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讲座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道德经 教案

道德经 教案

道德经教案教案标题:《道德经》导入课堂教案1. 教学目标:- 理解《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掌握《道德经》中的重要道德观念;- 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辨能力。

2. 教学准备:- 《道德经》课本或相关资料;- 讲解PPT;-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学生手册。

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约15分钟)- 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道德经》,激发学生的兴趣;- 向学生提问:“你们听过《道德经》吗?它是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第二步:理解《道德经》(约20分钟)- 通过展示PPT、教师讲解等方式,简要介绍《道德经》的起源、作者及其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道德经》中的重要章节,解释其中的道德观念;-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个人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步:掌握《道德经》中的道德观念(约25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道德经》中的道德观念和故事,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其中的道德原则;- 学生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角色扮演或讲故事的形式,展示他们对《道德经》中道德观念的理解。

第四步:提高道德意识和修养(约20分钟)- 小组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道德问题并互相提问,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思辨能力。

第五步:总结和拓展(约10分钟)- 教师概括总结《道德经》中的重要道德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自身生活中;- 教师提供拓展阅读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探讨《道德经》的当代意义。

4. 教学延伸:- 邀请道德伦理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原则;-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道德实践活动,如开展志愿者服务、举办道德讲堂等;- 配置电子版的《道德经》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讨。

5.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和角色扮演表演;- 评估学生在小组竞赛中的表现和提问的质量;- 评估学生的课后读后感和拓展阅读文章。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 逐字逐句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 逐字逐句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逐字逐句【实用版】目录1.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简介2.老子道德经的主要内容3.逐字逐句解析老子道德经的意义4.讲座对现代人的启示正文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是一门深入剖析《道德经》的课程,旨在让听众更好地理解这部道家经典的精髓。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立者老子的主要著作,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哲学经典。

全书分为两部分:道经和德经,共 81 章,阐述了道家的哲学观念、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

在讲座中,徐风清雨详细解析了《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包括道的概念、德的含义、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等。

讲座强调了道的普遍性和不变性,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

同时,讲座还对德进行了深入的解释,认为德是道的体现,是人类道德行为的准则。

此外,讲座还对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认为无为而治是道家治国理政的最高境界,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执政理念。

在逐字逐句解析老子道德经的过程中,徐风清雨讲座深入挖掘了《道德经》中的语言艺术和哲学思想。

例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句子,讲座解释为道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而名字也不能将万物的真实本质完全概括。

这样的解析让听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语言艺术。

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心浮躁等,而《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可以给予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智慧。

例如,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可以让我们反思现代社会的过度干预和管控,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的执政理念,有助于我们构建更加和谐、自然的社会。

总之,徐风清雨老子道德经讲座深入浅出地解析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让听众对这部道家经典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道德经》导读教案

《道德经》导读教案

《道德经》导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与掌握《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道德经》
2. 《道德经》的作者和背景
3.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4. 《道德经》的重要章节解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 让学生简单回答:你认为什么是道德?道德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2. 正文(30分钟)
- 介绍《道德经》的起源和作者: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 说明《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影响
- 解读《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道、德、无为、吾不知
- 重点解读《道德经》中的几个重要章节,如:第一章、第十六章等
3. 总结与讨论(10分钟)
- 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并阐述他们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和个人体会
4. 作业布置(5分钟)
- 布置作业:学生自由选择一章节,写一篇个人读后感,陈述自己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提交的个人读后感作业
3. 班级讨论效果和学生互动情况
五、教学资源
1. 《道德经》原文
2. 课件:《道德经》导读教案
3. 班级讨论板块
六、教学延伸
1.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道德经》的不同版本和注释,深入探讨其不同解读和影响
2.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哲学和文化作品,扩大视野和知识面。

《道德经》18、19章,教案.doc

《道德经》18、19章,教案.doc

《道德经》第17、18、19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17、18、19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三、教法学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朗读《道德经》第17、18、19章。

二、新课讲解(一)、诵读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17、18、19章(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同桌讨论,理解内容,思考:这三段文字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道德经》(第十七章)译文:最好的国君治理国家,是实行无为而治。

