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概述
什么是篆书

什么是篆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篆书结字富有装饰性,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熳多姿。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后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规范庄重。
“篆”的主要意思是运笔书写。
《说文解字》云:篆,引书也。
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箸于竹帛也”(“引”有拉长的意思)。
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具有书写、雕刻、铭刻等多重含义。
篆书是古文字,以后的隶书、行书、楷书和草书属于今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或卜辞文,是殷商乃至西周时期刻在龟田兽骨上用于占卜吉凶用的文字,主要是刀刻,(聿yu通笔即筆)这个是甲骨文“笔”字,说明当时已经有毛笔了,最具代表性的是宰丰骨。
金文是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主要范铸,目前鲜有发现书写实物。
以《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等为代表。
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
石鼓文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先书后刻,以《史籀篇》和《石鼓文》为代表。
甲骨文、金文、碑文、石鼓文等都是刻铸在龟甲、兽骨、玉片、钟鼎、兵器、石碑等上的文字,书写者是谁,刻铸者是谁,目前均不得而知。
秦篆是指秦始皇时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
以《泰山刻石》、《峄山碑》、李阳冰《三坟记》为代表。
从外形上划分主要有玉箸篆和铁线篆。
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
“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
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
篆书的发展演变

篆书的发展演变篆书是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种,起源于商代晚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中国书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篆书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篆书的发展演变。
一、篆书的起源篆书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当时用于刻写铭文或印章。
汉朝时期,篆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被广泛应用于印章、铭文、碑刻等领域。
二、篆书的发展1.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大量的文字改革工作。
他下令将各国不同的文字合并为一种标准化的文字——小篆。
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规范化的文字,也是篆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篆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篆刻家和碑刻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人。
他们在传承小篆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系列新的篆书字体,如隶书、行书等。
3.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黄金时代,也是篆书发展的高峰期。
唐朝时期,张旭、怀素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篆书字体——大篆。
宋代时期,米芾、苏轼等人又发明了一种新的篆书字体——真草。
元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篆书的特点1.质朴古拙篆书字形简单、粗犷有力,具有浓郁的古风古韵。
2.线条凝练篆书线条凝练有力,笔画粗细变化丰富,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3.钟鼎文化篆书源于钟鼎文化,具有浓郁的礼乐文化气息。
四、篆书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1.对汉字文字系统产生影响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规范化的文字。
它不仅为后来各个朝代所沿用,并且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文字系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篆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它的发展历程与其他字体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篆书的创新和变革,推动了整个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3.对文化传承产生影响篆书作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上展示和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
篆书的发展历程

篆书的发展历程篆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起源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从篆书的起源、发展、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介绍。
一、起源篆书起源于中国古代卜筮文化。
商周时期,人们用龟甲、兽骨等物卜筮,刻写在上面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这些文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图案美感,逐渐演变成为金文。
金文是青铜器上刻写的文字,由于青铜器形制复杂,所以金文笔画变化丰富多彩,有着强烈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二、发展1.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在文字统一方面也采取了强制措施。
秦始皇颁布了《焚书坑儒》令,将各国流传下来的经史子集全部焚毁,并规定只能使用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小篆是以大篆为基础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其笔画简洁、规整,适合刻写在印章上。
汉代时期,隶书成为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篆书则逐渐被用于刻印印章和制作匾额。
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篆书开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这一时期的篆书艺术家开始注重笔画的变化和墨色的运用,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个性特征的风格。
其中以王羲之最为著名,他擅长运用“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等技巧,使篆书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唐宋元明清时期唐宋时期,篆书艺术家们在传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在笔法、构图、墨色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元代时期,则出现了以赵孟頫为代表的“真草”流派,其作品形式简练,富有气势和力度。
明清时期,则出现了以怀素、董其昌等人为代表的“隶变”流派,他们在篆书与隶书之间取得了一种平衡,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特点篆书与其他书体相比,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1.笔画规整篆书的笔画规整、端庄,每个字都显得非常饱满。
这是因为篆书起源于印章刻写,需要保证字形清晰、易于识别。
2.装饰性强篆书在字形上注重装饰性,常常采用龙、凤、虎、豹等图案进行装饰。
这种装饰性强的特点也是受到印章刻写的影响。
3.墨色深重篆书在墨色上追求深重浓郁,以突出其雄浑有力的气势。
篆书的名词解释

