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筑结构规范体系的发展与现状
建筑结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建筑结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08b47c54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9.png)
建造结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一、引言建造结构是指建造物的骨架,它承担着承重、抗震、抗风等功能,对建造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建造结构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就建造结构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详细探讨。
二、建造结构发展现状1. 传统结构体系传统结构体系是指采用砖石、木材等传统材料搭建的建造结构。
这种结构体系在历史上广泛应用,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和可行性。
然而,传统结构体系存在承重能力有限、施工周期长等问题,已逐渐被现代结构体系所替代。
2. 钢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是指采用钢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建造结构。
钢结构具有分量轻、强度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高层建造、桥梁等工程。
目前,钢结构已成为建造结构的主流发展方向。
3. 混凝土结构体系混凝土结构体系是指采用混凝土作为主要结构材料的建造结构。
混凝土结构具有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等优点,适合于各种建造类型。
近年来,随着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凝土结构在建造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4. 预应力结构体系预应力结构体系是指在结构构件施工前施加预先计算好的预应力,使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压应力,从而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预应力结构具有较好的变形性能和耐久性,适合于大跨度建造和特殊结构。
三、建造结构未来发展趋势1. 绿色建造结构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建造结构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绿色建造结构注重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要求,通过采用新型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实现建造结构的高效能耗和低碳排放。
2. 智能建造结构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建造结构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智能建造结构通过引入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等技术,实现建造结构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运行,提高建造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3. 高性能建造结构高性能建造结构是指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久性和抗灾性能的建造结构。
未来的建造结构将更加注重结构的抗震、抗风、抗火等性能,以确保建造在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中的安全性。
美国螺栓及栓钉规范介绍
![美国螺栓及栓钉规范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941f85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4.png)
美国螺栓及栓钉规范介绍篇一:房屋结构知识一、概况高层钢结构建筑在国外已有110多年的历史,1883年最早一幢钢结构高层建筑在美国芝加哥拔地而起,到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地价的上涨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对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的研究日趋完善、计算技术的发展和施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高层和超高层建筑迅猛发展。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超高层建筑中由于自重大,柱子所占的建筑面积比率越来越大,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质疑;同时高强度钢材应运而生,在超高层建筑中采用部分钢结构或全钢结构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建造可说是同步前进。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建筑科技水平、材料工业水平和综合技术水平,也是建设部门财力雄厚的象征。
我国的高层与超高层钢结构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0年的历史,并在设计和施工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已有我国自行编制的《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二、高层及超高层结构体系对于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划分,建筑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没有一个统一规定,一般认为建筑总高度超过24m为高层建筑,建筑总高度超过60m为超高层建筑。
对于结构设计来讲,按照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建筑高度的不同以及拟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以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设计原则,选择相应的结构体系,一般分为六大类: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框—筒结构体系、筒中筒结构体系、束筒结构体系。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中除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代号RC)外,还采用型钢混凝土结构(代号SRC),钢管混凝土结构(代号CFS)和全钢结构(代号S或SS)。
