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
基于空间经济学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差距研究
i ngz v r Det srd cn r d al i e e ty as d e t o mp ra tif e cn a tr u h a iv sme ti e n Ya te Rie l i e u ig ga u l n r c n e r u o s me i o tn n u n ig f cos s c s n et n n t a y l h
Ke r s: n  ̄e Rie la; o o c ds a t Ca e o om ain y wo d Ya g v rDet Ec n mi ip r y; us ffr to i
—
—
一
、
丹 声 U
居 民收入 高于 浙江 7市平 均水平 79元 , 于江 苏 8 8 高 市 平均 水平 2 3 元 ; 苏 8市平 均 水 平 低 于 浙 江 7 75 江 市 平均 水平 14 96元 , 别在 居 民人 均工 薪 收入 方 面 特
i e s e s a a i f r ma r — o to ft e l c l g v r me t fx d a s t , c p ct o c o c n r lo h o a o e n n s,e t nto p n n - p a d S n. y xe fo e ig “ n Oo
d v lp n n Ya gz v rDet B s d o h eae h o e fs aile o o c e eo me ti n te Rie la. a e n te rltd te r so p ta c n mis,i as n lz st e s n fdfee c s i t lo a aye her ao so i r n e f
差 距 十 分 明 显 。
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简述地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一、研究对象:第一种看法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散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地区经济学,重申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
以胡佛为代表。
第二种看法主要对地区经济学研究内容的排列。
第三种看法是把地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互相关系的研究。
第四种看法以为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一样地区经济发展及其互相关系的决议性科学”。
二、研究内容:1、研究地区经济演变规律,特别是探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散布及发展变化规律。
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成立多长经济地区系统,在发挥各地域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正确的门路,3、研究地区经济增加、家产构造变换升级、地区政策和效应规律。
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改动规律,主要包含区际间的平衡与公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地区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地区差别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
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有关学科成就,达成地区经济研究方法和开辟地区经济研究领域。
6、引进外国地区经济学的研究成就和实践经验,增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沟通。
简述地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地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地区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看法,研究地区经济运转特点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亦称“空间经济学”。
它既是一门相对独立存在的又有其特别研究领域的学科,又是正在发展的新兴学科。
但因为中外很多学者各自研究的着眼点不一样,形成了很多不一样看法:1 / 3第一种看法,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第二种看法,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散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第三种看法,把地区经济学当作是研究某些特别领域的经济学。
第四种看法,把地区经济研究分为区内和区际两个层次。
第五种看法,从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第六种看法,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第七种看法,从研究特定地区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第八种看法,从地区经济决议效应的角度来界定地区经济学。
区域的概念_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式与学科体系
区域经济评论 2014.06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区域经济理论】区域的概念、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式与学科体系蔡 之 兵 张 可 云摘 要:目前,学界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存在对区域概念的内涵认识不统一、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过宽、相关学 者不重视基本概念的识别等三个方面的不足。
造成区域概念难以界定的原因主要有:行政区域概念的限制、区域 概念空间属性导致的学科交叉性以及区域经济学迅猛发展造成的混乱与学科基础不受重视。
明确界定区域概念 在构建区域经济学学术核心、形成区域经济学研究范式以及划定区域经济学学科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该问题理应引起学界重视并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区域概念;区域经济学;学科体系;研究范式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66(2014)06—0005—08 收稿日期:2014—07—17 作者简介:蔡之兵,男,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北京 100872)。
张可云,男,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DOI:10.14017/ki.2095-5766.2014.0030名里用“区域概念”、“区域内涵”、“区域界定”、“区 域定义”以及“区域含义”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发 现只有 4 篇相关文章,当用相同的关键词在摘要里 进行检索时,共得到 214 篇文章,其中对区域定义进 行探讨的只有 16 篇。
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学的相关 研究虽然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关注,涉及的领域也越 来越多,但是学界对于区域概念探讨较少,甚至很 多学者都采取了躲避的态度。
目前,对区域概念内 涵的认识仍然没有统一。
区域概念的模糊不清直 接影响了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定位与发展。
区 域科学在 20 世纪 70 年代迎来学科的巅峰期后,在 20 世纪 80 年代逐渐没落,而导致区域科学由盛转 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区域经济学远离了区域,同时 缺乏学术核心[11]。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