篆书的名词解释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也是汉字的最古老的书写形式之一。
它以精湛的刻划技巧和独特的笔画结构而闻名于世。
篆书的称谓源自它的书写工具篆刀,同时也象征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意蕴。
篆书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的文字以甲骨文为主流,但由于甲骨文书写繁琐且刻画过程复杂,不利于日常书写。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篆刻艺术家们开始创造一种更为简洁、流畅且易于书写的文字形式,于是篆书应运而生。
篆书的特点在于其书写线条的凝练和规整。
每个笔画都被精确地勾勒出来,线条流畅而坚实,显示出高度的凝聚力。
字形刚劲有力,每一划都显得稳重庄重,给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
篆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种风格和流派。
其中,小篆是篆书的最早形式,最为常见。
小篆继承了甲骨文的繁复特点,但在书写时加入了自己的独特之处。
隶书则是从小篆演化而来,它在书写形式上更为简洁、流畅,成为汉代官方文件和碑铭的主要书写形式。
篆书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一种书写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艺术象征。
篆书被广泛应用于铭文、印章、碑文等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篆书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书写形式,还在于其文化内涵。
篆书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传统文化的味道。
在篆刻的过程中,刻刀每一个落笔的动作都需要精确到位,这需要刻刀工匠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
篆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每一个字形都蕴含着历史的印记。
篆书虽然凝重庄重,但也不缺乏灵动之处。
尽管篆书对字形的要求严苛,但每一个字形的线条却显示出柔美和变化。
这些细微的线条变化赋予篆书以生命力,使得字形更加立体丰满。
此外,篆书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字形之间的排列和结构都体现了平衡和美感。
篆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碑刻、铜器铭文等,也对后世的书法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对篆书的研究和欣赏一直是文人雅士的特殊爱好。
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如王羲之、颜真卿等,都对篆书有着深厚的造诣,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篆书相关知识点

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它是汉字书法的源头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篆书的起源、发展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点。
1.篆书的起源:篆书起源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最早用于刻在青铜器上。
篆书的字形比较简洁,有韵律感,而且适合用刻刀刻在金属或石头上。
随着篆刻技术的发展,篆书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书写形式。
2.篆书的发展:篆书在秦朝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了当时的主要文字书写形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下令统一文字,篆书成为了唯一的官方文字。
秦朝的篆书字形规整,笔画粗细均匀,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汉朝时期,篆书逐渐演变为隶书和楷书,后来的草书、行书、草隶等书体也都有篆书的影响。
3.篆书的特点:篆书的字形比较方正,笔画饱满,结构简洁,线条流畅有力。
与其他书体相比,篆书更注重形状的稳定和对称,横平竖直的直线条和圆润的曲线交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篆书的字形也受到了图案、印章和青铜器上的纹饰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使得篆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篆书的应用:篆书在古代主要用于刻在青铜器、玉器、石碑、印章等上面,以显示其尊贵和美感。
同时,篆书也是古代文人书写诗词、文章和书信的一种方式,被广泛用于文化交流和传承。
如今,篆书也被一些书法家用于书法创作和艺术表达。
5.学习篆书的方法:学习篆书需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首先,要了解篆书的字形结构和笔画规律,熟悉常用篆书字的形态特点。
其次,要学会握笔的姿势和用笔的力度,掌握好笔画的顺序和方向。
最后,要通过不断练习和模仿,提高自己的篆书水平。
6.篆书与现代社会:如今,虽然篆书已经不再是主流的文字书写形式,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篆书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使得它成为了一种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形式,被用于文化教育、书法艺术和文化创作等方面。
总结:篆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具有独特的字形和艺术特点,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篆书知识与欣赏PPT课件

.
8
篆书的现代应用实例
.
9
.
10
.
11
.
12
.
13
.
14
二、源头——甲骨文
.
15
三、大篆
• 1、金文(钟鼎文)
.
16
金文拓片
今人临写
.
17
• 2、石鼓文
.
18
三、篆书特征
• (一)笔法单纯
色描绘的树木。 ·
.
35Βιβλιοθήκη • 在中国书法史上,西周时期出现了几个著 名的“盘子”铭文:
• 《虢季子白盘铭文》
• 《墙盘铭文》
• 《散氏盘铭文》
.
36
• 1、李斯小篆
.
37
2、清邓石如小篆作品
.
38
.
24
“二李”
.
25
•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
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 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 统一之后,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 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 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 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 量衡的统一。
.
26
李阳冰
•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阳冰在 唐代以篆学名世,精工小篆,圆 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 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 有影响。
0篆书知识与欣赏ppt课件文档格式
第二课 劲健稚拙 古雅天真
篆书知识与赏析
.
1
.
2
.
3
.
4
.
5
.
篆书基础知识

