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节日时令(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一)春节1.简介: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2.别称:“元正”、“元辰”、“元朔”、“元春”。

3.习俗:放爆竹、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

4.诗句展示:(1)令月归馀届早春,羲舒相望协元辰。

——晏殊《辛春日词·御阁》(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二)元宵节1.简介:据道教的“三元说”,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2.别称:“上元节”、“灯节”、“灯夕”。

3.习俗: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4.诗词展示:(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2)冉冉年华过上元,梅花如雪照江村。

——陆游《春寒》(三)清明节1.简介: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从节气来讲,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

从节日来讲,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2.别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

3.习俗:扫墓踏青、插柳带花、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

诗词展示:(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2)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四)端午节1.简介: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别称: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地腊节等。

24节气习俗

24节气习俗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一、立春立春的习俗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习俗:1. 咬春:立春这一天,中国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称为“咬春”。

在南方,人们则流行吃春卷。

2. 迎春:立春时“迎春”也是一项传统习俗。

旧俗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沿街高喊:“春来了”,就是传统的“报春”。

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3. 打春:以“鞭打春牛”来“催农耕作”,意为打走春牛的懒惰,督促人们在春回大地之际,赶紧耕种。

雨水的习俗有很多,包括:1. 拉保保:在雨水这一天,人们会拉保保,即让孩子认干爹干妈,寓意着雨水滋润,容易长大。

这是川西地区的汉族民俗文化之一。

2. 回娘屋: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礼物回娘家拜见家长,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已经生育的女子要带上肉、椅子等礼物。

3. 爆炒糯谷米花: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谷收获的丰歉。

爆出的米花越多,收成越好。

4. 接寿:在我国有些地区,雨水这一天女婿、女儿要去给岳父岳母送节。

送礼的礼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这称为“接寿”,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寿缘”长,长命百岁。

5. 罐罐肉:女婿要带上罐罐肉给岳父岳母,表达感谢和敬意。

做法是将猪脚和大豆、海带一起炖好,用红纸红绳封罐。

6. 荠菜煮鸡蛋: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民谚:三月初三,荠菜当灵丹。

除此之外,雨水节气还有水獭祭鱼、占稻色等习俗。

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美好的生活愿景。

惊蛰的习俗有:1. 打小人: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唤醒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这些小动物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人们便会打小人来驱逐它们。

2. 祭白虎: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觅食,所以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以保一年平安顺利。

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传统节日

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传统节日

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传统节日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传统节日汇总传统节日基本内容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2,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3,正月初五路神生日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5,二月十五,花朝节6,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8,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现在一般定在阳历四月五日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10,五月初五端午节11,夏至节12,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14,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15,七月三十"地藏节"16,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17,九月九日为重阳节18,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19,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20冬至21,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22,祭灶节: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23,年除日,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关帝诞:六月廿四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苍颉至圣先师诞:三月廿八鲁班公诞: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黄帝诞辰:二月初二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孟子诞辰:四月初二岳飞诞辰;二月十五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附1: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腊月二十九小除夕正月初二祭财神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正月初七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正月初八谷日/顺星众星下界之日也称“祭星”、“接星”正月初十石头生日“石不动”“十不动”老鼠嫁女半年节”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

古代二十四节气汇总[五篇范例]

古代二十四节气汇总[五篇范例]

古代二十四节气汇总[五篇范例]第一篇:古代二十四节气汇总立春、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东北农民流行节气的顺口溜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腊月,大寒整一年。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二十四节气歌打春阳气短,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署三伏天立秋忙打淀,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河插严;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大寒又一年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历法知识(一)【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

《扬州慢》中的“至日”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孔雀东南飞并序》:“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

传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夜。

《孔雀东南飞并序》:“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中高考语文必背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重要节日

中高考语文必背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重要节日

中高考必背文学常识中国古代重要节日1.春节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作为一岁之首,又被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

现在我们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但实际上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

春节的各种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吃年糕等习俗则流行至今。

王安石有《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是古诗中有关春节的代表。

2.元宵节(上元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等,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的日子,为汉文帝时所设立。

赏花灯和吃元宵是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

其中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此后民间便有了挂灯、打灯、观灯的习俗,所以元宵节也称灯节。

吃元宵的习俗则起自宋代。

其他元宵习俗还有猜灯谜、舞龙灯等。

欧阳修诗《生查子·元夕》中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便是对上元佳节赏灯场景的生动刻画。