通过整合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框架,本文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动因、演化路径及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本文也关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挑战以及如何通过产业协同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章首先回顾了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议点。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梳理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理论框架。
接着,文章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文章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大小。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异质性影响。
文章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产业协同集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产业升级等,旨在通过产业协同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产业协同集聚的动因分析产业协同集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其动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资源共享是产业协同集聚的基础动因。
不同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有利于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劳动力市场等资源。
这种资源共享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
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协同集聚的关键因素。
在产业集聚的区域内,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频繁,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更加便捷。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专业课
区域经济学研究生专业课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的学科。
作为一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需要掌握的专业课程包括但不限于:
1. 区域经济学原理:这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区域经济发展:这门课程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动力和路径,以及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区域经济政策:这门课程主要介绍政府如何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
4.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等问题。
5. 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主要研究空间经济现象和空间经济关系,包括空间结构、空间过程和空间相互作用等。
6. 产业组织与政策:产业组织与政策是研究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的学科,主要涉及产业组织理论、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等方面。
7. 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对经济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以揭示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8.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研究如何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规划的学科,主要涉及区域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发展措施等方面。
9. 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制度、土地市场和地价等方面的学科,与区域经济学密切相关。
10. 世界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地理是研究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经济发展和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涉及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的背景下的经济发展和合作。
此外,作为一名区域经济学研究生,还需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编程、数据处理和可视化等方面的技能,以便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
的相关假设和结论早 已不能完全描述现代市场经济现象。首先 , 现代市场经济信息化 、 运输方式和销售 模式等大大影响着市场 , 世纪的古典 区位理论是不可能涉及这些因素的。其次 , 1 9 古典 区位论 自身的 不足之处也是束缚其发展 的主要原 因。 () 1 在古典区位理论下, 企业 只追求最小成本 或者最 大利 润。忽视消费者 的效用 , 不仅社会效应
环 境 虚无 的空 间点 线 面关 系 , 只是 静态 的空 间分 布和空 间联 系 , 基本 不 涉及 动态 分析 , 上去很 有 道理 , 看
收稿 日期 : 0 0—1 —2 21 1 3
作者 简介 : 柏银玲 , , 女 陕西大荔人 ,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 区域经济学 。
了不小的波动 , 源于两者之 间扑朔迷 离的关 系。两者到底是 不 同的学科 还是相互补充 的发展 , 这 或者是 同一 范
畴 的不 同研 究方法 , 对此学术界众说纷纭 。从理论根基 出发 , 着重分析 两者 的不 同之 处 , 望 了空 间经 济学 与 展
区域 经济学是 分是合。
关键词 :区位论 ;空间集聚 ;区域 经济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间经济学
西 安石油 学 ( 科版 大学 报 社 学) 会
幽曛
区域 经 济 学 与 空 间经 济 学 关 研 系 究
柏银 玲
( 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 院 , 陕西 西安 70 6 ) 10 9
摘
要: 区域 经济学 已发展为一 门被广 泛认 可的学科 , 空间经济学的兴起 , 区域 经济 学的发 展产 生 但是 使
农业 区位论 、 韦伯工业区位论 、 胡佛运输区位论 、 廖什市场区位论 、 帕兰德市场 区位论。 。 … 从 l 世纪中后叶就 已经有人注意到生产区位 , 8 并从不同的侧面来探讨区位问题 。但是区位被高度 抽象为平面距离的概念 , 只反映在运输成本上 , 这对企业 的区位选择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与实际的现实 经济却千差万别。即便如此 , 古典 区位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影响也不容动摇 , 许多现代学科都是以古典区 位论为理论基础 , 如国际贸易学 、 城市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等。如今时过境迁 , 古典区位论
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中国西北地区五省份的经验证据分析
