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起贾樟柯电影的比较研究第六代导演个案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一、引言随着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多代导演,其中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逐渐在国内外影坛崭露头角。

本文旨在探讨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分析其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第六代导演的概述第六代导演是指在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崭露头角的导演群体,包括贾樟柯、王小帅、张艺谋等知名导演。

他们受到全球化、数字化等多种文化冲击的影响,同时深刻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巨大挑战,这使得他们的电影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和主题。

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特点1. 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更倾向于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反映现实问题。

他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挖掘,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展现人性的真实面貌。

2. 叙事手法:在叙事手法上,第六代导演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结构,通过多线索、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使影片更具张力和深度。

3. 影像风格:在影像风格上,第六代导演注重运用现代电影技术,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丰富的色彩运用等手法,使影片更具艺术性。

4. 文化内涵: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思考,展现出独特的文化视角。

四、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影响1. 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国际影坛上屡获殊荣,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深受国内观众喜爱,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2. 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内涵: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在题材、叙事、影像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内涵。

3. 引领了电影创作的新潮流: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理念和手法对后续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引领了电影创作的新潮流。

五、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未来发展趋势1. 更加关注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第六代导演将更加关注社会问题,通过电影作品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

2. 更加注重艺术性:第六代导演将继续注重电影的艺术性,通过精湛的叙事手法、影像风格等手段,使电影作品更具观赏性和思考性。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历来为各个时代的导演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导演群体,被称为“第六代”导演。

他们以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手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风貌和活力。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创作特点、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他们关注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以及人性的探索与反思。

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以人性的复杂多变为主题,展现了社会的变迁与人心的沉浮。

2. 叙事手法:第六代导演在叙事手法上注重创新,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时空交错等手法,使影片更具张力和深度。

例如,在张艺谋的《一个不能少》中,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展现了农村教育的现状。

3. 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在电影艺术风格上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们追求影像的诗意和视觉的冲击力,注重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运用。

如王小帅的《青红》,通过独特的色彩运用,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怀旧的情绪。

三、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影响1. 推动中国电影发展:第六代导演的崛起,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和手法,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他们的作品在国际影坛上屡获殊荣,为中国电影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2. 反映社会现实: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社会的真实面貌呈现给观众,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3. 培养新一代观众: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他们的作品培养了新一代的观众群体,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第六代导演的未来发展趋势1. 继续关注社会现实:第六代导演将继续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探索,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更多的社会问题呈现给观众。

2. 创新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第六代导演将继续在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上进行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具有张力和深度的作品。

贾樟柯电影中的纪实与虚构

贾樟柯电影中的纪实与虚构

视听2019.07|视听解读“第六代导演”比老一代的电影导演更注重人文关怀,将日常生活作为切入点,把人物的命运与现实生活紧紧连在一起,透析普通人物在繁琐的日常下最真实的生命体悟,且镜头语言较前几代导演愈发纪实。

在“第六代导演”中贾樟柯的纪实美学观最为典型。

然而,抵达真实的路径不只是纪实,或者说导演们在追求纪实,并极力标榜自己镜头下所拍摄的真实时,虚构已经不自觉地参与进去,化为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即使是以纪实在电影界撑起一面大旗的贾樟柯也是如此。

一、虚构的主题下纪实的拍摄手法纪实与虚构是我们叙述世界的两种最根本的方式。

现代心理学实验证明,视角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

不仅视角形象含有丰富的想象性,而且人的各种心理能力中都有主观心理发挥作用。

所以哪怕是忠实于纪实叙述的人也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纪实。

我们的现实和历史、希望与幻想都通过纪实与虚构的方式展开并得以驻留,纯粹的虚构叙事或全然的纪实叙事是不存在的。

贾樟柯的作品也是将虚构作为框架,填上了纪实拍摄的砖。

贾樟柯作为纪实风格的代表人物,在电影创作上坚持用纪实的手法拍摄。

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小武》中贾樟柯力图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最真实的手法呈现出来,使影片更具真实性。

电影中大量运用的长镜头、景深镜头以及固定不变的机位都是纪实摄影的基本手段。

长达数十秒的镜头拍摄下,各种群众演员和路人使现实生活的面貌不加修饰地完全暴露在观众的面前。

破旧的老路、招牌以及噪音构成镜头下杂乱的不加筛选的布景,加上平缓得几乎找不到高潮的情节以及朴实得看不到表演成分的演出,组成了最令人惊艳也最令人沉闷的独特风格。

将纪实与虚构相互融合的情况下,贾樟柯致力于用纪实的拍摄手法展现一个虚构的叙事主题。

《山河故人》正是虚构与纪实相结合的一部影片。

相较于早期的《小武》,《山河故人》的主题更加明晰,即使最普通的观影者也可以从张晋生和老友们在澳大利亚坚持操着一口地道的方言以及Dollar 别扭生疏的中文中清楚地感受到影片想要表达的乡愁、文化断裂、移民后遗症等思想。

小武: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边缘性问题的沉思

小武: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边缘性问题的沉思

小武: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边缘性问题的沉思小武,是贾樟柯的一部电影作品,也是贾樟柯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边缘性问题进行深刻思考的产物。

