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膜分离1
合集下载
第四章-膜分离
分离过程中膜的功能
反应场
膜表面及孔内表面含有与特定溶质具 有相互作用能力的官能团,通过物理、 化学或生化反应提高膜分离的选择性和 分离速度
各种膜分离方法及其原理
反渗透(RO) 超滤(UF)和微滤(MF) 透析(DS) 电渗析(ED) 渗透气化(PV)
要求
理解:微滤、超滤、反渗透、透析、 电渗析和渗透气化等方法的原理
微滤的原理
微滤膜对微粒的截留也是基于筛分作用, 其膜的分离效果是膜的物理结构,孔的 形状和大小所决定。
操作压力差一般为0.05~0.5MPa
超滤和微滤的特点
1. 超滤和微滤都是利用膜的筛分作用,以压 差为推动力;
2. 与反渗透膜相比,超滤和微滤膜具有明显 的孔道结构;
3. 操作压力较反渗透操作低,超滤操作压力 在0.1~1.0 MPa,微滤操作压力更小(0.05~ 0.5 MPa);
生物分离工程
膜分离技术
授课内容
各种膜分离法及其原理 膜材料及其特性 膜组件 操作特性 影响膜分离速度的主要因素 膜的污染与清洗 应用
学习目的和要求
在掌握各种膜分离方法及其原理的 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膜特性及操作特点 和影响膜分离速度的因素。清楚膜分离 法在生物产物回收和纯化方面的应用
水通量
影响因素
水通量随着膜截留分子量或膜孔径的增大而 增大。膜材料的种类对水通量的影响显著
孔径越大,通量下降速度越快,大孔径微滤 膜的稳定通量比小孔径膜小,有时甚至微滤 膜的稳定通量比超滤膜还要小
膜组件
由膜、固定膜的支撑体、间隔物以及收 纳这些部件的容器构成的一个单元称为 膜组件或膜装置
目前市售商品膜组件主要有管式、平板 式、螺旋卷式、中空纤维式等四种
掌握:各种膜分离法的应用范围
第四章-膜分离
螺旋卷式膜组件膜组件结构示意图各种膜组件性能的比较型式优点缺点易清洗无死角适宜于处理固体较多的物料单根管子可以调换保留体积大单位体积中所含膜面积较小压力降大中空纤维式保留体积小单位体积中所含膜面积大可以逆洗操作压力较低25310pa动力消耗较低料液需要预处理单根纤维损坏时需调换整个膜件单位体积中所含膜面积大更换新膜容易料液需要处理压力降大易污染清洗困难板式保留体积小能量消耗介于管式和螺旋卷式之间死体积较大44操作特性浓度极化模型在膜分离操作中所有溶质均被透过液传送到膜表面上不能完全透过膜的溶质受到膜的截留作用在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
第四章 膜分离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各种膜分离法及其原理 膜材料及其特性 膜组件 操作特性 影响膜分离速度的主要因素 膜分离过程 膜的污染与清洗 应用
4.1各种膜分离法及其原理
• 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
是利用具有一定选择性透过特性的过滤介质进行物质 的分离纯化,是人类最早进行的分离技术之一。
主要的膜分离法:
微滤(Microfiltration, MF) 超滤(Ultrafiltration, UF)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 透析(Dialysis, DS) 电渗析(Electrodialysis, ED) 渗透气化(Pervaporation, PV)
原理和适用范围
基于空气压力克服表面张力将水从膜毛细管中 推出的动量平衡,可得到计算最大孔径的公式。
d max
4 cos pb
dmax——最大孔径; σ——水的表面张力; θ——水与膜面的接触角度; рb——泡点压力。
因为亲水膜可被水完全润湿,故亲水膜的 θ≈0, cosθ≈1,所以
第四章 膜分离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各种膜分离法及其原理 膜材料及其特性 膜组件 操作特性 影响膜分离速度的主要因素 膜分离过程 膜的污染与清洗 应用
4.1各种膜分离法及其原理
• 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
是利用具有一定选择性透过特性的过滤介质进行物质 的分离纯化,是人类最早进行的分离技术之一。
主要的膜分离法:
微滤(Microfiltration, MF) 超滤(Ultrafiltration, UF)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 透析(Dialysis, DS) 电渗析(Electrodialysis, ED) 渗透气化(Pervaporation, PV)