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与区域经济差距———基于中国西北地区五省份的经验证据分析罗朋伟1,曹希广2,吉亚辉1(1.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兰州730070;2.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上海201620)摘要:以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基于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构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1996—2018年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特征,分析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
结果表明:西安、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和银川作为支撑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5个区域经济增长极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由东向西呈现单调递减的态势;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并不高,但整体呈现出缓慢增大的趋势;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具有较好的关联性,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是“等级森严”的,却拥有较高的网络效率;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同样具有较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发育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经济差距呈现为收敛态势。
关 键 词:城市经济联系;空间网络;区域经济差距;西北地区中图分类号:F127.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21)03?0037?06doi:10.3969/j.issn.10032363.2021.03.007收稿日期:2019-11-01;修回日期:2021-04-18作者简介:罗朋伟(1992-),男,河南鄢陵县人,硕士,主要从事空间经济和经济地理研究,(E mail)1432437520@qq.com。
通信作者:曹希广(1990-),男,山东潍坊市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E mail)caoxg199001@sina.com。
0 引言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无论是从国家(或地区)还是从区域的地理空间层次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均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特征。
正是由于经济力量运行的地理空间并非均质的,因此,集聚的速度和集聚的程度也会因地理尺度的不同而相异[1]。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区域经济学入门级名词内涵的探索(区域、地域、地区、空间和区位的区别与联系)
区域经济学入门级名词内涵的探索——区域、地域、地区、空间和区位的区别与联系区域经济学赵明区域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一种,其源头可以上溯至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以及经济地理学。
提到地理学,我们往往能联想到许多关于地域系统的名词;区域经济学虽然作为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结合的产物,一些基础性的名词概念与它们的地理学概念不尽相同。
本文就对这些入门级的区域经济学名词做一些简单探讨。
一、名词含义区位(location):区位在1886年被译为英文“location”。
关于区位,研究的目的不同,其涵义也有所不同。
“location”一词。
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situation or position in space)外,还有放置和为特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两重意思。
在传统区域经济学中,通常把区位理解为经济活动的场所。
也有人将其理解为确定某经济活动场所的行为,即:区位选择。
①区域(region)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的概念可以表述为: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②一般来说可区分为三个层面,即:一国内的经济区域;超越国家界限由几个国家构成的世界经济区域;几个国家部分地区共同构成的经济区域。
在大多数情况下,区域这一概念表明的是一国经济范围内划分的不同的经济区。
③地域(territory)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
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
地区(area)较大范围的地域,如: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大陆地区等。
空间(space)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体。
区别为自然空间和经济空间;其中经济空间强调的是空间资源被人类劳动开发利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开发利用还必须是社会所承认的。
经济空间代表了一种空间范围,是一定的要素禀赋及其作用的体现。
一定的经济空间并不等同于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
二、区别与联系①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65页②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③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第1页区位,乍一看和“位置”的意思差不多,而其英文对照单词location释义也有位置的意思。
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分异与融合
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分异与融合作者:曾凡喆刘天伟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04期摘要: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当中,存在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两大学科,此两种学科在经济学领域内研究较多的学科,且同属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具有相互关联的情况。
在空间经济学中,主要表达的是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选择与经营相关配置;在区域经济学中,主要表达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策略等。
本文主要研究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分异与融合,希望有助于此两种学科的交流与发展。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4-000466-01引言由于经济学研究范畴较大,包括多种分类,因此在进行经济学相关研究时,专家学者会将经济学分为一些细致的部分进行分析,如空间经济、区域经济等。
从经济学研究范畴将,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同属于经济学大范围,并且其主要研究思路都在于空间以及地域经济的发展,是同一类学科研究,但空间经济与区域经济仍存在较多不同之处,其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等都存在差异。
因此,对于此类既存在不同又一脉相承的学科进行研究,可以促进彼此的发展。
