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香港文学资料

合集下载

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

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

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该时期香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概况。

掌握刘以鬯、金庸的小说创作特色与成就。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香港地处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香港文学正是在这一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产物。

正如台湾诗人余光中所说:摊开香港的地图,就看见那地形是一个半岛加许多小岛;正好象征香港文学,一面来自大陆的母体,一面却伸向蓝汪汪的海洋。

70年代以前的香港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拓荒期香港新文学真正崛起是在1927年以后,“五四”新文学传统传播到香港,香港的报刊开始纯粹发表新文学作品。

1928年香港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1929年香港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诞生。

《伴侣》创刊和“岛上社”创办标志着香港文学的真正诞生。

30年代香港新文学杂志大量涌现,其中以《红豆》月刊(1933年12月创刊)影响最大。

而较有成就和影响的作家则是侣伦。

二、40年代1937年抗战爆发和“八一三”上海事变后,大批内地作家和文化人避难香港,在港从事抗日文化活动,如鲁迅、许地山等人来此讲学,茅盾等人来此创办杂志,从而掀起了香港第一次文学创作高潮。

具体表现在:(1)创办文艺刊物,如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立报·言林》,戴望舒主编的《星岛日报·星座》等。

它们大大活跃了香港文坛。

(2)以创作影响、带动本土青年作家,如侣伦、舒巷城等在他们的影响下进步很快。

1939年3月26日,文协香港分会成立,从组织上推动了香港文学的发展。

南来作家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绩,如茅盾、萧红、许地山的小说,茅盾、楼适夷的散文,戴望舒、徐迟、袁水拍的诗歌,许地山、萧红的戏剧等。

这些作品大大丰富了香港的新文学。

抗战结束,1946年内战爆发后,一大批作家第二次南来,阵容比第一次更为强大,代表性作家有郭沫若、茅盾、夏衍等。

他们在香港创办杂志,组织文社,开设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

第四讲 新时期港台小说 2

第四讲 新时期港台小说 2

• 1、李碧华的小说故事情节中爱 恨情仇冲突都比较剧烈,就是前 面有生死不渝的感情,后面却是 背叛之后的绝望和放弃。最典型 的是《胭脂扣》、《青蛇》。
• 2、李碧华笔下的情感,往往具 有时代的厚重感。她将个人情感 体验和大时代写在一起,但是也 不会被大时代背景下所谓的历史 厚重感给带走。比如《霸王别 姬》,那是在一个畸形的社会, 压榨扭曲人的本性,人的心理病 正是这个社会的恶疾的传染。
• 黄蓉与郭靖的爱情历程,也是郭 靖的成长历程。可以说,没有黄 蓉的明帮暗助,郭靖不可能成长 成为一代英雄。他们是力量与智 慧的完美结合,但是相对于力量, 智慧显得更为重要。所以郭靖这 个人物是在黄蓉的映照下完成的。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黄蓉的语言 压倒所有男性的语言,这位女性 的话语有权利,有优势,有压倒 性,而且有艺术含量。
一、言情小说大家——琼瑶
• 琼瑶(1938-) • 原名陈喆,衡阳县渣 江镇人。1938年出生 于四川成都,1949年 随父亲陈致平由大陆 到台湾。1947年九岁 在上海《大公报》儿 童版发表了第一篇小 说《可怜的小青》 1963年出版第一部小 说集《窗外》,从此 跃登台湾文坛
“不伦”的初恋(1956)
• • • • • • • 飞——《飞狐外传》 雪——《雪山飞狐》 连——《连城诀》 天——《天龙八部》 射——《射雕英雄传》 白——《白马啸西风》 鹿——《鹿鼎记》 • • • • • • • 笑——《笑傲江湖》 书——《书剑恩仇录》 神——《神雕侠侣》 侠——《侠客行》 倚——《倚天屠龙记》 碧——《碧血剑》 鸳——《鸳鸯刀》
• “他自进室中,抚摸床几,眼泪扑 簌簌地滚下衣衫。忽觉得一只柔软 的手掌轻抚着他头发,柔声问道: “过儿,什么事不痛快了?”杨过 霍地回身,正是十六年来他日思夜 想、魂牵梦绕的小龙女。”

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

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

第五章 50-70年代香港文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该时期香港文学的发展与创作概况。

掌握刘以鬯、金庸的小说创作特色与成就。

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香港地处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香港文学正是在这一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产物。

正如台湾诗人余光中所说:摊开香港的地图,就看见那地形是一个半岛加许多小岛;正好象征香港文学,一面来自大陆的母体,一面却伸向蓝汪汪的海洋。

70年代以前的香港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拓荒期香港新文学真正崛起是在1927年以后,“五四”新文学传统传播到香港,香港的报刊开始纯粹发表新文学作品。

1928年香港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1929年香港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岛上社”诞生。

《伴侣》创刊和“岛上社”创办标志着香港文学的真正诞生。

30年代香港新文学杂志大量涌现,其中以《红豆》月刊(1933年12月创刊)影响最大。

而较有成就和影响的作家则是侣伦。

二、40年代1937年抗战爆发和“八一三”上海事变后,大批内地作家和文化人避难香港,在港从事抗日文化活动,如鲁迅、许地山等人来此讲学,茅盾等人来此创办杂志,从而掀起了香港第一次文学创作高潮。

