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落入贫困陷阱的制度因素探析
经济发展与贫困陷阱

经济发展与贫困陷阱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贫困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与贫困之间存在着一种陷阱关系。
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与贫困陷阱进行探讨,并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途径。
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贫困陷阱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贫困减少,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引发贫困陷阱。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地区因为资源条件有限或者发展模式不适应而陷入贫困困局,而同时其他地区却获得了高速增长的机会,这导致了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大。
其次,因技术和教育的不均等,一些贫困地区的人民在经济发展中无法获得更好的机会。
教育和技术的发展是促进经济发展和贫困减少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由于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他们往往无法充分融入现代经济体系,从而无法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此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是经济发展陷入贫困的原因之一。
在不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往往会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资源匮乏和生态恶化,进而加剧了贫困问题。
二、解决贫困陷阱的途径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贫困陷阱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建设基础设施、提供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条件,缩小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其次,要加强教育和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的素质水平。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教育经费、建设职业培训中心等措施来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技能水平,增强他们适应经济发展的能力。
此外,要推动绿色发展,注重环境保护。
政府应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贫困问题。
贫困陷阱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各国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制定减贫目标,并通过技术转移和资金援助等方式相互支持和帮助,实现共同繁荣。
空间贫困分异特征陷阱形成与致贫因素分析

空间贫困分异特征陷阱形成与致贫因素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绝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水平都有所提高,但在一些特定的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贫困问题依然严重。
在这些地区,贫困并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更多地是一个空间问题。
研究空间贫困分异特征陷阱形成及其致贫因素对于有效解决贫困问题至关重要。
一、空间贫困分异特征空间贫困分异特征是指不同地区的贫困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具体表现在地域上,一些地区相对贫困问题较为突出,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较为富裕;在人口分布上,一些地区贫困人口数量众多,而另一些地区相对较少;在经济发展上,一些地区的经济持续增长,而另一些地区则停滞不前。
这种空间贫困分异使得不同地区的贫困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对策来解决。
二、陷阱形成在一些贫困地区,贫困问题并不是一时的现象,而是形成一种长期的恶性循环,形成了贫困陷阱。
这种贫困陷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叠加作用,使得贫困地区无法自我摆脱贫困状态。
首先是由于资源禀赋不足导致的陷阱。
一些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比较贫乏,缺乏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
这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难以脱离贫困状态。
其次是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导致的陷阱。
一些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这使得贫困地区的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难以吸引外来投资,难以融入区域经济。
再次是由于居民素质不高导致的陷阱。
一些贫困地区的居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文化知识较为匮乏,这使得他们的就业机会有限,难以找到有竞争力的工作,致使收入水平较低。
最后是由于政策扶贫效果不佳导致的陷阱。
一些贫困地区的政策扶贫效果不佳,导致扶贫资金无法有效落实到贫困群众身上,无法有效改善其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
这些陷阱的形成使得贫困地区难以脱离贫困状态,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阻力。
三、致贫因素分析在中国贫困地区,致贫因素非常复杂,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致贫因素:首先是自然环境因素。
贫困陷阱的形成原因

贫困陷阱的形成机制到底是什么因素在阻碍穷国通向富裕之路?什么因素导致那么多国家和群体陷入长期或持久的贫困呢?经济学家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贫困陷阱的形成机制。
(一)门槛效应机制在门槛效应机制中,贫困陷阱理论认为无论是国家、地区,还是个人,都存在一个门槛效应,无论是生产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是其他的医疗和社会救助,必须达到这一门槛之后,经济机制才会起作用,人们才能摆脱贫困陷阱,任何低于门槛的投资都是无效的。
而不同的国家、地区或个人具体的门槛值又依赖于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和资源等。
由于门槛效应的存在,使得经济存在多重均衡,不能在资本或信贷市场获得投资的国家将陷入贫困陷阱,而资本充裕的国家将获得更多的财富。
(二)制度失灵机制有效的制度能够带来发展,而无效的制度则阻碍发展。
North(1991)认为,制度是对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人为设定的约束。
它由非正式的约束(如制裁、禁忌、习俗、传统以及行为守则)和正式的约束(制度、法律、产权)组成。
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制度设计被用于创造秩序和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
但坏的制度要么会强化市场失灵,要么本身就是无效的根源,因为制度是路径依赖的,由于历史原因所形成的坏的制度也会产生路径依赖,促使贫困持续下去,这本身也是一种贫困陷阱。
青木昌彦(2002)把制度定义为经济行为者就现实中的博弈如何进行而达成的共有信念(sharedbelief)。
由于人们在经济、政治、组织和社会诸领域中所选择的最佳战略相互依赖可以出现多重均衡,用学术术语来讲,就是制度的互补性容许出现多样化的制度安排,在任何条件下,都没理由认为只有一种制度安排是可行的和最优的。
(三)邻里效应机制邻里效应(neighborhoodeffect)是一种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行为,它包括同龄人效应(peereffect)和角色榜样效应(rolemodeleffect)。
Durlauf(2006)从群体层面(group-level)的角度来解释长期的不平等和贫困,他的主要传导机制就是父母的收入与子女的教育。
发展经济学经济不平等与贫困陷阱

