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长联历史典故
大观楼长联的典故和意思
大观楼长联的典故和意思《大观楼长联的典故和意思》大观楼长联的意思:大观楼长联共180字,上联描写滇池的景色。
从空间角度,写了东边的金马山像奔腾的神骏,西边的碧鸡山像展翅的凤凰,北边的蛇山蜿蜒如长蛇,南边的鹤山像飞翔的仙鹤,将滇池周边的山川形势生动展现。
接着描绘滇池的浩渺,说它有五百里,湖水涌起像翠玉的浮光,描绘出滇池的壮阔与美丽。
下联则是回顾云南的历史,从汉习楼船开始,讲述了各个朝代在云南的大事,如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等典故,感叹朝代的兴衰更替,人事的沧桑变化。
长联既有对眼前壮丽景色的赞叹,又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情景交融,气势恢宏。
衍生注释:上联中的“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骧意为奔驰,翥表示高飞,这几句用了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四座山的动态之美。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写出滇池的浩瀚。
下联中的“汉习楼船”说的是汉武帝为攻打昆明国,在长安修昆明池练习水军的故事;“唐标铁柱”是指唐朝时在云南立铁柱纪功;“宋挥玉斧”讲的是宋太祖划分疆界的传说;“元跨革囊”则是描述元军渡过金沙江统一云南的壮举。
这些典故串起了云南的历史脉络。
赏析:从艺术特色上看,大观楼长联对仗工整,词性相对,如“东骧”对“西翥”,“神骏”对“灵仪”等,堪称对联中的典范。
长联的视野极为开阔,上联写自然景观,下联写历史变迁,既有空间上的宏阔,又有时间上的深邃。
它不仅仅是在写景叙事,更蕴含着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哲思。
在语言上,它用词华丽而不失精准,既充满诗意又通俗易懂,能让不同层次的读者感受到它的魅力。
在情感表达上,既有对眼前美景的热爱与陶醉,又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与喟叹。
作者介绍:大观楼长联的作者是孙髯翁。
孙髯翁是清代著名的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却才华横溢。
他生活在云南,对云南的山水和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他不慕名利,拒绝科举,以卖卜为生。
他的这首大观楼长联,使他名垂青史。
长联写成后,许多文人墨客为之折服,它也成为了云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
这四个典故可都是大有来头的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们来说说“画龙点睛”。
这个典故来源于古代画家张僧繇的故事。
据说,张僧繇在画一条龙时,觉得整幅画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点,顿时整幅画就生动起来,栩栩如生。
后来,人们就用“画龙点睛”来形容在关键时刻一举定胜局的做法。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破釜沉舟”。
这个典故来源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将军廉颇。
当时,赵国与秦国交战,赵军一度失利。
为了鼓舞士气,廉颇决定破釜沉舟,焚毁船只,让士兵们知道没有退路,只能一战到底。
最终,赵军大败秦军,取得了胜利。
后来,人们就用“破釜沉舟”来形容下定决心,勇往直前的精神。
再来说说“指鹿为马”。
这个典故来源于战国时期的赵国宰相赵高。
有一次,赵高想要试探秦二世的忠诚度,于是他故意指着一头鹿对秦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秦二世不信邪地问其他人:“你们看这是什么?”大家都不敢说话,只有一个人站出来说:“陛下,这是一头鹿。
”赵高见状,就把这个人杀了。
后来,人们就用“指鹿为马”来形容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我们来说说“夜郎自大”。
这个典故来源于汉朝的一个小国——夜郎国。
据说,夜郎国的国王认为自己的国家很大很厉害,甚至还曾经派使者去向汉朝进贡。
但是当汉朝的使者来到夜郎国时,却被当地人嘲笑了一番。
后来,汉武帝听闻此事后,就对夜郎国进行了教训。
从此以后,“夜郎自大”就成了形容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狂妄自大的说法。
好了,以上就是我给大家介绍的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啦。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哦!。
大观楼长联的四个典故
大观楼长联的四个典故
《说说大观楼长联的四个典故》
嘿呀,咱今天来唠唠大观楼长联里的那四个典故哟!
有一次啊,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逛大观楼。
那楼可真气派呀!我们站在那,看着长联,就开始研究起这四个典故来了。
就说那个“汉习楼船”吧,我就给朋友们讲,据说呀,汉武帝当年为了训练水军,在滇池这里打造了好多楼船呢。
嘿,你别说,我讲得那叫一个绘声绘色,朋友们也都听得津津有味的。
然后是“唐标铁柱”,我就比划着说,唐朝的时候在这里立了根铁柱呀,那可是有大作用的嘞!一个朋友还打趣说:“哎呀,那铁柱得多大呀!”大家都笑了起来。
接着“宋挥玉斧”,我就说宋朝皇帝拿着玉斧在地图上这么一挥,嘿,就把这边给划开啦。
朋友们都露出惊讶的表情,直说这皇帝也太任性啦。
最后“元跨革囊”,我更是说得眉飞色舞,元朝的大军坐着革囊渡过江来,那场面,肯定很壮观呀!