具体表现在:(1)创办文艺刊物,如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立报·言林》,戴望舒主编的《星岛日报·星座》等。

它们大大活跃了香港文坛。

(2)以创作影响、带动本土青年作家,如侣伦、舒巷城等在他们的影响下进步很快。

1939年3月26日,文协香港分会成立,从组织上推动了香港文学的发展。

南来作家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绩,如茅盾、萧红、许地山的小说,茅盾、楼适夷的散文,戴望舒、徐迟、袁水拍的诗歌,许地山、萧红的戏剧等。

这些作品大大丰富了香港的新文学。

抗战结束,1946年内战爆发后,一大批作家第二次南来,阵容比第一次更为强大,代表性作家有郭沫若、茅盾、夏衍等。

他们在香港创办杂志,组织文社,开设训练班,培养了大批文艺骨干。

香港文学(一)

香港文学(一)

一、社会背景
• 60、70年代,香港逐渐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获得初步繁荣, 生活秩序得到恢复,社会逐渐走向富裕。人们对不同生存
方式可以作自由选择,处理阶级矛盾不困采取你死我活的
做法,这是70年代的香港人新的生活态度。
• 这时,一方面是西方意识形态得到香港年轻一代 的接受和仰慕,新的文化潮流孕育了香港年青人 共同的思想观念及价值模式,模糊了原有的阶级 和传统规范。在文化领域内阶级等分被削平了, 民主化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开始不为某一特权阶 级所垄断而广及社会大众。 • 另一方面,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被误解 为民主化与反传统,和某些西方观念吻合,因而 扩大了大陆的影响力。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 香港文坛深思后才发现其实它与西方是不同的。 但不管怎样,大陆文化当时对香港各界都有或多 或少的影响。
(2)阮朗
• 阮朗是以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来从事创作的,他 的作品真正发挥了揭露作用、鞭挞作用、鼓舞作用、 振奋作用。在他的作品里充分表现了作家对受难中 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香港社会阴暗面的暴露,如 《袭》、《黑裙》、《弹簧刀下》等。另外,他在 《天涯沦落人》、《香港大亨》等作品中也刻画了 一些为钱而尔诈我虞的人物。
第二节 六十年代流行文学在 香港倾斜,现代主义文学艰难实 验,现实主义文学本土化
一、文坛状况
•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美元文化”在香港 开始撤退,怀乡爱情小说逐渐衰退。 • 香港开始从欧美引入大量文学,从创作角度 讲作家也有一个实验阶段。欧美国家的现代 派作品对于当时当地的作家的冲击力很大。 • 1956年10月10日的香港暴动直接打击了作家 创作的激情。为了生活,他们开始向流行文 学倾向,由此促进了文学商业化。突出代表 人物有梁羽生、金庸等。
2、五十年代中期的文坛状况

新 香港文学

新 香港文学

这些小说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被淡化, 情调则各异,或亲切柔和,花好月圆; 或痛苦感伤,惆怅困扰;或疯狂宣泄, 万念俱灰。
香港女作家的言情小说一般都带有很 强的商业性,给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 余提供娱乐,消除劳顿疲乏,追求畅 销。
• 这类小说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 见的,模式化可谓最突出的毛 病。
亦舒
第二代本土作家:钟晓阳
1963年出生于广州,同年随父母定居 香港,19 81 年从圣玛丽亚英文书院毕 业后赴美留学,就读文科电影系,在 读期间,钟晓阳陆续推出《停车暂借 问》、《春在绿芜中》、《爱妻》、 《流年》、《唤真真》、《细说》、 《哀歌》等中长篇和散文小说集多部。 “中文文学奖”、“青年文学奖”。
香港文学
• 一、香港文学概况: • (一)、殖民叙事(西方中心主义):如毛 姆的《面纱》(《彩色的面纱》),殖民话 语(拯救与被拯救,文明与愚昧野蛮,对东 方神秘化的赞扬或妖魔化); • 克莱威尔的《大班》,美美情妇,惟一正面 描绘的东方女人,史迪克的情妇,隐喻着殖 民地东方是一个充满性魅力又渴望征服的女 性。
• 他们萍水相逢,殊途同归,共同组成 一个“穷家”。 • 他们互相同情,互相支持,相濡以沫, 苦苦挣扎,但在迫租、失业、失恋的 重重打击下,无法生活下来, • 这个“家庭”最后被迫走向崩溃。小 说形象地反映了抗战胜利后香港现实 生活中的混乱、严酷和社会的不合理。
• 《穷巷》结构严谨,描写细腻,矛盾斗争 犬牙交错,“家庭”内外的矛盾相结合, 历史的矛盾与现实的矛盾相糅合,环环相 扣,人物命运层层推进,高潮迭出。 • 《穷巷》中的人物已经从梦幻状态走向现 实生活,情感描写也从男女间的纯爱转向 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这标志着作者创作艺 术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作者创作倾向上的 变化,是香港文学史上一部有历史意义的 作品。

