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计算公式
儿科补液计算公式大全
![儿科补液计算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d7303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c.png)
儿科补液计算公式大全
1. Holliday-Segar公式:
补液总量(ml)= 100ml/每千克体重/天× 体重(kg)
这是最常用的儿科补液计算公式,适用于儿童体重大于10kg的情况。
2.同时考虑体重和体表面积的公式:
补液总量(ml)= 1000ml/m²/天× 体表面积(m²)
体表面积可以根据Du Bois公式计算:
这个公式适用于儿童体重在10kg以下或者肥胖儿童。
3.考虑液体丢失量的公式:
补液总量(ml)= 润肠液体需求 + 皮肤液体需求 + 应急液体需求 + 输液需求
a.润肠液体需求:
这是指儿童口服补液的液体需求。
根据润肠剂包装上的说明计算。
b.皮肤液体需求:
一般情况下,每天的皮肤失水量为60-100ml/m²/天。
根据体表面积
计算。
c.应急液体需求:
如果儿童出现呕吐、腹泻、高热等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应急
补液。
d.输液需求:
如果儿童体液丢失较多,需要通过静脉输液进行补液。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输液速率和时间。
这些是一些常用的儿科补液计算公式,但是具体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补液,以确保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补液过程中应及时观察儿童的生理指标和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儿科笔记小儿的生长发育各指标计算公式
![儿科笔记小儿的生长发育各指标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0d52139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6.png)
儿科笔记小儿的生长发育各指标计算公式在儿科学中,了解和监测小儿的生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计算一些指标,我们可以评估儿童的健康状况和生长发育是否正常。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小儿生长发育指标计算公式。
一、体重指数(Weight-for-age, WAZ)体重指数是评估儿童体重与年龄之间关系的指标,可判断是否存在体重不足、超重或肥胖等问题。
计算公式如下:WAZ = (体重 - 平均体重) / 标准差二、身高指数(Height-for-age, HAZ)身高指数是评估儿童身高与年龄之间关系的指标,用于判断身高发育是否正常。
计算公式如下:HAZ = (身高 - 平均身高) / 标准差三、体重身高比(Weight-for-height, WHZ)体重身高比衡量了儿童体重和身高之间的关系,用于判断是否存在体重不足或超重问题。
计算公式如下:WHZ = (体重 - 平均体重) / 标准差四、体重身高百分位数(Weight-for-height percentiles)体重身高百分位数可以帮助确定儿童体重在同龄群体中的排名情况。
计算公式如下:体重百分位数 = (体重高于的人数 / 总人数) * 100%五、年龄百分位数(Age percentiles)年龄百分位数可用于确定儿童在同年龄群体中的身高和体重排名情况。
计算公式如下:年龄百分位数 = (年龄高于的人数 / 总人数) * 100%通过对这些生长发育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儿的发育情况。
医生和家长可以根据指标结果,及时发现儿童生长发育异常,采取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措施。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计算公式仅是一种评估方法,并不能代表所有情况。
因此,在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家族史、个体差异等。
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年龄和性别,选择相应的生长发育指标计算公式。
另外,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也会出现更多更精确的指标计算公式。
综上所述,通过计算小儿的生长发育各指标,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评估他们的生长情况。
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儿科常用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aaa74e0e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e5.png)
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一、计算年龄
1、按月计算:实际年龄=出生年份的实际月份减去该年月份
2、按天计算:实际年龄=出生日期的实际天数减去该年的当前日期
二、体重计算
1、体质重:体质重=155cm-60cm×(体重/身高)
2、全身总脂肪:全身总脂肪=体质重×体脂肪率
3、体重指数: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4、标准体重:标准体重=身高-105
三、身高计算
1、平均身高:平均身高=([父母身高的平均值+0.5X(父亲身高-母亲身高)]*0.9+[父母身高的平均值-0.5X(父亲身高-母亲身高)]*0.1)/2
2、进行判断:当年龄(岁)-当前身高(厘米)<5时,身高可以正常发育,否则身高发育减退,需要进一步观察。
3、身高评估:
(1)正常曲线:50%-90%