发展经济学经济不平等与贫困陷阱近年来,发展经济学领域普遍关注经济不平等与贫困陷阱的问题。
经济不平等是指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经济资源、权利、机会以及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不平等现象。
贫困陷阱则是指由于贫困的复杂原因导致一些地区、群体或个体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且难以摆脱的困境。
本文将从经济不平等对发展的影响和贫困陷阱的形成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经济不平等对发展的影响经济不平等对发展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尊重和机会平等的缺失。
当经济资源、权利和机会高度集中在一部分人手中时,其他人的发展机会受到限制,社会方面的资本和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这将导致社会整体创新能力、竞争力的下降,影响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
其次,经济不平等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当贫富分化过大,资源分配不公,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的差距过大,将导致社会不公正感和社会动荡的增加。
长期以往,这样的动荡将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安全产生严重影响,从而阻碍国家的发展。
再者,经济不平等可能损害全民的人力资本积累。
当贫困人群无法获得教育、医疗等基本服务时,其人力资本的积累将受到限制。
人力资本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贫困人群缺乏机会积累人力资本将导致其无法参与到经济生产中,进一步加剧经济不平等,陷入贫困陷阱。
二、贫困陷阱的形成机制贫困陷阱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贫困陷阱形成机制。
首先,教育与技能匮乏。
贫困背景下的家庭往往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这导致贫困人群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技能储备不足,进而限制了他们获取更好的工作机会,陷入贫困陷阱。
其次,缺乏资本与机会。
贫困人群往往无力获得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缺乏创业和就业的机会。
这使得他们很难脱离贫困状态,进入正常的经济活动。
再者,社会排斥与歧视。
一些地区和群体存在严重的社会排斥和歧视现象,这使得贫困人群难以融入主流社会,得不到平等的待遇和机会。
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

出 了国际所 需 ” 为成 功 的后 发 高 增 长经 济 体 的 首 作
要 特征 。 ② 有 充 分 的证 据 表 明 , 口导 向 的发展 战 略 能够 出
本文 系国务 院发展研 究 中心“ 中等收入 陷阱问题研 究” 课题 ( 课题 负责人 刘世 锦 , 题协调人 张军扩 、 永志 、 课 侯 刘培林 )
一
、
为什 么会 陷 入 “ 中等 收 入 陷 阱 ” 一 个 简 要 :
由于选 择 了错误 的基 本 经 济 制度 , 些 国家 才 普遍 这 遭 遇 了“ 中等收 入 陷阱 ” 。 上世纪 9 0年代 以来 , 世界 上实 行计 划经 济和命
令 经济 的绝 大 多数 国家都 纷纷 向市 场经 济转 轨 。在 从 计划 到市 场激 进 转 轨 的过 程 中 , 分 国家 的经 济 部
高世 楫 , 卓 贤
( 国务 院发展研 究中心发展 战略与 区域经济研究部 , 北京 10 1 ) 0 0 0
[ 摘
要] 发展 中国家避免 落入 “ 中等收入 陷阱” 顺利进入 高收入社会 , 、 需要从确 立基本经 济制度 、 选择 发展 战
略 、 节收入 分配、 调 调整 宏观政 策、 完善体制机制 等五 个方面入手。我 国陷入 “ 中等收入 陷 阱” 的最大风 险来 自于贫
开 放 的世界 经 济为发 展 中 国家 的产 品 出 口提 供 了广 阔 的市 场 , 张 的全 球 需 求使 各 国在 产 品的 生 扩
产 上实 现更 深入 的专 业化 分工 。发 展 中国家 通过 参
与 国际分工 和 国际 竞 争 而融 人 国 际市 场 , 习 先进 学 技 术 , 高 管理 技 能 , 现 生产 率 的提 高 。 因此 , 提 实 世
中国农村贫困陷阱形成的制度因素探究