本文将围绕小武这部电影展开详细的分析和解读,探讨贾樟柯对中国边缘性问题的沉思。

我们来谈谈《小武》这部电影。

《小武》是贾樟柯领衔执导的一部电影作品,于1997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小武的普通农村青年的故事。

小武生活在中国的农村社会,他和他的家人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姐姐也早早地出嫁了。

小武的生活充满了无助和无奈,他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出路,但却很难找到。

贾樟柯在《小武》中通过小武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边缘人群的生存现状。

在中国的后社会主义时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老年人和幼年儿童成为了留守农村的主体。

他们遭遇着生活的艰辛和困难,而这些困难往往是社会体系和制度的弊端所造成的。

小武的生活就是这样的一个缩影,他的无助和绝望正是中国边缘人群普遍面临的困境。

贾樟柯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边缘性问题的沉思,主要表现在他对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对社会体系的批判上。

他通过小武这个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上所遭受的煎熬。

小武虽然努力地挣扎着生存下去,但他却总是无法摆脱困境,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无助和绝望,正是中国边缘人群面临的现实。

除了对生存状态的关注外,贾樟柯还通过《小武》这部电影对社会体系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通过小武的生活经历,揭示了农村地区在经济改革中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和剥削。

贾樟柯通过小武的形象,呼吁社会对农村地区的关注和援助,希望改变他们的困境。

贾樟柯也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认为在社会主义的名义下,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这种现象是不应该存在的,需要得到改变。

贾樟柯在《小武》这部电影中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边缘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示。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艺术形式,历经数个发展阶段。

本文着重探讨近年来在电影领域中异军突起的“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本文将分析“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风格、影响等方面,以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二、第六代导演的概述“第六代”导演是指继“第五代”导演之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批电影导演。

他们大多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

这一代导演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社会现象,以电影为媒介传达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三、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多元化的题材选择:第六代导演在题材选择上更加多元化,涵盖了社会现象、人性和心理等各个方面。

他们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故事,将观众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2. 真实的情感表达: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实,他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人性的弱点与美好。

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观众产生共鸣。

3. 创新的表达方式: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上勇于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如非线性叙事、多视角呈现等。

这些创新使电影更具观赏性,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四、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及分析1. 《霸王别姬》:该片以戏曲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使影片更具深度。

2. 《疯狂的石头》:该片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社会现象,通过荒诞的情节和鲜明的角色塑造,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人生。

3. 《目击者》:该片以一起离奇的案件为线索,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善恶与复杂。

导演在电影中运用了多视角呈现的手法,使影片更具观赏性。

五、第六代导演的影响与贡献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表达方式,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同时,他们的作品也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吸引了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

_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_第六代导演比较论

_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_第六代导演比较论

/影像的中国0: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陈旭光内容提要在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是两个重要的群体。

晚近中国电影的转型从某个角度说正体现于从以第五代电影为代表的/新时期0到以/第六代0电影为代表的/后新时期0的转换与变迁。

本文兼以美学艺术视角和现实历史维度,较为全面深入地比较分析了两代导演的创作异同、发展流变及其背后的文化蕴涵,总结历史并剖解了他们在当下市场与全球化语境中的现实状况。

本文从主体形象特点、知识分子身份意识、历史意识、国族想象与个体记忆、现实关怀、电影语言、美学风格诸方面对这两大导演群体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主体意识影像风格寓言性纪实性关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中国电影研究,/代际0划分已经成为电影学界的共识。

所谓的/第五代导演0和/第六代导演0实际上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今天看来,这一称谓的现实涵盖性已经萎缩,甚至可能已经名不副实了)))在第五代导演群体分化,张艺谋、陈凯歌与时俱进,引领时尚,而第六代导演则纷纷浮出水面的今天,不妨说,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无代0的时期¹。

然而,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毕竟是一种历史存在,无论对中国电影自身的改造,还是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双重性来衡量中国电影,他们都不能不说是考察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个最有效的视角。

第五代导演通常是指以北京电影学院19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田壮壮、李少红等,他们大多有过知青的经历,代表影片有5黄土地6、5一个和八个6、5盗马贼6、5猎场札撒6、5喋血黑谷6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艺术上则致力于银幕视觉造型和象征写意功能的强化,代表了新时期以来电影的最高峰,也标志着中国电影成功地走向世界。

而第六代导演则是指90年代以来开始逐渐活跃于影坛的一批青年导演,他们大多出生于60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如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代表影片有5周末情人6、5头发乱了6、5冬春的日子6、5巫山云雨6、5小武6、5过年回家6、5周末情人6、5北京杂种6、5苏州河6、5月蚀6等,叙述琐碎、庸常的日常生活,传达动荡不安、迷离驳杂的当下都市生活体验,或是深入潜意识、无意识层面探索当下人的个体精神状态,成为这一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小武: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边缘性问题的沉思

小武: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边缘性问题的沉思

小武: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边缘性问题的沉思贾樟柯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他的作品主题多涉及中国社会现实、边缘人群,以及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的思考。

