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体分带(C带)实验
三带喙库蚊核型及染色体C带研究
![三带喙库蚊核型及染色体C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8648515b7360b4c2e3f649e.png)
制提供了新途径 。迄今为止 , 全世 界已知 33 0 5 余种 蚊虫 中 ,
染 色 体编 号
图 l 三带喙库蚊体染色体核型 C带 及 模式图
已作过核型分析或分带研究的 已有 3 0 种 , 0余 然而库 蚊染 色 体分带未见报告。本文 报道 并探讨 三带 喙库 蚊核 型特 征及
Ⅱ、 Ⅲ号染 色体均呈 中央 着丝 粒 ( ,I号染 色体 短臂 相对 m) I I
较长 。
染 3 n 0mi。蒸馏水冲洗 , 温 自然干燥 。制片在莱卡 ( ec) 室 Li a 显微镜 ( 0 、 o ) ×4 0 ×1o o 下观 察 , 采用 Mi a s图像分 析 系统 摄
维普资讯
贵州 医药 20 0 7年 8月第 3 卷第 8 1 期
・
・
7 47 ・
预 防医 学 ・
三带喙库蚊核 型及染色体 C带研究
贵阳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504 温 小军 陈汉彬 500 )
中图分类号 : 1 4 R 8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0 07 4 2 0 ) 80 4 -2 1 0 -4 X(0 70 -7 70
分裂相进行剪切 翻拍 , 获得三带 喙库蚊有 丝分裂核 型特征如 图 2 示, 所 其分 裂相 中染 色体着 丝点可 以清 晰辨认 , 据着 根 丝点位置 , 测定 染色体 的长臂数 ( ) 短臂数 ( ) q、 p 和绝对 长度 ( +q 并计算 臂 比值 ( / ) p ) qP 以及 I /Ⅱ+ Ⅲ比值 ( 1 , 表 ) I、
植物染色体giemsa分带技巧[精彩]
![植物染色体giemsa分带技巧[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a7e19c3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9.png)
实验十植物染色体Giemsa分带技术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染色体Giemsa的C带、G带分带技术和方法。
2. 学习染色体带型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植物染色体显带是借助于特殊的处理程序后,进行Giemsa染色,使染色体某些结构成分发生特异反应而出现深浅不同的带纹,从而使核型分析中更准确地识别染色体的每个成员以及其结构变异。
通过改变Giemsa分带处理程序可产生不同带型,因此有C带、G带、N带、Q带、T带等不同技术。
C带(组成异染色质带):C带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它主要显示着丝粒、端粒、核仁组成区域或染色体臂上某些部位的组成异染色质而产生相应的着丝粒带、端粒带、核仁组成区带、中间带等,这些带可以在一条染色体上同时出现,也可以只有其中的一条或几条带。
G带(Giemsa带):显示染色粒,G带分布于染色体的全部长度上。
以深浅相间的横纹形式出现。
G带能清楚地反映染色体的纵向分化,能提供较多的鉴别标志。
因此,G带是分带技术中最有价值的一种。
R带(反带):与G带相反的染色带.由于处理程序不同,染色体在同一部位染色效果相反。
N带:专一地显示出核仁组织区。
T带:专一地显示出端粒区域。
以上几种带型在植物上应用最多的为C带和G带,本次实验主要介绍这两种分带技术。
三、实验材料(一)材料大麦(Hordeum spp.2n=14)的种子、蚕豆(Vicia faba 2n=12)的种子、洋葱(Allium cepa 2n=16)的鳞茎。
以上材料可任选一种。
(二)器材培养箱、恒温水浴锅、分析天平、小台秤(200g) 、量简(50ml、100ml、1000ml、10m1) 、烧杯(200m1) 、容量瓶(1000m1) 、棕色试剂瓶(200m1)、滴瓶、染色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显微照相及冲洗放大设备、剪刀、镊子、刀片、滤纸、玻璃板、牙签、切片盒。
(三)试剂Giemsa母液、磷酸缓冲液、氯化钠、柠檬酸钠、甲醇、乙醇、冰醋酸、氢氧化钡、秋水仙素或对二氯苯、α-溴萘、纤维素酶、果胶酶、胰蛋白酶、醋酸洋红、45% 醋酸等。
实验六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六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c46897daef5ef7ba0d3c3e.png)
每个染色体长度 单倍染色体长度
×100%
(2)臂指数(arm index),指长臂与短臂之比。