香港文学概述

香港文学概述

梁羽生是“新武侠小说”的创始人 共创作武 梁羽生是“新武侠小说”的创始人,共创作武 侠小说30多部 代表作品为 七剑下天山》 侠小说 多部,代表作品为《七剑下天山》、 多部 代表作品为《 《萍踪侠影》、《白发魔女传》等。 萍踪侠影》 白发魔女传》
金庸的武侠小说——“一场静悄悄地进行为着的革命 一场静悄悄地进行为着的革命 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是香港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 金庸是香港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浙江海宁 本名查良镛,金庸是他写武侠小说的笔名, 人,本名查良镛,金庸是他写武侠小说的笔名, 字的一分为二。 年处女作《 是“镛”字的一分为二。从1955年处女作《书 年处女作 剑恩仇录》的创作开始,一直到1972年《鹿鼎 剑恩仇录》的创作开始,一直到 年 的全部出版,金庸宣布“封刀” 记》的全部出版,金庸宣布“封刀”,退出江 一共创作了15部作品 部作品。 越女剑》 湖,一共创作了 部作品。除《越女剑》外, 金庸把每一部作品题目的开头一字连成两句诗: 金庸把每一部作品题目的开头一字连成两句诗: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第三,金庸小说对传统创作方法的革新。 第三,金庸小说对传统创作方法的革新。金庸改 革了武侠小说的创作方法, 革了武侠小说的创作方法,从浪漫主义走向象征寓 意。 第四,小说还包含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和中华民族 的深刻精神, 的深刻精神,体现了过去武侠小说从未有过的相当 高的文化品位。 高的文化品位。 金庸小说还广泛借鉴吸收了各种文学乃至戏剧与电 影的长处, 影的长处,使武侠小说的艺术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 水平。 水平。
第一节 武侠小说
具有相当影响力和较高艺术成就的是以梁羽生、 具有相当影响力和较高艺术成就的是以梁羽生、金庸为 代表的“新武侠小说” 代表的“新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在我国源远流长,也经历过曲折的衍变过程。 武侠小说在我国源远流长,也经历过曲折的衍变过程。 早在先秦诸子典籍中就开始出现“ 五蠹》 早在先秦诸子典籍中就开始出现“侠”。《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 五蠹 篇的“侠以武犯禁” 墨子》 摩顶放踵, 篇的“侠以武犯禁”和《墨子》的“摩顶放踵,利天下 而为之” 就记述了“ 的行为和“ 的精神。 而为之”,就记述了“侠”的行为和“侠”的精神。汉 司马迁《史记》中的朱家、郭放、聂政、 代,司马迁《史记》中的朱家、郭放、聂政、高渐离 等可以看成我国早期的侠客形象;唐人传奇的出现, “等可以看成我国早期的侠客形象;唐人传奇的出现, 标志着我国武侠小说已初具雏型, 昆仑奴》 标志着我国武侠小说已初具雏型,如《昆仑奴》、《红 线女》 虬髯客传》 线女》、《虬髯客传》等。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香港属于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1、香港新文学的开创(20世纪初) 内容: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 状态 如,侣伦《穷巷》 黄谷柳《虾球传》
2、50、60年代的本土作家和通俗小 说潮流 (1)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 传统小说样式 浓郁的现代感 (2)亦舒、岑凯伦的言情小说 3、70年代以后的多元化的文学发展 如,董桥的散文 (华侨子弟,有着复杂的教育背景)
(二)台湾当代文学史(20世纪50~70年代)
“三禁”:“党禁”、“报禁”、“戒严法”
1、“战斗文学”“反共文学” 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提倡
“军中三剑客”----司马中原、朱西宁、段彩华 2、怀乡文学 50年代初,缅怀、追忆 林海音《城南旧事》 於梨华《梦回青河》 张秀亚《三色堇》
7 、新生代作家:龙应台、萧飒、罗青、
朱天文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龙应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7 、新人类作家与世纪末文学思潮:
朱天文、朱天心 个人化倾向更明显 朱天文《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第二节
香港文学
要艺术特点 。 赖和所开创的立足乡土、心怀 祖国、反抗异族统治的现实主义文 学传统,成为后代台湾作家的一笔 宝贵财富。
3、30年代倡导“乡土文学”
黄石辉、郭秋生、叶荣钟大力提倡
口号——“用台湾话做文,用台湾话写 小说,用台湾话做歌谣,描写台湾的事 物” “到民间去,到农村去” 4、 30、40年代,对”皇民文学“的抵制 5、台湾光复以后的论争 6、社团与刊物 “新民会” “台湾文化协会” “南音社” 《台湾青年》《台湾民报》《台湾文艺》 《兴起
与发展 首先从诗歌上倡导 小说方面:围绕在夏济安周围的大学 生作家 60年代,以《文学杂志》、《现代文 学》为阵地掀起现代主义浪潮 白先勇《游园惊梦》 欧阳子《魔女》