他的电影《小武》被认为是他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边缘性问题的深刻思考。

影片中展现了中国城乡差距、儿童教育困境、农民工生活等社会现实问题。

本文将就贾樟柯在《小武》中对中国后社会主义边缘性问题的沉思进行深入探讨。

《小武》是一部以中国农村为背景的影片,讲述了一个12岁男孩小武的成长故事。

在影片中,小武的父亲是一名农民工,他的母亲因为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而选择了外出打工。

小武在父母的缺席下,与爷爷相依为命,过着贫困的农村生活。

贾樟柯通过小武这个小孩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农村贫困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贾樟柯关注的正是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底层人士、弱势群体,以及城乡差距等边缘性问题。

贾樟柯在《小武》中对中国城乡差距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影片中展示了城市和农村的鲜明对比,城市的繁华与农村的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小武的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但他们却因此与孩子分离,无法给予小武更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

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农村家庭被迫离乡背井,但他们的劳动和牺牲却并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贾樟柯通过小武这个小孩的视角,以及他家庭的生活状态,呈现了中国城乡差距带来的不公平现象。

他通过镜头下贫瘠的土地和干涸的河流表现出中国农村的落后和贫困,呼吁社会关注这一问题。

影片中还呈现了儿童教育问题。

小武在影片中的校园生活以及教育资源的匮乏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

小武所在的学校条件简陋,教学质量不高,导致小武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

在影片中,小武的老师因生计的压力而迫于无奈离开教育岗位,反映了中国农村教师队伍的匮乏和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

贾樟柯通过小武的眼睛,展现了中国贫困地区孩子们艰难的求学之路,以及中国农村教育资源的紧缺和质量问题。

贾樟柯在影片中也表现出对农民工生活的关注。

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申请奥斯卡落选但我的观众还在

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申请奥斯卡落选但我的观众还在

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申请奥斯卡落选但我的观众还在
张雪影
【期刊名称】《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九年前,贾樟柯携电影《三峡好人》来到西南大学交流时,被聘为学校
客座教授,九年后,当他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再次带着新片《山河故人》旧地重返时,礼堂下学子满座,人声鼎沸,正应了片中的话:看山河不变,约故人相见。

空白九年的时间,贾樟柯没有作品再公映,面对质疑声,他只是云淡风轻地说,这段时间他的电影从未留白过,他只是在寻找自己的观众。

而在多场《山河故人》的点映之后,他底气十足的又说,虽然申请奥斯卡莫名落选很遗憾,但值得高兴的是,这么多年,他的观众一直都在。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张雪影
【作者单位】《重庆行政:公共人物》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霍建起、贾樟柯电影的比较研究--"第六代导演"个案研究 [J], 史鸿文
2.从边缘到边缘——论第六代导演王小帅、贾樟柯电影中男性角色的二元对立 [J], 冯春硕
3.论贾樟柯电影的结构符号——以贾樟柯电影《山河故人》为例 [J], 周亚平
4.贾樟柯电影的“余数”——从《贾想》封面解读贾樟柯的一系列故事片 [J], 徐幼雅
5.浅谈第六代导演创作风格的共性和个性之处——以贾樟柯和宁浩为例 [J], 徐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2024年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范文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自诞生以来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

在电影的漫长历史中,导演作为电影的灵魂,其创作能力与艺术水平直接决定了电影的成败。

近年来,中国电影界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导演群体,被称为“第六代”导演。

他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艺术内涵,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深入探讨。

二、第六代导演的崛起“第六代”导演是指继“第五代”导演之后,在中国电影界崭露头角的导演群体。

他们在继承了前人优秀传统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

他们多以青年为创作主体,以更加接地气的现实主义为特点,让中国电影走向了更为宽广的领域。

三、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独特的创作视角:第六代导演多以个人视角出发,关注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2. 深刻的社会内涵: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内涵,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析和反思,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3. 多元化的表现手法:第六代导演在电影创作中运用了多元化的表现手法,如非线性叙事、多角度呈现等,使电影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四、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分析以贾樟柯、王小帅、宁浩等导演为例,他们的作品均体现了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

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描绘,展现了社会变迁对人的影响;王小帅的《青红》,以现实主义手法呈现了年轻人的成长与蜕变;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贪婪与自私。

五、第六代导演的创新与发展第六代导演在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同时,也积极进行创新与探索。

他们在电影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如网络文化、流行音乐等,使电影更具时代感和青春气息。

同时,他们也注重与国际接轨,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电影的创作经验,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结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社会内涵和多元化的表现手法,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纪实美学”“第六代”与贾樟柯

“纪实美学”“第六代”与贾樟柯

“纪实美学”“第六代”与贾樟柯作者:冯细玲来源:《创作与评论》2016年第18期一、何谓“纪实美学”?真实性问题是电影史上一个颇值得玩味又引人思索的话题,电影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把握真实呢?一方面,作为一门以视觉艺术起步的艺术门类,“电影按其本质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①,它对物质世界的直观再现契合了“最深的是皮肤”的现象学原理;另一方面,如同最崇尚写实美学的巴赞也不得不承认的那样:所谓“完整电影”不过是一个“无限接近现实”的电影神话,是经过“艺术的抽象”后的“抽象性、假定性和客观现实的化合物”,是“现实的幻象”②。

