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A CITY IS NOT A TREE城市不是树形结构读书笔记“这是一篇探讨设计思想方法的论文,其原则并不限于城市规划”习兴慧 201111001134随着历史的发展,功能主义城市的弊端已经日益显现。

城市本应该是一个有机体,而不是一架冰冷的机器。

现代主义主张建筑适应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注重实用、功能、经济、效率的问题。

但是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人。

人的行为是复杂的,人们每天都会有诸如上下班、购物、工作、散步、去银行、接送小孩等等各种行为,人们会在上下班的途中接送小孩,或者在下班的途中顺便去超市购物,亦或者在公园散步的过程中与陌生人发生交谈。

这些行为的发生应该是文中所说的“半网格”结构,而非“树形”。

因此这些行为所发生的空间也应该是一种“半网格”结构。

但是在功能分区非常明确的城市规划模式之下,城市发展往往背离了城市真正的主体,也就是每一个复杂的个体——人。

亚历山大首先分析了自然城市和人工城市的差别,他认为自然城市是自然形成的一种半网络结构,而人工城市则是一种简单线性的树状结构,在短时间内统一规划而成。

对于什么是“结构”,什么是系统,亚历山大举的最形象生动的例子:报栏、信号灯、人行道组成的系统结构,我想可以这样深入理解:在这个系统中,报栏、信号灯、人行道作为系统内的固定不变的部分,形成了系统的“结构”,而作为一个活的、不断地在发生作用的系统,除了其“结构”,其中还存在着不断地进行运动、代谢、出入的变化部分——在该系统中既是人群、报纸、钱和电脉冲,这些成分不断地出入系统,使系统产生代谢并且发挥作用,相对于“结构”而言,活的部分我们可以称之为“能量”,即一种变化和流动的不定成分,能量具有可塑性,结构塑造能量的具体运作形式从而共同达成系统功能的产生,如果用水和管道来对应能量和结构的话,就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管道造成了不同的水流形式、产生了不同的作用,比如湍急的水、平静流淌的水,比如人工水坝就是通过某种结构,让水产生了能够发电的水形从而最终产生电能。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与乡村(一)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掌握)(新)1、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集聚规模的差异(2)生产效率的差异(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主要是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二)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熟悉)(新)1、城市的社会经济特点工业和服务业(也可称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乡村的社会经济特点农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P8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现代城市的发展凸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是:(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

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

(2)科技革命与创新。

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方面科技革命与创新本身可以催生新的技术门类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构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3)全球化与新经济。

全球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4)城市文化特质。

城市文化特性的凸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熟悉)(新)P81、阶段: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2、差异:农业社会的城市没有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城市内手工业和商业不占主导地位,而主要是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工业社会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与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同时,工业文明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交通拥塞、生态失衡等城市问题;后工业社会的城市:生产力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新技术(如信息网络、快速交通等)为生产与生活的支撑,文化趋于多元化。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

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的发展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

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

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

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

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

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城市设计——设计方案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设计方案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上)——设计方案[德]迪特尔·普林茨本书是为德国高校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专门撰写的《城市设计》教科书,分上、下两册。

本册主要讨论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现状调查、目标设定、方案设计,及道路交通、噪声防护、道路照明、开放空间、住区住房、配套设施等方面的设计手法。

此书,可以让“城市设计”不再炫耀,更加的理性化。

读书笔记主要集中在第四章——设计的基本方法。

学习了解在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的布局形式、尺寸以及组织形式,使得以后的设计能够更加科学、理性化和人性化。

设计的基本手法1 交通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满足以下前提条件——维持绝对必需量的交通。

——当分配交通流量时,就以所有的交通方式作为对象,这时,尤其应促进非机动化的私人交通以及公共的客运交通。

——公平考虑所有居民所拥有的交通机动化需求和可能性。

——对比要的交通流进行引导,从而尽量减少交通问题对于生活质量的侵害。

——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能源节约与国民经济方面的可能性。

例:一个居住区的道路网开发合理的开发模式——集中布置的居民点建筑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布置,日常生活必须的设施在步行范围内。

远距离的目的地与住宅间通过公共交通工具联系。

优点:大大限制了机动车交通,只需要较少的交通用地。

能源消耗较少,环境污染也较轻。

步行交通步行交通必须是连贯并且有着明确的目的地指示的道路结构,步行者的安全和活动灵活性必须优先考虑,同时还要考虑步行的舒适性。

步行者的出行半径收到目的地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条件、道路频度和阻碍等因素的影响。

在步行交通中,特别需要保护婴儿、小学生和老人的安全。

以下道路的安全性需要优先考虑:1.步行者来往频繁的道路2.不以车辆通行为首要用途的道路,例如游憩道路和购物街到。

需要设置保护设施的目的地:游乐场所、游乐场和运动场、幼儿园和学校、商店、社会设施、停车场等。

根据使用频率和道路的联系,对步行道路进行等级划分,主要步道的绕行系数必须最低,而次要步道则允许较大的绕行系数。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城市设计[美] 埃德蒙N 培根城市作为一种意愿行动城市是文明程度的标志;城市是一种巨大的偶然事件的产物,他超乎人的意愿的控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空间意识作为一种感受建筑设计的基本成分由空间和体量两项要素构成;空间的形式:体量与空间的力的相互作用在哲学上的一种表现界定空间:与建筑的形式所产生的精神融合清晰的表现空间:建筑形式、质感、材料、光影和色彩的模式,这一切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清晰地表现空间的品质或精神。