使百姓各顺其性,各安自生,君不扰民,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一国之君是谁。

其次的国君治理国家使百姓觉得他和和蔼可亲,因为这样的国君治理国家是以德感化百姓,用仁义教育百姓。

在其次的国君是用刑法威吓百姓,所以百姓都恐惧他。

在其次的国君是用权术诡计欺骗愚弄百姓,所以百姓都憎恨他。

国君或统治者言不守信,所以百姓就不会信任他。

最好的国君都是多办事少说话,说的话都是很重要的话,懂得运用无为而治,百姓都各顺其性,各安其生,当大功告成后,百姓浑然不觉,都说“我们本来就如此呀!”拓展延伸:《企业管理小故事》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 留下一个缺口。

他反问道:“这是什么?” “零” “圈” “未完成的事业” “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李聃道德经更正》第八课上德讲座

《李聃道德经更正》第八课上德讲座

第八课上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这一课分四个方面来学习一、有德、无德一看就明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并不说自己德高,不到处吹嘘,所以他就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没有多少德的人,怕说自己没有德,如果谁说他缺德,他就要与谁拼命,骂别人,甚至于打别人,所以这种人实际上是没有德。

二、德的好坏,行为是准则【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什么也不要做,最后什么也做得到。

为什么呢?因为德高望重的人,经常帮助别人,为别人做好事,当他要去做的那件好事,别人向他学习早就给他做了,所以勿须自己动手,什么事都能做得到。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少德的人,遇事争着去做,想出风头,表现自己,真的动手去做时,遇到困难就束手无策,无法克服,结果什么也做不好。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最讲仁爱的人要做一件事,没有做不到的。

也就是说,你做事我放心【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最讲义气的人要做的事,那是很有限的,超过了哥们义气的范围,损害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他就不干了。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光讲表面礼节的人去做一件事,总是做不好,遇到困难就撒手不干了,批评他的时候,只好举起手臂大嚷大叫,强调客观原因,推卸责任。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节都不讲的人,即是坏人和恶人,对忠诚信义都看得很淡薄,他是制造混乱的祸首,搞得越乱越好,趁混水好摸鱼。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先知先觉的人,即预言家,他得到的是大道之精华,他的预言,在当时别人说他愚昧、神经病、疯子,只有在后世证明了,后人才封他为预言家。

三、修德不进则退【故失道而后德】:故失去了道的人,然后再去求德。

大学语文道德经教案

大学语文道德经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教学目标:1. 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包括“道”、“无为”、“反者道之动”等。

2. 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道家哲学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将《道德经》的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

教学内容:1. 《道德经》概述2. 核心思想解读3. 《道德经》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通过提问“你认为什么是‘道’?”引发学生对“道”的初步思考。

2. 简要介绍《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及其时代背景。

二、内容讲解1. 讲解《道德经》的基本结构,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

2. 重点解读《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等。

3. 解释“无为”理念,强调“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避免妄为。

三、案例分析1. 分析《道德经》中的典型语句,如“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2. 通过案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物极必反”的道理。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道德经》中的“道”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2.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将《道德经》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2. 提问:“你对‘无为’的理解是什么?”二、深入讲解1. 进一步解读《道德经》中的“道”,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

2. 分析“无为”在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提升中的作用。

三、阅读与分析1. 学生自选《道德经》中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和解读。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强调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道德经》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道德经》核心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 学生将《道德经》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

《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

《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读诵《道德经》第40、41、42章。

2、理解老子关于“道”的理论3、了解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二、教学过程:(一)讲析第四十章[引语]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

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

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

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原文]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1、听录音2、学生齐读3、翻译原文,理解大意。

[译文]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讲析]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

“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

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同的。

因为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这当然是老子认识上的不足。

因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得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能转化的。

不经过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转化,这就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了。

“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

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的论者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

其实,老子讲“有”和“无”,并不曾把“无’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有”当作第二性的东西,他是把有与无当成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道德经》讲义(第四讲)