当外在的物质现象通过屏幕媒介来展现自身时,真实事实上已经转换成“影子”了。

换言之,克拉考尔、巴赞们奉为圭臬、不容置喙的真实逻辑,应该说只是一种经由长镜头、固定机位、实景拍摄、同期录音为显豁标志的纪实风格。

但纪实又非仅限于技术层面的“记录真实”,否则星罗棋布的监控装备,无孔不入的街市探头,就是现成世间最好的“纪录”,电影中的“纪实”更应是诠释学、美学意义上的理念之真。

具体来说,不妨将“纪实”二字拆开,即分别从“纪”和“实”两方面探析深藏其背后的特有属性。

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实”是电影艺术家所有影片素材的来源,是承载作品的物质基础。

从“纪”的层面上看,则表明艺术家如何面对“物质世界”。

它既代表了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同时又是一种电影创作理念和电影美学的自觉诉求。

作为一种美学风格的概括,“纪实性”旨在强调对真实时间流程的记录和真实空间的原始面貌的恢复,它是在创作者投入了情感与评价的“参与的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中完成的。

此外,纪实性也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其真正目的在于创作者通过对客体的观照,在注入对“物质世界”的主体性理解的同时,实现与观众的平等、开放的情感交流,因而纪实的品格从一开始就应上升为思维的品格。

正如贾樟柯所说:“电影中的真实并不存在任何一个具体而局部的时刻,真实只存在于结构的联结之处,是起承转合中真切的理由和无懈可击的内心依据,是在拆解叙事模式之后仍然令我们信服的现实秩序”③。

试论“第六代”导演的诞生背景与“代际”的划分

试论“第六代”导演的诞生背景与“代际”的划分

() 1 常规制片体系与 电影审查 制度 的以个 人集资或凭借 欧 洲文化基金会 资助拍 摄 的低成 本的故 事片 , 张 元的《 如 北京 杂 种》 19 ) 王 小 帅 《 春 的 日子 》( 93 , 樟 柯 《 武 》 (9 1 、 冬 19 ) 贾 小 (97 、 站台》 2O ) 19 ) 《 (0O 等等 。 () 2 产生于 2 0世纪 8 、0年代之 交 , 北京流 浪艺术家 群 09 与 落( 因圆明园画家村而闻名于 世) 密切相 关的纪录 片制作者 、 其
第六代导演及其作品为这个时代带来明显的转换特征他们作品的出现是这个时代必然发生的现象在现代都市背景边缘人生表现摇滚生活情调焦虑困惑人生状态压抑低沉精神状态等方面呈现出新生代电影相对集中的面貌
影 视 文 字
试论 “ 六代 ” 第 导演 的诞 生背景 与“ 际” 代 的划 分
赵 曦
(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陕西 西安 70 1 ) 10 8
会 的发展提供了强劲 的动 力 。但是 , 随之而来 的商 品化和技 术
进步等等对这个 社会 及社 会 当中 的人 都带 来了难 以预 料 的冲
击 。而 电影作为一 种与时代和 社会密 不可分 的艺术 门类 , 中 集 了社会层面之上有关主流与精英等各种力量 , 妥协或反抗 , 或 或 是相互渗透。中国电影在审美形 态、 风格特征等 等内在品质 , 以 及发行制作 、 宣传 操作 等等 外 在机 制方 面 都发 生 了根 本性 的
2“ 代际 ” 的划分
从2 0世纪 9 0年代 发展至 今 的中 国电影 历程 当 中, 第 六 “ 代” 导演 的代际划分是重要的话题 。“ 际” 代 这一名词 不只是为 了区分时间 的界限 , 而是 一种 同时代 的人们 共有 记忆 和经 历。 中国电影界对 于导演“ 际” 代 的划分 看法诸多 , 问题 的关键 往往 集中在“ 第六代” 的范 围如何划 定以及 “ 第六代” 的提 法是否 科 学。19 。 94年 南京《 钟山》 杂志刊登了 上海电影制片厂胡 雪杨 导 演的文章 , 他首先提出: 8 “ 9届 5个班 的同学 中国电影 的第六代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

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引言:中国电影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一支新鲜而独特的导演群体,他们被誉为“第六代”导演。

他们的电影作品风格鲜明,内容富有深意,对中国电影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进行探讨,旨在深入剖析他们的创作特点、视角以及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一、“第六代”导演的创作背景1. 政治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与剧变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土壤。

2. 电影工业面临的困境由于政治限制和市场压力,中国电影工业陷入长期萧条,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及标准化的表现手法受到质疑。

这为“第六代”导演独特的创作提供了机遇。

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点1. 题材创新“第六代”导演敢于挑战传统题材,将目光聚焦在草根人物和社会底层。

他们关注现实,对社会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思考与反思。

2. 独立电影风格他们使用草根视角,通过纪实手法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在电影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

风格独立突破了以往主流电影的框架,注重个人的表达。

3. 寓言与现实的融合“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中常常运用寓言元素,通过虚构的形式传递现实的信息,让观众深入思考社会现象与人性问题。

