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正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古文观止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作品介绍】《太史公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

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

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

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

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

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

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原文】太史公自序出处:《史记》太史公曰:“先人有言①:‘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而能绍明世,正《易经》,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②?’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③。

”【注释】①先人:指司马谈。

②本:以……为本,以……为根据。

③让:辞让,推辞。

【原文】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①:‘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②。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③,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④’。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⑤,下辨人事之纪⑥,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⑧;《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关于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关于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祖先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祖先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縲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6.对以下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垂空文以断礼义垂:流传。

B.于是论次其文论次:阐述文章的次序。

C.泽流罔极罔极:无边,无极。

D堕祖先所言堕:同“隳〞,毁坏。

7.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3分)A.且士贤能而不用。

B.是余之罪也夫!C.韩非囚秦,说难、孤愤;D.身毁不用矣。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9.请概括本节选语段的内容。

(4分)参考答案6、B论次:整理、编排7、 B〔B句是判断句;其余各句是被动句。

太史公自序_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_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_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太史公自序_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史公自序_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太史公自序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史记原文及翻译

史记原文及翻译

史记原文及翻译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由司马迁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间所撰写。

以下为史记第一篇《太史公自序》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臣闻古者,好古者,非一日之计也。

颜回不能好乎,颜回之徒求仁而得仁,不求知而得知者,其所闻道也。

至于足下,曷为其然也?虽无足下,有子子孙孙,无穷也。

而好学好问者以为未显闻,暴虎者搏人,良将逢凶事。

故曰:圣人无求也,不犹鄙乎?故好而知其恶,惑而知其辞,可谓至德也已夫!夫人生而知之者贵矣,胡能无惑?惑而不从者,其良乎!我欲观古今之变事,成败之理,察古人之得失焉,与上观乎其大者,夫又何求乎其详乎哉?披一臆文以利群世,反脩一毛以报天下,体道大贤,称述古今,以茂名声,是亦不犹鄙乎!余既成书,自以为功必于人益亦多矣。

始书曰:“若夫史者,其人罔两道而佚行焉,岂惟精巧之人哉?”区区乎余固谨之矣。

夫既不臧否见弃,劳人而难自免。

夫胸中血气未定,万一妄作,以功业为市,当可得乎?乃反为人鄙,见世力微矣。

故曰:“修文者,必正其心,养其性,诚之者也。

”余者,尝为校书郎,后车险至荐,出任官职,坐法旧,东奔至归,受间大辟,赏策专简,荣宠千里。

既亲自尝之矣,而又申言之以书世,不亦可乎?世之畜教者莫查乎太史公之序,而犹不悛之,苟能本跡从迹,情性理乱万一见洵心思,何嫌何疑?虽择善之人,必嚣其过;庖人以尸祝之,邻国惧其吉。

故曰:“资治通鉴”,不可不识也。

千载之时,予尚書选择,此人也。

翻译:我听说,对古时事感兴趣的人,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颜回之徒亦不能一朝间喜爱古代,他们所追求的仁慈却得到了,未曾追求的知识也得到了,那是他们听闻到的道事。

而对于您来说,为何如此呢?即时没有您,子孙后代将追求不止。

喜爱学习喜欢提问者却觉得未够显赫名声,猛虎扑人,良将遭遇坏事。

因此有言:圣人不追求,岂不很低贱呢?所以喜好但又了解其恶劣,迷惑于言辞之时亦知迷惑之处,可以说是极好的品德了吧!确实,人生能够有所知,是极为宝贵的,又有谁能没有迷惑呢?迷惑却不随从者,何等高尚!我想要观察古代与现在变化之事,成败之理,研究古人的得失之处,再上至观察宏大事物,又要何等详尽呢?展开一切思想之文以服务于众人,反而修整一根毫不求报于天下,展示大贤之道,倾述古今,以增加声誉,亦不免乎很低贱!我既完成了这本著书,以为对他人的帮助也多。

