,也应警惕有转 移淋巴结可能。罗德红等以淋巴结横断面最小径≧8mm 为标准,甲状腺癌的转移淋巴结最小径≧5mm,CT扫 描发现气管食管旁沟淋巴结即视为转移。
颈动脉体瘤:增强后明显强化,部位特殊,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分叉角增大,颈内外 动脉分叉夹着一个血供丰富的肿物,颈内外 动脉受压移位。血管样强化的甲状腺转移性 淋巴结,颈总动脉分叉角无增大,血管受压 向内或内后移位,以多发多见,密度可不均 匀。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no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no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表现及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常见于各种头颈部恶性肿瘤,如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甲状腺癌、喉癌等。

CT检查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CT表现形态表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颈部一个或多个肿大的淋巴结,通常为多发性。

转移灶通常位于肿瘤原发病灶的引流区域,多数位于颈部的区域淋巴结中央。

肿大的淋巴结形态不规则,多为浅表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光滑,易与炎性淋巴结肿大鉴别。

CT值表现一般来说转移灶的CT值低于炎性淋巴结。

常见的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值在10 HU以下,而炎性淋巴结的CT值通常在20 HU以上。

引流血管表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图像中,可见转移瘤周围的淋巴管道扩张,并呈现出分叶状形态,这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一种重要CT表现。

弥漫性浸润表现颈部淋巴结扩散性浸润时,CT图像中可见颈部皮下脂肪层变薄或消失,颈部的筋膜被影响,具有明显弥漫的浸润表现。

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鉴别主要包括良性淋巴结增生和炎性淋巴结。

良性淋巴结增生良性淋巴结增生是指淋巴结过度增生所形成的淋巴瘤形态。

良性淋巴结增生在CT图像中,淋巴结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肿大度不如颈部淋巴结转移严重。

CT值比颈部淋巴结转移高,通常在20 HU以上。

炎性淋巴结炎性淋巴结常见于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CT图像中受影响的淋巴结通常钙化不明显。

炎性淋巴结的表现形态不规则,质地较软,淋巴结可与周围组织粘连,CT值比颈部淋巴结转移高,通常在20 HU以上。

颈部淋巴结转移是颈部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途径之一,CT检查是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

颈部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主要为形态不规则、CT值低以及周围淋巴管分叶状增宽。

而良性淋巴结增生和炎性淋巴结则比淋巴结转移在CT图像中表现要轻微。

了解这些表现特点,能更好地进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鉴别诊断。

医师必读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特征

医师必读颈部淋巴结分区及转移特征
79
精选课件
淋巴结的密度及内部结构
文献报道,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低密度为鳞癌转 移淋巴结的CT 特征性表现,如有原发肿瘤时此征象 的特异性几乎为100 %。其病理基础为肿瘤转移至颈 部淋巴结,瘤细胞首先侵犯皮质的边缘窦,然后向髓 质浸润,导致淋巴回流受阻,随后髓质区开始出现坏 死。CT 图像所见中心低密度区为肿瘤坏死、角蛋白、 纤维组织、间质积液或水肿及存活的瘤细胞共同构成。
侧缘和胸锁乳突肌前缘为界,后以胸锁乳突肌后缘
为界,外以胸锁乳突肌内缘为界,内以颈内动脉内 缘和斜角肌为界。Ⅲ区所包含的淋巴结数目变化较 大,主要接受来自Ⅱ区和Ⅴ区的淋巴管,及一部分 咽后、气管前和喉返淋巴结的淋巴管,引流舌根、
扁桃体、喉、下咽和甲状腺的淋巴液,因此是口腔、
鼻咽、口咽、下咽和喉肿瘤发生隐匿性转移的高危 区域。
9
精选课件
10
精选课件
11
精选课件
12
精选课件
13
精选课件
14
精选课件
ⅠA区
15
精选课件
Ⅰb区
16
精选课件
Ⅱ区包括颈静脉上组淋巴结,位于颈内静脉上1/3和副神经上部 周围。自颅底一直延伸至颈动脉分叉或舌骨体下缘。影像学角度 采用颈内静脉后缘做为Ⅱa和Ⅱb的分界。Ⅱ区接受来自面部、腮 腺及下颌下、颏下和咽后淋巴结的淋巴管,也直接接受来自鼻腔、 咽、喉、外耳道、中耳及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集合淋巴管,是鼻 腔、口腔、咽、喉和涎腺肿瘤发生隐匿转移的高危区域,其中 Ⅱb与口咽或鼻咽的肿瘤关系更为密切。
7
精选课件
Ⅰa区是一个位于中央的三角形区域,包括颏下淋 巴结。引流颌、下唇中部、舌尖和口底前部的淋巴结。 是口底、舌前、下颌骨前牙槽突和下唇肿瘤发生隐匿 性转移的高危区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鉴别诊断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颈动脉 体瘤鉴别。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甲状腺乳头 状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瘤的鉴 别
1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颈动脉体瘤鉴别

