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与它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及其现实意义
后现代主义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后现代主义是针对西方工业文明,以及现代性矛盾所进行的批判和深刻反思,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对现代的认知的扬弃,是在目睹了西方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给人们带来的诸多灾难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对我国当今现代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标签:后现代后现代主义中国现代化“后现代”一词最早曾在19世纪70年代使用,后现代思潮的真正兴起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到70年代其影响已较广泛,80年代以来以法国为中心,后现代话语开始在全世界流通。
有学者认为后现代是“时代化”意义上的一段历史时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现代”的扬弃和批判。
笔者更倾向于“现代与后现代视为一对处于长远结合关系中的两个东西,在这种长远的对立关系中,后现代持续不断地指出现代所具有的限制。
现代与后现代只是两种可供选择的不同视角,而不是前后相继的历史时期”。
“后现代的‘后’强调的是对现代的否定,是一种认知的扬弃,它肢解或消解了‘现代’的一些确凿无疑的特征……是我们假想的一个时代转折的起点。
”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之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反应,同样,后现代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信息化的后工业社会,信息爆炸使得旧有的知识体系破碎,过程化和多元化成为两大主要特征”。
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显著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现代化,然而,在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带给人们太多的束缚,在闲暇的时间里,人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而实际上,也不过是‘假释’出狱过一个星期天而已。
”现代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异化”为代价的,这一切唤醒了人们对理性的失误和对传统信仰的反思。
另一方面,现代化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口激增、生态破坏,以及军备竞赛的加剧、人文精神的急剧失落等等,后现代主义者清醒地看到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核武器和环境这两个足以毁灭世界的难题。
西方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 收稿 日期 ]20 0 9—1 0 0—1
[ 作者 简 介 】石 苏谊 (9 7一) 女 , 15 , 山西 垣 曲人 , 太原 理 工 大 学文 法 学 院 教授 。
第2 2卷 第 1期
山 西 高等 学校 社会 科 学 学报
21 0 0年 1月
的进 步 , 也不 可 避免 的有 一些 消极 的东 西 , 但 以致 思
心 主义” 的批判 与 解构 ; 实 质上 说 , 现代 主 义 等 从 后
是对西 方传统 哲学 和 西 方现 代 社 会 的纠 正 与 反叛 , 是一种在 批判 与反叛 中又 未免会走 向另一极 端——
怀疑主义 和虚无 主义— — 的“ 过正 ” “ 枉 ” 的 矫 。
强 , 时大众 在物质 欲和金 钱欲 的刺激下 , 此 不仅开 始
去追求更大的物质财富, 而且随之而来的就是享乐 主义 与 消费主义 , 别是 人 们 的精 神 文 化 消费 则表 特 现为 热衷 于快 餐式 的 西方 文 化样 式 。很 容 易看 到 ,
上个世 纪末 中 国的社 会 和文化 的转型有 着深层 的政
治 、 济和文 化 的原 因 , 种转 型既表现 了中国社会 经 这
我 国经济 的迅速 发 展 。伴 随而起 的是 , 政治 、 济 、 经 文 化 的交 流也呈 现 出 前所 未 有 的新 形 势 , 各种 西 方
从 形式 上讲 , 现 代 主义 是一 股 源 自现 代 主义 后
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 , 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 种 既继承 又反叛 的关 系 ;k g 内容上看 , 后现 代主 义是 种 源于工业 文 明 、 工 业 文 明 的负 面 效应 的思 考 对 与 回答 , 是对 现代化 过程 中出现 的剥夺 人 的主体性 、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除 对 西 方现 代 化 的 盲 从 、 确 认 识 资本 主 义 并且 处理 好 与之 共 处 的 关 系 以及 在 现 代 化 建 设 中重 新 审 视 理 性 和 科 学 技 正 术 的 作 用 都 具 有 重要 的 意 义 。
mo ens whc a n esa in au n eee c infcn efrChn s d r iainc lma ie emo enzto u p s se d rim ihh su d rtnd gv lea drfrn esg i a c ieemo enzto al keChns d riainsr aswetr i o n
mo e n z to n o t d e n t d a od t e c n r d c in n r b e o c r e o p o t s h at y d v l p n . d r ia in a d p s mo r iy a v i h o ta it s a d p o l msc n e n d t r mo e i e lh e eo me t n o t Ke r s: o t d r iy;p t d r im ;mod r ia i n;Ch n s o e nia i n y wo d p s mo e n t os mo e n s e n z to i e e m d r z to
长 沙理 工 大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V 12 o 2 o. 5 N .
