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39风湿病科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完整word版)39风湿病科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 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疗为痛风急性发生期的住院患者。

一、浊瘀痹(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疗:第一诊疗为浊瘀痹。

西医诊疗:第一诊疗为痛风(ICD-10 编码为 :M10.991 )。

(二)诊疗依照1.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疗疗效标准》(ZY/T001.1-94 )。

(2)西医诊疗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疗和治疗指南》(2011 版)。

2.证候诊疗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

浊瘀痹(痛风)临床常有证候:湿热蕴结证寒湿痹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

1.诊疗明确:第一诊疗为浊瘀痹(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1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疗必定吻合浊瘀痹(痛风)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急性发生期的患者。

3.继发性痛风患者,痛风间歇期、慢性期和肾脏病变期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拥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疗的临床路径流程推行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样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色。

注意证候的动向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要的检查项目血尿酸、血沉、 C反应蛋白、受累关节 X 线片、关节超声、血老例、尿老例、便老例、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全胸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依照病情需要而定,如:双能CT、电解质、血粘稠度、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核抗体(ANA)、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环瓜氨酸抗体( CCP)、HLA-B27、24 小时尿尿酸、关节液培养等。

39 风湿病科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39 风湿病科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住院患者。

一、浊瘀痹(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浊瘀痹。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浊瘀痹(痛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蕴结证寒湿痹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浊瘀痹(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浊瘀痹(痛风)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3.继发性痛风患者,痛风间歇期、慢性期和肾脏病变期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受累关节X线片、关节超声、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全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双能CT、电解质、血粘稠度、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核抗体(ANA)、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环瓜氨酸抗体(CCP)、HLA-B27、24小时尿尿酸、关节液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1.基础治疗2.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完整版)内二科痛风临床路径(新)2016

(完整版)内二科痛风临床路径(新)2016

痹症(痛风)中医临床路径一、痹症(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痹症(痛风)(TCD编码为:BN Q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 编码为:M19.99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

痹症(痛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寒热错杂证痰瘀痹阻证肝肾虚痹证气血虚痹症(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痹症(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痹症(痛风)(TCD 编码:BNQ010、ICD-10 编码:M19.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3)类风湿因子、抗“O”(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5)心电图(6)胸部X线片、受累关节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 CP 抗体、24 小时尿尿酸、HLA-B27 等。

(八)治疗方法1. 内科基础治疗: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促进尿酸排泄、碱化尿液等。

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路径【2020版】

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路径【2020版】

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路径一、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ICD-10:M10.002)(二)诊断依据。

1.常先有某种诱因,如有饮大量啤酒史等诱因。

2.发作性关节炎,常在半夜突然发生。

3.必须伴有血尿酸测值高(男性和绝经后女性血尿酸>420umol/L、绝经前女性血尿酸>350umol/L)或关节炎的滑囊液或痛风石查见针状尿酸结晶。

4.秋水仙碱有快速疗效可助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

2.终止急性关节炎的发作,控制高尿酸血症,处理痛风石所致病变。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性关节炎ICD-10 编码:M10.0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入院第1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3)类风湿因子、抗“O”(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5)心电图(6)胸部X 线片、受累关节X 线片(7)腹部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CP 抗体、24 小时尿尿酸、HLA-B27 等。

(七)药物的选择与治疗时机。

1. 一般治疗调节饮食,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心、肝、肾、脑、鱼虾类、海蟹等海味、肉类、豆制品、酵母等);严禁饮酒(包括含有大量嘌呤的啤酒);多饮水,每天在2000ml以上;不使用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噻嗪类利尿药等。

2.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累关节负重。

3.药物治疗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

4.必要时予活血药物静脉滴注。

(八)入院后复查的检查项目。

根据患者情况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等。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关节红、肿、热、痛等主要症状改善;2.血沉、C反应蛋白、血尿酸等相关指标较入院时好转;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痛风临床路径

痛风临床路径

痛风临床路径一、痛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M10.90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痛风诊断:参照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

(2)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参照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2.疾病分型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诊断或分类诊断明确根据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2013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或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痛风诊治指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ICD10:M10.991)或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如果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需特殊处理、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不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2)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3)类风湿因子、抗“O”(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HIV等)(6)心电图(7)胸部X 线片、受累关节X 线片(8)腹部超声(包括双肾)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CP抗体、HLA-B27、24小时尿尿酸、关节穿刺检查、关节双源CT和超声检查。

