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集下载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PPT

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PPT
人类难以控制的自然物以及自然现象都可能成为远古人 类的崇拜对象,其实质是远古人类认为自然物及自然现象 具有灵魂,意志,超人力量等,从而将此神化。而今, 人们面对某种自然物烧香叩头,及属于自然神崇拜。
人们崇拜自然神的行为方式有:跪叩,歌舞,绘画,雕
塑等,并以食物,金钱供奉,甚至杀人杀牲畜。
典型的自然神崇拜:
电神双手持尖头铁杵, 正要用力猛击。
风神 鄂伦春族遇月食时,竞相敲击一切 能敲响的东西。汉族也有这种习惯, 用敲击来防止“天狗吃月”:八月十 五仪式流传至今。
画面中有两尊风神,都是半裸的人兽合 体。上面的风神手持风袋,下面的风神 鼓腮吹气。
风姨,怀抱 风囊,身穿 花铠,跣足 奔行。
风伯,他 二目圆睁, 胡须上扬, 正在努力 鼓风,将 舍利佛旁 的魔女吹 得东倒西 歪,变成 丑陋的老 太婆。
原始舞蹈
恩格斯曾指出:原始舞蹈是“一切宗教 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揭示了原始歌 舞与原始宗教之间的关系。
原始舞蹈是人类早期为捕获猎物庆祝 的一种形式。
雕塑 氏族老祖母的形象
雕塑反映了妇女 在当时享有崇高 的社会地位。
洞穴壁画
鲁迅先生所说:原 始人“画一只牛, 是有缘故的,为的 是关于野牛,或者 猎取野牛,禁咒野 牛的事”。
春秋末年,魏国境内邺郡时遭水灾。有邺郡户房师爷陈三少, 勾结巫神,年选良家女子投入漳河以为河神妇。某年,漳河 又溢,吴惜英母女登高嘹望,其母去漳河沿岸查看其父坟墓, 吴惜英依门望母归时,遇陈三少贪美调情。吴严词以拒。陈 三少因事不遂,而与管大娘设计欲选吴惜英为河神妇。其时, 西门豹至邺郡为官,私行查访得知“河神娶妇”之劣俗,在6 月15日河神娶妇选亲之日,亲自恭送,又言所选妇人姿色平 常,奏明河神改日再选,并投神差和神姑于河中。巫神惧而 白其事,豹遂判巫神及恶霸陈三少罪,并发民众渠十二,以 分水力,劝民引水灌溉,恶俗遂改。总的来说《河神》是一 部很受欢迎的越剧。

14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14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二、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 1、宋明理学最高范畴的“天理”、“天道”、 “本心”、“良知”等,在思想蕴涵上,是吸取了隋 唐佛教的“佛性”论,从而使宋儒之“心性义理之学”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儒学化了的佛性理论色彩。 2、其修行方式逐渐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 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朱熹有“豁然贯通”之 说,王阳明则明言“本体功夫,一悟透尽”。他们极 力提倡的主观内省、“主静”、“居敬”、“半日读 书,半日坐禅”等,更具有浓厚的宗教式面壁修行的 色彩。 3、从思想内容来说,宋明理学教人“存天理, 灭人欲”,其“灭欲”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宗教禁欲主 义倾向。
2、佛教的东传:汉明帝时永平十年传入中国。 、佛教的东传:
二.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三、中国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1、佛教对哲学的影响: 2、佛教对艺术的影响: 3、佛教与四大名山: 4、不同佛教流派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第四节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功能
一、传统儒学的宗教色彩所表现的几个方面 1、天命观念 从思想渊源来说,儒家学说是夏、商、周三代思 想的继续,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天命”、 “天道”观念仍然是儒家学说的最高范畴。 2、天人感应 董仲舒在“天人感应”的理论下把进一步神化、 人格化,儒家的“天”又被彻底地宗教化了。 3、传统儒学的修养理论也大量地充满了宗教色彩。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 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 四达,能无知乎。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 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的影响
第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 第一,道教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道教与古代尚未与
二、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传统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传统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传统古代中国是一个充满神秘与信仰的土地,宗教信仰在当时的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中,儒道两家的思想与信仰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织,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宗教文化传统。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强调道德、仁爱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儒家信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儒家的圣人如孔子和孟子被视为近人,被尊为神灵般的存在。

人们通过祭拜崇拜这些圣人,来表达对道德、智慧和他们所代表的美德的敬仰。

儒家信仰的核心是教化,通过教育和传承儒家经典,儒家思想的影响力在古代中国的社会、家庭和教育中得到体现。

道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道家信仰追求的是超越尘世的自然和宇宙的真理。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者,他们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和个体的境界。