(2)落后曲线:10%-50%
(3)垂后曲线:<10%
四、腹围计算
1、腹围指数:腹围指数=腹围(cm)/胸围(cm)、腰围(cm)的平均值
2、腹围判断标准:
(1)正常腹围:腹围指数=0.35-0.5
(2)超重腹围:腹围指数=0.5-0.8
(3)肥胖腹围:腹围指数>0.8
五、血压计算
1、血压计算:
舒张压(mmHg)=(收缩压(mmHg)-60)/1.2
2、血压判断标准:。
儿科体重计算口诀
![儿科体重计算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f2cfbc9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75.png)
儿科体重计算口诀
儿科体重计算口诀如下:
1.1~6个月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0.7kg;
2.7~12个月婴儿体重(kg)=6+月龄×0.25kg;
3.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kg)=年龄×2+7(或8)kg。
此外,还有小儿体重歌口诀:生时体重3千克,一周体重掉些个,前半年月600-800,后半年月降一半,若按公式算体重,月乘点7点25。
算时勿忘加基础,前半加3后加6,2岁以后青春前,年龄乘2加8、7,2岁1岁最好记,2岁12、1岁9。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由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各异,因此计算公式仅供参考,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执业医师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执业医师儿科常用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271b0e78a45177232f60a244.png)
1. 小儿体重的计算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X0.77~12个月:体重=6+月龄X0.252~12岁:年龄X2+8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前3个月等于后9个月),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2. 小儿身高的计算:出生时约为50cm,前半年每月增长2.5cm,后半年每月增长1.5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
2~12岁身高=年龄X7+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3.头围:出生时约为34,一岁以内增长最快。
前3个月与后9个月都增长6cm,故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
15岁接近成人54~58cm 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出生时平均32cm。
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约46cm。
以后超过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cm5.牙齿:12个月后尚未出牙视为异常,2.5岁出齐。
两岁内乳牙计算公式:月龄—4(或6),恒牙6岁萌出称六龄齿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出生时为1.5~2.0cm,1~1.5岁(12~18个月)应闭合,后囟生后6-8周闭合;骨缝生后3-4个月闭合7.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时,其比粉4.4克加温开水30ml,或8.8克加60ml(重量比为1:7)婴儿每日能量需要量为100kcal/kg,每日需水150ml/kg。
一般市售婴儿配方奶粉1g供能5kcal,则婴儿每日需配方奶粉20g/kg;100ml含8%糖的全牛奶供能约100kcal,故婴儿需8%糖牛奶100ml/kg。
如一名3月大婴儿,6kg,每日需8%糖牛奶600ml,每日需水900ml,除去全牛奶外,还需分次供水300ml。
8.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1)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X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的。
第一个24小时补液计算=体重(KG)X 烧伤面积(%)X1.5(ml)加2000ml生理需要量(1)新九分法:头、颈、面各占3%,共占9%;双上肢(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共占18%;躯干(前13%、后13%、会阴1%)共占27%;双下肢(两大腿21%、两小腿13%、双臀5%、足7%)共占46%。
体重计算公式儿科
![体重计算公式儿科](https://img.taocdn.com/s3/m/a6a2409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8.png)
体重计算公式儿科在儿童成长发育的过程中,体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对于医生、家长以及其他关心儿童健康的人来说,了解儿童体重的计算公式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儿科体重计算公式,以及如何使用它们来评估儿童的身体状况。
常用的儿科体重计算公式1. 标准体重计算公式标准体重计算公式是最基本的儿科体重计算公式。
它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性别,计算出一个标准体重范围,以便医生和家长能够评估儿童的生长情况。