原理和适用范围
基于空气压力克服表面张力将水从膜毛细管中 推出的动量平衡,可得到计算最大孔径的公式。
d max
4 cos pb
dmax——最大孔径; σ——水的表面张力; θ——水与膜面的接触角度; рb——泡点压力。
因为亲水膜可被水完全润湿,故亲水膜的 θ≈0, cosθ≈1,所以
第四章膜分离过程原理汇总
4.2 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 微滤是指大于0.1μm的颗粒或可溶物 被截流的压力驱动型膜过程(MF)
• 超滤是指小于0.1μm大于2nm的颗粒 或可溶物被截流的压力驱动型膜过 程(UF)
• 反渗透是指高压下溶剂逆着其渗透 压而选择性透过的膜过程(RO)
• 纳滤是指小于2nm的颗粒或可溶物被 截流的压力驱动型膜过程(nF)
• 根据原水水质,可经过预过滤以去除大颗 粒防止膜过快堵塞,亦可视情况投加混凝 剂或粉末活性炭,以生产有机物含量低的 水。但在生产高质量水时,通常作为超滤、 反渗透或纳滤的预处理设施。
• 而在生产高纯水时,微滤常作为纯水或超 滤水生产时的末端处理, 以去除剩余在水 中的痕量杂质。
• 目前,市场上的微滤膜多为平板膜折叠式滤芯, 膜材料为聚丙烯(PP)或聚砜(PS)、尼龙等。聚砜 膜的孔径经常为0.45mm、0.2mm或更小,其 孔径分布均匀,水通量大,不易堵塞。而聚丙烯 膜的过滤精度范围广,价格便宜,但精度差。
• 深层过滤:在微滤过程中,膜孔的孔径大于被 滤微粒的粒径,流体中的粒子能进入膜的深层 并被除去。
4.2.4渗透气化与蒸汽渗透
• 1.渗透汽化及蒸汽渗透原理
渗透汽化是指液体混合物在膜两侧压差得作用,利用膜对被分 离混合物中某组分有优先选择性透过膜得特点,使料液侧优 先渗透组分渗透通过膜,在膜得下游侧汽化去除,从而达到 混合物分离提纯得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
MF
UF
RO
4.2.1 反渗透
渗透是在膜两侧的压力相等的情况下,在浓差作用 下溶剂水分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透过.
反渗透是利用外压将渗透过程逆转,达到分离物质的
反渗透原理
反渗透(Reverse Osmosis)分离过程是使溶 液在一定压力(10-100 atm)下通过一个多孔 膜,在常压和环境温度下收集膜渗透液。溶液中 的一个或几个组分在原液中富集,高浓度溶液留 在膜的高压侧。
膜分离ppt课件
第4章 膜分离
§4.1 概述 §4.2 纳滤 §4.3 超滤 §4.4 微滤
1
膜分离 (membrane separation)
膜分离技术发展的历史
膜分离技术已被国际上公认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期 最有发展前途、甚至会导致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生产 技术,所以可称为前沿技术,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 如果将20世纪50年代初视为现代高分子膜分离技术研 究的起点,截止现在,其发展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 50年代为奠定基础阶段;②60年代和70年代为发展阶 段,③ 80年代至今为发展深化阶段。
17
膜材料
纤维素衍生物 聚砜类 聚酰胺类及杂环含氮高聚物 聚酯类 聚烯烃 乙烯类高聚物 含氟高聚物
18
常用高分子膜材料
类别
纤维素酯 类
膜材料
纤维素衍生 物类
聚砜类
非纤维素 酯类
聚酰(亚)胺 类
聚酯、烯烃 类
含氟(硅)类
其他
举例
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乙基纤 维素等
聚砜,聚醚砜,聚芳醚砜,磺化聚 砜等
26
制备方法 高分子膜
相转化法(流涎、纺丝)
L-S型制膜* 热致相分离*
复合膜法
溶液浸涂或喷涂 界面聚合 原位聚合 等离子聚合 水面展开法
定向拉伸*
痕迹刻蚀法*
固态粒子烧结法*
无机膜
溶胶-凝胶法* 化学提取法
高温分解法
化学气相沉积、电化学沉积等
27
L-S型制膜法
① 高分子材料溶于溶剂中,并加入添加剂,配成制膜液 (铸膜液)。
孔膜的有效扩散系数。基于膜和两类溶质的下列数据,估
计两类溶质在25下的穿膜流率。假定膜两侧的水溶液够稀,
组分间的扩散可以忽略不计。膜数据如下。
§4.1 概述 §4.2 纳滤 §4.3 超滤 §4.4 微滤
1
膜分离 (membrane separation)
膜分离技术发展的历史