篆书基础知识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字体。
按照汉字的沿革规律,从甲骨文算起,籀文、钟鼎文、草篆等属于“大篆”系统。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分享篆书基础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篆书的产生篆书是我国最早的一种字体。
按照汉字的沿革规律,从甲骨文算起,籀文、钟鼎文、草篆等属于“大篆”系统;玉筋篆、汉篆、唐篆等,又属于“小篆”系统;石鼓文体形多似籀文,亦属“大篆”,但据近代考证,指为秦国刻石。
它可以说是小篆来源的典型文字。
大篆不容易识别,一般泛称“古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由宰相李斯负责简化规范而来,故也称“斯篆”。
按时代分,它是秦系文字,又称“秦篆”。
这种字体就比大篆容易识别了。
二、篆书的特征篆书的结字装饰|生很强,在艺术上更是具有赏心悦目的欣赏价值。
时隔上千年,书法和篆刻爱好者还孜孜不倦地去临摹它;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还为之撰写出大量的考证文章;现代的书法篆刻展也为篆书——这种古老的书体留有一席之地。
这些都说明,它虽然已没有实用价值,但从书艺角度上,还是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
篆书的特点也随时代而异。
甲骨文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这是由于当时使用的工具是刀。
籀文多数是左右均衡,“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王国维);钟鼎文从周代到春秋战国,变革也很多,直至演变为小篆,从总体上看,多数还是不露棱角,以圆笔为主,笔画上粗细相仿。
石鼓文、秦篆则笔画圆润流畅,只有落驻而无提顿,且较大篆为整齐。
三、篆书的笔法和结构学习篆书,多从小篆入手,因为它的笔法和结体有规可循。
篆字多横竖直画,写法两头都圆,中间粗细不变。
横竖连接的折笔,则用变形。
所以篆书变化,多用弧画。
弧有圆弧、方弧和不规则的弧。
初学篆书要弄清楚它的起笔、收笔和连接处。
运笔方法是回锋起笔,提笔运行,收笔略顿。
小圈可一笔或两笔,大圈可分三四笔,要求连接处无明显痕迹。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
篆书知识与赏析

中国最早的,点画简单有象形因素的古老 汉字字体,是先秦时代、秦代和汉代前期 通行的正体文字。 篆分:大篆---秦代统一文字前的篆书 小篆---秦代规范化的篆书
大 篆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工具、材质的限制---刀刻 ↓ 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铸刻----金文 ↓ 战国时代的石鼓文、简牍书、帛书 ↓ 秦朝统一规范后的小篆
洛阳历史博物馆
三、篆书的特征
1、笔法单纯 2、字体略长 3、章法变化
篆书字体没有专门去研究过的人不会看懂多少,因为这已是两千多年到三千 多年以前的文字。
俭静 以以 养修 德身
《散氏盘铭》
说文部首
大篆秦代统一文字前的篆书小篆秦代规范化的篆书二二篆书的发展篆书的发展最早的篆书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工具材质的限制刀刻秦朝统一规范后的小篆洛阳历史博物馆洛阳历史博物馆三篆书的特征三篆书的特征3章法变化篆书字体没有专门去研究过的人不会看懂多少因为这已是两千多年到三千多年以前的文字
篆书知识与赏析
焦
一、什么是篆书
书法篆书知识点总结高中

书法篆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篆书的历史渊源篆书起源于商周时期的篆刻文化。
商朝时期,商人为了方便记录贸易、备忘、标识物品等而刻写文字,由此产生了篆刻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明的发展,篆刻文化逐渐演变为篆书艺术。
篆书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二、篆书的发展演变篆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和改革。
它在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隋唐时期更是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赵孟頫、颜真卿等大家为篆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后来的书法家们树立了典范。
宋代以后,篆书逐渐式微,古篆在民间文化活动中逐渐消失。
三、篆书的基本要素篆书的基本要素包括:结构、笔画、韵律和意境。
结构是篆书的基本骨架,影响着整篇作品的整体布局和形式美感。
笔画是篆书的基本构成单元,要求沉稳有力、精准凝重。
韵律是篆书的节奏和韵味,要求整篇作品具有韵律美感。
意境是篆书艺术的灵魂,要求作品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意志。
四、篆书的书写技巧篆书的书写技巧包括:用笔、结构和构图。
用笔是指使用毛笔的技巧,要求笔墨相宜、用笔得当。
结构是指整篇作品的布局和构图,要求规整、对称、协调。
构图是指篆书作品整体的形式美感和结构美,要求作品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五、篆书的艺术价值篆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具有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在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篆书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篆书的创作欣赏篆书的创作欣赏主要包括:古篆碑刻、名家书法作品和新篆书创作。
古篆碑刻是篆书艺术的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对后人的学习和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名家书法作品是篆书艺术的经典之作,对后人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新篆书创作是指当代书法家的篆书作品,代表了当代篆书的发展趋势和艺术表现。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对书法篆书的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篆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名词解释篆书