标准体重计算公式如下:男孩:标准体重(kg)= 0.5 ×年龄(月) + 4女孩:标准体重(kg)= 0.5 ×年龄(月) + 3.5例如,一个9个月大的男婴的标准体重为0.5×9+4=8.5公斤。
2. 非标准体重计算公式非标准体重计算公式是根据儿童的身高、年龄、性别和其他因素,计算出一个非标准的体重范围。
这种计算方法比标准体重计算方法更加准确,因为它考虑了更多的因素。
非标准体重计算公式如下:男孩:非标准体重(kg)= 17.5 + (身高(cm)- 80) × 0.6 女孩:非标准体重(kg)= 17.2 + (身高(cm)- 80) × 0.5 例如,一个身高为75厘米的男婴的非标准体重为17.5+(75-80)×0.6=9.5公斤。
3. 体重百分位数计算公式体重百分位数计算公式是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和体重,计算出儿童体重在同龄同性别儿童中所处的百分位数。
这种计算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儿童的生长情况。
体重百分位数计算公式如下:男孩:体重百分位数 = (儿童体重 - 平均体重) / 标准差× 10 + 50女孩:体重百分位数 = (儿童体重 - 平均体重) / 标准差× 10 + 50例如,一个9个月大的男婴体重为8公斤,同龄同性别婴儿的平均体重为8.6公斤,标准差为0.7公斤,则该婴儿的体重百分位数为(8-8.6)/0.7×10+50=25%。
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公式
![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c961960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c.png)
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公式
儿童药物剂量的计算通常根据儿童体重来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
给药剂量(mg)=儿童体重(kg)*药物每千克体重最大安全剂量
(mg/kg)。
成人给药剂量(mg)=儿童体重(kg)*成人最大安全剂量(mg/kg)。
常规药物的剂量计算方式有以下两种:
1、体表面积法:公式为:给药剂量(mg)=儿童体表面积(m2)*药
物每平方米体表面最大安全剂量(mg/m2);
2、比例法:公式为:给药剂量(mg)=成人给药剂量(mg) X 儿童
体重(kg)/成人体重(kg)。
考虑到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的不同,建议安全剂量不要超过医生开具
的药物推荐剂量的150%,服药前最好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并用正确的方
法使用正确的剂量给予儿童治疗。
儿科计算公式
![儿科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f6adb8b7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9.png)
儿科计算公式儿科计算公式是医生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一种工具,用于根据儿童的身高、体重、年龄等参数来计算各种指标,以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用的儿科计算公式。
1. 体重的计算公式体重是儿童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儿童的体重:男孩体重(kg)=(身高(cm)- 80)× 0.7女孩体重(kg)=(身高(cm)- 70)× 0.6这个公式适用于3岁以上的儿童,根据儿童的性别和身高,可以快速计算出其体重。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个体差异和生长曲线进行综合评估。
2. 身高的计算公式身高是评估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根据儿童年龄和性别,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儿童的身高:男孩身高(cm)=(年龄(岁)× 6)+ 77女孩身高(cm)=(年龄(岁)× 5)+ 77这个公式适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性别,可以快速计算出其身高。
同样地,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个体差异和生长曲线进行综合评估。
3. 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体表面积是评估药物剂量和液体输注速率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儿童的体表面积:体表面积(㎡)=0.0061 × 身高(cm)+ 0.0128 × 体重(kg)- 0.1529这个公式适用于1个月以上的儿童,根据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可以快速计算出其体表面积。
体表面积的准确计算对于儿童药物的合理用药和液体输注的安全非常重要。
4. 身体质量指数(BMI)的计算公式身体质量指数是评估儿童体重是否正常的常用指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儿童的BMI:BMI = 体重(kg)/(身高(m)× 身高(m))根据儿童的BMI值,可以判断其体重是否偏低、正常、超重或肥胖。
BMI值的正常范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需要结合年龄和性别的生长曲线来进行评估。
儿科计算公式是医生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工具,通过这些公式可以快速计算出儿童的体重、身高、体表面积和BMI等指标,帮助医生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