2010年 3月 J U N LO H N S A U I E ST FS I N E& T C N L G ( O I LS I N E Ma O R A F C A G H N V R I Y O C E C E H O O Y S C A C E C ) r.2 0 10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浅析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诞生后便很快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并影响到了世界各方面的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背景;特征;影响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70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后现代主义既是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诸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
其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西方资产阶级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将科技作用推向极端。
资产阶级还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
从而使国内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
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
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
第三,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
人们受利益驱动大量开采自然,使很多非再生资源几近枯竭。
大工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和气体,进一步恶化了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环境,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思。
二、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西方后现代主义派别林立,最典型的是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其理论的主要特征是否定性,侧重于对旧事物的摧毁,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第一,解构理性、颠覆传统。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颠覆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颠覆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它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进行了颠覆和重新评估。
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传统的价值观和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给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一、对现代性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它质疑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逻辑和价值系统。
传统的现代性追求理性、科学和进步,但后现代主义认为这种追求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环境的多样性。
后现代主义主张关注个体的情感和主观体验,主张对权威的怀疑和分析,以打破现代社会中的固有秩序。
二、对真理和权威的怀疑后现代主义对真理和权威的怀疑是其对社会价值观颠覆的核心。
后现代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的,不同的个体和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真理观。
它强调对各种权威的批判,包括宗教、政治和知识权威等。
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文化的存在和平等,主张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对话和理解,而不是将一种文化的价值强加给其他文化。
三、对消费主义的挑战后现代主义对消费主义的挑战是对现代社会价值观颠覆最直接的体现。
传统的消费主义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享受,而后现代主义认为这只是虚假的美好。
后现代主义主张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体验,强调人际关系和生活的质量。
它对消费主义中的功利主义和浪费进行了批评,呼吁建立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观。
四、对身份和权力的重构后现代主义对身份和权力的重构是其对社会观念颠覆的重要方面。
后现代主义主张学会解构和重铸身份,强调个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它拒绝将身份局限在性别、种族、国籍等狭隘的范畴中,呼吁关注跨界和混杂的身份。
后现代主义还对传统的权力结构进行了批判,主张实现更加平等和民主的社会秩序。
总结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对社会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它对传统的现代性进行批判,对真理和权威进行怀疑,挑战消费主义,重构身份和权力。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对社会结构和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后现代主义的冲击下,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重新评估,以寻找适应多元化和复杂化社会挑战的新的社会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影响
( 州 师范高 等专科 学校 教 务处 ,江 苏 泰 州 25 0 ) 泰 23 0
I 要】 摘 后现代主 义是相 对于现代 主义的一个概念 , 是西方后工业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 史产物 , 在上个世纪 6—0 0 9 年
代成为西方理论 热点之一。 否定性是其主要特征。 2 纪8 年代末 9 在 0世 0 0年代初 , 后现代主 义在 中国的一些大学校 园, 尤其在 中
【e od 】 o e i ; ot dmi ; e ett i i pc K yw rs m dr s p s nm mo e s t s r tm at m h w ; a;
引言
与现 代 主 义 相对 的 后现 代 主义 于 6 年 代 兴起 于 法 O 国, 随后 在美 国等地得 到响应 , 迅速波及 全球 , 终成 为 并 最 西方社 会 2 世 纪 6 —0 代 的理 论热点 之一 。后 现代 主 O 09 年
青年教 师和 学生中传播开采, 最终在学术领域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产生一定影响。正确认识后现代 主义的影响 , 于我们继承传 对
统、 实现现代化 、 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 主义都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现代主义 ; 后现代主 义; 西方; 特征; 响 影 【 中图分类号】 36 B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844 {060-070 0 - 1220 }306-3 0- -
p s o e i m s n f t e h ts o s o e we t r e re .wih n g to e ma n c a a t rs c n e e d o o Un d m s Wa o e o o p t ft s e n t o s h h h i t e a n a t i h r c e i t .I t n f i s h i h h 9 0 n ei t e 1 8 s a d t e b g  ̄ g o e 1 9 s o t o e im s i u e n s me c l g a p s s i i a s c al h m f t 9 0 ,p s m d m s Wa df s d o o o e e c m u e Ch n ,e pe i l h n y m a o g y u h u e c e s a d s u e t ,a d e e t al e o o e i f e e o c d mi e d d s c a ie Co r c n o t flta h r n t d n s n v n u l b g t s m n l nc n a a e c f l s a o i l . r e t y u i n l f u d r tnd n f t e i f e c f p s mo e i m f v t l i p ra c t u n r a e f ta t n e l a o f n e a i g o n u n e o o t d m s i o ia m o t n e o o r i he t nc o r d i ,r ai t n o s h l s i i o zi m o e n z t n a d b id n fa t ne u d cv l e o il m . d ria o i n u i g o u f la i i z d s c a i l n i s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与局限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与局限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末期以来社会科学领域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想潮流。
