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与基本理论✹理论基础:提供支持、服务、理论指导✹基本理论:学科自己的理论,属于自己学科范畴。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科学,属于教育范畴,主要研究如何教学的问题,如何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的问题。

✹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解释: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实践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广义解释: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学习的实质:学习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什么。

✹学习的过程:为了实现学习结果,学生头脑中要进行什么样的信息加工活动。

✹学习的条件:为了顺利进行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所需要的条件。

✹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分支学科)✹学习的原理、学习动机、知识的获得、学习策略、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学习与环境、与文化等。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

✹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2、基本观点:✹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3、基本假设✹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4、观点✹1.学习实质:使个体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强调可观察的行为。

✹2.学习过程:个体在一定条件下建立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3.学习条件:注重学习外部条件,忽略内部条件,强调外部环境对人学习的决定作用。

✹5、行为主义的发展✹20世纪初创立: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克、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第二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解读斯金纳箱
白鼠或鸽子操作键盘以获得食物。
在斯金纳看来,行为的实验分析所关注的
是环境事件(刺激)与有机体行动(反应) 之间的关系,即要考察实验操作是如何引 起行为变化的。
思考
动物主动操作以获得食物似乎很常见,那
斯金纳为何要费神研究呢?他的目的在于 什么。
斯金纳研究学习理论,是为了解释学习,揭示合理的
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 经典条件反射(刺激—反应—新刺激—新反应) 操作型条件反射(刺激—反应—强化反应) 纠正: 正强化:反应+奖励 负强化:反应+惩罚 • 认为学习是反应概率的变化,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 引起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所以研究学习行为的目的,是 要形成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 有机体的学习行为。
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的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而形成的类 目及其编码系统。类目是指一些相关的对象或事物。 学习是掌握知识结构,也就是学习事物间的联系。 强调学习一般原理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的能力。 发现学习的步骤 a.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b.让学生感知到问题的不确定性;c. 提供解决问题的假设;d.帮助学生搜集资料;e.组织学生思考, 得出结论;f.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思维证实结论;g.解决问题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
建构主义下的教学模式:
– 以学生为中心 –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 者的作用 – 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 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解读猫开门实验
饿猫关进迷笼,笼外放着食物,笼门用活动的门闩关着。 饿猫在笼中躁动不安,乱抓乱碰中偶然碰到那活动的门闩,门被 打开,猫吃到了食物。 如此反复,猫打开门从笼中出来吃到食物的时间越来越短。

第3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学习理论

第3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学习理论

第3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学习理论第3讲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学习理论⼀、⾏为主义学习理论⾏为主义在本世纪初兴起于美国。

⾏为主义只是⼀个总的名称,在此名称之下有很多观点不同的理论。

在此主要讨论⾏为主义学派中四个重要的、对教育影响较⼤的代表⼈物:华⽣(John B.Watson,1878-1958)、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1874-1949)、斯⾦纳(B.F.Skinner,1904-1990)和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的理论。

⾏为主义各学习理论的共同之处是:将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新联结的过程,即S-R之间的联结。

但对刺激与反应之间关系如何建⽴,或个体学习的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三种理论的观点有所不同。

(⼀)学习是经典性条件反射建⽴的过程经典性条件反射最初由俄国⽣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并作了详细研究。

在20世纪初被美国⼼理学家华⽣采⽤,不但⽤以解释动物的学习⾏为,⽽且⽤以解释⼈的⾏为,甚⾄扩⼤到解释⼈性。

经典性条件反射建⽴的过程如表1所⽰:华⽣认为⼼理学必须采⽤科学的⽅法,研究个体的外显⾏为。

⼈的⼀切⾏为,其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反应,⼀切⾏为表现只是多种反应的组合;在这些反应中,除少数是⽣⽽具有的反射之外,⼤部分都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与环境中各种刺激发⽣关系,经由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学习过程所形成。

只要了解环境刺激与个体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控制刺激,通过条件作⽤⽅法,建⽴起所要的反应,从⽽组合成预期的复杂⾏为,⽽且也可根据条件作⽤原理,消除个体已有的某些⾏为。