韩 垚 宋记文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问题的提出 一 、 减少贫穷 , 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项 目 , 也是中国改 革开放 3 中国的经 0 年中政府和公众关注的 一 个 主 题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济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 , 人民的收 入 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然 而 , 通过基尼系 数反映出的贫富差距不 仅 没 有 缩 小 , 反 而 呈 继 续 扩 大 趋 势。 农 村 长 期 。怎样缩小贫 处于贫困状态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民无 法 摆 脱 “ 贫困陷阱” , 富差距 , 使穷人跳出 “ 贫困陷阱 ” 是中国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 贫困与 “ 贫困陷阱 ” 二 、 “ 贫困 。 世界银行认为 : 穷人生活 在 没 有 最 基 本 的 行 动 与 选 择 自 1. 由的境况中 , 而这种自 由 是 使 他 们 生 活 改 善 理 所 当 然 应 具 备 的 。 通 常 他们缺 少 必 要 的 食 物 和 住 房 、 教育和医疗, 以便使他们能过上所有人都 经 济 混 乱 和 自 然 灾 害 他 们 十 分 脆 弱。 阿 向往的那种生活 。 面对 疾 病 、 马蒂亚 · 森认为贫困是 对 个 体 基 本 可 行 能 力 的 剥 夺 , 而不仅仅是收入 低下 。 从世界银行和阿马蒂 亚 · 森 对 贫 困 的 定 义 可 以 看 出 , 贫困不只 是物质的缺乏 , 也表现在自由和精神的缺失 。 贫困陷阱 。 追根溯源 , 2. 1 8世纪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理论可视为 经济学领域对 “ 贫困陷 阱 ” 的 研 究 的 起 点。 通 常 地 讲 是 指 这 样 一 种 情 处于贫 困 状 态 的 个 人 、 家庭、 群体、 区域等主体或单元由于贫困而不 况, 断地再生产出贫困 , 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不能自拔 。 贫困陷阱 ” 理论 ,他 们 分 别 是 : 2 0 世纪 5 0 年代有三位先驱揭示了 “ 纳克斯 1 贫困恶性循 环” 理 论、 纳尔逊于1 9 5 3 于年提出的 “ 9 5 6年提出 的“ 低水平均衡陷阱 ” 理论、 缪尔达尔于1 循环积累因果 9 5 7年提出的“ 理论 。 目前对贫 困 陷 阱 的 研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两 个 方 面 。 即 对 贫 困 关系 ” 陷阱的形成机制的研究 , 以及由此所蕴含的跳出贫困陷阱的理论路径 如贫困补贴以及债务减免等 。 以及克服贫困陷阱的政策导向 , “ 贫困陷阱 ” 形成的制度因素 三 、 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 能 够 彻 底 解 决 发 展 中 国 家 贫 困 的 恶 性 循 环 , 原因在于这种恶性循环不仅仅是 经 济 变 量 (收 入 、 储 蓄、 投 资、 人 口 等) 影响 的 结 果 , 更重要的是制度这种非经济因素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 新时期的发展经济学家 们 倾 向 于 认 为 , 制度规定了一个社会的激励机 制, 并且进而影响着一 个 国 家 的 资 源 配 置 。 制 度 本 质 上 是 一 系 列 权 利 的集合 , 它减少了人类活动的不确定性, 同时也减小了人的可能的选择 范围 , 这构成制度的机 会 成 本 。 权 利 的 不 公 平 分 配 可 能 使 部 分 人 的 可 无法实现不同的生活方式, 因而陷入贫困, 这就是“ 制度 行能力集减 小 , 性” 贫困 。 具体来说 , 笔者认为中国农村出 现 的 “ 贫困陷阱” 问题主要体 现在以下几个制度因素上 : 农村土地承包制 度 。 自 从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我国实行农村土地集 1. 是一 体所有制和按人口平均 分 配 土 地 使 用 权 的 家 庭 联 产 承 包 责 任 制 , 种在 “ 人多地少 ” 和工 业 不 发 达 的 条 件 下 , 为实现低水平就业保障而产 不 生的制度安排 。 由此导致 的 土 地 细 碎 化 使 农 村 不 能 形 成 规 模 经 济 , 能形成分工 , 因而市场不 能 形 成 , 直 接 导 致 农 民 的 低 报 酬 率, 农民的就 业得不 到 保 障 , 但是贫困又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因此加剧了 人地矛盾 , 强化了土地 的 就 业 保 障 功 能 。 这 使 农 村 的 发 展 陷 入 一 个 相 。 便是所谓的 “ 贫困陷阱 ” 互矛盾的境地 , 农村财税体制 。 一方面 , 资本存 量 是 长 期 投 资 积 累 的 结 果 , 国家 2. 长时 期 以 来 对 农 村 和 农 业 的 资 本 投 入 较 少 , 导致农村的资本存量不足, 农村也就没有了经济增 长 的 持 续 性 动 力 。 另 一 方 面 , 土地产权的不明 有效监督主体缺位, 基层组织费用的非正常膨 晰使农 民 处 于 弱 势 地 位 , 胀就难以受到有效抑制 。 反 过 来 , 土地产权不明晰又使得农民的利益 容易被 侵 害 , 有的基层组织向农民征收宅基地占用费, 以规划为名强制 拆迁 , 从中 转 嫁 负 担 , 把农民的土地低买高卖, 截留土地增值收益, 以及 所谓 “ 权利田 ” 等问题 , 导致“ 土 地 腐 败” 问 题 日 益 严 重。 国 家 财 税 管 理
发展中国家落入贫困陷阱的制度因素探析