儿科用药量计算公式
![儿科用药量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ccbd9c6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9.png)
儿科用药量计算公式
儿科用药量计算公式有多种,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计算方式:
1.按体重计算:每日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再分2~3次使用。
临时对症治疗用药如退热、催眠药等,常按每次剂量计算。
年长儿按体重计算如已超过成人量时则以成人量为上限。
2.按体表面积计算:儿童体表面积计算公式如下∶体重≤30kg的儿童,体表面积(m²)=体重(kg)×0.035+0.1;体重>30kg的儿童,体表面积(m²)=(体重kg-30)×0.02+1.05;儿童药物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²)x剂量/(m²)。
按体表面积比按年龄、体重计算更为准确,因其与基础代谢、肾小球滤过率等生理功能关系更为密切。
3.按年龄计算:剂量幅度大、不需十分精确的药物,如营养类药等可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易行。
4.从成人剂量折算: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kg)/50,或儿童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²)×1.73×成人剂量。
儿科计算公式大全
![儿科计算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a9364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e4.png)
儿科计算公式大全一、儿童体重估算公式1.彭特(PELTT)公式:体重(kg)= 0.5 × 年龄(年)+ 42. 维克斯勒(Vikler)公式:体重(kg)= 2 × 年龄(年)+ 83. 核心法(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公式:体重(kg)= 年龄(月)× 3 + 9二、药物剂量计算公式1.克拉克法则:成人相对儿童剂量(mg)= 年龄(年)/ [年龄(年)+ 12] × 成人剂量2.克朗法则:儿童剂量(mg)= 体表面积(BSA)× 成人剂量(BSA可通过Du Bois公式或Mosteller公式等计算得出)三、血压和心率计算公式1.儿童血压参考值计算公式:儿童血压参考值(mmHg)= 年龄(年)× 2 + 802.儿童心率参考值计算公式:儿童心率参考值(次/分钟)=年龄(年)×10+70四、叶尔松(Eells & Clark)公式此公式适用于计算儿童身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身体表面积的测量可用于评估机体代谢、计算用药剂量和估算儿童的体积负荷。
BSA(m²)=年龄(年)^0.5×0.333五、Holliday-Segar公式(用于计算儿童的液体输注速率)此公式用于计算儿童的日常液体需求,根据体重(kg)和年龄(年)进行计算。
日常液体输注速率(ml/hr)= 100 × 体重(kg)六、皮针座测肝脏体积公式(用于评估儿童肝脏大小)此公式通过计算肝脏体积与身体表面积之比,进而估算儿童肝脏大小。
肝脏体积(cm³)= 480 × 身体表面积(BSA,m²)七、潘氏臀围预测公式(用于评估胎儿体重)此公式通过测量产妇的臀围(cm)和孕周数来预测胎儿的体重。
胎儿体重(g)= 10 × 臀围(cm) - 300这些是儿科诊治中常用的一些计算公式,有助于评估儿童的生理特征、用药剂量制定和疾病预测等方面。
儿科常见计算公式
![儿科常见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e88bcf241a37f111f0855b80.png)
1.小儿身高的计算出生时约为50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2~12岁身高=年龄X7+70(或75)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2.小儿体重的计算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X0.77~12个月:6+月龄X0.252~12岁:年龄X2+8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
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3.头围出生时约为33~34,一岁以内增长最快。
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 15岁接近成人54~58cm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出生时平均32cm,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约46cm.5.牙齿:乳牙计算公式:月龄—4(或6)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出生时为1.5~2.0cm,1~1.5岁(12~18个月)应闭合。
7.血压2岁以后收缩公式收缩压=年龄×2+80mmhg(年龄×0.27+10.67kpa)舒张压=收缩压×2/3注: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以内70~80mmhg,测血压时,袖带宽度约为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为宜。
8.小儿心率新生儿心率为120-140次/分,在8岁之前,年龄增加一岁,心率减慢10次。
9.小儿运动发育: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10.小儿预防接种: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四五月百日破,八月麻疹岁乙脑。