我们就在那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时不时还发出阵阵笑声。
哎呀呀,这大观楼长联里的典故可真是有意思呀,让我们对历史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呢。
等我们逛完要走的时候,还都在回味着这四个典故呢,感觉这次来大观楼真是收获满满呀!这就是我和朋友们与大观楼长联的故事,咋样,挺有趣吧!哈哈!。
大观楼长联历史典故
大观楼长联历史典故1、“汉习楼船”:西汉时期,为消除匈奴的长期侵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准备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22年,张骞从西域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中国产的蜀布和筇(qióng)竹杖,据说是从身毒国(今印度)贩运去的,估计西南夷可通印度。
汉武帝对此极为重视,派遣使者“四道并出”,以探求通往身毒国的道路。
然而,当汉朝使者来到傍水而居的昆明族地区时,“昆明之属……辄杀略汉始,终莫能通”(《史记.西南夷列传》)。
汉武帝一怒之下,决心以武力讨伐昆明,便征发因犯罪遭贬嫡的官吏在长安南开凿了一个周围四十里的人工湖,称之为“昆明池”,以象征洱海(一说滇池),演习水战,准备以武力打通通往印度的道路。
司马迁在《史记.平淮准书>中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乃大修昆明池,外观环之,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后来,汉武帝的讨伐之役因故未能付诸行动。
但从此以后,历代封建帝王都将在京城修建的人工湖,沿袭称为“昆明池”。
汉武帝用来演戏征战的楼船,虽然最终没有派上用场,但却为后世留下了“汉习楼船”这一著名的历史典故。
2、唐标铁柱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北方与唐王朝争夺安西四镇,在南方与唐争夺四川边境和洱海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
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出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大理洱海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
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漾濞江畔。
3、宋挥玉斧宋太祖赵匡胤不光能打天下,还是个超级古玩迷,他平时无论是上朝还是干别的,手里总不离一把“玉斧”,率军打到大渡河边,未敢渡河的典故,集中反映宋朝与大理国之间的关系,是宋王朝天生软弱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尔后进行统一战争。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
这四个典故可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啊!我们来说说“画龙点睛”。
这个典故来源于古代画家张僧繇的故事。
据说,张僧繇在画一条龙时,用墨点了一下龙的眼睛,这条龙就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后来,这个典故就被用来形容在一件事情上加上一个关键的点子,使整个事情变得更加完美。
比如说,一个电影里的一个镜头,如果能够用一个特别精彩的表演或者一个特别出彩的台词来点亮,那么这部电影就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破釜沉舟”。
这个典故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将军项羽。
据说,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率领大军攻打秦国都城咸阳。
由于秦军防守严密,项羽的大军久攻不下。
于是,项羽决定采取“破釜沉舟”的策略,命令将士们砸烂餐具、折断水瓢,表示不再退路,只能一战到底。
最终,项羽率领大军大获全胜。
这个典故就被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下定决心,勇往直前。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如果能够下定决心、毫不退缩地去攻克它,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再来说说“青出于蓝”。
这个典故来源于古代画家吴道子的传说。
据说,吴道子画了一幅画送给他的学生顾恺之看。
顾恺之看了之后说:“我也有这样的本事!”于是,顾恺之就在吴道子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创作出了更加出色的画作。
后来,人们就把“青出于蓝”用来形容后人超越前人的成就。
比如说,现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技术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来的。
所以我们要学会尊重前人的成果,同时也要有勇气和信心去创新。
我们来说说“马到成功”。
这个典故来源于唐代诗人杜甫的故事。
据说,杜甫在写一首诗时非常苦恼,总是想不出好的句子来表达他的意思。
有一天晚上他在床上躺着想了很久也没想出来什么。
突然间他灵机一动翻身下床骑上了马出门去了。
走了一段路之后他突然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句子,于是立刻回家写下了这首诗。
后来人们就把“马到成功”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突然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大观楼长联的意思和典故
大观楼长联的意思和典故
1. 大观楼长联那可是相当厉害啊!上联写的是滇池周边的景色和历史,就好像一幅超级宏大的画卷在你眼前展开。
比如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哇,这滇池是多么的广阔啊!就像你站在海边,那无边无际的感觉。
2. “披襟岸帻”,这是啥意思呢?不就是敞开衣襟、推起头巾嘛,那种洒脱的感觉一下子就出来了。
就好比你在一个美好的下午,在公园里自由自在地闲逛。
3. 下联讲的是云南的历史变迁,那叫一个波澜壮阔啊!“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哎呀,这得有多少故事啊!就像你听长辈讲过去的事情,越听越入迷。
4. “汉习楼船”,这里面可有典故呢!汉武帝操练水军的事儿,多牛啊!这就好像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让人觉得特别有安全感。
5. “唐标铁柱”,这又是一段传奇呀!唐朝立铁柱的壮举,多了不起。
就跟现在的标志性建筑一样,让人一看到就会想起那段历史。
6. “宋挥玉斧”,这可是宋朝的故事哦。
是不是感觉很神奇?就好像你突然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宝藏一样兴奋。
7. “元跨革囊”,元朝的事儿也在这长联里呢。
这就像一部历史大剧,情节跌宕起伏。
8.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这是在说那些伟大的功绩啊,得花多少心思和力气啊!就如同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的样子。
9.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多美的描述啊!就像那些曾经辉煌的建筑,也抵不过时间的流逝。
这和我们的人生也有点像呢,要珍惜当下呀!