> 东南科技研发中心,建筑高度100m,柱网为8.4m,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采用框架—剪力墙或框—筒结构体系较为经济合理,这种结构体系的剪力墙或筒体是很好的抗侧力构件,常常承担了大部分的风载和地震荷载产生的水平侧力,总体刚度大,侧移小,且满足玻璃幕墙的外装饰要求。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应用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604c3c4933687e21af45a917.png)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层建筑似乎只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象征或城市中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但是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简单了解一些高层建筑结构体系及应用情况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发展历程建筑结构发展趋势19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钢筋混领土结构、钢结构在土木工程领域中代替传统的砖、石、木结构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建筑高度的增加、层数的增多、跨度的增大,现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开始出现。
回顾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代表建筑是美国1931年建成的纽约帝国大厦(高381m,102层)、1972年建成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姊妹楼(417m和415m,100层,“9.11”事件中被毁)和1974年建成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441.9m,110层),前苏联和波兰与1953年和1955年分别渐层的莫斯科国立大学(239m,26层)和华沙科学文化宫(231m,42层),1978年澳大利亚悉尼建成的MLC中(229m65层)。
1985年以来,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朝鲜及中国等国家迅速发展了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其中有1996年建成的深圳的帝王大厦(高325m,69层)、广州中信广场(321.9,80层),1998年建成的吉隆坡石油大厦(400m,88层)上海金茂大厦(395m,69层)。
将世界上最高的100幢高层建筑的建筑年代和在世界上各地的分布表作统计可看出:随着时间推移20实际中,北美洲在前100幢高层建筑中所占的数量由多变少,而亚洲则从无到有,由少变多。
并由此推论在21世纪中亚洲将成为世界建造高层建筑的中心。
随着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剧增,造成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房紧张,地价昂贵,迫使建筑物向高空发展,由多层发展为高层。
19世纪末期,开始出现了现代形式的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
美国装配式建筑钢结构体系发展现状共3篇
![美国装配式建筑钢结构体系发展现状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2abee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1.png)
美国装配式建筑钢结构体系发展现状共3篇美国装配式建筑钢结构体系发展现状1近年来,在全球加速全面进入智慧城市的背景下,建筑行业对于节能环保、高效推进、资源共享等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在建筑界逐渐“火”起来。
作为未来建筑行业的趋势,装配式建筑在美国市场深受欢迎。
那么,什么是装配式建筑呢?简单来说,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把建筑构件在工厂中进行加工,再通过拼装组合的方式来完成建筑过程的一种建筑模式。
与传统的现场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高效节能、环保节约材料、安全高质量等显著的优势。
同时,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也有着不同于传统建筑的特点,钢结构体系便是其中一种最为突出的结构体系。
钢结构是美国装配式建筑中应用广泛的一种结构骨架,它以强度高、重量轻、可再利用、生产工艺成熟、施工速度快等特点赢得了广泛的青睐。
在美国,钢结构主要分为震撼钢结构、轻钢龙骨、空间格栅结构等,不同类型的钢结构体系在不同的场景中发挥着不一样的优势。
其中,震撼钢结构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长跨度跨境桥梁、大跨度起重机、巨型冶金设备夹具、水电站输电塔等领域,在钢结构中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
轻钢龙骨体系主要应用于住宅和商业建筑中,特别是集中供暖的公寓。
由于其高效和可重复性,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建造速度和质量,降低成本,同时也适用于冷板房、连续外墙保温板等各种装配式建筑。
而空间格栅结构,也被用来设计废弃便利店的盖顶屋面,高度可自由调整,完美的解决了设计多样性和强度的问题。
这些钢结构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工艺的创新和智能化加工线的引入。
今天,美国的很多建筑企业已经通过引入机器人,自动化加工线等智能化设施提高了自身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稳定品质。
目前,美国的钢结构行业正快速向智能化、高端化的领域发展。
未来,钢结构体系将发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美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的重要支柱。
总的来说,钢结构体系在美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现状良好,不断受到市场的认可。
美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发展概况_下_