空间与实践:生活是一连串感受的连续流空间与运动:建筑被认为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空间建筑的定义:建筑就是空间的表现,就是要使得身历其境者产生一个与先行的和后继的空间有关的明确的空间感受。

介入空间:着天>接地>空间中的点>后退的面>纵深设计>升降>凹凸>与人的关系>设计者作为身临其境者>实现,表现,理解设计的性质总体来说,就是一个四维的设计过程同时运动诸系统的性质(体量与空间的关系,感受的连续性,同时的连续性)运动系统与自然现象的联系时间中的韵律同时运动诸系统与城市设计的联系感知自我的方式一个人、一个机构本身与这两者的关系决定其生活的性质和对社会的贡献,而且,实际上,决定了一个机构的性质和形式。

感知环境的方式(安全与危险)感知空间的方式(统一性,两重性,支配与次支配,主题外延与主题内涵)(主题内涵:体型,体量,对象)[主题外延:空间,运动,形式]空间心理学P47(有效联系圈)介入:情绪和感觉都介入的重要性,方块的介入>向全面介入(色彩,空间,预期等)希腊城市的成长雅典,Panathenaic Way(主干道)以这条道路贯彻整个城市的文化动力学概括:使点运动成线,线运动成面,面运动成空间的度量。

建筑设计的精髓,从一个城市的尺度上考察时,存在于各种动力精巧地相互作用的巨大范围之中。

体缩小为点,重新启动它运动的历程,并选入下一个度量范围之中。

读书笔记城市设计

读书笔记城市设计

读书笔记城市设计篇一: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读书笔记人类活动和意识的体现———城市设计的历史发展随着城市的产生,由于城市中需要不同功能的活动场地,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区,而这样将这些不同的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城市设计也跟随着发展,城市设计的发展,就是人类活动习惯和意识进步的一个体现。

最早的城市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和黄河等冲击平原区域,这个阶段城市才刚刚发展起来,人类文明也才刚出现,大多都还是顺着自然条件的共同法则,沿着河道发展城镇以满足灌溉生活之需,并将重要的公共建筑、王宫府邸修建于自然高地或人工高台上以抵御水患。

而这一时期,原始宗教为当时的主导文化,城市设计上也多有体现迷信鬼怪的思想。

古希腊作为西方历史的起源,期间出现很多的文明古迹,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科学、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作为希腊城邦之首,雅典承载了较多的这些文明。

这个时期,城市中出现了较为重要的广场空间,主要以通过柱廊围合的半公共场所与完全敞开的广场空间为主,卫城就是一个例子。

而自由的思想在蔓延的同时,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也在发展,他们开始思考用理性与秩序来建立城市,通过宽度一致的街道,尺度相同的街坊与规则的广场构建起一种强烈的视觉有序的城市景观。

公元前后,古罗马逐渐替代了古希腊,古罗马在古希腊的城市设计思想上,又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主要有三个特征:1.享乐主义的特征2.实用主义的特征3.炫耀主义的特征。

古罗马城市设计的高度发展,马克·维特鲁威撰写了《建筑十书》来对自古希腊以来的城市、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并在继承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建设的理论纲领与理想的城市模式:如城市选址应占用高地、临近水源、具备丰富的农产资源与便捷的公路;建筑的兴建必须考虑城市因素,如道路、地形、风向、阳光等;理想的城市应采用环形放射道路的八角形平面等等。

这套思想,成为西方工业化以前有关城市建设的基础原则,并对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城市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城市设计考点整理

城市设计考点整理

城市设计考点整理●城市设计发展历程●1.古典时代●古希腊●一,古希腊哲学思想强调对理性的追求。

认为美与理性是不可分割的。

●二,城邦精神是古希腊社会政治生活平等,民主,开放的反应,是古希腊的时代精神。

●三,以希波丹姆规划模式为代表的理想城市模式。

●一方面体现了对理性(整体秩序和谐等的追求。

●一方面又体现一层帮精神为代表的时代精神。

●希波丹姆。

●城市规划之父。

●他将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私宅。

●思想的体现,米利都城。

●在西方首次采用正交的街道系统,形成十字网格,建筑物布置在网格内,这种系统被公认为是西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起点。

●城市形态特征。

●一,理性的城市总体布局二,圣地建筑群。

三,公共建筑群。

四,住宅区●古罗马●一,古罗马的征服扩张导致神话了的中央集权制。

●二,罗马社会政治生活的状态导致了哲学和宗教的现实性和功利性。

●理想城市模式的缺失。

(芒福德批判——过度无序发展。

)●四,城市形态特征。

●城市的总体布局没有统一的模式统领全局。

●城市空间和城市建筑的重点是,通过巨大的城市空间和建筑体量实现对财富和力量的崇拜,并用它们来隐喻帝国政权的合法性。

●重要公共建筑的处理,显示了对世俗生活的追求。

●2.中世纪●城市类型:要寨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上帝之城是对基督教精神的诠释,也是中世纪的理想城市模式。