(⼆)学习是渐进的“尝试与错误”过程桑代克是第⼀个根据动物⾏为实验研究⽽建⽴学习理论的教育⼼理学家。

桑代克根据⾃⼰所设计的“迷笼”,以猫为试验对象,观察其开门取⾷的学习过程。

根据多次动物实验的研究,桑代克提出了其学习理论,主要由以下三个⽅⾯组成:1.学习是S-R之间的联结。

学习是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表现反应时所产⽣的“刺激-反应”联结。

现代教育技术-第2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52

现代教育技术-第2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152
23
第三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也被称为教学论,是研究教师教学行为及 其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各种途径和方法的学科,其研究范 围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材、教学 方法和策略、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和管理等。
教学理论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并抽象出来的科学知 识体系,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
信源
编码
信道
译码
信宿
噪音 反馈
图2.3 香农—韦弗模式
30
第四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
2.4.2 教育传播的效果
教育传播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理。 1. 共同经验原理 2. 抽象层次原理 3. 重复作用原理 4. 信息来源原理
31
第五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系统科学
9
第二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0
第二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2.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 国,它在60年代以前一直是作为占统治和主导地 位的心理学派而存在,分为经典行为主义和新行 为主义。
目前传播的主要模式有拉斯韦尔的 “5W”模式、香 农—韦弗传播模式和贝罗传播模式。
28
第四节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
2.4.1 传播的主要模式
1.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图2.2 “5W”模式及其扩展的五个研究领域
29
第四节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三-四大学习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三-四大学习理论

缺 失 需 要

2016/3/6
20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理 论 基 础 之 三
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须依靠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教师要营造一种自由、民
生提供学习的手段和条件,促进个体自由地成长。
学习的条件:罗杰斯指出,学生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必
主、和谐融洽的充满着关爱与真诚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为学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理 论 基 础 之 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特点: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 反应(类似于条件反射),不去关心刺激 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 程无关。强调环境和条件的重要作用,认 为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学习过程 是一种渐进的“
2016/3/6
学 习 理 论
问题与思考
• 1.鱼听了青蛙对奶牛的详细描述后,对奶牛形
象的构建为什么会如此走样?问题出在哪儿?
• 2.为防止鱼对奶牛形象的理解、构建出现如此
走样,青蛙可采用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即用什么
办法可让鱼对牛形象的构建更接近真实的牛?
• 3.我能从“鱼牛图”寓言故事中归纳出建构主
学 习 理 论

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
学 习 理 论

2016/3/6
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现 代 教 育 技 术 理 论 基 础 之 三
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情境 、协作 、交流 (会 话)、意义建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 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 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 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 的主动建构。 (3)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 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 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该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 合作,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建构知识。在教育技术学中,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应用于在线协作学习和虚拟现实技术等领域。
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刺激与 反应之间的联结,教师通过提供适当 的刺激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反应。该理 论强调教学的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在教育技术学中广泛应用于在线课程 设计和智能教学系统等领域。
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差异大,对教育信息化 进程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在线教育的普及,网络安全和隐私保 护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 的建设和实施。
教育技术与教育公平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通过远程教育和在线资源,使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 教育资源,从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特殊教育的技Biblioteka 支持利用教育技术为特殊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提高特殊教育的质 量和效果。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促进学 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强调学习 者对知识的主动加工和意义建构。该 理论认为教学应该关注学习者内部的 认知过程,通过提供适当的教学策略 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 应用。在教育技术学中,认知主义教 学理论应用于多媒体教学和知识管理 等领域。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自动化评估与反馈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的作业、考 试等进行自动批改和反馈,减轻教师 的工作负担。
隐私与数据安全
在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过程中,需 要严格保护学生的隐私和数据安全, 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算法决策的公正性
在教育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时,应确保 算法的公正性,避免因算法偏见而产 生不公平的结果。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一、学习理论基础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关注环境和条件,如刺激和影响行为的强化,是学习的两个重要的因素,揭示了学习的现象。

代表人物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

斯金纳: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彻底的行为主义者”。

也是世界心理学史上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直到今天,他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教育和心理治疗中仍然被广为应用。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观点联结学习理论:(1)学习是在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之间形成一定联结的过程。