一、空间与区域的关系空间是一个较大的范畴,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其对于空间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在经济学范畴中,空间经济学认为空间是经济活动的具体区域,空间经济学是研究有关于经济发展空间以及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进行的程度等情况。
但在实际空间内涵中,空间指的是地理范围内的空间,是将不同地域根据其地域性质、存在方式等情况划分为各个空间,从各个空间以及整体空间进行学科讲述。
在经济学范畴中,空间主要指的是经济活动空间,是在划分后的一定地域空间基础上,进行的与经济相关的活动及事务的情况,作为经济空间,其与地域空间的不同之处是主要与经济活动相关,对其他性质的活动情况了解减弱,是一种有关于经济元素按照不同的配置及要求进行相关联的经济范围。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第八章大都市圈经济空间地域结构
二、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的作用方式:城市流
• 4.资金流 • 资金流动的作用不仅取决于资金流的量,而且取决于
会实体。 • 2.大都市圈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区域。 • 3.大都市圈运行的基础就是拥有健全的基础设施网络 • 4.大都市圈在空间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圈层结构,这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和特征
•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 • 大都市圈是指城市发挥其机能时与周边地区所形成的
种种密切联系所波及的空间范围,以一个或多个中心 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交通联系为依托,吸引和辐射周 边区域,是一个超越城市行政地域、景观地域的功能 地域概念。
一、大都市圈的概念和特征
• (二)大都市圈的特征 • 1.大都市圈是一个具有密切职能联系的经济实体和社
城市经济空间发展中的主要联系
联系类型 自然联系 经济联系 人口运动联系 社会相互作用联系
服务传输联系
政治、行政和组织联系
联系要素
道路网络河流和水运交通网络铁路网络 生态的相互依赖
市场类型原料和中间产品流资本流生产 的前向、后向和侧向联系消费和购物类
型收入流部门和区域间的商品流
暂时和永久的迁移工作旅行
(一)经济联系作用量分析法
• 3.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量 • 经济联系量,或称作空间交互作用量,是用来衡量城市
域际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既能反映经济中心 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能力,也能够反映周围地区对 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 • 区域经济联系量有绝对经济联系量和相对经济联系量 之分。 • 绝对经济联系量是指某经济中心对某低级经济中心辐 射能力或潜在的联系强度大小;相对经济联系量是在 绝对经济联系量的基础上,结合低级经济中心本身的 接收能力,并比较其在区域内所有同级经济中心中条 件的相对优劣来确定的。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空间均质假设不完全符合现实生活,且前提与理论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区域经济学认为,城市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有三点:比较利益、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但是这三者都与均质假设存在内在的逻辑冲突。
第一,如果地区之间存在比较利益,那么均质假设就不能成立。
比较利益存在表明区域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差异,从而各自选择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在均质化假设下,人们的生产效率、能力、技术和资源条件完全相同,劳动分工优势不复存在,没有专业化分工就不可能产生比较利益。
第二,如果均质假设成立,说明投入与产出呈线性关系,那么就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
如果产出与投入规模无关,产业集中不但不能带来好处,只会通过竞争引起地价上涨,这样就不会产生城市了。
第三,集聚经济的形成原因是用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来解释的,但是在均质化假设下,就不存在经济的外部性。
因为在均质条件下无法解决上述问题,这就需要重置这一假设。
非均质空间假设是指在不平坦空间上经济要素的非均匀分布。
不同的空间区位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不同区位的要素禀赋差异必然造成不完全的要素市场结构,生产要素的市场结构就不再是完全竞争。
但是区域经济学在非均质空间的研究中,对初始条件的非均质没有较多涉及,而只是假设在抽象平原上由经济活动积累而成的非均质空间。
在空间经济学研究中,由于研究的是稳定空间下经济活动的变化,因此必须考虑初始空间的地理特征和自然要素分布,所以研究者在空间的基础上引入地理变量分析在时间序列上的经济变迁。
就是在均质空间与非均质空间的偏向性不同,二者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路径。
在对空间理解的不同偏向下,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各自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假设框架下。
第一,区域经济学分析是建立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的理论前提上;而空间经济学是建立在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的理论前提上。
二者分别基于完全不同的理论前提各自展开分析研究。
第二,由于区域经济学不能很好的解释城市的产生,所以它将城市看成事先存在的,研究现有的区域经济系统的运行状态、产业结构与可持续发展前景。
第一讲 经济学中的空间与空间经济学
第一讲经济学中的空间与空间经济学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又称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其标志是克鲁格曼1991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一文。
新经济地理学主要是基于规模收益递增和垄断竞争的框架(D-S框架),用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解释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生产的空间集中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的分析探讨经济增长规律与途径。
根据马丁的观点,“新经济地理学”包括两个重要主题,即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
1.1 经济活动的空间特征及主流经济分析中的空间缺失一、现实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人口、财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是普遍的现象。
经济活动的分布和经济发展并非是新古典“平滑经济”所描述的那样——呈现出连续性和单调性,而是呈现出非连续性和突发性,表现出明显的“块状”特征,换句话说,从空间上看,现实经济不是“平滑经济”,而是“块状经济”。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经济活动和经济景观集聚的集中表现形式。
以我国的浙江省为例,“块状经济”分布于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图上形成块状明显、色彩斑斓的“经济马赛克”。
永康的五金、诸暨的珍珠、温州的皮鞋、嵊州的领带、义乌的小商品……100多个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撑起了浙江经济强省地位。