●城市形态特征。

●一整体而言,中世纪城市的规模较之古希腊与古罗马相对较小。

●二,自由的总体布局。

对于中世纪城市自然,整体,亲切的艺术成就,普遍的观点认为其是一种非意识设计的结果。

学者们指出中世纪的城市设计往往没有既定的设计意图,而是从社会生活出发相机而动。

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渐进主义式的建设与修正,呈现为自然发展的产物。

也有学者认为,与其说中世纪城市设计的本质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主义,不如说是一种隐藏在自然主义背后的更高明,更有意识的思想体现。

而这种思想的根源,主要源自当时基督教生活影响。

●三,教堂的中心地位。

北大城市设计考研复习笔记,城市设计概论课堂笔记

北大城市设计考研复习笔记,城市设计概论课堂笔记

育明教育·北京大学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地理学(景观设计学)考研攻略第四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设计方法与规划、建筑的关系(比较)1、目的性比较:城市规划宏观控制城市发展;城市设计则是促进环境变化,提高生活质量;建筑设计则直接为修建建筑服务;2、工作对象比较:城市规划为二维空间,考虑社会经济物质环境相结合;城市设计为三维空间,可局部、微观;建筑设计仅对建筑物及外部小环境;3、成果表现比较:城市规划反映用地平衡;城市设计表现为方案引导;建筑设计则是实施性设计文件;4、实施时间比较城市规划体现为发展过程;城市设计实施时间不确定,而建筑设计确定5、委托人比较:城市规划为政府;城市设计可为政府或开发商;建筑设计主要为开发商。

第二章城市设计发展简史作为人类改造物质环境的手段,城市设计在历史上是伴随城市建设逐步发展的。

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设计19世纪以前,西方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建筑的一个分支,被称为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CIVIC DESIGN),在城市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1、古希腊时期,人本主义贯穿于城市设计中,城市和建筑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设计中力求体现人的尺度,以视觉感受的和谐为构图的基础,以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的手段。

公元前5世纪,“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斯(Hippodamus of Miletus)最早阐述了“网格式”街道,并在规模的城市建设实践中予以实现。

当代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家艾德蒙.培根(Edmund N.Bacon),在《城市设计》一书中把这一时期城市设计方法总结为:“以空间、轴线、建筑实体、连锁空间、建立张拉力及延伸等连接发展模式”2、古罗马时期,为突出体现政治、军事力量,城市设计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要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

城市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发展了纪念性的设计观念。

维特鲁威(Mareus Vitruvius Pollio)于公元1世纪末写的《建筑十书》中对古罗马城市设计建设思想,对城市选址、形态、布局等均有系统的论述。

城市设计要点整理

城市设计要点整理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城市设计2.尺度二、简答:1.城市设计的内容有哪几方面?2.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是怎样的?3.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怎样的?4.城市设计可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5.区域—城市级城市设计是怎样与总体规划相结合的?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图底关系2.图底关系反转3.地标4.节点5.区域二、简答1.图底分析的作用有哪些?2.联系理论的目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场所理论的目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试对城市设计的三种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5.城市意象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各有何特征、作用?第三章一、选择(单选)1.建筑体块控制的根本目的是(C)A.协调街道景观B.控制天际轮廓线C.协调建筑的环境关系D.控制建筑的面宽和风格2.新建筑高度超出原有建筑高度(B)时,靠建筑立面比例的划分和屋顶的处理可以解决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A.小于1/4B.小于1/3C.大于1/4D.大于1/33.改善城市生活的环境质量对下列哪一类户外活动影响最大?(D)A.必要活动B.社交活动C.休闲活动D.选择活动4.社交距离一般为(C)A. 0.45~1.3mB. 2~5mC. 1.3~3.75mD. >5m(多选)1.建筑体量控制常用的弹性方法有(B.C.D.)A.景观视廊控制B.条件高度C.城市环境日照条件评价D.高层建筑体块控制2.步行街区建设的目的和作用是(A.B.C.D. )A.振兴旧区,恢复城市中心区活力B.保护传统街区C.提供环境良好的公共活动空间D.缓解人车冲突,减少交通事故3.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法有以下几种(A.C.D )A.使新建筑远离历史建筑B.采用联系体、回廊等将建筑界面加以连接C.历史建筑旁不建高大的新建筑群D.用绿带或环路将历史建筑与新建筑分开4.停车因素对环境质量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B.C.)A.停车场与城市道路的衔接B.促进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发展C.对城市形体结构的视觉形态的影响D.停车方式二名词解释1、开敞空间2、行为支持3、条件高度三简答:1.建筑体量与形式控制的原则与方法有哪些?2.新旧建筑的协调方法有哪些?第四章一名词解释1.街道墙2.灰空间二论述题1.结合所学知识,试述在城市设计中应怎样体现对“人”的关怀?答1.保证人的生命安全,维护人的尊严,要让现代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主宰人。