第四十九章港澳文学

第四十九章港澳文学



梁锡华(1933—),著有散文集《挥袖话爱情》、《明月与君同》、 《四八集》、《八仙之恋》、《情系一环》等。此外还有长篇小说 《独立苍茫》、《头上一片云》、《李商隐哀传》、《香港大学生》、 《爱恨移民曲》等。 梁锡华的散文取材广泛,内容鲜明,既有对山水、人物的深情描绘, 也有对社会、人生文化的独到剖析。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反映社会世 态的杂感,如《牛仔裤》、《报屁股》。 梁锡华的小说大多取材他熟悉的社会生活和亲身经历,其特点是善于 构筑作品的意境,情节设置合乎逻辑,文字隽永幽默,虽有浓厚的学 院气息,但可读性很高。传记小说《李商隐哀传》堪称是学者小说的 典型,作品将史评、诗评和鉴赏融为一体,史学的缜密严谨性和文学 的虚构创造性相得益彰。


侣伦(1911—1988),香港新文学的拓荒者之一。著有中短篇小说集 《黑丽拉》、《无尽的爱》、《永久之歌》、《彩梦》、《阿美的奇 遇》,散文集《红茶》、《无名草》、《向水屋》、《笔语》等。 《穷巷》是侣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西西(1938—),原名张彦,作品有长篇小说《我城》、《哨鹿》、 《候鸟》、《哀悼乳房》、《飞毡》,中篇小说集《像是笨蛋》,短 篇小说集《春望》、《像我这样一个女子》、《胡子有脸》、《母 鱼》,小说散文集《交河》,散文集《花木栏》、《剪贴册》、《耳 目书》以及诗集《石磐》。西西是在香港长大的新一代作家,在她的 小说中,香港的层次性和生存方式,是一个重要主题。她采用神魔、 童话、想象的写法来表现这座城市,如《我城》 、 《飞毡》、《玻 璃鞋》 等 。




香港小说: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通俗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直面人生、切中时弊,关心香港社会,体察 底层生活,从而增强了香港文学的写实性和社会性,代表 作家如舒巷城、夏易、白洛、陈娟。 现代主义小说呼吁在废墟上重新建设,提出理性、良知、 缅怀和追求的使命,融合现代小说的种种技巧,赋予香港 文学先锋性、实验性的特征,代表作家有刘以鬯、西西、 也斯等。 另一类小说形态是通俗小说。香港的通俗小说,以梁羽生、 金庸的新武侠和亦舒的言情为主,旁及南宫搏、董千里、 高旅的历史小说,倪匡、张君默的科幻小说,梁凤仪的财 经小说。这些小说在不同维度上联系了传统文化和城市感 性,为现代小说增添了新文体。

香港文学(一)

香港文学(一)

(2)舒巷城
• A、作者简介
• 舒巷城1921年生于香港,原名王深泉,笔名舒巷
城、秦西宁、方维等。1941年赴内地,于战乱中
跋涉颠沛,1948年返港。他曾在洋行、商行、建 筑公司、教育机构任职,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 创作。有多部短篇小说集、诗歌集、散文集。
• B、作品分析
• 舒巷城是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他以“美”的感悟选 择题材。他的作品不注重悬念但讲求意境,常常会有苦 中作乐的幽默。他极珍惜霎时间的人间美好,并在作品 中努力渲染人间的温馨,同时在他的作品中更注意刻画 世事沧桑、浮尘变迁,使得他的作品常常有着淡淡的伤 感,这几乎构成了他作品的基调。 • 在《太阳下山了》这篇作品中,作家通过一个身世苦难 的小男孩来看世界,虽然生活苦难,但男孩仍然充满了 憧憬,这也寄托了作家的人生理想。
梳理。
第一节 五十年代文学领域: 政治、怀乡、爱情题材唱主角
一、政治背景
• 五十年代港英当局针对新中国的成立对香港社会的影响共产
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抵触态度。 • 这样的政治背景,使“大量左派作家返回大陆,很多非左
派作家则离开大陆,到了香港、台湾和海外。50年代香
2、其他作家
• 在香港也有一部分南下的作家,他们对当 时的时局感到迷茫,对政治感到厌烦,悲观 厌世,厌倦人生。 • 这些作家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他们从事 文学创作不仅是理想,更是谋生手段。他们 远离政治,将笔墨转向内心,抒发乡愁,缅 怀大陆,迷恋爱情因此,这个时期以爱情为 题材的小说也很有市场。这方面比较突出的 有徐速、无名氏、李辉英等。
• 《穷巷》将患难中建立的爱情和以钱为目的的爱 情作了鲜明对照,表现出作家“在艰苦的岁月中, 仍应保持守正不挠,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的创 作理念,传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 观念。在《无尽的爱》小说中,作家通过一位普 通女子对已经成为战俘的未婚夫痴情等待的故事 刻画,对残酷的侵略战争作了无情的鞭挞。 • 侣伦的小说创作重情节结构,他的作品悬念叠出, 跌宕起伏,自始至终紧紧地吸引着读者,有着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港台文学资料

港台文学资料

1、李运抟《香港与大陆当代小说创作比较》学习与探索,2000年06期文摘:香港文学和大陆文学,历史上本就关系密切,大陆改革开放后则交流愈加。

其间,两地小说创作的交流,小说读者的接受情形和审美反响,尤其引人注目。

大陆的当代小说创作和研究,对香港文学界和大众读者一直颇有影响;反之,当代香港的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等,在大陆亦有很大读者市场,并为评论界高度重视。