![美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发展概况_下_](https://img.taocdn.com/s3/m/1053616f561252d380eb6ec5.png)
第2期建 筑 科 学BUILDING SCIENCE 1997年 美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发展概况(下)黄成若 胡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结构研究所)2.5 预应力混凝土2.5.1 张拉控制应力美国规范规定预应力的张拉控制应力为0.80f pu (f pu 相当于我国的f ptk ),明显高于我国规范的规定。
提高张拉控制应力就可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2.5.2 裂缝控制美国采用的预应力筋都是高强的,如高强钢丝、钢绞线等,不用我国低强的冷拉钢筋、冷拔低碳钢丝等,因而裂缝控制方法比较单一,即控制混凝土受拉区边缘纤维的拉应力。
在正常环境下,在使用荷载下(全部预应力损失后),混凝土受拉区边缘纤维的拉应力不应超过fc /2;当瞬时挠度和长期挠度都经过严格计算并符合规定条件下,则上述应力(双向板体系除外)可放松至f c 。
对于双向板体系,当用近似方法分析时,上述拉应力不应超过f c /2;当用精确方法分析时,则可放松。
简单地说,美国有两档控制:一是fc/2;一是fc 。
以fc =40N/m m 2为例,fc =40相当于我国C 50,f tk =2.75。
换算成我国拉应力限制系数ct 分别为40/2= ct ×1.75×2.75,则 ct =0.6540= ct ×1.75×2.75,则 ct =1.3我国高强钢丝、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的裂缝控制,对一般构件为 ct =0.5,对屋架为 ct =0.3,明显的比美国严。
考虑到国际上推广部分预应力的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国际上在耐久性方面的研究取得的进展,我国的裂缝控制确有放松的必要。
这是因为,由于裂缝控制过严而导致预应力筋用量增加是不合适的。
至于在侵蚀环境(如海水、腐蚀性工业空气等)下,当然需要增加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并减少拉应力,以排除在使用荷载下可能的开裂。
另一方面,美国这两档控制相互之间差一倍,实质上是取决于是否设置足够的有粘结钢筋以控制裂缝(这种有粘结钢筋可以是预应力的,也可以是非预应力的)。
美国建筑结构规范体系的发展与现状
![美国建筑结构规范体系的发展与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5b5baf23bd64783e08122b06.png)
【 yw rsSrcued s ncd ytm f m r a D vlp e tPeet i a o Ke o d ]t tr ei o esse o e c; e e m n; rsn t t n u g A i o Sui
科技期
美国建筑结构规范体系的发展与现状
曾 奇 林仁峰
(上海电气工程设计 1 . 有限 中 上海 204;上海协东电 公司 国 02 1 . 2 力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 上海 200) 001
【 摘 要】 文结合笔者近期对美国建筑结构规 范的学 习, 本 简要介绍 了美国建筑结构规范的发展 过程与现状 , 各主要 规范、 准及其相 互关 标
0 前 言
18 9 5年 出版 了第 一 版 N H PPoi o , 坚 持 修 订 。 E R rv in 并 s
N HR rvs n中 的一 些 规 定 逐 渐 被 A C 纳 , 而 反 映在 E P P ii e o S E7采 进 随 着 中 国工 程 产 业 走 出国 门 ,走 向 国 际 市 场 步 伐 的 日益 加 大 , 国 N C与 S C中 。 然而 与 此 同 时 , B B B U C坚 持 在 S A C 的支 持 下 独 立 发 EO 内设 计 单 位 承接 国外 项 目 的设 计 任 务 越 来 越 多 ;特 别 是 工 业 建 筑 , 在 展 . 一个相对独立的阵营。 是 某 些 领域 的某 些 单 位 . 至 是 以 国外 项 目为 主 。目前 , 甚 因为 中 国的 相 关 13 统 一 - 规 范 在 国 际 上 的认 可 度 还 不 够 ,绝 大 多 数 业 主 要求 依 据 美 国 规 范 、 英 2 0世 纪 末 . 国 人看 到 了将 建 筑 结 构 规 范 统 一起 来 的必 要 。19 美 94 国规 范 、 洲规 范 、 欧 日本 规 范 等 进 行设 计 , 中 9 % 以上 的 业 主 认 可 美 其 O 年 .B N C与 S C三 本 规 范 的 编 制 机 构 成 立 了 国际 规 范 协 会 IC U C、 B B C 国 规 范 。 以 , 了适 应 国际 工 程 日益 增 多 的形 势 , 快 掌 握 美 国规 范 所 为 尽 ( trai a C d on i , 始 推 动 规 范 的统 一 。 三本 规 范 的 最 终 I e t n o eC u cl 开 n n ol ) 对 于 中 国 的设 计 者 来 说 已 经 显得 十分 迫 切 。 版 分 别 是 U C 19 、 B 9 9 S C 19 ,已 不 再 继 续 出 版 新 版 本 。 B 9 7 N C 19 、B 9 9 目前 。 场 上 还 没 有 得 到 大 家 充 分认 可 的 美 国 建 筑 结 构 规 范 的 中 市 19 9 7年 ,E O 与 A C I C 等 机 构 合 作 编 制 了 最 新 版 的 N H P SA C S E、 C E R 文 译 本 , 且 , 国建 筑 结 构 规 范 体 系 繁 多 , 容 庞 大 , 于 初 学 美 国 而 美 内 对 Po io 。2 0 rvs n 0 0年 . N H PP vs n 19 i 以 E R r io 9 7为 基 础 的 I C2 0 e i B 0 0规 范 规 范 的 中 国工 程 师 来 说 . 浩 如烟 海 的英 文 资料 中 找 到 真 正想 要 学 习 在 正 式 发 布 实 施 , 代 了 U C、B 取 B S C和 NB 等 规 范 , 而 使 美 国 的 建 筑 C 从 参 考 的资 料 就 显 得 尤 为 困 难 。 结 构 规 范 达 到 了统 一 。 本 文 以作 者 的 学 习体 会 , 绍 美 国建 筑 结 构 规 范 的发 展 过 程 及 体 介 但 是 。在 抗 火 设 计 方 面 , 美 国 国 家 抗 火 协 会 ( ai a Fr Ntnl i o e 系现 状 . 旨在 帮 助初 学 者能 尽 快 理 清 学 习 思 路 , 到 自己学 习 的重 点 。 找 Poet nA scain 简 写 为 N P 决 定 在 2 0 rtco soit . i o F A) 0 2年 秋 出 版 完 整 的 建
美国ASCE施工设计荷载规范的理念与启示
![美国ASCE施工设计荷载规范的理念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16c6e9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c.png)