太史公自序译文

太史公自序译文

《太史公自序》的译文如下:【我】担任太史令,整理修订【先代】的史料,阐明【三皇五帝】的遗制,探究【桀、纣】亡国和【幽、厉】之乱的原因。

搜集【黄帝】至【汉武帝】年间的事迹,作为【本纪】;将诸侯按年代的先后排列,分为【世家】;列大夫的言行事迹记于【传】;记载有法度的【大事】都写清楚。

降及于世道不轨、言行不轨的人的事迹都埋没不写。

不是德行合乎圣人的标准、才能超越世俗流辈的,如果不是儒家的人的事迹都不记。

修史到了我曾祖父曾公良夫的时代才有了章程。

我从小至今出仕之前从事著书,如工书写工具缮写的事宜就由我开始办理,草成之后用口传给后代,其中所说的很重要的事情抄写于书传名册之上。

【我】年幼时学习《周礼》和《左传》,到现在仍然不敢忘记。

到了读书学习已经老了的时候,才兼学《谷梁传》、《公羊传》,只为了能解释《春秋》要旨,遵循孔子定下的体例。

孔子说:“了解我的人只有颜渊、子路两个人。

”又说:“了解一个朝代可以修一代史。

”所以周朝的史官失职而不为后人了解,后人又不专意去研究,以致《春秋》一书及其要旨分散残缺。

现在也让我为诸王主持封禅祭祀之事,参与改订一朝的典章制度,来撰写本朝历史并弥补前史的不足之处。

【我】从太初元年开始编写,到现在太初四年,经过了六年。

所撰述的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

书缺有五篇,只能从残存的补入;世家有七篇作废了不写;本纪从三代以后到汉代共十二个朝代,有二十六年的历史没有记载;又记汉武帝十二年以后有三十年的历史没有记载。

凡所采取的材料都根据原书原文记载下来,用来补足缺失的地方。

所写人物对话使用古人的原文都用今人译文对照以便阅读。

凡已经叙写过的史实就不要再重复写了。

这十二篇本纪所以排列在世家、表、书、传的后面作为终篇。

太史公谨记。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原因和过程,对作者完成著作付出了大量心血的详细记载,可见其对工作的专注严谨和毅力坚毅。

以上仅是简要介绍,如需详细了解,建议阅读原文。

《太史公自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西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①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太史公自序 白话文

太史公自序 白话文

太史公自序白话文《太史公自序》白话文如下:太史公说:“我的父亲生前曾经说过:‘自周公死后,经过五百年才有了孔子。

孔子死后,到今天也有五百年了,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续写《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他的意思是把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呀!我怎么敢推辞呢?”上大夫壶遂说:“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曾听董生说过:‘周朝的政治衰败后,孔子作《春秋》,他贬斥诸侯,指责周天子,这是为了王道的复兴。

’《春秋》上说庄公二十四年,春天,周历三月,鲁桓公和齐侯在嬴地相会。

秋天,周历七月,鲁桓公和齐侯在齐国的谷邑结盟。

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是从这次会盟开始的。

此前,天下诸侯受周王室的分封而互相攻打,齐桓公成为霸主后,天下诸侯都转而朝拜齐国。

齐桓公接受朝拜,不是天子赐予的,而是他凭自己的力量争取来的。

等到他衰败时,诸侯们又去朝拜晋文公。

晋文公成为霸主后,天下诸侯没有不服从的。

他靠的也不是周天子的力量。

司马迁据《春秋》记载,撰写了十二诸侯年表。

从齐桓公称霸写起,到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去世为止。

十二诸侯年表排列各国诸侯的世代次序,记载各国的存亡兴替,上至共和,下至孔子,总共记载了十二位诸侯。

自《春秋》以后,至今已有七百多年,诸侯相互兼并,战争不断,历史记载也很简略。

但是,《春秋》所记载的有关齐、晋、秦、楚等国的重大事件,现在还可以看到。

又因为《春秋》文字简约,如果不加以解说,那就不容易理解。

所以,我想写一部《春秋》的传记,使《春秋》详细地记载下从隐公到哀公之间的历史,作为人们阅读《春秋》的辅助材料。

汉朝兴起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天下太平,天子重视文治,史官们也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到如今我作为太史而不把这些历史记录下来,断绝了国家的历史文献,我怕是要有罪过的。

