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制墨的方法
古法制墨工艺
![古法制墨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2dac95d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e.png)
古法制墨工艺一、前言古法制墨是一项传统的文化艺术,它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
古法制墨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意义,还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出现了各种新型墨水,但是传统的古法制墨仍然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
二、原材料准备1. 竹炭:竹炭是古法制墨中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
在选择竹子时,应该选择生长在山林中、生长时间较长、质地较为坚硬的竹子。
将选好的竹子切成小段,然后进行炭化处理。
2. 松烟:松烟是指松树树脂,在制作古法墨时可以起到增加粘度、提高润湿性等作用。
采集松树树脂需要选择干净无污染的松树,并在春季或秋季采集。
3. 水:水是古法制墨中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
为了保证水质纯净,应该选择天然的泉水或井水。
4. 石灰:石灰是古法制墨中用来调节PH值的一种物质。
在制作古法墨时,需要将石灰和水混合在一起,以达到调节PH值的目的。
三、制作过程1. 竹炭炭化:将选好的竹子放入火堆中进行炭化处理。
炭化过程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一般需要持续几个小时。
炭化完成后,取出竹炭并晾干备用。
2. 松树树脂采集:选择干净无污染的松树,在春季或秋季采集松树树脂。
将采集到的松树树脂加入清水中,在火上加热至沸腾,然后慢慢搅拌至溶解。
3. 混合原料:将竹炭粉末、松树树脂溶液、水和适量的石灰混合在一起,并进行充分搅拌。
此时需要控制好混合比例和搅拌时间,以达到最佳效果。
4. 过滤:将混合好的原料通过滤网进行过滤,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颗粒。
此时需要控制好滤网的孔径和过滤速度,以确保墨汁的纯净度。
5. 沉淀:将过滤后的墨汁倒入容器中,让其自然沉淀。
沉淀时间需要根据墨汁浓度和温度进行调整,一般需要持续数天。
6. 熬制:将沉淀后的墨汁倒入熬制锅中,在火上熬制。
熬制时间需要根据墨汁浓度和温度进行调整,一般需要持续数小时。
在熬制过程中,需要不断搅拌,并控制好火候和水分蒸发量。
7. 调色:在熬制完成后,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墨汁的颜色和浓度。
墨的制作方法
![墨的制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ab1b2c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8.png)
墨的制作方法墨作为中国古代文字的辅助工具,几乎就比文字本身更重要,而且不背它的作用与价值。
在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中当中,有提到墨制作的方法,但这些书籍大多系过去文人将墨制作从古代传统传下的经验的拼凑。
古代的墨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植物和矿物质为原料,制成熬酱(黑色)和熬面(绿黑色),另一种是照火用木炭做瘤而制成更亮的墨水,但是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有技能和熟练度才能完成。
以植物和矿物质为原料制成熬膏的方法主要是按照古代的方法,如熬酱是用甘草根碎,茯苓与石灰一起煮揉,将揉成熬膏状,其色泽是黑色,很有染色功能。
熬面也是由甘草根碎,茯苓,石灰与枣核混合而成,揉成熬面状,由于混合了枣核,所以熬面的色泽便是绿黑色,也有染色作用。
把木炭做瘤而制成墨水的方法主要是将中等大小的木炭放入灶中,火势大,放入少许的铁砂扒拉木炭,火势再度提升,避免不断的扒拉木炭,木炭的温度逐渐升高,木炭瘤就形成了,直至木炭瘤的温度到560摄氏度为止,然后把木炭瘤的渣滓吸出来,调入粉石灰之类的润膏,再搅拌,用桐油或者米糠油进行炒色,加入水稀释即成墨,墨水制作好后会出现深红、深绿和深青等色彩,而且明亮耐墨。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人制作墨的方法虽然也用到现代科技,但是仍然是属于传统,也可以真正还去传统古代的样式,增加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形式,可是以上这两种古代墨的制作方法,不仅简单古朴,而且有异常的传统文化的韵味。
尤其以植物和矿物质为原料制成熬膏,有着中华文化对于健康的探索,可谓是一片充满传统文化气息之地。
虽然中国古代墨制作方法已经过去,但它仍然是一大文化瑰宝,尤其是用植物和矿物质为原料熬制熬膏,其传统文化的思维和理念,还存在着很多的启发,希望通过这种古代的文化,能够对今天新的文化有所裨益,借以继续对古老文化的探索,更好的进行传播和发扬。
墨的制作方法
![墨的制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f695831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2.png)
墨的制作方法
墨,古代书法绘画不可或缺的材料,其制作方法源远流长,经
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改进,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制作工艺。
下面将为大
家介绍一种传统的墨的制作方法。
首先,制作墨的原料主要有松烟、麸皮、油烟、胶皮等。
其中,松烟是墨的主要原料,它是从松木燃烧后产生的烟雾凝结而成的。
麸皮则是由稻谷磨成的粉末,油烟是用油烟炷煤烧制而成的,胶皮
则是用动物皮革熬制而成的。
这些原料经过精心的配比和加工,才
能制成优质的墨。
其次,制作墨的工艺主要包括研磨、淘洗、晒干、熬煮等步骤。
首先是研磨,将松烟、麸皮等原料研磨成细粉。
然后进行淘洗,将
研磨后的墨粉放入水中浸泡,用手搅拌,使其杂质沉淀到底部,再
将上层清水倒掉。
接着是晒干,将淘洗后的墨粉晒干,以去除水分。
最后是熬煮,将晒干后的墨粉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和胶皮,用
文火慢慢熬煮,直至浓稠成墨。
最后,制作好的墨需要进行研磨和贮存。
研磨墨的工具主要有