发展中国家落入贫困陷阱的制度因素探析摘要:在经济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经济学家们关于“国富国穷”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政策主张。
哈罗德和多玛认为国家贫困的根源在于物质资本的匮乏,只有物质资本超过一定的门槛,国家才能实现经济增长。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匮乏的同时却存在普遍的资本浪费的现象。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罗默和卢卡斯指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入贫困,主要原因在于其人力资本的低水平。
他们的缺陷在于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
新制度学派则从制度和制度变迁的视角比较成功地解释了国家贫困的原因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文章在新制度学派观点的基础之上,分析制度与贫困的互动机制,指出导致发展中国家陷于持续贫困的制度因素。
文章在最后提出,发展中国家跳出贫困陷阱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权威的政府。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贫困陷阱;制度一、引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David ndes(1990)[1]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一个经济学家们一直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么富裕而他们那么贫穷?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尽管世界各国都经历了普遍的经济增长,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极端贫困的状态也是不争的事实。
自20世纪40年代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以来,发展经济学家们就一直把研究重点聚焦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的问题上。
虽然发展经济学家们针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减贫项目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但我们仍应该注意到,贫困问题仍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存在自我强化的机制和路径依赖的特征(其中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便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把本国经济的低绩效归结到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的国际条件和一些外部条件上,将自身低效率的制度和经济结构合理化从而使现存的低效率的制度框架得到强化),使得贫困在这些国家逐渐成为一种稳态,并形成“低效率的制度——贫困——低效率的制度”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从而产生经济学家们所普遍关注的“贫困陷阱”。
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

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内容摘要:发展中国家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社会,需要从确立基本经济制度、选择发展战略、调节收入分配、调整宏观政策、完善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入手。
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风险来自于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避免落入陷阱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长期着力点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参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发展战略,深化改革一、为什么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简要的分析框架总结先发国家长期持续经济增长的历程、后发国家成功实现经济追赶而成为发达国家的经验、部分国家长时间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教训,我们认为可以从经济制度、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宏观政策、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分析发展中国家实现持续增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社会的必要条件。
(一)僵化的经济制度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在目前有关“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中,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经济系统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
诚然,迄今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以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体,但人类近代历史上并非只有市场经济这一种制度。
在上世纪超过一半的时间里,前苏联、东欧等国都实施过计划经济或命令经济,也曾一度获得了较快、甚至超过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部分国家实现了基本工业化。
但计划经济的内在缺陷及其上层建筑所存在的问题,使这些国家虽然在上世纪后期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但在中等收入阶段长期徘徊,最终未能依靠计划经济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由于选择了错误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国家才普遍遭遇了“中等收入陷阱”。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实行计划经济和命令经济的绝大多数国家都纷纷向市场经济转轨。
在从计划到市场激进转轨的过程中,部分国家的经济一度出现持续几年的负增长。
波兰、匈牙利、捷克等国通过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并较快地融入欧洲统一市场而实现了经济复苏和增长,目前已经成为高收入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陷阱与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陷阱与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即贫困陷阱。
贫困陷阱是指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外部和内部因素的交织作用,难以摆脱贫困困境。
这种陷阱能够长期困扰一个地区,制约着其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
首先,贫困陷阱的形成是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面对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发达国家的经济霸权。
它们的经济增长往往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或者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往往会陷入困境。
此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较低,难以获取公平的贸易机会,导致其产业结构单一、对外依赖程度高。
这样的情况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加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并且通过自身力量难以跳出贫困陷阱。
其次,内部因素也是导致贫困陷阱的原因之一。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经济层面上,资源配置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低下、经济结构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其经济增长的潜力。
政治层面上,国家治理水平不高、官僚机构腐败、政府政策不稳定等问题也给贫困陷阱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此外,社会问题如教育水平低下、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等也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脱离贫困循环的原因。
要解决贫困陷阱,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它们应该加强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
提高自身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获取更多的贸易机会,减少对外依赖程度,提升自身对外经济的竞争力。
其次,发展中国家应该加大对教育、科技和创新的投入。
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培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此外,政府应制定稳定的政策,提供良好的商业环境,鼓励外商投资,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然而,解决贫困陷阱不能依靠单一的措施。
发展中国家需要综合施策,统筹各个方面的发展。
比如,政府可以通过扶贫政策和项目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减少农民的贫困率。
贫困陷阱:风险、人力资本传递和脆弱性

