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完美版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跃进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放卫星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肥猪赛大象, 就是鼻子短。 公社杀一口, 足够吃半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61—1966上升 1960农村纠左,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 方针;1962七千人大会总结大跃进教训;1965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七是,科技和教育实现了落后到突飞猛进发展的转变 ,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 八是,文化、卫生、体育、环保等社会事业发生了根 本性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 过去的60多年里,中国人民积极探索,与 时俱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上阔步前进,是社会主义中国快速发展, 跻身世界前列的60年。回首过去,展望未 来,我们对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充满 信心。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 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 们一定能够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 国社 会主 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讲义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讲义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前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一穷二白的经济局面。
长期的战争破坏使得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工业几乎空白,农业生产落后。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满怀热情地投入到经济建设中。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通过苏联的援助和国内的努力,一批重要的工业项目得以建成,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
这一时期,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随后的经济建设中,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
“大跃进”运动中,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以钢为纲”的口号下,全民大炼钢铁,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
农业方面,浮夸风盛行,虚报产量,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短缺。
紧接着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搞“一大二公”,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这一系列的失误使得国民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面对困难,党中央及时调整政策。
1961 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精简职工,加强农业生产等措施的实施,使得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建设再次受到严重冲击。
工厂停工、学校停课,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打乱。
但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仍取得了一些成就,如“三线建设”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业布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迎来了新的转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进入21 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PPT课件40课件下载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1956-1966)
❖ 中共“八大”关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论 断的?依据是什么?
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其基本依据是: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输 业
“一五计划”的成就: ①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中共八大”
正确的指导思想 60年八字方针
1956-1966年
两
个
探索中的失误
阶
段
社会主义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 目的: 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内容: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制度)在中国建立。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生产力领域的革命) 1、条件
①新中国成立后,政权逐渐得到巩固; ②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③外交上一边倒,与苏联结盟,得到经济援助 2、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阅读材料,概括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答:①(帝1)国状主况义:的国长民经期济掠陷夺于崩②溃状国态民,政工府农的业大生产肆落搜刮 后,人口负担重;重工③业多发年展严战重争落的后严西重方破发达坏国家。
( 2)措施:
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ppt
3、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 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
十年文革
49 52 53 56
经济 恢复
66
76
总路线 社会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工业化 三大改造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的曲折发展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 课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 标准 验教训。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
十年文革
49 52 53 56
经济 恢复
66
76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 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个体经济
公有制经济 其它经济成分
变化: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1.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 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农业合作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科学技术现代化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化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3.实施: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4.成就: ①1957年底,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建立起 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 重 点 发 展 区 域 在 东 北
◆ 优 先 发 展 重 工 业 及 交 通 运 输 业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中国近现代史分期:
旧民革 新民革 过渡时期 十年建设时期 十年文革 新时期 1840 1919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1840
191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关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如 何论断的?依据是什么?
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 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 基本依据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 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原因: ①个体分散生产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变分散为集中生产 ②防止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复发; ——变农民土地私有为公有 ③为了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变资本主义私有为公有
2、目的: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3、实质:变生产资料的私有为社会主义公有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超越了生产关系的发展 阶段
一、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二五”计划期间工农业总 产值平均每年只递增0.6%,是建 国以来所有五年计划中增长率最 低的。不仅速度最低,而且经济 效益也最差,每百元积累的新增 国民收入,“一五”期间是35元, “二五”期间只有1元,创造建 国以来最低速度的纪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讲课文档
课堂小结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 大革命”的结束,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在成 功与失败的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无论是成 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今天我们进 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值得 我们借鉴和反思。历史再次雄辩的证明: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唯有坚持实事求是 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才能克服重重 困难 ,开创新的天地!