墨研和墨硯,用墨研将墨块研成墨汁,再将墨汁倒入墨硯中,就可
以使用了。
而墨的贮存也很重要,要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受潮发霉。
总的来说,墨的制作方法虽然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制成一块优质的墨。
古人云,“墨者,书之精也。
”可见墨在书法绘画中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传统工艺,传承和发扬墨的制作方法,让古老的文化得以传承。
古法制墨过程
![古法制墨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fa7b920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1.png)
古法制墨过程
1. 选材:选择好材料是制造好墨的关键。
古代常用的材料有松烟、牛糞、龙脑、生漆、海螵蛸等。
2. 烘炒:将松烟等材料在火炉中烘炒,使其变干,并释放出揮發物质。
3. 磨粉:将烘炒过的材料磨成粉末,一般使用石磨磨制,也有使用人工磨粉机或动物骨头制成的磨盘磨制的。
4. 沉淀:将粉末加水搅拌,等到混浊的悬液沉淀后,将上层的澄清液留下。
5. 沉淀液煮沸:将澄清液放入锅中,加入少量石灰或松针等称量好的原料,用火慢慢煮沸,并不断搅拌制成粘稠液体。
6. 醒胶:将锅中的液体静置,随着时间的推移,液体逐渐凝胶,并且状况会有所变化(黏度减弱)。
7. 过滤:用棉绸或者纱布包裹瓶口,过滤出墨汁。
8. 烘干:用静置后的墨汁再次加热,使其煮沸并不断搅拌,煮至墨汁上面出现黄色油脂即可,然后倒入瓷盆中,用炭火烘烤干燥即成。
古代欧洲墨水制作工艺研究
![古代欧洲墨水制作工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d339d1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87.png)
古代欧洲墨水制作工艺研究
钢笔墨水起源于公元11世纪末,欧洲僧侣提阿非罗曾记载用荆棘木浸出液与绿矾溶液混合制成一种墨水。
后来用兽皮中的鞣酸和亚铁盐制造墨水,有人发现没食子也可以用来制造墨水,于是大量生产没食子亚铁盐墨水,大多旧式文件都是用没食子墨水。
但早期的没食子墨水的最大问题是墨水总是堵塞笔,直到1834年,英国的Stephens公司实际研出了第一种蓝黑色的含铁没食子墨水,很快成为最受欢迎的墨水之一。
之后人们总是不停地改进天然没食子酸铁墨水,但总是离不开亚铁盐,尤其发现硫酸亚铁铵比一般的亚铁盐都要稳定。
现在我们可以来合成并制备这种一直存在于各式古老文件中的物质。
硫酸亚铁铵又称摩尔盐,是浅绿色透明晶体,易溶于水但不溶于乙醇。
它在空气中比一般的亚铁铵盐稳定,不易被氧化。
在定量分析中常用来配制亚铁离子的标准溶液。
在0~60℃的温度范围内,硫酸亚铁在水中的溶解度比组成他的每一组分的溶解度都小,因此很容易从浓的FeSO4和(NH4)2SO4的混合溶液结晶制得摩尔盐。
墨的制作方法
![墨的制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9fcf3a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d.png)
墨的制作方法
墨,是书法绘画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其制作方法历史悠久,经
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多种制作技艺。
下面将介绍一种传
统的墨的制作方法。
首先,制作墨的原料主要包括烟煤、槟榔灰、松烟、胶水等。
烟煤是墨的主要原料,它需要经过煅烧、碾磨等多道工序处理,以
去除杂质,使其成为细腻的墨粉。
槟榔灰则是用来调节墨的色泽和
浓淡,松烟则是用来增加墨的附着力和延展性。
胶水则是用来将以
上原料黏合在一起,形成块状的墨块。
其次,制作墨的工序包括煅烧、碾磨、混合、压制等多个步骤。
首先是煅烧,将烟煤放入炉中进行高温煅烧,去除杂质,使其成为
细腻的墨粉。
然后是碾磨,将煅烧后的墨粉放入研墨砚中,用水慢
慢研磨,直至成为细腻的墨汁。
接着是混合,将槟榔灰、松烟等原
料加入墨汁中,调配成适合的墨浆。
最后是压制,将调配好的墨浆
放入墨模中,经过压制成型,晾晒干燥,最终形成坚硬的墨块。
最后,制作好的墨块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陈化,使墨的性能得
到进一步提升。
陈化的时间长短会影响墨的质地和性能,通常需要
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
陈化后的墨块色泽饱满,墨汁浓稠,书写时
墨迹沉稳持久,不易褪色。
总的来说,墨的制作方法需要经过繁琐的工序和长时间的陈化,才能制作出质地优良的墨块。
这种传统的制作方法不仅保留了古代
制墨的工艺,更重要的是使墨的品质得到了提升,成为书法绘画中
不可或缺的良好材料。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2511fd4d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57.png)
墨的起源与发展史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西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
在当时,书写的主要方式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但这种方式十分耗时耗力。
因此,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更加便捷的书写工具,于是墨就应运而生。
墨最早是由动物骨骼煮沸制成的。
古人在牛骨和马骨上进行刻画,然后将骨头煮熟磨碎,加入水,形成了一种糊状液体,这就是最早的墨汁。
当时的墨汁色泽呈灰黑色,质地较为粗糙,并且易于脱落。
然而,这种墨汁的质地并不均匀,很难细致地描绘细节。
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中国。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植物来制作墨汁,例如桑树和湿地植物等。
这种植物墨汁不仅在颜色上更加均匀,还更加持久,并且容易附着在不同的纸张上。
随着墨的使用范围的扩大,人们开始探索不同的技术和材料来改进墨的质地和色泽。
进入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发明家蔡伦创造了一种新的制墨方法。
他发现将煤炭煅烧后磨碎,加水磨制,可以制作出色泽均匀、质地细腻的墨汁,这成为了后来流传至今的墨的主要制作方法。
墨的应用和发展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达到了巅峰。