美国ASCE施工设计荷载规范的理念与启示周威;胡亚辉【摘要】To design and analyze the incomplete structure during construction and ensure construction safety,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all kinds of external actions (loads) and their effects during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resented the load types, design values of the loads and load combinations in the Design Loads on Structures During Constru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stage, and emphatically focused on the determining procedure of construction loads and load factor, the combination method of construction load and dead load, live load, environmental load and lateral earth pressure, then compared them with Chinese current standards. It is proposed to compile the codes for construction loads in China systematically using the concept of ASCE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investigating the uncertainty of load in the construction stage, and introducing the proposed values of construction load and load factors.%为对施工阶段的未完整结构进行设计和分析,保证施工安全,应明确施工过程中结构可能受到的各类外部作用(荷载)及其效应。
国外钢结构住宅发展历程及现状
![国外钢结构住宅发展历程及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db2d35f6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1b.png)
T钢结构住宅国外钢结构住宅发展历程及现状□刘钊王詰邱林波郁银泉刘毅摘要本文介绍了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历史、应用现状及常用结构体系,通过分析国外发达国家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和现状.总结得出钢结构住宅发展的主要经验,对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国外;钢结构;住宅引言钢结构住宅是材料、结构、技术和人们对舒适居住环境要求的综合体,其技术在发达国家已经基本成熟。
近年来,中国钢结构住宅的研究开发虽已初步展开,但与其他结构的住宅发展相比,差距仍很明显,特别是对于绝大多数工程师来说,钢结构住宅仍然是一个陌生的课题。
中国钢结构住宅设计和研究人员应重视对国外钢结构住宅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研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力求在以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这对促进中国钢结构住宅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必要的。
一、国外钢结构住宅发展历史1.国外钢结构住宅发展综述国外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钢和钢结构技术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8〜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一些资本主义强国钢铁工业发展更是得到了有力的推动,钢结构技术得以产生和初步发展。
第二阶段,钢结构住宅初步探索时期。
20世纪前50年,由于钢结构防火能力的缺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兴起,钢结构在建筑领域里失去了魅力,钢结构发展暂时受挫进入低潮,但一些建筑师却开始关注并研究钢结构技术,并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钢结构技术和钢材的特性来表达自己的现代建筑理念。
第三阶段,钢结构住宅全面发展时期。
钢结构建筑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再度兴起是在20世纪50年代。
因为二次大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钢材的性能和产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计算机也开始早期运用于钢结构建筑的辅助设计,钢结构建筑的各种结构体系日益成熟。
第四阶段,钢结构住宅总体走向成熟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钢结构和钢结构住宅技术在全球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深入发展,总体走向成熟。
美国的抗震规范体系
![美国的抗震规范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fd67771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7.png)
美国抗震规范体系(转)∙∙美国规范体系最乱了,一会儿ACI出一本儿,一会儿ASCE出一本儿,还有FEMA啊,ATC啊,NEHRP啊,SEAOC啊都有厚厚的出版物,UBC、IBC更是空前搅局,想了解一下美国的抗震设计方法,都不知道该看哪一本。
于是痛下决心,花了两天时间,查查资料,又通读了《IBC 2006》和《ASCE 7-05》里与抗震有关的内容,总算对美国建筑抗震规范体系的历史与现状有了基本清晰的认识,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熟悉美国规范的朋友多多指正。
下图是我总结的美国抗震规范的发展历程。
总的来讲它的发展表现出一种在各学会技术支持下的地方规范走向统一的全国性抗震规范的历程,我觉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初创1925年加州发生的Santa Barbara地震促成了美国第一个带有建筑抗震内容的规范——《统一建筑规范》(Uniform Building Code, UBC)于1927年出版。
出版机构是建筑官员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ICBO),主要用于美国西部各州。
2. 发展这一阶段的地方性抗震规范除了上述的UBC之外,又出现了NBC和SBC,介绍如下:国家建筑规范(National Building Code,NBC),主要用于美国东北部各州。
由建筑官员与规范管理人员联合会(Building Officials and Code Administrators, BOCA)出版。