道家信仰主张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修炼身心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超越。

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们也会通过祭祀、修炼和寻求道家思想的指导,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渡化。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与信仰体系,并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被当地人民广泛接纳。

佛教独特的修行方式和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民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中,人们往往通过修行、礼佛和念经来寻求内心的慰藉和安宁。

佛教信仰也给了人们对生死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并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如诗词、绘画和建筑。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的宗教信仰外,中国在古代的宗教信仰中还有其他形式的信仰,如民间信仰和巫觋神祇信仰等。

民间信仰是中国古代宗教文化传统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融合了多种信仰和传统,与自然、祖先和家庭的崇拜紧密相连。

许多民间信仰的仪式与活动在中国仍然延续至今,象征着对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的传承。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文化传统拥有丰富而多元的内涵。

这种信仰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宗教文化。

【VIP专享】第十四讲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VIP专享】第十四讲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四讲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为地位。

如果说,不懂得基督教就很难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要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懂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古代宗教所包甚广,从远古时代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夏、商、周时期的天帝崇拜、祖先崇拜;从长期以来存在于民间的尊天、祭祖、拜鬼神,到汉魏以后广为流传的佛道二教,凡此均属中国古代宗教。

一提起宗教,不少人很容易把它与求神拜佛、烧香叩头等联系起来。

其实,烧香礼拜、祭祀祈祷作为一种行事仪轨,固然是宗教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除了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之外,宗教还有其更深刻的内在蕴涵。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

religare有“联系”之意,故“宗教”之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

所谓“神”,是某种被神秘化了的超自然力量,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中的佛、菩萨等。

宗教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人类文明之理性、理智是对立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说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呢?在人类之初,由于智力水平极度低下.最早的原始人尚不能把自己与自然界、动物界区分开来,后来,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和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人渐渐能够把“人”作为一个“类”同自然界、动物界区分开来,进而逐渐产生了“人类”的意识。

当原始人能够把“人类”同自然界、动物界区分开来并逐渐萌生自我意识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抽象出一个与“人类”相对立的“神”,并祈求它的赐福与保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

”费尔巴哈这里所说的“意识”,不是指那种某些动物乃至植物也有的自我感知或感性的识别能力,而是指对自身的本质及自身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用费尔巴哈的话说,是“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意识,这种意识严格地说是一种自我意识。

探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探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体系

探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体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宗教与信仰体系中国古代文化深厚而博大,其中宗教与信仰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探寻古代中国的宗教与信仰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观。

在中国古代,宗教和信仰体系的发展与演变非常丰富多样。

主要的宗教信仰包括儒家、道家、佛教和民间信仰等。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被广泛应用于古代中国社会。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孝道和忠诚。

道家则追求自然、无为而治,主张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佛教则强调人生的苦难和解脱,提倡慈悲和智慧。

民间信仰则包括对神灵、祖先和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以仁爱为中心的道德伦理观念。

仁爱是指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孝道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忠诚则强调个体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和奉献。

这些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被广泛传承和应用,对塑造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和社会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与儒家有所不同,强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这种理念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源于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佛教强调生命的苦难和解脱,提倡慈悲和智慧。

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和八正道,强调通过修行和慈悲来摆脱人生的苦难和轮回。

除了儒家、道家和佛教,中国古代还存在着丰富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包括对神灵、祖先和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

中国古代人民相信神灵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和幸福。

他们也尊敬祖先,认为祖先的灵魂在世界中存在,可以给予他们指引和保护。

同时,中国古代人民也崇拜自然力量,如山川、河流和天气等。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道教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东汉顺帝年间,张陵在巴蜀依据《太平经》造作道 书24篇,自称出于太上老君的口授,创立道派。因 入道均须交纳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奉老子 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五斗米道”,主要是教人悔过奉道,以符水咒语 治病。此派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他的继承者一般为他的子孙,也沿用天师称号。
唐宋之后,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形成以 讲究符箓为主的“正一道”。 唐宋之后道教的另一派系是“全真道”。 “全真道” 反对符箓,排斥咒术,而倡儒 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的内修真 功。 从元代开始,道教主要分为正一、全真两大 教派,明代继续流传,清代日渐衰落。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 道教信奉神的最高神——“三清尊神”, 也是“道”的人格化。 三清: “玉清元始天尊”即天宝道 君、“上清灵宝天尊”即太上道君、 “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
• 佛教认为:世间万物万事均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万事万 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并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 改变。 • 佛教认为,人生过程中有十二个互为因果的环节,(无明、 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它们之间构成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生命链
条,通常被称为“三世二重因果”。谁如果觉悟了缘起法, 谁就可以成佛,故后世有“见缘起即见佛法身”的说法。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之东传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由古印度迦 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释迦牟 尼创立。 释迦牟尼(Sakyamuni)姓乔达摩, 名悉达多。 “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明珠音译,比喻 圣人。“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 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又被佛教徒称之为 “佛”或“佛陀” 。