(完整版)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完整版)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城市设计概述城市设计意指人们为某特定的城市建设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大体上,对城市设计的各种看法可分为理论形态和应用形态两大类。

作为理论形态来理解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是指为达到人类的社会、经济、审美或者技术等目标而在形体方面做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

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1,工程项目的设计,是指在某一特定地段上的形体创造,有确定的委托业主,有具体的设计任务及预定完成日期,城市设计对这种形体相关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做到有效控制。

2,系统设计,考虑一系列在功能上有联系的项目形体。

3,城市或区域设计,包括了多重业主,设计任务有时并不明确。

K·Lynch提出:城市设计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安排上保证城市各种活动的交织。

Team10 认为,城市设计涉及空间的环境个性、场所感和可识别性,城市社会中存在人类结合的不同层次。

特别强调了城市设计中以人为主题的微观层次。

A·Rapoport从文化人类学和信息论的角度,认为城市设计是作为空间、时间、含义和交往的组织。

作为应用形态来理解的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实践领域的专业人员,更见关注内容的现实性、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

在现实背景中,这种解释常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机构和社区有关,具有显见的政策取向和工程取向。

J·Barnett指出:城市设计是一种现实生活的问题。

城市形体必须通过一个连续决策过程来塑造,将城市设计作为公共政策。

Designing Cities without Designing Buildings。

H·Shirvani教授指出,城市设计不仅仅与所谓的城市美容设计相联系,而且是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

齐康院士认为:城市设计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意义通过图形付诸实施的手段。

包含这样几个意义:1离不开城市;2离不开设计。

《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得产生与定义1、随着生产力得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得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得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就就是人类得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得产物。

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得。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得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得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得发展1、古代城市得发展人类最初得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得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得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得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得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得基础。

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得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

在城市得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得问题。

兵器技术得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得建设。

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得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

对欧洲得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得影响。

社会得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得反映。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得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得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得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得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得影响。

中国得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得中央集权得国家。

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得都城。

欧洲得封建社会,在很长得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

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得国家,这些国家得都城才有了较大得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得发展形态。

城市设计的管控方法笔记[001]

城市设计的管控方法笔记[001]

城市设计的管控方法笔记城市设计是以人为本,通过科学规划和布局,创造人们生活、工作和交流的良好环境。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维护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公共利益,需要对城市设计进行管理和管控。

本文将介绍城市设计的管控方法,包括规划、建筑形态、绿化、交通、土地利用等方面。

1. 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对城市的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进行规划。

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时,需要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环境保护等因素。

2. 划定建设用地范围: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划定城市的建设用地范围。

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密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二、建筑形态1. 控制建筑高度:根据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功能要求,对建筑的高度进行控制。

如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要求建筑高度不得超过一定限制。

2. 统一建筑风格:通过规定建筑外观、材质、色彩等要素,使建筑具有统一的风格,营造出独特的城市形象。

举例:巴黎市的建筑风格以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为主,建筑外观统一,创造了浪漫的巴黎风情。

1. 保护和扩大绿地面积:绿地是城市的肺,对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保护现有绿地和合理规划新的绿地,扩大绿地面积。

2. 适宜植被选择:根据城市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植被进行绿化,创造多样化的植物景观。

举例: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绿化的城市之一,通过大量引进、培育各种热带植物,打造了绿意盎然的城市景观。

1. 规划合理交通网络:通过规划公共交通线路和交通设施,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堵。

2. 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道:为了鼓励步行和骑行,减少机动车使用,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道,并建立方便的便捷设施,如自行车停车场。

五、土地利用1. 精细化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市场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进行细致的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各类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控制土地利用强度:合理控制各类用地的开发强度,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5篇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5篇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5篇第一篇:《城市设计》读书笔记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和调研技艺一、空间—形体分析1.视觉秩序分析2.图形—背景分析(图底关系)λ开放空间→空间的连续性λ城市主导空间形态为垂直方向而非水平λ(与现代建筑概念不同)外部空间:图像化的,具有与周边环境实体一气呵成的整体特质λ积极的外部空间——建筑“合理的密集”λ空间构成了公共、半公共和私有领域共存和过渡的序列二、场所—文脉分析1.场所结构理论λ首先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和聚落生态学的必要性λ城市形态来源于生活本身结构λ“TEAM 10”人与环境的公式:“人+自然+人对自然的观念”,并建立起住宅—街道—地区—城市的纵向场所层次结构,以替代原有雅典宪章的横向功能结构λ“空中街道“的多层城市,史密森夫妇—GOLDEN LANEλ城市需要一些固定的,周期变化不明显的,能起统一作用的点。