贫困陷阱:风险、人力资本传递和脆弱性一、概述作为一个复杂且多面的社会经济现象,其核心在于揭示了贫困状态的持续性和自我强化的特性。
这一陷阱不仅体现了贫困人群在经济层面的困境,更揭示了他们在社会、文化以及人力资本等多方面的脆弱性。
风险、人力资本传递和脆弱性,正是构成这一陷阱的三个关键要素,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贫困陷阱的复杂机制。
风险是贫困陷阱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贫困人群往往面临更高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社会风险以及健康风险等。
这些风险不仅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存状态,更可能通过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加剧他们的贫困状态。
经济风险可能导致贫困家庭无法承担教育费用,从而影响到人力资本的积累,进一步加剧贫困的恶性循环。
人力资本传递是贫困陷阱中的另一个关键环节。
由于贫困家庭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机会来投资于子女的教育和发展,导致人力资本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受到阻碍。
这不仅限制了贫困家庭子女的发展潜力,也使他们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
而脆弱性则是贫困陷阱的显著特征。
贫困人群在面临风险和挑战时,由于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和资源,往往表现出更高的脆弱性。
这种脆弱性不仅加剧了他们的贫困状态,也增加了他们陷入更深层次贫困的风险。
要深入理解贫困陷阱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就必须从风险、人力资本传递和脆弱性这三个方面入手。
通过深入分析这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贫困陷阱的本质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反贫困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贫困陷阱现象概述是一个复杂且深层次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描述了一个群体或个人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长期陷入贫困状态,难以自拔的困境。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在一些发达国家中有所体现,成为阻碍社会公正与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贫困陷阱的形成是一个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缺乏资源和机会是导致贫困陷阱产生的直接原因。
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水平低下等因素,限制了当地居民获取资源和发展经济的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陷阱与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陷阱与经济增长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加强,许多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相对快速的经济增长。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发展中国家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陷入了所谓的“贫困陷阱”。
这是一种阻碍这些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象,本文将探讨贫困陷阱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一些建议。
首先,贫困陷阱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
由于缺乏经济和教育资源,一些国家的贫困人口很难脱离贫困。
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无法获得高薪工作,进一步加剧了贫困问题。
此外,发展中国家中存在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富裕阶层占据绝大多数资源,导致贫困人口无法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长期处于贫困的循环之中。
然而,经济增长也可以为缓解贫困陷阱提供机会。
经济增长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水平。
通过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经济增长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减轻贫困问题。
此外,经济增长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用于社会保障和扶贫工作,帮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陷阱。
然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摆脱贫困陷阱,单纯依靠经济增长是不够的。
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在制度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
通过改革教育体系,推动技能培训,贫困人口将能够提高自身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其次,政府要采取有效的贫困减轻措施,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社会阶层,减少不平等的现象。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实施扶贫政策的机构,为贫困人口提供必要的支持。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多元化,创造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此外,国际合作和援助也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陷阱的重要手段。
发达国家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力度,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知识等支持,帮助他们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国际社会还应加强对国际贸易体系的改革,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公平待遇,为他们创造更加公平的国际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学解读贫困陷阱

社会经济学解读贫困陷阱贫困陷阱是一个深层次、复杂而又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它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经济上长期陷入困境,无法摆脱贫困状态。
贫困陷阱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那么,我们可以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解读贫困陷阱,探讨其中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首先,贫困陷阱与结构性失业密不可分。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与产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而导致的失业现象。
在一个快速转型的经济体中,常常存在着一些产业的衰退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
这导致一些劳动者在旧产业中失去了工作,却无法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
因此,他们陷入了失业的困境,无法脱离贫困。
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看,解决贫困陷阱的第一步就是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使其有能力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有效减少结构性失业。
其次,贫困陷阱也与代际贫困传递有关。
代际贫困传递是指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在成年后仍然无法摆脱贫困,而又将贫困传递给下一代。
这一现象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有关。
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这使得他们难以逃离贫困陷阱。
因此,解决贫困陷阱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打破代际贫困传递的恶性循环。
此外,贫困陷阱还与制度环境息息相关。
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规章和制度,一些公司和个人可以通过不公平的手段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利益,从而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贫困家庭往往处于制度环境的弱势地位,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因此,改善制度环境,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是解决贫困陷阱的重要手段。
这需要政府加大改革力度,推动法治建设,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权益。
最后,贫困陷阱也与文化观念有关。
一些贫困地区存在着特定的文化观念,例如依赖思维和消极态度,这使得他们对于摆脱贫困缺乏信心和动力。
要解决贫困陷阱,我们需要关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重新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陷阱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陷阱在当今世界,贫困问题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形象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尽管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依然有大量人口被困在贫困之中。
这种现象被称为贫困陷阱,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了持续的贫困循环。
贫困陷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
其中之一是教育水平的低下。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匮乏,很多人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
这限制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使他们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和脱贫的机会。
因此,教育的不平等和贫困之间存在着恶性循环,使贫困变得更加顽固。
另一个与贫困陷阱有关的因素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农业或低附加值产业。
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
农业的收入往往不稳定,面临着天气、价格波动等风险。
低附加值产业无法创造高薪工作和技术创新。
这使得这些国家很难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脱贫。
同时,贫困陷阱还与社会不公和不平等有关。
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广泛的收入差距和机会不平等,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平。
贫困人口往往缺乏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他们难以获得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需求。
这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贫困状况,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解决贫困陷阱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教育是打破贫困陷阱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需要实施一系列政策,确保教育机会的普惠性和公平性,为所有人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其次,发展中国家需要改革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提供创新驱动的支持来推动经济转型。
此外,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引入外来投资和技术,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跨越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可持续增长。
最后,需要解决社会不公和不平等问题。
政府需要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基本的福利制度。
同时,推动社会平等和机会公平,减少社会的分割和不平等现象。
这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使贫困人口享受到公正和平等的社会资源。
发展经济学贫困陷阱的破解

