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直到1907年,美国正式决定减 收“庚子赔款”,以用于资助中国 学生赴美留学。清政府遂自1909年 (宣统元年)开始,平均每年选派 60名学生赴美,迅速形成了赴美留 学高潮。赴美留学生大多数学习工 程技术及其他理工科专业,以期报 销祖国的近代化事业。 总之,新式教育体制的确立, 新学堂的大批涌现和派遣留学生, 形成了重视西方科学技术与西方社 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大批科 技、法政、教育、军事等人才,为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更新学制、废除科举和派遣 留学生。 更新学制:1902年8月15日, 清廷颁布了由张百熙拟订的《钦定 学堂章程》,因为这一年是旧历壬 寅年,故有“壬寅学制”之称。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正是 颁布了由张之洞、荣庆、张百熙在 “壬寅学制”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 增补而成的《奏定学堂章程》,又 称“癸卯学制”,并饬令全国推行 这一新型的学校教育制度。
1904年,北洋三镇新军(常备军)编成, 并由练兵处和兵部会同奏定《新军营制饷章》 (即陆军军制),确定以镇(师)为经常编 制,镇设统制。各镇辖2协(旅),设协统; 每协辖2标(团)、设标统;每标辖3营,设 管带;每营辖前后左右4队(连),设队官; 每队辖3排、每排3棚(班),每棚兵目14人; 另有马队、炮队各1标;工程、辎重各1营。 合计每镇将弁兵役12512人。新军军制从此划 一。1905年,定各省新军均名陆军。1906年 11月,改兵部为陆军部,统一指挥全国新军。 1907年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按省份配、 限年编练。至武昌起义前夕,已在全国编练 新军13镇(一说14镇)、18个混成协、4个标 和1个禁卫军。以北洋军为中央军(亦称国 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
(二)主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容
1、编练新军、举办警政; 2、更新学制、废除科举和派遣 留学生; 3、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4、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清统治者所主持的“新政”与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所领导的反清革命运动,是发生于同一历史时空中两个水火不容的重大事件,影响及于后世,非同小可。

可以说,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至于怎样看待二者的价值与作用,后世研究者也是见仁见智,聚讼纷纭。

纵观各文献,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无意义,认为清朝再过几年就有立宪,便废除君主专制;也有人否认清末新政的积极意义,认为这无非是清朝快崩溃前的苟延残喘,与辛亥革命并无直接联系。

我认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是息息相关的,无论从经济、文化、法律……辛亥革命的发展都是与清末新政极有关系的。

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这是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由于清末新军的出现,由于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就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阵地。

下面我分别阐述下我的观点:一、君主立宪削弱了清廷的控制力1901年开始的仿行立宪对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表面看来,君主立宪似乎既能让屡战屡败的清政府恢复体面,维持君主统治,又能稳定社会,强国富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种比较稳妥的渐进式改革。

但政治改革风险极大,它尤其需要最高领导人(层)在长期执政经历中形成的领导权威。

这种权威是攻克改革难点,稳定改革成果的关键所在。

而清政府在与外敌入侵的较量中却一败再败,大失人心,1900年与八国联军开战前,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骁、福州将军善联、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广东巡抚德寿等重臣合奏: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端不可开。

山东巡抚袁世凯也提出:朝廷纵乱民,至举国以听之,譬若奉骄子,祸不忍言矣。

紧接着抗旨发兵救京,实行东南互保。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危机、变法与革命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清末“新政” (1901年)
1.背景: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一、“新政”(1901年)
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
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
等自由。
自由平等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
之”;
府第,四总章揽“政临务时,大公总布统法副律总”统;”三,权规分定:立“临时大责总任统代内表阁临时政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
1.1911.10.10,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2.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定都:南京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1912年为民国元年。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辛亥革命的背景 三、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的高潮
1.1911.10.10,武昌起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辛亥革命的准备条件
1.组织准备: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的建立 (2)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
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日本东京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 革命政党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二、辛亥革命的准备条件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 展,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第二讲 第三章 清末新政