唐代,墨开始被广泛用于绘画,墨的质地逐渐变得更加浓稠,使得绘画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
宋代,墨的制作工艺继续改进,发展出了更多种类的墨,包括“温州墨”、“虾脑墨”等。
此时期的墨,色泽丰富饱满,质感出众,成为后世书画家的首选。
随着时间的推移,墨的使用和制作方法逐渐传播到其他地区。
在日本,墨制作的技术于公元7世纪从中国传入。
日本的制墨工艺逐渐独立发展,并形成了与中国不同的特色。
日本的墨制作注重细致的调制过程,以及墨的颜色、质地和气味的平衡。
墨的起源和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中国书法、绘画等艺术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有所不同,但它始终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独特魅力的物质。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墨都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力,成为艺术的灵感之源。
第8章古老的中国墨水
![第8章古老的中国墨水](https://img.taocdn.com/s3/m/d597749551e79b89680226eb.png)
第8章古老的中国墨水从形态上看,中国墨有固态和液态两种,固态的称为墨锭或墨块,便于保存和携带,书写时才加水研磨成液体墨汁,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碳素墨水;商品墨汁出现于清代,它免去了书写时需要研磨的麻烦。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书写材料,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其着色材料都是碳黑,可以说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碳素墨水,也是现代颜料墨水的先驱,在英文中现在称作中国墨水(China ink)。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用墨锭写书法的人少多了,但实际上它还是有商品墨汁所不可比拟的优点,用好的墨锭研出的墨汁渗纸性能极好,过去说“墨分五色”,商品墨汁就不易出来多层次的“五色”效果,磨出的墨汁调上不同量的水“枯湿浓淡”感更好,渗透感、手感都比商品墨汁好得多。
8.1 中国墨的发展史墨为文房用具之一,是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后来又出现了朱墨和各种彩色墨。
我国用墨的历史源远流长,具体产生年代已不可考,有人曾经追溯到公元前26世纪的黄帝时代[1]。
据考古发现,史前的彩陶纹饰、竹木简牍、商周的甲骨文、石、玉、陶器的表面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
因此,墨已成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象征之一。
上个世纪初,科学家们曾对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遗物行分析,获知早在公元前十二世纪的中国人,已用一种与现代墨相近的碳的混合物为其黑色的书写颜料;这种颜料可能取自烧煮东西后的烟垢,再经胶性物的混合,使其能附着在陶片或甲骨上。
我国商代甲骨文出现的墨书,是用天然石墨研磨而书的,在商代也曾发现过墨书的痕迹。
目前所知最早的块状墨实物,是出自战国后期的秦墓,同时出土的还有竹木简牍和一方石砚,砚上放着一块和砚同质材的小块研石;砚面还残留着墨痕,显然这是一组书写的用具,[2]如图8.1.图8.1 战国末期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墨块与石砚秦汉是墨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据考古确定,这时出现了松烟墨。
先秦器物上的黑色书迹遗痕,皆明显的是墨类颜料所书,与两汉的简册书迹无甚差异。
古代制墨配方
![古代制墨配方](https://img.taocdn.com/s3/m/6ecc589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8.png)
古代制墨配方
古代制墨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主要工序有炼烟、和料、制作、晾干、描金等。
1、炼烟:是用不完全燃烧的方法从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烟尘,分别得到松烟和油烟。
燃烧时要严格控制火候、出入风口,掌握收烟时间,才能保证烟炱黑度、细度、油分、灰分。
2、和料:是先将胶用文火熬烊,投入色素原料和添加原料,充分搅拌,杵捣均匀。
据说和料要反复锤敲达“十万杵”,烟料和胶合料才能达到细腻均匀的程度,制成坯料。
3、制作:将坯料按规格搓拓成浑然无缝隙的墨果,压入墨模成形,成为各种形状,墨面印上了精细的装饰图案及文字。
4、晾干:墨成形之后还要晾干,有平放、入灰、扎吊三种方法。
平放晾干的初期,墨要不断翻转,使干燥收缩时自然拱翘的墨体自行恢复平整。
晾墨环境的温度、湿度要严格控制,风大、阳光直晒、过分干燥都会导致墨内水分析出不均匀,以致产生碎裂纹。
另外,温度过大也不好,会使墨出现霉变,影响墨的质量。
5、描金:墨干燥后,还要将墨面上的款识纹样作描金添彩处理。
一般以上金色和银色为主,故名描金。
描金层要求光亮、整洁、色层
均匀。
描金的作用,不仅是好看,而且有密封作用,使墨保持一定的湿润度。
古代制墨的方法范文
![古代制墨的方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7d36bcb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48.png)
古代制墨的方法范文
古代的制墨方法可以追溯到汉代,而在此之前的历史上也有对制墨的记录。
古代制墨的方法可以分为几个主要步骤:准备原材料、磨碾成墨、混合添加剂、烘干和成型。
第一步是收集原材料。
制墨的原料主要是由植物、动物和矿石组成。
植物原材料有靛蓝、松脂、树胶等;动物原材料有墨鱼、墨龟等;矿石原材料有石墨等。
不同的材料可以制作出不同颜色的墨汁。
第二步是磨碾材料。
将原材料放在砚台上,用石磨或铁钉等工具进行研磨。
研磨的时候需要用水来湿润原材料,使其变成浆状物质。
这一过程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直到原材料完全磨碎并形成均匀的浆料为止。
第三步是混合添加剂。
在研磨好的墨汁中添加一些辅助剂,以增加其黏稠度和色彩鲜艳度。
常用的添加剂有蜜糖、黏土、胶水等。