依靠这些点人们才能对短暂的东西进行评判并使之统一,反映循环变化。

地域标志和象征的建筑或空间“可改变美学“λ“簇集城市“(CLUSTER CITY,史密森夫妇):理想形态分为主干和枝丫两部分,各枝丫必须经由簇集才有整体结构的完整性λ场所结构分析理论贡献:ν挑战“美导致善“的传统观念ν强调城市设计的文化多元论ν强调“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连续“为社会服务“,尊重人的精神沉淀和深层结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解决时空梯度问题ν案例:英国纽卡斯尔郊区的贝克居住区设计意大利“类似型城市“方案西柏林文化广场设计2.城市活力分析(雅各布《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城市病“)λ雅各布—城市最基本的原则“城市对错综交织使用多样化的需要,而这些使用之间始终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相互支持,以一种相当稳固的方式相互补充λ除交通功能外,街道还有三项基本变量:安全、交往和同化孩子。

λ城市更新—恢复街道和街区“多样性“的活力,设计需要满足:ν混合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考虑不同时间、不同使用要求的共用ν大部分街道要短,街道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ν街区中混有不同年代、不同条件的建筑,老房子应占相当比例ν人流往返频繁,密度和拥挤是两个不同概念3.认知意象分析(凯文·林奇城市意象)λ意象,用以表述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组织,一种经由体验而认识的外部现实的心智内化。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城市设计读书笔记

解读城市设计场所文脉理论摘要:阐述了场所文脉理论的由来,并且简要对场所、场所精神以及城市文脉的内涵做出了相应的分析,通过实例理解场所文脉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对场所文脉理论应用于城市设计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场所文脉;城市设计;海洋文化1、引言城市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积淀的变化过程,形式本身并不能充分说明它背后的原因,只有当我们熟悉了产生这种形式的文化时,才能真正的“解读”这种形式。

所以,我们只有对各种文化了解得更多,才能将相应的建筑环境理解得更好。

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城市设计中关于文化的探索越来越处于主要的地位,由此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场所文脉理论。

2、正文2.1场所文脉理论的内涵“场所文脉”理论主张强化城市设计与现存条件之间的相互匹配。

简单来说,就是注重体现历史传统和地方感,以现代社会生活和现代人类为根本出发点,寻求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城市设计理论。

所以,将场所文脉理论运用于城市设计中,应尊重场所的特征和其特有的文脉。

2.2场所及场所精神“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也就是所谓的“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小组10:”成员凡·艾克认为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在人的意向中,空间是场所,时间是场合,人必须融合到时间和空间的意义中去。

概括而言,场所则是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连续。

阿尔多·罗西在城市设计中强调诸如记忆和纪念性,公共和私有等城市主题,他认为场所不仅由空间决定,更是由这些空间中所发生的古往今来的持续不断的时间所决定。

而所谓的“城市精神”就存在于它的历史中,一旦这种精神被赋予形式,它就成为场所的标志记号。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是作为城市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城市物质形态与人类活动重叠的产物,是对于城市的主体最有意义的空间。

由此开始,场所理论第一次将人的心理情感和地域精神被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人是有意识、有感情的生命体,人在一个环境中生存,通过对环境的感知和经验的积累产生不同的感受,做出不同的趣味判断。

城市设计笔记-整理

城市设计笔记-整理

城市设计概论讲义第一章基本概念1.1“城市设计”的多种理解1.1.1注重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1.1.2作为艺术处理的城市设计1.1.3针对公共领域的城市设计1.1.4强调功能组织的城市设计1.1.5关注环境与行为互动的城市设计1.1.6强调过程的城市设计巴奈特:“一个良好的城市设计绝非是设计者笔下浪漫花哨的图表和模型,而是一连串都市行政的过程,城市型体必须通过这个连续决策的过程来塑造。

因此城市设计是一种公众政策的连续决策过程,这才是现代城市设计的真正含义。

”“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

1.1.7广义综合的城市设计1.1.8我国学者对城市设计的认识郭恩章金广君“现代城市设计是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综合性城市环境设计”。

“城市设计也是一种社会干预手段,政策性较强,其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表现为公共性的行政管理过程,如制定公共政策,进行建设管理等”。

1.2城市设计学科定位城市规划中的形体环境规划结合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市政工程学的相关知识。

1.3 城市设计的目的1.3.1改善公共环境质量1.3.2为市场经济服务1.4 城市设计的特征空间向度时间向度多学科多主顾指导性人与环境参考书目:凯文·林奇(美)《城市的印象》项秉仁译E.N.培根(美)《城市设计》黄富厢译F.吉伯德(英)《市镇设计》程里尧译徐思淑等《城市设计导论》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精选》王建国《城市设计》第二章城市设计简史一步城市建设史,也可以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写,即写成了一部城市设计史。

——吴良镛1.西方城市设计简史1.1古希腊的城市设计1.1.1城市文化特征——城邦、公民与民主精神——人本主义与纯粹理性精神——开放、学习、交流、思考——广场、圣地、公共建筑1.1.2雅典卫城古希腊人建筑群建设的杰作:1)与城市生活相结合2)与地形和自然景观相结合3)与城市整体景观相结合4)力求体现人的尺度5)利用城市和建筑体现大自然美1.1.3希波丹姆的城市设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波丹姆苏格拉底:城邦和城市生活自然发展;柏拉图:《理想国》“社会几何学”;城市中心是卫城,并在周围建立一圈城墙,城市其他部分从这个中心呈辐射状分布,并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地块并相互取平,占地好的面积稍小一些,占地次的面积稍大一些。