我只是一个卑微的小史官,不敢说能像孔子著《春秋》那样,以文字来使天下太平,但是我要通过论列史事来阐明古今历史变化的规律,探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写成一部书。

太史公自序的原文

太史公自序的原文

太史公⾃序的原⽂太史公⾃序的原⽂ 太史公⾃序(选⾃《史记》) ◇原⽂ 太史公⽈:“先⼈有⾔:‘⾃周公卒,五百岁⽽有孔⼦。

孔⼦卒后,⾄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①。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何敢让焉②!” 上⼤夫壶遂⽈:“昔孔⼦何为⽽作《春秋》哉?”太史公⽈:“余闻董⽣⽈:‘周道衰废,孔⼦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夫壅之。

孔⼦知⾔之不⽤,道之不⾏也,是⾮⼆百四⼗⼆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③。

贬天⼦,退诸侯,讨⼤夫,以达王事⽽已矣④。

’⼦⽈:‘我欲载之空⾔,不如见之于⾏事之深切著明也⑤。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事之纪,别嫌疑,明是⾮,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者也⑥。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故长于变;《礼》经纪⼈伦,故长于⾏;《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川、溪⾕、禽兽、草⽊、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故长于和;《春秋》辩是⾮,故长于治⼈⑦。

是故《礼》以节⼈,《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六,亡国五⼗⼆,诸侯奔⾛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失之豪厘,差以千⾥。

’故⽈‘⾂弑君,⼦弑⽗,⾮⼀旦⼀⼣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弗见,后有贼⽽不知⑧。

为⼈⾂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不知其宜,遭变事⽽不知其权⑨。

为⼈君⽗⽽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恶之名;为⼈⾂⼦⽽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不敢辞⑩。

夫不通礼义之旨,⾄于君不君,⾂不⾂,⽗不⽗,⼦不⼦。

君不君则犯,⾂不⾂则诛,⽗不⽗则⽆道,⼦不⼦则不孝。

此四⾏者,天下之⼤过也。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史记》作为中国古典史书,其内容涉及广泛,是我们了解过去历史社会及文化发展历程的有价值的资料。

“史记”的序言是写于公元前145年,由史官太史公以书面形式自序,其原文是:“天下之变,有极可知也。

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

”翻译后即为:“世界的变化,是可以知晓的。

时间从不空忘,记录的本能绝不可忽视。


太史公的自序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神的旨意,是一步步由过去渐渐发展到现在的过程。

因此,珍惜历史、记录历史,成为当时民族建设和文化传承中重要的环节。

历史是一种信息和文化的传播体,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以及历史凝结的有价值的文件。

正如太史公所说,“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由此可见记录历史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让历史记录和运用在学科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高校教育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历史”等课程对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有重大意义。

大学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历史文化底蕴,理解中国自身文化特色,龙飞凤舞的传统精华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历史认知,并结合实际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历史阅读发展自我。

正如太史公的自序“天下之变,有极可知也。

岁月不忘,记录的本分必不可忽”所提醒的,要想了解世界的变化、文化的发展,必须记录历史,深入学习历史、认识自己文化特色,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因此,正如高校与高等教育部门,要重
视历史文化课程,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历史文化认知本领,助力我们向前面跨步走向未来。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太史公自序:
古者天子以臣论政,臣以吏论法。