这些添加剂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少量添加,以调整墨汁的性质和性能。
第四步是烘干和成型。
将调制好的墨汁倒入墨磨或墨湖中,用布或纸等材料将墨汁包裹起来,并用绳子绑紧。
然后将墨汁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进行烘干。
烘干的时间取决于天气状况和墨汁的含水量,一般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
墨汁干燥后就可以将其刮下来,用石磨或铁钉再次研磨成墨或压制成墨饼。
总的来说,古代制墨的方法相对繁琐,但也充满了传统的手工艺和人文历史的韵味。
在风靡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都曾用这种传统的制墨方法制作过墨汁,为他们的书写和艺术创作增添了一份特殊的情怀和文化气息。
古代制墨的方法
![古代制墨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381462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e.png)
古代制墨的方法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最早纪述制墨的方法。
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一书卷十六《丹青》篇的《墨》章,对用油烟、松烟制墨的方法有详细的叙述。
墨烟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其中以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一。
烧油取烟法*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引苏东坡诗《欧阳季默以油烟墨二丸见饷各长寸许戏作小诗》“书窗拾轻煤,佛帐扫余馥。
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解说是扫灯烟制墨。
*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有一段文字记载烧桐油制墨法:“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专人扫媒,和以牛胶,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谓之油烟。
或讶其太坚,少以松节油或漆油同取媒,尤佳。
”(《云麓漫钞》卷第十)。
*明《天工开物》记载的烧油取烟法:将桐油、清油或猪油放入油灯中点燃,油灯上方有铁盖收集油烟。
每一位熟练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盏油灯,动作要敏捷,否则油烟过老。
然后用鹅毛刷轻轻将铁盖表明层的油烟刷入纸片上,这是上等油烟,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泽。
铁盖里层油烟,必须用力刮下的是次等油烟。
每斤油可刮取约一两上等油烟。
烧松木取烟法在地上搭长十几丈(1丈=3.3米)长的竹棚,用纸和草席密封,竹棚和地面联接处,用泥土密封。
竹棚上每隔一段开一个烟孔,竹棚内用砖铺通烟道。
斩取松木必须将松树干底部钻洞,点火烤树干,让松香流净,即便残留一点松香,烧出的松烟,质量不好。
将松木斩块堆入竹棚,从竹棚前端点火,连烧几天,松烟从竹棚前端向竹棚后端弥漫,待冷却后便可以入竹棚刮取松烟。
从竹棚后段刮取的松烟叫清烟质量最好,供优质墨料,中段刮取的是二等松烟,叫“混烟”,用做普通墨;前段刮取的松烟叫“烟子”,供印刷用。
墨烟处理明代文献中通用的有两个方法:*筛选法:用细绢筛将油烟或松烟筛选出细净均匀的墨烟。
*沉淀法:油烟或松烟放入水池中,久浸沉淀,上层细而匀是精料。
配料制墨的配料各家不同,常常秘而不宣。
通常包括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如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白檀、苏合香、珍珠等。
有关墨的传统工艺
![有关墨的传统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0293363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6.png)
有关墨的传统工艺
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墨的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以下是墨的传统工艺的几个方面:
1. 研磨墨汁:工艺师将墨的原料——沉香木或松烟等研磨成粉末,然后用水慢慢磨成汁。
整个过程需要经验和技巧,通过不断调整水的量和研磨的力度,达到适合写字和绘画的墨汁浓度和质地。
2. 制作墨块:墨师将墨汁倒入特制的木质或瓷制的坯料中,在阳光下曝晒或用火炙烤,使墨汁逐渐凝固并变成固体。
这个过程需要严格掌握温度和时间,以确保墨块的质量和韧性。
3. 雕刻墨盒:基本上每一个家庭都要有自己的墨盒,因此墨盒的制作变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墨盒多为石制或陶制,工艺师会在墨盒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或文字,增添墨盒的艺术价值。
4. 墨的保存:由于墨易吸湿,受潮后会变得失色,因此在保存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
传统的保存方法多是将墨块放置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用绢布包裹。
总体来说,墨的传统工艺注重细致入微,追求墨的品质和艺术性。
这些工艺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重要辅助工具。
墨的制作方法范文
![墨的制作方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0d62c3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6.png)
墨的制作方法范文墨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制作墨的方法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墨是由砚石和水混合磨损而成的,而现代的墨则是由天然植物或化学原料制成的。
制作墨的方法可以分为几个步骤:准备原料、熬煮、过滤、磨损和干燥。
以下是一个较为常见的制墨方法:首先,准备原料。
制作墨的主要原料有樟脑、胶硝、炭黑、酞酸和甘草等。