由于同一母体文化,加上两地各种联系密切,因此两地小说创作在题材选择、严肃小说领域、通俗小说领域、作家心态等方面,便有不少共同点。

但因为社会制度毕竟不同,文化消费毕竟有异,两地小说的作家创作与读者接受便又存在不少差异。

这些异同处,都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地方。

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清楚地发现当代大陆小说和香港小说各自的创作特点和审美短长。

但长期以来这种富有意义的比较性研究却又很缺乏,确实需要加强。

2、马雪飞,《同根同种异地异步异花同香—大陆与台湾现当代小说比较》期刊论文,《小说评论》,2008年5月文摘:大陆与台湾在文学尤其小说方面,发展轨迹同中有异。

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发展分期、反封主题、叙事风格、章回体运用、系列小说五个方面。

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叙述方式、散文化小说、文体样式等方面。

但台湾与大陆文学的同根、同构关系,在本质上,反映了海峡两岸的地缘、血缘、亲缘和史缘的联系,同时也在深层次上映现了海峡两岸一脉相传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共识性的文化心态。

可以说,台湾与大陆文学属于同源流、同一系统的文化。

比较其小说的异同有助于弘扬其中优秀的东西,让华夏文明之花开得更加艳丽。

3、丁伊莎《海峡两岸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之比较》学位论文湘潭大学2002年5月文摘:虽然海峡两岸的女性文学源于同一母体,但由于两岸长时期的隔离,加上两岸政治环境的不同,因此在接受和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上就产生了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海峡两岸的文学语境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产生了不同步性;二是在接受和运用女性主义批评与理论的方法时产生了差异。

香港文学简史(肖向明)

香港文学简史(肖向明)

香港文学发展历程
香港文学是近代以来随着香港开埠,中华 民族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在这一特定区域、特 定时间里,不断与外来文化和外来文学思潮交 会、冲撞、融合,经历了与内地文学的互相延 伸到独立品格的追寻,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 现代都市文化特征的中国文学的分支。它以衍 自母体又区别于母题的独特性,显示着独特的 价值和地位。
4、80年代多元化文学时期
三、50年代自立期
1、反共的“美元文化” (“绿背文化”) 代表作家及作品:张爱玲的《秧歌》、 《赤地之恋》
2、爱国进步文学 代表作家及作品:徐纡的《江湖行》、 曹聚仁的《酒店》、侣伦的《穷巷》
四、60年代现代主义传播期
1、背景 (1)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工商业发展, 各种观念的变化 (2)文学本身的发展需要:旧的文艺传统、 样式需要革新

在这一时期,香港文学运动又经历了两个不同 的时期:第一是开创期,第二是繁荣时期。 开创时期(1937.7-1939.3)在“辟荒”和启 蒙的基础上与大陆抗战文学运动相衔接。繁荣 时期(1939.3-1941.12)以中华全国抗敌协会 香港分会的成立为标志,香港文艺界统一战线 形成。


抗战后期,香港文学运动的明显变化是组织的建 立与健全,力量更充实,较前一阶段更具广度、 深度和力度。1939年3月26日中华全国抗敌协会 香港分会正式成立,标志着香港文艺界统一战线 形成。一批新的报刊出版,如《华商报》、《时 代文艺》、《笔谈》、《大众生活》等。它们与 原有的进步文艺刊物一起,成为香港文坛具有压 倒优势的舆论阵地和文学舞台。
陈德锦、钟伟民等“新穗”诗人群;南来诗人犁 青、吴正、王一桃、傅天虹等。在散文方面,此 时学者散文蔚为大观,有余光中、思果、梁锡华、 黄维梁、也斯、黄国彬、董桥、戴天、潘铭燊; 还有南来家曾敏之、张文达、彦火、颜纯钩等。 香港文学再一次呈现了繁荣景象,在这一时期, 有一些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等更注意精神层面 的探索和艺术魅力的追求,如余光中、董桥、曾 敏之、刘以鬯、吴正、西西等。

第一讲,台港文学概论

第一讲,台港文学概论

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 (二)50——70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国民党 年代台湾摆脱殖民统治 当局迁台后,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当局迁台后,文学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 1、50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战斗文学”、 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 、 年代初国民党当局大力提倡 战斗文学” 反共文学” “反共文学”。 2、50年代初“怀乡文学”风行一时。 年代初“ 、 年代初 怀乡文学”风行一时。 3、现代派文学的兴起。现代派文学兴起于 年 、现代派文学的兴起。现代派文学兴起于50年 代,至60年代几乎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诗歌 年代几乎盛极一时, 年代几乎盛极一时 和小说领域。 和小说领域。 4、以娱乐消遣为审美追求的通俗文学得以流行。 、以娱乐消遣为审美追求的通俗文学得以流行。 5、70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 年代乡土文学再次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潮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产生两次大的论争。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文学产生两次大的论争。 6、留学生文学崛起并延伸至八九十年代。 、留学生文学崛起并延伸至八、第二次南下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影响。 、第二次南下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影响。 2、现代派文艺思潮。 、现代派文艺思潮。 3.武侠与言情等通俗小说蔚为大观。 .武侠与言情等通俗小说蔚为大观。
(三)80——90年代 年代 1、第三次南下作家,日渐成为香港文学界的 、第三次南下作家, 生力军。 生力军。 2、专栏文学繁盛、产量惊人。 、专栏文学繁盛、产量惊人。 3、女性作家群起涌现。 、女性作家群起涌现。 4、学者散文成为独特景观。 、学者散文成为独特景观。 5、“回归文学”成必然主题。 、 回归文学”成必然主题。
第二节 香港文学的发展概况
从20世纪 年代后期到世纪末,香港文学 世纪20年代后期到世纪末 世纪 年代后期到世纪末, 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的历史发展,大体上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20——40年代 年代 1、香港新文学的起步。 、香港新文学的起步。 2、第一次南来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 、 用。