按Levan(1964)划分标准,臂指数在1.0~1.7之间为中部 着丝粒染色体,1.7~3.0之间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3.0~7.0 之间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7.0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3)着丝粒指数(centromere index),指短臂占 该染色体长度的比率,决定着丝粒的相对位置。
实验六 人染色体核型分析
一、实 验 目 的
掌握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方法。 了解人类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特征。
二、实 验 原 理
核型(Karyotype)是指一个细胞内有 丝分裂中期所有染色体的表型,如:数 目、大小和形态特征等。 通常将显微摄影得到的照片进行剪贴, 使整套染色体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构成 图像。以核型图(karyogram)的方式表示。 有四种方法:
A:1,2,3对染色体,体积大,易于区别,有中 央着丝粒。第2对的着丝粒略偏离中央。无随 体,1号常见次缢痕。 B:4,5两对,体积大,有亚中部着丝粒,无随 体,彼此不易区分。 C:包括6—12对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中等大小, 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6对的着丝粒靠近 中央,X染色体大小接近介于第6,7对之间。 第9对染色体长臂上有一次缢痕,第11对染色 体的短臂较长,第12对染色体的短臂较短。
R带:与G带明暗相反(Reverse G-bands)
目前所用的R显带方法是RBG法 (R-band by BrdU using Giemsa),即经BrdU处理后用 Giemsa染色。 意义: G带染色体的两末端都不显示深染,而在 R带中则被染上深色,因此R带有利测定染色体 长度和末端区域结构的变化。对揭示染色体末端 缺失、重复、易位和断裂点的异常等有很高的价 值。
小麦_黑麦染色体代换的研究
![小麦_黑麦染色体代换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a918af75ef7ba0d4a733b1f.png)
2 .2 代换系的细胞学观察
价值
20-19 、20 -21 两个品系 , 经染色体 C -分带
M ettin 等指出 :在黑麦 1R 的短臂(1RS)上带有
鉴定 , 均有一对染色体 短臂上具有随 体 , 长臂 具端 抗白粉病的基因 Pm8 、Pm 9 、Pm17 、抗杆锈 Sr31 、抗
带 , 小麦没有这条染色体 , 是黑麦 1R 染色体 。 检测 叶锈 Lr26 、抗 条 锈 Yr9 基 因 、抗 麦 蚜 虫 Sr31 基 小麦的 21 对染色体缺 1D 染色体 , 因而确定为 1R/ 因[ 3] 。在黑麦 1R 染色体上还有 S 型雄性不育的保
2 21
规则的二价体 , 正常可育 , 在生产上可以直接利用 。 1 .2 杂交组合及代换系的选育
如果用异附加系与单体杂交 , 可获得一条染色体的 在新麦 73 ×克旱 9 号 , Rosners ×克 156 、广 74
代换 , 这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将作为同祖单体起 ×克旱 9 号杂交组合的 F2 、F 3 世代中选择带有某些 作用 , 可诱导小麦单体染色体与同祖染色体联会 , 产 黑麦性状的普通小麦类型植株 , 并按性状继代选择 ,
91.2
11.3
18
56
38
同上
抗旱
正常 杆强 、颖具茸毛
20 -35
112.5
11.2
22
64
34
同上
抗旱
正常
同上
20 -39
106.5
10.8
20
62
35
同上
抗旱
正常
同上
20 -15
110.5
12.5
18
58
34
水牛染色体gc带核型的观察
![水牛染色体gc带核型的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4d7acd2f168884868762d6bf.png)
1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及 1对亚端部着丝点 染色体组成,按相对长度递减排列,第 1,4,5号 是 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 2号是亚端部着丝点 染色体,第 3号是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该组 各染色体容易识另曳
B组(6-23):由 18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组成 ,按相对长度递减排列。
(二)G分带分析 通过对西林水牛和南宁水牛各 13个细胞
伽 14 .