中央犯了严重的“左”倾
第三十三页,共34页。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①中共八大
②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经济开始好转 调整任务完成 (1962年底) (1965年)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 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急于过渡
“一大二公”
第十八页,共34页。
危害: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 展阶段;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 经济困难。
第十九页,共34页。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原因: 国民经济严重的
困难
(2)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 业化开辟了道路。
第七页,共34页。
小结: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背景: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结果:
2、“一五计划”
背景: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任务:“改造:
内容:农业 手工业
第二十六页,共34页。
小结: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PPT课件24课件下载
上海
原因(了解)地理:资源,交通,离苏联近
历史:重工业基础好
一五时期的主要 建设成就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历史再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农
民
加
入
农
业
合
作 社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是生产关系手的工变业者革加)入手工业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 公私合营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的
419.4亿元
国
民
经 济
1966年
1968年 1973年 1975年 1976年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探究升华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经 济建设的实践,从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 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问题:一五计划为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卫星远程学校
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家底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F
g
长春一汽
h 乌鲁木齐
沈阳机床、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
【步步追问】从图中可看出企业分布北京有天何津 特点?
原因何在?
温馨
这是一个艰苦创业、艰难探索的年代
这是一个成功与失败交织的年代
这是一个波澜跌宕、惊心动魄的年代
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那是一段如火如荼、如痴如狂、如 梦如幻、希望与失望、喜悦与艰辛相伴随的人生经历
对于年轻的中国人,那是一段既陌生又亲近,既难以理解 又充满魅力,心存许多难以理解之谜的历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原创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
1.1949--1956 过渡时期
1949年—1952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经济建设的 曲折发展
1953--1956
“一化”、“三改”
2.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经验教训
3.1966--1976 “文革”十年动乱 4.1978年至今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一、过渡时期经济建设(1949——1956)
(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五)八字方针 “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
三、文革时期(1966——1976)
文革使国民经济主要比例严重失调。1966年到1976 年,重工业从32%上升到38.9%,农业却从35.9%下降到 30.4%,轻工业从31.4%下降到30.7%。 到1979年,全国有1.4亿人(约占总人口14.4%)的 全年口粮不足280斤,有四分之一的生产队(2亿人口,约 占总人口20.1%)每个社员年均收入在40元以下,每人每 天不足0.11元。他们实际处于半饥饿状态。
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一)中共八大 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需求同 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 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 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 集中精力来解决这个矛盾,把中 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 进的工业国。
00 8 7 70 17
49
90 25 15 58 54 26
84
89 51
21 46 6
79 47 8
58
87
63
62677657如果历史可以用数字来记录„„ 53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重新恢复“八大”所坚持的正确方 4、 “八字方针”: 针。
5、成就:
第二阶段:(1966-1976) 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 星”,……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我们热烈地 向发射早稻、花生高产量“卫星”的同志们祝贺。”
问题: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影响较 大的模式,这两种模式有何不同?中国应该借鉴 哪一种?为什么?
1956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
宝成铁路筒车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原因: 2、内容 (1)农业合作化 (2)手工业合作化
(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 建设的曲折发展
导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可国 民党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千疮百 孔的烂摊子。如何收拾这个残局?如何把 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如何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了改变落后的面貌, 党开始领导了人民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取 得了哪些重大的成就,产生哪些严重的失 误?给我们的建设留下怎样的经验教训?
5、成就:
为什么会 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严重失误:
一、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 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 三、文革期间,政治动荡。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对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 设有何启示?
经验教训:
1、必须坚持事实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发展经济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2、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经验,必须制定符合国情 的经济建设方针。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PPT课件32课件下载
工
曲折发展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 程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标 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准
二五计划期间(1957-1960)国民经济统计表
部门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 值中的 比例
1957 43% 1960 21%
32% 26%
25% 53%
增长率
—22% —6% 28%
官方统计称三年中,中国大陆非正常死亡人数约
21大5跃8进万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3、国民经济调整: 1960年八字方针:调整(核心)、巩固、充实、提高
想一想:你认为“小土炉”炼出的钢质量会怎样?