它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学科的多元化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局限性。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和局限,以及如何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找到平衡点。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1. 拒绝大故事和普世真理后现代主义思潮质疑了传统学科中对普世真理的追求,强调了多元的视角和语境的重要性。
它拒绝了大故事的叙述,认为现实是多元而分散的。
这一思想突破了传统学科的范畴和束缚,给予了社会科学研究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研究者可以更加关注个体和微观层面,探索多元的真实性。
2. 反思权力结构和认识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提出了权力结构和认识论的重要问题。
它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的权力制衡和操控,并揭示了权力对知识生产和社会认知的影响。
这一思潮鼓励研究者去审视自身的偏见和假设,并反思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
它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3. 倡导对多重个体经验的关注后现代主义思潮强调个体经验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它提倡关注非主流群体的声音和经验,从而揭示了社会现象的多维度和复杂性。
这一观点为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议题和视角,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多元化。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局限性1. 方法论上的挑战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提出了挑战。
其相对主观的研究方法和主体性的立场难以确立客观的研究框架。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过于主观的研究方法可能导致结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2. 忽视历史和社会结构后现代主义思潮过于强调个体经验和语境的重要性,容易忽视历史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科学研究需要考虑到历史的长期演变和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制约。
否则,研究结果可能受到片面性的困扰,无法得出全面且准确的结论。
3. 过度强调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相对主义倾向可能导致真理的相对化和权威的丧失。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标签:后现代主义;思潮;价值观;影响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理论范式和社会思潮。
其“解构,,理论在强调解放思想、张扬个性和主体思考、重构人际关系方面,提供了积极的思维方式。
但“解构”在后现代思想尤其是“消极的”后现代那里,表现为一种注重“破旧”解构、疏于“立新”建构的否定性思维方式,在“解构”及“价值祛魅”思维中,传统的真善美的意义深度、价值的普遍性和相对确定性也被消解了,而在一味强调多元性、个性自由、不确定性等社会及其价值的“碎片化”过程中,也易走向价值相对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
因此,对后现代理论范式及价值思潮的辩证把握和反思,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以及文化价值导向,对坚守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对文化生态和共同价值观、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与国家精神培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理论范式和社会思潮。
它颠覆了西方传统的价值观秩序和话语方式,走向了一个新的理论思维和文化世界。
作为一种理论和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不仅显现于建筑、文学、音乐、绘画等文学艺术领域,还影响了哲学观念、思维语境及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
后现代主义随着文化交流传入我国后,也成为中国学术和社会思潮的一个重要话题。
后现代主义渗透在各学科领域并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是必然和明显的。
后现代主义价值观是整个后现代思潮的核心,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理论大众化中需要研究和把握的问题。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范式及特征后现代主义由于其包罗万象的内容,复杂纷繁的争论,很难简而概之,以至有学者说,我们无法说明“后现代”是什么。
海德格尔因此说,“后现代”不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一种明确的理论纲领,但我们可以从其多样、混杂的思想观点中,理出相对共有的理论特征。
1.“解构”:否定传统“普遍基础”的思维观念。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挑战,其起源于20世纪的思想潮流。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核心理论观点,对社会学的启示以及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
将对后现代主义与其他社会学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独特之处。
结尾将探讨后现代主义的意义、对社会学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这篇文章的阐释,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后现代主义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以及它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的颠覆和挑战。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社会学、阐释、起源、核心理论观点、启示、影响、比较、意义、重要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后现代主义:一种社会学的阐释引言: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和社会理论,它对传统现代主义和现代社会学的观点提出了挑战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语境、相对性和多元性,在对待现代社会问题和个体行为上持怀疑态度,强调了知识相对性、多元文化、权力关系和人类认识的有限性。
在社会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为传统社会学理论带来了新的启示和研究方向。
后现代主义不仅挑战了现代社会学的权威性和普遍性,还提出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新解释和理解。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解读和反思,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同时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
本文将围绕后现代主义这一主题展开阐释和深入探讨,探讨其起源与发展,核心理论观点,对社会学的启示,与其他社会学理论的比较,并分析其对社会学研究的影响和未来发展。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社会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2. 正文2.1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在社会学领域,后现代主义最初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让-福科•利奥塔提出的。