第二讲 第三章 清末新政

3、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 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居上宽,临 下简,言必信,行必果,我往圣之遗训,即西人 富强之始基。中国不此之务,徒学其一言一话、 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利身家之积习。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 富强耶!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 当议更张。 --新政上谕
第二节 清廷的政治改革 ——预备立宪
一、政治改革的背景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①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②反帝爱国主义运动的刺激。 拒俄运动 1903
抵制美货运动 1905—1906 收回利权运动 1903-1911 Nhomakorabea
③清末新政的成果。
2、立宪派的宣传鼓吹活动 (1)立宪派的形成 张謇 郑孝胥 (2)康梁等维新派 (3)资产阶级中上层及绅商 3、日俄战争的刺激
1、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 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确立。 (1)争夺中国的路矿利权。 “铁路所布,即权利所及。凡其他之权、商权、 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 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 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之权; 有一切权,则凡其地官吏,皆我颐使之奴,其地 之民,皆我刀俎之肉。” 《朝日新闻》
6、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 1911年11月3日
扩大了议会权力,削弱了君主权力 我国第一部正式的成文宪法。 确立了英国式的立宪君主制度(虚君制)。
三、立宪运动蓬勃发展 1、立宪团体
2、请开国会运动1907年秋—1908年夏 3、国会请愿运动 1909年底—1910年11月
慈禧的求变意识
“两宫自京启跸情形,所谓天子蒙尘,从古稀有之惨,可 痛已极”,并具体描写道,“太后身穿粗蓝夏布衫,亦不 梳头。皇上穿黑纱长衫,黑带,灰色战裙两条,铺盖行李, 一概未带。出京三日,均睡火炕,无被褥,无替换衣服, 亦无饭吃,吃小米粥。” “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 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存有人头,不得已,采秫 粃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昨夜我与皇帝仅 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晓间寒气凛冽,森 森入毛发,殊不可耐。 ” “我总是当家负责的人,现在闹到如此,总是我的错头, 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人民。满腔心思,更向何处诉 说?” “太后虽在蒙尘困苦中,尚刻意以兴复为念。一日,诸人 于召对之际,太后忽顾曰:‘此耻如何得雪?’”

第九讲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第九讲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18
清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1906年9月1日,在五大臣回国后不到一个月,清廷即 颁布了“预备仿行立宪”的谕旨。后又设宪政编查馆,作 为筹备宪政的机关。清末新政进入了“预备立宪”的改革 阶段。 “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但目前规 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文,何以对国民 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 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以备立宪之基础”。 ——《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清末筹 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43页。
7
(一)“预约变法”上谕、督办政务处和《江楚会奏变法三 折》
清廷在庚子之变后实行新政主要原因: • 第一,八国联军血洗京师,朝廷亡命西安,庚子事变后的时局已经不 再是一般的“危局”、“变局”,而是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一去的 一种“残局”。这种局势深刻地刺激了朝野内外,包括慈禧太后,使 他们认识到,必须改弦更张,整顿政治,才有可能继续维护清朝的统 治。 • 第二,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冲击下,清朝政局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统治集团内部顽固守旧势力江河日下,改革势力日益崛起。有人 说,戊戌政变杀年青、南方人多,八国联军杀老年人、北方人多。这 种南方与北方,年青人与老年人的背后,实际上是改革人物与顽固人 物的对立。在列强点名“惩凶”以后,顽固守旧势力从此江河日下。 这就为新政的推行减轻了阻力。与此同时,一些倡导洋务,倾向改革 的地方督抚如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在东南互保中已经显示了 足以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实力,在顽固守旧势力被铲掉一大批后,他们 的实力和地位进一步提高,从而成为新政的决策者和推行者。
《拉萨条约》(1904年)和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英 国在西藏取得大量特权,但承认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鄱阳湖危机:德国派炮舰驶入长江,要求租借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 ,后由于英法美等国的介入而被迫放弃要求。