染 色体 编号
叹1 ︐乙 电J 4 1I ︸
染 色体 编号
︐ 且 ︐ ‘ 几j 4 ~1沙
表 3 水牛染色体 臂比值
西 林 水 牛 ‘》 富 钟 水 牛 x) 南宁水 牛,)
1.37土 0.11 3.05+ 0.40 2.30土 0.28 1.53士 0.18 1.50士0.16
1.32+ 0.09 3.20士 0.36 2.26+ 0.21 1.64土 0.29 1.52士 0.29
互比较带型,这两种水牛的G分带基本一致。根 体属小型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但不是核型中
据G分带带型绘制了水牛染色体G分带模式图 最小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它的长度与X染色
(图 1)0
体长度的比值为 0.3635,大于B组的 23号染色
(三)C分带分析
体(见表 5)0
用西林水牛和南宁水牛各 10个 c分带照
1.27士0.08 3.06土0.47 2.26士0.20 1.43士0.16 1.57士0.22
表 4 水牛染色体, 丝点指数
西林水牛,》 富 钟 水 牛 幻 南 宁水牛,)
42.20士 1.81 24.98土 2.34 30.58士 2.47 39.66士 2.85 39.90士 2.93
43.03士 1.66 23.96士2.15 30.24+ 1.47 38.72士2.48 40.10士3.96
岷江百合根尖染色体的C-分带和FISH分析
![岷江百合根尖染色体的C-分带和FISH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0e5c00bb68a98271fefaf8.png)
’ o e od g u o, si j . u C r s n i at r j @nf  ̄ . rp n h h  ̄d e n
A s a t G e aC b n iga dFS a s fh ni glyc rmoo s iu rgl)r m o p b t c ims —a dn I H a l io te j l o sme l m ae f r tis r n n ys Mi a i h n i e o o t
C b dn t s y l udb c g ie . 5 NA s sda rb r IH a a s ( u rse c i -a igi e i s c l e eo nzd 4 Sr n n n ta o o r D wa e po e o S l i f oecn e ns u u S f F n y sl i t h biia o )a d5cu ls f y r ia o g a r i l e ntecr moo e tmeeo rmo y r zt n, n o pe b dzt ns lweeds a do ho smecnr r f ho — d i oh i i i s n py h i c
6+ 2 + + 2 I+ I + L T 乃 e s e i c C- a d n o t n e c h o cf b p i n i g p i s a h c r mo o e c u d b i i g ih d a d t e d fe e c s f n o s m o l ed s n u s e t n h i rn e o
为 5 分别位于 A、 、 对, B H和 K 4 对同源染色体 的着丝点区域和一对 G染色体的长臂上。 通过 G e a 一 i 带 ms C 和 FS 的方法 可 以将 岷江 百 合 的每 条 染色 体 区分 开来 。 IH
实验八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实验八 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8524224693daef5ff73d04.png)
2.制片质量的关键步骤是哪些?
充分研磨,甘油总量为60mL,倒入烧杯中于5560℃水浴加热2小时,冷却后加入60mL甲醇, 混匀后室温放置2-3天过滤,在棕色瓶中长期 保存。
实验步骤
1. 将 老 化 7d 的 染 色 体 标 本 浸 入 37℃ 0.0125%胰蛋白酶溶液中处理2分钟。
2.取出标本,在蒸馏水中漂洗后放入1: 10 Giemsa染液中染色20-30分钟。
3.自来水冲洗,晾干,镜检。
显微镜观察
在显微镜下,可见分布在染色体全长上 的宽窄不同的相间条带。带纹的多少随 染色体的不同而异,另外还与染色体所 处的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中期染 色体带纹较少,早中期与晚前期染色体 的带纹较多,前期染色体多呈颗粒状。
人类染色体G-带照片
染色体核型分析
作业及思考题
实验九 人染色体分带技术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染色体G带制备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2.了解染色体C显带技术。