②“大跃进”: 留下荒山秃岭
问题1:“大跃进”如此炼钢带来什么危害? ①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浪费了资源;
②“大跃进”:
谷撒地, 薯叶枯, 青壮炼铁去, 收禾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 请为人民鼓与呼。
“大跃进”危害:
②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使国民经济遭到破坏。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1956-1966年)
1.中共“八大”(1956年9月)
阅读课本P8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这一标题的 第一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失误 2.影响: 1605
工 业 总 产 值: 亿 元
704
农 业 总 产 值: 亿 元
537 415
1957年
1960年
1957年
1960年
农业 在总产值中的 比例
增长率 1957年 1960年 43.3% 21.8% -22.8%
轻工业
31.2% 26.1% 47%
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③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 挫伤;④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五.启示:
①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②立足国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③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⑤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曲折发 展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改革开放)时期(1978.1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前提: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纲领: 1953年过渡时期(1949—1956年)总路线(“一化三改”)提出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开端: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4.特点: 借鉴苏联经验,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 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5.成就: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 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经济建设成就
1957-1966年主要建设成就 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经济建设成就
1956年9月8日中国试制成功 了第一批新型喷气式飞机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 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 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人 民生活痛苦不堪。 材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 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经济开始好转 调整任务完成 (1962年底) (1965年)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中央犯了严重的“左”倾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①中共八大
②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经济开始好转 调整任务完成 (1962年底) (1965年)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 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D
2、造成1959到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最主 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苏联撕毁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经济建设中的“左”的错误
D
3、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D
B、把私人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
C、在中国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改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召开(1956年)
1、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性质变化; “苏共二十大”否定斯大林,中国自主探索。
2)内容:
1、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性质变化; “苏共二十大”否定斯大林,中国自主探索。
2、失误: “左”倾错误的泛滥
1)原因: 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受苏联影响; 中共缺乏经验。
2)表现: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追求高速度) “大跃进”(中心:大炼钢铁)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
3)标志:
现实还是神话?
2、失误: “左”倾错误的泛滥
1)原因: 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受苏联影响; 中共缺乏经验。
2)表现: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追求高速度) “大跃进”(中心:大炼钢铁)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
3)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4)影响:
比例失调、环境破坏、积极性受挫、三年经济困难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 “八大”召开(1956年) 2、失误:“左”倾错误的泛滥 3.国民经济的调整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例: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材: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教材分析:㈠、地位和作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中国改革开放的知识基础,对于探索中哦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课时主要探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与失误,总结经验教训。
㈡、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能力目标:(1)以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从过渡时期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三个时期的历史知识进行再认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绘图并描述现代中学生眼中的世界,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以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总结经验教训,并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设计依据: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获取,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一个完整体系,而且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三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㈢、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难点:总结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方法:1、本课以“名字背后的历史”为切入点,遵循知识探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总结反思(经验教训)——拓展运用(21世纪中学生眼中的世界)的思路组织活动,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拓展运用的方法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
2、教具:多媒体投影系统。
三、学情分析及对策;1、学情分析:我参赛所面对的是青岛十六中的高一学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比一般普通高中学生要差一些,自信心不足,课堂反应较慢,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困难,但是这些学生也有很强的求知欲,学习很认真。
2、对策:在教学内容和课堂语言力求生动有趣,在问题设计上力求简洁明了并明显的层次性,在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上多启发引导,并给于学法指导和信心支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1、在知识探究环节上指导学生以历史发展阶段整合归纳历史知识。