专题07 辛亥革命(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07 辛亥革命(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2024届 高三新教材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史 专题7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
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时空定位】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1901-1919年),
是中国人民逐步觉醒、抗争与探索进一步发展时期。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也是晚清统治结束与北洋军阀统治前期。 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深化的沉沦,也有中 华民族逐步觉醒,掀起抗争与救亡的奋起。该阶段是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激进派分别掀起了辛亥革 命和新文化运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高考真题】
(2022·广东卷·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
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
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
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36镇。1905年成立巡警部。 (2)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校;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为
中、小学堂;颁布各类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成立学部。
(3)奖励实业:振兴商务,成立商部,聘张謇等充头等顾问;颁布商务 和奖励实业章程,如《商部章程》《奖励公司章程》等。宣布自由发展实 业为合法,承担了保护投者利益的责任。
【考情分析】
时间
1(2) 清末地方自治的背景
浙江卷1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政体;浙江卷27·辛亥革命的 背景;江苏卷8·辛亥革命的背景;浙江卷15·近代中国交通 工具的进步;浙江卷14·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与宪政之路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与宪政之路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与宪政之路中国近现代史,对于整个华夏民族来说,是一段饱受侵略、充满凌辱的历史,而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段多少志士仁人在不断探索中国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历史。

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这个时期可谓是绝对意义上的乱世,很自然地涌现出大量为信仰和理想前赴后继、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人物。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试图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实现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愿望、同时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尝试着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中兴四大名臣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兴办洋务运动挽救江河日下的清政府统治;以王韬、薛福成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以及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则选择了资本主义改良的君主立宪道路等等。

无论领导阶级如何更迭,无论最初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他们都在以一种探索的精神在寻求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出路。

可是,历史的发展并没有青睐当初的有识之士,天京沦陷、甲午海战、戊戌政变都无一例外地击碎了他们对美好前途的构想。

因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天朝以外的世界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而他们却秉持着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保留君主专制制度,而这与当时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是格格不入的。

接下来的八国联军入侵、《辛丑条约》的签订,更是把晚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事情的发展有两面性,我们需要辩证地去解读。

”因为在这样的晚清再也无力用君主专制来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背景下,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起来。

一场探索宪政的大幕渐渐拉开了......一、初试宪政之路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了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紧接着又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

1911年5月,又被迫成立了责任内阁制。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作者: ————————————————————————————————日期:ﻩ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摘要: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清王朝面对内忧外患局势而被动进行的一次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自我改革,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它对推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速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满清王朝的灭亡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新政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

传统的观点认为,满清王朝的覆灭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对人民的过度剥削压榨、人民生活贫困造成的。

但本文认为,清朝的灭亡与清末新政有直接的关系。

1901~1911年的新政,是清政府最后10年间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但这次改革最终不仅没能克服危机,反而成为大清帝国灭亡的助推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多事之秋,整个国家和民族处于一个急剧变痴时代,一切都在变化、发展和转型之中。

其间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无疑是历史发展的主题。

特别是其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更引人注目,“庚子”奇变后,八国联军人侵北京,清廷西逃西安。

一路的悲惨经历使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廷最高统治集团,第一次真正认真地考虑通过进行体制创新与变革来实现富强目标,这是促使清廷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因。

为了挽救其垂危的统治地位,清王朝被迫推行新政,试图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自我救赎。