标准建筑规范(Standard Building Code,SBC),主要用于美国中南部各州。
由南方建筑规范国际委员会(Southern Build ing Code Congress International,SBCCI)出版。
这两本规范在技术上并不先进,主要采用了ASCE 7国家规范中的建议性条文。
而与此同时,UBC在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Structural Engineers Asso ciation of California, SEAOC)的技术支持下蓬勃发展。
美国装配式建筑钢结构体系发展现状
![美国装配式建筑钢结构体系发展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10ab9abcfc4ffe473268ab66.png)
钢结构建筑体系作为一种结构形式,从1925年奥地利建筑师阿尔佛雷德·施密德在卡芬柏戈首次建造了钢骨架实验住宅推出“勃赫勒体系”至今,其设计理论及制造工艺亦日趋完善,在世界各国的住宅建筑与工业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SI理念的开放建筑思想1961年,美国哈布瑞根教授在其著作中提出“SI 理念(Skeleton Infill)”的开放建筑思想,作为钢结构建筑体系的理念在住宅领域的实践,SI住宅通过“S (skeleton-支撑体)”和“I(infill-填充体)”的有效分离使钢结构住宅具备结构耐久性、室内空间灵活性以及填充体可更新性特质,在发达各国得到发展。
SI理念的提出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住户可在建筑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依据自身经济能力的变化、家庭成员的发展变化及不同阶段的喜好对住宅进行平面及空间改造。
二是将一些使用寿命较短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寿命区别对待,比如埋置于主体结构内的管线及配管等设备构件的寿命一般只有20~30年,与主体结构的设计年限50~100年相比相差甚远,SI理念可确保住户在不损伤主体结构的前提下更换设备及构件,从而实现百年住宅的目标。
尤其是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NMHCSA)》后,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美国钢铁学会(AISI)等合力于1980年改进了《冷轧钢材规范》,美国在其住宅建筑产业、结构部品技术趋向成熟之后,研发出新一代SI型冷轧钢结构住宅体系(即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住宅体系),同时兼备低能耗、高品质、长寿命、适应使用者生活变化的特质,体现出资源循环型绿色建筑理念,受到各国关注。
二、钢结构的构件类型钢结构主要有两类结构构件:一类是热轧型钢及钢板组合构件;另一类就是冷成型钢结构构件。
新型高效冷弯薄壁型钢是将热(冷)轧卷带钢在常温下,经连续辊式冷弯成型制成的各种截面形状的型钢,是一种经济高效的钢材。
浅谈日本、美国、德国装配式装修的发展概况
![浅谈日本、美国、德国装配式装修的发展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aa10801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b.png)
浅谈日本、美国、德国装配式装修的发展概况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日、美、德三国的装配式装修的发展现状,对各国的主要装配式发展的主要贡献进行了详细阐述,即日本的“优良住宅部件认证制度”和SI建筑体系;美国的行业规范及标准即模块化装修;德国的在高重复率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商品住宅中的菜单化设计体系。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装配式装修;住宅部品引言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使得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如火如荼的展开,其中明确提出“推进建筑全装修”。
装配式建筑中的全装修,即装配式装修,也称工业化装修,是由产业工人将工厂预制生产的部品、部件等运到现场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组合安装的装修方式。
其核心点是将大部分装修主材通过“工业化生产”的核心技术实现并进行可靠装配[1]。
1.发达国家装配式装修发展概况1.1日本20世纪50年代,日本大量住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烧毁,人们为短期内解决住宅紧缺问题的初衷,直接催生了日本装配式建筑的出现。
早期日本以政府公团和公营住宅等政府行为为主导,通过统一标准、简化施工高效建造了一批廉价住宅。
直至上世纪70年代逐渐由追求高速低价转为规格量产。
1973年,大众开始注重住宅品质,着力发展厨房卫浴、采暖通风系统及全装修等,至80年代中期,量产化方式建造15%~20%。
到90年代,这一数字达到25%~28%,日本住宅产业进入成熟期。
随着社会人口逐步下滑,日本住宅行业主张降低翻修造成的浪费,以储备住宅资源为主。
到2008年为止,装配式住宅占比已达42%,以木质结构为主,占装配式住宅的10%,占独立住宅比例的85%。
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由政府建立“优良住宅部件认证制度”(简称BL制度,即Better Living),后由住宅部品开发中心对部品的安全性、实用性、耐久性、易施工性等特性进行综合评定,合格产品发放“BL部品”标识。
到90年代,量产化住宅所使用的通用部件中取得该认证的已有1418类,除公营住宅强制使用外,大众市场认可度也大大提升[2]。
美国建筑规范体系介绍(Ⅳ)
![美国建筑规范体系介绍(Ⅳ)](https://img.taocdn.com/s3/m/4863fd79a417866fb84a8e5e.png)
万方数据SBCCI:SBC(StandardBuiIdingCode);州建筑法规:ICBO:UBC(UniformBui1dingCode):ICC,IBC(InternationalBuildingCode):NFPA:NFPA5000(BuiIdingConstructionandSafetyCode)建筑样板法规:样板法规(ModelCode)这一说法来源于美国,这与美国的联邦制国家性质有关,所有的建筑样板法规(ModelBui1dingCode)均属于自愿性示范法,只有被各州及地方政府采纳后才具有法律效力。
政府只有权颁布自己修改后的条款,所采纳的协会标准由使用者向协会购买,标准的版权归协会而不归政府所有。
1994年以前,美国建筑样板法规由以下三个不同的组织制订:LIcBO(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BuildingOfficials),即“国际建筑官员大会”。
制订了UBC(UniformBuildingCode),为美国西部各州采用;2.嗍(BuiIdingOfficialsandCodeAdministratorsInternationalInc.),即“国际建筑官员与法规管理员联合会”。