膜分离技术已被国际上公认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期 最有发展前途、甚至会导致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生产 技术,所以可称为前沿技术,是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 如果将20世纪50年代初视为现代高分子膜分离技术研 究的起点,截止现在,其发展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 50年代为奠定基础阶段;②60年代和70年代为发展阶 段,③ 80年代至今为发展深化阶段。
17
膜材料
纤维素衍生物 聚砜类 聚酰胺类及杂环含氮高聚物 聚酯类 聚烯烃 乙烯类高聚物 含氟高聚物
18
常用高分子膜材料
类别
纤维素酯 类
膜材料
纤维素衍生 物类
聚砜类
非纤维素 酯类
聚酰(亚)胺 类
聚酯、烯烃 类
含氟(硅)类
其他
举例
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乙基纤 维素等
聚砜,聚醚砜,聚芳醚砜,磺化聚 砜等
26
制备方法 高分子膜
相转化法(流涎、纺丝)
L-S型制膜* 热致相分离*
复合膜法
溶液浸涂或喷涂 界面聚合 原位聚合 等离子聚合 水面展开法
定向拉伸*
痕迹刻蚀法*
固态粒子烧结法*
无机膜
溶胶-凝胶法* 化学提取法
高温分解法
化学气相沉积、电化学沉积等
27
L-S型制膜法
① 高分子材料溶于溶剂中,并加入添加剂,配成制膜液 (铸膜液)。
孔膜的有效扩散系数。基于膜和两类溶质的下列数据,估
计两类溶质在25下的穿膜流率。假定膜两侧的水溶液够稀,
组分间的扩散可以忽略不计。膜数据如下。
膜分离ppt课件
2
膜分离技术的重要性评论
美国官方文件曾说"18世纪电器改变了整个工业进程,而20世 纪膜技术将改变整个面貌”,又说“目前没有一种技术,能 像膜技术这么广泛地被应用”。
国外有关专家夸大地把膜技术的发展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日本则把膜技术作为21世纪的基盘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 在1987年日本东京国际膜与膜过程会议上,明确指出“在21
世纪多数工业中,膜过程扮演着战略的角色”。 世界著名的化工与膜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北美膜学
会会长黎念之博士在 1994年应邀访问我国化工部及所属大学 时说:“要想发展化工就必须发展膜技术”。 他也非常赞同国际上流行的说法“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 握了化工的未来”。
3
4
§4.1 概述
H OH
OH H
H
H H
O
O
CH2OH
H
CH2OH
O
H
O
OH
H H
H OH
n_ 2 2
H OH
OH H
H H
H
O OH
CH2OH
20
醋酸纤维素膜的结构示意图
表皮层,孔径
1%
(8-10)×10-10m
99%
过渡层,孔径 200×10-10m
多孔层,孔径 (1000-4000) ×10-10m
21
聚砜类
复合膜 转相膜
非荷电膜
复合膜 转相膜
多孔膜 不对称膜
膜
固膜
对称膜
无机膜-多孔膜
不对称膜 对称膜
生物膜(原生质、细胞膜)
15
对称膜
荷电膜 液膜
不对称膜 非对称膜
复合膜
对称膜的曲孔道 结构示意图
膜分离技术的重要性评论
美国官方文件曾说"18世纪电器改变了整个工业进程,而20世 纪膜技术将改变整个面貌”,又说“目前没有一种技术,能 像膜技术这么广泛地被应用”。
国外有关专家夸大地把膜技术的发展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 日本则把膜技术作为21世纪的基盘技术进行研究和开发。 在1987年日本东京国际膜与膜过程会议上,明确指出“在21
世纪多数工业中,膜过程扮演着战略的角色”。 世界著名的化工与膜专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北美膜学
会会长黎念之博士在 1994年应邀访问我国化工部及所属大学 时说:“要想发展化工就必须发展膜技术”。 他也非常赞同国际上流行的说法“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 握了化工的未来”。
3
4
§4.1 概述
H OH
OH H
H
H H
O
O
CH2OH
H
CH2OH
O
H
O
OH
H H
H OH
n_ 2 2