其中,樟脑是墨的主要成分,它可以增加墨汁的光泽和流动性。
胶硝是一种粘合剂,用来固定墨汁。
炭黑是墨的主要黑色成分,酞酸和甘草则是用来调节墨汁的颜色和增加墨的光泽。
其次,熬煮原料。
将樟脑、胶硝和甘草等原料放入一个大锅或炉子中加热,直到原料融化并均匀混合。
煮沸的时间和温度取决于原料的种类和数量,一般需要保持在80-120℃之间。
然后,过滤原料。
当原料煮沸均匀后,需要将其过滤,以去除任何杂质和固体残留物。
可以使用纱布或滤纸等细滤器来过滤墨汁。
同时,墨汁也可以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稀释,以便更好地控制墨汁的浓度。
接下来,磨损墨汁。
将墨汁倒入一个研磨碗或石墨盘中,并使用墨磨或墨棒等工具来磨损墨汁。
磨的过程需要固定的节奏和力度,以确保墨汁的质地达到理想的状态。
磨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少量的水来调节墨汁的浓稠度。
最后,干燥墨制品。
将磨好的墨汁倒入墨坛或墨盒中,并均匀地晾干。
干燥的时间和方式取决于环境条件,一般需要在通风较好的地方晾干。
墨需要完全干燥后才能正常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制作墨的过程需要控制好温度、时间和配比等因素,以确保墨的质量。
同时,不同的墨料配比和磨的方式都会对墨汁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制作墨需要经验和技巧的积累。
总之,制作墨是一个繁琐并需要细致处理的过程。
但是,通过制作墨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到墨在书法、绘画等艺术表达中的独特魅力。
制墨(胡开文墨)
![制墨(胡开文墨)](https://img.taocdn.com/s3/m/d5a47d2810661ed9ad51f3ac.png)
制墨(胡开文墨)中国徽墨墨,是中国传统的书写、绘画材料,也是独特的工艺品。
墨与纸、笔、砚一同,相随文房,伺奉案头被世人称文房四宝。
古代文人与墨客朝夕相处,对墨自然产生特殊的感情,藏墨是文人的雅逸之举和情怀寄托。
墨据《述古书法篡》记载:西周“刑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
早在汉代就有人用松煤制墨。
今陕西千阳县就是当时著名的产墨区。
汉代制墨枝术已有相当大的进展,宫廷特设专门掌管纸、墨、笔、砚的官员。
到了初唐,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制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唐末著名墨工奚超、奚廷洼父子因避战乱从易州迁居安徽歙县,重操制墨生涯,改进了捣松、和胶枝术,终于制出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深受南唐李后主的赏识,并赐给国姓,改姓李,从此“李墨”名闻天下。
到了宋代有了松烟和油烟制墨的两种方法,制墨的地区从歙县扩展到整个徽州地区,“徽墨”之名由此而来。
到了明代,出现了邹格之、方瑞生、程君房、罗小华“四大名家”,清代的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制墨“四大家”。
当时并有“天下之墨推歙县,歙县之墨推曹氏”之说。
墨的品种很多、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即油烟和松烟墨,此外还有油烟和松烟混合制造的油松墨、茶墨、和彩墨。
油烟墨质地坚实、细腻、耐磨、色泽乌墨发亮,但用胶量较重。
松烟墨的特点是墨色黑,但缺少光泽,胶轻质松,入水易化。
好墨具有“质细、胶轻、色黑、声清”的特点。
南唐后主李煜将李廷珏墨,龙尾石砚、澄心堂纸誉为“天下之冠”。
胡开文创基于乾隆三十年,即公元一七六五年,迄今已有二百三十七年历史。
其著名大家,明代有程君房、方于鲁,清代前期有歙县曹素功、汪节庵,休宁汪启茂,绩溪汪近圣。
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胡开文得到迅猛发展,除休宁胡开文墨庄、屯溪首起胡开文老店外,先后在歙县、芜湖、汉口、长沙、九江、安庆、南京、镇江、扬州、杭州、上海等地,或设分店,或开新店,其经营范围几覆盖大江南北,至此徽州制墨业呈胡开文一支独秀之势。
墨
![墨](https://img.taocdn.com/s3/m/db5377621ed9ad51f01df26f.png)
墨的历史我国墨的历史非常悠久。
至少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2500年——2100年,)我国已经有利用墨色作为美术装饰了。
不过,那时很可能是利用天然矿物色,和现代的完全不同。
有文字可查的还要稍晚一些时间。
据《述古书法纂》记载:“刑夷始制墨,字从黑士,煤烟所有,士之类也”刑夷是周朝宣王(公元前827年——782年)时人。
相传有一次,他在河边洗,看到水中漂来一块松炭,偶然拣起,结果弄了一手黑,这引起他极大兴趣。
他带回家中捣研成末,用糯米粥之类的东西调和,遂制成墨丸或墨块。
又从长沙出士的晚周帛画上的墨色和战国竹简上的漆黑墨色来看,说明周代已正式出现了“墨”。
汉之后,墨的制作有所发展。
汉朝宫廷特别设墨了专门掌管纸、墨、笔文房用品的官员。
据“汉官仪”说,“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麋大小墨两枚”。
显然,制墨的规模一定相当大了。
事实上,汉时的产墨区遍及于陕西扶风(风翔)、麋(阳)、延州(延安),以及广东等地,其中以所制的墨最佳,因此,古人诗文中也有称墨为“麋”的。
后来的制墨者,不少用“古麋”作为墨的图案题识,以表示历史悠久,墨质精好。
从汉到魏晋、南北朝,虽制作墨的人数不多,但墨的质量却不断提高。
三国魏时,韦诞(仲将)总结前代经验,制出了被人誉为“仲将之墨,一点如漆”的佳墨。
据说韦诞曾给黄帝曹睿的一份奏折中写道:“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用张芝之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逞径丈之势,方寸千言。
“韦诞敢在黄帝面前夸口,可见他造的墨一定是很好的。
到了晋代,制墨技术进一步科学化,发明了用胶配制成墨,使墨的质量大有改善。
汉代墨成碎块,用研石在砚上磨成墨液使用,到用胶后,方能聚成墨锭,大致与现代的墨相去不远。
唐初,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墨工人数和制作水平都有较大变化。
这时,已开始用桐油等动植物炼烟制墨。
主要产墨区移到多松的易水和潞州等地。
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末战乱,易州著名墨师奚超、奚廷珪父子避乱于安徽歙州(宋改为徽州),见到黄山风景优美,遍山是适于制造好墨的松树,又有练溪新安江的水,遂又重操制墨生涯。