10. 大观楼长联真的是太有魅力了!它把景色、历史、情感都融合在了一起。
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我觉得这长联就是云南的一张超级名片,让人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大观楼长联趣事
大观楼长联趣事一、大观楼长联大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所作。
全联如下: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zhù)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目录 1、对联上联下联 2、评价 3、作者1、对联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词语注释(1)五百里:《云南通志·地理志》:“滇池为南中巨浸,周广五百余里。
”(2)帻:古时的一种头巾。
(3)神骏:指昆明东面的金马山。
(4)翥:飞举。
(5)灵仪:指昆明西面的碧鸡山。
(6)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
(7)缟素:白色。
缟与素都是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此处指昆明西面的白鹤山。
(8)蟹屿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岛或小沙洲(9)风鬟雾鬓:鬟:环形发髻;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
形容女子头发的美。
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
此处比喻摇曳多姿的垂柳。
(10)翠羽:翠绿色的鸟雀。
(11)丹霞:丹红色的云霞。
(12)九夏:指夏季的90天。
(13)芙蓉:莲花。
(14)汉习楼船:据《史记·平淮书》载,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楼船……”以操习水军,打通从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径。
天下第一长联——昆明大观楼长联
天下第⼀长联——昆明⼤观楼长联⼤观楼长联⼤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孙髯翁登⼤观楼所作。
评价⼤观楼长联是乾隆年间名⼠孙髯翁登⼤观楼所作,被称为“天下第⼀长联”。
长联观物写情,内涵深刻,被誉为“海内第⼀长联”、“古今第⼀长联”、“天下第⼀长联”等。
长联挂在“五百⾥滇池”岸边的⼤观楼前两百多年,滇池⼤观楼与黄鹤楼、岳阳楼及滕王阁齐名,并列为我国四⼤名楼之⼀。
1983年被公布为云南省重点⽂物保护单位。
这副长联(原⽂⽤繁体字书写,⽆标点符号)多⾄⼀百⼋⼗字,对仗⼯整。
上联写滇池及周围风光景物,歌颂昆明⼤好河⼭及农民的⾟勤耕耘。
下联联想云南历史。
孙髯翁的长联⼤约写于公元1765年,当时官场腐败,民不聊⽣,诗⼈有感⽽发;在写景的同时触景⽣情,抨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60年代陈毅副总理读⼤观楼长联后赋诗赞道:“滇池眼中五百⾥,联想⼈类五千年。
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级势如磐。
诗⼈穷死⾮不幸,迄今长联是预⾔。
”可见新中国的领导⼈对这副长联的评价是很⾼的,也是很正确。
对联上联五百⾥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蜿蜒,南翔缟素。
⾼⼈韵⼠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丹霞,莫辜负:四围⾹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斧,元跨⾰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杵疏钟,半江渔⽕,两⾏秋雁,⼀枕清霜。
作者孙髯(1685(⼄丑年)-1774),字髯翁,祖籍陕西三原,⽣于清康熙⼆⼗四年⼄丑岁(1685)。
因其⽗在云南任武官,随⽗寓居昆明。
博学多识,乾隆年间,曾为昆明滇池⼤观楼题楹⼀幅,计180字,号称天下第⼀长联、海内长联第⼀佳作,被后⼈尊称为联圣。
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赞道:“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孙髯翁早年由于对科场搜⾝极为愤慨,认为这种“以盗贼待⼠”的举措有辱斯⽂,遂发誓永不赴秋闱之试。