实验原理
G带的形成与Giemsa染料的组成及染色特性有 关。 Giemsa染料是由亚甲蓝,天蓝和伊红组 成的复合染料,除伊红外,均为噻嗪类染料, 它只与DNA中的PO43-基结合而不与蛋白质结合, 所以染色体着色首先取决于两个噻嗪分子与 DNA的结合,其次取决于一个有助于染料沉淀 物积累的疏水环境。染色体上高浓度疏水性蛋 白的区域有利于噻嗪-伊红沉淀物的形成,这 些区域相当于含高比例二硫键的氧化态蛋白质 区域,经一系列处理后显示暗带,而另一些区 域则为含巯基的还原态蛋白质,为亲水性蛋白 质,对染料亲和力低,所以不显色。
实验用品
主要仪器: (1) 超净工作台 (2) 大容量低速离心机 (3) 二氧化碳培养箱和电热恒温培养箱 (4) 电热恒温干燥箱 (5) 水浴锅 (6) 天平 (7) 显微镜
实验五:小鼠骨髓染色体的制备与C带染色
![实验五:小鼠骨髓染色体的制备与C带染色](https://img.taocdn.com/s3/m/58e43ee0ec3a87c24128c44a.png)
一.小鼠骨髓染色体的制备
【实验目的】 n 学会小鼠骨髓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实验原理】
n 处于分裂期的细胞经秋水仙素处理,由于阻断了 纺锤丝微管的组装,使细胞分裂停止于中期,此 时染色体达到最大收缩,具有典型的形态。
n 本实验所用的小鼠骨髓细胞具有高度的分裂活 性并且数量非常多,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可使分 裂的细胞阻断在有丝分裂中期,再经低渗、固定、 滴片染色等处理,便可制作较好的小鼠骨髓细胞 染色体标本。
【仪器、材料和试剂】
n (一)仪器 光学显微镜,冰箱,恒温水浴锅。
n (二)材料 n 已制备好的小鼠骨髓染色体载玻片,染色缸,烧杯,镊子
等。 n (三)试剂 n 盐酸(0.2mol/l),5%Ba(OH)2(50℃预热),2×SSC溶液
(60-65℃预热),Giemsa染液
【实验步骤】
1.按上述小鼠骨髓染色体的制备步骤制备染色体
二.染色体C带的制备
【实验目的】 学会小鼠骨髓染色体C带的制备
【实验原理】
n 借助特殊的燃料及染色程序,使染色体的一定部 位呈现深浅不同的带纹,可用来鉴别染色体组, 单个染色体以及深入认识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n C带可使着丝粒区,端粒区的异染色质及其他染 色体区段的异染色质部分呈Giemsa深染,其他 部分呈淡染。
(三)试剂
n 1.秋水仙素:以1mg/mL的浓度溶于0.85% 生理盐水中。
n 2.低渗液: 0.075mol/lKCl取5.59gKCl加 到1000mL蒸馏水中,在37℃下预热。
n 3.固定液:甲醇:冰醋酸以3:1配制(新鲜的)
【实验步骤】
1.取雌雄小鼠各一只,注射秋水仙素0。1mL于腹腔中,经3。54h后拉颈椎处死。 2.剪开腹腔,剥离出两条后肢,由股骨关节处剪断,取下后肢(注 意不要将股骨剪断)。 3.将骨骼外面的肌肉尽可能剪掉,剩下附着在骨骼上的少许肌 肉,用棉花或 纱布蘸75%酒精来回搓,直到骨骼外面不带任何肌肉为止。 4.剥离股骨,并将股骨头的两端减去少许,然后用4号针头插入 骨髓腔内,将股骨穿通(注意:不要用力过大,以防骨骼破裂)。
染色体分带(C带)实验PPT课件
![染色体分带(C带)实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6ba9f90336c1eb91b375d9e.png)
.
3
常见的带型
G带 也叫G显带,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显带方法。用蛋白 水解酶,尿素待处理中期染色体标本均可显带。G带的特 性是显带方法简单恒定,带型稳定,保存时间长。
Q带 用喹吖因染料染中期染色体标本可出现一种特征性 黄光亮暗带型,一般富含AT-DNA区段表现为亮带,富含 GC-DNA区段黄光较暗,常用于人类Y染色体长臂的观察。 临床上较少用,不能长久保存。
C带 这种方法将结构异染色质和高度重复的DNA区域染色。 在人类染色体上这些区域位于着丝粒和Y染色体上。常用 于某一科题的研究。
R带 与G带相近,常用于染色体末端的研究。
Ag-NOR 也称银染色,着色的为与rDNA转录有关的酸性蛋 白,即显示的是有转录活性的核仁形成区。用于研究rRNA 的初态变化,临床上常用于着丝粒,随体等研究。
然后将染缸连同制片放在水龙头下冲洗逐步置换法复性制片放入602scc溶液中保温1小时洗净染色放入5giemsa染液的染缸中染色1020分钟观察洗净干燥后观察绘图绘制小鼠骨髓细胞中期染色体c带图
染色体分带(C带)实验
.
1
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染色体分带(C带)的显带技术
.