2006年,大唐(一个乡镇)袜业占全国产量的65%、全球产量的35%;三都贡缎占到全国产量的80%、非洲市场的95%;山下湖淡水珍珠及珍珠制品产量占全国80%;店口管件占全国产量的70%。
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非均匀分布的另一个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活动水平的巨大差距。
从历史上看,这种区域差距古已有之;从现实中看,这种差距普遍存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还是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一现象。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冲突吗——一个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
基础之上 , 从动态角度来分析 , 效率与公平并不必然完全冲突。如下文所述 , 在 区域经济一 体化第 1阶段 , 区域经 济一体化并不会扩大 区域经济差异 ; 只有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第 Ⅱ阶段 ,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提 高经济效率 的同时会 扩大 区域经济差异 ; 在 区域经济一体化第 Ⅲ阶段 , 即 区域 经济一体 化超过某 一临界值后 , 贸易 自由度的增加 会缩 小 区域经济差异 , 这等价于边缘区的再工业 化过程 ; 最后 , 在 区域经济完全一体化时会出现区域经济公平 的收敛
和中西部地 区经济“ 塌陷” ( 安虎森和吴 艳红 , 2 0 1 0 ) 。这种地区间经济发 展不平衡现象 已引起 了 中国决 策层 的
高度关注 , 早在 1 9 9 5年 中央制定 的《 中共 中央关于制定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九五” 计划和 2 0 1 0年远景 目标 的建 议》 时, 政府就 已将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主要 目标之一。对于如何 解决 中国区域经济发 展不平 衡问题 , 国内学 者提 出了诸多见解 , 但其分析理论基础大多 以新 古典经济学规模 经济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设 为基本 出发点 , 其研究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5—0 4
作者简介 : 佘时飞 ( 1 9 7 1 一) , 男, 湖南岳阳人 , 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经贸学 院讲师 , 经济学硕士 , 主要研究方面为宏 观经济学与 区域经济学。
①本 文用 贸易 自由度大小衡量 区域经济一体 化程度 。
《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2 0 1 3年第 4期 总第 1 6 5期
■l 0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
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基于长江三角洲的案例分析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日益受到关注。
空间外溢效应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显著。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空间外溢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案例分析,深入探究空间外溢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以期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简要介绍空间外溢效应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理论背景。
接着,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分析该地区空间外溢效应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相关数据和统计方法,实证分析空间外溢效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该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趋势。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空间外溢现象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空间外溢,指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和互动,对邻近地区产生非直接的影响。
这种现象在地理位置相邻、经济联系紧密的区域尤为明显,如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成熟的区域之一,其内部城市间的经济联系紧密,空间外溢效应显著。
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看,这有助于深化对空间外溢效应的理解,揭示其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丰富和完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层面看,这有助于指导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其他类似区域的经济发展策略制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外溢现象,探讨其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关系,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这不仅有助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对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空间经济、区域经济和新经济地理学科体系梳理
空 间 经济 学是 有 关 资源 禀赋 的空 间配 置 以及 经济 活 动 区位 问题 的学科 , 区位 理 论 的演化 有 着很 长 其 的历史 , 为经 济学 理论体 系 的发展 做 出 了令 人 瞩 目的贡献 。
1 . 空 间经济 学 的理论 基础 1
究一 般均衡 区位理论 。他 从需 求 出发 , 为最 佳 区位不 是 费用最 小点 , 不是 收入 最大 点 , 认 也 而是 收人 和费
用差 的最大点 , 即利润最 大化点 。
区位 理论新 进展 : 0 自2 世纪 6 年代起 , 0 区位 理论进 入高速 发展 的时期 , 并普 及 到区域科 学和经 济学 的
空 间 经 济 学研 究 的是 关 于资 源 在 空 间的 配 置 和 经 济 活动 的空 间 区位 问 题 , 区位 理 论 自然成 了它 的 理 论 基础 和来 源 。 1。以农 业 区位论 和工业 区位 论 为代 表 的 古典 区位论 以供 给不 受 市场 需 求 约束 的完 全 4 。 竞 争 市 场 结构 为基 础 , 利用 静 态 的局 部 均 衡 分 析 方法 , 究 单 个 企业 成 本 最 小 化 的最 优 区位决 策 ; 中 研 以
2 1 年 01
口集 聚 和其 他工 业 区位 问题 进行 了综合 分析 , 10 年 出版 了著 名 的《 于 99 工业 区位 论》 。韦伯 是第一 个 系统 地建 立工业 区位论体 系的经济 学者 , 的 区位论 是经济 区位论 的重要基 石之 一 。 他 新 古典 区位 理论 : 新古典 区位论 是对 古典 区位论 的假定条 件不 断放宽 , 使其 能在 一般 的条件下 较为准 确地 解释经 济现 实 , 好地 指导 区域 经济 活动 的过 程 。新 古 典 区位论 主要 有 中心地 理论 和最 大化 区位理 更 论 。中心地理论 主要用 于研 究 区域 中城市 的数量 和规模 , 由克里 斯泰勒 于 13 年 出版 了《 国南 部的 中心 93 德 地 区》 书 中提 出 。该 书 的出版标志 着 区位 的成本 决定 论 向利 润决定 论 的转变 。在克 里斯泰 勒之后 , 一 廖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
摘要: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区域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区域经济学已经被高度的关注和认可,但是,伴随着空间经济学的兴起,让这二者的关系如何界定已经成为了很多人议论焦点,非常难以界定。