(2)联结是通过多次的尝试错误过程建立的。

(3)学习定律。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说:(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2)学习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

(3)学习的成功要靠及时的强化。

刺激-反应说:学习是在刺激情景(S)与有机体的反应(R)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启示桑代克的饿猫打开迷箱实验:(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映联结。

(2)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

(3)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程序教学原则(1)小步子原则(2)自定步调原则(3)积极反应原则(4)及时反馈原则(5)低错误率原则控制学习环境 重视客观行为及时强化刺激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期基本公式为S-R(S代表刺激,R代表反应),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学习进程的步子要小,认识事物要由部分到整体。

(3)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及其之间关系的认识,是知识在大脑中的重新组织,即将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对象本身的内在结构互相作用,建立联结。

代表人物苛勒: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布鲁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实验环境,让学 生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实 验操作。
虚拟实训
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实践操 作环境,帮助学生掌握实 际操作技能。
虚拟场景教学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各 种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 场景中进行学习,提高学 习效果。
05
教育技术学实践应用
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
在线课程设计原则
04
教育技术学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
01
02
03
智能教学助手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教 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建议 和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个性化学习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 ,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 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路径。
智能评估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 的作业、考试等进行智能 批改和评估,减轻教师负 担。
实验研究法
总结词
实验研究法是一种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实验对象 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和反应,从而得出因果关系的研 究方法。
详细描述
实验研究法在教育技术学中常用于探究不同教育技术手 段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 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干预,然后对学习效果进行测量 和比较。实验研究法的优点在于能够较为准确地控制实 验条件,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从而得出较为准确 的因果关系。但实验研究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难 以完全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可能存在伦理和法律问题 等。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建设
建设高速互联网、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验 室等硬件设施。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建立学生、教师、课程等管理信息系统,实 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包括电子教材、课 件、视频等。
网络安全保障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 调整和再传递:通过将获得的反馈信息与预定的教学目的作比较,可以发现教学传播过程中的不足,以便调整教学信息、教学媒体和教学顺序,进行再次传递。如在课堂提问时发现问题,可即时进行调整;在课后作业中发现问题,可进行集体补习和个别辅导;在远距离教学中发现问题,可以增发辅导资料,或在一定范围内组织面授辅导。
教学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系统内部的信息传递实现的,而欲使上述教学传播过程有效进行,教学系统本身必须具备下述几个条件。
其一,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要求是高标准的,性能应该是优良的。在教学系统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而必须深刻地了解学生要素、内容要素、方法要素和媒体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教师实现其功能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所传授的学科领域是与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差距,因此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掌握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二是要有一定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和能力,如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方法,能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设施;三是要有一定的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对自身、对学生和师生关系的调节和控制。总之,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应该精通专业、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具有端正的教学态度和良好的传播技能。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许多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观念、新理论,它们交叉渗透,形成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推动着本学科的持续发展。
本章介绍作为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的相关理论:教育传播学,教育心理学,认识论,以及哲学观,主要介绍这些理论对教育技术学发展与应用的影响。
(三)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但为了研究方便起见,南国农、李运林将它分解为六个阶段(图2-3)

第2-1章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1)

第2-1章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1)

二、教育技术的学习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涉及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涉及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 件的系统阐述, 件的系统阐述,主要研究人类与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 注重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 程,注重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是课程和教学 理论的基础。 理论的基础。 在现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中,学习理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现代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中,学习理论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教育技术学必须根据科学的学习理论进行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纵观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客观主义以及 正在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了坚实的基础。
With what 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 Why Where 为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
推论2: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
向性
早期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灌输过程。 早期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灌输过程。它认为 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只能够接受传播者的意图。 受者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只能够接受传播者的意图。 这种传播思想忽视了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这种传播思想忽视了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显然 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 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 还对信息做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 还对信息做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 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 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 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 为来实现的, 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 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 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 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专题二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

