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
(正常人摄入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食物而引起的非传染性急性、 亚急性疾病)
2、发病特征(特点):
1)潜伏期短,发病突然; 2)病人有类似的临床表现; 3)发病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关系; 4)病人对健康人无传染性
3、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 1)发病的季节性
与食物中毒种类有关,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5-10月, 化学性食物中毒全年均可发 2)发病的地区性 多数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地区性 3)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种类 动物性食物为主,肉类占50% 4)食物中毒病因 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最常见,其次是化学性食物中毒,然 后是有毒动植物 5)食物中毒发生场所 集体食堂发生食物中毒最多,其次是餐饮单位
制定食品管理人员和加工人员培训方案,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 卫生知识,防止疾病传播;
2、进行广泛的食品卫生宣教,提高消费者自我保健意 识,减少家庭传播食源性疾病的机会。
二 、食物中毒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1、概念:摄入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
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
七、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疗:
1、首先应迅速阻止吸收排出毒物:催吐,洗胃 2、对症治疗:治疗腹痛腹泻,纠正电解质平衡,抢救循环衰 竭呼吸衰竭。 3、特殊治疗:抗生素、多价抗毒素血清(肉毒中毒)
八、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原则: 1、防止污染
在食品贮藏、运输、加工、烹调、销售过程中,防止污染。
2、防止病原体繁殖及毒素的形成
主要是谷禾镰刀菌感染了麦子所致,在气温1624℃、湿度85%时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霉变的病 麦颜色灰暗带红,谷皮皱缩,并有胚芽发红等特征。
引起中毒的毒素为赤霉病麦毒素,主要有雪腐镰刀 菌烯醇、镰刀菌烯酮-X、T2毒素,主要毒性作用为引 起呕吐。
2、流行病学特征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1、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2、好发季节:夏秋季 3、好发食品:动物性食品为主,如肉鱼奶蛋及制品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三个环节) 1、食品被致病性细菌污染 2、贮藏方式不当使微生物大量繁殖并产毒 3、烹调方式不当:食用前未加热或加热不彻底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机制
1、感染型:病原菌靠其侵袭力附着在肠黏膜或侵袭入黏
膜下层,引起黏膜充血、白细胞侵润、水肿、渗出等炎症变化。 病原菌侵袭入黏膜固有层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或杀灭,释放内 毒素,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
2、毒素型:细菌外毒素刺激肠上皮细胞,激活腺苷酸环
化酶,使cAMP升高,激活有关酶系统,改变细胞分泌功能, Cl-分泌亢进,抑制肠上皮细胞对Na+和水的吸收,导致腹泻。 同时特异性作用一定靶器官引起相应症状。
3、混合型:活菌与毒素同时作用。
四、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
1、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2、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3、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4、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5、李斯特菌食物中毒 7、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 8、空肠弯曲杆菌食物中毒 9、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
六、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原则:
1、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季节 中毒食物)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诊断(细菌学、血清学和毒素检验) 对于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细菌学检验的食物中毒,则按 GB1438-94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执行,由3 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得出结论。
食品生产企业、副食品商店、集体食堂、食品销售网点均应 配制冷藏设备,低温贮藏食品;生熟食品分开保存,防止交 叉污染;加工后的熟食品要尽快食用。
3、杀灭细菌及破坏毒素
食品加热必须达到有效温度;烹调后的食品长时间放置后应 再次加热后才能食用。
第三节 真菌毒素及霉变食品的中毒
一、赤霉病麦食物中毒
1、病原及中毒机制
第三章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第一节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一、食源性疾病 WHO:通过摄食进入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所引起
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三个基本要素:
1)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 2)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物质; 3)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食物中毒: 食物(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或误食
人体
食物中毒(急性、亚急性非传染性疾病)
共同点:食物、有毒有害物质、急性临床表现 (中毒或感染)。
区别:
名词出现 范围 因果关系
食物中毒
早 小 明确
食源性疾病
晚 大 不明确
食物中毒不包括以下食源性疾病:食源性肠道传染 病、人畜共患疾病、寄生虫病、食物过敏和暴饮暴食所 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等;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 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致突变、 致畸、致癌)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4、食物中毒分类
细菌中毒感染:沙门、Leabharlann Baidu形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毒素中毒:葡萄、肉毒
混合型:副溶血
有毒动物
食物中毒
有毒食物中毒 有毒植物
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食物中毒:赤霉病麦
化学性食物中毒:亚硝酸盐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食源性疾病: 食物(各种致病因子)
人体 食源性疾病 (感染性质/中毒性质)
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因素: 1、病原物质对食物的污染 2、病原物质在食物中增殖 3、病原物质在食物中残存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1、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各级行政部门应根据《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
食品生产企业应执行良好生产规范(GMP),对食品的生产、加 工、制作、贮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环节进 行分析,建立HACCP管理体系。
(一)生物性病原物
1、细菌及其毒素
2、病毒
3、真菌及其毒素
4、寄生虫
5、天然毒素和食物在贮存过程中产生毒素
(二)化学性病原物
(三)放射性病原物
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1、食物中毒
2、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3、食源性寄生虫病
4、其他: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
炎、酒精中毒
广义的食源性疾病,还应包括由营养不合理所造成的某些慢 性疾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等),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等。 即凡是与摄食有关的疾病。