文言文知识点:古代宗教信仰

文言文知识点:古代宗教信仰

文言文知识点:古代宗教信仰古代宗教信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古代社会风貌、思想观念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关于古代宗教的起源、主要信仰体系、祭祀仪式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宗教起源古代宗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巫术信仰和原始地方信仰。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界的力量抱有敬畏之情,对太阳、月亮、山川、河流等进行崇拜或者祭祀。

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逐渐形成并且逐渐被体系化。

二、主要信仰体系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儒教、道教和佛教三大体系。

1. 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

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提倡仁爱、忠诚、孝敬等道德观念。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2. 道教道教起源于中国,强调追求道的修行。

道家思想注重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和谐,倡导无为而治、尊重自然、修身养性等观念。

《道德经》是道教的经典之作。

3. 佛教佛教,源于印度,于东汉时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解脱苦难”,提倡舍弃欲望、修行慈悲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等是佛教重要的经典。

三、祭祀仪式古代宗教信仰中,祭祀仪式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具有民俗和宗教两重意义。

祭祀仪式的具体形式会因信仰体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 祭天古代中国普遍有祭天的习俗,表达对天地的崇敬与感恩。

尤以夏至、冬至、立春等时节举行的祭天仪式最为盛大。

2. 祭祖祭祖是古代中国人重要的宗教仪式,代表对祖先的感恩与敬仰。

通常在清明节等特定节日进行,家族成员会虔诚地在祖宗墓前拜祭献物。

3. 祭神古代中国人也会祭祀各种神明,如河神、山神、水神等。

这些神明被认为能够保佑人们平安幸福,祭祀活动包括祈福、献香等。

四、宗教与社会古代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既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也是人们情感寄托的源泉。

1. 历史上的宗教斗争古代社会宗教信仰的差异常常导致宗教斗争。

如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与佛教之争,明清时期的儒教与佛教之争等。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上古时期并延续至今。

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不仅是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更是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的指引。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

本文按照宗教的发展顺序,分为神灵崇拜、自然崇拜和道教、佛教的介绍。

一、神灵崇拜神灵崇拜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宗教形式,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万物有灵观念。

古代中国的神灵崇拜主要包括对天地、山川、河流、祖先等自然和人文事物的崇拜。

在此种信仰中,天被视为最高神,具有创造万物和掌控人类命运的力量。

在周代,天的崇拜通过祭祀和礼仪的形式得到了体系化和规范化的发展。

二、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各种自然力量的崇拜与祈求保护相关。

这些力量包括山川、河流、湖泊、日月星辰等。

例如,崇拜五岳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一部分,五岳被视为地理上的重要象征,人们会通过祭祀和朝拜来表达对五岳的崇敬之情。

三、道教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体系,始于汉代,发展至今。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理和万物的本源。

道教注重修炼和追求长生不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教信仰中常见的神灵有“三清”、“太上老君”等,道教的主要典籍有《道德经》、《周易》等。

四、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于东汉时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信仰强调修行与解脱,认为所有众生都能通过修行达到解脱的境界。

佛教在中国受到广泛的接受和信仰,对中国的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主要经典有《般若经》、《心经》等,其代表性的寺庙有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包括了神灵崇拜、自然崇拜、道教和佛教等多个方面。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七(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七(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七1、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一、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宗教根源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是指对自身的本质以及自身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意识,是一种自我意识,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宗教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接下了不解之缘。

①哲学:中国哲学核心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的天在相当程度上市中国古代宗教”天神”观念的继续喝发展。

②学术思想: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以儒家学说为主流,它最核心是孝,其慎终追远的传统实际上市中国古代宗教祖先崇拜的继续和发展。

③文学:诗经中“天“随处可见,既有赞颂上天的更有怨天,骂天的。

、④艺术:许多原始舞蹈、洞穴、壁画等的真实意蕴和创作懂动机都与宗教有关。

3、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制约。

二、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1 两汉时期独尊儒学,整个社会思潮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

佛法传入东土后,由于与儒家思想有许多殊异处,也有不少共通点,因此一经接触,便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终于形成一股澎湃的新流,使得中国文化日益壮阔。