大观公园的两副长联 - 对联故事 -
大观公园的两副长联- 对联故事-昆明大观楼以秀美风光及长联闻名天下。
与其同时,在大观楼旁边还曾有一座华严阁,也以风光独具和长联闻名。
先从大观楼说起,斯楼落成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为云南巡抚王继文所建,当时只有两层楼,王继文题有大观楼匾额和一副楹联:天镜平涵,快千顷碧中,浅浅深深,画图得农桑景象;云屏常峙,看万峰青处,浓浓淡淡,回环此楼阁规模。
根据有些历史资料,凡王继文的书法题词都是其幕僚阚祯兆的笔迹,阚祯兆是清初云南的才子和书法家,只因为曾经被吴三桂利用过,就只有当别人的幕僚,王继文的大观楼题字和对联很可能是阚祯兆代笔,但现在都无迹可查了。
但是这副对联本身,对大观楼及其周围的景色是写得很贴切的,可以说是后来孙髯翁大观楼长联上联的一个提纲。
它写了滇池碧水,四围青山,浓浓淡淡,浅浅深深,只不过它写得抽象,孙髯翁却把这些景象具体化了: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长联的出现却在王继文之后大约60年,即乾隆中(约为1756年前后)时期。
它不但在字数上开历史的先河,在内容文字的优美上更一时称诵海内。
也因为长联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非常优美,致使后人不敢创作而只是对它进行种种修改,如本省人陈月川的改联,外省人梁晋竹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中的改录。
最有影响的是于1826年∽1835年在云南做官的阮元,他不但对长联进行了修改,而且把改联刻挂于大观楼以替代原作,直到他去官离昆后滇人才恢复孙髯翁长联原貌。
非常有趣的是,就在阮元改联之前不久的道光初年(1821年之后),有一个净乐和尚,捐资在大观楼背后又建起了一座五楹三层的华严阁,并自撰一长联:叠阁凌虚,彩云南现。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哎,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大观楼那长长的对联,里面可是藏着不少历史故事呢。
你们知道吗?这对联里提到的典故简直就像一锅大杂烩,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混在里头。
咱们就来挨个儿看看吧,保准你笑得合不拢嘴。
首先,咱们得从第一条说起:谁的气运最盛?当然是赵匡胤了!这个赵匡胤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
在长联里,他的“气吞万里如虎”这句话就突出了他的霸气。
你可以想象一下,赵匡胤骑在马上,瞪大了眼睛,仿佛要把天上的星星都吞下去那种劲儿。
旁边的人肯定小声嘀咕:“哎呦,这可真是猛兽啊!”接着,我们得提到另外一个历史人物:刘邦。
说到刘邦,那可不得了。
他从一个平民起家,最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长联里提到的“龙跃凤鸣”就是形容刘邦的。
这可是形容刘邦一跃龙门,展翅高飞的场面。
想象一下,刘邦站在一片风云变幻的天空下,像是龙在空中飞舞,凤在地上鸣叫,这气势真是让人咋舌啊!然后呢,咱们得聊聊诸葛亮。
这个智慧的化身在长联里也是赫赫有名。
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让人想起那个“卧龙凤求凰”的典故。
诸葛亮那可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物,他的才智就像是卧龙藏于深山,凤求凰般的出众。
在长联里,他的智慧被形容得淋漓尽致,仿佛他随时可以抬手指点江山,瞬间就能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
最后,我们得说到的是唐朝的诗人杜甫。
你们知道杜甫吗?他可是诗坛巨星啊。
长联里提到的“烟雨江南”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你可以想象一下,杜甫站在江南的烟雨中,手里拿着一支毛笔,眼前是朦胧的景色,他的诗句也随着雨丝飘洒开来。
这种画面真是让人心旷神怡,仿佛自己也变成了那烟雨中的一部分。
哎,听了这么多故事,是不是觉得大观楼的这副对联真的很有意思?每一个历史典故背后都藏着丰富的故事和人物,这些人物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下次你再看到这副对联时,记得带着这些故事,去感受一下其中的韵味哦!。