11.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1)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2)按体表面积:体重小于等于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0.035+0.1体重>30,小儿体表面积=(体重-30)×0.02+1.05.(3)按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50.。
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公式
![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8bd124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0.png)
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公式在儿科药物治疗中,常用的剂量计算公式有体表面积法、体重法、年龄法和成长曲线法等。
下面将对这几种常用的儿科药物剂量计算公式进行详细介绍。
1. 体表面积法(BSA, Body Surface Area)体表面积法是一种根据儿童身高和体重计算的剂量计算方法。
常用的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是Dubois公式:BSA = 0.0333 * 体重^0.615 * 身高^0.425、通过计算体表面积,可以根据目标药物浓度和药物的体表面积与体积比例确定所需的剂量。
2. 体重法(WT, Weight)体重法是根据儿童的体重来计算药物剂量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儿童体重法计算公式有Clark公式:剂量 = 体重(kg)* 成人剂量 / 70,或Young公式:剂量 = 体重(kg)* 成人剂量 / 4、根据儿童的体重来计算剂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儿童接受药物的风险。
3. 年龄法(Age)年龄法是根据儿童的年龄来计算药物剂量的一种方法。
对于儿童用药,年龄法常用于基于体重的剂量计算的初步估算。
年龄法的公式可以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
4. 成长曲线法(Growth Curve)成长曲线法是一种基于儿童生长曲线和生理发育特点来计算药物剂量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儿科医生的临床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它考虑了儿童不同年龄段的体重和体表面积的变化,以及儿童的器官发育和代谢能力的差异。
在计算儿童药物剂量时,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体表面积、体重、年龄和生长曲线等因素,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剂量计算方法。
此外,还需要结合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毒性和治疗指南等因素来确定最佳的儿童用药方案。
总之,儿科常用药物剂量计算公式涉及到多个因素,如体表面积、体重、年龄和生长曲线等,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以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最新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最新儿科常用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8d819bb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0.png)
最新儿科常用计算公式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儿科临床的广泛应用,儿科常用计算公式被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工作中。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最新的儿科常用计算公式。
1.年龄计算:儿童的年龄计算可以根据生日来确定。
使用以下公式计算:年龄(月)=当前日期-生日日期年龄(年)=年龄(月)÷122.体重计算:体重是儿科常用的生理指标之一,以下是儿童体重计算公式:儿童体重(kg)= 年龄(岁)× 2 + 83.身高计算:身高是儿科常用的生理指标之一,以下是儿童身高计算公式:男孩身高(cm)= (父亲身高+母亲身高)/ 2 + 6.5女孩身高(cm)= (父亲身高+母亲身高)/ 2 - 6.54.体表面积计算:体表面积是计算儿童用药剂量所使用的重要指标。
常用公式有:体表面积(m²)= (身高(cm)× 体重(kg))/ 36005.正常心率范围计算:正常心率范围是判断儿童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常用的儿童正常心率范围计算公式:新生儿心率(次/分钟)=100-180婴儿心率(次/分钟)=80-160幼儿心率(次/分钟)=70-120学龄前儿童心率(次/分钟)=65-110学龄儿童心率(次/分钟)=60-1006.儿童首选胸痛评估:儿童胸痛是儿科门诊常见病症之一、以下是儿童首选胸痛评估公式:BENDCHORDS评分:B:没有启发因素,得0分;有一个启发因素,得1分E:存在锐减心悸,得1分;没有锐减心悸,得0分N:没有心悸,得0分;有心悸,得1分D:辅助呼吸肌体力不足,得1分;无呼吸困难,得0分C:没有启发因素,得0分;有一个启发因素,得1分H:包含胸骨或锁骨压痛的家庭史或体检,得1分;没有这个家族史或体检,并且没有压痛,得0分O:需要使用止痛药物,得1分7.正常血压范围计算:正常血压范围是判断儿童循环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儿童正常血压范围计算公式:儿童正常血压范围(mmHg)= 80 + (2 × 年龄)8.