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解读古代中国的经济

合集下载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是我们了解祖国历史的关键所在。

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文明成就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别探讨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以便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农耕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阶段。

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首先,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日趋成熟。

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包括农具的改良、灌溉系统的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

这些技术的提高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其次,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形态多样化。

在古代中国,除了主要的粮食作物外,还发展了茶叶、蚕桑等产业,丰富了农业经济的内涵。

最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还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农产品的交流和贸易推动了贸易城市的形成,并促使商业经济的崛起。

二、古代中国的文化古代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明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将通过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提倡仁爱和礼节的观念。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这一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

佛教注重解脱人间痛苦,提倡坚持好心忍耐。

佛教的入世主义和出世主义观念,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文化还表现在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多个方面。

古代中国的音乐包括宫廷乐、民间音乐等,这些音乐形式在传承和发展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古代中国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主题,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追求。

古代中国的建筑以宫殿、寺庙为代表,这些建筑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标解读课程标准素养达标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1.时空观念:掌握明中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等内容。

2.史料实证:根据具体史料,探究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等内容。

3.历史解释: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随着欧洲传教士来华,出现了“中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4.唯物史观:明清时期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

5.家国情怀: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思想活跃,使社会价值取向和文化倾向发生了巨大变化时空定位自主预习·必备知识知识点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教材清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1)高产粮食作物①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商业货币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商帮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史料阅读(教材P84)阅读史料,从中你可以得知哪些经商特点?名师点拨外出经商时间长;大贾资本多,人员多;没有私心杂念,一心为商等。

二、局限1.经济: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知点研析研微点易错点拨1.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模式受到冲击,但不能据此说明中国的农业发展衰落。

2.江南地区曾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供应区,但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况。

这是由于当时江南地区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这并不意味着当地农业衰落。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结合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当时的世界形势,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2.结合陆王心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3.结合明清时期的科技、小说与戏曲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增加文化自信。

知识点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类别表现农业①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

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明朝后期,南方一些地区在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商业①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②商帮出现: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③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知识点二思想领域的变化1.陆王心学(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核心:“致良知”。

(3)内容①“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②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③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④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离经叛道的李贽(1)内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2)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马克思原理作业唯物史观分析我国经济制度

马克思原理作业唯物史观分析我国经济制度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必然性姓名学号学院班级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必然性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有其科学依据的,也有着顺应生产力客观发展水平的必要性。

基本上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先协调和适应,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促进了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衣食住行等各种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具体来说,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行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规定的,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质是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的,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二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历史上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建国开始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

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对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认识

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对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认识

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对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
认识
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我国古代民族交融是一个历史过程中的现象。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的,而经
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古代,我国古代民族交融主要发
生在经济基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民族间的交往中。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在古
代社会,农业是经济的基础,农民是社会生产的主体。

各个民族的农
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交往,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农民之间种植技术的交流以及农田灌溉体系的发展,都反映了不同民
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此外,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经常发生民族迁徙和军事征战,使得
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文化交流得以发生。

例如,历史上的丝绸之
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各个民族在贸易、宗教、艺术等方
面相互交流和融合。

古代中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统一
的政权保障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和平和稳定,为各个民族的交流提供了
条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政治文化交流
更加频繁,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更加紧密。

总之,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我国古代民族交融是在经济基础的
变革和民族间交往中产生的。

经济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不同民族之间
的交流日益频繁,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边疆地区的征战也促进了
民族交融。

这种交融和融合不仅影响了我国历史的发展,也为今天的
中国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教案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表现;教学难点:儒学的复兴。

课标要求:1.了解两宋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发展,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了解宋代理学和科技等史实,认识文化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核心素养:【时空观念】通过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路线,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的学习,从时空观念出发,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地域性特点;【唯物史观】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城市的新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史料,实证宋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文化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理解其文化产生的时代特征;【历史解释】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繁盛;【家国情怀】分析辽宋夏金元社会变化,认识当时我国经济与社会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增强对中华文明成就的自豪感,理解民族融合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钱穆在《国史大纲》的一段话“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代内部之积贫难疗。

”再结合之前第9课所学内容,宋代确实给我们留下了积贫积弱的印象。

但是当翻开第11课,宋代又给我们带了完全不同的感觉,它可能“弱”,但一点也不“贫”,甚至还很繁荣、发达、开放、包容,完全称的上是中国古代最文明的时代。

下面我们将从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科技五个方面来领略一下不一样的宋朝。

一、经济的发展(一)农业的发展:自主梳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作用。

1.表现:(1)耕种制度:宋朝时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2)经济结构: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茶树、甘蔗和棉花)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客观上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3)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线索三 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 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 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 古代经济政策 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 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 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
(4)影响: 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 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②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 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 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 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 政治交流。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 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 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 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 资本。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 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 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⑥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2021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案:模块2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2021届新高考历史复习学案:模块2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6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商业状况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客观环境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环境政治条件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而且政策具有连续性。