大关楼长联中的四大典故
1.大关楼长联中的四个典故宋挥玉斧宋挥玉斧,宋太祖赵匡胤不光能打天下,还是个超级古玩迷,他平时无论是上朝还是干别的,手里总不离一把“玉斧”,率军打到大渡河边,未敢渡河的典故,集中反映宋朝与大理国之间的关系,是宋王朝天生软弱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尔后进行统一战争。
965年,宋王朝派遣王全斌进入四川,灭掉了后蜀国,统一了四川。
对此,大理国立即派使臣送公文祝贺。
982年,宋太宗令黎州(今天四川汉源)官吏在大渡河上造大船,以便利大理国使者入贡。
此后,历史记载大理国曾多次派遣使者入贡宋朝。
但是,大理国并不满足于一般的向宋朝入贡和边境贸易,而是希望与宋朝建立藩属关系,所以多次向宋朝要求对其进行加封。
然而,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加之鉴于南诏反唐的教训,对大理心存戒备,因此对大理国的请求一直未于满足。
直到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宋朝终于同意了大理国的请求,正式建立了藩属关系。
1115年金国兴起东北,不断南下侵宋,宋朝面临威胁。
而后,有人要求在大渡河以外的地区设置城池,以便更好地开展互市,朝廷命宇文常调查并提出意见。
宇文常复奏朝廷:后蜀灭亡时,太祖赵匡胤曾用玉斧指着地图上的大渡河说…此外非吾所有也‟,所以150年来边疆云南无边患。
现在如果要在大渡河外建立城池,非中国之福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宋挥玉斧“的出处。
这也是宋王朝天生软弱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汉习楼船西汉的时候,北方的匈奴时时威胁中原的安宁,汉武帝集中兵力常年与匈奴作战,使人力和物力都耗费过大。
武帝为此寝食难安,希望能联络西域的大夏国(今阿富汗)来夹击匈奴,以除心头忧患。
可怎么联络大夏呢?正在武帝大伤脑筋时,张骞出使西域归来,献上了他从大夏带回的“蜀布”、“邛竹杖”等西南物产。
武帝一见顿时高兴起来,说:“蜀布、邛竹杖乃西南物产,今从大夏带回,定是由身毒(今印度)运去。
因此从西南必有通往大夏的道路。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作文一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大观楼长联里特别有趣的四个历史典故。
第一个典故是“汉习楼船”。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汉朝,汉武帝想要攻打云南的滇国。
但是滇国在很遥远的地方,有高山大河阻挡。
为了能顺利到达那里,汉武帝就派人练习在船上打仗。
他们努力训练,就想着有一天能打胜仗。
就像我们学习骑自行车,一开始可能会摔倒,但多练习就能骑得很好。
第二个典故是“唐标铁柱”。
唐朝的时候,为了标明自己的地盘,就在边界立了根大铁柱。
这就好像我们在自己的小花园周围围上篱笆,告诉别人这是我们的地方。
第三个典故是“宋挥玉斧”。
宋朝的皇帝拿着一把玉做的斧头,在地图上划了一下,说有些地方不要了。
这是不是有点奇怪呀?其实是因为他觉得那些地方太难管理啦。
第四个典故是“元跨革囊”。
元朝的军队很聪明,他们没有船,就用羊皮做的袋子当船,渡过了江河。
这是不是很厉害?就像我们遇到困难,只要肯动脑筋,也能想出好办法。
小朋友们,这些典故是不是很有趣呀?作文二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大观楼长联里的四个有趣的历史故事。
先来说说“汉习楼船”。
汉朝的时候呀,皇帝想派军队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打仗。
那里有水路很难走,所以士兵们就得练习在船上作战,就像我们做游戏要先练习一样,他们练得可认真啦。
再讲讲“唐标铁柱”。
唐朝的时候呀,为了告诉别人哪里是自己的地盘,就在地上立了一根大大的铁柱,这根铁柱可威风啦,就像我们在自己的玩具箱上写上名字一样。
然后是“宋挥玉斧”。
宋朝的皇帝拿着一把漂亮的玉斧,在地图上划来划去,决定哪些地方要,哪些地方不要。
这是不是很神奇?是“元跨革囊”。
元朝的士兵们可勇敢啦,没有船过河,他们就用羊皮做成袋子当船,勇敢地过河去战斗。
小朋友们,他们是不是很聪明很勇敢呀?希望你们喜欢这些故事!。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
这个长联可不是一般的长哦,它可是有140个字呢!而且里面还有四个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
们的秘密吧!