制订了NBC(NationalBuiIdingCode),为美国东北部各州采用;3.SBcCI(SouthernBuiIdingCodeCongressInternationalIc.),即“美国南方国际建筑法规委员会”。
制订了SBC(StandardBu订dingCode),为美国东南部各州采用。
1994年以后,美国建筑样板法规由以下两个不同的组织制订:1.ICC(TheInternationalCodeCouncil),即“国际规范委员会”,制订了IBC(InternationalBuiidingCode)是I—Code(InternationalCodeSerie8)系列14个法规中的一个;2.NFPA(NationalFireProtectionAssociation),即“美国国家消防协会”,制订了NFPA5000(BuiIdingConstructionandSafetyCode}以上就是目前美国的5个建筑样板法规(ModelBuiIdingCode)及其制订组织。
美国建筑规范体系介绍
![美国建筑规范体系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25ac261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1.png)
第8页/共16页
给排水专业规范
给排水专业
防火规范
NFPA 20 Standard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Stationary Pumps for Fire Protection 2003 EditionNFPA 24 Standard for the Installation of Private Fire Service Mains and Their Appurtenances 2002 Edition
住宅规范
International Residential Code
防火规范
International Fire CodeNFPA 1 Uniform Fire Code™, 2003 EditionNFPA101 Life Safety CodeNFPA900 Energy CodeNFPA 80 Standard for Fire Doors and Fire Windows NFPA 101A Guide 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Life SafetyNFPA 220 Standard on Types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NFPA 101B Code for Means of Egress for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NFPA 221 Standard for Fire Walls and Fire Barrier WallsNFPA 551 Guide for the Evaluation of Fire Risk AssessmentsNFPA 909 Code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Fire Protection System In Buildings Detail Rules(Kuwait)
浅谈国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现状
![浅谈国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4e85991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6.png)
浅谈国外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现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面临基础建设大规模重建的需求,同时劳动力尤其是有经验的熟练技术工人严重匮乏,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国家或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工业化建筑体系,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则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与研究内容,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成熟、可靠并各具特色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由于其整体性好、设计难度小、易于被人们理解接受等优势,成为各个国家或地区研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起始阶段的重要方向和切入点。
目前,许多国家或地区针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开发了系列成熟的技术体系,并已将其纳入到有关标准、规范或指南中,促进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应用与完善。
1.美国美国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开发与研究较早,其中最为著名的研究工作是20世纪90年代与日本联合开展的预制抗震结构体系(Precast Seismic Structural Systems,PRESSS)研发项目。
另外,美国率先将预应力技术引入到预制混凝土结构中,即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采用预制预应力构件或通过后张预应力技术将预制构件拼接成整体。
在美国整个研发历史进程中,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协会(Precast/Prestressed Concrete Institute,PCI)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与推动作用,其出版发行的PCI Design Handbook目前已更新至第7版,详细规定了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范围、设计与分析以及构件、节点的设计与施工等重要方面的要求,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科研工作与工程应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对于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美国Joint ACI-ASCE Committee 550发布了报告Guide to Emulating Cast-in-Place Detailing for Seismic Design of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s,对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与框架结构的关键连接节点做法做出了详细规定。
美国结构设计规范体系简介
![美国结构设计规范体系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68bbbbd71fe910ef02df826.png)