发展经济学贫困陷阱的破解在发展经济学中,贫困陷阱是指一些国家或地区陷入持续贫困无法摆脱的困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贫困陷阱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破解贫困陷阱的方法。
一、贫困陷阱的原因贫困陷阱造成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一些重要因素包括:1. 低生产率: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往往较低,这主要是由于教育水平低下、技术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导致的。
2. 缺乏资本积累:缺乏资本积累是贫困陷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缺乏资金,贫困地区的企业难以进行扩张和创新,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3. 社会不稳定:贫困地区的社会不稳定也是导致贫困陷阱的一大原因。
冲突、战争、腐败等问题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平,进一步加大了贫困的程度。
二、破解贫困陷阱的方法要解决贫困陷阱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1. 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是打破贫困陷阱的关键。
通过提供优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是破解贫困陷阱的重要措施之一。
投资于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和市场的形成。
3. 政策支持:贫困地区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例如,减少税收负担、改善商业环境、鼓励外来投资等,都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创业机会。
4. 农村发展:农村地区是贫困陷阱的重要对象,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农村发展。
农村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并减少农民的贫困程度。
5. 区域合作:贫困陷阱的解决需要各方的合作与支持。
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和公民社会都可以提供资金、技术和经验的支持,协助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论贫困陷阱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严峻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农村发展和区域合作来破解贫困陷阱。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我们有望帮助贫困地区走出贫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发展经济学贫困陷阱概述

发展经济学贫困陷阱概述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贫困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贫困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在发展经济学中,贫困陷阱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概念,在这个陷阱中,贫困被看作是一个恶性循环,难以摆脱。
本文将对发展经济学贫困陷阱进行概述。
什么是贫困陷阱?贫困陷阱是指一种状态,其中贫困和低收入水平的人们难以从贫困中摆脱,并且这种状态往往会持续下去。
贫困陷阱的本质在于贫困人群面临的经济、社会和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使他们难以脱离贫困的困境。
贫困陷阱的原因1. 低教育水平教育被认为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在贫困陷阱中,因为贫困人群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者缺乏获取教育的机会,导致他们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这进一步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使他们难以摆脱贫困。
2. 缺乏资金和资本积累贫困人群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资本来投资于生产活动。
缺乏资金和资本积累限制了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从而使他们无法脱离贫困。
3. 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贫困陷阱中,贫困人群面临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公共服务不健全,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改善的可能性。
4. 政治和社会排斥政治和社会排斥的现象存在于许多贫困陷阱中。
贫困人群往往受到歧视和排斥,他们很难获得正当的机会和资源来摆脱贫困。
如何摆脱贫困陷阱?1. 教育投资教育投资是摆脱贫困陷阱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和国际组织可以通过提供教育补助和减免学费等措施来促进贫困人群的教育,提高其受教育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2. 提供金融支持为贫困人群提供金融支持,例如小额贷款和微型金融服务,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经济活动并扩大其生产能力。
这将为他们提供摆脱贫困的机会。
3.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为贫困人群提供良好的交通、健康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和服务。
造成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

历史原因:源于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扩大地区的殖 民掠夺
禁止所有黑人编制亚麻或羊毛制品,纺羊毛绒或者梳理毛。 禁止他们在任何制铁工厂和铁条加工工厂工作。如果他 们建立了制造业,政府就必须阻止他们的发展。 吉。乔舒亚 大不列颠王国贸易和海运备忘录 1729
现实原因:自由贸易中的脱工业化与赢者通 吃效应
根本原因: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次序没有改变
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 发展中国家依赖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只能得到极少的利益 多种原因:环境保护,贸易保护主义,
历史与今天的情况极为相似,处于脱工业化的发展中国 家受到农产品可以大量出口到欧洲和美国的诱惑,从而 忘记了自身工业的发展。但是,任何国家都不曾在没有 工业部门的情况下,紧紧依靠出口粮食而变得富裕。 然而,目前出现的新问题是:富裕国家不足,只能依赖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研究

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研究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研究提纲提要:发展中国家是与发达国家相对的经济上⽐较落后的国家。
⼜称不发达国家。
通常指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亚洲、⾮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积和总⼈⼝的70%以上。
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众多,有⼴⼤的市场和丰富的⾃然资源。
还有许多战略要地,⽆论从经济、贸易上,还是从军事上,都占有举⾜轻重的战略地位。
中国是最⼤的发展中国家。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贫困、原因研究正⽂⼀、前⾔:“发展中国家”产⽣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世界进⼊帝国主义时代。
英、法、美、德、俄、⽇等帝国主义国家向外扩张、侵略,把世界10亿以上⼈⼝的⼤部分地区变成⾃⼰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帝国主义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
经过长期的反帝反殖⽃争,这些国家取得了独⽴,有些国家⾛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了独⽴的国民经济体系。
但由于长期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经济发展⽔平较低,⼤多数国家虽然在政治上获得了民族独⽴,但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剥削。
旧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彻底摧毁,⼀些经济命脉仍然不同程度地控制在国际垄断资本⼿⾥。
发展中国家虽然根本改变了⾃⾝的附庸地位,但仍⾯临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威胁。
因此,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反对强权政治,变⾰国际旧秩序成为发展中国家⾯临的共同任务。
⼆、贫困的定义:贫困有狭义和⼴义之分:狭义贫困是经济意义上的贫困,指难以将⽣活维持在经济上最低⽔准的状况。
⼴义贫困除包括经济意义上的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发展、⽂化、环境等⽅⾯的因素,如⼈⼝寿命、营养、教育、医疗、⽣存环境及失业等⽅⾯的状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类社会总体经济⽔平和⽣活质量的提⾼,贫困的概念逐步由狭义的纯经济层⾯向⼴义的影响⽣存质量的多层⾯过渡。
贫困概念界定的本⾝是⼀个动态的过程,这⼀点在世界银⾏和国际权威组织的定义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发展经济学 贫困陷阱