3.寒食节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 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只吃冷食。

清朝初期的历法改革后,寒食节渐渐融入到了清明节中,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的部分。

关于寒食节的名诗有唐代诗人韩翃所作《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4.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

【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历法,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为基础,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用来指导农事和人们的生活。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社会,人们根据太阳的运行情况,把一年分成24个节气,用来划分季节、农事和生活。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名称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代表着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感悟。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农事生活的指导,还渗透到了文学艺术、文化习俗和民间传统中。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不少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歌谣和民谣,反映了人们对节气的重视和热爱。

在文学作品中,二十四节气常常被用来描绘自然的景象,反映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和感情。

在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中,可以看到很多描写节气的诗句和歌谣,如"立春时,百花吐艳"、"清明时,柳绿花红"等。

这些诗句歌谣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还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除了文学作品,二十四节气还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中,都可以看到节气的影子。

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常常描绘节气和自然景象,如"春之景"、"夏之韵"等。

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也常常以节气为主题,如"清明上河图"、"夏至点灯"等。

二十四节气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习俗和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都有与节气相关的习俗和活动。

春节时,人们吃春节美食,放爆竹、舞龙舞狮,欢度节日。

清明时,人们扫墓祭祖,祭祀先人,纪念故人。

端午时,人们吃粽子、赛龙舟,庆祝节日。

这些传统习俗和活动都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人对节气的重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代八大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八大传统节日

中国古代八大传统节日中国古代八大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八大传统节日,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八大传统节日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

这夜人们往往通宵不眠,称“守岁”。

2.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俗称“过年”。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

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

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3.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

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

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

中国古代节令

中国古代节令

中国古代的节令非常丰富,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春节、人日、上巳、寒食、清明、上巳、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下元和除夕等。

这些节令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在不同季节里的生产和生活习俗,以及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新年,人们会进行祭祖、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活动。

清明节则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祭拜祖先以求平安吉祥。

端午节则是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以驱邪避疫。

中秋节则是在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等。

其他节令也各有特色,比如寒食节要吃冷食、上巳节要踏青赏花等。

这些节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人们通过这些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同时,这些节令也是人们文化传承和社交的重要载体,通过参加节令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也可以加强亲友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中国文化常识 24节气与节日

中国文化常识 24节气与节日

中国文化常识 24节气与节日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包括了24节气和各种传统节日。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和地球的自转轨道规律而形成。

节气的出现标志着季节的更迭,也代表着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

而传统节日则是中国人民表达对自然、生活和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的方式。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

它是根据农历的变化而确定的,一般在1月底到2月中旬之间。

春节的庆祝活动通常持续15天,包括扫尘、贴春联、守岁、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人们会穿上新衣,互相拜年,送红包,并举行丰盛的年夜饭。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传统的舞狮、舞龙和花灯表演等文化活动。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在农历正月十五举行,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人们会举行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活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赏花灯。

赏花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人们在灯笼上绘制各种图案和文字,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福。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这一天,人们会去祭拜祖先,祭祖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到祖坟前烧纸、扫墓、献花、祭拜,并举行祭祀仪式。

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插柳等活动,让人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缅怀先人。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人们会举行划龙舟、包粽子、挂艾草等活动,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划龙舟比赛。

划龙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运动,人们手持龙舟竞速,既是一种体育竞技,也是对屈原的纪念和怀念。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通常在公历8月15日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和家人团聚,一起赏月、吃月饼,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月亮最圆的时候,一起欣赏明亮的月光,寄托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除了24节气和传统节日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文化活动和习俗。

古代文学常识:风俗礼仪类

古代文学常识:风俗礼仪类

古代文学常识:风俗礼仪类古代文学常识:风俗礼仪类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好其它课程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理了风俗礼仪,希望大家能够合理的使用!【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

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

子推便隐居山中。

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

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

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

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

二十四节气表中的每个节气都有哪些历史典故

二十四节气表中的每个节气都有哪些历史典故

二十四节气表中的每个节气都有哪些历史典故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含义,而其中许多节气都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本文将为您介绍二十四节气表中的每个节气及其相关的历史典故。

立春: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农历一年的开始。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臣公输般在这一天发表了《春秋繁露》,提倡了“春季始则发生,万物育秀”的观念。

雨水:雨水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冰雪开始融化,土地回暖,雨水丰沛。

相传在历史上的这一天,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著名诗作《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是雨水节气的写照。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天气逐渐转暖,春雷开始震动,告示雷神回归。