美国结构设计规范体系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 源 文 件 (Resource Document)、 公 认 标 准 (Consensus Standard)、 规 范 (Model Code) 。 [3] 源 文 件 是 美 国工程协会和学会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制订的组
织和企业标准,源文件可以来自协会正式出版的刊 物、书籍,也可以是发布的文件、公告等。在应用 的基础上,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共识和公认,源文 件就可以上升成为公认标准。公认标准在经过多年 的应用、整合、修正等不断完善后,逐渐上升成为 规范。规范的级别最高,认可度最高,也就是我们 平常所说的美国规范部分。公认标准是对规范中结 构设计、施工各个方面的具体说明,用于指导具体 工程设计。源文件是对规范和公认标准里规定内容 的深层次解释,阐述了规定内容的原理、背景等, 也包括各种规范标准的最新研究成果 。 [3]
第 38 卷第 04 期 (2019-04)
综合技术
美国结构设计规范体系简介
刘文涛
中国提出和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将会参与到国际工程建设 中。美国结构设计规范作为国际通用规范之一,准确掌握和灵活应用美国结构设计规范对于我 国结构设计人员至关重要。美国结构设计规范体系主要由源文件、公认标准、规范三部分构 成,且这三部分之间依次成递进的关系。现行美国结构设计规范主要有 IBC 和 NFPA 5000 两套 规范,利用美国规范标准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可以直接按照 ASCE 7 的相关规定进行计算分析, 并参考其他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来完成结构设计。 关键词:美国结构设计规范体系;源文件;公认标准;规范;抗震设计
1.1 源文件
美国包括建筑结构在内的各个领域存在不同的
DOI:10.3969/j.issn.1006-6896.2019.04.020
中美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比较讲座
![中美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比较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e7fb50f04693daef5ef73d51.png)
图2-1 ASCE/SEI 7-05地震区划图示例(部分)
设计时,可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在地震区划图上查的 相应的地震反应谱加速度值。
GB 50011-2001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 与ASCE/SEI 7-05短周期反应谱加速度SS及1s周期反应谱加 速度S1等地震动参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2-2~表2-3,供参 考。
GB 50011-2001抗震设防的主要依据为GB 18306-2001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设计 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所谓“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是指50年设计基准期 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已编制抗震设防区 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 行抗震设防。
注:由于GB 50011-2001的II类场地同时与ASCE/SEI 7-05 的C 类或D类场地相对应,故表2-2中IIC表示GB 50011-2001的II类场地 中相当于ASCE/SEI 7-05 C类场地的部分,表2-3中IID表示GB 50011-2001的II类场地中相当于ASCE/SEI 7-05 D类场地的部分。
中美钢结构抗震设计规范比较讲座
武汉大学 侯建国 2010.8.12
1 美国钢结构设计规范及抗震设计标准体系的 发展概况
1.1美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发展概况
美国钢结构协会AISC1923年制定了第一本以容许应力设计 法(Allowable Stress Design,简称ASD)为设计准则的钢结构 设计规范。 容许应力设计法作为钢结构设计的基础延用了相当长的时 间,后历经多次修改,直至1961年,其基本格式及内容都已基
本定型。
1989年出版了最后一版ASD设计规范 AISC(1989); 2001年对ASD又进行了局部修订(AISC 33589s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建筑结构规范体系的发展与现状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
可是由于我国的建筑结构规范体系还不够健全,所以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本文对美国建筑结构规范体系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我国相关技术人员能够吸取美国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美国建筑结构;规范体系;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美国建筑结构发展的背景
随着中国工程产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日益的加大,国内设计单位承接国外项目的设计任务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工业建筑中最为显著,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论和设计方法有了很的发展和提高,因此,美国在建筑结构建设的事业是相对发展非常庞大的,美国建筑结构设计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建筑的规范体系也较为繁多,而同时,我国在这方面发展则是比较缓慢的,水平也是相对比较落后的,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的政策的实行和推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虽然我国的建筑规范方面与国际规范存在差异,但目前来说,我国和发达的国家相比来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推动我国的建筑结构才能是我国的建筑行业走向世界化达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动,通过学习与体会美国建筑结构规范的发展过程及体现现状,我国的建筑结构也能汇集新
的成果。