4. 批判性思维的展示他们尖锐地批评和揭示社会中的现象和问题,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

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批判性,对社会进步提出了独立的见解。

三、“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作品1.《大腕》——尖锐地描写商业利益与人性挣扎,展现社会黑暗2.《山河故人》——通过战争背景揭示人性的善与恶,探讨战争对人的摧残3. 《还珠格格》——以现代故事形式呈现中国少数民族的困境与命运4. 《捏软柿子》——以纪实形式揭示现代社会草根人物的困难命运四、“第六代”导演对中国电影的影响1. 打破传统观念“第六代”导演以其独立且突破传统的电影创作,对中国电影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小武: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边缘性问题的沉思

小武: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边缘性问题的沉思

小武: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边缘性问题的沉思提起导演贾樟柯,人们会想起他的电影作品,《小武》是其中一部备受关注的作品。

这部电影以小武这个普通的中国边缘青年为主角,用敏锐的观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中国后社会主义时期的边缘性问题。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通过这部电影对中国后社会主义中的边缘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沉思和呈现。

小武是一个典型的边缘青年,在中国庞大的社会体系中显得渺小而脆弱。

他没有成为城市白领,也没有留在农村务农,而是在城市中艰难地生活着,他的生活状态代表了许多中国青年的边缘处境。

贾樟柯通过小武这个普通人物的生活经历,对中国后社会主义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反思。

小武的困境体现了中国后社会主义中的就业问题。

在电影中,小武在城市中找不到长期稳定的工作,只能做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来维持生计。

这在中国社会中并不少见,许多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到城市谋求生计,却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贾樟柯透过小武的命运,呈现了这一社会现实,揭示了中国后社会主义时期就业问题所带来的困境和边缘化。

小武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中国后社会主义中的生存困境。

在电影中,小武和他的朋友们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他们常常为了一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

贾樟柯以小武的人际关系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后社会主义时期人际关系的险恶和艰难。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小武无法融入主流社会,又受到边缘人的排斥和限制,他的生存状态体现了社会边缘人的困境和孤独。

小武的生活状态也揭示了中国后社会主义中的精神焦虑。

在电影中,小武虽然生活在城市中,但他内心深处依然对未来充满困惑和焦虑。

他看到了城市的繁华和物质丰富,却感受不到自己的幸福和安全感。

贾樟柯透过小武的精神状态,表现了中国后社会主义时期青年一代的迷茫和不安,以及在物质追求和精神寻求之间的困惑。

贾樟柯和消散的“第六代”

贾樟柯和消散的“第六代”
生活 的 电影 , 带 来 一种 与第 五 代 导演 宏 大 叙 事 作 品截 然 不 同 的 观感 , 并且 它也 是 一
妈 北京杂种 》 、 王小帅拍完《 冬春的 日子 》 不相同, 并不像 “ 第四代”与 “ 第五代” 那样
死亡与夹缝中的话语生命 》里写道 , 第六代 导演是 “ 一群艺术主旨和个人生活态度、 作 品形态都有巨大差别的中国3 v N电影导演” 。
王小帅 、 管虎、 娄烨等一批导演出现时 , 中
国 电影正 好处 于最 不景气 的一 段 时间 。“ 如 果 当时 主流 电影 市 场好 一 点 , 又没 有 第 五
这 批大 陆 导 演 的 共 同点 仅 仅 在于 , 他
而如今 , “ 第六代”只能算是一个被媒
体 偶 尔提 及的 过气 名词 。
影 研究所 教授郝建 在 《 第 六代 : 命 名式 中的
它就 像是这个剧变时 代的一块切片 : 从1 9 9 0 年代起, “ 第六代”导演们一直顶着
“ 地 下 ”的 帽子 , 在体 制 外苦 苦 坚 持 ; 而在 2 0 0 3 年“ 浮 出水 面 ” 之后 , 新 的时 代环 境和 商 业 化 的游 戏 规则 渐 渐 让这 个 曾 经风 光 的 导 演群 体逐 渐走 向 消散 。 他 们 中的 一 些人 由于 各种 各 样 的原 因 沉寂 , 早 已 淡出 中国 电影产 业 第一 线 ; 另一
论家、 制片 人争 相命 名 、阐释 , 却很 难做 到
标 识统一 。
即便如此 , 人们仍 然习惯于把贾樟柯 认作 “ 第六代” 的中坚力量之一。 “ 今天我们想到第六代的时候, 最先想 起的也是 ‘ 贾科长 ’ , ”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 传媒学院副教授左衡评价 , “ 他的视听语言运 用极有天分。 在第六代中, 他是一个把本土 化、 个人化和边缘人生都做到极致的导演。 ”

贾樟柯与第六代导演的“平民化”审美风格研究

贾樟柯与第六代导演的“平民化”审美风格研究

贾樟柯与第六代导演的“平民化”审美风格研究贾樟柯与第六代导演的“平民化”审美风格研究引言中国电影历史上的第六代导演群体,如贾樟柯、张艺谋、王小帅等,以其特有的“平民化”审美风格和拍摄手法,引发了广泛的观众共鸣,并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和赞誉。