利奥塔认为,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后现代时代。
在这个时代,传统的现代主义价值观和观念已经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调多元文化、相对主义和不确定性的世界观。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后期出现和发展的一种思想理论,主要是对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批判和反抗。
从本质上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反叛精神,试图摆脱固有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的束缚,寻求一种全新的文化和艺术创作的方式。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1.思想解放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反思自己关于真理、价值和存在的看法,为人们的思想解放开辟了新的空间。
后现代主义倡导者认为,任何社会和文化形式都有其历史和文化包袱,有自己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因此拒绝以任何形式的绝对化的标准来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
2.文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之一是促进了文化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领域中主要推崇以“混合”和“融合”为主的创作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打破文化的原有藩篱,将不同文化融合、交汇、共生,从而形成全新的文化形式。
3.知识普及后现代主义的思潮推动了知识普及的进程。
后现代主义关注人性,提出“民主万岁”,鼓励人们去自由地表达和思考,这在人们的思想文化领域具有普及和民主化的倾向。
4.视觉文化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思潮强调视觉文化,追求感性和激情化的表达,独具视觉冲击力,这使得无论是广告界还是影视界,都带来了视觉文化的革命。
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在创作视觉媒介方面推崇多元化和自由化,呈现出更为独立和多样的视觉文化体系。
5.深刻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推广,对社会和每个人都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既是对“伟大叙事”的反叛,也是对现代主义对于规则、秩序的建立的反省,以及对人性、文化、历史本身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追求一种更为深刻的反思和对自我意识的探索。
在这样的意义下,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对社会和文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一种反复探讨的心理和生命的价值感受。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价值观产生的影响1.文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推崇文化多元化的观点,视文化多元化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这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新思路,从而使社会开始接受不同文化的思维和理念。
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当代文学是指与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文学作品。
而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强调对传统的批判和颠覆,追求边界模糊、多样性和异质性。
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备受争议,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兴起,并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倡导试图打破一切传统的框架和规范,对中国当代文学以及文学创作方式产生了激烈的冲击。
它突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碎片化、多元化的叙事方式,使得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后现代主义对权威的怀疑和对现实观念的颠覆,促使作家更加关注个人的内心体验和独立的思考,使得文学具有了更多的自由性和表达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特点与后现代主义的接合点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批判与反传统倾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常常以挑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秩序为主题。
这种文化批判与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传统的批判和否定紧密相关,两者在对社会现象的解构和批判上存在共同点。
2. 叙事技巧与碎片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突破传统的叙事结构,采用碎片化、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展示出后现代主义对叙事形式的影响。
这种叙事技巧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呈现出多个视角和多元的观点。
3. 细节描写与现实主义融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注重对现实细节的描写,展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与关注。
这一特点与后现代主义对现实的关注和塑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作品更加真实,更好地表达了当代社会的特点和个体的体验。
4. 大胆创新与反传统美学: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对美学传统进行突破,大胆尝试创新。
后现代主义倡导对传统美学的颠覆与反叛,这与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在创作中对于传统美学的冲击和改变密切相关。
三、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的争议尽管中国当代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有着许多交集,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争议。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和人的影响一、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二、后现代主义对社会的影响:艺术建筑设计文学电影三、后现代主义对个人的影响:衣食住行(一)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回应,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影响领域:艺术建筑设计文学电影个人生活后现代艺术变了样的蒙娜丽莎软了的时间1.在人文思潮方面,论者指出现代的后期,是一种对现代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颠覆和反叛2.在文艺创作风格上,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具体、单一的风格3.另一个特点是跨学科和跨创作媒体,建筑、文学、绘画、设计、家具均有设计师,在各自的艺术场境内进行后现代式的表述。
绝境or磁盘?后现代主义建筑是麻花吗?水帘洞建筑学的现代主义体现在所谓国际主义的设计风格上,以美国在四十至六十年代的建筑为代表,其中特点是功能性和扩大建筑物可用空间为首要理想,对于环境、人文境观、美学的考虑只是次要的。
到六十年代欧美普遍出现一批年青建筑师,开始一些具人文思考、强烈装饰性及有深入空间思维的建筑境观出现。
建筑师尤其喜爱透过建筑境观,表达对旧文明、自然界,以致梦幻的追想。
但同时亦有另外一批年青建筑师如NormanFosterFrankGehry ,都喜爱利用科技化的建筑技术,来突显建筑对都市空间的隐喻性对谈metaphoricdialogue 。
NormanFoster 对摩天大厦的高科技考验、对香港汇丰银行的隐喻,以至伦敦市中的30StMaryAxe ,都对都市境观造成颠覆性影响。
而FrankGehry 对于非直线设计的应用和结合电脑高端技术的做法,都影响了当下的设计风格。