在古代,惊蛰是农民开始耕田的季节,因此有着丰收的象征。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点,也是白昼与黑夜时间相等的一天。

春分这一天,有一部分历史典故,比如中国古籍《呂氏春秋》中记载了齐国武王盈在春分节气时兴起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清明:清明节气,也叫“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在古代,清明是祭祀祖先的节气,人们会扫墓、祭奠祖先,并习惯性的采摘嫩绿的春笋。

谷雨: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这个时候,大地已经完全变暖,雨水温柔地滋润着长满谷物的田野。

许多历史典故与这个节气相关,尤其是有关农耕、种禾的传统。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代表着万物萌发,夏天的到来。

其中,著名的典故之一是春秋时期的楚国文学家屈原在这一天的《离骚》中描述了他在楚宫的生活。

小满: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意味着麦收时节即将来临。

历史上关于小满的典故较少,但人们常常将它与夏季的蔬果丰收联系在一起。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又称“孟夏”,意味着农作物的籽粒变硬。

在古代,芒种是农民们开始播种稻谷的节气,因此与农耕文化密切相关。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点,是一年中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时候。

夏至这一天人们会准备饮食和习俗上的改变,并欢庆夏天的到来。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考点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考点汇编(含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考点汇编(一)传统节日“节日”一词来源于农事,是由年月日与气候变化相结合而排定的节气时令发展而来。

在绵延不断的时间流动中,人们设立了一个个的节点,这些日子叫做节日。

节日是人们为了适应生产生活需要而创造的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这些节日从远古走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

1.春节(1)春节的由来和传说春节,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起源于殷商时期年终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2)春节习俗①贴门神: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

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

②贴窗花和倒贴“福”字:窗花是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所贴的各种剪纸。

“福”字指福气、福运,倒贴“福”字,表示“福运已到”。

(秦叔宝)(尉迟恭)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

相传远古时候,神荼与郁垒为一对兄弟,兄弟俩都擅长捉鬼,如有恶鬼出来骚扰百姓,神荼与郁垒便将其擒伏,并将其捆绑喂老虎。

后来人们为了驱凶,索性在门上画出神荼、郁垒及老虎的像,以达到驱鬼避邪之效果。

左扇门上画的是神荼,右扇门上画的是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

但到了唐代,神荼和郁垒被两位唐代大将秦琼和尉迟恭所取而代之,成为新的门神。

(倒“福”字)(窗花)③挂贴年画: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

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小解

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小解

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小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表春季日期夏季日期秋季日期冬季日期立春2月3-5日立夏5月5-7日立秋8月7-9日立冬11月7-8日雨水2月18-20日小满5月20-22日处暑8月22-24日小雪11月22-23日惊蛰3月5-7日芒种6月5-7日白露9月7-9日大雪12月6-8日春分3月20-22日夏至6月21-22日秋分9月22-24日冬至12月21-23日清明4月4-6日小暑7月6-8日寒露10月8-9日小寒1月5-7日谷雨4月19-21日大暑7月22日-24日霜降10月23-24日大寒1月20-21日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春季四季之一。

在中国,春季的开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间),春季的结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间)。

在欧美,春季从中国的春分开始,到夏至结束。

在爱尔兰,2月、3月和4月被定为春季,在南半球,一般9月、10月和11月被定为春季。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四时月令五十条内容

四时月令五十条内容

四时月令五十条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四时月令是指一年中不同季节不同月份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古代,人们按照季节和月份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四时月令五十条是古代汉族的一份传统文化遗产,记录了一年中不同季节不同月份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四时月令五十条的内容。

第一条:冬至。

冬至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也是阳气开始增长的时候。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要吃饺子,取代年糕,以象征着“年年有余”的寓意。

第二条:小年。

小年是指正月的二十三日,也是祭灶节。

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祀灶君,以求保佑家庭安康。

第三条: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在春节这一天,人们要吃饺子、年糕和过年糖。

第四条:立春。

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也是阳气开始增长的时候。

在这一天,人们要吃春饼、吃鱼、过“吃茶”的习俗。

第五条:雨水。

雨水是表示春天已经到来的节气。

在雨水这一天,人们要欣赏春雨,植树种花,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第六条:惊蛰。

惊蛰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在惊蛰这一天,人们要吃桃花饭,以求桃花运。

第七条:春分。

春分是春天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昼夜平分的时候。

在春分这一天,人们要去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

第八条:清明。

清明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春天的分水岭。

在清明这一天,人们要扫墓祭祖,以表达对先祖的尊敬。

第十一条:小满。

小满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在小满这一天,人们要吃翻炒豆子、喝冷饮,以迎接夏天的到来。