城市设计笔记

城市设计笔记

城市设计笔记第一章国内外城市设计梗概作为人类改造物质环境的手段,城市设计在历史上是伴随城市建设逐步发展的,城市设计的内涵不断变化扩大,方法不断进步,近几十年有了更为明确的概念。

一)国外城市设计发展19世纪以前,西方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建筑的一个分支,被称为城市规划或城市设计(CIVIC DESIGN),在城市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1、古希腊时期,人本主义贯穿于城市设计中,城市和建筑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设计中力求体现人的尺度,以视觉感受的和谐为构图的基础,以视觉联系为群体设计的手段。

公元前5世纪,“城市规划之父”希波丹姆(Hippodamus of Miletus)最早阐述了“网格式”街道,并在规模的城市建设实践中予以实现。

当代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家艾德蒙.培根(Edmund N.Bacon),在《城市设计》一书中把这一时期城市设计方法总结为:“以空间、轴线、建筑实体、连锁空间、建立张拉力及延伸等连接发展模式”2、古罗马时期,为突出体现政治、军事力量,城市设计强调街道布局,引进了主要和次要干道的概念,公共建筑被作为街道的附属因素。

城市广场采用轴线对称、多层纵深布局,发展了纪念性的设计观念。

维特鲁威(Mareus Vitruvius Pollio)于公元1世纪末写的《建筑十书》中对古罗马城市设计建设思想,对城市选址、形态、布局等均有系统的论述。

3、中世纪时期,自然经济的农业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空间封闭,尺度宜人。

产生了“基于理性原则的城市设计”。

19世纪末奥地利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第一人的卡米罗.希特(Camillo Sitte)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在他的《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中总结归纳了适应当时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4、14至15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生长出现了新的规模。

阿尔伯蒂(Leone Battista Alberti)的《论建筑》一书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成就的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三、城市的定义1。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总结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节:城市化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最新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笔记复习要点总结

最新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笔记复习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第一篇:建筑学1、功能分析与组织的核心:空间组合、功能分区及人流集散。

2、公共建筑组成:主要使用部分、交通联系部分和次要使用部分。

公共建筑的人流组织一般有平面方式和立体方式;公共建筑的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及杻纽交通。

3、公共建筑群体组合:分散布局组合、中心式布局的群体组合。

4、可能将户分为居住、辅助、交通、其它5、低层,1-3,多层4-6,中高层7-9,高10-30层。

6、单栋住宅,160米,4*4,大于80米设人行出口,机动车出口150米,7、低层,占地大,基础市政设施投入大,高层,可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8、12层以上设2部电梯;防火云梯高度30-50米;塔式建筑每层不超过500平方米。

9、寒冷地区,短内廊,住宅朝向选择应争取南向,充分利用东、西向,尽可能避免北向。

热带,夏季风,减少东西向阳光对建筑的直射。

炎热地区住宅建筑朝向依次是:南向、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内、东向、北向、西向10、全厂性生产流程分为:沿轴,垂直轴、环状生产线。

11、工业,交通道7米,,交叉口视距大于等于20米。

…………12、建筑用地适用地适用坡度:工业0.5%--2%,居住0.3%-10%,机场0.5%-1%, 同时,根据竖向规范,工业仓储最大10%,居住最大25%,公建20%,13、一层60-100kpa,二层100-120kpa,三层120kpa,小于100kpa,变形问题注意。

14、从防震观点看,建设用地分为: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

15、建筑后退;允许突出红线的情况如下:有人行道:2m.0.4, 2.5,1,3; 3.5,1 5,1,3;无人行道:2.5,0.4,, 5,116、场地入口:主干道交叉口,70米;过人行道非交叉口边5米;公交站边线10米,学校入口20米。

17、大量人流的公建工程,一面临路,1/6边长,2个不同的方向疏散18、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因素:日照、通风、景观。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这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的发展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

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

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

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

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和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他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

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设计概论讲义第一章基本概念1.1“城市设计”的多种理解1.1.1注重三维空间的城市设计1.1.2作为艺术处理的城市设计1.1.3针对公共领域的城市设计1.1.4强调功能组织的城市设计1.1.5关注环境与行为互动的城市设计1.1.6强调过程的城市设计巴奈特:“一个良好的城市设计绝非是设计者笔下浪漫花哨的图表和模型,而是一连串都市行政的过程,城市型体必须通过这个连续决策的过程来塑造。

因此城市设计是一种公众政策的连续决策过程,这才是现代城市设计的真正含义。

”“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

1.1.7广义综合的城市设计1.1.8我国学者对城市设计的认识郭恩章金广君“现代城市设计是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目标的综合性城市环境设计”。

“城市设计也是一种社会干预手段,政策性较强,其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表现为公共性的行政管理过程,如制定公共政策,进行建设管理等”。