风湿科-痛风性关节炎

风湿科-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ICD-10:M10.0)二、诊断依据:根据《内科学第六版》(叶任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关节畸形;2.体格检查:以下肢关节受累为主,局部明显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可见痛风结节;3.实验室检查:血尿酸升高,炎症指标明显升高;关节穿刺液可见尿酸盐结晶;4.X线检查可见骨边缘穿凿样透亮缺损。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内科学第六版》(叶任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急性关节炎;2.慢性关节炎及痛风石形成;3.慢性关节炎合并肾损害(包括痛风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4.合并代谢综合征。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7–9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性关节炎(ICD-10:M10.0)疾病编码;2.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或合并有间质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和尿酸结石形成。

六、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细胞分析、凝血四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2.血型鉴定;免疫常规;3.急诊生化5项;4.住院生化常规;5.免疫功能;6.自身抗体检查:ANA、ENA、RF、AKA、CCP、HLA-B27;7.炎症指标:ESR、CRP;8.24小时尿尿酸排泄定量;9.腹部B超(双肾、输尿管);10.心电图、胸片和患关节X线片,必要时做关节MRI检查。

七、选择用药:1.首选秋水仙碱;2.可联合应用口服及外用消炎止痛药物(NSAIDs);3.必要时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4.加用胃粘膜保护剂或使用制酸药;5.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加用护肾排毒药物;6.急性期缓解后加用降尿酸药物;7.碱化尿液;8.合并症治疗;9.饮食指导与心理治疗、关节功能康复理疗等治疗相结合。

八、出院标准:1.关节痛消失,关节肿缓解或明显改善;2.体温正常;3.关节功能明显好转;4.无药物副作用:如肝功能或血液系统损害等。

痛风(急性发作型)临床护理路径表单

痛风(急性发作型)临床护理路径表单

痛风(急性发作型)临床护理路径表单背景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在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关节疼痛、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作为护理工作者,我们需要提供适当的临床护理和照顾,以帮助病人缓解疼痛,减少病情恶化。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为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时的临床护理提供指导,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和治疗,并促进他们的康复。

患者评估与监测1. 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患者的疼痛程度、发作频率、病史以及症状的持续时间等。

记录得出的信息,以备后续参考。

2. 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以及血压等生命体征,并记录下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情表现,评估疼痛程度和影响,使用标准化的疼痛评估工具。

4. 进行关节触诊,注意痛风患者典型的关节疼痛、红肿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急性发作期护理措施1. 提供疼痛缓解: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合理应用药物治疗,如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可待因和布洛芬等。

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2. 减轻炎症:如有关节红肿和热痛,可采用冷敷物理疗法,如冰袋或冷湿敷布。

注意适当保护患者的皮肤,避免低温烫伤。

3. 促进排尿:通过大量饮水,促进尿酸在尿液中的排泄。

饮水量的适宜程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 保持关节功能: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活动,以保持关节功能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避免过激活动,以免加重疼痛和关节受损。

5. 提供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痛风的相关知识,以增强其对疾病的认识,并提供相关生活方式的建议,如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和戒烟等。

随访与康复1. 随访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持续观察和记录相关症状和体征,随时调整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案。

2. 康复指导:提供康复计划和指导,包括饮食建议、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等。

帮助患者理解病情和治疗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康复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痛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急性发作时临床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提供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指导,我们可以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减缓病情发展,并最终实现病情的好转与康复。

痛风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痛风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1. 痛风症概述痛风症,也称作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高尿酸血症引发的关节炎疾病。

它常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临床路径在治疗痛风症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下面将介绍中医的治疗方案。

2.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痛风症的策略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痛风症主要采取以下策略:1. 首要原则: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痛风症的发生与湿热之邪阻滞、瘀血凝滞有关。

因此,治疗痛风症的首要原则是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以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2. 药物治疗:中医常选用草药制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罂粟壳、秦艽、桃仁等,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通络的功效,可有效缓解痛风症状。

3. 饮食疗法:中医强调调整饮食惯对治疗痛风症非常重要。

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内脏、海鲜、啤酒等,同时适量增加水果、蔬菜和粗粮的摄入,以帮助清除体内的尿酸。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推崇合理锻炼和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患者应适度运动,注意保暖,避免过度疲劳,以提高免疫力和缓解症状。

5.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痛风症与体内气血循环不畅有关,因此可以采用针灸疗法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循环,改善病情。