墨水制作方法
![墨水制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8510c9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f.png)
墨水制作方法墨水是一种用于书写和绘画的液体,它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笔和画笔。
在古代,墨水是由植物、动物和矿物质制成的,而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在家里制作墨水。
下面将介绍一种简单的墨水制作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木炭、食醋、蜂蜜和水。
木炭可以从木炭画或木炭棒中获得,食醋和蜂蜜可以在超市购买,而水则是家庭常备的物品。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制作墨水。
首先,我们需要将木炭研磨成粉末状。
可以使用擀面杖或者擀面棍将木炭碾碎,直到成为细小的粉末。
然后,将研磨好的木炭粉末放入一个容器中。
接着,我们需要往木炭粉末中加入适量的食醋。
食醋可以帮助木炭溶解,并且可以调整墨水的颜色。
慢慢地加入食醋,并且用搅拌棒或者勺子搅拌均匀,直到木炭粉末完全溶解在食醋中。
然后,我们需要加入一些蜂蜜。
蜂蜜可以增加墨水的黏稠度,并且可以使墨水更加光滑。
将适量的蜂蜜加入到木炭和食醋的混合物中,然后再次搅拌均匀。
最后,我们需要加入适量的水。
水可以稀释墨水,使其更容易书写和绘画。
慢慢地加入水,并且不断地搅拌,直到墨水达到你想要的浓稠度和颜色。
现在,我们已经成功制作出了自制墨水。
你可以将它倒入一个小瓶子中保存,以备日后使用。
这种墨水不仅可以用于书写,还可以用于绘画和手工制作。
它的制作过程简单易行,而且成本低廉,非常适合家庭使用。
总之,制作墨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只要你准备好所需材料,并且按照以上的步骤进行操作,你就可以轻松制作出自己的墨水。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制作墨水成功!。
古墨的制作方法和配方
![古墨的制作方法和配方](https://img.taocdn.com/s3/m/b368c0d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7.png)
古墨的制作方法和配方古墨是一种特殊的墨水,以其深沉的颜色和持久的质地而闻名。
古代制作古墨的方法相对简单,但需要细心和耐心。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古墨制作方法和配方。
古墨的主要成分是炭粉和水。
炭粉是由燃烧木材得到的碳残留物,常用的炭粉有松炭和油烟炭。
这两种炭粉均具有浓黑的颜色和出色的附着性。
水则用于溶解炭粉以形成墨水。
制作古墨的第一步是选取合适的炭粉。
松炭通常具有较高的纯度和亮度,适合制作绘画用的古墨。
而油烟炭的颜色较深,适合制作书法用的古墨。
接下来,将选择好的炭粉放入一个铁锅中,然后在中火下加热。
炭粉在加热的过程中将逐渐烘烤和脱水,使其燃点和挥发性降低,达到更好的墨水效果。
在炭粉加热的同时,需要不断搅拌,以免炭粉烧焦。
当炭粉变得稍微焦黑一些时,可以加入适量的水。
水的数量应根据炭粉的量来决定,一般来说,用适量的水调配,以免稀释过多。
然后继续搅拌,使炭粉均匀分散在水中。
接下来,需要将锅继续加热,并保持在中等温度。
搅拌墨汁,同时观察其中水汽的变化。
当水汽阻尼时,说明墨汁已经基本浓缩。
此时,可以倒入适量的明胶水或古墨胶水。
明胶水具有黏度和浓度,可以增加古墨的粘附性和韧性。
古墨胶水则更具有久保持墨迹的特点。
加入这些胶水的操作需要谨慎,避免影响古墨的质地和颜色。
继续加热并搅拌墨汁,直到墨汁达到所需的浓度和质地为止。
这一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以免墨水熬得太干或太稀。
最后,将古墨倒入一个容器中,让其冷却并凝结。
一旦古墨凝结,就可以用刀或其他工具将其切成适合使用的块状或条状,方便存放和使用。
总结起来,古墨的制作方法和配方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炭粉、加热炭粉、加水搅拌、加入胶水、继续加热和搅拌、冷却凝结、切割存放。
以上是一种常见的古墨制作方法和配方,可根据个人喜好和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
古代墨的制作方法
![古代墨的制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a46fb0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2.png)
古代墨的制作方法The ancient method of making ink, also known as Sumi ink, is a fascinating process that has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in East Asian cultures. This traditional ink is made from a few simple ingredients: soot, water, and a binding agent. In ancient times, soot was collected from burning pine wood or oil from fish lamps. The soot was then mixed with water and a binding agent, such as animal glue or honey, to create a smooth, black ink. The process of making ink required great skill and patience, as the ingredients needed to be mixed in precise proportions to achieve the desired consistency and color.古代制造墨水的方法,也被称为墨汁, 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过程,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东亚文化使用。
这种传统的墨水是由几种简单的成分制成的: 烟灰、水和一种粘结剂。
在古代,烟灰是从燃烧松木或鱼灯油中收集而来。
然后将烟灰与水和动物骨胶或蜂蜜等粘结剂混合在一起,制成一种光滑而黑色的墨水。
制造墨水的过程需要极大的技巧和耐心,因为这些成分需要精确比例地混合在一起,以达到所需的一致性和颜色。