H OH
OH H
H H
H
O OH
CH2OH
20
醋酸纤维素膜的结构示意图
表皮层,孔径
1%
(8-10)×10-10m
99%
过渡层,孔径 200×10-10m
多孔层,孔径 (1000-4000) ×10-10m
21
聚砜类
复合膜 转相膜
非荷电膜
复合膜 转相膜
多孔膜 不对称膜
膜
固膜
对称膜
无机膜-多孔膜
不对称膜 对称膜
生物膜(原生质、细胞膜)
15
对称膜
荷电膜 液膜
不对称膜 非对称膜
复合膜
对称膜的曲孔道 结构示意图
生物分离工程 第四章 膜分离技术[可修改版ppt]
在掌握各种膜分离方法和原理的基 础上,进一步了解膜特性及操作特点和 影响膜分离速度的因素以及膜分离过程。 清楚膜分离法在生物产物回收和纯化方 面的应用。
1、引言
(1)膜的概念 在一种流体相间有一层薄的凝聚相物质,其把流体 相分隔开来成为两部分,这一薄层物质称为膜。
膜本身是均一的一相或由两相以上凝聚物构成的复合体 被膜分开的流体相物质是液体或气体 膜的厚度应在0.5mm以下,否则不能称其为膜
(2)膜分离
膜分离是利用具有一定选择性透过特性 的过滤介质进行物质的分离纯化。
(3)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 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 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 一种技术。
渗透与反渗透
渗透压
随着渗透过程进行,通过半透膜进入盐水 溶液中的水分子与通过半透膜离开盐水溶液 的水分子相等,所以它们处于动态平衡。此 时,盐水溶液和纯水间的液面差表示盐水的 渗透压。
渗透压的大小与盐水的浓度直接相关。
pBpAR v1Tln B A
反渗透的概念
在外加压力驱动下借助半透膜的选择截留作 用溶剂由高浓度溶液透过半膜向低浓度渗透 称为反渗透
N2
D2
c2 l
溶剂
溶质
摩尔通量:
N1
D1c1v1 RT
p
l
N2
D2
c2 l
质量通量: 体积通量:
J1A 1 p
JV
J1
L
LPp
J2 D2mlc2
反渗透原理
c2P
J2 JV
LP pc2
提高反渗透操作压力有利于实现溶质的高 度浓缩。
(2)超滤和微滤的概念
超滤
膜分离
概述
★膜分离的特点 ①操作在常温下进行; ②是物理过程,不需加入化学试剂; ③不发生相变化(因而能耗较低); ④在很多情况下选择性较高; ⑤浓缩和纯化可在一个步骤内完成; ⑥设备易放大,可以分批或连续操作。 因而在生物产品的处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透析过程以浓差为传质推动力,膜的透过量很小,不 适于大规模生物分离过程、但在实验室中应用较多。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透析法的应用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膜的制造
2.2 膜的制造
要求: (1)透过速度 (2)选择性 (3) 机械强度 (4) 稳定性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有关微米的一组数据
1μ m= 10-3mm
人发直径 70-80 μ m 裸眼可见最小颗粒40 μ m 金属颗粒 50 μ m 酵母菌 3μ m 假单胞菌 0.3μ m 小RNA 病毒 0.03 μ m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
- -
盐水
+ + + + + + + + + + + + + + + +
+
阳极
纯蛋白质溶液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电渗淅器是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进行工作,电渗淅器主要组成部 分是离子交换膜。分为阳膜,阴膜。阳膜只充许阳离子通过而阴离子被阻 挡;阴膜只充许阴离子通过而阳离子被阻挡。
★膜分离的特点 ①操作在常温下进行; ②是物理过程,不需加入化学试剂; ③不发生相变化(因而能耗较低); ④在很多情况下选择性较高; ⑤浓缩和纯化可在一个步骤内完成; ⑥设备易放大,可以分批或连续操作。 因而在生物产品的处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透析过程以浓差为传质推动力,膜的透过量很小,不 适于大规模生物分离过程、但在实验室中应用较多。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透析法的应用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膜的制造