塌了的大楼????后现代主义设计大相框望远镜为了挑战现代主义的极限,艺术与设计家于是以后现代主义来统称当代各种主义,如:女性主义、多元文化、解构主义、时间元素、媒体应用、物质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一支极具影响力和进步的社会哲学文化思潮,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在中国的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文化理论在中国得到广泛地传播和全面渗透,这为中国文艺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给理论界带来了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全面思考。
作为一次极大的思想冲击,后现代主义无疑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批评话语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阐释,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批评视角和一种新的批评模式,这又逐步影响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创作。
但在中国特有文化语境下,面对产生于西方本土文化范畴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把双刃剑,其彻底解构精神和虚无主义色彩的体现以及对多元化和相对主义的崇尚,它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从来都是并存的。
那么,如何理解和对待这一外来思潮,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思考。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价值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60-01一、后现代主义理论要旨“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西方一支极具影响力和进步的社会哲学文化思潮,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及西方发达的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它早已广泛地影响和渗透到了西方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近三、四十年来集广泛争论于一身的“显学”。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文化思潮,它不仅是一种思潮,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其涵盖面之广以及其特性的纷繁复杂。
综合前人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状况,对后现代主义进行理论界定,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把握其基本内涵:一是作为一个时间性概念,顾名思义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后现代主义可以说是“随着现代主义的衰落而崛起的”①;二是作为一种理论性概念,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新兴文化现象和理论思潮,是对西方理性文化全面冲击后到达的某种特殊文化状态,它所显示出的是与之前现代主义以中心意识为主导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理论态度。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与挑战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与挑战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一种哲学和文化运动,对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挑战。
它对传统社会科学方法和理论提出了质疑,倡导了全新的研究途径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所带来的挑战。
1. 提供了多元视角和反权威倾向后现代主义思潮推崇多元视角,认为真理是多样的,没有绝对的权威。
这一观点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因为传统社会科学研究通常以客观性和权威性为目标。
后现代主义提醒我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和背景,允许不同的声音被听到。
2. 对主观性和研究者身份的重视后现代主义思潮关注研究者的主观性和身份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传统社会科学研究往往把研究者视为客观、中立的观察者,忽视了他们的主观意识和背景对研究的潜在影响。
后现代主义认为,研究者的身份和经历会塑造研究问题的提出和解释方式,因此必须认识到这种身份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反思。
3. 强调叙事和语言的重要性后现代主义重视叙事和语言对社会现象的构建和解释。
它认为,语言和叙事不仅仅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而是对现实的一种构建。
这种观点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挑战,要求研究者关注研究背后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以及它们对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4. 引入了批判理论和解构主义思想后现代主义思潮还引入了批判理论和解构主义思想,对社会科学研究进行了批评和反思。
它质疑权力结构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并关注边缘群体的声音和权益。
这种思潮使社会科学研究者更加关注社会中被边缘化的群体,提高了研究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1. 主观相对性的困扰后现代主义强调主观性和多元视角,但这也带来了主观相对性的困扰。
如果每个观点都是平等的,那么如何确定真理和进行有效的研究就成为了难题。
这种困扰使后现代主义受到了批评,认为它无法提供明确的研究框架和准则。
2. 忽视客观性和验证性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科学追求客观性和验证性的批判,有时可能导致忽视这些因素的重要性。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变革
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变革在当今时代,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文化现象,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知识、文化和价值的理解,还在诸多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 20 世纪后半叶,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批判。
现代主义强调理性、秩序、确定性和进步,而后现代主义则对这些观念提出了质疑。
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并非是由确定的规则和秩序所主导,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多元性和相对性。
在知识领域,后现代主义挑战了传统的知识体系和权威。
过去,我们往往认为知识是客观、确定和普遍适用的。
但后现代主义指出,知识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中产生的,具有主观性和相对性。
这意味着不同的文化、群体和个人可能拥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方式,没有一种知识可以被绝对地视为真理。
这种观念的转变促使我们更加尊重多元的知识和观点,鼓励跨学科的研究和思考。
在文化方面,后现代主义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去中心化。
它打破了主流文化的垄断,让边缘文化、亚文化和小众文化有了更多的展示和发声的机会。
以往被忽视或压抑的文化形式,如民间艺术、街头文化、网络文化等,如今在社会中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同时,后现代主义也消解了文化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让各种文化形式都能在平等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
这种文化的多元化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后现代主义还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社会通常强调个人的成功、成就和物质财富的积累。
然而,后现代主义则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
它提倡一种更加包容和人性化的价值观,尊重个体的差异和选择,不再以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人生的价值。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使得社会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推动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社会结构方面,后现代主义促使社会变得更加灵活和流动。