新政内容涉及编练新军、筹饷,废科举、兴学堂,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振兴商业、奖励实业等方面,它是晚清政府为自救而发动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刘坤一、张之洞联名上奏的“江楚会奏三折”上奏后,西太后认为“事多可行”.朝廷下诏:“刘坤一、张之洞会奏整顿中法以行西法各条,其中可行者,即著按照所练,随时设法,择要举办.各省疆吏,亦应一律通筹,切实举行。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3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单元第19课辛亥革命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开端 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
发展 土崩瓦解 ①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_南__京___
高潮 成立,孙中山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②1912 年 2 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结束
(续表) ③1912 年 3 月,为防止袁世凯专权,孙中山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__责__任__内__阁__制__,是
(5)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但没有推翻封建制度,也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历史。
(6)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造了有利条件。
【对点提升】
1.(2021 年河北选择性考试模拟)武昌起义后成立的湖 北军政府发布公告,宣称“永久建立共和政体”。1911 年 11 月 9 日,军政府公布《鄂州约法》,规定人民一律平等, 有言论、集会、结社、财产、人身等自由,有应任官考试、 选举与被选举等权利。由此可知,《鄂州约法》( )
3.(2021 年湖南卷)20 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 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 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 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移,有利于社会稳定
辛亥革命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 步骤 3 得结论
协、法制的形式和平转移政权
(2)史料二中陈旭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如 “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 跃进”。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则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触动中 国社会的根基,影响有限。
(1)根据史料一,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版的“光 荣革命”?采取这种方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 封建的需要。 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 掉。 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解题关键:如何正确评价儒家传统文化。 思路引领:正确处理批判和继承的关系。 答案提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它由于 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 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 具,它承载了很多封建思想。因此,在新文化运 动中,批判儒学是必需的。但是,儒学毕竟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很多我们民族几 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不能全盘否定。
二、“预备立宪”(1905-1911年)
“预备立宪”目的遏制发展的革命形势 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预备立宪”内容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成立“皇族内阁”
骗局
结果: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失败,使社会各阶层都产生 了要求变革现状的强烈愿望,人们越来越相信革命派反 清革命的宣传和主张。清政府试图通过预备立宪来消弭 革命,但事实上却适得其反,反而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 展,加快了自身灭亡的步伐。
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P71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 么作用? 答案: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 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 觉醒。
讨论一下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 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支持洋务运动? 答案:辛酉政变后刚刚上台的慈禧太后,在内外 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 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因 此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实质维护清统治,而得到慈禧太后 的支持。
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

谈如何全面理解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谈如何全面理解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谈如何全面理解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谈如何全面理解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如何理解清末新政一、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了《辛丑条约》,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加剧,名义上中国还是保持统一独立,而实际上已经成为列强共管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

二、过程: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5月增补张之洞、刘一坤等3人为参赞,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但新政的各项主张和推广实施权力仍集中在慈禧太后一人手中,7-8月间,两江总督刘一坤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上奏三折,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得到慈禧太后称赞,便以此二人主张制定新政措施蓝本。

之后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三、措施:(1)政治:减冗衙,修刑律。

1901年7月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省,位列六部之首;撤湖北、云南、广东三省巡抚、詹事府、通政司、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停止捐纳实官,整顿吏治。

1902年令沈家本、伍廷芳参酌各国法律,修订刑律,此二人对《大清律例》进行大规模修改,废除如凌迟等一系列酷刑。

(2)经济上:重工商,振农业。

1903年成立商部,管理工、矿、交通等企业;设立商会,兴修水利,清查田亩,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设立农务学堂、农事试验场,1903年7月设立银钱总厂。

(3)军事方面:改军制,扩新军。

1903年设练兵处,总管全国练兵,全国各省设立督练公所,淘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同时,设立巡警部,举办警政。

而编练新军也成为清政府“新政”核心内容。

(4)文化方面:废科举,建学堂,兴留学。

清政府将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新学制,命令各省办大学堂、府设立中学堂、县设立小学堂。

第七讲清末新政评议

第七讲清末新政评议

清末的“预备立宪”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立宪政体 的第一次和平过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近 代化性质的改革,也是近代中国民主制度建立的 有效尝试。
第二,清末预备立宪使当时的国人受到一次全方 位的民主训练,从舆论宣传、集会结社、议员选 举,议会活动等方面,人们从不同层次第一次亲 身体验了民主的政治生活,这有助于他们民主政 治素质的提高。
其次是设立“宪政编查馆”、“资政院”和各省 “咨议局”.
第三是实行地方自治,府厅州县和城镇乡尝试建 立地方自治制度。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宪法,1908年8月27日宪政编 查馆和资政院将《宪法大纲》、《议院法要领》、 《选举法要领》、《逐年筹备事宜清单》上奏, 当天即经批准公布。这就是所谓的《钦定宪法大 纲》,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1905年是个关键之年:
张謇、汤寿潜等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汤化龙、谭延恺、丘逢甲分别建起湖北宪政筹备会、湖 南宪政公会、广东自治会等团体,梁启超等人也在日本 东京建立政闻社。
主要政治活动:一是鼓吹君主立宪,以《新民丛报》为 阵地,与资产阶级革命派论战,结果以失败告终;二是 发起恳请清政府速开国会的请愿活动。
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重新拟订了一个《奏定 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对 学校系统、课程设置、学校管理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并 于1904年1月13日公布实施。
(3)军事方面,废除旧的八旗绿营等军事制度, 载汰旧军,编练新军、巡警,建立新的军事制度。
(4)政治方面,进行官制改革,推行预备立宪, 即改变原业的君主专制制度,着手实行资本主义 君主立宪制度,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的现代政治原则改革现行的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的转型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的转型 讲义-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的转型讲义复习目标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历史局限性。