2.2 膜的制造
要求: (1)透过速度 (2)选择性 (3) 机械强度 (4) 稳定性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有关微米的一组数据
1μ m= 10-3mm
人发直径 70-80 μ m 裸眼可见最小颗粒40 μ m 金属颗粒 50 μ m 酵母菌 3μ m 假单胞菌 0.3μ m 小RNA 病毒 0.03 μ m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
- -
盐水
+ + + + + + + + + + + + + + + +
+
阳极
纯蛋白质溶液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电渗淅器是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进行工作,电渗淅器主要组成部 分是离子交换膜。分为阳膜,阴膜。阳膜只充许阳离子通过而阴离子被阻 挡;阴膜只充许阴离子通过而阳离子被阻挡。
膜分离ppt课件
·
5
压力
·
6
膜分离过程的特点:
① 多数膜分离过程无相变发生, 能耗通常较低。 ② 膜分离过程一般无需从外界加入其他物质,从
而可以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 ③ 膜分离过程可使分离与浓缩、分离与反应同时
实现,从而大大提高了分离效率。 ④ 膜分离过程通常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因而特别
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分级、浓缩与富集。
第4章 膜分离
§4.1 概述 §4.2 纳滤 §4.3 超滤 §4.4 微滤
·
1
膜分离 (membrane separation)
膜分离技术发展的历史
膜分离技术已被国际上公认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中 期最有发展前途、甚至会导致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 生产技术,所以可称为前沿技术,是世界各国研究 的热点。如果将20世纪50年代初视为现代高分子膜 分离技术研究的起点,截止现在,其发展致可分为 三个阶段:①50年代为奠定基础阶段;②60年代和 70年代为发展阶段,③ 80年代至今为发展深化阶段。
·
7
⑤膜分离过程不仅适用于从病毒、细菌到微粒广泛范
围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分离,而且还适用于许多由
理化性质相近的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如共沸物或近
沸物的分离以及其他一些特殊体系的分离。
⑥膜分离过程的规模和处理能力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而其效率、设备单价、运行费用等变化不大。
⑦膜组件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可在频繁的启停下工
孔膜的有效扩散系数。基于膜和两类溶质的下列数据,估
计两类溶质在25下的穿膜流率。假定膜两侧的水溶液够稀,
组分间的扩散可以忽略不计。膜数据如下。
材料
微孔云母
厚度/μm
4.24
平均孔径/nm
生物分离工程第四章膜分离技术
▪ 纳滤:以压力差为推动力,从溶液中分离300~1000小分子 量的膜分离过程,孔径分布在平均2nm;
▪ 电渗析: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 过性,从溶液中脱除或富集电解质的膜分离操作;
2020/4/25
各种膜的分离特性
微滤
悬浮颗粒
超滤 纳滤 反渗透
大分子有机物
糖类等小分子有机物,二价盐 或多价盐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 膜表面要有足够多的并可利用的化学基团; • 表面积和孔径要足够大 • 孔分布要窄而均匀,以获得高的通透量和分
离效率: • 机械强度要高: • 要耐酸碱和高温;
2020/4/25
亲和膜分离操作方式
• 亲和超滤过程(分离目标物的同时,浓缩其他 成分)
2020/4/25
2020/4/25
根据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非离子型溶剂的摩尔通量N1与