《道德经》讲义(第四讲)

《道德经》讲义(第四讲)《道德经》讲义(第四讲)教学内容:解读《道德经》第8至10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领诵、朗读;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

原文解读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

教学重点:上善若水,以水喻人、教人;功成而不居,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用自已的精神和意志来思考和判断事物,从而来理解世界。

第八章【原文】上善①若水。

水善利②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③於道。

居④善地,心⑤善渊,与善仁,言善信⑥,政⑦善治,事⑧善能,动善时⑨。

夫唯不争,故无尤⑩。

【注释】①上善:最高的美德。

②利:益,有益。

③几:接近。

④居:居处(chǔ)。

善:以……为善。

地:在此指恰当的地位。

“居善地”意即“居处以适合自己的地位为善”。

⑤心:心性、心境。

渊:深沉。

⑥信:随意、没有任何目的。

⑦政:纯正清平。

治:平顺、和顺。

⑧事:为、作。

能:广博。

⑨时:适时、合于时宜。

⑩尤:过失。

【译文】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样)。

水善(水善的表现形式是):利万物而不争(滋养万物而不争功),处众人之所恶(甘居众人之所唾弃),故几于道(所以水最接近于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于选择吉地),心善渊(心态善于融入平静),与善仁(交流善于把握仁爱),言善信(言语善于表达诚信),政善治(政见善于治理国家),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能量),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惟有像水这样不争),故无尤(所以才能万事无忧)。

最高尚的仁德行为像水一样。

水有利于万物而没有任何利益的争夺,它谦虚向下能包容一切众人的污垢,它的行为几乎相同于道。

它居处选择与世无争;它心胸沉静深不可测,它与世真诚友爱无私,它格守信用,它以善为政的理念善治天下,以善的理念做事无事不能,它善于把握时机无事不成。

正因为它有与世无争的美德,所以也就没有任何有悖于世的过失。

【评析】这一章用水的特性比拟上等善人的行为,说水的同时也在说人,提出了上善之人与世无争和善利万物的特性。

《道德经》讲座之二

《道德经》讲座之二

第四章慎独(1073271480) 18:54:58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慎独(1073271480) 18:55:14“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

”慎独(1073271480) 18:55:32道这种虚无妙气虽无形象、无端倪、不可见,却无所不在,无所不备,体性圆满,妙用无穷慎独(1073271480) 18:55:55“冲”就是“虚”,虚是大道体性的一种,是大道的本体常态,一切有形有相有情有欲有神有识的东西都是从“虚无”中化生出来的慎独(1073271480) 18:56:24我们都能看到一些道号里面带“冲”、“虚”的道长,因为他们是修道之人,要修道就要向大道学习慎独(1073271480) 18:56:54大道有什么性体啊?大道有“虚”这个性本,所以道长就要去求“虚”,然后道号里面也有这个“冲虚”慎独(1073271480) 18:57:24“而用之又弗盈也”慎独(1073271480) 18:57:46因为道体的“虚性”,所以才无所不备,妙用无穷。

慎独(1073271480) 18:58:30虚无者正以其虚无而蕴含有无限的可能性和长久性,比如说我们仰望广袤无垠的宇宙虚空,正因为虚空无限空虚,才会演绎出如此绚烂的日月星辰和莫须有的有灵无灵万物。

慎独(1073271480) 18:59:02“渊呵,似万物之宗”慎独(1073271480) 18:59:22它深不可测,广不可量,似有非有,似无非无,却是万物生化之母,主宰万物的宗主。

慎独(1073271480) 18:59:49“渊”是指深不可测,太高深了慎独(1073271480) 19:00:12因为大道的虚空之性太深邃了,所以无有从中化生,无限的或有情或无情从中合和而生,是主宰生化万物的造化和主宰。

慎独(1073271480) 19:00:36“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慎独(1073271480) 19:00:51这句话是修道的方法消除和解错综复杂的各种纠纷与矛盾(解其纷)慎独(1073271480) 19:01:31光华内敛,这句韬光养晦成语思想就渊源于老子这句(和其光)慎独(1073271480) 19:01:53内含于朴素的万物万理之中(同其尘)。