3.了解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知识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客观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进程①“新政”: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②“预备立宪”: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先后发起三次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2)影响①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②“皇族内阁”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2.主观努力:革命派的准备(1)组织上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

(2)思想上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②革命派积极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

(3)军事上: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知识点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武昌起义(1)有利时机:1911年5月,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内容关于国体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关于民权①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②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关于政体国家体制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行政体制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1906年下诏预备立宪
1907年预备立宪公会
立宪运动的过程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咨议局选举
1910年资政院开院礼 1911年任命内阁
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7月16日,清政府正式打出“仿行宪政”旗号,发布上谕, “派载泽、端方等分东西洋考察政治”。直陈朝廷的难局:“方 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 兴„„兹特简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随带人员,分赴东 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由于受革命党人吴樾的炸弹影响,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名单稍有 调整,并分两路:载泽、尚其亨、李圣铎前往日本、英国、法国、 比利时;戴鸿慈、端方前往美国、德国、奥匈、俄国、意大利。 而其随员中,大都是后来历史上青史留名的大腕儿,诸如施肇基、 夏曾佑、熊希龄、伍光建等等。考察政治大臣出访约半年,考察 了14个国家。其间参观议院、行政机关、学校、监狱、工厂、农 场、银行、商会、邮局乃至博物馆、戏院、浴池、教会、动植物 园等,拜会政治家、学者听讲宪政原理,调查各项政治制度,搜 集各类图书和参考资料等。
第一部分:正文“君上大权”
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2.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3.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 而未奉 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4.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国 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议员,即与齐民无异, 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5.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 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6.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君上调遣全国军队,制定 常备兵额,得以全权执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 预。 7.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国 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一、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屈辱的签订 了《辛丑条约》,使得帝国主义列强在 中国争夺加剧,名义上中国还是保持统 一独立,而实际上已经成为列强共管的 半殖民地国家,而清政府则成为列强在 华共管的有利工具,中国社会危机进一 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被进一步 激化,为了满足帝国主义在华共管的需 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 1901年清政府推行“新政”
改 王朝自我挽救的迫不得已的选择。
客观而言,清末十年改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 在改革进程中,废除科举制度,初步建立近代教育体系; 形成近代军事制度;奖励实业刺激了经济发展;法制改 革开启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清末新政” 和“预备立宪”不只是继承了洋务运动,而且在广度和 深度上都超过了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然而,这一切都不 能挽救满清王朝覆灭的命运。其原因不止一端: 第一,“清末新政”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彼此背离。 第二,清王朝假“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并没有
二、过程: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 约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 任命奕劻、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5月 增补张之洞、刘一坤等3人为参赞,全权 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但新政的各项主张和 推广实施权力仍集中在慈禧太后一人手中, 7-8月间,两江总督刘一坤和湖广总督张 之洞联名上奏三折,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得到慈禧太后称赞,便以此二人主张制定 新政措施蓝本。之后在1901-1905年陆 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比较 ⑤认识:新政、立宪均是清政府为巩固统治 而采取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世界资本主义 潮流冲击下的产物。但结果都失败了,其根本 原因是本质上的落后性。注意:从近代化角度 以生产力标准来分析,清王朝的预备立宪政体 虽不完备,但毕竟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 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 可以这样认为,“预备立宪”是一场具有政治、 近代化性质的改革,被动和主动地顺应了时代 的潮流。

高中历史清末新政;

高中历史清末新政;