计算药物剂量:在给儿童开具药物剂量时,需要根据体重、年龄和药物类型来计算剂量。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年龄计算公式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年龄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54d2ea0e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80.png)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年龄计算公式在儿科学中,年龄计算公式是非常重要的工具,用于评估儿童的生长和发育情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儿科学计算公式,以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年龄和成长过程。
一、身体发育相关计算公式1. 年龄(Age)计算公式:这是最基础的年龄计算公式,用于确定儿童的实际年龄。
它通常根据出生日期和当前日期的差值计算得出。
2. 出生体重(Birth Weight)相关计算公式:- 出生体重百分位数计算公式:这个公式用于确定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在同龄婴儿中所处的百分位数。
计算方法是通过与同年龄婴儿体重数据对比,得出百分位数。
- 出生体重指数(Birth Weight Index,BWI)计算公式:这个公式用于评估婴儿出生时的体重相对于其出生年龄和性别的指数。
计算方法包括出生体重除以出生年龄乘以合适的调整因子。
3. 身高(Height)相关计算公式:- 身高百分位数计算公式:这个公式用于确定儿童身高在同龄儿童中所处的百分位数。
计算方法是通过与同年龄儿童身高数据对比,得出百分位数。
- 预测成年身高(Predicted Adult Height,PAH)计算公式:这个公式用于根据儿童当前身高和他们的生物学特征,预测他们成年后的身高。
计算方法涉及年龄、性别、父母身高等因素。
二、生理和发育里程碑计算公式1. 智力发育(Intellectual Development)里程碑计算公式:这个公式用于评估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通常根据儿童在认知、语言、社交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估。
2. 牙齿生长(Teeth Eruption)里程碑计算公式:这个公式用于确定儿童牙齿生长的进展情况,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出现的牙齿种类来计算。
三、其他相关计算公式1. 心率(Heart Rate)计算公式:这个公式用于评估儿童的心率,通常根据每分钟心跳数来计算。
2. 呼吸频率(Respiratory Rate)计算公式:这个公式用于评估儿童的呼吸频率,通常根据每分钟呼吸次数来计算。
儿科临床常用计算公式(完整版)
![儿科临床常用计算公式(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3fb0b6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28.png)
儿科临床常用计算公式(完整版)在儿科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如何应对大量的医学计算公式?「背」!今天特此整理了「十大临床常用计算公式」,一起来看看吧(提醒:公式只是参考,临床需结合实际情况)。
十大计算公式汇总1. 平均动脉压(MAP)MAP =舒张压(DBP)+ 1/3(收缩压SBP - 舒张压DBP)收缩压= 80 + ( 年龄×2)舒张压= 2/3 收缩压2. 踝肱血压指数(ABI)血压指数=踝部血压/上臂血压3. 体重2~6 岁:体重= 年龄×2 + 87~10 岁:体重= 年龄×3 + 24. 尿量尿量=(年龄-1)×100 + 4005. 肾衰指数(RFI)肾衰指数= 尿钠* 血肌酐/尿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 尿肌酐* 每分钟尿量/血Cr 浓度Schwartz 计算公式测算CCr = 身高/血Cr 浓度* K 值注:K 值2 岁以下为39.8,2~12 岁为48.66. 肾小球滤过率估测矫正GFR (肾小球率过滤) = 实际GFR ×1.73 ÷小儿体表面积7. 小儿药物计算小儿用药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 1.738. 小儿体表面积计算公式1)体重≤30 kg 的儿童的体表面积及用药剂量计算:小儿体表面积(m ²) = 体重(kg) ×0.035 + 0.12)体重> 30 kg 的儿童的体表面积及用药剂量计算:儿童体表面积(m²) = 1.05 + (体重- 30) ×0.02(经验上体重每增加5 kg,体表面积增加0.1 m²,体重> 50 kg,体重每增加10 kg,体表面积增加0.1 m²)35 kg,体表面积= 1.15 m²(经验上1.10 + 0.10 = 1.20 m²)40 kg,体表面积= 1.25 m²(经验上1.10 + 0.20 = 1.30 m²)50 kg,体表面积= 1.45 m²(经验上1.10 + 0.40 = 1.50 m²)60 kg,体表面积= 1.60 m²(固定值)70 kg,体表面积= 1.70 m²(固定值)9. 2 岁以上气管导管内径和深度1)无囊气管导管气管导管内径= 年龄/ 4 + 4气管导管深度(经口插管)= 年龄/ 2 +122)有囊气管导管气管导管内径= 年龄/4 + 3.5气管导管深度(经鼻插管)= 年龄/ 2 + 15气管导管深度(经口插管)= 3 * 气管导管型号或内径注:有囊导管比无囊导管内径小,婴幼儿一般选择无囊导管,年长儿选择有囊,经鼻插深度较经口增加3 厘米。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f2571b5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5.png)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在儿科学中,准确的计算对于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药物剂量等方面至关重要。