化学势梯度成正比,
N1பைடு நூலகம்
D1c1 RT
d1
dz
d1 RTdlna1
dz
dz
v1
dp dz
溶剂的摩尔通量:
溶剂的质量通量:
2020/4/25
N1
D1c1v1 RT
p
l
J1A 1 p
反渗透原理
溶质传质的主要推动力在于浓差。根据Fick定律,其摩尔通量为
这种溶质从半透膜的一侧透过膜至另一侧的过程, 称为透析。
2020/4/25
透析原理
透析通常采用孔径为5~10 nm的亲水膜 形成的透析袋中进行,以截留溶液中的高分 子溶质。装入透析袋中的料液封口后浸入透 析液中。透析膜两端溶液中的分子由于浓度 差而互相扩散,导致料液中的小分子溶质进 入透析液中;同时透析液中的溶质分子则进 入料液中,完成溶液的替换。
▪ 电渗析:以电位差为推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 过性,从溶液中脱除或富集电解质的膜分离操作;
2020/4/25
各种膜的分离特性
微滤
悬浮颗粒
超滤 纳滤 反渗透
大分子有机物
糖类等小分子有机物,二价盐 或多价盐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 膜表面要有足够多的并可利用的化学基团; • 表面积和孔径要足够大 • 孔分布要窄而均匀,以获得高的通透量和分
离效率: • 机械强度要高: • 要耐酸碱和高温;
2020/4/25
亲和膜分离操作方式
• 亲和超滤过程(分离目标物的同时,浓缩其他 成分)
2020/4/25
2020/4/25
根据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非离子型溶剂的摩尔通量N1与
化学势梯度成正比,
N1பைடு நூலகம்
D1c1 RT
d1
dz
d1 RTdlna1
dz
dz
v1
dp dz
溶剂的摩尔通量:
溶剂的质量通量:
2020/4/25
N1
D1c1v1 RT
p
l
J1A 1 p
反渗透原理
溶质传质的主要推动力在于浓差。根据Fick定律,其摩尔通量为
这种溶质从半透膜的一侧透过膜至另一侧的过程, 称为透析。
2020/4/25
透析原理
透析通常采用孔径为5~10 nm的亲水膜 形成的透析袋中进行,以截留溶液中的高分 子溶质。装入透析袋中的料液封口后浸入透 析液中。透析膜两端溶液中的分子由于浓度 差而互相扩散,导致料液中的小分子溶质进 入透析液中;同时透析液中的溶质分子则进 入料液中,完成溶液的替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渗析 原理:利用分子的荷电性质和分子大小 的差别进行分离
用途:样品快速脱盐。 关键部件:离子交换膜 用途:A、海水淡化,B、苦水淡化, C、血浆、IgG、其他蛋白质的分离, D、氨基酸和有机酸分离纯化。 优点:可大规模生产 缺点:能耗高
4.以蒸汽分压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以蒸汽分压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有 两种,膜蒸馏和渗透蒸发(渗透气化)。 4.1 渗透气化
脱盐, 氨基酸和有 电渗析 电位差 荷电、筛分 机酸分离
溶质与膜的亲和 渗透气化 压差、温差 作用
有机溶剂与水的 分离, 共沸物的分离
在生物技术中应用的膜分离过程,根据 推动力本质的不同,可具体分为四类:
①以静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微滤、超滤和 反渗透 ②以蒸汽分压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膜蒸馏和渗
2.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透析 原理:浓差扩散
操作:
用途: A、人工肾,腹膜透析; B、样品脱电解质; C、浓缩富积; D、气体分离(利用透析袋对不同气体的通透性) 优点: A、方法和设备简单; B、实验室最常用的样品脱盐方法 缺点: A、透析的速度缓慢; B、溶质稀释。
3.以电位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概述
1.膜分离技术发展的历史:
膜分离技术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50年代以前为定基础阶段 ②60年代和70年代为发展阶段 ③80年代至今为发展深化阶段
目前,研制和开发出的分离膜及应用技 术有:
2.膜分离技术在分离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及 存在问题
