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成立的现实意义及前景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自贸区成立的现实意义及前景展望
作者:缪琨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4年第20期
摘要: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更大的开放促进更深入的改革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从成立背景、现实意义和前景展望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借以抛砖引玉,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索新路径。
关键词:
上海自贸区;现实意义;展望;江苏;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0007403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挂牌,我国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正式运营,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上海自由贸易区涵盖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港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共计面积28.78平方公里。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从国内外发展大势出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1成立背景
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超过2300个自由贸易区,出口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创造超过4000万直接就业岗位,间接就业岗位6000万。印度在过去的三年批准了500多个自由贸易区,阿联酋的36个自由贸易区对拉动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迪拜,这样一个弹丸之地,设立了20多个自由贸易区,软件、汽车、金融、医药等很多行业的贸易结算中心都包含在内。自由贸易区已经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由贸易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相关协定相互更进一步开放市场,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服务领域改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成员国或地区保留了它们对贸易区外部世界决策的自由,各国或地区仍各自独立地实行对非成员国的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便属于广义的自由贸易区。而狭义的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则根据《京都公约》的解释,是在一个国家境内设立的自由贸易园区,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之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通关监管制度。如德国的汉堡港自由港区、美国的纽约港自由贸易区。显然,中国上海自贸区属于狭义的自由贸易区。
设立上海自贸区,藉由现实的国内经济基础支撑,也有经济发展催生的改革需求,更有不断变化的条件与压力。
1.1内部环境
从国内来说,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对投资过于倚重而消费的拉动力不足,尚未形成内需增长路径;产能过剩十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影响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未来生产力的发展,六大传统产业全部产能过剩,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都是能源消耗极大户。
另一方面,中国已进入工业化社会的中后期,今天全世界工业产品门类是500类,500类中有220项中国是世界产量第一。例如,中国1秒钟制造15台电脑;1秒钟生产43部手机。全世界10台冰箱有7台是中国制造,10台电视机有5台是中国制造,中国工业化决定了上海自贸区的道路和前途。而全中国1/4的外贸出口通过上海,全中国1/3的外贸进口通过上海设立上海自贸区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2外部环境
国际上,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还没有完全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经济增长疲软,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并且仍然面临很多部不确定性,比如美国的债务上限、量化宽松的退出、欧洲债务危机等,国际需求疲弱导致产业转移,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甚微;众多外贸企业用工成本上升、用工难,周边国家,如孟加拉、柬埔寨、越南等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中国仍然处于价值链低端,获取贸易利益甚少。出口产品主要依赖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附加值不高的加工组装环节。虽然中国在2013年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贸易质量和贸易效益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高投入、低收益”的局面难以为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普遍趋缓,并且面临严峻的结构性问题。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增大、不确定性趋高的形势下,各国之间经济贸易政策的协调愈发困难,贸易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包括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协议(TTI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
伴关系协定(TPP)、新服务贸易协定(TISA)在内的双边性、区域性、次区域性贸易协定都在积极展开,而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WTO等多边性贸易协定有被架空的倾向,这些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贸易规则。而作为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主导的国家,同时也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入世之后快速增加,2006年高达67%,此后开始回落,2012年和2013年分别维持在47%的水平,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的30%。而目前中国却被孤立于TTIP、TPP等贸易谈判之外,面临着严峻的国家贸易和投资环境以及“二次入世”威胁。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外需低迷,成本升高,摩擦增多,各种因素的冲击叠加,进出口增速下滑至个位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对这些不利的条件和因素,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果断调整,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来谋求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2成立意义
第一,设立自贸区,用开放扩大内需,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可以激活企业的发展活力和转型创新动力,带动产业加速升级,带动产值大幅提高,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地区经济的繁荣,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自贸区建设需要政府将市场行为的主导权归还给市场主体、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推进税收改革,因此,自贸区建设将会带动并推进金融、税收、贸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而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势必承担起这个振奋人心的历史使命,通过自身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金融优势来服务中国的对外贸易,而对外贸易是提高一个国家福利、强化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将顺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有利于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有利于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开放促改革。这些改革举措可为全国性的改革提供巨大的示范效应,在这个进程中,改革红利将会逐步释放出来,最终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
第二,虽然加入WTO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红利,但是WTO是货物和服务的部分开放,而上海自由贸易区则是更注重投资领域和金融领域的深层次的开放,是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港口之后形成的“多层次、有重点”的开放格局下全方位的、各领域的开放。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正是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应的具体措施,是符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为中国的进一步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和途径。
对于我国整体经济来说,建立上海自贸区是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改革开放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和勇敢尝试,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自贸区则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引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而加速资源要素的流通也势在必行。同时,为了缓解被新的贸易规则边缘化的危机,积极应对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