2
实验原理
用常规的染色体处理方法和染色方法,一般只能显 示染色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如大小或长短、着丝点或次 缢痕的位置以及随体等。但对于核型分析中较准确地识 别染色体组的每个成员,以及其结构的变异,则仍有不 少困难。通过不同的预处理和染色方法可导致染色体内 部结构的分化染色,以获得更多的具鉴别性特征的信息, 即染色体的“解剖学”特征。也就是染色体的分带技术。 广义而言,凡能显示染色体结构分化的实验技术,均可 列为染色体的分带技术。
室温静置15分钟。然后将染缸连同制片放在水龙 头下冲洗(逐步置换法) 3. 复性 制片放入60℃,2*SCC溶液中保温1小时, 洗净 4. 染色 放入5%Giemsa染液的染缸中,染色1020分钟 5. 观察 洗净干燥后观察
染色体的分带技术
![染色体的分带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00b510a3b3567ec102d8a9d.png)
实验用品
1.器材:显微镜、恒温水浴箱、载玻片、染色 缸等;
2.试剂:0.2MHCl、5%Ba(OH)2、2×SSC溶液、 Giemsa染液、1/15M磷酸缓冲液等。
3.材料:小鼠染色体标本
精品课件
方法与步骤
❖ 取老化一周的染色体标本,室温条件下用 0.2MHCl处理30分钟;
❖ DW冲洗三次后,转入50℃5%Ba(OH)2中保温1015分钟;
❖ 自来水冲洗3-5分钟,再用DW充分分冲洗掉玻 片上附着的Ba(OH)2;
❖ 将标本放到65℃2×SSC处理60分钟,DW冲洗, 空气干燥;
❖ Giemsa染色10分钟,冲洗,镜检。
精品课件
结果显示
精品课件
G带显示实验原理
❖ 由于构成染色体的DNA一级序列的差异,导致 与之结合的蛋白质的状态也有所不同。如果染 色体上某一区域DNA为重复序列,转录活性低, 与之结合的蛋白质也较稳定,因此较利于染料 的积累,从而显出暗带。相反,若某一区域的 DNA富含转录活性的结构基因,包装它们的蛋 白质也较松散,着色较浅,显明带。
精品课件
实验结果
精品课件
实验报告
❖ 绘图表示动物染色体的分带图。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实验用品
1.器材:显微镜、恒温水浴箱、载玻片、染色 缸等;
2.试剂:0.25%胰蛋白酶、Giemsa染液、磷酸缓 冲液等。
3.材料:小鼠染色体标本
精品课件
实验步骤
❖ 将老化七天的染色体标本放入60℃温箱 中烤片2小时以上;
❖ 取出后放入0.25%的胰蛋白酶溶液中作用 3---15秒;
❖ 取出后,GKN溶液漂冼15秒,Giemsa染色 15分钟,冲洗,镜检。
R和C带技术及其临床意义
![R和C带技术及其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4f76c5232af90242a895e582.png)
1.目的:R显带可补充G显带末端浅染的缺点,加强染色体末端微小变异的识别;R显带适用于大批量实验以及较难处理的标本如骨髓。
2.应用范围外周血、骨髓等各种标本的染色体分析技术。
3.实验原理3.1.R显带法产生的带纹在染色强度上与G带相反,故也称为逆转显带。
R 显带染色体的末端为阳性染色,为了观察染色体的末端缺失,应当用R带。
在这一点上G带和Q带不如R带。
虽然有许多荧光素不必预处理就能在染色体上产生R带。
但标准的R带技术是把染色体放在高温(通常为87℃)的离子溶液中,再以Giemsa或吖啶橙染色。
这时原来为G带阴性的带,经Giemsa 染色后为阳性带,经吖啶橙染色者为绿色荧光,而原来G带的阳性带则呈现红色的吖啶橙荧光。
3.2.R带按制备方法的不同可分为荧光R带和姬母萨R带两类,但以Dutrillaux首创的热处理姬母萨R显带法为最基本的方法。
其显带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Dutrillaux认为是由于DNA受热变性的缘故。
此时富含AT碱基对的区段单链化,故不易为姬母萨液所染色,乃呈浅带;而富含GC碱基对的区段仍保持正常的双链结构,故易于为姬母萨液染色,乃呈深带。
但目前了解的Giemsa着色机制并不十分支持次假说。
3.3.R带与G带、Q带技术产生的大多数条带在整个染色体臂上显示出一系列阳性和阴性的染色带,但没有“间带”。
这些带的带型在不同组织中是恒定的,且在发育期间不发生变化。
在分裂的前期是许多的细微带出现在细长的染色体上,到了前中期由于它们彼此融合而成为稍大一点的带,带的数目也随之减少;在高度浓缩的中期染色体上,这些带几乎合并成一个带而占据着整条染色体。
可见这些带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其大小,故称为变动带。
变动带相当于粗线期的染色粒,而且代表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上的浓缩过程,蛋白质的巯基被氧化成二硫化物。