优点: ①膜分离技术在分离物质过程中不涉及相变,对能量要求低, 因此和蒸馏、结晶、蒸发等需要输入能量的过程有很大差 异; ②膜分离的条件一般都较温和,对于热敏性物质复杂的分离 过程很重要。 这两个因素使得膜分离成为生化物质分离的合适方式。 ③操作方便、结构紧凑、维修费用低、易于自动化。 因而是现代分离技术中一种效率较高的分离手段,在 生化分离工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章 膜分离
一、 学习目的与要求 在掌握各种膜分离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 解膜特性及操作特点和影响膜分离速度的因素以及膜 分离过程。清楚膜分离法在生物产物回收和纯化方面 的应用。 二、 学习指南 (一) 各种膜分离法及其原理(重点) 理解:微滤、超滤、反渗透、透析、电渗析和渗 透汽化等方法的原理 应用:掌握各种膜的应用范围 (二) 膜及其特性(次重点) 识记:膜材料选择标准 理解:膜结构特性,特别是对称和不对称膜的结 构特点 应用:通过水通量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膜材料
透蒸发(渗透气化)
③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透析 ④以电位差为推动力的过程: 电渗析
1.以静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程
1.1 反渗透(RO膜)
渗透压差
RT a A ln v1 aB
影响因素: A、膜的选择性。 B、压力的选择性。压力越高,透过液中 溶质的浓度越低。因此,提高反渗透的 压力有利于实现溶质的高度浓缩,或提 高海水淡化质量。
微滤
原理:筛分,同一般过滤有很大重叠。 操作:同一般过滤。膜两侧的渗透压可忽略,操作 压在0.05-0.5Mpa。 用途:除去0.1um—10um的颗粒,用于细胞、细菌、 细胞器的分离。 计算: 同上 意义: Jv与压力差p成正比,与滤液的黏度成反比, 这是分析微滤过程的理论基础
1.3 各种膜分离(静压力差)的比较
2.1 天然高分子材料 种类:纤维素衍生物,如醋酸纤维、硝酸纤维 和再生纤维 优点:醋酸纤维的阻盐能力最强,常用于反渗 透膜,也可作超滤膜和微滤膜;再生纤 维素可用于制造透析膜和微滤膜。 缺点:醋酸纤维膜最高使用温度和pH范围有 限,在45-50C,pH3-8。
2.2 合成高分子材料 种类:聚砜、聚酰胺、聚酰亚胺、聚丙烯晴、 聚烯类和含氟聚合物,其中,聚砜最常 用,用于制造超滤膜。 优点:耐高温(70-80C,可达125C),pH1-13, 耐氯能力强,可调节的孔径宽(1-20nm); 聚酰胺膜的耐压较高,对温度和pH稳定性 高,寿命长,常用于反渗透。 缺点:但聚砜的耐压差,压力极限在0.5-1.0MPa。
2.膜材料 生物分离过程常用的膜分离技术为超滤、微 滤和反渗透。为实现高效率的膜分离操作,对膜 材料有如下要求: ①起过滤作用的有效膜厚度小,超滤和微滤膜的 开孔率高,过滤阻力小; ②膜材料为惰性,不吸附溶质(蛋白质、细胞 等),从而使膜不易污染,膜孔不易堵塞;
③适用的pH和温度范围广,耐高温灭菌, 耐酸碱清洗剂,稳定性高,使用寿命长; ④容易通过清洗恢复透过性能; ⑤满足实现分离目的的各种要求,如对菌 体细胞的截留、对生物大分子的通透性或 截流作用等。 目前市售膜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天然高 分子、合成高分子和无机材料。
应用:从水-乙醇混合液制无水乙醇 。 利用渗透气化法浓缩乙醇,由于膜的选 择性透过乙醇的特性,可消除共沸现象, 得到高浓度乙醇。
第二节 膜及其特性
1. 膜的定义 膜:在一定流体相中,有一薄层凝聚相物质, 把流体相分隔成为两部分,这一薄层物质称为 膜。 膜本身是均匀的一相或是由两相以上凝聚物 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被膜分隔开的流体相物质是液体或气体。 膜的厚度在0.5mm以下,否则就不称为膜。
原理: 疏水膜的一侧通入料液,另一侧(透过侧)抽真 空或通入惰性气体,使膜两侧产生溶质分压差。在分 压差的作用下,料液中的溶质溶于膜内,扩散通过膜, 在透过侧发生气化,气化的溶质被膜装置外设置的冷 凝器冷凝回收。因此渗透气化法根据溶质间透过膜的 速度不同,使混合物得到分离。