我们来看看第一个典故——“绿野仙踪”。
这个典故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在一场龙卷风中被吹到了一个神秘的国度。
她在那里遇到了七个小矮人,他们帮助她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智慧,就一定能找到回家的路。
接下来是第二个典故——“牛郎织女”。
这个典故讲的是牛郎和织女相爱后被天帝分开,只能在每年的七夕相会一次。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真爱是无价的,即使时间和空间都不能阻挡它的存在。
第三个典故是“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三国时
期著名的一场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东吴联合蜀汉一起击败了曹操的强大军队。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最后一个典故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梦游金陵”。
在这个故事里,贾宝玉梦游到了
一个美丽的仙境,他在那里结识了很多神仙和仙女。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梦想可以变成现实,只要我们有勇气去追求它。
好了,以上就是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介绍啦!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悟。
记住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勇气、智慧、团结和梦想哦!。
大观楼长联创作故事
大观楼长联创作故事《趣说大观楼长联创作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著名的大观楼长联吧,可你知道它背后的创作故事有多有趣吗?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讲讲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话说在清朝年间,有位大才子叫孙髯翁。
这孙髯翁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才华横溢,一肚子的锦绣文章。
有一天,他来到了大观楼这个地方,一下子就被这里的美景给吸引住了。
站在大观楼上,眼前那波光粼粼的滇池,那连绵起伏的山峦,那熙熙攘攘的人群,让孙髯翁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
他就想啊,这么美的地方,得写点什么来记录一下才行呢。
于是乎,他就开始琢磨起来,这一琢磨可不得了,脑袋里那灵感就跟喷泉似的往外冒。
孙髯翁那叫一个兴奋啊,当下就挥笔疾书,洋洋洒洒地写出了那副大名鼎鼎的长联。
咱就说这长联,那真叫一个绝!上联写滇池的风光和历史,下联写云南的人物和事件,对仗工整,气势磅礴。
据说啊,孙髯翁写这长联的时候,那是一边写一边摇头晃脑,嘴里还念念有词,就像是在跟滇池对话似的。
等他写完了这长联,往大观楼上一贴,那可不得了,瞬间就引起了轰动。
大家都纷纷跑来看这长联,一边看一边啧啧称赞。
有人说:“哎呀呀,这孙髯翁真是太有才了,这长联写得简直比滇池还美!”也有人说:“这长联可真是我们云南人的骄傲啊!”孙髯翁听了大家的夸奖,心里那叫一个美滋滋啊。
他觉得自己这创作可真是太值了,不仅留下了传世之作,还让这么多人欣赏到了美景和文化。
从那以后,大观楼长联就一直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云南的一张文化名片。
每当人们来到大观楼,都会读一读这长联,感受一下孙髯翁的才华和情怀。
我想,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吧。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这些优秀的作品依然能够打动我们,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所以啊,下次如果你有机会去大观楼,一定要好好欣赏一下这长联,也许你也会和孙髯翁一样,被这里的美景和文化所感动呢!。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大观楼长联》中的四个历史典故说起大观楼长联,那可是咱中国诗词里的一朵奇葩。
这长联啊,它可不是一般的长,足足有120个字呢!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一开口就是一大段,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说到这长联,我得提一下它的来历。
你知道吗?这长联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才子袁枚写的。
那时候,乾隆皇帝正忙着修建大观园,想让自己的后宫生活过得跟诗一样美。
袁枚就写了这么一副长联,献给了乾隆皇帝。
第一句“锦鳞游泳水云乡”,说的是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就像在水云之间自由自在。
第二句“鹤舞松间朝暮风”,说的就是白鹤在松树林里飞来飞去,好像在和风儿打招呼。
第三句“龙盘虎踞帝王州”,说的就是山峦叠嶂,就像是皇家的地盘。
第四句“莺歌燕舞芳草地”,说的就是鸟儿们在这里唱歌跳舞,好像在庆祝什么节日。
这四句话啊,每一句都像是一幅画,让人看了就想去大观园看看。
而且哦,这长联还有典故呢!比如“锦鳞游泳水云乡”嘛,说的就是海里的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就像在水云之间自由自在。
还有“鹤舞松间朝暮风”,说的就是白鹤在松树林里飞来飞去,好像在和风儿打招呼。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在老家院子里玩的情景。
那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捉迷藏,玩得可开心啦!那时候的我们,就像那些在水云间自由自在的鱼儿,像在松树林里欢蹦乱跳的白鹤。
那时候的我们,无忧无虑,快乐极了!现在想想,那段日子真是美好啊!那时候的我们,没有烦恼,没有压力,只有快乐和欢笑。
那时候的我们,就像是生活在水云间的鱼儿,像是在松树林里欢蹦乱跳的白鹤。
那时候的我们,就像是生活在大观园里的人,过着神仙般的生活。
所以啊,当我们今天看到大观楼长联时,不要以为那是古人的玩意儿。
其实呢,它就像是一个时光机,把我们带回了过去,让我们重温那段美好的时光。
大观楼长联简介
大观楼长联简介
大观楼长联是清代乾隆年间,云南举人王士祯所撰,长达五百字的一副楹联。
它是清代昆明最高建筑大观楼的一幅楹联。
此联写了一个典故。
《晋书》卷二十八《文苑传·王戎》:“(王戎)好文学,与羊祜友善。