历代统治者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等科技条件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历法的进步、科技著作的颁布、外国先进技术的引入等,成为经济恢复发展的科技条件内外交流国内各民族、各地区间的交流、相互学习,中外交往的加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群众条件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

(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是国富力强的标志。

(3)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4)农业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东汉及其后的魏晋南北朝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

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

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上-第四单元-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新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上-第四单元-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清朝
康熙
传教士帮助清廷 绘制全国地图
乾隆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特征: ①总结性著作多 ②多集中于实用科技 ③西方近代科技传播
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科技
1.特点 (1)重经验: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 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 (2)重综合: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 然。 (3)重实用: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进行整理,作 出理论概括和分析。 (4)重农业: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
昆曲
长期流行
京剧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探究】明清时期小说得以繁荣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形成了广大读者群。 2.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3.社会识字率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4.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 5.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范金民 《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 材料三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 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 的三倍。
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长;高产作物引进;经济作物繁多; 生产区域化;产品商品化;多种经营兴盛
(2)经济结构因素: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 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 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3)思想观念因素: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对工商业采取压制 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2022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2022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二经济成长历程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对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源流、对外贸易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此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备考指导素养目标把握一个特征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营模式(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掌握两个阶段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2)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中国古代金属冶炼技术、纺织技术和陶瓷技术的发展(3)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享誉海内外的原因,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历史价值观把握三个趋势从春秋战国到唐宋时期铁犁牛耕技术日趋成熟;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掌握三个行业冶金业、纺织业、制瓷业是古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了解三种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发展认识一种现象明朝中后期在民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知识排查教材深化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耕作技术——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刀耕火种”:在原始山林中,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学案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学案人民版必修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1)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提出(1)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为古代历朝所奉行。

(2)《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特别强调了其安定人心的作用。

4.表现(1)汉代①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②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

(2)唐代:继续执行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

(3)宋代:商人在社会上遭受鄙视,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的现象开始转变。

5.影响(1)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2)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1.表现(1)秦朝①统一度量衡,为工商业的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

②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

(2)汉朝①汉初抑商,商人的赋税加倍。

②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利润为国家所有。

(3)唐朝: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交易时间受限。

(4)对于私营工商业,古代王朝通常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

2.影响束缚了商业的自由发展,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导致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知识点三“海禁”政策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1)明朝对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严加禁阻。

(2)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3)明代及清代的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

这种“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

3.影响(1)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2)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1.背景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

2.表现(1)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与前代比较,有了明显的变化。

历史七年级优质课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历史七年级优质课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历史七年级优质课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农业、手工业等。

通过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业发展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气候、土地和农业技术。

农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繁荣。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社会中,农民是最基本的生产力,他们通过种植粮食和养殖牲畜来维持生计。

农业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社会的人口得以增加,农业产量的增加也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物资供应。

通过农业发展,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除了农业,古代中国的经济还受到手工业的影响。

手工业作为农业之外的重要经济形态,对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包括纺织、陶瓷、铁器等各个领域。

通过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提升,手工业也成为古代中国人民重要的就业形式之一。

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古代中国的贸易发展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贸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贸易形式主要包括内地贸易和海上贸易。

由于古代中国庞大的国土面积和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通过贸易,不同地区的资源得以互通有无,经济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和扩张。

古代中国的贸易还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促进了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和合作。

四、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与经济管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中,税收制度和经济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税收制度主要包括田赋和商税等。

通过对生产资料和商业经营的收取税赋,古代中国的政府得以筹集财政收入,维持国家的资金运作。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教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教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教案【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商业贸易的条件和商业发展的影响。

2.时空观念:认识古代的商业贸易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探究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

4.历史解释:认识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5.家国情怀:认识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及其影响,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难点: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商业贸易中的作用【教学方法】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提前完成导学案。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课讲授: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材料1:“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材料2: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1.商业贸易的起源(1)含义: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是商品交换的表现形式。

(2)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3)条件:社会分工、产品剩余及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交换。

2.古代中国的国内贸易商族人的祖先契被封到商这个地方。

契的第六世后代王亥聪明多谋。

他把牛训练得既能驮货物又能拉车,驾着牛车沿着黄河北岸到各部落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称呼的由来。

——《中国商邦》材料1:“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材料2:“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

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越王勾践甚至“除道郊迎,身御至舍。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私营手工业;周王室衰微,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诸侯为增强国力重视经济发展;成功商人的示范作用。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时空概览知识主线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

素养对接第12讲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课题一田园风情——发达的古代农业必备知识·自主排查梳理助学助记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农业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粟的国家。

(2)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木制的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已经懂得,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4.主要农作物: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5.地位: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的基础。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3)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第1课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刀耕火种(1)时间:距今一万多年以前。