膜与溶质的相互作用决定溶质的渗透速度,根据 相似相溶的原理,疏水性较大的溶质易溶于疏水膜, 因此渗透速度高,在透过一侧得到浓缩。气化所需 的潜热用外部热源供给。 与反渗透相比,渗透气化过程中溶质发生相变, 透过侧溶质以气体状态存在,因此消除了渗透压的 作用,从而使渗透气化在较低的压力下进行,适于 高浓度混合物的分离。渗透气化法利用溶质之间膜 透过性的差别,特别适用于共沸物和挥发度相差较 小的双组分溶液的分离。
2.3 无机材料 种类:陶瓷、微孔玻璃、不锈钢和碳素等。目前实用化 有孔径>0.1um微滤膜和截留>10kD的超滤膜, 其中以陶瓷材料的微滤膜最常用。多孔陶瓷膜主 要利用氧化铝、硅胶、氧化锆和钛等陶瓷微粒烧 结而成,膜厚方向上不对称 优点:机械强度高、耐高温、耐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 缺点:不易加工,造价高。
计算: Carman-Kozeny方程
2 P Jv 2 K (1 ) 2 S 0 Ll
意义: Jv与压力差p成正比,与滤液的粘度成反比, 这是分析超滤过程的理论基础。 应用:A、高分子溶质之间,以及高分子与小分子溶质 之间的分离; B、Pro浓缩; C、病毒的分离和富积; D、回收细胞,处理胶体悬浮液。
2.4 复合材料 种类:如将含水金属氧化物(氧化锆)等胶体微 粒或聚丙烯酸等沉淀在陶瓷管的多空介质 表面形成膜,其中沉淀层起筛分作用。 优点:此膜的通透性大,通过改变pH值容易形 成和除去沉淀层,清洗容易。 缺点:稳定性差。
3. 膜的结构特性 3.1 孔道结构 早期的膜多为对称膜,即膜截面的膜厚 度方向上孔道结构均匀,如图所示。
缺点:对称膜的传质阻力大,透过通量低,流速 低,易堵塞,易污染,清洗困难。 不对称膜解决了上述对称膜的弊端。 不对称膜主要有起膜分离作用的表面活性层 (0.2-0.5)和起支撑强化作用的惰性层(50-100) 构成。惰性层孔径很大,对透过流体无阻力。由 于 不对称膜起膜分离作用的表面活性层很薄,孔 径微细,因此透过通量大、膜孔不易堵塞、容易 清洗。用于超滤和反渗透膜多为不对称膜。
应用: A、海水淡化, B、超纯水制备, C、抗生素和氨基酸等浓缩, D、回收有机溶剂,如乙醇、丁醇和 丙醇等。
1.2 超滤和微滤 超滤
原理:筛分 操作:一般采用切向流体,以减少固相沉积。膜两侧的 渗透压很小,操作压在0.1-1.0MPa。 优点:A、消除了滤饼的阻力,过滤效率高;B、超滤 回收率高;C、滤液的质量好;D、减少处理步骤
各种膜分离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膜分离法 传质推动力 压差 微滤 0.05-0.5MPa 筛分 离病毒 分离原理 应用举例 除菌、回收菌、分
压差 超滤 0.1-1.0MPa 筛分
蛋白质、 多肽和多 糖的回收和浓缩
压差 反渗透 1.0-10MPa 筛分
盐、氨基酸、糖的 浓缩,淡水制造
筛分 透析 浓差 脱盐、除变性剂
图a所示的不对称膜为指状结构,多用于超滤膜; 而反渗透膜的结构多为海绵状,如图b。 高分子微滤膜以对称膜为主,新型无机陶瓷微滤 膜多为不对称膜。
3.2 膜的孔道特性 膜的孔道特性包括孔径、孔径分布和孔隙率。 超滤和微滤膜的孔径、孔径分布和孔隙率可通 过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测定。 微滤膜的最大孔径还可以通过泡点法测量,计 算最大孔径的公式:
(三) 操作特性(重点) 识记:浓度极化、凝胶极化概念 理解: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应用:了解实际膜分离过程中影响截留率的因素 (四) 影响膜分离速度的因素(次重点) 理解:操作形式、流速、压力以及料液浓度对分 离速度的影响 (五) 应用:掌握膜分离方法在菌体细胞分离、 小分子发酵产物的回收、蛋白质类生物大分子的浓缩 和部分分级纯化方面的应用
缺点:
①在操作中膜面会发生污染,使膜性能降低,故有必要采用 与工艺相适应的膜面清洗方法; ②从膜性能来看,其耐药性、耐热性、耐溶剂能力都是有限 的,故适用范围受限制; ③单独采用膜分离技术效果有限,因此往往都将膜分离工艺 与其他分离工艺组合起来使用。
第一节 各种膜分离法及其原理
定义: 膜分离是利用具有一定选择性透 过特性的过滤介质进行物质的分离纯化的 一种手段。 分类: 在生物分离领域应用的膜分离法 包括微滤、超滤、反渗透、透析、电渗析 和渗透气化等。
因为亲水膜可以被水完全润湿,所以,
4. 水通量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一般为0.1MPa,温度 20C),单位时间单位膜面积的水通 量(m3m-2h-1) 意义:A、对同类膜,孔径越大, 水通量越大; B、水通量并不能完全衡量和预测实 际料液的透过流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