《道德经》 讲课课件

《道德经》 讲课课件

精讲点拨
1、 边读边思考:哪些句子让你
深有感触?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2、有人说,本章是讲珍惜生命,与我
们现在提倡的见义勇为、奋不顾身格
格不入,你怎么看?
运用刚刚学习《知足不辱》的方法, 自学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读——译——品
方式:自学、展示、交流
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 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 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引导自学
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读出点文言文的韵味。
知足不辱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 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 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 殆,可以/长久。
引导自学
1、名:名声;名望。2、身:一生;生命。 3、亲:亲近;接近。 4、多:此为贵重之意。 5、亡:失去,此处指失去性命 6、知:知道;懂得。 7、辱:辱没;受屈辱。 8、止:中止。 9、殆:危险。
展示交流
1、名与身孰亲: 2、身与货孰多: 3、得与亡孰病: 4、甚爱必大费: 5、多藏必厚亡: 6、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
译文
名望和生命哪一样更值得亲近呢?生命与财 货哪一样更贵重呢?得到(名利)与失去(性 命)哪一个更有害呢?过分爱惜名声就必定要 付出很大耗费,过多贮藏财物就必定会招致惨 重的损失。所以,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 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 久平安。
道德经
《道德经》· 知足篇
知足不辱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 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 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 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常足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 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道德经》总第2讲—序言的第2讲—20181130

《道德经》总第2讲—序言的第2讲—20181130

《道德经》复习文字版总第2讲序言第2讲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聊《道德经》。

我昨天讲了,《道德经》里面有两个“道”,大家问了,《道德经》里面不就一个“道”吗?不对的,《道德经》讲了两个“道”,这两个“道”如果您搞混了,您就搞不懂什么是“道”了。

比如,很多人一说“道”玄妙啊,虚无缥缈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好像“道”非常神秘,其实老子并没有把“道”讲得那么神秘,把两个“道”混在一起,就会进入这种状况,搞不清老子讲的“道”到底是什么,这是很多学者在讲《道德经》的时候犯的一个错误。

实际上老子是讲了两个“道”,一个是“天之道”,一个是“圣人之道”,这两个“道”有联系,但是不一样,要分开讲。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会隔一段讲一次“天之道”,他这种布局是有道理的,提示我们要不断想到“天之道”,效仿“天之道”去做“圣人之道”是《道德经》要做的事,所以“天之道”非常关键。

那么“天之道”是什么呢?老子认为,在我们人世间之上有一个力量,这个力量我们看不到它,但是不能否认它存在,这个力量甚至先于我们这个世界存在,按照这个力量的意志构成了我们的世界。

老子讲的这个,其实我们科学界正在研究的——什么是我们宇宙之先的东西?老子就思考了,这个力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没法清楚地描述它,所以我勉强给它命名为“道”,“天之道”。

那么这个“道”,老子怎么形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说有的东西,成就以后,先天地生的,然后这个东西它为我们世界的整个运行做好了铺垫,然后慢慢行走的世界,所以他说“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字之曰道”,我给它起名叫“道”,“吾强为之名曰大”,我勉强的形容这个东西为大。

那么,这个力量到底存在不存在呢?其实我们上了点儿年岁的人,都逐渐有这个感觉,就是我们头顶之上可能真有个什么力量在支配我们的命运。

比如大家会说“举头三尺有神明”,那么这“神明”您见过吗?哪位朋友给“神明”发过微信?哪位朋友跟它打过交道?往往我们没看到它,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存在,有些时候好多事儿就仿佛被安排好了一样,所以我们会感觉到有这个力量。

《道德经》讲义(第14讲)

《道德经》讲义(第14讲)

《道德经》讲义(第14讲)教学内容:解读《道德经》第32至34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领诵、朗读;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

原文解读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

教学重点:“道”的存在特征和伟大作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二章【原文】道常无名①。

