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所见》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能体会诗歌的美感。

2.学习并掌握诗歌《所见》的内容。

3.能正确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

2.正确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排比句的表达方式。

四、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图片、音频。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听诗歌《所见》,然后出示画面,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回忆并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有哪些景物和描写。

2.展示诗歌(10分钟)放映课件,展示诗歌《所见》的内容和图片。

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发现这些图片都是自然事物。

3.朗读诗歌(10分钟)通过音频播放朗读诗歌,并向学生解释诗歌的韵律和韵脚,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然后让学生依次朗读诗歌,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节奏。

4.分组理解诗歌(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诗歌的内容。

让学生合作阅读,理解诗歌的意义,并讨论自己理解的关键词和句子。

5.整体理解诗歌(15分钟)让学生进一步交换小组,互相讲解自己分组的诗歌内容,并完善自己的理解和关键词。

然后,统一讨论各组的理解结果,对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进行整体理解。

6.加强记忆(10分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诵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并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再讲一讲诗歌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7.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合作创作一段描述自己所见的诗歌,并展示给全班。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用生动的语言创作自己的诗歌。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确认诗歌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听诗歌、观察图片、合作理解和创作等多个环节,全面地理解了诗歌《所见》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朗读训练和口头表达,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所见》公开课教案素材

《所见》公开课教案素材

《所见》公开课教案素材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所见》这首诗产生兴趣。

让学生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2 教学内容展示诗人照片及简介,引发学生对诗人的好奇心。

朗读《所见》全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诗人的照片和相关背景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朗读引导: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第二章:词语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

培养学生对词语的深入理解和赏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挑选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析和解释。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2.3 教学方法解析讲解:教师对重点词语进行解析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词语的意义和在诗歌中的作用,促进思考和交流。

第三章:句子解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句子。

培养学生对句子的深入理解和赏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挑选诗歌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解析和解释。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句子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解析讲解:教师对重点句子进行解析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句子的意义和在诗歌中的作用,促进思考和交流。

第四章:诗歌主题分析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讨论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人的表达手法。

4.3 教学方法引导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意义和诗人的表达手法,促进思考和交流。

第五章:创作练习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以《所见》为灵感来源。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诗歌。

5.3 教学方法创作指导:教师提供一些创作指导,如诗歌的形式、韵律等。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指导和灵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所见》。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能够复述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养成积极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所见》。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复述课文的大意。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2)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所见》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词和短语卡片。

4. 小组讨论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朗读课文:(1)学生齐读课文《所见》。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朗读节奏。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其含义。

(2)教师通过例句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生词和短语。

4. 课文理解:(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5. 口语表达:(1)学生分组,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进行口语表达。

(2)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和建议。

6.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7.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学作品。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所见》中的生词和短语。

2.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或对话。

3. 选择一本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下读后感。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精选12篇)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精选12篇)古诗《所见》优秀篇1教学课题:《所见》教学目的:1、学会6个生字,通过查和联系诗句理解字意。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主人,学习的主体。

3、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教学难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词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启发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

教学用具:电脑、实物投影教学过程: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仿佛看到了天真活泼的牧童骑着黄牛在绿树成荫的林间小路上漫步,仿佛听到他那愉快、激越的歌声。

那么,谁愿意有感情地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我们愿意跟你一同步入那美妙的境界。

生:指名朗读全诗。

师:读得太美了,真的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

那么谁来说说上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牧童悠然自得地骑在牛背上,唱着山歌。

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他看见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着向树上望去。

师:说和真准确。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重点来学习诗中的生字。

师:(电脑出示诗)谁来读第一句诗,并且找出诗中的生字。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生字有所、振。

师:非常准确,继续找生字。

生:“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这句诗中的生字有欲、蝉、忽、闭。

(学生每找到一个生字,教师操作电脑给生字加红点)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生字“所”,谁愿意领同学们读一读这个字?生:请同学们跟我读suo,它是平舌音,请大家注意。

(全班跟读suo)师:指名读。

师:你是怎样学习这个字的?生:我是这样学习“所”这个字的。

“所”户部,左右结构,共8画。

师:很好,谁愿意用“所”组词?生①:所以生②:所有生③:储蓄所生④:所长生⑤:所向无敌......(屏幕出现“所”字)师:同学们观察,写“所”这个字要注意什么?生①:写这个字头齐脚不齐。

生②:写这个字要注意第三笔横折落笔在横中线上。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所见》的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课文中传递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所见》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散文,通过对所见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难点:领悟课文传递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所见景物的感受。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3 表达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表达出来,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3.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所见所感,写一篇小作文,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的表现。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运用。