专题二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

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 程,而要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就必须 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因此,传播 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 为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 持。
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贡献
(1)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Who 谁 教师(传播者) Says What 说什么 教学内容(信息) In Which Channel 经什么途径 教学媒体 To Whom 对谁说 教学对象(接受者) 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教学效果 Why 为什么 教学目的 Where 在什么情况下 教学环境
图: “鱼牛”的童话
“鱼牛”形象,体现建构主义一个重要 结论
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经验
各不相同,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 不相同。 知识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 中自行建构的,“学习是意义建构的过程” 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 的帮助者。
人创造着意义而不是获得意义。学习 者无法将来自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迁移到记 忆中,相反,他们基于个人的经验和互动 来构建自身的解释。因此,在一个现实的 情境中学习以及选择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 相关的学习任务就显得至关重要 。

对学习方法的启示:
1. 通过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 作、表达交流建构知识意义 2 . 学会收集、分析各种信息 3. 将当前的学习内容尽可能与自己已经知道的事 物、自己的经验和经历相联系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两个反对 1. 反对行为主义将人作为接受刺激的机器 2. 反对认知主义之重视人的认知结构,忽视情感、价值、 态度等因素 三个强调 1. 强调有意义的学习 2. 强调人的潜能、个性的发展 3. 强调尊重学生,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和观念 一个主张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自由学习、自我选择、自我发展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考点】拉斯韦尔提出的“五 W”模式中的“通过什么渠道”是指(教学媒体) 香农——韦弗模式的传播被描述为一种(直线性)的(单向过程) 香农——韦弗模式中,信息源要进行(编码)才能进行传播 香农——韦弗模式中,所传递的信息只有进行(解码)时接收者才能接收
【知识点 04】 传播学在教学中运用的原理 教育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须遵循一些原理或规律: 共同经验原理是指教育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与交换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必须建立
整体原理是指注意发挥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更注意各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 反馈原理重视对反馈信息的收集、处理,并用以实现对教学系统的控制。 有序原理重视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合理组织,注意教学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系统方法是指一种在系统科学和教育实践基础之上产生的,指导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活 动的思想和方法。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教学以及相应的实践活动的目标,而对系统 构成的要素、组织结构、信息流动、教学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的控制机构的分析与设计的技 术。 【考点】系统论的研究对象是(系统)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有序原理)(整体原理)(反馈原理)
整体原理是指注意发挥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更注意(各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 调一致)
反馈原理重视对(反馈信息的收集、处理),并用以实现对教学系统的控制 有序原理重视教学系统内各要素的合理组织,注意(教学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系统方法是指一种在系统科学和教育实践基础之上产生的,(指导具体教育、教学 实践活动)的思想和方法 【知识点 03】 传播理论的四大模式:拉斯韦尔“五 W”模式、布雷多克“七 W”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SMCR 传播模式 教育传播理论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 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 1.拉斯韦尔“五 W”模式 拉斯韦尔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表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它用一句话表示:“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这就是所谓的“五 W”模式。

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

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汇报人:2024-01-09•教育技术学概述•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目录•教育技术学的实践应用•教育技术学的未来发展01教育技术学概述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应用技术来优化教育过程和资源的学科。

具有跨学科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等。

它结合了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定义与特点特点定义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发展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视听教育,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学也不断发展和演变。

发展目前,教育技术学正朝着智能化、个性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为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用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发展等。

高等教育用于培训技能、提高职业能力、促进就业等。

职业教育用于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育公平等。

基础教育用于员工培训、技能提升、知识管理等。

企业培训教育技术学的应用领域02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探讨了学习的本质、过程和条件。

学习理论为教育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帮助教育者理解学习者如何学习,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而发生的,强调外部环境的刺激对学习者行为的影响。

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可以通过设计特定的刺激和反馈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部认知结构的变化过程,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根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可以通过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价值观和个人发展,认为学习者是有情感、有意愿和有需求的个体。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可以通过设计关注学习者情感和需求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来促进学习者的个人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名词解释: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二、教育技术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

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观念与形态)。

三、网络课程教师将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以各种网络形式提交到网上,学生采取在线或离线方式浏览学习。

四、学习环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能促进有效学习的各种情况和条件。

五、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六、超文本和超媒体超文本(Hypertext)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