1.2城市设计学科定位城市规划中的形体环境规划结合建筑学、景观建筑学、市政工程学的相关知识。

1.3 城市设计的目的1.3.1改善公共环境质量1.3.2为市场经济服务1.4 城市设计的特征空间向度时间向度多学科多主顾指导性人与环境参考书目:凯文·林奇(美)《城市的印象》项秉仁译E.N.培根(美)《城市设计》黄富厢译F.吉伯德(英)《市镇设计》程里尧译徐思淑等《城市设计导论》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国外现代城市设计精选》王建国《城市设计》第二章城市设计简史一步城市建设史,也可以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写,即写成了一部城市设计史。

——吴良镛1.西方城市设计简史1.1古希腊的城市设计1.1.1城市文化特征——城邦、公民与民主精神——人本主义与纯粹理性精神——开放、学习、交流、思考——广场、圣地、公共建筑1.1.2雅典卫城古希腊人建筑群建设的杰作:1)与城市生活相结合2)与地形和自然景观相结合3)与城市整体景观相结合4)力求体现人的尺度5)利用城市和建筑体现大自然美1.1.3希波丹姆的城市设计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波丹姆苏格拉底:城邦和城市生活自然发展;柏拉图:《理想国》“社会几何学”;城市中心是卫城,并在周围建立一圈城墙,城市其他部分从这个中心呈辐射状分布,并进一步细分为若干地块并相互取平,占地好的面积稍小一些,占地次的面积稍大一些。

全城共含5040个地块,居民5040个(主要指武士阶层的成员),城市中心的庙宇应摆放在广场四周,整个城市应当建立在城邦圆周中心的高地上,以利防守和清洁,城市中心还布置体育场、剧场和讲习地。

亚里士多德:城市的规模和范围应加以限制,城市居民自由而有节制的享受生活;希波丹姆:“城市规划之父”,遵循古希腊哲理,追求几何与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

城市分为三个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米利都城是体现其规划思想的代表。

几何形,网格式街道系统,形式规整,布局密切结合地形,重视实用和因地制宜。

1.2古罗马的城市设计1.2.1 城市空间特征城市设计精神:——源自希腊时期希波丹姆的城市设计原则——拿来主义,适合表现帝国沉着、威严和权利的皆为可用——直接实用为目的,并非单纯追求审美整体壮观的空间秩序:——改造古希腊自由、不规则、有些凌乱的广场空间——塑造整齐、典雅、规模巨大的开敞空间——善于运用轴线和透视手法以建筑体量凝聚城市空间:——不强调和突出个体建筑的形象,使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相邻建筑之间的协调——体型庞大的纪念碑式建筑物紧密布局,依靠体量的惯性联系,起到对广场的控制作用共和国时期——共和广场群,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帝国时期——帝国广场群,皇帝们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1.2.2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总结了希腊、依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经验——城市选址、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城市选址需占据高爽地段,有良好水源供应、农产资源和水、陆交通条件——建筑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周边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街道与风向和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理想城市模式:——继承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延续希波丹姆的城市规划理论——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重要影响1.3 中世纪的城市设计1.3.1城市空间特征自然形成教堂为中心道路弯曲,宽度自由广场封闭式构图,平面不规则建筑实体界定公共空间如画的城镇,适合步行的体验空间城市整体特色鲜明思考:中世纪的城市形态对现代城市建设有何意义?(现代中国城市特色危机……)1.3.2城市广场——利用建筑的围合形成连续的、整体的和丰富多样的界面,造成封闭空间——广场形式和大小根据公共生活的需求确定,也取决于主体建筑物的重要性和视觉要求——尽可能不规则,教堂、钟塔、市政厅或雕塑不放在几何中心——建筑物、纪念性雕塑和广场之间应有紧密的功能上、视觉上和意义上的联系1.4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1.4.1城市改造罗马市政广场的改造:——米开朗基罗最精美之作——对古罗马广场和建筑群设计经验的借鉴和改进1.4.2巴洛克:戏剧化的城市设计——16世纪以后的巴洛克城市设计,真正影响并改变了西方城市格局——有明确的设计目标和规划体系——集中反映当时的几何美学——轴线系统,放射道路,强烈的秩序感和恢弘的气势——符合君主和教皇的心理需求1.4.3巴洛克城市设计对后世的影响:催生了法国的唯理主义和古典主义(奥斯曼巴黎改造……)。

2.中国城市设计简史2.1《周礼·考工记》——服从礼制营建制度的需要和人伦秩序的体现——由外而内,控制式和封闭式2.2《管子》与《理想国》——城市分布、城市选址、城市规模、城市形制、城市分区——打破“先王之制”,城市选址因地制宜——城市布局上按职业组织聚居“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商近市”第三章现代城市设计理论1.集中与分散:关于城市理想模式的探索1.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结合城乡优点改善城市环境消除贫富差异建立新型社会经济关系导致:新城市运动1.2 赖特的广亩城市《消失中的城市》自然主义者每人一英亩土地高速交通连接抛弃城市结构,真正融入自然导致:中产阶级郊区化1.3 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明日城市》城市集中主义空间、人口和各种资源集中提高城市运作效率反对传统城市空间模式体现现代艺术观光明城,300万人口,中心24栋摩天楼,60万人居住在周边的板式豪华公寓内。