(正常人摄入正常数量可食状态的食物而引起的非传染性急性、 亚急性疾病)
2、发病特征(特点):
1)潜伏期短,发病突然; 2)病人有类似的临床表现; 3)发病者均与某种食物有明确的关系; 4)病人对健康人无传染性
3、食物中毒的流行特点 1)发病的季节性
与食物中毒种类有关,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5-10月, 化学性食物中毒全年均可发 2)发病的地区性 多数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地区性 3)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种类 动物性食物为主,肉类占50% 4)食物中毒病因 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最常见,其次是化学性食物中毒,然 后是有毒动植物 5)食物中毒发生场所 集体食堂发生食物中毒最多,其次是餐饮单位
制定食品管理人员和加工人员培训方案,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 卫生知识,防止疾病传播;
2、进行广泛的食品卫生宣教,提高消费者自我保健意 识,减少家庭传播食源性疾病的机会。
二 、食物中毒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1、概念:摄入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
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
七、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治疗:
1、首先应迅速阻止吸收排出毒物:催吐,洗胃 2、对症治疗:治疗腹痛腹泻,纠正电解质平衡,抢救循环衰 竭呼吸衰竭。 3、特殊治疗:抗生素、多价抗毒素血清(肉毒中毒)
八、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原则: 1、防止污染
在食品贮藏、运输、加工、烹调、销售过程中,防止污染。
2、防止病原体繁殖及毒素的形成
主要是谷禾镰刀菌感染了麦子所致,在气温1624℃、湿度85%时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霉变的病 麦颜色灰暗带红,谷皮皱缩,并有胚芽发红等特征。
引起中毒的毒素为赤霉病麦毒素,主要有雪腐镰刀 菌烯醇、镰刀菌烯酮-X、T2毒素,主要毒性作用为引 起呕吐。
2、流行病学特征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 1、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2、好发季节:夏秋季 3、好发食品:动物性食品为主,如肉鱼奶蛋及制品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三个环节) 1、食品被致病性细菌污染 2、贮藏方式不当使微生物大量繁殖并产毒 3、烹调方式不当:食用前未加热或加热不彻底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的机制
1、感染型:病原菌靠其侵袭力附着在肠黏膜或侵袭入黏
膜下层,引起黏膜充血、白细胞侵润、水肿、渗出等炎症变化。 病原菌侵袭入黏膜固有层后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或杀灭,释放内 毒素,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升高。
2、毒素型:细菌外毒素刺激肠上皮细胞,激活腺苷酸环
化酶,使cAMP升高,激活有关酶系统,改变细胞分泌功能, Cl-分泌亢进,抑制肠上皮细胞对Na+和水的吸收,导致腹泻。 同时特异性作用一定靶器官引起相应症状。
3、混合型:活菌与毒素同时作用。
四、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
1、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2、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3、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4、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5、李斯特菌食物中毒 7、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 8、空肠弯曲杆菌食物中毒 9、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
六、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原则:
1、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季节 中毒食物)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诊断(细菌学、血清学和毒素检验) 对于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细菌学检验的食物中毒,则按 GB1438-94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执行,由3 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得出结论。
食品生产企业、副食品商店、集体食堂、食品销售网点均应 配制冷藏设备,低温贮藏食品;生熟食品分开保存,防止交 叉污染;加工后的熟食品要尽快食用。
3、杀灭细菌及破坏毒素
食品加热必须达到有效温度;烹调后的食品长时间放置后应 再次加热后才能食用。
第三节 真菌毒素及霉变食品的中毒
一、赤霉病麦食物中毒
1、病原及中毒机制
第三章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第一节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一、食源性疾病 WHO:通过摄食进入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所引起
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三个基本要素:
1)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 2)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物质; 3)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食物中毒: 食物(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或误食
人体
食物中毒(急性、亚急性非传染性疾病)
共同点:食物、有毒有害物质、急性临床表现 (中毒或感染)。
区别:
名词出现 范围 因果关系
食物中毒
早 小 明确
食源性疾病
晚 大 不明确
食物中毒不包括以下食源性疾病:食源性肠道传染 病、人畜共患疾病、寄生虫病、食物过敏和暴饮暴食所 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等;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 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致突变、 致畸、致癌)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4、食物中毒分类
细菌中毒感染:沙门、Leabharlann Baidu形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毒素中毒:葡萄、肉毒
混合型:副溶血
有毒动物
食物中毒
有毒食物中毒 有毒植物
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真菌食物中毒:赤霉病麦
化学性食物中毒:亚硝酸盐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食源性疾病: 食物(各种致病因子)
人体 食源性疾病 (感染性质/中毒性质)
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因素: 1、病原物质对食物的污染 2、病原物质在食物中增殖 3、病原物质在食物中残存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1、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各级行政部门应根据《食品安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
食品生产企业应执行良好生产规范(GMP),对食品的生产、加 工、制作、贮存、运输、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环节进 行分析,建立HACCP管理体系。
(一)生物性病原物
1、细菌及其毒素
2、病毒
3、真菌及其毒素
4、寄生虫
5、天然毒素和食物在贮存过程中产生毒素
(二)化学性病原物
(三)放射性病原物
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1、食物中毒
2、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3、食源性寄生虫病
4、其他: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
炎、酒精中毒
广义的食源性疾病,还应包括由营养不合理所造成的某些慢 性疾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等),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慢性中毒性疾病等。 即凡是与摄食有关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