咸宁初,荆州刺史胡综以其才高,荐为军府参军,固辞不受。
胡由是因以其祖为中散大夫,累迁至散骑常侍。
王戎亦自谓生平无所遗文,唯集诸子百家之言,为《咏史诗》。
时吴中名士陆机、陆云兄弟及蜀人贾逵、荀悦等,皆与戎友善。
戎素好道,每游名山大川,穷极幽致。
有《金楼子》《玉楼春》《秋胡戏妻》诸书传于世。
戎尝曰:‘吾才不及中人,游心太过。
’”
此联以王戎的祖上王通作传,将他与羊祜的关系略加叙述:“王戎少好学,与羊祜友善”。
“初王通博极群书”。
羊祜镇守荆州时“尝游荆州北郊”(即大观楼),见王戎所作《金楼子》《玉楼春》等书后赞曰:“此子必能做三分鼎”。
—— 1 —1 —。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
介绍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作文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
这四个典故分别是:关公过庙、赵云救阿斗、诸葛亮借东风和刘备三顾茅庐。
让我们来说说关公过庙。
这个典故讲的是关公在过庙的时候,因为他的英勇善战,所以被庙里的神明所看重。
但是,关公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努力地修炼自己的武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赵云救阿斗。
这个典故讲的是赵云在战斗中救出了刘备的儿子刘禅(阿斗),并且一直保护着他。
虽然刘禅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但是赵云仍然对他负责任,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他。
这种忠诚和责任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第三个典故是诸葛亮借东风。
这个典故讲的是诸葛亮为了打败敌人,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力量——东风。
他知道只有借助东风的力量,才能让自己的军队取得胜利。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来说说刘备三顾茅庐。
这个典故讲的是刘备为了请到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一共去了三次茅庐。
虽然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但是刘备并没有放弃,最终在第三次才终于见到了他。
这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恒心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以上就是大观楼长联中四个历史典故的介绍。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
谢谢大家!。
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长联的详细解释
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长联的详细解释
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长联是一座集历史古迹、宗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景点,位于昆明市交界的滇池外观楼一带的西南角,早在明洪武元年(1374年)就有古迹长联存在,现存长联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大观楼长联位于滇池的西南角,全景由钟乳石拼成的《大观楼长联》组成,是当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昆明下江南后,重赐冲昆令之际,祭祀昆仑山祖先联言同心建筑而成,有“一江凝成一言,滇池凝成长联”之说。
《大观楼长联》长约121米,分为上、中、下三联,联次顺序为“下联-上联-下联-中联-上联-下联”,全部由钟乳石组成,每行约5米多长,字体拉丁体,比较粗糙,每行石字约有211个,全部刻在一块3.4米高、15.4米长的大石上,呈现出浑厚的历史气息。
大观楼长联的设计文字寓意深刻,上联写“贡宁宰县,纳武德盛”,字里行间透露着朱元璋,邀贡宁布道,纳武兴盛的志向;中联写“登此楼望,可望祖庭”,此言含混受人观赏景色时,望广大西南,想望故乡故庭之意;下联写“昆仑山祖,有灵祥安”表达昆仑山可佑他贡宁,神灵祥和,使得事事顺利的愿望。
大观楼长联采用古印证的书法格式,字体拉丁体粗糙,因此被誉为“国粹之字”,在当年具有很高宣扬力。
同时,长联高大的拉丁体字也具有防水作用,因此受到后人赞誉。
大观楼长联不仅具有纪念历史的意义,更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
刻字之精湛,雕刻之工细,一直被后人赞叹,被誉为“千古一文”而备受珍视。
大观楼长联是一座珍贵的历史遗迹,令人赞叹,在古迹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当地人民重要的文化景观之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怀着敬畏之心去参观。
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
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哎呀,今天小可爱来给大家讲一个超级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昆明的大观楼哦!你们听说过天下第一长联吗?就在那个地方,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昆明市西山区,是一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建筑。
它的名字来源于明朝时期的一位名叫杨慎的文学家,他在这里写下了一篇名为《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名篇。
这座楼因为这首诗而名声大噪,成为了昆明的一大旅游胜地。
说到天下第一长联,那可是大观楼的一绝啊!长联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里面包含了很多字,而且还要很有意义。
那么,这个天下第一长联到底有多长呢?答案是180个字!是不是感觉很厉害?但是,这还不是最厉害的地方。
最厉害的地方在于,这个长联的内容非常有趣,而且还很有哲理。
让人读了之后会忍不住想笑,同时又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思考。
那么,这个天下第一长联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个长联的故事还有一个小插曲。