超文本更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

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

简单地说:超媒体=超文本+多媒体。

超媒体在本质上和超文本是一样的,只不过超文本技术在诞生的初期管理的对象是纯文本,所以叫做超文本。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超文本技术的管理对象从纯文本扩展到多媒体,为强调管理对象的变化,就产生了超媒体这个词。

七、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就是远距离教育。

是指学习者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教师处于分离状态,利用媒体进行有组织的系统学习的教育方式。

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其实质是在信息文化环境下,技术与课程互动以实现当代课程的改革、建设、发展直至重构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在课程建设、学科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技术要素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课程要素相融合,共同完成课程目标。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建构 主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感觉论
随着教育、心理学科的发展,其理论基础也在 不断的充实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系统科学理论对教学 设计理论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80年代后,认知理论的信息加工理知觉、表象、记忆等基本内部 过程作为研究对象,而且把决策、策略等高级 心理活动也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十分重视 主体的内部逻辑结构。
认知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最大区别 在于,认知理论家们只关心人类的学习,认知 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这与行 为主义者只关注外显行为,无视心理过程的观 念有区别。
(2)华生的行为主义观
华生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 种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的 几种反射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条件 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S-R) 而形成的。
(3)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
除S-R外,他在总结早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 个学习定律:
准备律-当学习者有准备而给以活动就带到满意, 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 制以活动也会感到烦恼。
认知学习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皮亚杰 的认知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认知学习 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奥 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等。
3、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是折中主义的学习理论。 认为既要提示外部刺激的作用与外在的反应,
又要提示内部过程的内在条件的作用。 加涅是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
练习律-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 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则会导致这一联结的 减弱或遗忘。
效果律-凡是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会被加强,而 带来烦恼的行为会被削弱或淘汰,奖励是影响学 习的主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信息科学的知识和技术,是研究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优化手段、方法的一门学科。

而学习理论是教育科学中最核心的理论,它是指导人类怎样学习的理论,对教育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纵观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技术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被看作是明显的行为改变的结果,是能够由选择性强化形成的。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环境和条件(如刺激和影响行为的强化)是学习的两个重要因素,学习等同于行为的结果。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斯金纳(B.F. Skinner)。

在斯金纳看来,行为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方面。

因而他一直以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他认为,通过对行为的研究,可以获得对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进行分析的方法,从而影响和预测有机体(包括人和动物)的行为。

斯金纳创立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和强化理论,并把它们应用于人类学习的研究,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概念,总结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如小步子教学原则、强化学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等,形成了程序教学理论。

图2-2-1显示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

图2-2-1 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行为主义的教学原则主要包括:第一,小步子原则。

行为主义强调将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

学生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教学原则。

小步子原则要求对学习内容分割适当,对单元划分的大小要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来确定(不是步子分割越小越好,否则容易使学生厌倦,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第二,及时强化原则。

当学生做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

要求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或“及时确认”,特别要注意对学生所作出的正确反应给予及时强化,以提高其操作能力。

第三,自定步调原则。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发展,必须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

学生在以适宜速度进行学习的同时,通过不停地强化得到了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很多时候,教师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来设计适当的步调。

解释 提问 回答 确认 (刺激) (反应) (强化) 正答错答 下一步第四,低错误率原则。

低错误率原则在教学中应由浅入深,由己知到未知,使学生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将学习的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提高学习效率。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研究中不考虑人们的意识问题,只是强调行为。

把人的所有思维都看作是由“刺激——反应”间的联结形成的。

这就引起了认知主义理论学派的不满,从而导致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957年,乔姆斯基(Chomsky )对斯金纳的《言语学习》(Verbal Learning )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之后,学习理论经历了一场科学的变革,从运用行为主义原则转移到运用认知科学的学习理论和模型。

认知理论不仅认识到了大脑的作用,而且研究了大脑的功能及其过程。

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学派看来,学习个体本身作用于环境,人的大脑的活动过程可以转化为具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既然要生存,必然要与所处的环境进行信息交换;人作为认知主体,相互之间也会不断交换信息。

人总是以信息的寻求者、传递者、甚至信息的形成者的身份出现,人们的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人们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也像通讯中的编码与解码一样,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转换和加工。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促进了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向智能教学系统的转化。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特征可用图2-2-2加以刻画。