以下为大家整理了一系列常用的儿科学计算公式,希望能对儿科医护人员及家长们有所帮助。
一、体重计算公式1、出生至 6 个月婴儿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例如,一个出生体重为 3kg 的婴儿,在 3 个月时的体重约为 3 +3×07 = 51kg。
2、 7 12 个月婴儿体重(kg)= 6kg +月龄×025(kg)假设一个婴儿 8 个月大,体重约为 6 + 2×025 = 65kg。
3、 1 12 岁儿童体重(kg)=年龄×2(kg)+ 8(kg)比如一个 5 岁的孩子,体重大约是 5×2 + 8 = 18kg。
二、身高计算公式1、出生时平均身高约为 50cm。
2、 1 6 个月婴儿身高(cm)= 50cm +月龄×25cm若婴儿 4 个月大,身高约为 50 + 4×25 = 60cm。
3、 7 12 个月婴儿身高(cm)= 65cm +月龄×15cm8 个月大的婴儿身高约为 65 + 15×8 = 77cm。
4、 2 12 岁儿童身高(cm)=年龄×7 + 75(cm)一个 7 岁的儿童,身高大约是 7×7 + 75 = 124cm。
三、头围计算公式1、出生时头围约为 33 34cm。
2、 1 岁时头围约为 46cm。
3、 2 岁时头围约为 48cm。
4、 5 岁时头围约为 50cm。
四、胸围计算公式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 1 2cm,约 32cm。
1 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
五、上臂围计算公式评估营养状况时可参考上臂围。
1 5 岁儿童上臂围(cm)=年龄×13 + 125(cm)六、药物剂量计算公式1、按体重计算:儿童每日(次)剂量=儿童体重(kg)×每次(日)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生长曲线计算公式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生长曲线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f2336ee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0.png)
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生长曲线计算公式儿科学计算公式大全:生长曲线计算公式在儿童生长和发育过程中,了解和监测他们的生长曲线非常重要。
生长曲线是通过统计儿童的体重、身高、头围等指标,并将其与同龄儿童进行比较,以评估他们的身体发育情况。
本文将介绍儿科学计算公式的大全,包括计算年龄和性别特定的百分位数、体质指数(BMI)、生长速度等。
一、年龄和性别特定的百分位数计算公式在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时,我们常常使用年龄和性别特定的百分位数。
下面是计算年龄和性别特定的百分位数的公式:1. 体重百分位数计算公式通过以下公式可以计算儿童体重在同龄儿童中所处的百分位数:体重百分位数 = (儿童体重 - 平均体重) / 标准差 * 10 + 50其中,平均体重和标准差可参考儿童生长标准曲线表格获得。
2. 身高百分位数计算公式儿童身高百分位数的计算公式如下:身高百分位数 = (儿童身高 - 平均身高) / 标准差 * 10 + 50同样,平均身高和标准差可根据儿童生长标准曲线表格获得。
3. 头围百分位数计算公式对于儿童头围百分位数的计算,可以使用以下公式:头围百分位数 = (儿童头围 - 平均头围) / 标准差 * 10 + 50同样地,平均头围和标准差可参考儿童生长标准曲线表格。
通过以上计算公式,医生和家长能够根据儿童的体重、身高和头围等指标,得出儿童在同龄儿童中所处的百分位数,从而评估儿童的发育情况。
二、体质指数(BMI)计算公式体质指数(BMI)是评估儿童体重是否正常的常用指标。
计算BMI 的公式如下:BMI = 体重(kg)/身高(m)^2根据计算得出的BMI值,可以参考BMI百分位数曲线表格,判断儿童的体重状况,例如正常、超重或肥胖等。
三、生长速度计算公式在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情况时,了解他们的生长速度很重要。
下面是计算儿童生长速度的公式:生长速度 = (本次体重 - 上次体重) / 本次起始时间 - 上次起始时间其中,体重单位为kg,时间单位为年或月。
儿科计算奶量公式
![儿科计算奶量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af476c4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dc.png)
儿科计算奶量公式
儿科计算奶量的公式通常是根据婴儿的体重来计算的。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计算奶量的公式:
每日奶量(ml)= 婴儿体重(kg)×每日奶量系数
每日奶量系数可以根据婴儿的年龄和需要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新生儿(0-1个月)每天需要喂养6-8次,每次喂养60-90毫升的奶量;2-3个月大的婴儿每天需要喂养5-7次,每次喂养120-150毫升的奶量;4-6个月大的婴儿每天需要喂养4-6次,每次喂养180-210毫升的奶量。
请注意,以上仅为一般参考值,具体的奶量还应根据婴儿的成长发育情况、健康状况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详细指导,请咨询儿科医生或专业的医疗机构。
1。
儿科体重计算公式速记
![儿科体重计算公式速记](https://img.taocdn.com/s3/m/3db05856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6f.png)