名词解释篆书篆书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汉字书法艺术形式,也是最早的汉字字体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文字的刻写,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上。
篆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十分重要,被视为汉字书法的起源和鼻祖之一。
篆书的特点是字形古朴,笔画刚劲有力,线条粗细适中,结构严谨稳定。
它的字形刚硬浑厚,方正稳重,注重笔画的平衡和比例。
篆书的字形主要由笔画的扁宽、颠倒和曲折构成,直线和弧线相互补充和协调。
篆书的书写工具主要是硬毛笔或硬尖笔。
写篆书需要掌握正确的笔法,即用笔交替以产生不同的宽度和厚度,以表达字形的变化和层次感。
篆书的笔画结构一般由宽笔刚强的横、竖和撇捺组成,辅以弯曲的折笔和勾画。
篆书的发展脉络包括古篆、秦篆、西汉篆、东汉篆、魏碑、隶书等不同时期的变体。
其中,古篆是篆书的鼻祖,它在商代晚期出现,通过在青铜器上的刻写为后来的篆书打下了基础。
秦篆是于秦朝时期形成的篆书字体,以其筆劃簡練、結構穩定為特點,成為各時期篆書發展的重要基礎。
西汉篆是在西汉时期形成的,其字形结构更加严密稳定。
东汉篆受到西汉篆的影响,于东汉时期进一步发展,字形更加规范。
魏碑是篆书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字形多采用楷书的结构,汲取了隶书的技法。
隶书则是在汉代后期兴起的,字形工整,笔画简练,逐渐成为后来书法的主流。
篆书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对后来的字体形式和书法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篆书的传统被后人广泛继承和发展,并且影响了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法风格。
今天,篆书仍然是一种受到书法爱好者和艺术家喜爱的艺术形式,同时也被用于印章、书法作品等领域。
篆书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古朴的字形和独特的审美风格,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书法美学价值。
篆书的分类

篆书的分类篆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方式。
它是在殷商时期开始出现,到秦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此期间,篆书的分类也逐渐发展完善。
本文将围绕篆书的分类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篆书艺术。
一、金文篆书金文篆书是篆书的最早形式,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商代。
商代时期主要使用甲骨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甲骨文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少。
到了西周时期,篆书的形式开始出现,但是由于篆书的使用场合比较少,所以篆书的样式也比较单一。
直到春秋时期,篆书才开始得到广泛应用。
金文篆书的特点是笔画粗大,线条简练,每个字的结构比较紧凑,字形比较方正。
金文篆书的字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行间间距较小,字形之间常常存在重叠和交错。
金文篆书是篆书的雏形,它在篆书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小篆书小篆书是篆书的正式形式,它出现于秦朝时期。
秦朝时期,为了方便统治,秦始皇下令制定了统一的文字,这就是小篆书。
小篆书的特点是笔画细腻,线条流畅,每个字的结构比较松散,字形比较圆润。
小篆书的字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行间间距较大,字形之间不存在重叠和交错。
小篆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规范的一种书体,它的规范性和标准化程度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小篆书的规范性和标准化程度,为后来的篆刻和印章制作提供了基础和标准。
三、隶书隶书是篆书的一种演变形式,它出现于汉朝时期。
汉朝时期,隶书成为了官方文书的书写方式,因此也被称为“隶书”。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粗细相间,线条流畅,字形比较规整,行间间距较大,字形之间不存在重叠和交错。
隶书是中国书法中最为工整的一种书体,它的规整性和整齐度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隶书的规整性和整齐度,为后来的印章制作提供了基础和标准。
四、篆刻篆刻是将篆书艺术运用到印章制作中的一种方式。
篆刻的特点是字形紧凑,笔画精细,线条流畅,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朴、神秘的美感。
篆刻的字形多呈方形或长方形,行间间距较小,字形之间常常存在重叠和交错。
篆刻是中国书法中最为精细、最为考究的一种书体,它的精致和考究程度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篆书的特点介绍

篆书的特点介绍
1、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篆书,可以为“古香古色”。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大都属于因形立意,或因意造型,看起来古拙典雅、耐人寻味。
后来的小篆虽然趋向统一,但仍然保留很多因形立意的图像文字。
篆书的特点还可以用“因形立意”、“体正势圆”、“大小统一”等来形容。
2、篆书在书法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是古香古色的书法艺术类别,很适合书写古诗词。
这不仅是对古代名人的敬仰,更是崇拜。
3、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中的一种,也是这些古老文字中至今仍在使用的唯一的一种。
行家里手根据汉字的书写特点,一般这样比喻:篆书如圈、隶书如蚕、楷书如站、行书如走、草书如跑。
作为这五种字体中最古老的篆书,难写又难认,现在日常很少使用,一般多用于书法艺术创作或刻制印章等。
各种字体的书法大放异彩,成为与绘画并称的高超精美艺术。
篆书大全简介