2 中国佛教与儒家关系密切,无论是思想渊源或内容,双方都有深厚的交互关系及影响。

佛、儒思想由相拒而相和,其间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就佛教而言,融入浓厚的中国色彩,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就儒家而言,吸取不少佛法的营养,从而复兴沈寂千年的儒家,有所谓的“儒表佛里”、“援佛入儒”的理学。

3 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

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话,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信仰与思想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信仰与思想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信仰与思想中国古代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与思想体系,这些信仰与思想在古代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思想,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思想。

首先,中国古代有着多元的宗教信仰系统。

其中,道教和佛教是两大重要的宗教信仰。

道教强调追求自然与道的和谐,主张顺服天地自然,体现了一种自然主义的思想。

而佛教强调解脱生死的苦难,提倡一种超脱俗世的修行方式。

这两种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此外,儒教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体系,儒教以尊孔思想为核心,倡导仁爱、礼教、忠孝等价值观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生活。

这些宗教信仰的出现和传播,为古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和道德指引。

其次,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思想也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例如,唐代的诗歌中常常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道教的自然主义思想。

宋代的山水画则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现了佛教的超脱世俗的境界。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美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手段,传达了人们对于宗教信仰与思想的深入思考和体悟。

最后,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思想影响着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承载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道德与行为准则。

儒家强调孝道、忠诚、礼仪等道德要求,影响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家庭观念。

佛教信仰则在社会中强调慈悲、善良,推崇公益事业和助人为乐。

这些信仰和思想的观念渗透到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构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秩序和人际关系。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信仰与思想构成了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儒教,它们都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人民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宗教仪式和信仰习俗上,更深入地体现在古代艺术创作和社会伦理观念中。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宗教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宗教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宗教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多个宗教信仰体系。

本文将总结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知识点,其中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等。

一、儒教儒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思想。

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倡导仁爱和谐的社会关系。

儒教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

二、道教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信仰体系,其核心思想是追求自然的道、修炼内丹以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

道教分为道家和方士两个流派,其中道家注重内心修行,方士注重外部仪式和符咒。

道教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

三、佛教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主张通过修行觉悟,达到解脱轮回的境地。

佛教强调四大真谛,即苦、集、灭、道,以及八正道。

佛教经典包括《大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等。

四、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中国古代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许多神灵信仰、祭祀仪式和巫术活动。

民间信仰融合了儒教、道教、佛教的元素,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其中还包括祖先崇拜、风水、拜神等。

在中国古代宗教中,儒教是社会的道德指南,强调个人的修养与道德行为;道教着重追求长生不死和内在的修炼;佛教强调追求解脱与觉悟;民间信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表达了人们对神灵和自然力量的崇敬和求助。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宗教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和民间信仰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信仰体系和指导原则,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精神慰藉和道德规范。

这些宗教体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和生活方式,至今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第13章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第13章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第13章中国古代宗教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古代人民对神灵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

中国古代宗教包括儒教、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多种形式。

这些宗教体系不仅在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教是中国古代宗教的核心,受到儒家经典《尚书》、《礼记》、《论语》等的影响。

儒教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的观念,提倡君子行为,追求圣人的道德境界。

道教是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另一个重要派别,主张追寻道的境界,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教经典《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求道成仙的修行方式,通过炼丹、炼形等方法追求长生不老。

佛教是中国古代宗教中引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佛教主张追求解脱和禅定的境界,重视修行和慈悲为怀。

佛教经典《大般涅槃经》、《楞严经》等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民间信仰,包括拜神、求神和祖先崇拜等。

这些信仰主要是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祖先的敬仰。

这些信仰方式多样,包括祭祀、祈福、戴符文等。

中国古代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

宗教信仰对于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起到了重要作用。

宗教典籍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宗教文化在雕塑、绘画和建筑方面也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