4.3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作文,促进相互学习和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所见》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图片素材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图片,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3 写作模板提供一份小作文的写作模板,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思路和表达。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引导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6.2 互动式教学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一等奖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一等奖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一等奖1、古诗《所见》优秀教案一等奖【教材分析】本课是两首古诗。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

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

(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精品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精品3篇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4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小学语文一年级古诗《所见》教案篇5知识目标1、学会“所、振、欲,蝉、忽、闭”这6个字。

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幼儿园古诗所见教案

幼儿园古诗所见教案

篇一:小班古诗《所见》小班古诗《所见》小班古诗《所见》一、课题:小班古诗活动《所见》。

二、教材简解:本园致力于古诗特色研究,用多样的形式让幼儿趣味学古诗,体验古诗活动的别样魅力。

针对幼儿各个发展阶段,我们制定了不同的教学计划。

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三、目标预设: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

四、重难点: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重点)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

(难点)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

(难点)五、活动准备: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

2.四幅古诗配画。

3.相关头饰。

六、设计思路:《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异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

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七、教学过程: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

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总结:牧童骑着黄牛,唱着歌来到树林,响亮的歌声在树林上空回荡着,他唱呀唱,忽然不唱了,停了下来,你们来猜一猜为什么他不唱了?幼儿回答,师揭晓,我们来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3)师放知了的声音,让幼儿听一听,然后放知了的图片,告诉他们这是蝉。

《所见》语文教案

《所见》语文教案

《所见》语文教案教案名称:《所见》语文教案适用对象:初中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所见》这篇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掌握《所见》这篇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 培养学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与自然景色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享一些与自然景色相关的亲身经历或读过的文章,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第二步:导读(10分钟)1. 教师先帮助学生了解《所见》这篇诗歌的作者杨万里,以及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师带领学生通读诗歌《所见》,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第一印象和想法。

3. 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同时解释生字生词和学生可能遇到的理解难点。

第三步:分组讨论和合作学习(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来宣读《所见》这篇诗歌。

2. 小组成员合作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并整理出关键信息和观点。

第四步:学生展示和讨论(20分钟)1.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来展示他们的分组讨论结果,并对其他小组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补充。

2. 整个班级共同讨论《所见》这篇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并达成共识。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第五步: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5分钟)1. 学生个人阅读《所见》这篇诗歌,然后回答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问题。

2. 学生根据诗歌的表现手法和内涵,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或品评,体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第六步: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成果,梳理出关键的学习点和领悟。

2. 学生们回顾自己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出问题或反思不足之处。

教学评价方法: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进行评价。

2. 个人阅读和写作作业的质量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3.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和展示的评价。

2023最新-语文《所见》教案优秀7篇

2023最新-语文《所见》教案优秀7篇

语文《所见》教案优秀7篇所见古诗翻译赏析的内容分享给大家,所见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准备捕捉知了的一刹那情景。

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7篇《语文《所见》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所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9月11日总第8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学习《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寻隐者未遇的怅然心情。

3.学会生字遇,言,理解遇,言,只,深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课件、音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达成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揭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

1、揭示课题,让学生读题,并解题。

2、教师简单介绍诗人:贾岛。

读课题并理解寻、隐者、遇二、听录音,理解。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

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听录音,思考:①全诗共提到几位人物、图中人物分别是诗中提到的谁?(3位。

作者和童子)②这三位人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作者和隐者,朋友关系;隐者和童子,师徒关寻③为什么作者拜访朋友没能遇上?④用自己的话口头说说诗意,提出不懂的字、词。

听录音针对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对古诗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

注意诗的节奏。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学生先自己理解古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和同桌一起讨论交流。

自由读古诗。

在读不懂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

四、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并想象诗句所揭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古诗主旨。

古诗《所见》教案

古诗《所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所见》;(2)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所见》的意境;(2)学会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所见》;2. 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和意境;3. 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1.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 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古诗《所见》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所见》;(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诗的韵律美;(2)简介古诗《所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所见》,感受诗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古诗《所见》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句解析(1)分析古诗《所见》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古诗《所见》的感悟;(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古诗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所见》的意境美和修辞手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古诗《所见》;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古诗《所见》的感悟文章;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古诗《所见》的理解、朗读、背诵情况,以及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描绘画面等方面的表现。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古诗《所见》的教案(1)背景学问:《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

这两首诗布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观看力和想象力。

《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观赏沉迷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

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画出了夏季独有的童贞世界。

学情分析: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布满诗性的诗人。

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

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肯定识字力量的基础较好同学来说并不难。

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纳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

老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领同学利用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

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阅历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利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强化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1、学问和力量。

熟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8个字。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喜爱朗读古诗,情愿积极背诵。

激活同学关爱自然、喜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激活爱好。

1、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观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画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同学沟通:夏天,我最喜爱(干什么)。

3、老师展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领同学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伴计喜爱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消失。