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受到冲击,个体不再被固定在特定的社会角色和阶层中。
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改变自己的身份和职业,社会的流动性增强。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摘要: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厌恶了当前的生活环境,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发生的一场变革。
它不是西方社会特殊的一种现象,而是波及全球,席卷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
给世界各国的艺术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西方的艺术中,各种艺术流派盛行,出现了许多怪诞、奇异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后现代主义,它不仅被认为在思想上有别与传统艺术的思想潮流,也昭示这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开启了艺术领域的新方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文化后现代主义是20世界在西方兴起,它深受尼采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出现了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倾向,基于对现代社会的思考,它表现出对现代性问题的反省,作为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领域的全盘颠覆,重新解释新的艺术观念,这引起了西方艺术界的极大关注。
伴随着西方艺术的逐渐渗透,20世纪出现了广泛的后现代思潮,成为了世界性的现象。
为什么后现代主义影响如此之大?到底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对这种奇特、怪诞能够影响全球的艺术观进行探讨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图景(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1918年法国的《世界报》向读者宣布“有一个幽灵——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出末作崇“以来,20多年来,这个幽灵已现身,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用语,并以弥漫整个世界1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思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美国,迅即风靡整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并迅速向世界其他地区渗透的一种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影响了文学、艺术、建筑等领域。
根据英国学者詹克斯的考察,认为英国艺术家查普曼于19世纪70年代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2他在1870年首次举办个人画展中,首次提到”后现代“油画艺术的口号。
他用后现代来表达对法国前卫画派的超越于创新。
1917年,德国的潘维滋在其著作《欧洲文化危机中》再次提到。
之后,西班牙作家翁尼斯于1934年在文学批评领域首次使用,在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是哲学界谈后现代的第一人,他给哲学上后现代主义定义是“对于超级学生的怀疑”他的哲学上后现代的概念,实际上是对启蒙哲学的现代性的否定,而艺术上的后现代性有肯定了艺术上的现代性。
中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史
中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史一、中国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起源嘿,你知道吗?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那可是有一段很有趣的起源呢。
在过去啊,咱们中国传统建筑风格那是独树一帜的,像故宫啊,四合院啥的,都特别有韵味。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西方的建筑理念开始慢慢传进来啦。
后现代主义建筑呢,就像一个新鲜的血液开始注入到中国的建筑领域。
最开始的时候啊,就是一些沿海的大城市,比如上海啊,那里有很多外国人居住和经商,他们带来了一些后现代主义建筑的雏形。
比如说那些有奇特造型的小洋楼,虽然还不是完全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但是已经有了那种追求个性和创新的味道啦。
二、发展中的风格特点1. 混合与拼接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特别喜欢把不同的元素混合在一起。
就像你搭积木一样,把传统的中国元素和现代的西方元素拼在一起。
比如说有的建筑,屋顶是传统的中式飞檐,但是墙体却是那种简洁现代的玻璃幕墙。
这就好像是把古代的衣服和现代的鞋子穿在一起,看起来特别新奇。
这种混合和拼接,让建筑既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又有现代的时尚感。
2. 对传统符号的重新诠释咱们中国后现代主义建筑还会对传统的建筑符号进行重新诠释。
以前传统建筑上的那些斗拱啊,雕花啊,在现代建筑里可能不会原封不动地出现。
而是经过设计师的创意加工,可能会把斗拱的形状简化,然后用现代的材料来制作,放在建筑的某个角落,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
这就像是把老祖宗的东西拿过来,用新的方式来展示给大家看。
3. 注重与环境的融合还有哦,这种建筑很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不像以前有些建筑,孤零零地杵在那里,和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
现在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呢,会考虑到周边的地形、气候、人文环境啥的。
比如在一个山水环绕的地方建房子,建筑的外形可能就会设计成和山的轮廓相呼应的形状,颜色也会和周围的自然景色相搭配,就像是从那个环境里长出来的一样。
三、代表性的建筑实例1. 上海外滩建筑群上海外滩那可是非常有名的啦。
那里的建筑就有很多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子。
后现代主义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芬、 霍伊等。面对现代主义造成 的危机 , 建设性后 现代主义者立足信息时代和社会的创造性 , 对于人
类今 日 的种种不幸 , 他们抱着一种关怀的态度 , 积
理想的推崇, 也包括崇尚行动、 尚成功等实用主 极寻求解决办法 , 崇 重构世界“ 蓝图”重建人与 自 、 , 然 义的倾 向。在现代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 , 资本主义 人与人的关系 , 强调创造性、 多元性, 因而他们的哲
第2 卷第 2 期
20 0 6年 6月
河南Y_ 大学学报( -k - , l 社会科学版) Ju a o nnUnvrt f cnl ySc l c ne or l f a iesyo h o g (oi i c) n He i Te o aS e
Vo . No 2 12. .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 l t . 目前 中国还主要 面临着如何 实现现代化 问题 , 但可以从建设性后现代 主义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 词 : 后现 代 主 义 ; 定性 ; 否 建设性
中图 分类号 :04 9 F 1 . 文 献标 识码 : A
什 么是“ 后现代 主义”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成熟的、 系统的思想体 系。尽管相关理论观点林林总总、 差别很大 , 但我 们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与现代 主义相对的 概念。“ 现代主义” 作为和西方文明发展的一个历 史阶段相伴生的价值体系, 实际上是和工业革命 、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 以及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相 联系的。所以, 现代主义熔铸了整个资本主义的全 部价值观, 包括社会进步的观念 , 对于科学技术的 信念 , 对时间的高度关注和对理性的推崇, 自由 对