本文将以贾樟柯为例,探讨其作品中体现的“平民化”审美风格,以及这一风格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一、第六代导演出身背景和“平民化”审美风格的确立第六代导演出身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后,他们目睹了社会巨变和快速发展,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大多数都是毕业于普通大学。

他们在与传统电影产业脱节的状态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和审美倾向。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中最为知名的代表之一,以自己的同情和关注那些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人们,塑造了其“平民化”审美风格。

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通常定格于一个底层社会环境中的生活场景,通过日常生活琐碎的事情和平凡人物的命运,来反映人类的存在困境和社会变迁。

二、“平民化”审美风格的表现手法1. 纪实主义拍摄手法贾樟柯以纪实主义的拍摄手法,表现了他对真实、自然和直接的追求。

他常常采用长镜头来拍摄,将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平凡人物的面孔和生活场景,以及他们完成日常生活所做出的一些行动。

这种拍摄手法让观众能够透过贾樟柯的镜头看到他们并不陌生的现实生活,产生共鸣并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

2. 剧情片中的平淡叙事贾樟柯的电影中,剧情叙事往往是平淡而直接的,没有夸张的情节和精心设计的冲突。

他通过将故事讲述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细枝末节上,追求真实和自然的叙事风格。

这种平淡的叙事方式,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经验,让他们能够深入了解和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人物。

3. 镜头中的空白贾樟柯的电影中,还常常出现大量的空白,即在镜头之间留有时间和空间的片段。

这种镜头中的空白给观众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电影中。

这种表现形式让贾樟柯的电影更加艺术化,同时也更加贴近观众的生活经验和感受。

贾樟柯与“第六代”

贾樟柯与“第六代”

贾樟柯与“第六代”[摘要]作为“第六代”的领军人物,相似的成长背景及生存的相似困境决定了贾樟柯的电影美学风格无疑有着“第六代”创作的群体性特征,但群体性特征只是区别于“第五代”的笼统说法,对于代内的个体,我们似乎更应该将关注的目光投射于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在都市情结与县城情结、精英立场与平民立场、影像魅力与形象魅力的比较中会凸显贾樟柯创作生命力旺盛的原因。

[关键词]县城情结;平民立场;形象魅力?ァ暗诹?代”在20世纪90年代初刚刚浮出历史地表时,很少被电影界认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被诸多命名、诸多话语和意识形态欲望所缠绕、遮蔽的文化现实。

尽管在1992年胡雪杨就迫不及待地宣告“89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

[1]但呼应者除管虎外寥寥无几,因为毕竟,初出茅庐的“第六代”只是刚刚彰显个性,对于这个群体的“代”性特征,很少有人做出完整的归纳,以至于1994年的张元这样谈论:“中国人说‘代’总给人以人多势众、势不可挡的感觉。

我的很多搭档是我的同学,我们年龄差不多,比较了解。

然而我觉得电影还是比较个人的东西。

我力求与上一代人不一样,也不与周围的人一样,像一点别人的东西就不再是你自己的。

”[2]但到90年代中期之后情况慢慢发生了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群体性特征的凸显,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学者开始认同“第六代”这个称谓,也开始承认他们的创作价值,比如说他们相似的成长背景决定了对“第五代”的疏离与反叛;生存的相似困境决定他们相似的突围方式;等等。

?ナ敝两袢?,当我们再谈起第六代时,已经没有人再怀疑这个命名的真伪了,当然,对第六代创作群体性特征的归纳并不等于抹杀他们的种种差异性因素。

反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群体内部的差异性,因为它是群体的生命力所在,是群体发展的动力。

?ゼ终量率堑诹?代中出道较晚的一个,但也是最卓尔不群的一个,经过90年代的努力、挣扎,经过21世纪初的绽放、适应,贾樟柯已经初步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尽管在许多方面他与第六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种种的差异性又使得他的创作生命力尤为旺盛。

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电影诗人”霍建起电影的中国美学元素

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电影诗人”霍建起电影的中国美学元素

作者: 唐源
作者机构: 重庆大学电影学院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59-60页
主题词: 第六代导演;霍建起;后现代;电影语言;社会问题;人类情感;苏州河;根本出发点;国家问题;社会人类学
摘要: <正>一、人类情感的回归与写意霍建起的电影看重的不是故事的表达,社会政治问题的提出和思考,而是后现代之后的人类原始情感的呼唤和回归。

一位社会人类学家说过,一个再怎样复杂的社会问题之后,即使有多么完备的政治体制社会规范的维护,都无法阻挡,一次情感问题所引发的人类形而上的体制的崩塌。

中国的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从来将引人向善教育作为改变一个社会国家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建起、贾樟柯电影的比较研究——“第六代导演”个案研究作者:史鸿文一、做为“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的霍建起与贾樟柯“第六代导演”是一个并未被完全认可的概念,就在某些被称为“第六代导演”的成员如姜文等对此不以为然时(姜文在回答中国新闻社《新闻周刊》记者提问时曾说“我不愿用第六代这个词”),理论界却已经把它作为一个广而告之的流行语并使其时尚起来了。