二、建筑结构规范发展体系历史发展不同阶段
美国建筑结构规范体系的发展是在各个专业学会技术下的地方
性规范走向统一的全国性规范的历程,美国的建筑结构的发成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段:
2.1初创阶段
1925年加州发生的santa barbara地震促成了美国第一个带有建筑抗震内容的规范———《统一建筑规范》(ubc)于1927年出版。
出版机构是建筑官员国际会议(icbo),主要用于美国西部各州。
2.2发展阶段
在美国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标准体系除地方性抗震设计规范ubc 之外,又出了nbc国家建筑规范和sbc标注建筑规范,而分别主要用于美国东北部各州和美国中南部各州。
以前美国荷载规范根据地区地震危险性将整个美国分为几个区域,而在ubc建筑规范体系中可以防范抗震的设计,在美国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的技术支持下有庞大的好发展。
seaoc于1959年出版了它的第一版蓝皮书,即《推荐侧向力条文及评注》并坚持修订。
seaoc下设的应用技术委员会(atc)于1978年出版的atc 3-06也成为日后各种抗震规范的重要参考。
在后期阶段,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联合四家机构nsf,nist,usg,和fema,展开了“国家减轻地震灾害计划”
并于1985年出版了第一版nehrp provision,并坚持修订。
nehrp provision中的一些规定逐渐被asce 7采纳,进而反映在nbc与sbc中。
然而与此同时,ubc坚持在seaoc的支持下独立发展,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阵营。
2.3统一阶段
20世纪末。
美国人看到了将建筑结构规范统一起来的必要。
1997年,seaoc与asce、icc等机构合作编制了最新版的nehrpprovision。
2000年,以nehrpprovision 1997为基础的ibc 2000规范正式发布实施,取代了ubc、sbc和nbc等规范,也就是说,过去在美国的东北部使用的是nbc国家建筑规范,美国的东南部使用的是sbc标准建筑规范和美国的西部使用的是很大众化的ubc的几种建筑结构规范达到了统一。
在美国的建筑结构规范达到统一后,美国合为一个规范体系,称之为ibc,在第一版ibc尚未出台时,美国决定出版nfpa5000最为统一的标准,然而2003年出版了ibc的第二版,里面包括了抗震抗火设计的方面,完善了建筑结构抗火规范的全部方面,因此,合并的ibc规范里不包括抗火方面的内容在内。
三、美国建筑结构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
美国建筑结构的规范体系主要分为三个主要部分:1,规范内容,2建筑数据标准,3源文档内容。
这三部分内容是一种递进的关系,
美国建筑结构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全球的认知度很高。
1,规范内容,主要指的是美国建筑结构最基础性的建筑信息需要符合美国国家建筑安全标准,其认知度高,内容少,容易记忆和辨别,是建筑结构规范体系的重点。
2,美国建筑数据标准指的是建筑结构的设计、施工、建设检验等多个过程之中,需要针对建设的详细数据做出要求,建筑结构规范的数据标准利用其限制,保障了美国多数建筑的合理性,按照美国建筑结构规范体系的数据标准要求,实现了建筑安全性发展与稳定性发展的基本保障。
3,建筑源文档内容,建筑结构的规范内容具体按照建筑源文档内容进行了规划,其内容涵盖了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的基本要素,而且其规定的建筑结构标准更加细致,要求更为清晰准确的定位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案,利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展开对建筑结构规范体系的一种具体分类,严格按照要求总结了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
美国规范体系中这三大部分内容同时发展更新,他们之间不是严格的递进关系,而是包含着相互穿插的渗透性。
四、现阶段美国建筑结构规范与标准
从ubc、sbc、nbc发展到i bc,虽然在内容上是继承的关系,但是ubc与前者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建筑规范有了很多具体的内容,而不论这些内容也前者是不是和专门规范重复,但是ibc能够很好规范不再使专门的、重复的规范内容具体化,把ibc作为建筑规范的专业审视,ibc每3年修订一次,目前最新版本是ibc 2009。
想要
渗透了解美国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案,原则上可以从ibc 2009看起,但实际上ibc 2009中关于抗震的内容在asce 7里面都有,所以直接看asce 7就行了,与抗震有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section 11、12、16等章节。
看完asce 7,要想具体了解某种结构体系是怎么设计的,就要根据asce 7-05里面的table 12.2-1去查找某一结构形式引用的具体规范,对于混凝土结构大多引用aci 318,因此再去看aci 318就可以了,对钢结构是aisc 360。
但是,在非抗震设计方面,这个链式体系只有“ibc-aci 318或aisc 360等”专门结构规范两级,对于一些特种结构形式,可能又会变成“ibc-aci 318或aisc360等专门规范”三级,甚至四级,所以读者必须仔细分清楚后,才能有效阅读。
五、结论
综上所述,美国建筑结构规范的发展阶段较为明确,在开创阶段、发展阶段、统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与发展要求,美国建筑结构规范的规范体系组成较为详细,是对建筑结构安全与实际使用功能全面发展的均衡性考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应该主动借鉴美国建筑结构规范体系的内容,使之在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大量新建筑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为我国建筑结构规范体系
的发展提供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臣. 美国ibc规范的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介绍[j]. 山西
建筑. 2010.07:28-30
[2] 李勇,孙丽杰. 高层建筑结构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9:17-19
[3] 张务奎. 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j]. 民营科技. 2013.01:34-36
[4] 陈迅,王信. 美国现存建筑更新规范的发展历程及其借鉴[j]. 建筑学报. 2008.03:41-43
[5] 曾奇,林仁峰. 美国建筑结构规范体系的发展与现状[j].
科技信息. 2010.07: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