最先浓缩的染色体带一般是在S 期的后期复制的DNA,它们富含A-T碱基对,几乎没有活性基因。
阴性的G 带和阳性的R带通常是早复制的,浓缩得晚些,含有大多数活性基因,很易遭受染色体损伤。
染色体分带技术及其在植物物种生物学中的应用
![染色体分带技术及其在植物物种生物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dde4200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7.png)
染色体分带技术及其在植物物种生物学中的应用染色体分带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主要应用于染色体结构、数量和分布的研究。
染色体分带技术通过处理染色体,使其呈现特定的条纹图案,从而便于染色体的观察和分析。
这种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物种生物学领域中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植物学家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
染色体分带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染色体不同的着色性质,利用不同染料处理和显色,使染色体呈现特异的条带图案。
常用的染色体分带技术包括G-带分析、C-带分析、R-带分析、Q-带分析等。
这些技术可根据染料的成分不同,给染色体不同的染色反应,从而得到不同的分带模式和图案。
染色体的分带模式可用于研究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数量和结构等,进而探究植物的遗传变异、进化和分类系统学等问题。
在植物物种生物学中,染色体分带技术应用广泛。
首先,染色体分析可以帮助植物学家们确定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结构特征,从而为植物分类学提供依据。
例如,人们利用染色体分带技术发现不同植物种类的染色体形态和结构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用来鉴别不同品种和建立植物分类系统学。
其次,染色体分带技术可以用于探究植物物种的遗传变异和基因组结构。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染色体分带技术确定不同植物物种的核型和染色体数量,从而进一步研究其基因组组成、基因定位和表达规律等。
这对于探究植物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史,以及优化育种和基因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最后,染色体分带技术还可以用于开发新品种和研究染色体变异。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染色体分析技术研究新品种的育种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异情况和机理,从而改善植物性状和提高产量。
总之,染色体分带技术是植物物种生物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
通过分析植物染色体的结构、数量和分布情况,可以为植物分类学、遗传学和研究新品种等领域提供有益的信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染色体分带技术将在植物物种生物学研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C-分带pt
![C-分带pt](https://img.taocdn.com/s3/m/c3fe53bbc77da26925c5b038.png)
冰冻揭片
制片置超低温或 液氮
பைடு நூலகம்
冰冻揭片
脱水
100%ETOH 室温 分钟 室温10分钟
37°C 20分钟, 晾干,备用 ° 分钟, 分钟 晾干,
5. 酸碱处理 将标本片子在0.2N HCL中(60℃)处理 分钟。蒸 处理2.5分钟 将标本片子在 中 ℃ 处理 分钟。 馏水冲洗后,室温条件下饱和 分钟, 馏水冲洗后,室温条件下饱和Ba(OH)27分钟,流 分钟 水冲洗后置2×SSC溶液 ℃)中温育 分钟。经 溶液(60℃ 中温育 分钟。 中温育60分钟 水冲洗后置 × 溶液 蒸馏水冲洗,甩干后用 染液染色约10分 蒸馏水冲洗,甩干后用Giemsa 染液染色约 分 钟左右。水冲洗,甩干后镜检。 钟左右。水冲洗,甩干后镜检。
五、实验方法
1.发根 2.预处理 3.固定