)二、同学自学,通读全诗。

1、同学试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殊留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特殊关注日常朗读比较困难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忙)2、同学互助学习,自主熟悉古诗中的新汉字。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

课文《所见》教案设计

《所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所见》。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3)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所见》。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所见》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人物形象。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实践练习:(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5.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2. 朗读与背诵:学生能否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所见》。

3. 写作能力:学生能否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4. 情感态度:学生能否体现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他人和合作的尊重。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所见》文本。

2. 生词和短语的释义。

3. 相关背景资料。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2)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激发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难点: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所见》的文本、图片、生字词等。

2. 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所见》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引导学生说出对诗歌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2. 学习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重音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正确的朗读语气和节奏。

(3)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4)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欣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也学会了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创意写作:(1)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以《所见》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小诗歌或短文。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互相欣赏和评论。

2. 绘画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所见》的内容,绘制相应的画面。

(2)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画笔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七、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所见》,加强记忆和理解。

2. 选择一个生字词,用它造一个句子,巩固运用能力。

古诗《所见》教案

古诗《所见》教案

古诗《所见》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课程内容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分析古诗《所见》的结构和意境。

解读古诗《所见》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古诗《所见》的作者及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古诗《所见》的作者,如作者的生活年代、背景等。

2.2 诗歌背景解释古诗《所见》创作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第三章:古诗《所见》的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古诗《所见》的结构,包括诗的节奏、韵律等。

3.2 诗歌意境解析解释古诗《所见》的意境,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第四章:古诗《所见》的修辞手法分析4.1 比喻手法解释古诗《所见》中的比喻手法,如比喻的类型、作用等。

4.2 拟人手法解释古诗《所见》中的拟人手法,如拟人的作用和效果等。

第五章:课堂活动与练习5.1 课堂活动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2 练习题提供一些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以巩固学生对古诗《所见》的理解和记忆。

第六章:诗歌欣赏与朗读6.1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所见》,注意韵律、节奏和意境。

解读诗中的意象,如景物、情感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所见》,注意语调、语气和停顿。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欣赏水平。

第七章:创意写作与表达7.1 写作启发给予学生写作启发,如以古诗《所见》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7.2 表达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提供改进建议。

第八章:古诗《所见》的文化内涵8.1 文化背景介绍古诗《所见》所属的文学流派、时代背景等。

分析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如传统价值观、审美观念等。

语文《所见》教案优秀9篇

语文《所见》教案优秀9篇

语文《所见》教案优秀9篇《所见》教案篇一课时目标:分析、品读诗句,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在《寻隐者不遇》中,诗人寻访隐者,有没有见到?2、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这首诗中,诗人很幸运,他不仅见到了,而且将见到的情景写下来,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来学习的——《所见》。

二、检查预习:1、检查生字振蝉骑“振、蝉”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骑”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它的意思和什么有关吗?2、交流你所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袁枚一生,历任溧水、沭阳、江浦、江宁知县,除了赢得贤明政声之外,留下的文学著作也很多,有《小仓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三、初读诗文,了解大意1、出示诗句,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3、默读思考:在《所见》一诗当中,你见到了什么?4、交流各自收获。

5、老师见到了两幅图,你知道是哪两幅吗?(一、歌唱图二、捕蝉图)四、品读诗文,体会意境1、品析“牧童歌唱图”牧童骑黄牛,歌唱图歌声振林樾。

读一读前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牧童如何骑着黄牛?这是怎样的歌声?(理解“振林樾”)他会唱什么歌?在这句诗中,你看到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指导朗读。

3、品析“牧童捕蝉图”意欲捕鸣蝉,捕蝉图忽然闭口立。

读一读后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和前面那幅图中相比,这里的牧童有什么变化?他会怎样去捉这只蝉?(理解“忽然闭口立”)在这里,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牧童?指导朗读。

《所见》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

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教案三篇:了解日常用品

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教案三篇:了解日常用品

一、教学目标1.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并学会正确使用它们。

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3.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日常物品,并能够正确地描述它们。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自己的观察。

三、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这些物品,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并要求学生正确地描述它们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挥,运用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小作文,描述自己眼中的日常用品。

四、教学步骤1.给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书、铅笔、橡皮等,并让他们自由观察这些物品的特点和用途。

2.让学生自由组合这些物品,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如在教室里、在家里等。

3.引导学生描述这些场景中的物品,要求描述准确、完整,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

4.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创作自己的小作文,描述自己眼中的日常用品,并要求学生注意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观察物品,并能够正确地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并准确地描述场景中的物品。

3.评价学生的小作文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描述自己眼中的日常用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察。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次精品教案的编写和实施,我深刻地认识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自己的文本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提高和培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学业提高。

《所见》教案

《所见》教案

《所见》教案《所见》教案1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2.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解题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二)、初读诗词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