香港文学第五节

香港文学第五节

★也 斯
生于1948年,本名梁秉钧,原籍广东新会。 用文学抚平人们心灵的伤痛,给人以温暖, 用文学抚平人们心灵的伤痛,给人以温暖,这 是也斯始终追求的一个目标。 是也斯始终追求的一个目标。 也斯是香港典型的学院派学者型作家。 也斯是香港典型的学院派学者型作家。 代表作有散文集《山水人物》 山光水影》 代表作有散文集《山水人物》、《山光水影》, 诗集《雷声与蝉鸣》 游诗》 中篇小说《 诗集《雷声与蝉鸣》、《游诗》,中篇小说《剪 烦恼娃娃的旅程》 短篇小说集《 纸》、《烦恼娃娃的旅程》,短篇小说集《养龙人 师门》 长篇小说《记忆的城市•虚构的城市 虚构的城市》 师门》,长篇小说《记忆的城市 虚构的城市》等。 • • • • • 也斯的创作中, 也斯的创作中,散文产量最 成就最大。 高,成就最大。 早期出版的散文集有《 早期出版的散文集有《灰鸽 子早晨的话》 神话午餐》 子早晨的话》、《神话午餐》。 《山水人物》的出版,标志 山水人物》的出版, 着也斯的散文进入成熟阶段。 着也斯的散文进入成熟阶段。 散文集《山光水影》 散文集《山光水影》主要写 的是香港的山、 街巷、人物。 的是香港的山、水、街巷、人物。 推荐阅读: 在柏林走路》 ★推荐阅读:《在柏林走路》
• •
• •
• • •

枕伴人从来不是倾诉心事的好对 不明白、不了解, 象,不明白、不了解,说了出来反而 变成误解,吓得我不敢说了。 变成误解,吓得我不敢说了。 极少诉苦, 极少诉苦,但总不明白为什么人 家长篇大论的诉苦时, 家长篇大论的诉苦时,我每每耐心聆 鼓励别人和逗别人欢喜, 听、鼓励别人和逗别人欢喜,自己说 一两句时,却没有人肯给我三分钟。 一两句时,却没有人肯给我三分钟。 情绪低落是每天必经的事, 情绪低落是每天必经的事,那只 好像苦力般把它担起,奋力调节。 好像苦力般把它担起,奋力调节。 感到迷途时,很想有个带路人, 感到迷途时,很想有个带路人, 把我带出生机,但那是没有的事, 把我带出生机,但那是没有的事,惟 有像风浪中的小舟渔夫般, 有像风浪中的小舟渔夫般,尽量独迎 风雨。 风雨。 老实说,每天应付心境低迷,是 老实说,每天应付心境低迷, 很累的挣扎,但人生似乎别无他途。 很累的挣扎,但人生似乎别无他途。 别无他途便惟有憋着。 别无他途便惟有憋着。都得恭喜 自己了,憋了整辈子都可以扮太阳。 自己了,憋了整辈子都可以扮太阳。 被迫扮太阳的朋友不乏人在, 被迫扮太阳的朋友不乏人在,每 每你见到笑脸最多的,最潇洒轻松的, 每你见到笑脸最多的,最潇洒轻松的, 最容光焕发的, 最容光焕发的,就是回到家里情绪低 迷得辛苦之极的人。 迷得辛苦之极的人。 愁容能让人接受的人是幸福的, 愁容能让人接受的人是幸福的, 眼泪有肩头承接的人是幸福的, 眼泪有肩头承接的人是幸福的,委屈 有人知道的人是幸福的。太阳, 有人知道的人是幸福的。太阳,是自 焚物体呢。 焚物体呢。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
h
1
第九讲 港台文学
(一)香港文学概况: 1、1920、30年代的香港文学:从发生到勃兴。 2、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 :前所未有的繁荣。 3、战后香港文学:凋零时期。 4、50、60年代的香港文学 :浓厚的政治意识—
—现代主义的兴起——通俗文学的勃兴。 5、70年代后的香港文学 :进入新的繁荣时期。
h
2
(二)台湾文学概述
1、1925年到1931年,是台湾文学的草创期。
2、1931年到1937年,是台湾文学的繁荣期。
3、1937年到1945年,日本占领台湾,是台湾文学的凋 零期。
4、1945年8月日本投降到1949年12月国民党政府迁台, 是台湾文学的光复期。
5、50——70年代 ,“反共文学”泛滥一时,怀乡文学 顽强生存,现代派诗歌开始探索。70年代台湾文学具 有强烈使命感和忧患意识的乡土文学成为主要的文学 潮流。
h
3
80——90年代台湾文学
呈现出多流派、多风格、 多题材的多元化格局。 出现了政治小说、都市 文学、新女性主义文学、 探亲文学等新品种。
h
4
二、白先勇的短篇创作与长篇《孽子》
白先勇(1937-)
h
5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 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一 九八三年发表长篇小说《孽子》。

h
21
重要评价观点
梁实秋:“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诗人的朋友蔡思果:“全身每一钱肉都是脑 子”。教授古远清:“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 还有‘可疑’的第三只手在写文学评论。” 评论家伍立杨:“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 余光中。”
h
22
四、金庸的武侠小说
江泽民会见金庸