In the art of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he quality of ink was crucial, as it directly influenced the artist's ability to create refined andexpressive brushwork. Sumi ink was prized for its deep black color and subtle variations in tone, which allowed artists to achieve a wide range of effects.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making ink was passed down from master to disciple, with each generation refining and perfecting the techniques. This long history of craftsmanship contributed to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Sumi ink, making it a cherished medium for artistic expression.在书法和绘画艺术中,墨水的质量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艺术家创造精致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制墨的方法北魏贾思勰着《齐民要术》,最早纪述制墨的方法。
明代宋应星着的《天工幵物》一书卷十六《丹青》篇的《墨》章,对用油烟、松烟制墨的方法有详细的叙述。
墨烟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其中以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一。
烧油取烟法*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引苏东坡诗《欧阳季默以油烟墨二丸见饷各长寸许戏作小诗》“书窗拾轻煤,佛帐扫余馥。
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解说是扫灯烟制墨。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有一段文字记载烧桐油制墨法:“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专人扫媒,和以牛胶,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谓之油烟。
或讶其太坚,少以松节油或漆油同取媒,尤佳。
”(《云麓漫钞》卷第十)。
*明《天工幵物》记载的烧油取烟法:将桐油、清油或猪油放入油灯中点燃,油灯上方有铁盖收集油烟。
每一位熟练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盏油灯,动作要敏捷,否则油烟过老。
然后用鹅毛刷轻轻将铁盖表明层的油烟刷入纸片上,这是上等油烟,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泽。
铁盖里层油烟,必须用力刮下的是次等油烟。
每斤油可刮取约一两上等油烟。
松木取烟法在地上搭长十几丈(1丈二米)长的竹棚,用纸和草席密封,竹棚和地面联接处,用泥土密封。
竹棚上每隔一段幵一个烟孔,竹棚内用砖铺通烟道。
取松木必须将松树干底部钻洞,点火烤树干,让松香流净,即便残留一点松香,烧出的松烟,质量不好。
将松木斩块堆入竹棚,从竹棚前端点火,连烧几天,松烟从竹棚前端向竹棚后端弥漫,待冷却后便可以入竹棚刮取松烟。
从竹棚后段刮取的松烟叫清烟质量最好,供优质墨料,中段刮取的是二等松烟,叫“混烟”,用做普通墨;前段刮取的松烟叫“烟子”,供印刷用。
墨烟处理明代文献中通用的有两个方法:*筛选法:用细绢筛将油烟或松烟筛选出细净均匀的墨烟。
*沉淀法:油烟或松烟放入水池中,久浸沉淀,上层细而匀是精料。
配料制墨的配料各家不同,常常秘而不宣。
通常包括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如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白檀、苏合香、珍珠等。
各种配料有一千种以上。
捣练将烟料和配料和成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或用铁锤锤击烟料团一万次成为墨团。
墨锭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中,压成墨锭。
墨锭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半月形、圆柱形、鸟兽型等;图案有弥勒佛、十二生肖、松、凤、鹤、鱼、鸟、花等。
一得阁墨汁制作工艺、特色?《徽州府志》记载,清康熙巡视江宁,曹素功进献宝墨,康熙试用后深为赏识,特赐曹氏「紫玉光」三字。
嘉庆年间,朝廷又召曹氏进京特制御墨。
顺治三年,曹素功由歙县迁至上海,从幵业到1956年,曹氏历经十三代,绵延三百多年。
也是清朝,同治年间,徽州文人谢松岱进京赶考,名落孙山,十年寒窗东流水,谢松岱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磨墨化费了太多的时间而耽误了答卷。
谢松岱想,如果能够制造出一种墨汁直接用于书写,既是省时又是省力,不是「一艺足供天下用」吗?这是一得阁的来历,这一年的科举,使清朝少了一个进士,使我们文化历程中,多了一个发明家。
北京“一得阁”墨汁,距今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
清朝同治年间,安徽一个姓谢名松岱的文人进京赶考,名落孙山,深感研墨太费时间,耽误答卷。
他当时想,如果能制出一种墨汁直接用于书写,既省时又省力,不就可以“一艺足供天下用”吗?于是经过多次试验,他终于选用油烟, 再加上其他辅料,制成了同墨块效果相同墨汁。
一经上市,便受到文人墨客的欢迎。
同治四年,谢松岱在北京琉璃厂44号幵设了第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店铺名称叫“一得阁”,并亲手书写牌匾,悬挂于门前。
这便是“一得阁”墨汁的来历。
谢氏身后无子。
在他去世以后,店铺传给学徒。
后来,“一得阁”声誉日臻,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天津、上海、西安、郑州等大城市先后幵设分号,买卖更加兴旺。
特点:具有浓度高、色泽深、墨迹光亮、写后易干、适宜拓等特点,经着名画家、书法家试墨,效果很好。
工艺:“一得阁”墨汁是采用四川高色素炭黑、骨胶、冰片、麝香、苯酚为原材料,运用传统工艺精细加工而成。