篆书大全简介篆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
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从大约公元前12世纪的中国的西周朝开始的,在距今大约3500年的历史中,篆书历经了时间的考验,直到现在仍然被广泛使用,它是一种体现由旧有书法发展而来的新形式的文字,它不仅是文字,而且是一种艺术,它在古代书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篆书作为一种独特的书写文字,与汉字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篆书是由线条、形状、点和笔画组成的,这些都是由汉字的简化组成的,篆书使用的比汉字少得多的笔划来表达语义,它们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构成,通过改变笔划的方式来表达文字的含义,因此在篆书中拥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篆书有折线字、横线字、圆点字和指印字等形式,它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折线及其各种变形为基本线条而表示文字的篆书,又称折线篆书;另一类是以点、点作为基本线条而表示文字的篆书,又称点篆书。
篆书作为一种独特的书写形式,有很多特点:一是篆书字体较小,兼具书法美学性与功能实用性,适合在小的空间内把想法描述出来,可以节省空间;二是篆书比汉字更容易记住,因为它的字形极具特点,使用者很容易将其记住;三是篆书的表达效率比汉字要高得多,因为篆书和汉字有一定的关联,只要熟悉了一些篆书,使用者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汉字理解,从而加快表达速度。
《篆书大全》以折线篆书、点篆书、圆点字和指印字等形式,收录了上百种古今中外的篆书及其变形,并以讲解图片结合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学习篆书的过程变得简单易懂。
《篆书大全》是一本汇集了海内外篆字和篆字变形的书籍,特色是介绍了篆书理论,以及从西周到今天的篆书传承史,同时也介绍了篆书的文献、由来,以及它们的特点、规律和书写特点等,以帮助更好地了解篆书历史与艺术。
《篆书大全》还收录了一些篆书作品,涵盖了从篆书到书法组成的艺术群体,以实物图片的形式,展现出渊源无穷的篆书的艺术魅力。
总之,《篆书大全》是一部详尽的篆字介绍与学习工具,它不仅丰富了学习者的篆字资源,而且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把篆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被更多人所承认和了解。
大学篆书知识点总结

大学篆书知识点总结篆书是中国汉字书法中的一种,起源于商代至西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后经历了秦汉时期的龙标小篆,汉-魏晋南北朝的隶书,唐代的楷书,宋代的行书以及明清时期的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演变成为今天的篆书。
篆书的特点主要包括形体古劲法、笔势决定形态和线描为骨格三个方面。
首先,篆书的形体古劲法主要指其形体古朴,略显粗犷的笔画,它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字的原始风貌和浓烈的民族特色。
由于篆书基本形体都是以刚阳线条为主要构成特色的,使得篆书的书体形态具有一种古劲,具有较强的陈旧感。
因而篆书的古劲风格虽显古雅奇峭,却不温不媚,欠欠上下起伏,为设计作品增添了儒雅风韵。
其次,篆书的笔势决定形态,指的是篆书的组字方式。
篆书正确的书写姿势是以写篆刀的均然姿势为基础,绝不能像写行楷一样,让手臂伸到文稿上,这样写出的字迹准确度、整体感和形态感都不能达到墨痒意境。
因此,笔把持的好坏,直接影响篆书字体的准确度和整体感。
最后,篆书的线描为骨格是篆书的特色之一,一般以刚阳形体为主,辅之以由方圆结构的衬入部分。
因为篆书是一种方形的文字,这就意味着篆书的每一个字都要围绕在一个方形之内,这就需要在熟悉了篆书的骨法之后,有大量的准确逼真的练习技法,以便获得美感要求。
这也是要求您必须熟练的掌握这种独特的书法基本技法,才能达到准确的书写效果。
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篆书在形态上的古劲法、笔势决定形态和线描为骨格这三个方面,都显示了篆书在书体上的古雅与性格上的刚阳特点。
在学习篆书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熟记篆书的笔画数目和个数,因为篆书的书写技法和笔画数目与个数都呈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因此,为了书写准确,必须要准确的掌握篆字的笔画数目和笔画个数,十分严谨,不能有半点差错。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书写的准确度。
其次,要注意篆书的结构和形体。
由于篆书的笔画多、凭空不聊,因此学习者在书写时要注意按照古劲风格正确的传统,透尽锋利,才能写出具有篆书古劲风格特点的篆书字体。
篆书知识点总结

篆书知识点总结篆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并且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鼎盛的发展。
篆书的形态优美,线条流畅,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篆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篆书的起源和发展篆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当时人们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字句,这些刻写的字句就是篆书的鼻祖。
随着时代的发展,篆书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并且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篆书家,如颜真卿、慈山等。
在汉代,篆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形成了古篆、秦篆和汉篆等不同流派。
二、篆书的特点1. 字形独特篆书的字形非常独特,线条流畅,起筆收筆都有一定的技巧和规范。
每个字的构造都经过精心设计,从整体上看,字形刚劲有力,给人一种神秘、古朴的感觉。
2. 线条丰富篆书的线条非常丰富,有直线、圆弧线、扁平线等多种线条。
这些线条的运用使得篆书的字体更加生动、具有张力和节奏感。
3. 用笔技巧复杂篆书的用笔技巧非常复杂,需要在掌握笔法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练习。
篆书的笔势有很强的笔势变化,既有顿挫,又有跃动的笔画,给人一种奇异的感觉。
4. 构图严谨篆书的构图非常严谨,每一个笔画都有其特有的位置和比例,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
因此,篆书的构图严谨,字体整体协调,给人一种对称美感。
5. 华丽大气篆书的特点还包括雕琢厚重,线条清晰,给人一种华丽大气、遒劲雋永的感觉,具有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息。
三、篆书的书写技巧1. 用笔技巧篆书的用笔技巧非常重要,需要掌握粗细搭配、虚实相济、转折顿挫等技巧。
在用笔的过程中,要注意笔画的错落有致,线条的流畅有力,并且要注重笔画的起收和轻重。
2. 字体构造篆书的每一个字的构造都经过精心设计,需要按照一定的构图规则进行排列组合。
因此,书写篆书需要注意每个笔画的位置和比例,让整个字体看起来和谐协调。
3. 篆刻技法篆书是可以用来篆刻的,篆刻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一种印刷技术。
在篆刻的过程中,需要使用雕刀进行精细的刻画,要注意笔势的节奏和力度,使得刻出的文字线条清晰、结构严谨。
篆书大全简介