朴虽小②天下莫能臣③也。

侯王若能守之④,万物将自宾⑤。

天地相合⑥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⑦。

始制有名⑧,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⑨,知止可以不殆⑩。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⑾之於江海。

【注释】①道常无名:老子以“无名”论道。

②虽小:道就像幼苗和儿童,虽然幼小,但却孕藏着无限的生机。

③臣:统属。

④侯王:泛指执政者。

守:遵守、遵循。

“之”即“朴”。

⑤宾:陈列。

万物将自宾:指万物将自己陈列而有秩序。

⑥相合:即合和。

⑦莫之令:莫令之。

均:协调、调节。

自均:自然协调、自我调节。

⑧始:指万物的开始。

制:作。

始制有名:万物兴作,于是产业了各种名称。

⑨将:应该。

止:居处、处所。

知止:指知其所“处”。

⑩殆:困乏、疲惫、衰败。

⑾川谷:小溪流。

【译文】道常无名(大道常在无有之间)。

朴虽小(淳朴的本源虽然微小),天下莫能臣(天下却没有力量能臣服它)。

侯王若能守之(统治者若能坚持这个真理),万物将自宾(天下万物必将自然归顺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气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不可能顺从于谁的命令),而自均(而它自己确能分布均匀)。

始制有名(万物开始时就有了秩序和名分),名亦既有(名分既然以有),夫亦将知止(就应该知道它的自然规律),知止可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规律所以不会有危险)。

譬道之在天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规律),犹川谷之与江海(好象溪流之水汇集与江海)。

“道”无名而质朴,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

侯王如果能够依照"朴"无为的特性治理天下,百姓、万物将会归附这样自然的管理。

《道德经》讲义(第九讲)

《道德经》讲义(第九讲)

《道德经》讲义(第九讲)教学内容:学习《道德经》第20章;有关“老子哲学”的论文赏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对字、词、句进行注释;对章节进行语译、领诵、朗读;引导学员进行学习、研究。

原文解读把握义理、情理和条理,注重字词训诂、义理阐发。

教学重点:独异于人,贵于食母。

贵贱、善恶、是非、美丑等种种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而且随环境的差异而变动。

第二十章【原文】绝学无忧①,唯之与阿②,相去几何?善之与恶③,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④,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⑤哉!众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

我独泊⑨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⑩;儽儽兮若无所归⑾。

众人皆有馀⑿,而我独若遗⒀。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⒁兮。

俗人昭昭⒂,我独昏昏;俗人察察⒃,我独闷闷。

澹⒄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⒅。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⒆。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⒇。

【注释】①绝:摒弃。

学:效法、模仿。

忧:忧虑。

②唯:应诺。

阿:诃问。

“唯”、“阿”在此含有卑贱与高贵的意思。

③恶:丑陋。

④畏:敬重。

⑤未央:没有穷尽。

⑥熙熙:喧闹纷杂、熙熙攘攘。

⑦享:祭祀。

太牢:牛、羊、猪三牲具备。

⑧春登台:春天登台眺望,泛指春游。

⑨泊:淡泊、恬静。

未兆:没有迹象,在此形容无动于衷。

⑩孩:婴儿笑。

句意为好像还不会笑的婴儿。

⑾儽儽(lěi):集聚、积累。

归。

终结、完结。

⑿有余:在此意指占有财物。

⒀遗:通“匮”,在此意指不占有财物。

⒁沌沌:愚钝无知。

⒂昭昭:明白。

昏。

糊涂。

⒃察察:急躁。

闷闷:淡漠不觉。

⒄澹:混沌、朦胧。

⒅飂:渺茫。

止:限度、尽头。

⒆顽:愚顽不灵。

鄙:蔽固不通。

⒇食(sì):养。

母:根本。

【译文】绝学无忧(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唯之与阿(应诺与呵斥),相去几何(相差多少)?美之与恶(真善美与假恶丑),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里)?人之所畏(人们所畏惧的东西),不可不畏(也畏惧人吗)?荒兮(浩瀚的荒漠啊),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道理)。