图2-2-2 认知教学理论的模型认知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教育心理学家加涅(Gagne,Robert M ,1916-)。

在加涅之前,学习心理学家们都试图找到一个可以解释所有学习的理论,但是人类的学习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用某个学习理论来解释一切学习现象的企图最终都失败了。

加涅的理论则与这种“万能学习论”的思想截然不同。

经过长期的努力,加涅终于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学习结果的分类理论,并由此发展出学习层级论、学习过程论和学习条件论,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学习论体系。

加涅的研究深化和发展了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并促成了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理论的教学设计向认知主义的根本转变。

在教学设计的方法方面,加涅在他的专著《教学设计原理》(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1974)信息纳入 认知结构 记忆结构 转化 调整或完善 记忆结构操作 学生现有 认知结构 学科内容 结构 学生显示 适当的/预期的 认知结构 输入变量 过程变量 输出变量、加涅认为这些教学事件都是一节课的“砖块”和“灰浆”,如果依据教学设计的原则恰当地利用这些教学事件,就可以构造出已知的任何教学方法。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亦被理解为后期的认知主义,它在教育技术领域受到重视是上世纪90年氏的事情,但它的哲学根源可追溯到古代的苏格拉底、帕拉图和康德,近代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则有杜威、皮亚杰等。

乔纳森(Jonassen, 1991)对建构主义理论作如下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实在(reality)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

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由他自己的思维构造的,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

人们的思维是工具性的,其基本作用是解释事物和事件,这些解释构成了个体不同的知识库。

德国的一则关于“鱼牛”的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

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

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

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见图2-2-3)。

图2-2-3 “鱼牛”的童话鱼脑中的牛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鱼牛”)在客观上当然是错误的,但对于鱼来说却是合理的,因为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的关于牛的部分信息,从本体出发,将新信息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形象。

这体现了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结论: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人们对于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也必然会各不相同。

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因而对知识正误的判断只能是相对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因而学生应该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

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

在怎样看待知识、学习者及教学活动这三个基本问题上,建构主义确实有其独特的见解。

譬如在怎样看待知识方面,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对现实的正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扬弃;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每个个体之外,尽管已由语词符号赋予了它一定的普遍认可的外在形式。

按照这种观点,教科书阐述的内容只是一些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至多只是对现实问题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结论。

所以这些内容在被学生接受之前对之毫无权威而言。

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判断教材的合理性,并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接受。

因此不能把课本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直接灌输给学习者。

又如在怎样看待学习者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过去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即使对于有些事物尚无现成的经验,他们往往也会根据相关的经验作出合乎逻辑的假设,形成某种解释。

所以,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重视学习者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习者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再如在怎样看待教学活动方面,建构主义主张,既然不应由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递现成的知识,而应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那么教学就不可能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强化”的简单过程。

而且,知识的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所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成的。

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原有经验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教学也并非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理论所描述的,是在教师提供线索的情况下,学生对外部输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储存,而是在有援的真实情境中的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并包含新、旧经验之间的冲突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具体地举个例子说,在以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加涅(R.M.Gagne)的学习层级理论等为基础的“传统”教学设计中,基本上是倾向于自下而上地展开教学过程。

因为前者主张将知识分为一个个小单元,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最终掌握整体知识;后者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最基本的概念或技能的学习出发,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和技能。

据此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须对学习内容作任务分析,逐渐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习者已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制定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策略方案。

从而在实际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知识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直到达成最终的教学目的。

对于这样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是持批判态度的,认为教学不应从简单到复杂,如果简单意味着脱离情境的话。

相反,建构主义提倡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活动,即首先呈示整体性、情境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尝试去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先行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先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在上述的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关于学习者、关于教学活动的见解中,实际上已包含了其对教学设计的一些主张。

为了使这些主张明晰化,下面进一步归纳、罗列十条源自建构主义认识论和学习观的,可以指导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或原则性意见。

1. 让教学活动与实际问题挂钩。

这实质上是要求设计者或教师组织以任务或案例为基础的学习,设计问题和探究定向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带有明确的目的性。

于是,完成任务的目的应成为学生学习从属知识和技能的驱动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建构相关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