港台文学专题研究第一讲

港台文学专题研究第一讲

《射雕英雄传》 节录

钱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无穷无休 的从临安牛家村边绕过,东流入海。江畔 一排数十株乌桕树,叶子似火烧般红,正 是八月天时。村前村后的野草刚起始变黄, 一抹斜阳映照之下,更增加了几分萧索。 两株大松树下围着一堆村民,男男女女和 十几个小孩,正自聚精会神地听着一个瘦 削的老者说话。
一、香港新文学与大陆现代文学的关系 (一)新文学兴起的标志: 1、报纸副刊展现出新文学的气象; 如《大光报》的“大光文艺”、《循环 日报》的“灯塔”副刊、《大同日报》的 “大同世界”、《南华日报》的“劲草”、 《华侨日报》的“华岳”副刊等等。
2、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8年8月创刊。第一本白话文刊物, 半月刊。张稚庐主编。
新派武侠小说的产生背景
在中国大陆,旧派武侠小说的创作到 1949年以后基本陷入停滞状态。 香港《新晚报》催生了金庸、梁羽 生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

金庸,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 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 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协 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 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 金庸与古龙、梁羽升并称为中国 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他在1948年移居 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并著有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等14部武侠小说,作品亦被改编成影 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脍炙人 口。金庸小说深受欢迎,1980年代以 来已形成“金学”研究的热潮。
(二)文化背景 英国殖民当局在香港采取了比较宽松的文化政
策,华人社会并存着两种文化:
上层社会尊奉的是传统的儒学和孔孟之道;
下层社会盛行的是广东一带的粤文化(粤语、
粤剧、粤风俗及广东版的鸳鸯蝴蝶派)。

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三人谈

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三人谈

作者: 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
出版物刊名: 南方文坛
页码: 59-64页
主题词: 新文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文艺观;抗战时期;旧形式;中国文化;穆时英;鲁迅;抗战文艺
摘要: 近十年,大陆对香港文学的研究已取得较大的成绩,但存疑较多,其中还受到香港文坛的质疑。

现在我们发表香港知名学者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对本土文学的研究,第一手的研究成果一定会从多方面给我们的研究提供许多有益的帮助。

在此我们十分感谢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生张慧敏小姐,给我们提供了稿源。

黄继持,香港著名学者,1965年起就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现兼任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理事、香港文学艺术协会执行会员、《八方》文艺丛刊总编辑。