(2)工具:石制和木制工具。

2.耜耕阶段(1)时间:距今八九千年前。

(2)生产工具:耒耜、石锄和石犁。

(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和耜耕,都实行集体耕作。

(4)评价①积极:提高了工效,从而取得较好的收成。

②局限:地力仍很有限,人们经常迁徙流动,生活非常艰苦。

3.青铜农具(1)时间:夏、商时期。

(2)作用:耕作技术有了提高,田地已可连续耕作。

4.铁犁牛耕(1)铁农具出现:春秋时期。

(2)形成:战国时期。

(3)特征①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相结合。

②施肥与灌溉有新的发展。

③水利设施日益完善: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等,还发明了桔槔。

(4)意义①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

②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的发展变化知识点二土地制度的演变1.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原始公社时期。

2.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商周时期。

(1)演化:存在于商朝,完备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时期。

(2)特征①井田中间部分为公田,奴隶主贵族役使庶民和奴隶集体耕作,收获物全部归奴隶主贵族所有。

②私田是劳动者的份地,是以无偿为奴隶主贵族耕种公田为条件的,并须缴纳一定数量的贡物和赋税。

3.封建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开始。

(1)确立:各国普遍实行变法和改革,将所有土地全部实行按亩征税,并允许自由买卖。

(2)影响①剥削发生变化:耕田者获得了保留部分产品的权利。

②阶级属性发生变化:土地的占有者变成封建地主,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则变成封建农民。

(3)地位①从战国时期开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

②地主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处于支配地位,农民处于被剥削压迫地位。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过程史料一澄海山中有輋(畲族)户……其人耕无犁锄,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

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耨。

高中历史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

高中历史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程标准: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课标解读:1.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2.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辽宋夏金元时期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结合辽宋夏金元时期科举制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当时社会的变化。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宋朝农业发展的表现(1)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2)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3)棉花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

(4)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2.手工业发展的表现(1)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

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2)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3)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4)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问题探究1:南北方是如何划分的?提示:南北方的分界线是以秦岭—淮河这道天然界线,以南称为南方,以北称为北方,大致把我国领土分成南北两半。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1.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发展。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3.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导致货币需求量剧增。

北宋开始出现纸币。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4.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5.城市的兴盛引人注目。

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临安到元朝改称杭州,仍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学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程标准学法指导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对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作出历史解释。

2.通过史料了解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其思想是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3.了解明清时期的小说和戏曲,分析明清时期科技著作的特点,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领域①明朝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____________输入中国。

其中高产粮食作物________、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________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________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2)手工业领域: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____________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3)商业领域①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________的集聚。

②商人群体出现: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________和山西的晋商。

③出现新型工商业市镇: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________,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________的核心。

2.经济发展的局限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________还占据压倒优势。

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________。

启思助学1.【生活情境】外来农作物的传入阅读教材《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指出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状况,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及影响。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第06单元提升课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教版)第06单元提升课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2.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古代商业总体趋势在不断发展,但速度比较缓慢。

市场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

4.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后两个政策在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一、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方面特点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小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结构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1.(2018·孝义模拟)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

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 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解析:选A根据材料“‘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江西赣州”,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故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位,故D 项错误。

二、宋朝的商业革命和西方的商业革命的不同1.从发展水平看,宋朝的商业革命仍然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西方的商业革命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二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含解析)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命题分析1.选择题集中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及明清时期,非选择题一般出自唐宋或明清。

2.侧重考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突出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关注民生问题的试题有增加趋势,与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相关主题切合度日益明显。

•备考建议1.准确把握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2.从民生发展与国家进步两个角度分析把握农工商发展及政策。

3.关注新课标核心素养、知识与本专题知识的结合。

古代艸q经济的展本结构与挣点«•糊止|农业和家庭乎1】业制驚合、"给"宦A^^il衣水主义洌恤也岀现伽両|淸虛的件建第5讲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一)发展脉络。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铁犁牛耕。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精耕细作的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发展概况。

④耕作制度:年熟为主(3)魏晋南北朝①耕作技术:北方和南方分别形成耕耙耱技术和耕耙技术。

②农业灌溉:曹魏改进的翻车用于灌溉(4)隋唐时期①铁犁牛耕技术: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成熟的标志)。

②农业灌溉:唐朝创制筒车(解放人力)(5 )宋元时期江南逐步形成稻麦轮作的年两熟制(6 )明清时期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识记导图]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巩固自查]结合下图分析,中国古代铁犁牛耕的演进呈现什么特点?答案: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 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 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巩固自查]观察下图,概括我国古代的人口状况。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中国吉曲人口itiiL击蠢aj答案:整体上中国古代人口呈增加趋势,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呈现“南增北减”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解读古代中国的经济1[2017全国卷Ⅲ,26,4分]

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
20以下2417.3%
20—13010374.1%
131—300107.2%
300以上2 1.4%
小计139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由材料可知,占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和比例较高,说明当时小块土地拥有者较多,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

由材料可知土地规模在300亩以上的户数和比例最少,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项错误;根据材料推不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只反映了土地占有规模,无法得出农业生产效率的相关信息,D项排除。

A
第1页共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