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30.寓言两则(教案)-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四年级上语文同步备课资料包(教案)

语文S版

30.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二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能理解“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词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寓意,受到尊重事实,老老实实做人做事的思想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培养独立学习寓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寓意,受到尊重事实,老老实实做人做事的思想教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演示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同学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30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先来看一段小视频,这段视频的名字叫做《掩耳盗铃》。

2.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各小组内先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3.师: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一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二、初读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

2.学生互动学习,互助检验自学结果。

3.出示生词:

掩耳盗铃铃铛丁零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蹿出来

(1)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2)同桌之间互读,互相检查记忆情况。

4.理解词语:

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的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则寓言《掩耳盗铃》,思考:

(1)“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这里的“明明”是什么意思?

(强调是盗铃人知道。)

(2)那个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

(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3)他这么想对吗?

(不对)

(4)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偷铃铛的人的行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聪明反被聪明误……)

(5)学习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就会听不见,比喻自欺欺人,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2.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思考:

(1)读第一自然段,“突然”、“蹿”各是什么意思?

(突然: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外。蹿:向前跳。)

(2)这两个词说明什么?

(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

(3)读第二自然段,种田人“白捡”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后,心情怎么样?

(乐滋滋)

(4)种田人有什么想法呢?

(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哇!)

(5)这句话说明什么?

(种田人怀着侥幸心理,想不劳而获。)

(6)读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种田人从此只在树桩旁等着撞死的野兔,不再管理庄稼,庄稼全完了。)

(7)学习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不劳动不会有收获,怀着侥幸心理,想不劳而获,终将一事无成。)

四、课堂总结

1.《掩耳盗铃》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要自欺欺人。)

2.《守株待兔》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不劳动不会有收获,怀着侥幸心理,想不劳而获,终将一事无成。)

五、课堂练习

1.仿写词语。

丁零丁零()()()

又肥又大()()()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他()知道,那个铃铛()用手一碰,()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可是他想:“()我把耳朵掩住,不()听不见响声了吗?”他掩住了()的耳朵,伸手去偷()。

六、作业布置

1.继续认读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词语:

掩耳盗铃

守株待兔

3.联系实际,想一想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是呢?

【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守株待兔

自欺欺人不劳而获

【教学反思】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

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守株待兔》一则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丢掉锄头,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逐步理解,最后得出结论。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明白了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警示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