戈涅的工业城市模式对后来的柯布西耶的集中主义城市、《雅典宪章》中的城市功能分区思想均有重要影响。

2.空间与秩序:城市设计的形式论2.1卡米罗·西谛:城市空间的美学研究卡米罗·西谛(1843—1903年)城市设计之父《城市建设艺术》建筑物、纪念物及公共广场之间的关系中心空敞的公共广场公共广场的封闭特征公共广场的形式和大小古代公共广场的不规则性公共广场群北欧公共广场的布局现代城市规划的艺术贫乏和平庸无奇的特征现代体系城市规划艺术的现代限制因素改进了的现代体系城市规划中的艺术原则结论2.2培根:城市空间的运动学研究《城市设计》同一运动系统找出“同路人”的“城市经历”费城城市中心设计时代周刊封面人物3.场所与文脉:城市设计的涵义论3.1 场所·场所精神空间容纳人们日常生活的三维整体场所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场所=实体空间+精神意义场所精神场所的总体氛围3.2 文脉·城市文脉文脉就城市设计领域而言,文脉就是人、建筑、城市及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城市文脉包括显性文脉和隐性文脉显性文脉包括人在城市中的社会活动,人的活动领域和领域的构成要素隐性文脉对城市有潜在影响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以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味的场所,帮助人们栖居。

——诺伯格·舒尔茨4.生命与活力:城市设计的活力论简·雅各布,记者、自由撰稿人、《建筑论坛》助理编辑,赞赏城市原有街道的欢乐与祥和。

城市规划这一伪科学及其伙伴——城市设计的艺术,至今还未突破那些似是而非、以愿望代替现实,却又为人们所习以为常的迷信,过分的简单化和象征手法,使城市设计至今还没有走向真实的世界。

——简·雅各布《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Diversity is nature to big cities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雅各布理论核心)——对传统空间的综合利用和进行小尺度的、有弹性的改造——保留老房子从而为传统的中小企业提供场所——保持较高的居住密度,产生复杂性——增加沿街小店铺以增加街道的活动——减小街区的尺度,从而增加居民的接触《城非树形》(1965)《俄勒冈实验》(1975)C·亚历山大(半网络结构?)《倡导规划与多元社会》(1965)P·达维多夫《城市设计宣言》(1987)A·雅各布D·阿普尔亚德5.环境与意象:城市设计的意象论凯文·林奇(1918—1984)条件:识别性:物体的外形特征结构: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条件意义:在使用上对观察者的重要性元素:路径 Path区域 District边缘 Edge节点 Node地标 Landmark6.生长与衰败:城市设计的有机论6.1 有机疏散伊利尔·沙里宁——1918年为缓解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提出有机疏散理论——城市是有机体,符合生命体的内部秩序,不能任其凝成一片——把城市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离开中心的地域——工业不应占据市中心,空出的面积开辟绿地——大赫尔辛基规划,建立半独立城镇,控制城市的扩张第四章城市设计基本要素土地使用;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公共空间;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步行街/区;标志与标牌1.建筑形态及其组合1.1 目的城市设计研究的建筑包括建筑物和桥梁、水塔、护堤、电视通讯塔,乃至烟囱等构筑物。

建筑设计:通过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把建筑蓝图变为真实的建筑物。

城市设计:通过控制相关建筑元素,使建筑师的建成作品对城市整体环境起到建设性而非破坏性的作用。

城市设计师的“二次订单”1.2 城市建筑:建筑·城市建筑反映地理特征:气候、日照、风向、地形地貌支持城市运转:符合城市的规模、尺度表达特定环境和历史文化特点的美学涵义:尊重建成环境的意义,尊重历史文化特征在城市空间形态上的反映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活动行为:同样功能的建筑物,在城市不同区位,其形态会有所差异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和空间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对地方文化特色的考虑、对城市既有空间肌理的考虑1.3 控制要素高低、大小、形状风格、色、材料、质感容积率、空地率、建筑高度、体量、沿街退后、质地、色彩、环境影响1.4 控制原则(建筑体量的控制原则与方法)1.4.1保护城市地形和天际线的美观和特色1.4.2保证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有合理的日照和良好的视觉感受1.4.3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与周围建筑物的协调关系1.4.4保护建筑物之间的文脉关系及空间比例1.5 弹性控制概念1.5.1高度奖励:私人地块修建城市公共福利设施或为历史建筑及环境保护提供资金1.5.2城市环境日照条件评价:鱼眼镜头结合日照天穹图某点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日照条件,为周围体量控制提供依据1.5.3高层建筑的分段控制:对建筑底部、中部、顶部及屋顶形式的控制1.6 城市设计控制技术手段:设计导则1.7 建筑师的城市责任感:作为城市设计师的建筑师个性·理性个体·整体2.土地使用2.1 研究内容城市规划:土地使用性质,各种用地的布局组合关系,经济技术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