篆书大全简介
篆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书法之祖”。
它
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书写样式,它是繁体字书写的原型,是汉字书写的起源。
此外,篆书也是最早用作文字记录的艺术形式之一。
篆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多年,被认为是由甲骨文出
现的活字演变而来的。
《尚书》中有记载,“周代的郑先生、雒先生从古代篆字中演变出繁体字,作为记录文字的基础”。
篆书的结构规范、精致、大方、流畅,书法师们也将其称为“大书”。
篆书书写时,书法师们注重勾笔,力度和连笔。
他们很注重考
量书体,笔划和层次。
篆书对于表达和模仿古典书画非常有效,书写时要做到工笔到细描,观察细节,构思出好的结构。
篆书的种类繁多,可以分为文篆、籍篆和翰林篆。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篆书的写法也逐步完善,从北方的“宣篆”到南方的“大篆”,以及其他介于古今之间的书体。
篆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书写的重要部分,近几年来也受到了不断的关注。
在中国古书中,有很多是用篆书书写的,因此得到了很多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青睐和赞赏。
篆书也成为了一种创作的灵感来源,中国书画大师们打造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绘画作品。
篆书的书体非常完美,具有结构精致的特点,具有神韵感等特质,它的文化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篆书,以体会古人文人们的艺术精神,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书写的最佳示范。
篆书概述

篆书篆书是最早的一种书体,其笔法比其它书体简单。
其结字富有装饰性。
所谓“书法始于篆,学者当先学篆。
篆书体划整肃,行白谨严,习之以免弱、俗、荒、斜之病。
”这不无道理。
篆书的各类很多,可以分为甲骨文、大篆、小篆三类。
篆书的各类甲骨文甲骨文指殷商时占卜文字,距今有三千年的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但在光绪三年二十五年(1989)才被发现。
因此以甲骨文字入书法,还是近几十年的事。
最早的甲骨文书家为罗振玉等人,因甲骨文大部分为契文,所以要以笔法追求刀法。
甲骨文的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
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统称。
大篆以西周青铜器铭文为代表,东周的金文又分为秦文派、楚文派、齐文派等三种流派。
金文用笔与甲骨文契刻味道不同,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熳多姿。
小篆小篆指秦始皇时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字”,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化的文字。
小篆的传世作品,以《泰山刻石》、《琅玡刻石》和后人草原写的《峄山碑》为代表。
学习篆书适宜从小篆入手,它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
小篆分两个派别,一是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代表的“二李”。
他们的小篆,笔画粗细相近,结体匀平,故称“玉箸篆”、“铁线篆”。
另一是以邓石如为代表的清人篆书,线条偏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一致的旧框框,以“隶法作篆”,所以线条有粗细、顿挫、迟速、轻重、方圆的变化。
另外小篆还有一个分支,就是汉代的篆书。
汉篆是对秦篆相对而言,指在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其代表作品为东汉的《祀三公山碑》、《嵩山开母、少室石阙》、《袁安碑》、《袁敞碑》,以及汉碑篆额。
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后来三国吴的《天发神谶碑》则是汉篆特点的夸张与发挥。
各种篆书的笔法和特点篆书的笔法,总的倾向比较单一。
但金文、秦篆及清人篆书各有不同特点。
现分述如下:一、金文的笔法金文的笔法总的来说比甲骨文厚重,虽有方笔、尖笔,但以中锋圆笔为主。
中国五大书体的特征,图文介绍!