在45%冰醋酸洋红中浸泡片刻(室温),然后在45% 45%冰醋酸洋红中浸泡片刻(室温),然后在45% ),然后在45 冰醋酸压片。 冰醋酸压片。
同实验一
压片、 4. 压片、冻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中央,切取尖端不透明部分 尖端不透明部分,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中央,切取尖端不透明部分, 滴上一滴45%冰醋酸,盖上盖玻片, 滴上一滴45%冰醋酸,盖上盖玻片,用解剖针敲打至 45 细胞破裂染色体散开。使材料成一片很均匀的薄层。 细胞破裂染色体散开。使材料成一片很均匀的薄层。 均匀的薄层 在酒精灯上微热,勿使其移动,压片。 在酒精灯上微热,勿使其移动,压片。
植物染色体显带技术包括荧光分带和 植物染色体显带技术包括荧光分带和Giemsa(吉姆萨)分带两 荧光分带 (吉姆萨) 大类。 植物染色体上最常用的是Giemsa分带技术,其中 带和 分带技术, 带和N 大类。在植物染色体上最常用的是 分带技术 其中C带和 带较为常用。 带较为常用。 C带是高度重复序列的DNA(异染色质)经酸碱变性和复性处 带是高度重复序列的 (异染色质) 理后,易于复性,而低重复序列和单一序列 理后,易于复性,而低重复序列和单一序列DNA(常染色质)不 (常染色质) 复性, 染色后呈现深浅不同的染色反应。 复性,经Giemsa染色后呈现深浅不同的染色反应。这种差异反映 染色后呈现深浅不同的染色反应 染色体结构的差异。 染色体结构的差异。
染色体显带技术、常见的显带技术和原理、---小雨啵啵
![染色体显带技术、常见的显带技术和原理、---小雨啵啵](https://img.taocdn.com/s3/m/5670dd7bff00bed5b8f31d09.png)
染色体显带技术的概念:染色体异染色质和常染色质区段存在差异,序列AT和GC含量存在差异。
使用特定的染色体显色技术,使差异个体之间的染色体或同一个体不同染色体之间显现不同的显色条纹,进而进行核型分析。
染色体显带技术是核型分析的重要技术。
适用于更微观水平上鉴定染色体,并获取遗传信息。
是更精确的核型分析,在应用时往往带型分析与核型分析合二为一。
常见的染色体显带(分带)技术及其原理
1.Q带:喹吖因荧光染色技术。
中期染色体经氮芥因喹吖染色后,在紫外线下呈现的明暗带,DNA富含AT碱基区为明带,富含GC碱基区呈暗带。
2.G带:Giemsa带,中期染色体制片经胰酶或碱、尿素、去污剂等处理后,用Giemsa染色,呈现的染色体区带,一般与Q带相符(AT 区深色,GC区为浅色)。
3.R带:中期染色体磷酸盐缓冲液保湿处理,经吖啶橙或Giemsa染色呈明暗相见的带型,与G带正好相反又称反带(AT区为浅带,GC 区为深带)。
4.C带:主要显示着丝粒结构区异染色质以及染色体其它区段的异染色质部分,异染色质区染色较深。
5.T带:也称末端带,染色体端粒经吖啶橙染色后所呈现的区带。
6.N带:又称Ag-As染色法,主要用于核仁组织区的酸性蛋白质染色。
各种显带技术
![各种显带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02a4fdd0b14e852458fb577e.png)
其中最简单而又准确的方法是银染法,即利用 硝酸银将具有转录活性的核仁形成区(rRNA 基因)特异性地染成黑色,人们将这种银染阳性 的核仁形成区称为Ag-NOR,它们是具有转录 活性的18SrRNA基因和28SrRNA基因所在的
部位。
由于具有转录活性的rRNA基因(rDNA)往往 伴有丰富的酸性蛋白质,该类蛋白质含有巯基 (-SH)和二硫键(-S-S-),能使AgNO3中的 Ag+还原成Ag颗粒,因此有转录活性的核仁形 成区常被镀上银颗粒而呈现黑色,没有转录活 性的NOR则不着色。
4.在60℃恒温水浴箱中,置一培养皿于 水面上(皿内加1/3 2×SSC溶液,将 所制玻片浸泡在内)。距玻片10cm处 放置一20瓦紫外灯,照射玻片30-45分 钟。 5.待紫外处理时间结束后,用自来水冲 净。 6.Gimesa染色5分钟,自来水冲净,室 温干燥后于镜下观察。
注意: 1. Brdu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2、 滴AgNO3液时,不能让玻片干燥。注意 防止银染液溅至衣物和手上,以免留下难以 去 除的黑色污点。
3、滴片时染色体标本片一定要平置,以使染液 均匀分布在标本上,使标本着色均匀。 4、一定要让玻片擦镜纸变黑后再冲洗。 5、染色时间因材料而异,因吉姆萨染料批号不 同、质量上有差异,因此其染色液浓度和染 色时间需作适当调整。
故其着色程度与细胞中rRNA基因的转录活性 相一致。在同一物种,Ag-NOR的数目以及 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相对恒定的,如果 发生了改变就意味着rRNA基因的活性发生了 变化,故此项技术是目前探讨rRNA基因功能 的方法之一。
