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历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从历史上看,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从精神方面探讨,二是从客观现实方面探讨。
(一)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1、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绝对精神即理念,客观世界里存在的一个种所谓的“美本身”,它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超现实、超感性的永恒的“理式”。他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所以,现实中美只是“美本身”虚幻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显现,这个理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德、古典美学集大成者)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个黑格尔的信徒,他在自己的完成了的学说体系中保留下来若干重要的黑格尔派特色。即使(据我个人认为)黑格尔的学说几乎全部是错误的,可是因为他是某种哲学的最好代表人物,这种哲学在旁人就没有那么一贯、那么无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着不单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地位。
2、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即表现” ,直觉是来源是情感,因此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直觉说。认为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即对对象的“直觉”。自然事物无所谓美与不美,只提供形象,美只能来自于心灵的创造。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完全否认美的客观性。有次一位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可是像这
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德国心理学派美学家普斯倡导“移情说”,认为客观事物的美丑是由人的感情“移入”或“外射”的。
(二)从客观现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美要倚靠体积与安排”,要把“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这是从事物本身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事物有明确的形式,比例、匀称、大小安排等等表现出事物的“整一”性。这种观点虽坚持了朴素唯物论,却失之于一味从形式上探讨美。
•英国18世纪美学家博克认为美是属于物本身的属性,提出:“美大半是借助于感观的干预而机械地对人的心灵发生作用的物质的某种品质。”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认为高于普通实际生活的艺术美比不上生活本身。从美学角度讲这是错误的。
•这些观点着重从客观事物的感性特征、自然形式结构、性能中去寻找美个本质和规律的见解和主张,肯定了美的客观存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在美学上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是否定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给人造成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印象。
二、我国当代美学研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我国当代美学研究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大讨论,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四大派别,这次辩论及其形成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对以后我国美学理论的影响十分巨大。
(一)主观论,认为美是主观的,“美是观念”
这种观点以吕荧为代表。他认为美是人的观念,不是物的属性。人的观念是主观的。他认为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本身无所谓美丑,美丑完全是人对它们的一种评价。
(二)客观论,认为美是客观的,“美在物本身”
我国当代美学家蔡仪是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他认为美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在于这事物本身,不在我们的意识作用。这种观点强调了美的客观性的存在,但却否认了美的依存于人类社会的根本性质。
(三)主客观统一论,认为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朱光潜。解放前朱光潜曾认为美是主观的,后来他提出了主客观统一论。他主张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四)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论,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这一观点以李泽厚为代表。他认为,美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这是其客观性。但是这种客观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没有人类社会,就没
有美。这是其社会性。
•李泽厚认为,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且有可以感性形态的现实生活想象,简言之,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含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
三、关于美的定义
美是一种捉摸不定、变化无常甚至稍纵即逝的东西。它分别体现在自然美、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几乎存在于一切对象的所有范围中,各自又有非常复杂的审美感受。
关于美是本质,认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这一观点。
美的定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形象。这一定义的提出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在对人类实践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的本质,首先从探讨劳动的本质开始。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为了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
•人的本质力量就是指人显示出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意志、力量、智慧、气质等品格。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形象这个定义体现着美的三个基本特性:
第一,客观性,美是体现人本质力量的对象物的形象,存在于人的生活生产实践中。
第二,社会性,美是体现人本质量对象物的形象,它对人才有意义。美是一种价值,这种价值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打着社会性的烙印。第三,可感性,美是事物的形象,则必然诉诸人的感官,使人获得“美感”。因此,美必然具有直观感受。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不一定都美,也有不美的甚至丑的。
“真”提供给人的以一个确实存在的客观世界,“善”提供给人的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