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起贾樟柯电影的比较研究第六代导演个案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建起、贾樟柯电影的比较研究——“第六代导演”个案研究
作者:史鸿文
一、做为“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的霍建起与贾樟柯
“第六代导演”是一个并未被完全认可的概念,就在某些被称为“第六代导演”的成员如姜文等对此不以为然时(姜文在回答中国新闻社《新闻周刊》记者提问时曾说“我不愿用第六代这个词”),理论界却已经把它作为一个广而告之的流行语并使其时尚起来了。按理说,叫他们“新生代导演”可能更合适,但为了简便和叙述方便起见,笔者也姑且按理论界的习惯,把这些“新生代导演”称为“第六代导演”。
按通常的看法,广义的“第六代导演”是一个庞大而松散的群体,如张元、张扬、娄烨、霍建起、贾樟柯、王小帅、陆川、章明、冯晓颖、李欣、路学长、管虎、王超、王瑞、王全安、吴文光、何建军、阿年、李虹、胡雪杨、施润玖、吴天戈、金琛、田曦、毛小睿、郭小橹、姜文等等这些在第五代以后涌现出来的“新生代导演”都可以归入其中。在这当中,霍建起、贾樟柯均被称为“第六代的领军人物之一”,二人的作品都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在国际影坛享有一定的荣誉。但二者在“第六代”这一共同的语境下,其创作思路虽有其同,更显其异。因此,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对所谓“第六代导演”的表现风格和审美理想做出全面评价。
霍建起,1958年1月20日生于北京,1978年9月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大学毕业后的最初10余年,曾在多部影片中担任美术师。并参与了田壮壮的《九月》、《盗马贼》,夏刚的《大撒把》、《遭遇激情》等影片的拍摄。1995年,独立执导第一部影片《赢家》,这部以残疾青年生活为主题的影片,获得了当年中国电影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同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拍摄、最佳男演员五项提名,该片还在华表奖、上海影评人奖、长春电影节奖等不同奖项中获得多项奖励。1996年拍摄影片《歌手》。1998年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获得了巨大成功,该片荣获1999年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男演员奖,同时获得六项提名,并获上海影评人十佳影片奖;1999年在第二十三届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上又获得观众最喜欢的影片大奖;2000年在第三十一届印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银孔雀奖(评委会大奖)。1999年拍摄了关于老年人生活的影片《九九艳阳天》。2000年拍摄影片《蓝色爱情》(又名《以刑警的名义》),该
片获得2001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华表奖优秀导演奖,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等;2001年拍摄诠释女性酸甜苦辣的生活状态和生活形象的影片《生活秀》,该片获200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等3项大奖。2003年根据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拍摄的影片《暖》,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最佳男演员奖等。2005年推出唯美爱情剧《情人结》,赢得一片喝彩。从以上简历中不难看出,擅长导演“艺术片”的霍建起可以说是“第六代导演”中的获奖专业户。
霍建起与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是同学,根据年龄和资历,按理说他该归到“第五代导演”里去,但他起初学的是美术,搞电影较晚,电影风格又与第五代不同。有人说,霍建起的年龄比第五代小,比第六代大,影片风格既不像第五代那么“理念”,也不像第六代那么“前卫”。不过,从其对商业片的拒斥和追求电影的艺术性和偶在性而言,他更接近第六代,所以把他归入“第六代导演”中也是顺理成章的。
贾樟柯,1970年生于山西省汾阳县。1993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成为一名旁听生。大学期间,曾与同学成立“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小组”,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理论专业。贾樟柯最初拍摄的电影都是一些短篇录像,如1994年拍摄了仅15分钟的录像纪录片《有一天,在北京》等。从1995年起,他开始独立进行电影编导工作,其中1995年拍摄的55分钟的录像故事片《小山回家》,参加了第2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展映,并获得1996年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1996年拍摄的50分钟的录像故事片《嘟嘟》,参展了北京第4届大学生电影节展映。此后,他开始了正宗意义上的故事片叙事。其中,他于1997年编剧导演的故事片《小武》,曾获得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论坛大奖沃尔夫冈•斯道奖、第20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大奖龙虎奖、第三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新潮流奖、比利时电影资料馆1998年度大奖黄金时代奖、最佳亚洲电影奖等在内的多项国际大奖。1998年,剧本《站台》获釜山电影节首届釜山推广计划奖;2000年,故事片《站台》又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并在第22
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影片金球奖及最佳导演两项大奖;2002年拍摄的《任逍遥》曾入围法国戛纳电影节。2004年北京“法国文化年”上,他和姜文一起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但在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被国人寄予厚望的新片《世界》铩羽而归,未能获
得任何奖项。
说起贾樟柯当导演实属偶然,他曾经对媒体说,1991年在山西太原一次观看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影片《黄土地》后(《黄土地》实际上是第五代导演集体亮相的奠基之作),十分激动,这次观影体验把他引上了电影导演之路:“电影看完之后,我就改变了,我要拍电影,我要当导演!”并称“是《黄土地》让我决定要当导演。”贾樟柯导演的《站台》、《小武》、《任逍遥》等被称为“故乡三部曲”,这些影片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德国著名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曾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国内也有评论家称他为“…第六代导演‟中最为耀眼的星座”。贾樟柯曾因行业违规而被禁拍,2004年初解禁。
二、霍建起、贾樟柯对新时期“艺术片”的共同支撑
电影学中的“艺术片”又称“艺术电影”,它通常是针对“商业片”或“商业电影”而言的。1907年,拉菲尔兄弟在法国建立了“艺术电影公司”。该公司的主旨是生产具有文化价值的影片。推行“用电影发展舞台剧”的理念,1908年拍摄的《吉斯公爵遇害》,被称为世界影史上第一部“艺术电影”,据不少电影史家声称,该影片代表了当时法国电影的最高成就。不过,“艺术电影”这一名词在当时出现有操作之嫌,真正的“艺术电影”风格没有也不可能在这时形成。“大约在二三十年代期间,法国、德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先锋派人士从绘画、哲学等领域尝试了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电影实践,从此,…艺术片‟、…艺术电影‟便相对固定地指那种不以商业赢利为唯一目标、不迎合市俗口味、更多从知识分子文化人立场出发并关注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艺术品位较高的影片。这一含义一直体现在二战后比较重要的几个艺术片创作高潮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及德国、日本等国的…新电影‟运动。”①
中国的“艺术片”或“艺术电影”虽始终缺乏概念引导,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等,均有较浓郁的艺术电影色彩。五十至七十年代,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具有“艺术电影”色彩的影片长期难觅。到八十年代出现的第五代导演群体,虽一直相当活跃,但其代表作《红高粱》(张艺谋)、《菊豆》(张艺谋)、《猎场札撒》(田壮壮)、《喋血黑谷》(吴子牛)等都很难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