(出示主题图)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幼儿园古诗《所见》教案

幼儿园古诗《所见》教案

幼儿园古诗《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所见》这首古诗;2.学习怎样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3.提高幼儿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古诗《所见》;2.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三、教学重点1.了解并背诵古诗《所见》;2.学习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四、教学步骤本次教学将分为三个步骤,让幼儿逐步了解古诗《所见》并学习如何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步骤一:导入首先,教师可以提问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美好事物,例如:花、草、树、蝴蝶等等。

接下来,教师可以将孩子们的回答做一个简单分类,了解孩子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认知情况。

步骤二:学习古诗《所见》教师可以朗读古诗《所见》,并引导孩子们模仿自己的声音朗读。

接着,教师可以上百度或者其他查找相关资料,让孩子了解古诗的作者、诗歌的意境。

之后,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分角色将古诗进行默读和朗读。

步骤三: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通过了解古诗《所见》,孩子们应该对于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

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一起出门,进行自然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孩子们,让他们感受到自然的美好,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孩子们明白了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对于如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要让孩子们真正掌握这种能力还需要长期的锻炼和实践。

希望家长们也能够积极的配合教师,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观察、感悟、表达、创作,在美好中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重点难点
能与课外的古诗积累有机、随机关联。

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学习过程
暖场:看图猜古诗。

一、诵诗句而临其境
1.回顾已学古诗中小朋友的趣闻趣事。

(1)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村居(高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4)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2.诗歌中展现的童真童趣,真有意思。

如果得空闲,我们也可以像他们那样,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引导学生背诵识字1),“傍桑阴学种瓜”,“趁东风放纸鸢”,也可以选择“追黄蝶”“学垂纶”。

而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去“捕鸣蝉”。

二、解诗意而知其蕴
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suǒbìlìbǔchán mù lín yuè
所闭立捕蝉牧林樾
1.拼读生字。

“所、闭”组词赛。

2.自由读古诗,跟读。

3.骑着黄牛的牧童在干什么呢——歌声振林樾。

理解“林樾”。

(再读)
4.骆宾王写过鹅的歌唱: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这里的“歌”是“唱歌”的意思。

我们也听过采莲姑娘唱过歌。

王昌龄《采莲曲》: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里的“歌”是“歌声”的意思。

牧童唱歌,是轻轻地哼唱,还是放声高歌——理解“振”。

5.牧童唱得自由自在,唱得轻松畅快。

读出这种感觉。

6.“忽然闭口立”。

立(一字组多词)。

除了牧童“立”,还有“蜻蜓立”。

《小池》(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7.原来牧童站到地上来了,他想要干什么?——意欲捕鸣蝉。

(1)“鸣蝉”。

(2)“鸣翠柳”的是黄鹂。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3)蝉鸣,鸟鸣,还有鸡鸣。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三、研诗眼而品其妙
1.“意欲”。

引出其他诗句中的“欲”。

(1)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登鹳雀楼(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绝句(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意欲”,心里想着要做某事。

牧童“意欲捕鸣蝉”,诗人怎么知道?
2.“忽然闭口立”。

这句诗怎么读才合适?指名读。

再读。

齐读。

3.“振林樾”的歌声在发现鸣蝉之后,突然间小了下来,因为“怕得蝉惊”“不敢高声语”。

诗人李白也曾有过这种感受。

夜宿山寺(李白):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全诗诵读。

课中休息:古诗新唱《江南》。

四、探诗心而悟其情
1.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我觉得牧童,因为。

2.为了这么可爱、聪明的牧童,我们好好读读这首诗。

3.儿童的自由自在、天真可爱,最容易被诗人捕捉,因此写下很多充满情趣的诗句。

温故知新:(1)……,也傍桑阴学种瓜。

(2)……,忙趁东风放纸鸢。

(3)儿童急走追黄蝶,……。

(4)蓬头稚子学垂纶,……。

(5)意欲捕鸣蝉,……。

4.再学诗一首。

池上(白居易):小娃/ 撑小艇,偷采/ 白莲回。

不解/ 藏踪迹,浮萍/ 一道开。

(1)拍手读。

(2)从“偷,不解藏踪迹”,体会小孩子的心情。

(3)一首诗一段情,一首诗一幅画。

都说诗中有画,如果让你来给诗配上一幅画,你会画上哪些景物?(一个小孩,一条小船,几朵白莲,一些浮萍。

) (4)看图背古诗。

5.儿童的世界,“浪漫”是背景,“天真”是主色调,“可爱、调气”就是里面必不可少的点缀。

今天,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种种诗情、片片画意,一定可以引起在座的每一位家长的同感。

带着这一份难得的昔日重来,让我们一起读这首古诗《池上》。

背诵《所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