按理说,叫他们“新生代导演”可能更合适,但为了简便和叙述方便起见,笔者也姑且按理论界的习惯,把这些“新生代导演”称为“第六代导演”。

按通常的看法,广义的“第六代导演”是一个庞大而松散的群体,如张元、张扬、娄烨、霍建起、贾樟柯、王小帅、陆川、章明、冯晓颖、李欣、路学长、管虎、王超、王瑞、王全安、吴文光、何建军、阿年、李虹、胡雪杨、施润玖、吴天戈、金琛、田曦、毛小睿、郭小橹、姜文等等这些在第五代以后涌现出来的“新生代导演”都可以归入其中。

在这当中,霍建起、贾樟柯均被称为“第六代的领军人物之一”,二人的作品都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在国际影坛享有一定的荣誉。

但二者在“第六代”这一共同的语境下,其创作思路虽有其同,更显其异。

因此,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对所谓“第六代导演”的表现风格和审美理想做出全面评价。

霍建起,1958年1月20日生于北京,1978年9月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

大学毕业后的最初10余年,曾在多部影片中担任美术师。

并参与了田壮壮的《九月》、《盗马贼》,夏刚的《大撒把》、《遭遇激情》等影片的拍摄。

1995年,独立执导第一部影片《赢家》,这部以残疾青年生活为主题的影片,获得了当年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同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拍摄、最佳男演员五项提名,该片还在华表奖、上海影评人奖、长春电影节奖等不同奖项中获得多项奖励。

1996年拍摄影片《歌手》。

1998年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获得了巨大成功,该片荣获1999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男演员奖,同时获得六项提名,并获上海影评人十佳影片奖;1999年在第二十三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上又获得观众最喜欢的影片大奖;2000年在第三十一届印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银孔雀奖(评委会大奖)。

1999年拍摄了关于老年人生活的影片《九九艳阳天》。

2000年拍摄影片《蓝色爱情》(又名《以刑警的名义》),该片获得2001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华表奖优秀导演奖,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等;2001年拍摄诠释女性酸甜苦辣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形象的影片《生活秀》,该片获200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等3项大奖。

2003年根据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拍摄的影片《暖》,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最佳男演员奖等。

2005年推出唯美爱情剧《情人结》,赢得一片喝彩。

从以上简历中不难看出,擅长导演“艺术片”的霍建起可以说是“第六代导演”中的获奖专业户。

霍建起与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是同学,根据年龄和资历,按理说他该归到“第五代导演”里去,但他起初学的是美术,搞电影较晚,电影风格又与第五代不同。

有人说,霍建起的年龄比第五代小,比第六代大,影片风格既不像第五代那么“理念”,也不像第六代那么“前卫”。

不过,从其对商业片的拒斥和追求电影的艺术性和偶在性而言,他更接近第六代,所以把他归入“第六代导演”中也是顺理成章的。

贾樟柯,1970年生于山西省汾阳县。

1993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成为一名旁听生。

大学期间,曾与同学成立“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小组”,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

贾樟柯最初拍摄的电影都是一些短篇录像,如1994年拍摄了仅15分钟的录像纪录片《有一天,在北京》等。

从1995年起,他开始独立进行电影编导工作,其中1995年拍摄的55分钟的录像故事片《小山回家》,参加了第2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展映,并获得1996年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1996年拍摄的50分钟的录像故事片《嘟嘟》,参展了北京第4届大学生电影节展映。

此后,他开始了正宗意义上的故事片叙事。

其中,他于1997年编剧导演的故事片《小武》,曾获得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论坛大奖沃尔夫冈•斯道奖、第20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大奖龙虎奖、第三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新潮流奖、比利时电影资料馆1998年度大奖黄金时代奖、最佳亚洲电影奖等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

1998年,剧本《站台》获釜山电影节首届釜山推广计划奖;2000年,故事片《站台》又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并在第22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影片金球奖及最佳导演两项大奖;2002年拍摄的《任逍遥》曾入围法国戛纳电影节。

2004年北京“法国文化年”上,他和姜文一起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但在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被国人寄予厚望的新片《世界》铩羽而归,未能获得任何奖项。

说起贾樟柯当导演实属偶然,他曾经对媒体说,1991年在山西太原一次观看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影片《黄土地》后(《黄土地》实际上是第五代导演集体亮相的奠基之作),十分激动,这次观影体验把他引上了电影导演之路:“电影看完之后,我就改变了,我要拍电影,我要当导演!”并称“是《黄土地》让我决定要当导演。

”贾樟柯导演的《站台》、《小武》、《任逍遥》等被称为“故乡三部曲”,这些影片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德国著名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曾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国内也有评论家称他为“…第六代导演‟中最为耀眼的星座”。