这两者是相同的学科还是不相同的学科,或者说两者是互补的,对此,学术界也是议论纷纷。
就理论根基来说,这两个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展望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血是分还是合。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空间集聚区位论
一、根源
就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来说,两者都几乎是起源于同一时期。
也的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
而区域经济学则是建立在区位理论的基础上的,在早期的研究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在考察企业的选址,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企业的布局来减少生产成本,节约运输资金。
尽管在区位理论已经有了很长的一段历史,发展了大概有三四十年,但是到了上世纪末期,西方的很多著名经济学家就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概括,正是在这个基础上,空间经济学得以兴起。
在这个时期,世界经济也面临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只有发展起了空间经济,才能不断的缩小环境差异带来
的影响。
此外,空间问题如何在这一阶段被经济学给削弱了,也是很多学者研究的重点,这事实上还是和空间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在空间维度上,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还是有一些矛盾的,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空间本身带有复杂性。
如果是将空间因素带到经济中去分析,那么最先面对的就是空间的发杂性,比如,不同空间存在的地理特征,各个要素之间的影响,而这些要素是很难在模型中表现出来的;(2)空间维度较为固定。
在经济行为中,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整和改善的,结合时间维度,可以进行阶段性分析,比如采取长期、短期、点的分析模式。
而在空间维度方面,则十分难以改变,非常难以拆分。
即便是进行了拆分,那么也存在一个问题,怎样拆分,拆分采取什么样的标准,这些都非常难以把握;(3)时间的不确定性和空间的相对固定。
在同一空间内,时间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在空间的基础上,资源配置就需要面对时间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是,在时间的基础上,进行资源配置时,空间维度是十分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模型是十分具有意义的。
二、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区别
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是出自同一个理论,这二者之间有着难以切割的关系。
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是为了揭示一个区域内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总体趋势,只是给自
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重点各不相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完全不一样。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有下面的两个原因造成的。
(1)对空间的假设不同。
对于空间问题的处理,是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最本质上的最大区别。
区域经济学更重视空间问题本身的不确定性,针对要素分布和地理特征这两个因素,通常将空间氛围非均质和均值。
在进行空间均值的假设过程中,必须将地理和地貌特征都模糊掉。
(2)区域经济学在处理要素分布的过程中,采取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技术,将要素全部均匀的分布在空间中去,进而避免因为要素密度的不同而带来不必要的技术障碍。
事实上,均值空间假设的是一块平原,其中都没有起伏,也就没有了地理特征,要素这时也就是均等的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只需要考虑距离给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将空间问题进行弱化了。
三、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关系发展趋势
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在对区位的认识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时对经济聚集的认识也不同,但是,这二者之间虽然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但是依然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其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1)经济学家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依然是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共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区域经济学在诸多的领域都有所涉及。
正是因为概念的不清晰,才造成了当前人们对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因为诸多的研究人员所研究的内容完
全不一样。
(2)未来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是合还是分,主要还是看二者区别的因素是否能达到统一。
上文分析了造成区别的主要因素,从空间的角度来说,空间对均质进行了区分,但是,经济空间到底是属于哪一类依然没有定论。
二者只是简单的强调了空间的一种属性,对于解决所有的问题时根本不可能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下,中国的区域经济取得了伟大成就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学和空间经济的研究人员带来了更多的遐想空间,二者虽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在研究时各自都有属于自身的途径,但是,从未来的角度来说,二者始终会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的,只有结合在一起了,才了科学有效的对区域经济现象进行详细分析。
同时,空间经济学的复兴让区域经济学研究者更为高兴,因为这给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模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者区域经济理论的向前发展,从本质上来说,这二者的研究方向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在研究区域经济情况,至于其中的称谓实际上无关痛痒。
参考文献:
[1]柏银玲.区域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关系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43-48.
[2]陈祖华.试论经济空间研究的层次性--以空间经济学
和区域经济学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1:90-93.
[3]高丽娜,蒋伏心.空间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分异与融合[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50-55.
[4]刘嘉汉.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