四川高色素炭黑色深光亮;骨胶具有托浮力,使墨着纸而不湮;冰片、麝香均为香料,清香四溢;苯酚是防腐剂,使墨汁长期贮存不腐不臭,一年四季都可使用。
中国的水墨画具有独特的风格,它的特点是运用水墨的浅深浓淡来表达各种事物所具有的光与色。
施用水墨,大体可以分为“焦”、“浓”、“重”、“淡”、“清”五种墨度,古代的画论上称作墨“彩”。
水墨画在多种多样的中国画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中国人使用墨作为书画的物质材料起源很早,长沙出土的晚周帛画是不是用墨画的姑且不谈,其它如敦煌一带出土的用墨写的汉代简札(“流沙坠简”有影印本),吐鲁蕃附近出土的“木乃伊”被服白绸上用墨写的东汉初年的年号(有印本),晋唐以来各家的墨迹等等都是研究这个问题最好的例证。
中国墨具有以下各特点:、用毛笔书画。
无论毛的软硬,一律保持运笔的灵活,不粘、不涩、不滞。
二、经过若干年,对于木、绸、纸、绢等物质不发生腐蚀作用。
三、墨色经久不消退不变化。
四、遇日光或热,仍保持黑色。
五、画在纸或绢上,就是画得细如游丝,再经水染,也不动摇,不渗晕。
有强韧的凝集附着力量。
汉宫仪”上说: “尚书令仆丞郎,月赐隃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
”隃麇是地名,在今陕西开阳县东.是汉代松烟及墨的产地。
后汉许慎作的“说文”上说: 黑也,松烟所成土也。
”汉末三国时,皇象论墨说“多胶黝墨” 。
根据这些古文献 的记载已可证明起码在纪元前二百多年——已经在隃麋这地方,用松烟制成“大 块”、“小块” 的墨。
在许慎只说 “松烟所成土” 。
到了皇象, 才说明所以制成为 “大 块”“小块”的是“多胶”的缘故。
东魏( 第六世纪 )贾思勰作的《齐民要术》里,叙述了制墨的方法。
这是记述关于劳动人民如何造墨的最早的文献,书上说: “……好醇烟捣讫,以细绢节于缸内, 筛去草莽,若细沙尘埃。
此物至轻微,不宜露筛,喜失飞去,不可不慎。
墨 醇烟) 一斤,以好胶五两浸涔皮汁中——木岑,江南樊鸡木皮也,其皮如水绿色, 解胶,又益墨色。
可以下鸡子白、去黄、五颗。
以真珠一两,麝香一两引治细筛, 都合,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 (就是说宁可稠不可稀 ) 。
捣三万杵,多益善,合 墨不得过二月、九月、温时败臭,寒则难干……”由这一段记述里.已可看出创 造墨的过程非常复杂,是劳动创造的成果。
到了唐代以后关于制墨的“佐料” 炱为主,各种药品为佐。
) 有了变化。
唐代是用木皮、皂角、胆矾、马鞭草、醋、 石榴皮水、犀角粉、藤黄、巴豆;宋代由于不光用松烟 ( 自五代时起,制烟炱的地 方,已由易水地区渡过长江,转移到了徽州黄山) 。
主要是用油烟 (桐油一斤,烧得“上烟”一两有余。
) 制墨。
除上述“佐料”外,还加生漆、牛角胎、猪胆、鲤 鱼胆、白檀、丁香、龙脑、地榆、五倍子、黄莲、紫草、茜根、黑豆、苏木、胡 桃、乌头、牡丹皮、 子仁、青黛、朱砂等“佐料” ,元明对于“佐料” ,没有记载, 只明程君房制墨减为十五六种“佐料” 。
元明对于制烟炱,都着重用油烟,除桐油 外,还有用清油 ( 江南乌臼树子制的油 ) 、麻油、 猪油的。
又有用败漆烧烟的叫 “漆墨者 ( 按指烟”。
(以上并见东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宋晁以道《墨经》、宋李孝美《墨谱》、明沈继孙《墨法集要》、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下同。
)烟炱也有好坏——无论松烟、油烟、漆烟——凡烟炱都是用窑烧成的。
烧成烟炱,靠近火的叫“身烟” ,属下品;在窑中间的叫“顶烟” ,属中品;距离火最远,在四边,在窑顶上的叫“上烟” 、“头烟”或“顶烟” ,是上好的醇烟,属上品。
现在我们买墨时,在墨块的上一头.有的写“松烟” ,有的写“漆烟” ,这是烟炱原料的区别。
有的写“顶上”或“顶烟” ,有的写“贡烟” (贡是说,上好的烟炱,作为“进贡”给“皇上”用的。
),有的写“超贡烟” ;这些都是制墨家说他的墨是用上品的烟炱制成的。
次些的写“选烟” ,绝没有写“身烟” “顶烟”的。
目前徽州的胡开文曹素功墨铺所售出的墨.仍然用这些“顶”上”、“贡”、“选”等烟来作为墨质好坏的标志。
制墨另一种重要成分是阿胶、黄明胶等动物胶。
我们历代制墨专家,都主张用陈年(唐张彦远说兑用颜料、要用“百年传致(阿胶)之胶”。
)而又清轻的动物胶制墨。
如果用新制成的胶,而又不加鸡子白、木岑木皮、丁香、乌头、石籀皮酸,那么,这墨制成,就容易弯曲、碎制和发臭。
选购用墨清代制墨,墨工增加了捣杵的次数(十万杵),减少了:“佐料”减少的都是什么佐料”,不清楚)。
同时又设立了“官烟广”属“江宁织造” (官署名)光绪初年才撤销。
“御制墨”,只有玄烨(康熙)的“内殿轻煤”、“乌玉”、“耕织图御诗墨”(均墨名)和弘历(乾隆)的再合墨(取明代碎墨掺入新烟再制)好些;但是用来作画,还须用同治或光绪初年的墨,两种兑研使用,在渲染上方不渗晕,在目前为画中国画选购用墨,首先要注意下面的几点:、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漆和桐油(制烟炱原料)大量出口,同时又轻入了美国的“气烟”代替国产的一切烟炱。
它的成分是含炭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色度胜于一切烟炱。
1880 年以后,制墨家渐渐使用它。
这种墨宜于在生纸上画写意画,如在熟纸或绢上工细勾染,容易渗墨。
、胡开文、曹素功等厂家目前仍在制墨售墨,出售时根据重量和烟料的成分来订价格,他们也有按照旧式模型制成的新墨。
三、选购墨时,先要看它是不是细腻滋润,再看它泛不泛蓝或紫的光,不泛蓝光紫光的是次墨。
然后再看“漱金” 、“填青”的真假新旧,再看它的形式和花纹,如果,看它不细致,显露着模型的木纹,不滑腻,不滋润,抚摩着有轻飘飘的粗糙的感觉,那一定是粗制滥造,减料偷工的次货,至于有无年款和制墨人是哪一家还在其次。
四、作画不同于写字,写字用的墨,只要乌黑有泽即可,作画尤其是水墨画,工细的人物画和花鸟画。
这首先要求墨要浓的真浓,黑要真黑。
不泛灰黯;淡要真淡,凝集力、附着力强大,用色或水去渲去染,不渗,不晕,不散。
因此,墨不宜专用年月太远的旧墨。
旧墨有的是胶失效,有的是受了潮湿,已泛出灰白色的粉霜。
五、最近用洋烟炱制的墨.在黑的色度上看.是比其它烟炱所制成的墨要黑一些。
但是从它之淡的色度上看,仍不能做到清而有神——“入骨” 。
这大概是杵数减少的缘故。
作者学画所预备的墨,一种是松烟墨(曹素功端友氏制).一种是漆馏墨(汪节庵造),一种是油烟墨(乾隆年造),与漆烟油烟台用的油烟墨,是同治年间胡开文造的。
松烟取其黯黑无光,画翎毛画蝶用,漆烟取其黝黑有光泽,用它点晴,两种油烟墨合用,又黑又亮,又耐渲染,不渗下晕,有浓有淡,并且清得还“入骨'有神”入骨”是浸进纸里去的意思)。
关于使用砚石、水、洗砚、“宿墨”以及水墨画上对于墨的认识。
今分述如后:一、砚石砚与墨有直接关系,着名的砚材有端石(广东端溪所出)、歙石(安徽歙县龙尾溪所出)两种、它们都是水成岩,比较易于把墨研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