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摘要】文章认为,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果事实不真实、不准确、或是一些人虚无的构想和编造,那就失去了新闻自身的特性。新闻必须真实,这也是新闻机构能够有效实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基础,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客观要求。【关键词】新闻;真实性原则;内涵;要求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也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王中教授引入传播学概念,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另外甘惜分教授把新闻定义为“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不难看出,在所有对新闻定义的诠释中,“事实”是最重要的。新闻作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信息,它直接思考着、反映着的唯一对象,只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新闻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结果。客观事实的存在,是产生新闻的前提和条件。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一、新闻的真实性之内涵
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事实必须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符合了就是真实,否则就是不真实。新闻的真实性有三层意思:
其一,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新闻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结果以及人物的思想、语言、行为、事实和各种描写,都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必须实实在在,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合理想象”,也不能“基本真实”。
其二,新闻报道的事实概括必须真实。新闻报道有具体事实,还有概括的事实。具体的事实要真实,概括的事实也要符合实际,要能准确地概括事实全貌,不能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其三,新闻报道的事实和这类事实的总体要一致。不只是每条新闻报道的事实都要真实,而且这些新闻报道的事实和客观实际的整体状况要相符合。
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特性是真实性、新鲜性和公开性。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如果事实不真实、不准确、或是一些人虚无的构想和编造,那就失去了新闻自身的特性。
首先,人们只相信真实的事实。作为受众,每天从新闻传播媒介中获取大量的信息,人们要求信息必须是真实准确的,这是正常的心理要求,只有得到真实准确的信息,才能正确地了解社会,才能正确地认识环境,并且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满足人们相信真实事实的正当要求。其次,新闻是否真实,是新闻机构的信誉所在。新闻机构通过发布新闻达到反应舆论,影响舆论,引导舆论,形成舆论的目的。要达到这一
目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新闻机构必须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
从心理学方面讲,信任与否是一种信念,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定势心理,这种心理是在人们的实践中逐渐积累下来的,大量的信息与经验通过人的主观领悟,内化为“经验负荷体”,不断信任并被强化。而假新闻在新闻传媒界历来是被人不齿的,在社会系统中,新闻传媒作为社会真实信息集结发布点处于社会公信力生成的核心部位,一旦其新闻的真实性出现问题,就会在短期内迅速的放大并长期影响公众对于该媒体信息的不信任感。
“1918年11月7日,美国合众社罗伊霍华德根据一份不可靠的资料报道说一战结束了,而事实上大战在四天后才结束,该报道使得美国合众社在美国的公信力大大降低,直到70年代,该社社长罗杰塔利安还说:我们至今仍在为洗刷早报停战消息的污名而反省。据说好长一段时间,人们收到合众社的新闻仍要等等,看看美联社怎么说。”
而在我国,新闻机构是政府机构的延伸,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所以新闻机构的公信力危机一定程度也会引发公众对于政府的不信
任感,埋下政府公信力危机的种子。可见新闻真实对于新闻机构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三、新闻必须真实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受各种利益的诱惑,不负责任的新闻造假层出不穷。尤其是新闻工作者,责任重大,更应坚守工作的底线。正像谢逸溪所说:
“作为新闻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真实来得更重要了。”
去年,黑龙江新华社分社就出现了一位“摆拍造假”记者,她在多篇报道中以自己的家人为采访对象,直到有网友发现其文中的“阎大爷”“阎红”“卢东兴”“卢小瓤”等“出镜率”过高而质疑,她的“采访速记”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新华社及时做出了严肃处理。
“新闻摆拍”,反映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在某些投机者的引领下日渐荒芜,这对受众是极不尊重和极不负责任的,而且是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亵渎。
当前,我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去年9月29日,胡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指出,我国现阶段呈现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四大特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面对在社会多元经济结构和多元阶层利益基础上客观产生的多元价值观和各种利益矛盾冲突不断凸现,以及“前后断层”的新旧观念冲突和“价值观迷茫”等现状,党中央高屋建瓴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自觉、主动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新闻价值观,并以此指导传播行为,始终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舆论引导,不仅是新闻人作为“社会守望者”的重要职责,而且是传媒战线一项长期、持久的战略任务。
总之,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机构能够有效实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基础。对于新闻传播真实性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作用,不只表现在舆情监督和党外民主监督,还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以便他们对于周围的生存环境有一个真实的了解,理性做出适合自己的判断,稳定社会情绪。
【参考文献】
[1]张小茸.虚假新闻带给人们的思考.中国地市报人,2009.4.
[2]吴飞.新闻编辑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6.
[3]谢逸溪.新闻美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7.
[4]澎潮.社会转型期的核心价值观舆论引导.新闻前哨,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