例如,佛教寺庙、道教庙宇和神庙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

总之,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教、道教、佛教等宗教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对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宗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二、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一)道教的基本信仰:道,由信仰道发展到 尊奉“三清尊神”。 (二)道教的基本教义:长生久视、全性葆真。 三、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一)炼丹术。道教徒的炼丹术是一种科学实 验,推进了古代化学研究。炼丹道士还发明了 火药。 (二)道教与医药和养生。许多道家人物如葛 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道教的养生术 还有表现在气功方面。 (三)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四)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
三、宋明理学具有准宗教的性格
儒家大量地吸收了佛、道二教的有磁思维方 法和思想内容,宋明时期的新儒学把佛、道 二教的思想内在化,从而使宋明理学有宗教 的是对佛性理论的翻版; 2、由“修身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 “明心见性”。 3、思想内容上有“存天理,灭 人欲”也有 强烈的宗教禁欲性质。
第三节 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东传 最基本的教义主要指“四谛”。 第一谛是“苦谛”, “人生皆苦”,“一切皆 苦”。人生有二苦和八苦之说。二苦是指内苦 和外苦,也就是心苦和身苦。而八苦是指生老 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五 取蕴是说色、受、想、行、识,“色”是指物 质,“受”是指感觉感情,“想”是指知觉想 象,“行”是指心理活动,比如贪等行,“识” 是指意识。同时人还有“五根”,也就是眼耳 鼻舌身。它们分别对应着五尘:色声香味触。 都是这些感官想到得到享受,才造成痛苦。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由自然宗教过渡到人为宗教。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 一是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 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 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第二节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追求长生不老的 信仰为核心的宗教。它的主要思想渊源:一是 中国古代的鬼魂崇拜;二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 三是秦汉时期的黄老道。 一、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一)东汉时期: 1、五斗米道(天师道) 2、太平道 (二)魏晋时期:1、葛洪的丹鼎一系 2、 南天师道 (三)南北朝时期:北天师道 (四)唐宋之后:1、正一道 2、全真道 (五)明清之后,道教日渐衰落。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5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5

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这⼀章的核⼼是 第⼀节中国远古宗教 1 、宗教的本义是指⼈与神的⼀种关系。

2 、宗教的最主要特征之⼀,是⼈对某种超⾃然⼒量的盲⽬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类⽂明之理性、理智等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的。

3 、宗教产⽣的认识根源是⼈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即意识,是指对⾃⾝的本质及⾃⾝与⾃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

4 、宗教的产⽣本⾝就是⼈类⽂化活动的结果,是⼈类⽂化发展⼀个重要的环节。

5 、中国远古宗教形式以⾃然崇拜、动物神崇拜、⿁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形式,其中尤以⾃然崇拜和⿁魂崇拜最为盛⾏。

6 、⾃然崇拜就是把诸如⽇⽉星⾠、风云⾬雪及⾄名⼭⼤川等⾃然现象神化,进⽽把它作为⼀种超⾃然的⼒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与赐福。

其中尤以⽇神为重。

第⼆节道教与中国古代⽂化 1 、秦汉以后出现的道教,是⼀种较成熟、系统的⼈为宗教。

2 、道教的主要思想渊源有三:⼀是中国古代的⿁魂崇拜;⼆是战国以来的神仙⽅术;三是秦汉时期的黄⽼道。

3 、道教成为⼀个有组织的独⽴的宗教,是在东汉时期。

五⽃⽶道主要是教⼈悔过奉道,以符⽔咒语治病,创始⼈是张陵,即张天师;东汉时期另⼀派为太平道,创始⼈是张⾓,与黄⼱军有联系。

4 、道教在魏晋时期有较⼤的发展,东晋葛洪从神仙⽅术的⾓度创⽴了道教的凡⿍系,代表作是《抱朴⼦》。

5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由道家经典《⽼⼦》⽽来,主张道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同时⼜是灵⽽有性的神异之物。

6 、道教信奉的神是三清尊神,最终⽬标是得道成仙。

7 、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与道教关系密切,包括化学、医学、药学、⽓功。

8 、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的影响成为⼴泛,深刻,有些影响甚⾄延续⾄今。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1 、中国的佛教是外来宗教,来⾃于印度,创始⼈是悉达多。

乔达摩。

2 、佛教四谛: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也称“四圣谛”。

3 、佛教的修⾏⽅法是戒、定、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与宗教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与宗教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与宗教传统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祭祀与宗教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敬与敬意。

本文将从祭祀与宗教传统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祭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原始信仰。

在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力量和神秘现象抱有崇拜之情,认为神灵能够掌控一切。

于是,人们开始通过祭祀的方式来向神灵祈福、祈求保佑。

最早的祭祀形式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祭祀山川、河流等自然神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祭祀祖先,认为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能保佑后代子孙。

这种祭祀形式被称为“祭祖”。

祭祀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对神灵和祖先的尊敬,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方式。

祭祀活动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进行,如农历的重要节日、祖先的生日等。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准备食物、酒水、烛炷等供品,并进行祈祷和祭拜。

这些供品代表着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感恩之情,同时也是对神灵和祖先的供养。

除了祭祀,宗教传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有多种宗教信仰,如儒教、道教、佛教等。

这些宗教传统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还对社会秩序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伦理。