3. 总结中医临床路径在治疗痛风症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清热祛湿、活血化瘀,草药治疗,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整和针灸疗法等手段,可以缓解痛风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请注意,本文档中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病人在接受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情况的总结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情况的总结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情况的总结我院于2011年2月按“痛风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完成“痛风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门诊)”的拟定。

在2011年3月至2011年11月期间于我院门诊严格按照路径要求进性病例采集、诊断治疗及观察记录。

进入路径的患者总人数26人,其中出现变异而退出路径4人(3例未复诊脱失、1例于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行其他治疗),完成路径的患者人数22人。

进入路径患者均四诊合参、辨证分析后予中药汤剂治疗,其中配合西药治疗22例,配合中成药治疗5例,配合针灸理疗等中医特色疗法4例,治疗前后均予复查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等相关检查,并行中医证候学等相关情况的观察记录。

进入路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及理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对路径诊疗过程中的各方面满意度较高(具体详见“阶段评估表”)。

该路径的临床使用表明其具有明确的优势,简单概括如下:1、使患者急性期症状持续时间缩短,症状缓解后疗效也较为巩固。

针灸理疗、中药外敷等中医特色疗法对急性期关节肿痛的缓解效果显著。

2、治疗费用降低。

使用路径后患者的药物费用较使用路径前下降约5%,体现出祖国传统医学效显价廉的优势。

3、使患者的医从性、满意度明显增高。

4、使门诊医师诊治思路更为明确,提高诊疗效率。

同时,该路径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尚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对于老年病患及病程日久者疗效较差,症状易反复。

2、血尿酸下降水平低于预期,多数患者症状缓解后尿酸仍高于正常水平。

根据实行路径过程中所取成效及存在问题的总结分析,下一步工作重点在于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尤其在治疗方面进行加强,重视中医特色疗法的辅助治疗,进一步体现中医诊治的优势。

完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后,落实好路径的实行,进而推广、普及。

厦门中医院肾病、风湿科2011年12月5日。

肾病科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肾病科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尿酸性肾病CKD 1-3期的住院患者。

一、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肾病。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尿酸性肾病(ICD-10编码:N28.90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肾脏病学》(沈庆法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年)(2)西医诊断: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尿酸性肾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以本虚为主或兼有标实证,临床常见证候:本证(1)脾肾气虚证(2)脾肾阳虚证(3)气阴两虚证(4)阴阳两虚证标证(1)湿热内蕴证(2)瘀血阻络证(3)寒湿痹阻证(4)痰浊内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尿酸性肾病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21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肾病(尿酸性肾病)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尿液分析及尿沉渣、24h尿蛋白定量;(2)血尿酸;(3)肾功能、血脂;(4)24小时尿尿酸测定;(5)泌尿系统超声;(6)尿ß2微球蛋白;(7)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或eGFR。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肝功能、免疫指标、血沉、CRP、类风湿因子、腹部X线片、泌尿系CT(CTU)、泌尿系核磁共振(MRU)等。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5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5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住院患者。

一、浊瘀痹(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浊瘀痹。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浊瘀痹(痛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蕴结证寒湿痹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浊瘀痹(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浊瘀痹(痛风)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3.继发性痛风患者,痛风间歇期、慢性期和肾脏病变期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受累关节X线片、关节超声、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全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双能CT、电解质、血粘稠度、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核抗体(ANA)、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环瓜氨酸抗体(CCP)、HLA-B27、24小时尿尿酸、关节液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1.基础治疗2.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路径分析报告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路径分析报告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路径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路径分析,探讨该疾病的特点、诊断、治疗及护理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医疗机构的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医护人员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引言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进而导致关节炎和石蜡样结晶沉积的关节炎。

该疾病常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关节疼痛、红肿、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临床表现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典型症状是突发性、剧烈的关节疼痛,常见于大脚趾关节,但也可能累及脚踝、膝盖等其他关节,且受到刺激可导致疼痛加剧。

炎症引起的关节红肿、活动受限也是常见的表现。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尿酸性肾结石、尿酸性肾病等并发症。

3. 诊断要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对疑似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应该进行尿酸水平检测,以确定其是否患有高尿酸血症。

此外,关节穿刺检查可以帮助确定关节腔液中是否存在尿酸结晶。

4. 治疗方法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期的止痛治疗和长期的降尿酸治疗。

急性关节炎发作时,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可的松等药物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

