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待人》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等待人

〖教学目标〗

通过对学生生活中出现的不平等待人现象的分析,使学生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正确认识、理解平等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培养学生在法律范围内正确行使平等权利的能力。

通过体验性参与活动,让学生体验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并能运用宽容和理解的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友好地与人交往。

〖教材分析〗

1.逻辑分析

平等待人是一项基本美德。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学习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平等的待遇,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宽容和尊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平等待人、宽容待人的。我们在埋怨、抱怨他人对自己不够尊重、平等、宽容的时候,常常忽略了自己对待他人的态度。尊人者,人尊之;敬人者,人敬之。平等待人、尊重他人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宽容是一项基本美德。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人生境界,它能使人跃上新的台阶。培养学生以宽容的态度,平等待人是本课的核心目标。

本课共分为两站。

第一站:人人平等。

(1)主要是从法律社会的角度体会平等的含义。首先用八路军改称谓的事例引发对平等的思考。然后,分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学之间虽然家境的贫富、天分的优劣、成绩的好坏等有差别,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以贫富贵贱智愚论人。要在法律范围内正确行使平等权利。

(2)平等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石。让学生明确平等待人的重要作用,以及怎样做才能做到平等待人。着重介绍“尊重”。对他人的尊重既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对他人尊重,就是尊重自己。

第二站:相互宽容。

首先以贴近学生的事例引入,激发对“是否需要宽容待人”的思考。然后,重点介绍:理解和宽容是与人交往的重要品质。宽容是一项重要的美德,它要求能以博大的心胸对待他人。同时强调,宽容不是无限制的,要以法律和道德为底线。学生理解宽容的重要作用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实践中真正成为宽以待人的人。

图示:

平等是法律赋予的权利

平等是交往的前提

人人平等社会生活中存在各种差别,但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人与人是平等的人在人格、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享有平等的尊严,应受平等的待遇

理解:共同生活的基石

宽容:生活的润滑剂

相互宽容怎样做到理解与宽容(宽容是相互的)

宽容是有限度的(宽容不能超越基本的道德、法律底线)

2.内容分析

第一站:人人平等

辅文“刘伯承将军更改八路军机关工作人员称谓”的事例,开宗明义,直接点出人人平等的观点。

正文包括5个自然段。前三个自然段主要从法律角度指出:平等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公民应当在法律范围内正确行使自己的平等权利。第四自然段主要讲解平等待人的重要性,它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石。第五自然段虽然内容不多,却是本站知识的落脚点。它进一

步明确了“人人平等”的具体内涵,同时指出怎样才能做到平等待人的具体方法。

“知识链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节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关于“平等”的相关规定,是对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

“社会观察”:利用欣涛从农村到城市,同学对待他态度的变化及欣涛自己心理变化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应不应该给同学起绰号,尤其是侮辱性的绰号;怎样对待班里的其他同学等问题。这种现象和学生生活结合紧密,又迫切需要解决,很有针对性。

“活动平台”:回音游戏。通过模拟山谷的回音,体会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尊重与得不到尊重的不同心理感受,明确“尊人者,人尊之”,学会尊重他人。

第二站:相互宽容

辅文通过讲述“老师宽容犯过错学生”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宽容?是否需要宽容他人?我需不需要别人的宽容?”等

问题,激发学生关注课堂内容、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正文包括8个自然段。

第一段概括地“从每个人思考问题角度、观点不同”及“每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两个角度指出为什么需要理解、宽容,从而引出本站的教学内容。

第二、三段主要讲解构建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理解的原因。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懂得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养成理解他人、宽容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和品质。

第四段主要从怎样对待他人所犯的错误入手,重点讲解“宽容是生活的润滑剂”。

第五、六段主要强调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从而让学生理解“宽容是相互的,宽容他人也会得到他人的宽容”。

第七、八两段主要指出“过犹不及”,处理任何事物都有“适度”的问题,宽容也不例外。让学生明确宽容的底线是基本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各抒己见”:通过让学生反思在以前的生活中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的心理状态并体验当时对方可能存在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从而获得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的正确处理方法。

“社会观察”:通过家长溺爱孩子至毁了孩子、家庭的事例,说明宽容是有限度的。宽容不能超越基本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活动平台”:“情景剧”――《社会观察》。与教材“社会观察”栏目衔接,给学生参与机会,在活跃课堂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表演、表述、创新、合作等能力。

“扩展阅读”:《生命中的平等》。阅读材料补充了典型事例,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平等、宽容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将其作为教学材料应用在相应内容的教学中。

〖教学建议〗

1.重点难点分析

(1)“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是本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经常能够听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法,却并不十分理解平等的真正含义。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十分重要。另外,在学生中间学习成绩好坏、家长社会地位的高低、贫富、性别、相貌美丑等差别始终存在,学生缺乏“平等意识”,经常存在歧视他人的现象。因此,让学生“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规定,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并选取相应的内容作为教学补充材料。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经典案例达到教学目标。案例选取范围十分广泛,但必须真实。

如:宪法平等权第一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