此外,人类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随体间 易发生联合,这种联合可能是造成近端着丝 粒染色体不分离、断裂和易位的原因。利用 银染技术可在发生联合的染色体间清楚地看 到有银染物质相连。因此,银染近端着丝染 色体联合(Ag-stained acrocentric association ,Ag-AA)可以作为准确地判断人 体细胞是否存在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随体联合 的客观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用品
1.材料 小鼠骨髓细胞制片 2 . 药 品 5 % BaOH 溶 液 、 2 * SCC 溶 液 、 mol/L盐酸 盐酸、 Giemsa染液 0.1mol/L盐酸、5%Giemsa染液 显微镜、水浴锅、 3.器具 显微镜、水浴锅、染缸
实验步骤
盐酸处理30分钟 1. 0.1mol/L盐酸处理 分钟,蒸馏水洗净 盐酸处理 分钟, 染色体标本放入新配的5 BaOH染液的染缸中 染液的染缸中, 2 . 染色体标本放入新配的 5 % BaOH 染液的染缸中 , 室温静置15分钟 分钟。 室温静置 分钟。然后将染缸连同制片放在水龙 头下冲洗(逐步置换法) 头下冲洗(逐步置换法) 制片放入60 60℃ SCC溶液中保温 小时, 溶液中保温1 3. 复性 制片放入60℃,2*SCC溶液中保温1小时, 洗净 放入5 Giemsa染液的染缸中 染色10 染液的染缸中, 104. 染色 放入5%Giemsa染液的染缸中,染色1020分钟 20分钟 5. 观察 洗净干燥后观察
绘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绘制小鼠骨髓细胞中期染色体C带图 绘制小鼠骨髓细胞中期染色体 带图
常见的带型
也叫G显带,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显带方法。 G带 也叫G显带,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显带方法。用蛋 白水解酶,尿素待处理中期染色体标本均可显带。 白水解酶,尿素待处理中期染色体标本均可显带。G带的 特性是显带方法简单恒定,带型稳定,保存时间长。 特性是显带方法简单恒定,带型稳定,保存时间长。 Q带 用喹吖因染料染中期染色体标本可出现一种特征性 黄光亮暗带型,一般富含AT DNA区段表现为亮带 AT区段表现为亮带, 黄光亮暗带型,一般富含AT-DNA区段表现为亮带,富含 GC-DNA区段黄光较暗 常用于人类Y染色体长臂的观察。 区段黄光较暗, GC-DNA区段黄光较暗,常用于人类Y染色体长臂的观察。 临床上较少用,不能长久保存。 临床上较少用,不能长久保存。 这种方法将结构异染色质和高度重复的DNA DNA区域染 C带 这种方法将结构异染色质和高度重复的DNA区域染 色。在人类染色体上这些区域位于着丝粒和Y染色体上。 在人类染色体上这些区域位于着丝粒和Y染色体上。 常用于某一科题的研究。 常用于某一科题的研究。 带相近,常用于染色体末端的研究。 R带 与G带相近,常用于染色体末端的研究。 Ag也称银染色,着色的为与rDNA rDNA转录有关的酸性 Ag-NOR 也称银染色,着色的为与rDNA转录有关的酸性 蛋白,即显示的是有转录活性的核仁形成区。 蛋白,即显示的是有转录活性的核仁形成区。用于研究 rRNA的初态变化 临床上常用于着丝粒,随体等研究。 的初态变化, rRNA的初态变化,临床上常用于着丝粒,随体等研究。
染色体分带(C带)实验
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染色体分带(C带)的显带技术 初步掌握染色体分带(
实验原理
用常规的染色体处理方法和染色方法, 用常规的染色体处理方法和染色方法,一般只能显 示染色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如大小或长短、 示染色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如大小或长短、着丝点或次 缢痕的位置以及随体等。 缢痕的位置以及随体等。但对于核型分析中较准确地识 别染色体组的每个成员,以及其结构的变异, 别染色体组的每个成员,以及其结构的变异,则仍有不 少困难。 少困难。通过不同的预处理和染色方法可导致染色体内 部结构的分化染色,以获得更多的具鉴别性特征的信息, 部结构的分化染色,以获得更多的具鉴别性特征的信息, 即染色体的“解剖学”特征。也就是染色体的分带技术。 即染色体的“解剖学”特征。也就是染色体的分带技术。 广义而言,凡能显示染色体结构分化的实验技术, 广义而言,凡能显示染色体结构分化的实验技术,均可 列为染色体的分带技术。 列为染色体的分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