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后也曾纷纷仿效发达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但发达国家那种高污染高浪费的现代化道路对他们来说是一条死胡同必须另辟蹊径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要更多地考虑在现代化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怎么样既搞好现代化建设又尽量避免西方社会所出现过的弊端走一条绿色的生态式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试论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试论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摘要】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建构,及其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和反权威主义等理论主张,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正面影响,启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更好地走和谐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之路,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正确对待科技和理性。
只有采取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和指导、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及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措施,才能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当今世界颇具影响力的西方思潮之一,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主义极端成熟而又危机凸显的背景下,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内部逐渐成长起来的,以对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反思、批评和超越为旨归,以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和反权威主义等为基本特征。
后现代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我们能够采取正确措施做到扬长避短和为我所用。
一、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1、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与建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的批判源于西方社会危机的产生及其反思,以造成现代文明弊端的、体现现代化精神本质的现代性为批判对象,以对作为西方现代性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的个体主体性和工具理性为批判内容,主张消解主体性、反理性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
后现代主义更注重对现代化的建构。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未来充满信心,提出要为现代世界制定可供选择的重构方案,倡导建设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元思维风格,主张开放、平等、对话和合作,致力于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
2、后现代主义坚持反理性主义,肯定和张扬非理性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理性主义的泛滥造成对技术的滥用和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最终导致一系列严重社会问题和人类灾难的发生,因而反对“理性至上”和“科学万能”的思想,批判和重构理性主义,主张用非理性打破理性的统治地位,通过张扬非理性纠正理性主义的过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与它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经常使用,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
后现代主义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
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
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罗蒂、詹姆逊、哈贝马斯等。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科技和理性的极端发展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科技和理性的负面效应得以充分展现正是借助了自然科学的建立,西方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把科技推向了极端。
资产阶级一方面依靠科技建立了庞大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把科技和理性变成了获得私利和殖民掠夺的工具。
从而使国内的危机和矛盾不断激化,也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中的不平衡状况,最终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2.人沦落为理性和机器的奴隶科技本是为人造福的,理性本是人高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然而,社会历史和现实却使科技和理性走向了人的对立面: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变成了部分人掠夺他人的御用工具;人道和人权也服从于工具理性,人从理性的主体和人道主义服务的中心对象的位置沦落为工具理性和机器的奴隶。
这使得人们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重新审视科技理性。
3.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人们的生存状态更加恶化随着西方社会的发展,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严密和无情的机器体系,人成了这个庞大机器的一个部件,人们的生活、消费、思想观念完全商业化了,并且为商业广告、大众传媒所左右,人失去了主体性、选择性,成为“单面人”(马尔库塞语),由工人和学生举行的游行示威时有发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政治矛盾不断激化。
资本主义对自然的破坏越演越烈,威胁着人们生存的自然家园。
随着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人们受利益驱动大量开采自然,使很多非再生资源几近枯竭;另一方面,大工业又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和气体,排放到自然界,进一步恶化了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的家园,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语)。
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本身。
这引起了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正面影响1.倡导多元论,尊重差异性。
后现代主义拒斥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东方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的态度来张扬科学的怀疑精神。
2.倡导创造性。
后现代思想家最推崇的活动是创造性活动,最推崇的人生是创造性的人生,最欣赏的人是从事创造活动的人。
3.力主平等。
在后现代思想家看来,“个人主义已成为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根源”后现代主义,尤其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对现代精神和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二元论、男性中心主义进行文思和批判,指出:现代性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强调个人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二元论,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中强调男性主义,实际是强调人与人的不平等,证明人对自然的优越性,男性对女性的优越性。
后现代主义的负面影响首先,后现代主义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一向被认为是崇高和高雅的艺术打上了当代商品经济的印记,因而失去了美的崇高和独立的价值。
其次,后现代主义的“复制性”导致“快餐文化”的泛滥,使千锤百炼、呕心沥血的文化力作、精品的出现,变得几乎没有可能。
再者,后现代主义也追求“独创性”但这类“独创”并非真正的创新,而是以时尚的胡闹来博取轰动的新闻效应。
这在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后现代艺术中表现得最为鲜明。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及影响具体来讲,主要有如下原因。