中国五大书体的特征,图文介绍!
一、篆书。
篆书分大篆、小篆。
大篆是秦代以前通用的一种字体。
而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代通用的标准的字体。
1象征是篆字的第一特点;2.笔画有转无折,一切转弯的笔画都成圆转;
3.第三个特点,即圆笔中锋,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呈圆形。
二、隶书。
又称隶文、隶字,是我国自有文字以来的第二书体。
隶书是由秦代程邈所创,其典型笔法是有波势,用挑法,即平常所说的;蚕头凤尾。
三、楷书。
也称正书、真书,是从汉末和魏晋时起直至今,是我国现代的书体,是第三大书体。
楷书有三大特征:
1.笔画平正,结构整齐;
2.笔画有规律;
3.起止三折笔,运笔在中锋,是楷书的典型笔法。
四、草书。
章草和今草是草书的两大品类,代表了草书发展的两大阶段。
章草由隶书演变过来,而今草由章草演变过来。
今草又可分为小草、大草、行草。
五、行书。
行书是从楷书演变而来。
行书的特征是非楷非草,介于楷草之间,篆隶楷草各有一定的规则,惟独行书没有一定的书法。
行书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字体。
六、其他书体
甲骨文中山文。
篆书——精选推荐

篆书路由器之家网今天精心准备的是《篆书》,下面是详解!篆书的起源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了象形(图画)文字。
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
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
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
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
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扩展资料周代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
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
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
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
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
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
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
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秦量诏版)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篆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篆书的篆书“书”的篆书:基本释义:1.写字;记录;书写:~法。
大~特~。
振笔直~。
2.字体:楷~。
隶~。
3.装订成册的著作:一本~。
一部~。
一套~。
丛~。
新~。
古~。
~店。
4.书信:家~。
~札。
5.文件:证~。
保证~。
说明~。
挑战~。
白皮~。
6.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福庵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原名寿祺,后更名褆,字维季,号福 庵,晚号持默老人。西泠印社主要创始人之一。王福庵幼承家训,耳濡 目染,博学滋养,十余岁即工书法篆刻,二十五岁就与丁辅之、吴石潜 等创立了西泠印社,从此声名大振,曾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目睹了 清官所藏书画器物精品,精审鉴定,使他的书法篆刻艺术达到了很高的 造诣。
(五)秦篆以后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到了汉代虽不占主流地位,但在一些典重的场合仍作为首选的 字体,如碑额、瓦当、印玺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相继在洛阳偃师出土 的两通汉篆碑《袁安》和《袁敞》,山于墓主身份较高,故碑文用篆书, 其笔势遒劲,结体宽博,刻工精湛,为汉篆的典型。传世之作还有《祀 三公山碑》、《少室神道石阙铭》、《开母庙石阙铭》,这些刻石淳厚茂密, 方峻挺拔,独具风貌。东汉以后,三国时魏正始《三体石经》,集古文、 小篆、隶书为—石,被奉为标准经文的字体。三国时吴皇象所书《天发 神谶碑》,以方笔作篆,笔力惊绝,以其气势宏伟著称。到唐代,著名书 家李阳冰的传世书迹有《三坟记》、《城隍庙记》、《拪先茔记》等,其篆 书历来被宗为楷范。到五代、北宋,有徐铉、徐锴(世称“二徐”),精 于小篆。徐铉所摹《峄山碑》及精心校定的《说文》,由国子监雕版印行, 广为流传。徐锴编《说文系传》,对保存和解释《说文》原著也有功绩。 元、明两代篆书略呈颓势。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大批文人志士由于特定 的历史原因,纷纷投身于金石、文字之学,进而涌现出大批的篆书大家。 随着金石出土日多,又开阔了他们学习取法的视野,使清代成为篆书发 展的复兴和昌盛时期。清代前期王澍、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他们 在碑版考证取得卓著成绩的基础上,开创了书学和文字学结合之风。清 代中叶以后,邓石如用长锋羊毫作篆,讲究笔墨变化,沉雄朴厚,自成 —格。受他的影响而又各领风骚的篆书大家有吴熙载、杨沂孙、赵之谦、 吴大澂等。清末民初,吴昌硕、齐白石、赵铁山、常赞春、王福庵、邓 散木等也均以自己独到的篆书新面貌立于书法艺术之林。在古文字学界, 先后有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丁佛言、郭沫若、容庚、董作宾、于 省吾、唐兰、商承祚、张颔等名家在研究古文字基础上,对篆书诸体也 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表现出了与传统不同、极具创新意识的艺术魅力,拓 展了篆书创作的思路,推进了篆书艺术的发展。
秦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很快被汉王朝所替代,官用标准书的小篆有赖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得以保存下来.还有秦始皇时,以宣耀皇威,传为李斯所作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会稽刻石》等也留传于世。秦代小篆其成就和对书法的贡献就在于线条的表现上和书体的结构上。线条笔笔中锋、圆劲古雅、含蓄蕴藉、沉稳端庄,是善书者欲达之目标,结构均衡对称、疏密有致、整齐规矩、风格严谨,它的整体美无疑是具有适应大众审美需求。切于实用等特征,对后世隶、楷的结字,特别是篆刻的布白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金文
金文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书体,因其模铸或契刻于青铜器而得名。古时称铜为金,所以这类铭文一般称“金文”。其内容多为祭典、扬其先祖、明告后世的言论记录。
西周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兴盛时期,周人的文化较商代有显著的进步。西周的金文随着周人对礼制的进一步提倡以及青铜冶铸业的异常发达而有极大的发展。留存于世的金文数量大约在六七百篇以上。自宋以来,金石之学广泛兴起,从辨识到摹写,从研究到创作,不断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笔法体系和审美领域、在书法方面的影响程度要比甲骨文大得多。