新政的影响与革命的兴起 廢除科舉考試
士子原有出路中斷
(從軍)
練新軍
新階層: 士兵
(出身較好,有較高文化,易接受新思想)
新階層:軍官
(在日本軍事學校留學,接受革命思潮)
新政
官派赴日留學
新階層:留學生
(受日本戰勝俄國強烈刺激,民族主義高漲,轉而排滿)
在中央機構中增加滿人權力 謀求削弱地方督撫權力
各省大員(督撫)不滿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1、清末新政(1901-1911)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迫于列强压力,列强需要清变法;侵略中国的需要,洋人朝廷需要采
原因:取一些调整延续统治,新政的整个精神是赋予中国政治更强的买办性;同时,练兵筹饷则是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设新机构 改革兵制----编练新军(巩固统治,新军阀的产生) 改革学制----废科举、设学堂、奖留学
“真改革” 从背景、动机看,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打击下,清政府无法维持旧统治,出于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主动推行新政,有其真的因素。 从内容看,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官制、修刑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范 围很广,很多戊戌变法的措施得到实现。 从结果看,新政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影响超过了洋务运动和戊戌 变法,尤其在政治民主化方面进行了实践;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从内阁成员名单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内阁成员13名,满族9人(皇族7人),汉人只有4名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5年,清廷谕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 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侍郎绍英分赴东 西洋各国(日、英、法、比和美、德、俄、意、奥等国)考察政 治。在考察中,考察团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用心。……最后, 在立宪问题上,清廷采取了师仿德日的政体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83你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一个人思想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为这个思想体系的形成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解题关键:正确认识个人的历史作用。 思路引领: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答案: 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 毛泽东本人为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做出了无可 替代的贡献。
P85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资产阶级革命派一开始就预言清廷的立宪是欺人之谈,批驳立 宪派的种种言论,并揭露了清廷立宪的虚假和反动,强调只有推翻 清朝政府,才能得到真正的民主立宪。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失败,使 社会各阶层都产生了要求变革现状的强烈愿望,人们越来越相信革 命派反清革命的宣传和主张。清政府试图通过预备立宪来消弭革命, 但事实上却适得其反,反而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加快了自身灭 亡的步伐。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 能,应当推翻。迫于形势,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 立宪”。 实行“新政”的目的:对外取媚洋人,改善国际形象; 对内笼络人心、抵制革命、挽救清朝危局、继续维持其专 制统治。 “新政”的内容分析: 1.行政制度改革 2.军事改革 3.经济改革 4.教育改革 意义:清末新政的启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也推动着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进一步推动清末改革开始走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阶段。
一、清末“新政” (1901年——1905年)
1.背景: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 国内出现立宪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
2.目的: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挽救清朝危局, 以维持其专制统治 3.主要措施:
一、“新政”(1901年)
实质:中体西用,维护专制统治 作用:部分地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以 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民族革命 结果:增加捐税,加重人民负担,促使 人民不断反抗,革命形势日益高涨
解题关键:从总体上把握毛泽东的思想体系。
答案: 农村包围城市,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等。
作用。
答案
作用。
答案
作用。
答案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 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 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 后。 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标示着洋务运动只注意器物层面改革路数的失败, 只是想单纯地摹拟“西技”“西器”来“制夷”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近代化改革因此 向更宽广更激进的方向转进。甲午战败揭示了“中体西用”观的缺陷,取而代之的是戊 戌思潮。这是一种面对西学更加开放的社会思潮。 国人再次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晚清预备立宪实际上就是晚清政府政治上预备实行宪政的活动。 宪政(Constitutional Politics)指的是以宪法为中心的民主政治。 它源于古希腊文的“民主”(Democracy)一词,意为“人民的权 力”。宪政最基本的要求是政府应受制于宪法以及公民权利的广 泛保护。 预备立宪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 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设立议会;三是实行地 方自治。
讨论:通过对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
立宪”的学习,对清政府在20世纪初的所作所为
你有什么看法?
总结:虽然这是清政府迫不得已所采取的措
施,从主观上看是为了继续维护其封建统治,但
在客观上却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
国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的一步。新政主要是从经
济上、军事上、文化方面推进了近代化的进程,
“新政”的内容分析: 3.经济改革。首要举措就是在中央建立一个负责经济改革 和发展的专门机构商部,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 包括农业。在清政府的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 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 工商部。商部成立以后,清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商法、 商律,对经营商务做了具体的规定。这一些列改革和法令 的推行,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务的现象,促使 当时出现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业、交通运 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4.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等, 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5年9月发布谕旨,宣布从 1906年开始,停止各科科举考试。这样,延续一千多年科 举制度至此废除。科举制的废除,扫除了中国建设现代化 国家道路上的重要障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 的发展。