贾樟柯曾因行业违规而被禁拍,2004年初解禁。

二、霍建起、贾樟柯对新时期“艺术片”的共同支撑电影学中的“艺术片”又称“艺术电影”,它通常是针对“商业片”或“商业电影”而言的。

1907年,拉菲尔兄弟在法国建立了“艺术电影公司”。

该公司的主旨是生产具有文化价值的影片。

推行“用电影发展舞台剧”的理念,1908年拍摄的《吉斯公爵遇害》,被称为世界影史上第一部“艺术电影”,据不少电影史家声称,该影片代表了当时法国电影的最高成就。

不过,“艺术电影”这一名词在当时出现有操作之嫌,真正的“艺术电影”风格没有也不可能在这时形成。

“大约在二三十年代期间,法国、德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先锋派人士从绘画、哲学等领域尝试了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电影实践,从此,…艺术片‟、…艺术电影‟便相对固定地指那种不以商业赢利为唯一目标、不迎合市俗口味、更多从知识分子文化人立场出发并关注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艺术品位较高的影片。

这一含义一直体现在二战后比较重要的几个艺术片创作高潮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及德国、日本等国的…新电影‟运动。

”①中国的“艺术片”或“艺术电影”虽始终缺乏概念引导,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等,均有较浓郁的艺术电影色彩。

五十至七十年代,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具有“艺术电影”色彩的影片长期难觅。

到八十年代出现的第五代导演群体,虽一直相当活跃,但其代表作《红高粱》(张艺谋)、《菊豆》(张艺谋)、《猎场札撒》(田壮壮)、《喋血黑谷》(吴子牛)等都很难被纯粹地划入“艺术电影”的范围,倒是陈凯歌的《黄土地》、《边走边唱》,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等为数不多的影片应看作是第五代导演群体“艺术电影”的代表。

不过,总体而言,第五代导演没能使新时期的“艺术电影”真正浮出水面并形成规模。

于是,这一重任就很自然落到“第六代导演”中了。

“第六代导演”虽受第五代导演群体的影响,但总体而言,他们在相当大程度上躲避了第五代导演的主流文化姿态、历史寓言模式和令人眩目的商业文化操作,这反而有利于“艺术片”或“艺术电影”的复苏和成长。

“第六代导演”是一群风格怪异的另类形象,人人之间,在电影表达上难以融合,但却共同烘托着“艺术片”或“艺术电影”复苏的气氛,这其中优以霍建起、贾樟柯最为引人注目。

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是一部投资仅210万元的“小制作”影片,但在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评选中,把张艺谋、陈凯歌、吴子牛、滕文骥等多位第五代导演的影片打下擂台,最终夺得最佳故事片奖,甚至有评委称其“代表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高度”,这种评论则完全是从艺术本身的角度发出的。

影片刚刚推出的时候,习惯于受商业文化操作引导的国内电影发行公司及电影观众并不买帐,在国内的票房收入几乎为零。

然而,当这部影片被一个日本人花6万美元买断后,仅五个月时间就在创下了3.5亿日元(约30O0万人民币)的票房记录,年度收入则高达8亿多日元。

是什么因素打动了日本观众?除了优美的景色、舒缓的音乐之外,更重要的是影片对山乡邮递员父子之间情感伦理的艺术化处理,以及对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百姓心灵深处那份人性底蕴的揭示,这一点尤其触动了日本观众对当今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父子感情冷漠的现实情怀。

由于类似的原因,在2003年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霍建起以农村青年爱情为题材的影片《暖》获得了最佳影片奖,并获得了不菲的票房收入。

在颁奖仪式上,霍建起激动地说:“《暖》的获奖……要感谢我的祖国具有如此秀美的山川,这是我艺术创作的源泉”。

此话道出了一个唯美主义的“艺术电影”导演的真实心态。

《情人结》是霍建起的最新作品,首次起用了时尚的偶像明星,所以被媒体称为“商业转型之作”。

霍建起本人也说:“和以前几部电影相比,这部电影更加主流一些,故事情节也很有意思,可以说是艺术与观赏性兼并,具有更大的商业性。

”然而,它接着指出这部电影“在拍摄手法上还是会像前几部影片一样讲究影像的美感。

”“希望表达的是一种古典美”。

其实,看过该片之后,你会发现它仍旧散发着浓郁的怀旧性美感,其艺术价值远远大于其商业价值。

贾樟柯虽晚于胡雪扬几届,但却被看作是地道的“第六代导演”,这是一个追求对艺术与现实的独特感受的艺术家,在他身上浓缩了“第六代导演”崇尚个性化、风格化和独创精神的共有特征。

据各大网站曾广泛转载的《贾樟柯的80年代》(或《导演贾樟柯谈新片〈站台〉:我的80年代》)一文报道,贾樟柯在谈到《站台》一片时说:“中国人长期只能够在集团中找到自我,我们就像一颗螺丝那样在国家这个巨大的机器中成长。

一直到最近为止,个人的存在意义都没有被认同。

而港台的情歌让我们意识到恋爱权利的重要性。

当时,流行歌曲将人们从严肃的理想主义中解放出来,流行乐带来的文化冲击相当大。

”这说明,被称为“用流行歌曲来讲述中国变迁的影片”——《站台》,之所以把不同时期的流行歌曲如《美酒加咖啡》、《是否》、《秘密》、《成吉思汗》、《站台》等生硬地拉扯到一块,其目的是为了更准确的表达对个体存在意义的探索,换言之,《站台》无意去追求任何意义上的时尚效应和商业目的,它的一切语言和言语都是奔着“艺术电影”的实际需要去设计和摆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