颈动脉体瘤:增强后明显强化,部位特殊,
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分叉角增大,颈内外
动脉分叉夹着一个血供丰富的肿物,颈内外
颈部淋巴结分区
2



V区:颈后三角区,又 称脊副链。胸锁乳突肌 后缘、斜方肌前缘及锁 骨构成的三角区。 VI区:中央区淋巴结包 括喉前、气管前和气管 旁淋巴结。上缘为舌骨, 下缘为胸骨上切迹,两 侧外缘为颈动脉间隙。 VII区:上纵隔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分区
其他组:咽后、颊组、腮 腺内、耳前、耳后、枕 下组
13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的好发部位
CT检查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不仅要能发现,还要对淋巴结 进行准确的定位,以便判断原发灶的部位。

上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鼻咽、口咽、口腔、腮 腺、鼻腔、 扁桃体及头皮等部位。

中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咽喉部、甲状腺、下咽、舌根等
部位。

下颈部转移癌,原发灶多在梨状窝、甲状腺等。
颈部淋巴结转移CT诊断 及鉴别诊断
1
依照国际通用的7分区法:




I区:颏下及颌下淋巴结, 位于颏下及颌下三角区 内,其边界为舌骨、下 颌体及二腹肌后腹。 II区:颈内静脉链上组, 颅底(二腹肌后腹)至 舌骨水平。 III区:颈内静脉链中组, 舌骨至环状软骨下缘水 平。 IV区:颈内静脉链下组, 环状软骨下缘至锁骨水 平。
10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强化表现: 1)均质软组织密度,轻、中强化。 2)血管样强化。

3)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低密度。
4) 囊性变及囊壁明显强化结节。
11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钙化:CT扫描发现钙化的敏感性很高。常
表现为颗粒状、斑片状钙化。有系列研究
表明,除治疗后的淋巴瘤外,42%的颈部
淋巴结钙化为转移性甲状腺癌。甲状腺癌
病人CT检查要求平扫+增强,避免直接增
强时掩盖了钙化灶。
12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包膜外侵犯:淋巴结边界不清和周围脂 肪间隙消失,提示包膜外侵犯,预后差, 其局部复发的危险性增加10倍,生存率
降低50%。外侵明显的可侵犯周围重要
结构,如气管、食管、颈动脉等。
分同时伴有Ⅴ区淋巴结肿大。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
结转移的囊性变,伴有壁结节,壁结节血管样强化, 单侧多见,少有Ⅴ区淋巴结肿大。
18
鳞癌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瘤的鉴别

淋巴瘤颈部淋巴结受累表现为双侧多组多个淋巴结肿大,增强表
现多种多样:(1)最常见表现为密度与肌肉相仿、质地均匀的
肿大淋巴结。(2)边缘强化、中央低密度并非鳞癌转移淋巴结 特有,见于37.5%的恶性淋巴瘤;强化的边缘可光整、规则,呈
均匀厚度的薄环状,也可表现为边缘不光整,与鳞癌转移淋巴结
相似。(3)薄环状强化、中央呈均匀软组织密度,考虑为包膜 强化所致,在淋巴瘤中出现率为26.8%,在鳞癌转移淋巴结中少
见,仅为1.5%。(4)发现颈部大肿物,密度近等于肌肉,其内
仅有小的低密度区时,应考虑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性。(5)恶性 淋巴瘤可有包膜外侵犯,较鳞癌转移淋巴结少见。
动脉受压移位。血管样强化的甲状腺转移性
淋巴结,颈总动脉分叉角无增大,血管受压 向内或内后移位,以多发多见,密度可不均 匀。
17
鳞癌淋巴结转移与乳头状甲状腺 癌淋巴结转移的鉴别