对于长期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食物摄入、促进尿酸排泄等措施降低尿酸水平。

5. 护理干预对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干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疼痛,改善患者的活动受限状况;提供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关于病情、饮食等的知识,帮助患者控制疾病;注重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压力。

6. 临床路径分析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路径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包括急诊科、内科、放射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的合作非常重要。

合理安排患者的诊疗流程,提高协同工作的效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

结论: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一、痛风病(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TCD 编码为:BNV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ICD-10 编码为:)(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

痛风病(痛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蕴结证脾虚湿阻证寒湿痹阻证痰瘀痹阻证肝肾阴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病(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病(痛风)(TCD 编码:BNV050、ICD-10 编码:)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3)类风湿因子、抗“O”(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5)心电图(6)胸部X 线片、受累关节X 线片(7)腹部超声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CP 抗体、24 小时尿尿酸、HLA-B27 等。

痛风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简介
痛风关节炎,也称为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尿酸晶体沉积引
起的疾病。

中医对于痛风关节炎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并采用一
套独特的临床路径。

中医临床路径
1. 诊断:中医通过仔细的问诊和观察来确定痛风关节炎的诊断。

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

同时,中医还会结合舌诊、脉诊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2. 清热祛湿:中医认为痛风关节炎主要是由于湿热互结引起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会采用清热祛湿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连翘、茅芒等,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红肿。

3. 疏风活络:中医认为风湿是痛风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之一,因
此在治疗过程中,会采用疏风活络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白芷、
川芎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

4. 调理脾肾:中医认为脾肾失调是痛风关节炎的内在原因之一,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会通过调理脾肾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中
药包括党参、山药等,可以增强体质,减少尿酸产生。

5.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在痛风关节炎的治疗中的重要性。

建议患者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多食用低嘌呤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控制尿酸水平,缓解症状。

结论
中医在治疗痛风关节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路径,包括诊断、
清热祛湿、疏风活络、调理脾肾和饮食调理等。

中医的综合治疗方
法可以有效缓解痛风关节炎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实际
治疗中,患者应当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
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痛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及治疗路径

痛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及治疗路径

痛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及治疗路径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常见于男性,尤以中年人居多。

本文将基于一个痛风患者的典型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探讨治疗路径。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50岁,肥胖症患者。

主诉双侧足趾疼痛、红肿并伴有剧烈的疼痛。

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体格检查发现双侧足趾关节红肿、压痛明显。

实验室检查显示尿酸水平升高。

病例分析:该患者符合典型的痛风临床表现,其红肿、疼痛和尿酸水平升高都是痛风的特征。

此外,肥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也是痛风的常见伴随疾病。

治疗路径:1. 一般措施:在治疗痛风的过程中,患者应注意饮食控制,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例如肉类、海鲜等。

此外,限制饮酒、减轻体重、加强锻炼也是重要的一般措施。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诊,并按时服用处方药物。

2. 缓解急性症状:当患者出现急性痛风发作时,应尽早缓解症状。

常规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和消炎痛,以及可待因等镇痛药物。

此外,局部冷敷和卧床休息也有助于缓解疼痛。

3. 控制尿酸水平:控制尿酸水平是治疗痛风的关键。

药物治疗可以包括两类:降尿酸药和尿酸排泄增加剂。

常用的降尿酸药包括可乐定、非布司他、美洛他尔等;尿酸排泄增加剂包括苯溴马隆、丙磺舒等。

在选择药物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

4. 预防复发:对于痛风复发的患者,长期治疗和预防十分重要。

常规药物治疗常包括低剂量的降尿酸药物,如可乐定;对于尿酸排泄减少的患者,可使用尿酸生成抑制剂,如苯溴马隆。

此外,饮食控制、体重管理、限制饮酒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结论: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通过本病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痛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路径。

在治疗痛风过程中,一般措施、急性症状缓解、尿酸水平控制和预防复发是关键。

综合采取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重要的是,患者与医生的密切合作和长期的随访是治疗成功的保障。