儒教崇尚孝道、仁爱、忠诚等美德,提倡和谐共处和社会秩序。

在儒教中,祭祀被视为一种道德行为,是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的表达。

儒家经典《尚书》中有“敬天法祖,和民养生”的记载,强调了祭祀的重要性。

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在道教中,祭祀也是一种重要的仪式。

道教认为人与自然界应该和谐相处,通过祭祀可以与自然界的神灵沟通,获得保佑和指引。

道教的祭祀活动通常在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中进行,以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
经学,十三经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起 72
玄学的意义:理想人格、生活方式、审美趣味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
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 73
第六节 隋唐:隆盛时代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三教并行的政策 74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75
唐诗,古文,传奇, 书法、绘画、雕塑
第七节 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传统美德规范与传统美德 董仲舒“三纲五常” 212 “三从四德” 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具体内涵
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宗教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与中国古代文化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三教交融与儒学的宗教性
结合实例阐述传统文化内涵 为什么说书法在传统艺术中最具特色?
五、论述题 15%(1题×15)
对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六、理解题 20%(5题×4)
文化现象、经典文本理解分析
名词解释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 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 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区别及代表 77
理学建构
经典论述 78 宋明理学 250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主要表现形态 78
市民文化之勃兴
清明上河图,瓦舍勾栏
教育和科技成就
第八节 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宗教信仰与祭祀文化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宗教信仰与祭祀文化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宗教信仰与祭祀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与祭祀文化。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们对于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一直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宗教信仰和祭祀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宗教信仰十分丰富多样,其中最重要的宗教信仰是儒教、道教和佛教。

儒教是中国最早的经典文化,主张人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强调仁义道德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和人们的行为准则。

道教则强调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主张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静。

佛教源自印度,通过释迦牟尼的教导,传播到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强调解脱生死轮回,追求超越世俗尘嚣的真理。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文明中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人们通过对神灵的崇拜,希望能够得到保佑和祝福,以及寻求精神的慰藉和指引。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向神灵祈福、献上祭品、举行祈福仪式,祈求丰收、平安和吉祥。

这些祭祀活动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敬畏,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心灵与精神境界的追求。

祭祀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不同的宗教信仰有着各自不同的祭祀仪式和传统。

在儒教中,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以尊崇先祖和孔子为主。

祭祀先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人们通过祭祀来表达对祖先的孝敬和感恩之情,并传承家族的血脉和价值观念。

在道教中,人们会修建道观、山庙等地方,供奉神灵,进行祭祀活动。

而佛教的寺庙则是人们修行和祭祀的场所,人们会在佛殿前面诵经祷告,向佛像献花供奉。

除了宗教信仰和祭祀文化,中国古代文明中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传统活动。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吉祥。

清明节时,人们会去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中秋节时,人们会祭拜月亮,赏月吃月饼,庆祝丰收和团圆。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是人们对于宗教的信仰和敬畏的表达,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文明的一种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与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与宗教信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与宗教信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祭祀与宗教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仪式活动,它是人们对先人、神灵或其他超自然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的表现。

祭祀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祭祀活动通常与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人们相信通过祭祀可以获得神灵的庇佑和保护,以及丰收和幸福的祝福。

同时,祭祀也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祭祀活动,人们可以了解和感受到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对祖先和传统的认同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多种多样,有儒教、道教、佛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相互交织、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宗教文化。

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伦理道德,提倡仁爱和孝道;道教注重修身养性、追求自然与道的合一;佛教强调人生苦难和解脱,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这些宗教信仰都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祭祀与宗教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和信仰,更是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祭祀和宗教信仰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尊崇自然界的万物,崇拜神灵,追求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智慧。

同时,祭祀和宗教信仰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崇尚仁爱、孝道和社会公德。

这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祭祀和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祭祀和宗教信仰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传统的祭祀和宗教信仰,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深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深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

深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深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人们有着多元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儒教、道教、佛教等。

其中,儒教是古代中国的主流信仰,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道教则注重修身养性,追求仙道境界。

而佛教则从印度传入中国,具有教化众生,追求解脱的特点。

1. 儒教儒教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

儒家强调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认为人的行为应该符合“仁”的要求,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经典《论语》和《孟子》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准则。

2. 道教道教起源于汉朝,主要倡导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死的境界。

道教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道”的境界,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家经典《道德经》是道教的核心经典,对后世产生了广泛影响。

3. 佛教佛教是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强调解脱苦难和追求内心的平静。

佛教教义主张世界的无常和人生的苦难,通过修行和悟道来达到解脱和涅槃的目标。

佛教艺术和佛教寺庙建筑在中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二、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涵,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家庭和谐与社会治理。

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秩序的维稳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讲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为地位。

如果说,不懂得基督教就很难对西方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要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懂中国古代宗教。