技术陷阱
设生产函数为f(k), f’(k)>0,
0, f ' ' (k ) 0, 0, 当0 k k a 当k a k kb 当k kb
规模报酬递减
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递减
当人均资本存量介于ka和kb之间时,该经济表现 出规模报酬递增,而在其他阶段则表现为规模报 酬递减。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将出现“多重均衡”
人口陷阱
人口增长率
C
B
o
S F A
人均收入 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图
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率低 人均收入提高,人口增长率提高 人均收入到一定水平后,人口增长率稳定下来
人口陷阱
上图中S点处,人口增长率为零,形成 稳定的人口规模 出生率和死亡率相抵,人们只能维持生 存的最低水平 S代表刚能维持生存的收入水平
互补性引起的低水平均衡
例:打字机和 计算机键盘上 字母排列
图:互补性引起的低水平均衡
存在互补性时的投资行为
互补性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与经济增 长关系最密切的投资活动就具有很强的互 补性
存在互补性时的投资行为
投资活动互补性的原因:
– 一定地理区域内,相同产业投资若达到一定规模,产 业内的不同企业可以公用基础设施,节约成本
人口陷阱
当人均收入小于OS时,人口增长率为负,表明 由于生活极端贫困导致人口死亡率超过人口出 生率 人均收入大于OS时,人口增长率为正,并随人 均收入增加到OC时,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点, 意味着人口死亡率下降到最低点 此后,人均收入增加不会引起人口增长率进一 步上升
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国家落入贫困陷阱的制度因素探析摘要:在经济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经济学家们关于“国富国穷”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政策主张。
哈罗德和多玛认为国家贫困的根源在于物质资本的匮乏,只有物质资本超过一定的门槛,国家才能实现经济增长。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匮乏的同时却存在普遍的资本浪费的现象。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罗默和卢卡斯指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入贫困,主要原因在于其人力资本的低水平。
他们的缺陷在于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
新制度学派则从制度和制度变迁的视角比较成功地解释了国家贫困的原因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文章在新制度学派观点的基础之上,分析制度与贫困的互动机制,指出导致发展中国家陷于持续贫困的制度因素。
文章在最后提出,发展中国家跳出贫困陷阱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权威的政府。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贫困陷阱;制度一、引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David ndes(1990)[1]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了一个经济学家们一直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么富裕而他们那么贫穷?从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尽管世界各国都经历了普遍的经济增长,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极端贫困的状态也是不争的事实。
自20世纪40年代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以来,发展经济学家们就一直把研究重点聚焦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的问题上。
虽然发展经济学家们针对这些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减贫项目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但我们仍应该注意到,贫困问题仍然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有些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存在自我强化的机制和路径依赖的特征(其中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便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把本国经济的低绩效归结到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的国际条件和一些外部条件上,将自身低效率的制度和经济结构合理化从而使现存的低效率的制度框架得到强化),使得贫困在这些国家逐渐成为一种稳态,并形成“低效率的制度——贫困——低效率的制度”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从而产生经济学家们所普遍关注的“贫困陷阱”。
世界银行201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按照2005年购买力平价测算的1.25美元/天的贫困标准计算,从世界范围来看,自1981-2010年,世界贫困人口总数从19.3783亿元下降到12.1498亿元,贫困发生率从52.16%下降到20.63%,世界范围内的减贫取得了较大的效果。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从区域性角度来看,尽管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贫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的趋势、欧洲和中亚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贫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却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贫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也居高不下,这说明在撒哈拉以南和南美和加勒比的大多数国家一直处于贫困状态。
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之路依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扶贫基金的运作问题:扶贫政策的制定、扶贫资源使用的低效率、扶贫资金被挪用、扶贫资源并不能充分为最需要的人所用、政府对扶贫资源后期投入过少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任务仍然任重道远。
因此,有必要更进一步地探讨发展中国家落入贫困陷阱的原因。
本文主要通过探讨制度和贫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机制,分析导致发展中国家陷于持续贫困的制度因素,从而对发展中国家如何跳出贫困陷阱提出作者的看法。
文章余下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梳理学者们关于贫困问题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展开文章的探讨;第三部分探讨制度和贫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动机制;第四部分析导致发展中国家陷于持续贫困的制度因素;第五部分总结全文。
二、文献综述为什么有些国家这么富有而有些国家那么贫穷?自Adam Smith(1776)以来,经济学家们关于经济增长和贫困问题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但由于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各个时期的经济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答案的阐述也就异彩纷呈。
美国经济学家David S. Landes(1990)认为大多数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的阐释可以分为两条路径:其中一条认为富裕的国家之所以富裕是因为他们努力、有知识、有教养、有更好的国家管理组织、有更有效的制度和更具有生产性,而贫穷的国家则相反;另一条路径认为富裕的国家之所以富裕是因为他们更加贪婪、粗鲁和富有剥削性及进攻性,而贫穷的国家则软弱、无知和脆弱。