痛风基本诊疗路径

痛风基本诊疗路径

2. 尿尿酸的测定 a.多采用尿酸酶法测定。 b.低嘌呤饮食5天。 c.尿酸排泄量﹥600mg/24h为尿酸生成过多型; ﹤ 600mg/24h为尿酸排泄减少型;但不能除外 同时存在两方面缺陷的情况。 d.对有痛风家族史、年龄较轻、血尿酸水平明显 升高、伴有肾结石的患者更为必要。 e.意义:可初步判定高尿酸血症的生化分型,有 助于降尿酸药物选择及判断尿路结石的性质。
病因及发病机制
4、遗传因素的影响 原发性痛风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 致病,具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但除1%左 右由先天性嘌呤代谢酶缺陷引起外,绝大 多数病因未明。 10%-20%有痛风的阳性家族史
病因及发病机制
5、 尿酸在血液中的饱和度约为7.0mg/dl, 超过此值呈过饱和状态的血尿酸就会结晶 沉积于关节内外组织及肾脏等器官,引起 急性和慢性损伤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①蜂窝织炎 ②丹毒 ③感染化脓性关节炎 ④创伤性关节炎 ⑤反应性关节炎 ⑥假性痛风
痛风急性发作期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适用对象 • 第一诊断为痛风急性发作期(ICD-10:M10.991)。 诊断依据 • 1.诊断标准:参照 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 2.疾病分期:参照 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 南》。
进入路径标准
• 1.符合痛风急性发作诊断标准。 • 2.除外药物、毒物、异常生理状态或其他疾 病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 3.达到住院标准。痛风急性发作经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治疗 不能缓解,需要住院治疗。 • 4.当患者同时有其他疾病时,但在住院期间 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 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 标准住院天数为≤10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风临床路径
————————————————————————————————作者:————————————————————————————————日期:
2
痛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痛风的患者。

一、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TCD 编码为:BNV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 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
参照 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
(2)间歇期
(3)慢性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

痛风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蕴结证
脾虚湿阻证
寒湿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痛风。

3 / 8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TCD 编码:BNV050、ICD-10 编码:M10.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
(3)类风湿因子、抗“O”
(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HIV等)
(6)心电图
(7)胸部 X 线片、受累关节 X 线片
(8)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CP抗体、24小时尿尿酸、HLA-B27等。

(八)治疗方法
1. 基础治疗。

2. 电针疗法。

3. 艾灸疗法。

4.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脾虚湿阻证:健脾利湿,益气通络。

4 / 8
寒湿痹阻证:温经散寒,除湿通络。

痰瘀痹阻证:活血化瘀,化痰散结。

5.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6. 外治法:中药封包治疗、中药塌渍治疗、刺络放血疗法。

7. 其他疗法。

8. 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关节红、肿、热、痛等主要症状改善;
2.血沉、C 反应蛋白、血尿酸等相关指标较入院时好转;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退出本路径。

2.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3.合并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时,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5 / 8
时间年月日
(第1天)年月日
(第2~5 天)
年月日
(第6~10 天)
主要诊疗工作□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成初步诊断和病情评估
□初步拟定治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和注意
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
中医证候判断
□上级医师查房,评估治疗
效果,调整或补充诊疗方案
□完善必要检查
□注意防治并发症
□上级医师查房与诊疗评
估,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
中医证候判断
□完善必要检查
□注意防治并发症
重点医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嘌呤饮食
□中药汤剂
□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静滴
□针灸治疗
□外治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
□血尿酸、血沉、CRP
□类风湿因子、抗“O”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空腹血糖
□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
毒、HIV等)
□心电图
□胸部X线片、受累关节X线片
□腹部超声
□其他检查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嘌呤饮食
□中药汤剂
□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静滴
□针灸治疗
□外治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继续完善入院检查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嘌呤饮食
□中药汤剂
□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静滴
□针灸治疗
□外治法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项目
□对症处理
主要护理工作□入院介绍、入院健康教育
□介绍入院各项检查前注意事项
□按照医嘱执行护理措施
□完成护理记录
□按照医嘱执行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按照医嘱执行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签二、痛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痛风(TCD 编码:BNV050、ICD-10 编码:M10.99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实际住院日:天
6 / 8
时间年月日
(第11~14 天)
年月日(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医师查房,进行疗效评估,根据病情评估调
整治疗方案,明确出院时间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证候判断
□完善必要检查或复查
□注意防治并发症
□指导患者出院后饮食及生活调摄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随诊日期
□开具出院诊断书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出院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低嘌呤饮食
□中药汤剂
□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静滴
□中药外敷
□针灸
□三棱针刺络放血
□拔罐
□中药熏药
□中频脉冲电治疗
临时医嘱
□复查异常项目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护理工作□按照医嘱执行护理措施
□饮食指导
□安抚疏导、健康教育
□介绍出院后饮食及生活调摄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
护士
签名
7 / 8
医师
签名
8 /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