中国古代宗教所包甚广,从远古时代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到夏、商、周时期的天帝崇拜、祖先崇拜;从长期以来存在于民间的尊天、祭祖、拜鬼神,到汉魏以后广为流传的佛道二教,凡此均属中国古代宗教。

一提起宗教,不少人很容易把它与求神拜佛、烧香叩头等联系起来。

其实,烧香礼拜、祭祀祈祷作为一种行事仪轨,固然是宗教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除了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之外,宗教还有其更深刻的内在蕴涵。

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一词源于拉丁文religare。

religare有“联系”之意,故“宗教”之本义,是指人与神的一种关系。

所谓“神”,是某种被神秘化了的超自然力量,如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中的佛、菩萨等。

宗教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人对某种超自然力量的盲目信仰和崇拜,这使得它与象征人类文明之理性、理智是对立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说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呢?在人类之初,由于智力水平极度低下.最早的原始人尚不能把自己与自然界、动物界区分开来,后来,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和智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人渐渐能够把“人”作为一个“类”同自然界、动物界区分开来,进而逐渐产生了“人类”的意识。

当原始人能够把“人类”同自然界、动物界区分开来并逐渐萌生自我意识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抽象出一个与“人类”相对立的“神”,并祈求它的赐福与保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意识。

”费尔巴哈这里所说的“意识”,不是指那种某些动物乃至植物也有的自我感知或感性的识别能力,而是指对自身的本质及自身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意识,用费尔巴哈的话说,是“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意识,这种意识严格地说是一种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

宗教在其往后的发展过程中,更与各种文化现象结下了不解之缘。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文化形态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但那些直接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无不打上了深刻的宗教印痕,就连那些作为各个时代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思想、道德规范等,也深受宗教的制约;至于宗教对于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社会心理、文化特征的影响,就更是无处不在、难以尽说了。

以古代中国哲学为例,它所探讨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在相当程度上是中国古代宗教“天神”观念的继续和发展。

不言而喻,如果对中国古代宗教一无所知,如果对中国古代宗教中“天神”观念之内涵及源流迂变毫不了解,那就很难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蕴涵和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向来以儒家学说为主流,而儒家学说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伦理哲学,其最核心的思想是“孝”。

“孝”既包括对还活着的父母的赡养、孝敬,又包括对已故先人乃至祖宗的孝敬和祭祀。

这种“慎终追远”的传统,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宗教祖先崇拜的继续和发展。

如果对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缺乏起码的了解,那就很难较深入地去理解和把握以“孝”为基石的儒家伦理哲学。

宗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治中国古代文学史者首先要碰到的一部著作就是《诗经》。

《诗经》中的“天”随处可见,既有赞颂上天的,更有怨天、骂天的。

此中之“天”代表什么,有何意蕴,为什么要骂天,凡此等等,《诗经》的读者、研究者们至少应略知一二,而要做到这一点,不能不了解中国古代宗教。

一些长期从事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学者,更懂得了解中国古代宗教的重要性。

因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不懂得中国古代的宗教活动及其有关仪式,对于许多原始舞蹈、洞穴壁画等,就很难搞清楚它的真实意蕴和创作动机。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古代宗教的影响,与中国古代宗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因此,要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就有必要梗概地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宗教。

中国远古宗教与世界上许多地区和民族一样,宗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就出现过自然神崇拜、动物神崇拜、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的宗教形式,其中尤以自然神崇拜和鬼魂崇拜最为盛行。

所谓自然神崇拜,就是把诸如日月星辰、风云雪雨乃至名山大川等耋然现象神化,进而把它作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加以崇拜,祈求它的保护和赐福。

在世界宗教史上的各种自然崇拜中,当推日神崇拜为最盛。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也有很多关于日神崇拜的记载,如《山海经》中关于一帝俊之妻(羲和)生十日”(《山海经·大荒南经》)、《淮南子》中关于“尧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杀契俞”(《淮南子·本经训》)、《楚辞》中关于“十日代出”等记载,大多与日神崇拜有关。

所不同的是,有些则把太阳当做与本部族有血缘关系的善神、保护神来崇拜,有些则把太阳作为恶神、敌对者之神来对待。

这种日神崇拜直至夏、商、周三代还很盛行。

据有些学者考证,上古时代的一些神圣名号如伏羲、太皓、太吴、帝俊、重华(舜)等,都是古代太阳神的尊号。

在记述古代祭祀及其他仪式的《礼记》中,日神曾被尊为“百神之王”,其中之《特效牲》日:“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