这两条路径暗示着经济学家们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观点和政策主张。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Adam Smith(1776)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他认为国家贫穷与富裕都是自然的,人们的理性会使他们做出最大化自己收益的选择,因此国家经济最后会实现自动增长。
Malthus(1798)则对经济的增长持悲观的态度,他认为呈几何级数递增的人口增长必然超过呈算术级数递增的生产资料的增长,从而带来贫穷、疾病和战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Ricardo(1817)认为在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种生产要素之中,在生产要素可以在国家间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各国的劳动和资本最终会趋于相同;只有土地是自然赋予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拥有更多土地的国家注定比拥有较少土地的国家要富有;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将导致国家经济增长最终趋于停滞。
现代经济学的增长理论建立在Harrod-Domar模型的基础之上。
Harrod(1939)[2]和Domar(1946)[3]在他们两篇代表性论文中做出了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的论断;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储蓄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高;储蓄率或者说资本存量在决定经济增长中占主导作用。
Rostow(1959)[4]的经济增长阶段论认为那些处在经济增长初期的国家可以通过国外援助的形式来增加国内资本存量,从而增加国内投资,实现国内经济的自我增长和本国经济的起飞。
他们理论的共同点在于强调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按照他们的观点,贫穷的国家之所以贫穷是因为贫穷国家的资本存量较低,只要这些国家的资本存量越过一定的门槛,这些国家就能够实现经济的自我增长和经济的起飞。
但是他们显然忽视了这样的事实: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匮乏的同时却存在资本配置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这说明一个国家贫穷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资本存量和储蓄率的低水平,而是有着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人Solow(1956)[5]修正了Harrod(1939)和Domar(1946)关于资本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不能相互替代的假设,提出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人均经济增长率最终将趋于停滞,因此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
Solow(1956)认为,各国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下,各国的技术水平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各国的经济增长率将趋于一致。
Lucas(1990)[6]则指出,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存在差异、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以及人力资本存在正外部性等原因,使得资本不会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尽管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拥有更高的资本边际收益。
Willi Semmler和Marvin Ofori(2007)[7]的研究支持了Lucas(1990)的这一观点,他们的研究表明,由于规模报酬递增和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资本收入在长期呈现双峰分布,发达国家的人均资本收入在长期处于高水平的均衡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资本收入在长期则处于低水平的均衡,从而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持续不平等和发展中国家的持续贫困。
Schultz(1961)[8]最先强调了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
Lucas (1988)[9] 尝试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解释长期的经济增长,他将人力资本引入Solow(1956)模型并把人力资本理解为Solow(1956)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使其内生化。
Romer(1986)[10]和Lucas(1988)都强调知识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他们的研究表明拥有大量人力资本的国家最终会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人力资本匮乏是造成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
但Romer(1986)和Lucas(1988)的研究局限在于把社会制度和个人偏好看作是外生的、给定的。
但是从长期来看,经济社会制度却在不断演进,研究长期经济增长问题离不开制度因素。
新制度学派强调了制度因素在决定长期经济绩效中的作用。
North(1990)认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在于明晰的产权,制度在决定长期经济绩效方面起主导作用;按照他的理解,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贫困国家之所以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是因为他们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踏上了一条低效的发展路径,规模报酬递增使得他们不会选择其他甚至是更有效的发展路径,从而使低效的发展路径得到了自我强化,国家持续陷于贫困。
Acemoglu和Robinson(2011)[11]把制度分为攫取性制度和包容性制度,在政治和经济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又将制度细分为攫取性经济制度、攫取性政治制度、包容性经济制度和包容性政治制度;他们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们采用了攫取性的经济制度和攫取性的政治制度,如果这些国家没有从攫取性制度过渡到包容性制度,他们就很难走出制度困境,国家将陷入贫困陷阱。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经济学家们关于国家为什么贫困的解释主要集中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或者是社会资本(制度)的匮乏。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制度与贫困的互动机制,探讨发展中国家陷于持续贫困的制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中国家跳出贫困陷阱的对策建议。
三、制度与贫困的互动机制在制度的重要作用得到经济学家们广泛的认可以前,经济学家们之所以普遍把制度当成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外生变量是因为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如果有更好的制度可供选择,它们早就已经被选择了。
因为市场被假设是完全有效的。
按照他们的理解,一切可获得的收益实际上都已经获得,一个社会的产量总在它总量生产函数的边界上。
[12]这种关于理性和有效市场的假设认为经济总能达到潜在的增长水平,然而要达到集体理性的状态,仅仅拥有个体理性是远远不够的。
事实上,制度与贫困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机制:无效率的制度会使国家陷入贫困状态,而国家的持续贫困又会使这种无效率的制度得到自我强化,这样,国家将陷于一种“低效率的制度——贫困——低效率的制度”的恶性循环陷阱之中。
首先,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个国家低效率的制度。
之所以有的国家富有的国家穷,起主导作用的并不是物质资本、地理因素、技术和人口迁移等因素,而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因素[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