鳞癌淋巴结转移:表现为不规则环形强化伴中央低 密度区( 鳞癌淋巴结转移之中心低密度区为肿
瘤坏死、角蛋白、纤维组织、间质积液或水 肿及存活的瘤细胞共同构成), 多为双侧,部

CT能发现触诊所无法检查的淋巴结。 CT能发现颈部隐匿的转移性淋巴结(触诊阴 性,术后病理阳性)。


CT能显示淋巴结有否包膜外侵犯。
CT能发现比触诊更多的淋巴结。并能发现对 侧是否有转移的淋巴结。
8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CT诊断指标主要根据:
大小和形态
强化特征
钙化
包膜外侵犯
9
颈部转移性淋巴结的CT表现
3
正常淋巴结血供解剖
供应淋巴结的小动脉从淋巴结门进入淋巴结区,部分 分支直接进入髓质淋巴窦,部分分支循小梁入皮质,
到达淋巴小结时则分支成毛细血管,之后在胸腺依赖
区汇合成血管后微静脉,最后与动脉并行成为小静脉, 出淋巴结门。所以淋巴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血循环 器官,当肿瘤侵犯时产生一系列血管形态学变化。

大小和形态:以淋巴结大小作为判断颈部淋巴结转移, 径线标准不一,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异。径线大小不能作 多为炎性反应,而转移淋巴结其长短径之比小于2。故
为诊断淋巴结转移唯一可靠的方法。长短径之比大于2, 近似球形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较大。在原发灶淋巴引流
区3个或以上相邻的淋巴结,即使不大,也应警惕有转 移淋巴结可能。罗德红等以淋巴结横断面最小径≧8mm 为标准,甲状腺癌的转移淋巴结最小径≧5mm,CT扫 描发现气管食管旁沟淋巴结即视为转移。
但颈部淋巴结转移也可能出现逆向转移、越站转移,表现为 对侧颈或全颈淋巴结转移。
14
头颈部不同原发肿瘤转移淋巴结的好发部位
鼻咽癌转移淋巴结多为双侧性,除常见于II、III、 IV区外,咽后组、颈后三角区为鼻咽癌淋巴结转 移的特征性部位。


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多为单侧性,常见于III、IV 区,尤其发生气管食管旁沟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 如果是甲状腺峡部癌,可出现双侧LNM。
——李静,石木兰,王爽.恶性淋巴瘤和头颈部鳞癌颈部受累淋巴结的CT与病理比较
19
鳞癌淋巴结转移之中心低密度区为肿瘤坏死、角蛋白、 纤维组织、间质积液或水肿及存活的瘤细胞共同构成.。
淋巴瘤侵犯淋巴结之淋巴窦导致淋巴回流受阻,同时肿
瘤压迫或侵犯淋巴门供应血管,导致淋巴结的双重循环 均被阻断时,可出现淋巴结的广泛中央坏死。在显微镜 下有3 层结构:最外层为纤维包膜和肿瘤细胞;中间为均 质的、液化坏死的肿瘤细胞;最内层为坏死、但仍保留
4
5
转移性淋巴结的血供特点
转移性淋巴结的血供类型有两种:单支血供和 多支血供。单支血供多提示癌肿浸润淋巴结的 范围较小,而多支血供提示癌肿侵犯淋巴结的 范围较广泛。甚至多个淋巴结融合。
6
CT扫描要点
扫描范围:自颅底至上纵隔气管分叉
水平。
平扫加增强
层厚/间隔5MM,连续扫描
7
CT扫描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