众人熙熙(众人都喜欢熙熙攘攘凑热闹),如享太牢(比如去参加盛大的祭祀活动),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临楼台远眺美景)。

《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

《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

《道德经》第11、12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读、背诵这两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老子“有无”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自然诵读,在诵读与感悟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法方法: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

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新课讲解(一)学生一起诵读课文第十一章(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1、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听完之后,抽几个学生模拟朗诵)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

2、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诵读方法自由朗诵,在朗诵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3、诵读、背诵(比赛),让学生自由举手,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朗诵,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评判出最出色的(二)、翻译,译文讲解1、让学生看教材内容,同桌讨论,理解内容,思考:这一章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教师重点解析:准备一个空杯子,然后倒满水,再去理解这句话:无水时,其为杯,有用之杯;有水时,见水见物见利不见杯了。

(三)拓展引申、小结:做人当虚怀若谷,人敬你;一旦实力显现,则引发诸多利益纷争鸟;新西游记里孙悟空师傅传授72变之后告诫悟空不要逞能显能,悟空问其缘由,其师傅答曰:别人见到你的本事,必然心怀夺取之心,届时不是你死就是他亡了(大意如此);所谓才(财)不外露,也是遵循这一道理。

有人问,现代职场不表现能力,还会有人要你啊? 其实这不矛盾; "为用"时,人是敬你的,对你有期待的;"为利"时,你可以为别人带来价值的,换一个角度来说,你还有可利用的价值;一旦对方把"水喝光了",接下来的动作可能是把被子扔掉,取另一杯水饮;所以,人要保持学习,一方面既要空,又要不空。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复习过程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复习过程

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内在小孩解道德经:全;目录 1宇宙与人体共振之窍 2天地灵阳之炁是人之根 3先天自然之心主宰 4元神元精是人体内的真夫妻 5对生命初始的亲近 6虚灵本来面目在动静之间 7无位真人才是人的真身 8出生之前悬于天地的我 9元神自然知道火候 10明白了是人在光中 11一灵觉照才是万年不坏之身 12元神无存生机遂绝 13重视先天之身方能无患 14道的纲领就是真一之炁 15真阳生起浑身酥软如绵 16人的根在天上17性能量的神圣功能 18慈悲心是开启自身宝库的钥匙19元精的感觉像性感电流 20元神是身体的帝王 21若能恍惚真阳必生 22每个细胞都像个小元气泡泡 23真阴真阳合一才能结丹 24不归清洁灵物不起 25人都是道德的儿女 26静心产先天清纯之炁 27神恋气而凝命依性而住 28神火全凭神息 29身体就是天道 30身体从浊躯变为金躯 31得一理忘一理 32太上法门是坐直升飞机 33战胜人心见天心 34每个细胞都是德这种精微物质支撑的 35体内真阴真阳交媾 36盗取天地的大元气 37元神就是人体的天 38无心于物叫上德 39一慎独就可以了得 40返回到如如不动的本心 41静中生动任其自然 42静是生机的根源 43万两黄金换不得一丝真气 44元精就是寿命 45活脱脱的一个清爽的真灵 46有道指一炁混然 47沉浸在虚无大窍里 1 1/58页 48取天下就是修身入道 49善养虚无元气自然来50元精是人体的德一能量 51本来属性是道生德养 52大元气是不生不灭的 53瑜伽动作是人与天沟通的天语54真阳在头顶拥抱阴精 55元精不再无知地流失 56内外交感互动 57用意用情气绝早亡 58真气是天地父母无私给予的 59空空洞洞的大光明窍 60一块乾健之精61下流比喻神光下照丹田 62肉身不过是元神的傀儡63进入宇宙真实的能量空间 64人心退藏天心照耀 65灵台宝镜常放光明 66心死道存心默道守 67慈虽敦厚内有勇存 68先天的善性能量充足 69元神带来宇宙真一之炁 70道是人所不学而知的天良 71每个人的元神就是真知不知 72元神通宇宙万事万物 73天地坏而真灵不崩 74元神自动取它的粮食元精 75后天意识心是人身的第一大鬼 76修道就是修柔修弱 77天道就是中和之道 78千心千意性能治之 79修道就是洗心向内80真一之炁无心自动 81越是为了别人自己越有后记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政协提案序言:1;一、缘起6岁听老爷讲庄子《逍遥游》~我就很向往道的宏大境界。