儿科体重计算公式速记儿科体重计算公式是儿科医生和家长经常用到的工具,用于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
通过计算儿童的体重,可以判断其是否处于正常的生长范围内,进而采取相应的营养和健康管理措施。
儿科体重计算公式的速记为:体重(kg)= 年龄(月)× 2 + 8。
这个公式适用于2个月至5岁的儿童,其中年龄以月为单位。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通过儿童的年龄来估算他们的体重。
当然,这个公式只是一个大致的估算,具体的体重还需要结合儿童的身高、性别、生长曲线等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估。
儿童的体重与其年龄密切相关,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儿童的体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
通过儿科体重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快速计算出儿童的体重,以便及时发现体重异常的情况。
对于儿童的体重评估,我们需要将其与同龄儿童的体重进行比较。
通常,儿童的体重会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波动,如果儿童的体重明显偏离同龄儿童的体重标准,那么可能存在生长发育问题或健康风险。
儿科体重计算公式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当儿童的体重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需要增加营养摄入,优化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等,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而当儿童的体重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能需要减少能量摄入,限制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等,以维持健康的体重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儿科体重计算公式只是一个参考工具,不能作为判断儿童健康状况的唯一标准。
在评估儿童的体重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身高、生长曲线、家族遗传等因素。
同时,儿童的体重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季节变化、疾病状态、药物使用等,因此需要谨慎评估和解读体重数据。
儿科体重计算公式是儿科医生和家长在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情况时常用的工具。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快速计算出儿童的体重,并与同龄儿童的体重进行比较,以评估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体重计算公式只是一个参考工具,不能作为判断儿童健康状况的唯一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业医师考试:儿科计算公式大全
1. 小儿体重的计算
1~6个月:出生体重+月龄
7~12个月:体重=6+月龄
2~12岁:年龄X2+8
注:出生体重平均为3kg,生后3~4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
一岁时约为3倍,2岁时约为4倍。
2.小儿身高的计算
出生时约为50cm,半岁时约为65cm,一岁时75cm,2岁时87cm。
2~12岁身高=年龄×7+70(或75)。
注:身高低于正常的百分之三十即为异常。
3.头围
出生时约为33~34cm,一岁以内增长最快。
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
15岁接近成人54~58cm。
注: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4.胸围
出生时平均32cm。
一岁时头围与胸围大致相等。
约46cm。
5.牙齿
乳牙计算公式:月龄- 4(或6)
注: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出牙延迟。
6.囟门
出生时为~2cm,1~岁(12~18个月)应闭合。
7.全脂奶粉配比
全脂奶粉按重量配置时,其比例1:8;按容积1:4。
1岁内小儿每日每千克体重需要8%的糖牛乳110ml 例如:小儿,3个月,5kg,每日需要8%的糖牛乳的量为多少即5×110=550
8.小儿药物的剂量计算
(1)按体重:每日(次)剂量=患儿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2)按体表面积:体重小于等于30kg,小儿体表面积=体重+
体重>30,小儿体表面积=【体重—30】×+
(3)按成人剂量折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50
9.血压
2岁以后收缩公式
收缩压=年龄×2+80mmhg(年龄×+)
舒张压=收缩压×2/3
注:新生儿收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以内70~80mmhg,测血压时,袖带宽度约为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为宜。
10.小儿烧伤面积计算
(1)小儿头部烧伤面积为:9+(12-年龄):
(2)双上肢: 9×2(双上臂7%、双前臂6%、双手5%);
(3)躯干:9×3(前13%、后13%、会阴1%);
(4)双下肢:小儿双下肢面积为46-(12-年龄)
11.补液生理需求量
第一个24小时补液计算=体重(KG)×烧伤面积(%)×(ml)加2000ml生理需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