原来,当时有两个人分别写了一副对联,分别是“大观楼高千尺”和“昆明城美如画”。
他们觉得这两个对联都很有意思,于是就决定把它们放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更长的对联。
结果,这个长联一出来,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长联称为“天下第一长联”,并且把它放在了大观楼上,以示纪念。
现在,我们来说说这个天下第一长联的内容吧。
这个长联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用了很多昆明的地名、景点和历史典故。
比如说,“大观楼高千尺”这句话里面就包含了“大观楼”、“昆明城”等词汇;而“昆明城美如画”这句话里面则包含了“滇池”、“石林”等景点。
这些词汇之间还有很多联系,比如说“昆明城”是因为有了“滇池”才显得美丽;而“大观楼”则是因为有了“昆明城”才显得高耸入云。
除了地名和景点之外,这个长联还包含了很多历史典故。
比如说,“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话就是借用了杨慎的那首诗;而“白日依山尽”这句话则是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些典故让整个长联更加富有文化底蕴,也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观楼长联历史典故
1、“汉习楼船”:
西汉时期,为消除匈奴的长期侵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准备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22年,张骞从西域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看到中国产的蜀布和筇(qióng)竹杖,据说是从身毒国(今印度)贩运去的,估计西南夷可通印度。
汉武帝对此极为重视,派遣使者“四道并出”,以探求通往身毒国的道路。
然而,当汉朝使者来到傍水而居的昆明族地区时,“昆明之属……辄杀略汉始,终莫能通”(《史记.西南夷列传》)。
汉武帝一怒之下,决心以武力讨伐昆明,便征发因犯罪遭贬嫡的官吏在长安南开凿了一个周围四十里的人工湖,称之为“昆明池”,以象征洱海(一说滇池),演习水战,准备以武力打通通往印度的道路。
司马迁在《史记.平淮准书>中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乃大修昆明池,外观环之,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后来,汉武帝的讨伐之役因故未能付诸行动。
但从此以后,历代封建帝王都将在京城修建的人工湖,沿袭称为“昆明池”。
汉武帝用来演戏征战的楼船,虽然最终没有派上用场,但却为后世留下了“汉习楼船”这一著名的历史典故。
2、唐标铁柱
公元7世纪中叶,我国西部吐蕃奴隶主政权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在北方与唐王朝争夺安西四镇,在南方与唐争夺四川边境和洱海地区,严重威胁到唐朝在西南地区的利益和安全。
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击毁吐蕃城堡,拆出了吐蕃在漾水、濞水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大理洱海地区的交通,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唐九征就立铁柱记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唐标铁柱”典故的出处。
史载此铁柱立于苍山,今天的漾濞江畔。
3、宋挥玉斧
宋太祖赵匡胤不光能打天下,还是个超级古玩迷,他平时无论是上朝还是干别的,手里总不离一把“玉斧”,率军打到大渡河边,未敢渡河的典故,集中反映宋朝与大理国之间的关系,是宋王朝天生软弱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尔后进行统一战争。
965年,宋王朝派遣王全斌进入四川,灭掉了后蜀国,统一了四川。
对此,大理国立即派使臣送公文祝贺。
982年,宋太宗令黎州(今天四川汉源)官吏在大渡
河上造大船,以便利大理国使者入贡。
此后,历史记载大理国曾多次派遣使者入贡宋朝。
但是,大理国并不满足于一般的向宋朝入贡和边境贸易,而是希望与宋朝建立藩属关系,所以多次向宋朝要求对其进行加封。
然而,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加之鉴于南诏反唐的教训,对大理心存戒备,因此对大理国的请求一直未于满足。
直到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宋朝终于同意了大理国的请求,正式建立了藩属关系。
1115年金国兴起东北,不断南下侵宋,宋朝面临威胁。
而后,有人要求在大渡河以外的地区设置城池,以便更好地开展互市,朝廷命宇文常调查并提出意见。
宇文常复奏朝廷:后蜀灭亡时,太祖赵匡胤曾用玉斧指着地图上的大渡河说‘此外非吾所有也’,所以150年来边疆云南无边患。
现在如果要在大渡河外建立城池,非中国之福也,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宋挥玉斧”的出处。
这也是宋王朝天生软弱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4、元跨革囊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了军事奴隶制的蒙古汗国。
蒙古贵族采取先征服西南诸番,而后形成南北夹攻南宋的战略。
为此,他们先征服大理。
1253年,蒙古汗蒙哥派其第忽必列率领10万大军,分兵三路,直指云南。
中路由忽必列亲自率领,南下过大渡河,西向金沙江,入丽江东部,入丽江东部,在南攻大理。
是年9月,忽必列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用做渡江之用(地点在现在的长江第一湾),渡江后入丽江,大败大理守军。
这就是昆明大观楼长联里“元跨革囊”典故的出处。
(“革”者,“皮”也,“革囊”,顾名思义就是皮子做的气囊。
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两岸,普通百姓过河,都是乘革囊而过。
革囊一般用羊皮做成,制作的方法,大概是将羊宰杀之后,用细管向羊皮中吹气,使皮肉之间产生气流,再用力捶打羊皮,羊皮就会与羊肉分离。
这时,割下羊头与四肢,然后将羊皮从头部向下撕拉,羊皮就会完整地剥落下来,然后只要将头部、四肢及尾部的孔洞扎紧,就天衣无缝了。
船工向皮囊中吹气,羊皮就膨胀为鼓鼓囊囊的革囊。
这种革囊,人们可以藉之只身渡河,也可以用它承载木筏,同时让许多人飘浮过河。
大致说来,大凡水流湍急,不易舟楫的河流,都采用这种“革囊渡江”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