2、在总结反思环节上指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3、在拓展运用环节上指导学生合理展开想象并动手描绘。
五、教学过程:1.课题引入:在课题引入上我设计了两种方案,第一种以目前央视热播的记录片“复兴之路”为切入点,材料精准,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学生理解仍有一定的难度;第二种以“名字背后的历史“为切入点,虽然视觉冲击力不强,但角度新,能够很好地反映历史新课该的现实化、生活化要求,学生容易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选择了后一方案。
(1)展示图片并提问:请学生说出“李建国、令计划、刘跃进、马文革”这一组名字分别反映哪一历史事件?(很显然,学生对有些名字虽不熟悉如“令计划“但根据初中知识能够说出这些名字背后的历史事件。
)(2)提问:这组名字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比较容易能答出名字能反映时代的变迁。
)这组名字恰恰反映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艰难探索的历史,那么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进行艰难探索的呢?2、讲授新课探究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过渡时期的探索(1949年—1956年)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1)核心;提问:阅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教材p91)思考其核心内容?(学生通过提炼关键词不难答出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
)(2)特点:问题延伸:通过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可以看出其突出特点是什么?(教师给出必要的提示,工业化也就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就是变革生产关系。
这样学生就不难答出其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3实质;问题深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什么?(教师给出必要的提示,实质就是根本目的,学生就不难答出实质就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1)特点:提问:通过阅读“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容易答出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问题延伸:我国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教师给出必要的提示,如重工业的地位以及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形势,学生就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2)成就及意义:提问:指导学生阅读“一五”计划成果图(教材p92),并要求学生在图上指出“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建设的主要成果?(学生很容易在图上落实。
)问题延伸:结合“一五”计划成果图,思考我国工业化在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上各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学生在教师提示下并结合教材知识很容易答出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956年)(1)农业:提问:结合农业合作化的图片,思考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图片可以答出是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合作社,农民把土地交给了国家,生产资料私有制就变成了公有制。
)(2)手工业:展示对手工业进行改造的图片并指出对手工业的改造和农业基本一致。
(3)资本主义工商业:阅读材料——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问题1:学生阅读教材92页最后第二段大字部分,思考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策略、方式和步骤?(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很容易得出策略是利用、限制、和改造,方式是国家资本主义,步骤是国际资本主义——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问题2:阅读材料一思考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驻议改造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学生通过材料很容易得出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
)我国为什么用采取赎买的方法?(学生在教师提示下可以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地位和作用、尽可能的减少改革的阻力等方面来回答。
)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后,如何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艰巨的任务,为此,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年—1966年)1、中共八大提问:教师播放有关中共八大的视频,要求学生回答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教师给与必要的提示,学生再结合教材知识就可以作答。
)国情: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过度: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极大的调动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然而从1958年开始,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却出现了一连串的失误。
3、经济建设失误(1958年——1960年)提问: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有关图片,要求学生思考我国经济建设失误的表现、危害和原因?(学生依据图片和教材知识,并在教师指导下作答)(1)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2)危害: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严重困难时期.(3)原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八大”的正确论断,是新中国经济探索中的失误,你知道其原因吗?(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与必要的提示如国际国内形势,学生就可以作答。
)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党从1960年开始对经济进行调整。
3、经济调整:“八字”方针提问:经及调整的“八字”方针是什么?“调整”的含义是什么?“八字”方针的实质又是什么?(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可以作答,“八字”方针的含义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而“调整”的含义是调整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其实质是纠正“左倾”错误。
)过渡:到1962年我国经济调整的工作基本完成,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得到纠正,然而政治领域的“左”倾错误主要是阶级斗争扩大化却越来越严重,甚至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终于导致了一场空前浩劫。
三、“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1976年)教师展示有关“文化大革命”的部分图片,点出“文化大革命”发生根本原因和危害即可,不宜展开,最后指出“文化大革命”是建国以来我们党最严重的错误。
1、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危害:给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危害,我国这十年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更大了。
过渡: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经济建设既有不少成功,也有一些失误,我们应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呢、探究二、总结反思——经验教训二战后美苏两霸的冷战对峙,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
对中国来说,这也是第三次战略机遇。
而中国只能算是抓住了这次机遇的一半……,但之所以说中国只是利用了一半机会,是因为中国对这次机会的利用在前期是不自觉的,选择的方向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也丧失了一半的时机。
——《中国曾经错失和现在面临的国际机遇》提问:教师展示材料,要求学生分析:1、为什么说“抓住了一半,也丧失了一半“?{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如让学生注意问题的转化,这一问题可转化为“我国经济建设有哪些成功与失误?”,同时提醒学生分历史阶段归纳,这样学生就可以作答了。
}讨论:我国经济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呢?2、经验教训:(提示学生分组讨论,注意结合史实回答。
)过渡:正是吸取了建国以来二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底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