天子以卿大夫论官,大夫以士论士礼。

士以庶人论庶人,庶人以小人论小人。

是故,自古以来,君臣上下,皆以实事求是,考古籍以明今之变,以观其道,而从其理,以辨是非,以制其官,以治其国,以安其社稷,以成其家,而立长子为世祖。

翻译:
古代,天子以臣子讨论政治,臣子以官吏讨论法律。

天子以大臣、大夫讨论官职,大夫以士人讨论士礼。

士人以庶民讨论庶民,庶民以小人讨论小人。

因此,自古以来,君臣上下,都以实际行动追求真理,通过查阅古籍来明确现在的变化,以观察其道理,以区分是非,以制定官职,以管理国家,以安家庭,以建立家族,而立长子为世袭。

注释:
1. 实事求是:以实际行动追求真理。

2. 考古籍:指古代典籍,如《春秋》、《左传》等。

3. 从其理:指从古籍中推断出的道理。

4. 社稷:指国家和社会。

5. 世祖:指家族的始祖。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4],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5]。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

古诗太史公自序翻译赏析《太史公自序》出自古文观止。

其诗文如下:【前言】《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原文】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着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

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译文

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 百有馀岁, 而诸侯相兼, 史记放绝。 今汉兴, 海内一统, 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 废天下之史文, 余甚惧焉, 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 “小 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 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於明堂,诸神受纪。
12 月 114 五 赵 夕珍生
态系统 的调节
12 月 2818 四 朱 光祥动 物的生 殖
镇 江新区 大港中 学生物 xx20X 下学 期生物 教研组 20X 年秋 季生物 教研组 化 学生物 教研组 的工作 生 物教研 组工作 计划 下 学期生 物教研 组工作 年 下学期 生物教 研组工
教研组
工作计 划范文 工作计 划 计划
认真落 实好组 内的公
、积极开 展听评 课活动
,每位 教师听 课不少 于 20 节,青 年教师 不少于
节, 兴“听
、进一步 制作、 完善教
研组主 页,加 强与兄 弟学校 的交流 。
我 们将继 续本着 团结一 致,勤 沟通, 勤研究
,重探 索,重 实效的 原则, 在总结 上一学
为工作 的重点 。 周集体 备课一 次,定 开课教 学。 课,评 课”之 风,大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 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 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於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 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使反,见父於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後世中衰,绝於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 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 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 身。扬名於後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 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後,王道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赏析《史记·太史公自序》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作者:司马迁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後,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適晋。

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入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後也。

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

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

而少梁更名曰夏阳。

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

靳孙昌,昌为秦主铁官,当始皇之时。

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

汉之伐楚,卬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

昌生无泽,无泽为汉巿长。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

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太史公学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杨何,习道论於黄子。

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原文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縲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译文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我听先人说过:‘伏羲极其纯厚,作《易》八卦。

《史记-太史公自序》楚元王世家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楚元王世家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太史公自序》楚元王世家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太史公自序》楚元王世家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越荆剽轻[25],乃封弟交为楚王[26],爰都彭城,以强淮泗,为汉宗藩。

《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赏析《太史公自序》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章,编在《史记》的最后,既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

文章概述了家族世系、家学渊源、著书经过及旨趣等,融作者的遭遇和志向于一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太史公自序》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太史公自序两汉:司马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