”后人在解释这段话时说:“天之神,日为尊。

”“天之诸神,莫大于日,祭诸神之时,日居群神之首,故云日为尊。

”可见,日神在中国古代诸天神中曾经具有“群神之首”的地位。

日神崇拜所以会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十分盛行,这与太阳对人类生活有着直接和强大的影响有关。

太阳每天东出西没,光芒万丈,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温暖,但它也非一味赐福于人,三伏酷暑的烈日常常使人炽热难熬,长年久旱,如火的骄阳更晒得大地生烟。

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的原始人,既需要太阳的恩赐,又对其变化感到神秘莫测和无可奈何,渐渐地把它作为一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匍匐于它的脚下,对它顶礼膜拜。

这样,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太阳,就成为人类最先的崇拜对象。

除了日神崇拜外,中国古代也盛行月神崇拜,而在有些少数民族地区,月神则成为该民族或部族崇拜的主要神灵。

例如,鄂伦春族先民主要靠狩猎为生,而大多数的野兽都是昼伏夜出,这种生产、生活习惯渐渐导致了鄂伦春族把月亮作为陪伴他们的主要神灵——“别亚”。

每逢正月十日和二十五日,族人都要向月亮叩拜。

如果一连几天打不到野兽,饥饿的猎人就要举行仪式,朝月亮叩拜,祈求护佑。

如果发生月食。

他们则非常恐惧,认为大祸即将来临,大家竞相敲响一切能够敲响的东西,老人们则不停地叩头祈祷。

古人对于自然神的崇拜,除了日神、月神之外,还有星神、云神崇拜,风神、雨神崇拜,山神、地神崇拜,河神、树神崇拜。

总之,几乎所有主要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曾经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被当做一种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而受到崇拜。

这里以历史上有名的天子封禅祭天地和河伯娶妇的传说为例,看看中国古人对山河之神的崇拜。

清代毕沅在其《山海经新校正序》中说:“禹与伯益主名山川,定其秩祠。

”其实,祭拜山川之神并非始于夏代,在夏之前早就有祭名山大』川的活动。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崇拜及祭祀山神常常成为各代最高统治者的一项重大的宗教活动,殷代卜辞中就有许多关于山神崇拜和祭祀山神的记录,许多天子、国君登基之后都要举行封禅天地的盛大仪式,其中最常受封受祭者,当推泰山,其次则是中岳嵩山。

《史记·封禅书》引述管仲的话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

”可见古代封禅祭山之盛。

对于河神的崇拜,人们很容易想到“河伯娶妇”的传说,说的是魏文侯时,西门豹用巧计惩罚那些以替河神娶亲为名敲诈民财的巫祝和乡绅。

虽然传说本身对河神取否定的态度,但从中却可以看到河神在当地历史上的巨大影响。

据有关史料记载,这种把河神人格化并对它进行崇拜、祭祀的现象,早在战国之前就已存在。

殷墟卜辞中就有不少关于以人、牲祭祀河神的记载:可见,河神崇拜在我国也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名山大川等自然神的崇拜,到了夏、商、周三代后,逐渐发展为对于至上神——“天帝”的崇拜。

中国古代宗教中至上神的出现与世俗社会帝王的产生是相对应的。

由于世俗社会中出现了阶级,出现了国家及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因此天国中也随之出现了凌驾了众神之上的“天帝”、“上帝”。

这种现象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没有统一的君主就决不会出现统一的神。

”在中国历史上,与自然崇拜并存的另一种古代宗教是鬼魂崇拜。

鬼魂崇拜的理论依据是“灵魂不死”说。

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现象,错误地认为有一种独立于身体之外或不随形体的死亡而消失的精神实体——灵魂,由于这种灵魂不会死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超人的能力,原始人既惧怕受到它的危害,又希望能得到它的恩赐,久而久之,不死的鬼魂就成为远古人普遍的崇拜对象。

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人们又总认为自己的亲人的鬼魂或自己部落首领的鬼魂最能保护自己。

慢慢地,对一般鬼魂的崇拜又逐渐转变为对自己祖先鬼魂或本部落首领鬼魂的崇拜,由之渐渐演化出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在中国古代宗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到了后来,祭祖成为古代民间最常见的一种宗教活动。

中国古代的宗教形式还有很多,诸如图腾崇拜、占卦卜筮等,但若大而言之,最有代表性的,当推以上所说的自然崇拜和鬼魂崇拜,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天帝崇拜和祖先崇拜。

由于三代之前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故远古宗教与古代文化的相互关系,大多只能从社会民俗等方面去考察,至于三代及三代以后的天帝崇拜和祖先崇拜,则在中国古代哲拿、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打下了深刻的印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