甲午战争,“蕞尔小国”日本打败了堂堂大清朝,惨 痛教训之一就是日本能果决地实行“脱亚入欧”,使国势 骤强。像日本人那样,更大程度地吸纳西学,不仅在“用” 的层面上学习西方,还要在“体”的层面效法西方。甲午 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的转折期,从这时 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 历史进程。 国人对西学的领悟有了深入。表现出对近代文化精 神——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并进而引起了西 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维新 思想由此产生。挽救国家的危亡必须从唤醒国人的觉悟开 始,启蒙与救亡成为一代戊戌人的双重历史使命。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 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戊戌运动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是中 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新政”的内容分析: 1.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添设新的 机构,譬如1901年7月,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 务部,位列六部之首,以办理今后对各国的交涉。建立专 门负责经济发展的机构农工商部。在军事改革中,设立巡 警部,清政府仿照西方近代兵制,将军制分为常备军、续 备军、保安三种。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 府又设立了学部,科举制度结束。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军事改革。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就开始进行军事改革, 使用西法编练了新建陆军和自强军两支军队。操习新式枪 炮。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
P74这个宣言说明了什么? 解题关键:工人运动。 思 路引领: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答 案提示:这个宣言说明,马克思主义已经传入中国,中 国将会走上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指明 的方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谈谈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哪些进步思想?各 有什么影响? 答案:20世纪初,自由、民主、平等和博爱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得到进一步传播;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 旧文学。 影响:这些思想对旧思想和旧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动摇了封建 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弘扬了民主和 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 流。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从此中国历史 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中国历史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P81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对中国民 主革命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 思路引领:通过 三民主义提出的目的理解三民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 史作用。 答案提示: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有识之士 提出了不同的改良方法,但都没有取得成功。19世纪末, 中华民族被瓜分的危险加剧,为了实现民族振兴,摆脱 民族危亡,孙中山在学习西方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三民主义理论。 作用: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它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存在了 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观点一: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是反 封建的需要。 观点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想,不能全盘否定,泼洗澡水不应把孩子一起泼 掉。 对上述两种观点你怎么看?
解题关键:如何正确评价儒家传统文化。 思路引领:正确处理批判和继承的关系。 答案提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它由于 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需要,受到 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 具,它承载了很多封建思想。因此,在新文化运 动中,批判儒学是必需的。但是,儒学毕竟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有很多我们民族几 千年的优秀文化积淀,不能全盘否定。
晚清预备立宪这项政治活动有着保守性和欺骗性,这场宪政改 革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触动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预备立宪的措施 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极 大混乱,加速了它的覆灭。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加速了清朝的灭 亡,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
清末的“预备立宪”虽然总终没有成功,但是他的意义仍然重 大,他是中国二千年封建与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向“宪制”的过渡, 是中国封建与专制社会的第一次“政治改革”,也是中国封建与 专制向“宪制”的第一次“和平过渡.
而“预备立宪”是从政治上向近代化方向迈进。
P71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 么作用? 答案: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 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 觉醒。
讨论一下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 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支持洋务运动? 答案:辛酉政变后刚刚上台的慈禧太后,在内外 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 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因 此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实质维护清统治,而得到慈禧太后 的支持。
P81新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 共产党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有哪些不同? 解题关键: 准确把握教材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思路引领:理解新三民主义新增加的内容。
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纲领,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相同之处,故此成为国共 合作的基础。 但是,它仍然财产私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中明确提出的铲除私有制度有着 本质不同。
危机、变法与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