第十二条:芒种。

芒种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也是最热的时候。

在芒种这一天,人们要南瓜饼、喝银耳汤,以消暑解渴。

第十五条:大暑。

大暑是夏天的第二个节气,在大暑这一天,人们要吃凉皮、过清凉节。

第三十三条:谷雨。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春天的收尾之时。

在谷雨这一天,人们要吃蒲糖、谷雨鸡,以庆祝春天的结束。

总结:四时月令五十条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古代汉族人们在不同季节不同月份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四):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四):古代历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四)——古代历法1.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3.传统节日(1)元日:又叫元旦、元正、元辰、元朔、岁旦、岁首、岁朝、新正等,现在叫春节,正月初一。

(2)人日:正月初七。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3)上元:正月十五。

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4)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5)寒食:清明前二日(也有说前一日的)。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

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

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吃冷食、扫墓的风俗。

(6)清明节:“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日。

是祭祀的节日,也是踏青的节日,所以也叫“踏青节”。

(7)上巳节:原定为农历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节”,旧俗于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后来把节日固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8)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古话二十四节气(精美图文详解)

古话二十四节气(精美图文详解)

古话二十四节气(精美图文详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古话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万象迎气始,应见柳条新,泽畔耦耕人,琼筵弄绮梅,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归,人间都未识,昨夜伴春回。

--秋实雨水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流,润物细无声,笑迎北雁归,农夫备春忙,嫩芽抽新萌,万物初象始,春雨贵如油。

--秋实惊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yú),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忽夜梨花开,燕归报时节。

--秋实春分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丝柳报春晓,时有落花流水香,碧山一路鸟啼忙,东风洒雨天地春,二月春风似剪刀。

--秋实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晓厨旧枝变新火,轻柳已过暗翻降,不道农耕轻小闲,喜怨碧芽茶采忙,每嫌儿女轻弹泪,今念故人自沾裳。

--秋实谷雨不风不雨正晴和,点瓜点豆勤栽禾,新叶新茗杯三巡,清话清明连谷雨。

--秋实立夏春草纷碧色,佳人旷无期。

悠哉千里心,欲采商山芝。

叹息良会晚,如何桃李时。

怀君晴川上,伫立夏云滋。

凛凛秋闺夕,绮罗早知寒。

玉砧调鸣杵,始捣机中纨。

忆昨别离日,桐花覆井栏。

今来思君时,白露盈阶漙。

闻有关河信,欲寄双玉盘。

玉以委贞心,盘以荐嘉餐。

嗟君在万里,使妾衣带宽。

----壶中天/念奴娇小满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古代时间表

古代时间表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但是我国历代元旦日月并不一样。

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

汉武帝时又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到现在。

但是我想各位写文的大人不会写到夏商周时代去吧?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元宵节习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吃饺子.元宵始于汉朝,那时人们称元宵为灯节、上元、灯夕或者灯期。

宋代开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或者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寒食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介子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

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清明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

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

七夕七月七日。

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中秋八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民间俗称八月节。

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

中秋夜赏月、祭月成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石榴与月饼是祭月的主要祭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诗句,说明了这一点。

到明代,腊八粥已是皇
已极为普遍,连皇帝、皇后等上层人士也煮腊八粥了。

雍正皇帝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后,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
为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状如锥形。

寒龙船始于长江下游的吴越、楚等地。

龙舟比赛的方式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上下长江。

龙舟沿江河前进,顺流或逆流比赛。

另一种叫南北分江。

比赛的龙舟要往返于江河两岸,直到
,一人表演一头小狮子(亦称
舞狮可分为南猖睡北狮两种。

南狮一般流行于广东一带,故又称为广东狮子。

南狮狮身较小,狮衣亦相对缩小。

舞者穿各
只露双脚,下身穿和狮衣同样颜色的金黄色裤子和花鞭。

舞动时,配以京鼓、京锣、京钹,动作合拍,惟妙惟肖。

根据狮子动作和性格特点,狮舞又分为文狮、武狮两类。

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驯神态,动作细腻诙谐。

在手持彩球的武士逗上下,或登山钻洞,或打滚抖毛,
有的还增加一头小狮子,表现大狮与小狮之间的相依之情。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
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