本文简称黄。

卢玮銮,女,笔名小思,香港著名作家和学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本文简称卢。

郑树森,香港著名学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

本文简称郑。

三位学者近期共同编辑出版了《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文学
• 一、香港文学概况: • (一)、殖民叙事(西方中心主义):如毛 姆的《面纱》(《彩色的面纱》),殖民话 语(拯救与被拯救,文明与愚昧野蛮,对东 方神秘化的赞扬或妖魔化); • 克莱威尔的《大班》,美美情妇,惟一正面 描绘的东方女人,史迪克的情妇,隐喻着殖 民地东方是一个充满性魅力又渴望征服的女 性。
• 纪实小说《艰苦的行程》。 • 这部作品记述了作者于香港沦陷后,胸怀 着报国之志,辗转飘泊于中国大地的千山 万水的艰苦行程。小说避开对战争的正面 描述,侧重写战争留下的灾难,写沿途的 凄怆景色、难民的流离失所。 • 《艰苦的行程》这部纪实性文学作品是中 国四十年代历史的一面镜子,在香港文学 史上具有特殊的史学价值。
• 他们萍水相逢,殊途同归,共同组成 一个“穷家”。 • 他们互相同情,互相支持,相濡以沫, 苦苦挣扎,但在迫租、失业、失恋的 重重打击下,无法生活下来, • 这个“家庭”最后被迫走向崩溃。小 说形象地反映了抗战胜利后香港现实 生活中的混乱、严酷和社会的不合理。
• 《穷巷》结构严谨,描写细腻,矛盾斗争 犬牙交错,“家庭”内外的矛盾相结合, 历史的矛盾与现实的矛盾相糅合,环环相 扣,人物命运层层推进,高潮迭出。 • 《穷巷》中的人物已经从梦幻状态走向现 实生活,情感描写也从男女间的纯爱转向 人与人之间的友爱,这标志着作者创作艺 术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作者创作倾向上的 变化,是香港文学史上一部有历史意义的 作品。
舒巷城(1923—1999) 乡土作家
原名王深泉。1923年生于广东惠阳。太平洋战争 爆发前,舒巷城在茅盾主编的《立报》副刊 《言林》发表作品,并从此开始其文学创作之 路。1942年,舒巷城北上桂林,遇上湘桂大撤 退,于是便四处飘泊,于1948年重返香港。 深受五四新文学创作理念的影响。先后出版短篇 小说集《山上山下》、《雾香港》、《伦敦的 八月》、《曲巷恩仇》;长篇小说《太阳下山 了》、《白兰花》、《巴黎两岸》;诗集《我 的抒情诗》、《回声集》和《都市诗钞》等。 1999年4月17日于香港逝世。
• 《太阳下山了》实为一幅四十年代末 香港下层社会的浮世绘,小说没有描 写尖锐的矛盾和阶级的对垒,而以从 容的笔墨抒写香港草根大众温馨的人 情,从而使作品洋溢着浓烈的人情味。 小说通过在苦难生活中充满憧憬的弃 儿林江这一少年的视角,精心勾勒出 一个个美丽意象,一种世事沧桑、浮 尘变迁的淡淡伤感构成了小说的基调。
• (二)、大陆叙事: • (1)李欧梵:大陆知识者从来具有中 心式的精英心态。 • (2)闻一多《七子之歌》,香港想象, 被蹂躏的渴望回归的子女。“中原心 态”的产物。 • (3)鲁迅《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 经唱完》,“不读古书论”
• (4)两次作家南下给香港文学带来的 两次繁荣,其实是大陆文学的繁荣。 • 徐訏、徐速、白洛等。
侣伦
• 贯穿香港现代和当代文学史第一人 • 原名李霖(1911—1988),又名李林风,广 东惠阳人,1911年9 月出生于香港九龙。 • 1926年,侣伦首以《睡狮集》为题,在香港 《大公报》副刊上发表新诗多首 。 • 1928年8月,被誉为“香港新文坛第一燕” 的新文艺期刊《伴侣》创刊,侣伦成为其主 要撰稿人。 • “侣伦”便是他1928年发表小说《殿薇》、 《O 的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巴黎两岸》体现其独特艺术构思的典范之作。 《巴黎两岸》这部长篇通过青年画家西蒙的死, 揭示巴黎两岸贫富的对立和艺术价值在商业社会 中的扭曲,表达一种对理想幻灭的深切痛思。小 说以揭示西蒙死因之谜展开情节描写。在小说展 开过程中,西蒙始终没有出现,他的生活经历完 全借助于他的亲戚、朋友、爱人等的议论、叙说、 回忆、追溯、眷恋等等一点一滴积聚起来而完成 的。作者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烘托、渲染等方 法刻画人物,暗写西蒙,明写西蒙的亲友、爱人, 最后揭开西蒙之死的迷雾,同时亦将西蒙正直勤 劳、忠情重义的性格特征凸现出来,由此可见舒 巷城艺术上的独具匠心。
第二代本土作家:钟晓阳
• 《太阳下山了》以四十年代的香港社会为 写作背景,反映了住在西湾河一带的一群 劳苦人的辛酸生活。 • 作家张凡颇具文才,刻苦写作,然生活陷 于困顿,其妻贪慕虚荣,离他而去;莫家 男孩莫基仔身患小疾,却因无力付医疗费 而死;林江养父林成富,原为小鞋店店主, 因市道衰落,终至破产,他不甘心失败, 梦想有朝一日重振旗鼓,但梦想破灭,自 己也被辗死于车轮下。
• 舒巷城是地道的香港本土作家,尤其熟悉香港草根 阶层的生活,他对香港有深刻的了解和切身体验, 其笔下的人物大都是好坏兼有的普通人,这也许出 于作者对人性的理解,对生活的认识之缘故。因此, 舒巷城的作品洋溢着健康、引人向善的格调。他的 小说主要以“过去”的香港为写作背景,体现了他 浓厚的怀旧意识。 • 舒巷城是位香港本土色彩浓郁的作家,以粤味语言 生动地描绘香港的社会风情,刻画香港草根阶层的 心理。他擅于以哀而不怨,冷静典雅的叙事笔调诉 说往事不再、浮世变迁,苍凉凄美是其一贯的美学 追求,在香港作家中,舒巷城的艺术品味无疑当属 上乘。
《穷巷》
• 《穷巷》写于1948年,最早连载于夏衍主编 的香港《华商报》文艺副刊,1952年由香港 文苑书店初版。 • 小说描写了一群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卑 微者”的悲苦生活: • 高怀 靠写作为生的作家 • 杜全 走投无路的失业青年, • 罗建 收入微薄的教书匠 • 莫轮 收买破烂的人 • 白玫 遭到蹂躏而轻生的少女
• 1960年—1961年,香港《南洋文艺》 连载,后列入“南洋文艺丛书”之一 出版,花城出版社再版改名为《港岛 大街的背后》 。
பைடு நூலகம்
• 长篇《白兰花》是香港文学中有关抗日战争 题材的凤毛麟角之作,它以情节委婉曲折见 长。小说以女主人公周洁美与“我”的恋情 为主线,以抗日分子的秘密工作为烘托,其 中爱情故事若隐若显,误会丛生,极富戏剧 性,再加上敌我斗争的尖锐、复杂,更使作 品传递出凄美动人的韵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