《道德经》第39章教案

《道德经》第39章教案

《道德经》第39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读、背诵第39章。

2、理解老子“道”的辩证观点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和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认识老子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老子宇宙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

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

二、新课讲解(一)学生一起诵读课文第39章(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1、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诵;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诵。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意。

(二)师生共同翻译: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

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三)评析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

杨兴顺说:“一切在流动着,一切在变化着,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

‘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观世界的矛盾,企图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锐化,为着这一目的,他把统一看成万物的基础而把它绝对化。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事实上,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一”,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

第12课时 整本书阅读课 《道德经》教案

第12课时 整本书阅读课 《道德经》教案

第12课时整本书阅读课《道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道德经》的背景、作者及其影响;2. 理解《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3.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道德经》的概述:背景、作者和影响;2. 《道德经》的主要思想:道、德、无为、自然、无欲;3. 《道德经》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堂课研究的内容,复《道德经》的基本思想。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整本书阅读课《道德经》”。

第二步:介绍《道德经》的背景、作者及其影响(15分钟)1. 介绍《道德经》的产生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介绍《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及其流传的历史。

3. 分析《道德经》对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影响。

第三步:解读《道德经》的主要思想(25分钟)1. 介绍《道德经》的基本概念:道、德、无为、自然、无欲。

2. 分析《道德经》中的典型章节和句子,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

3. 结合现代社会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道德经》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第四步:探讨《道德经》与现代社会的关系(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道德经》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

2.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结果。

3. 整合总结:引导学生思考《道德经》的思想如何指导和影响现代社会的发展。

第五步:课堂检测(10分钟)1. 设计简洁明了的选择题,检测学生对《道德经》的理解程度。

2. 进行课堂问答,解答学生对内容的疑问。

第六步: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对《道德经》中的一段话进行解读,并思考现代社会的应用场景。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观察、问题解答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道德经》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道德经》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的思考能力。

道德经学生记录

道德经学生记录

道德经学生记录
日期:
地点:某中学
参与人员:道德与法治老师、学生代表
学习内容:《道德经》第二章
学习过程:
1. 道德与法治老师首先介绍了《道德经》的背景和意义,以及《道德经》第二章的主要内容。

2. 接着,老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了《道德经》第二章的原文,并逐句讲解了其中的含义。

3. 学生代表分享了自己对《道德经》第二章的理解和感悟,并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积极践行《道德经》中的道德理念。

4. 老师鼓励学生代表,要深入学习《道德经》中的道德理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一个有德之人。

5. 最后,老师对本次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强调《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学习《道德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活动总结:
本次学习《道德经》第二章的活动,让学生们对《道德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校将继续开展类似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形影神〉的生存论意蕴》,《九江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审美体验的重建:文论体系的观念奠基》,复旦大学 出版社2010年版。
《黑格尔〈小逻辑〉示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版。