王福庵的《说文部首》是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其用笔纯净单一,提 按、起止、转折都达到了圆润浑厚的立体效果,结体均衡准确又饶有韵 致,篆法规矩又不失灵动,反映了他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现上的极 致。下面我们以此为蓝本,择字进行具体的技法分析指导,以期对小篆 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初学者从偏旁部首入手,不仅能掌握小篆的结体、用 笔,而且在识篆上,也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这里需要重笔—提的是清末民初世居山西的著名书法家赵铁山,他倾其一生治学,深通经史诗文,考据金石文字,博学守正,融于笔墨。以书法四体皆精名著于世,尤以篆书为最,影响至巨。三晋碑版、商号招牌大多出自亲笔,康有为评其书法:“大江以北,无出其右”。和他同时期的常赞春,也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大家,毕生研究金石书画,诵习经史词章,讲授文学书法,著述颇丰,其篆书、篆刻凝练古拙,造诣超群,风格独树。赵、常二人无疑为当时华北书坛巨擘,影响甚远,乃至在山西孕育出了一批精研篆学的高手,延伸至今。显然,清末民初不仅在南方涌现出了大批的书家,北方也是名家辈书,蜚声海内外。近午来,赵、常二人为中外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在日本还成立有“赵铁山书道研究会”,几十年来,远渡来晋,寻访考证,出版碑铭者众,成就斐然。笔者就此在本章“篆书概述”中提出,旨在为篆书爱好者对篆书历史发展有一个全面综合的了解。
以上,我们对篆书书体的产生和发展作了简要的概述。它在整个书法史生成过程中起着主导、拓展以及更深层的文化、审美意义不是本篇所能涵盖了的。作为初学者,只能初步择要地了解篆书渊源,这对学习篆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篆书应当从小篆人手,至于以哪本帖为范本,前人总结出不少 成功的经验,无论是先秦刻石,还是清季诸家之帖,均对习篆者产生过 很大影响。近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王福庵《说文部首》一经行世,习篆者 多作为临摹范本,并受到广泛的赞誉。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
(一)小篆的基本笔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四)小篆
小篆为大篆的对称,也称“秦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同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国策,其中有“书同文”,就是要求全国统—文宁,废除六国文。小篆就是在战国时秦同文字的基础上,吸收了六国文字的优点,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从而进—步整齐、简化、规范了的文宇,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对古文字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系统整理,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统一后的小篆,顺应书写的需要趋于抽象化,象形意味大大减少,符号化更加明显,对后代文字的规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金文和甲骨文在造字上是—个系统,在书法上也显现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因其载体是青铜器,从而形成笔势特殊、线条圆润、字形凝炼、结构生动等鲜明的特征。金文的代表作品有《大盂鼎》、《散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还有1977年在陕西扶风县出土的《墙盘》郡是初入门者学习的极好范本。
(三)籀文
籀文是周、秦间通行于秦国的一种文宁,以周宣王《史捅大篆十五篇》而得名,现在所能见到的是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注明“籀文”的几百字。从书法角度讲,籀文和金文又合称“大篆”,而又以“石鼓文” 为其代表,它的特点比金文更加规范,字体更加成熟,反映了金文向小篆过渡的轨迹(详见后“篆书名作欣赏”部分:石鼓义条目)。
1.横
(1)逆入藏锋至首端
(2)转成圆锋向右行
(3)行至末端转锋
(4)向左回锋
2.竖
(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
(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
(3)行至底点勿顿
(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
3.横弯
(1)逆锋落笔向左
(2)转锋向右行笔
(3)顺锋向下行笔
(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
4.直弯
(1)逆锋落笔向上
小篆的特点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我国文字历史悠久,形体变革多样。在古文字阶段,对篆书的分界 历来众说纷纭,莫衷—是。按通常讲,在篆书系统中把秦以前的文字称 为“大篆”,把秦实行统一的文字称为“小篆”,这是较宽泛的说法。实 际上在我国最早发现陶文之后,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用汉字记载的文字 资料,应该说是“甲骨文”。也就是说,应当把甲骨文单独作为一种书体; 其后是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到东周时期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 进而又发展为秦国的小篆。这些在文字孳乳演变期中的不同说法,都涉 及到古文宁的许多学问。因本书主要是面向篆书初学者,从篆书书写的 入门考虑,只将篆书演变期中的主要书体及篆书的发展分别作一概述,而后以小篆作为主要学习对象,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介绍与引导。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其内容绝大 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 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商王 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 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1898 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 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 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这—发现,震动了考古界。之后,有刘鹗、孙 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 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自此,我 国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甲骨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它的 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 的资料,还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 同时在中国书法史研究及书法创作方面也产生厂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