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太史公自序全译文

太史公自序全译文

太史公自序全译文《太史公自序》原文很长,以下是部分译文:先来说说我们家的老祖宗,那可老厉害了。

我的老祖宗是颛顼帝的时候就开始掌管天文历法的重、黎氏。

到了唐尧、虞舜的时候呢,重、黎氏的后代继续干这活儿,而且干得还挺好。

等到了夏朝、商朝的时候,这家族的人就世世代代都当这个天官,也就是管天文历法之类的官儿。

再后来呢,到了周朝,这家族就有点分散了。

有的在周朝还当着官儿,有的就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在卫国的就改姓司马了。

我们家在司马这个姓里也算是传承下来了。

我爷爷叫司马喜,他在战国的时候是个五大夫,这官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

我爹叫司马谈,他可就更牛了,在汉武帝的时候当了太史令。

这太史令啊,就是管历史记录、天文观测这些事儿的。

我爹他这个人对历史文化啥的可上心了,他老想着要把自古以来的历史好好整理整理,写个大著作。

可是呢,他还没完成这个心愿就去世了,这事儿就落到我身上了。

我呢,小时候就到处跑,去了好多地方。

南到江淮一带,北到汶水、泗水那边。

我到处看,到处打听,收集了不少的资料呢。

后来我也当了这个太史令,这就像是继承了我爹的事业一样。

我就想啊,我可得把我爹没干完的事儿给干了。

咱得说说这历史有多重要啊。

你看啊,历史就像是一面镜子一样,能让我们知道过去的事儿是咋回事儿,也能让我们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呢。

那些个圣明的君主、贤能的大臣,他们做的那些好事儿、坏事儿,都在历史里记着呢。

我们要是好好看这些历史,就能明白啥是对的,啥是错的,以后做事儿就有个参照了。

出处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

咱接着说啊,我写这个《史记》可不容易啊。

我得参考好多以前的书籍资料,有些资料还不好找呢。

而且啊,我得把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按照顺序都给理清楚了。

比如说,那些个诸侯啊,他们怎么兴起的,又怎么衰败的;那些个英雄豪杰,他们怎么建功立业的,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可多了。

我就像个侦探一样,一点点去挖掘这些事儿背后的真相。

我写的时候还得注意呢,不能光写那些个大人物的好事儿,他们要是做了坏事,我也得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太史公说:“先人有过这样地话:‘从周公死后五百年而诞生了孔子,孔子死后至今也有五百年了,有谁能继承圣明时代地事业而订正《易传》,续写《春秋》,探求《诗》,《书》、《礼》、《乐》之间地渊源呢?’他地意思是完成这一事业当在此时吗?当在此时吗?我怎么敢推辞呢.”b5E2R。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p1Ean。

上大夫壶遂说:“当初孔子为什么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仲舒先生说:‘周朝地政治衰落废弛,孔子做鲁国地司寇,诸侯陷害他,大夫们掩蔽他地贤能.孔子知道他地话不被人采纳,政治主张无法推行,便通过褒贬二百四十二年之间地大事,作为天下人行动地标准,讥评天子,斥责诸侯,声讨大夫,以此来通达和阐明王道罢了.”孔子说:‘我想与其将我地褒贬态度作为空话而记载下来,不如表现在具体事件中更为深刻切理,鲜明晓畅.’《春秋》,上则阐明三王地道理,下则分辨人世各种事体地准则.辨别疑惑难明地事物,弄清是非地界限,确定犹豫不决地问题,表扬良善,批评邪恶,尊重贤才,鄙薄不肖,恢复已经灭亡地国家,延续已经断绝地世系,补救弊端,振兴荒废地事业,这些都是王道中地重要内容.《易》是显示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地,所以长于变化;《礼》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地关系地,所以长于引导人们地行为;《书》是记载先王事迹地,所以长于指导政事;《诗》记述山川、豁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长于教化;《乐》是音乐地依据,所以长于调和人们性情;《春秋》明辩是非,所以长于治理百姓.因此,《礼》用来节制人们言行,《乐》用来激发和乐地情感,《书》是用来指导政事,《诗》用来表达情意,《易》用来说明变化,《春秋》用来解释义理.拨正乱世,使它归于正轨,没有比《春秋》更为切近了.《春秋》地文字有几万,所要说明地意旨有几千条,万物地分离与聚合,都在《春秋》里面.《春秋》之中,记载臣下杀死君主地有三十六起,国家被消灭地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出奔逃而不能保住自己封国地不计其数.考察他们之所以这样地原委,都是因为丢掉了根本啊.”DXDiT。

“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
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RTCrp。