几个基本问题
与老子《道德经》的因缘 老子其人与自我定位 《道德经》哲学意义(本体概念的营构) 《道德经》价值意义(批判颠覆的立场) 《道德经》言说方式(反常规的思维)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第一章详解(“道”与非“道”
“分辨心”与对立面的产生 黑格尔:辩证法是思维的本性,是自我分别,自我
建立对立面,克服对立面,最终达到统一和解的过 程。 老子看到了“分别心”的消极性,黑格尔则看到了 其积极意义。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老子的片面性在于只强调单向的转化: 弱化为强,柔化为刚
真正的转化是双向的、循环的 弱化强——强化弱——弱化强
道家哲学讲座
本人现有的相关论文与专著
《游无定点的逍遥:庄子游观思想研究》,陈鼓应主编, 《道家文化研究》第22辑(三联书店,2007年版)。
《老子与黑格尔的比较》,《长安大学学报》2010年第4 期。
《论本体范畴的“不定”原则》,《山西师大学报》 2011年第2期。
《黑格尔论道家哲学述评》,《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
老子只愿意处于弱势,只愿意处于原点状态。
老子辩证法是消极辩证法
事物的发展是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复杂。只强调 强的衰落必然性,而宁可放弃发展自强的道路是 错误的。
人类的发展是靠“欲”与“恶”催动的,老子只 看到了“欲”与“恶”的弊端,进而否定人类的 文明发展是值得商榷的。
在个人道路的选择上,老子的态度是不选择任何 一种局限性的道路,只保持一种原始的无限可能 性,实际上就停滞在了原点。
《红楼梦》:“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 卿性命。”
个人的一时聪明与宇宙造化的智慧是无法相 比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黑格尔:“上帝放任人们纵其特殊情欲,谋 其个别利益,但所达到的结果,不是完成他们的 意图,而是完成他的目的,而他﹝上帝﹞的目的 与他所利用的人们原来想努力追寻的目的,是大 不相同的。” (《小逻辑》)
《道德经》言说方式
否定式的思维,反常规的表述,反其道而行之 与反其道而言之
《七十八章》:“正言若反” 《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六十四章》:“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
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
矣。” 《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失败的例子:明武宗朱厚照非要自封将军亲自上 阵擒敌。宁王朱宸濠被王守仁捉拿,他还要释放叛王, 再表演一遍擒敌的好戏。
领导要约束自己“你不行,我来”或者“你行, 但我更行”的表演欲、表现欲。不要把自己降低到与
《道德经》蕴含的管理思想
(二)把握全局的驾驭艺术:要善于激发
老子人格的自我定位
与屈原形成强烈对比: 屈原的“露才扬己”:“众人皆醉我独醒,举
世皆浊我独清。” 老子的“自我贬抑”:众人皆精明,我独愚蠢;
众人皆有为,我独无用。 力争上流与甘居下流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在竞争社会、功利化驰逐中,如何自我定位? 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活?
小聪明与难得糊涂
苏轼:“世人皆盼己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但愿生儿愚且鲁,无事无非度一生。”
的关系,思想局限性)
老子其人
众说纷纭与扑朔迷离 最值得重视的还是夫子自道
《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 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众人昭昭,我独 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 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哲学意义
本体概念的营构 什么是本体?本体追求的思维机制 本体概念意味着一种终极尺度的确立 “道”的理论至高点地位 “道”的价值至高点地位 万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 存在与非存在的价值意味 真理观与人生观
《道德经》价值意义
文明批判的立场 智力进步总是可取的吗? 争上游总是成功的吗? 实践与生存的关系问题 有为者小慧,无为者大智 “无为”的反实践立场 “不争”的反竞争立场 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源于有为的实践后果 竞争的积极意义与恶果 无为而治与自由资本主义(计划的手与市场的手)
《道德经》辩证法思想
《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相反与回返 对立面的相互依赖 对立面的相互转化 有无之辨
对立面的相互依赖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 去。 ”
《道德经》蕴含的管理思想
(一)超越下属的自我定位:退出与下属为伍
的竞争圈子,而是掌控下属之间展开良性竞争。这就 是“不争”与“争”的关系,不与下属“争”,才能 更好地让下属之间去“争”,这类似裁判员与运动员 的关系。作为领导不是拼命向下属证明自己如何如何 善于“将兵”,而是展示“将将”的高超驾驭能力, 让下属之间展开“将兵”能力的竞争。作为领导要抑 制自己的“将兵”冲动,而履行好自己的“将将”职 能。
“算计心”与“平常心”
“算计心”的实质是什么?(对比、竞争、 功利)
如何正确看待“算计心”? “谋生”与“谋道”的两种价值追求 “平常心”实质是“超越心” 康德:“人是目的。”(《实践理性批
判》) 及物而超物,在世而越世
老子学说的自我定位
《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 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 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 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 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