1.改革开放为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中国提供了渠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同时,西方一些颇具影响的社会思潮也随之涌入中国。
后现代主义正是这些思潮中的一种。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知识界产生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鼓励人们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先进思想文化成果。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有利于我们看清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缺陷,更加坚定我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3.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
在中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相似的问题需要解决。
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时间概念,它对于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深刻反思,对西方现代化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的揭露,有利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从中借鉴经验和吸取教训。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负面效应的批判,无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是一份可供参考和借鉴的认识资源,具有启示和反思意义。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方面启示。
1.科学技术和理性要充分发挥其为人类造福的作用。
我们运用科学技术理性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使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
我们不能拒斥科学技术和理性,而应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弘扬理性传统。
2.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这就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们要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社会理论毋庸置疑,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动,是当代西方理论家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
如前文叙述的,后现代主义是人们对高度发达的现代主义将人类带入世界性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这一客观历史事实反省的结果,是对现代主义蓝图的幻灭反省的结果。
现代主义的危机,迫使人类知识精英反省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反省理性主义、启蒙精神光辉背后的黑暗与局限。
所谓的后现代社会迹象的出现,不过是现代于倡导理性与主体性的现代主义,它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将理性打倒,把主体性销毁。
这样的一种立场,如果作为一种反思现代性的策略,固然得当。
但是,要以此建立一个新的理论来重新阐释人类社会生活、重新架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就显得不足。
所谓理性与非理性的区别,所谓中心与边缘的区别,所谓总体性与多样性的区别,所谓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区别,实际上并不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区别。
我们宁可把它们理解为一种相互补充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无论我们怎样强调科学的异化功能或者说理性的桎梏作用,我们都无法全盘否定现代主义、科学、理性对于人类社会生活进步的贡献。
这一点,在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显得尤其如此。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始终并不能够取得一个主流的位置,它始终无法取代现代主义的正统地位。
或者,所谓主流的位置本身,也是后现代主义所不屑的。
可是一个有趣的悖论是后现代主义总是用一种现代主义式的总体性叙说方式试图去全盘否定现代主义,使得自身又落进现代主义的范不相符的。
中西方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内在地包含这样一个共同的逻辑:无论它们的理论形式如何,它们都是所处时代、所处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和真实写照,从来不可能有某种超越时代特征和现实条件的社会理论观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构符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理论观念,首先就是要从当代中国最为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入手,从研究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和分层化出发,进而探索当前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分层化现象,由此构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具有解释力的社会理论体系。
更进一步说,就当代中国社会理论的建构而言,我们并不能先入为主地皈依所谓的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理论,而是要将理论的建构建立在对当今中国所发生的社会变迁转型的切实关注的基础之上。
当代中国社会理论的建构,必须重视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高度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东部、中部以及西部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观念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畴之中“后现代主义者们反对总体化的思维和伦理道德的差异性,同时也体现在我国是一方式、反对宏大叙事,但是他们把‘后现代’与‘现代性’区分开来、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和反省,力图对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进行一种根本性的转换,这本身就是以一种整体化思维框架和宏大叙事方式为前提的。
”显然,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当代社会理论, 其本身就陷入一种普遍主义的观念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解构主义的非理性形式,其自身仍然是一种确定论形式,无非它是一种对任何事物都采取颠覆和解构的激进立场。
因此,从作为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的一端,跳到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主义一端,在理论基础方面,后现代主义并没有真正的突破。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当代社会理论并没有全面描绘和解释现今的社会现状,并没有看到当今社会及其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是一种超越当今社会现实的理论。
用针对西方后工业时代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来解释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与逻辑,显然是极个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和现代的并存,古老的社会文明和现代的社会风尚在当前社会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只有既重视当今西方后工业时代及其社会理论观念对我们的影响,同时又正视中国作为新型发展国家所具有的社会复杂性之后,我们才有可能构筑一种更具包容性、广泛性和解释力的社会理论。
因此,在中国国情下,正确理解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建设的关系,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需要,是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国际影响力的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