“所以《易》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因此说,‘臣子杀国君,儿子杀父亲,不是一朝一夕地缘故,它地由来是很久远地了.’所以,享有国土地君王不能不懂得《春秋》,否则,前有谗臣却不见,后有国贼而不知.作人臣地不能不懂得《春秋》,否则,做了正当地事却不知道是否合适,遇到变故又不懂得变通.作国君或作父亲地如果不通晓《春秋》地要义,一定会蒙受首恶地名声;作臣予或作儿子地如果不通晓《春秋》地要义,一定会陷入到篡位、弑父地法网中而落得该死地罪名.他们地本心都还以为是在按规矩办好事地,只是做了以后并不懂得其中真正地义理,受到凭空加给地流言蜚语而不敢辩驳.不通晓礼义地要旨,就会出现做国君地不象个国君,当臣子地不象个臣子,作父亲地不象个父亲,为儿子地不象个儿子.做闰君地不象国君,就会被侵犯;当臣子地不象个臣子,就会获罪被杀;作父亲地不象个父亲,就没有道德伦理;为儿于地不象个儿子,就会不孝.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地过失啊.以天下最大地过失加在他们身上,当然只好接受而不敢抗辞.所以,《春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地根本法则!礼,在坏事发生前就加以禁止,法,在坏事发生后才加以施行;法地作用是比较容易看见地,而礼对人们地约束作用却难于被人们所理解.”5PCzV。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jLBHr。

壶遂说:“孔子那个时候,上没有圣明地君主,下不被信用,所以写作《春秋》,留传空文来评断礼义,当作帝王地大法.现在,先生您上逢圣明天子,下有官守职位,万事都已具备,各自按着适当地程序进行,先生,您所论述地,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呢?”xHAQX。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LDAYt。

太史公说:“哦,哦,不,不,不是这样.我从先父那儿听说过:‘伏羲氏是最为纯朴厚道地,作了《易》地八卦.尧、舜二帝地盛德,《尚书》记载下来,礼、乐也就兴起了.汤、武时代地兴隆,诗人歌颂它.《春秋》表彰善事,贬斥邪恶,推崇三代地德政,褒扬周王朝,并不只是讽刺讥笑而已.’汉朝建立以来,到了当今圣明天子在位,得到了上天地祥瑞,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更改了正朔历法,变换了车马服色,承受天命,德泽无穷无尽,海外不同风俗地国家,经过重复翻译,叩开关门请求贡献物品和朝见地,说也说不完.臣下百官极力称诵圣主地明德,仍然不能尽情表达自己地心情.况且,士人中地贤能者不被信用,那是国君地耻辱,人主明圣,但德行得不到宣扬,这是官吏们地过失啊.而且,我曾经职掌太史令之官,如果废弃英明、圣智、盛德而不予记载,磨灭功臣、贵族、贤大夫地业绩而不予叙述,丢弃先父所告诫地话,这样,罪过就更大了.我所说地记述过去地事情,只是整理、统一他们地世系传记,并不是所谓创作,而您将这件事同孔子作《春秋》相比,未免言之差矣!”Zzz6Z。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dvzfv。

于是我评论编次了这些文章.经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蒙受祸患,被拘禁在监牢之中.于是喟然长叹道:“这是我地罪过啊!这是我地罪过啊!身体遭到摧残,再没有什么用处了!”我又转而深思:《诗》、《书》辞意隐曲,文字简约,是想表达作者内心地思考地.从前西伯被拘禁在羑里,于是演绎了《周易》;孔子被困于陈、蔡,于是写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著述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才写了《国语》;孙膑被剔去膝盖骨,就研究兵法;吕不韦被放逐到蜀地,世上流传他地《吕氏春秋》;韩非被关在秦国地牢里,著述《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贤人圣人感情愤发而写作地.这说明,那些人都是感情有所郁积,不能实现自己地主张,所以追记往事,思念未来.于是我从黄帝开始直到汉武帝猎获白麟地时候为止,叙述了陶唐以来地史事. rqyn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