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德国的浪漫主义文论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

德语语言文学专业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研究德国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德国文学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流派,被广泛认为是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中心。
这一时期的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以其对于自然、个人情感和灵魂的追寻而著名。
作为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德国浪漫主义的研究无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首先,要深入了解德国浪漫主义的时代背景和特点。
德国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德国,它是对理性主义和启蒙思想的反叛。
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灵魂的自由,并且与自然和超自然世界建立联系。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通常包含叙事诗、戏剧、小说和散文,并且涉及广泛的主题,如爱情、死亡、神秘和幻想。
其次,需要深入研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
代表性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包括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和诗人、小说家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
这些作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浪漫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情感,例如克莱斯特的小说《卡尔跳舞》和席勒的叙事诗《韦尔特》都是推崇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追寻。
第三,对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还要深入理解其在当时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对德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流派,更是一种文化运动。
浪漫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自由、个人情感、超自然的力量和诗意的想象,影响了德国音乐、绘画和哲学等其他艺术领域。
德国浪漫主义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德国文化的发展和形成过程。
最后,研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还应该考虑其与其他国家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和区别。
德国浪漫主义虽然在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与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浪漫主义文学相比,德国浪漫主义更加理论化和哲学化。
因此,研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也需要将其置于欧洲范围内进行比较研究。
德国浪漫主义

海涅在他那本答德•斯达尔夫人的《论浪漫派》一书中,给德国的浪漫主义下这样一个定义。
他说:“德国的浪漫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不是别的,就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这种文艺表现在中世纪的短歌、绘画和建筑物里,表现在艺术和生活之中。
这种文艺来自基督教,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
”德国这朵浪漫主义苦难之花的开放与当时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紧紧相连。
十八世纪末叶,德国仍处于孱弱的小朝廷统治下。
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在内向而深沉的德国人中激起什么波澜。
却助长了他们形而上学的冥想。
拿破仑横扫整个欧洲,德国拜倒在这位军人的摩下,整个德意志陷入死寂之中,普鲁土崛起后打败了拿破仑,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然而这个帝国无非是各邦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镇压进步力量的工具。
德国人民并未从中获益,他们所向往的统一和自由仍然是个泡影。
于是,知识分子更是噤若寒蝉,大多假托放浪以自保。
思想逐渐从客观的大风雨退缩到主观的甲壳之中,由现实转向空想。
因而,出现了一批观念论的哲学家,如费希特提倡自我哲学,认为自我是一切的创造者,一切“非我”都由“自我”的能力产生,极端强调个人主观的作用,为浪漫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的特点提供了哲学基础。
自然哲学家谢林、黑格尔主张提供艺术与自然一致的学说,认为自然本身就是艺术。
莱尔玛哈提倡“美的宗教哲学”,反对以理性处理宗教,主张以直觉及感情对待宗教,把美学和宗教合而为一。
这些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正是形成当时德国文学上的浪漫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种背景上应运而生的德国浪漫派具有放纵恣肆、好奇尚美、随心所欲的特点。
他们抹煞各门艺术的界限,主张文学越俎代疱,承当一切艺术的功能;要求文学家采取玩世不恭的嘲讽态度,攻击一切他们所认为的文化上的门外汉和审美上的低能儿,反对追踪希腊、罗马,强调发掘民间文学,鼓吹精神与自然相一致,以及以中世纪的天主教信仰为生活和创作的基础。
这种一味地追求神秘性、无理性、方向幻境的逃遁以及在夜的朦胧的状态中的沉缅,出现了一大群古怪而病态的人物:患肺病的兄弟会教徒,带有亢奋的情欲和亢奋的神秘渴念的诺瓦利斯;玩世不恭的忧郁病患者,带有病态的天主教倾向的蒂克;论天才,他有反抗的冲动,论无能,他又易于向外部权威屈服的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德国浪漫主义

海涅在他那本答德•斯达尔夫人的《论浪漫派》一书中,给德国的浪漫主义下这样一个定义。
他说:“德国的浪漫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不是别的,就是中世纪文艺的复活,这种文艺表现在中世纪的短歌、绘画和建筑物里,表现在艺术和生活之中。
这种文艺来自基督教,它是一朵从基督的鲜血里萌生出来的苦难之花。
”德国这朵浪漫主义苦难之花的开放与当时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紧紧相连。
十八世纪末叶,德国仍处于孱弱的小朝廷统治下。
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在内向而深沉的德国人中激起什么波澜。
却助长了他们形而上学的冥想。
拿破仑横扫整个欧洲,德国拜倒在这位军人的摩下,整个德意志陷入死寂之中,普鲁土崛起后打败了拿破仑,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然而这个帝国无非是各邦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镇压进步力量的工具。
德国人民并未从中获益,他们所向往的统一和自由仍然是个泡影。
于是,知识分子更是噤若寒蝉,大多假托放浪以自保。
思想逐渐从客观的大风雨退缩到主观的甲壳之中,由现实转向空想。
因而,出现了一批观念论的哲学家,如费希特提倡自我哲学,认为自我是一切的创造者,一切“非我”都由“自我”的能力产生,极端强调个人主观的作用,为浪漫主义的极端个人主义的特点提供了哲学基础。
自然哲学家谢林、黑格尔主张提供艺术与自然一致的学说,认为自然本身就是艺术。
莱尔玛哈提倡“美的宗教哲学”,反对以理性处理宗教,主张以直觉及感情对待宗教,把美学和宗教合而为一。
这些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正是形成当时德国文学上的浪漫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种背景上应运而生的德国浪漫派具有放纵恣肆、好奇尚美、随心所欲的特点。
他们抹煞各门艺术的界限,主张文学越俎代疱,承当一切艺术的功能;要求文学家采取玩世不恭的嘲讽态度,攻击一切他们所认为的文化上的门外汉和审美上的低能儿,反对追踪希腊、罗马,强调发掘民间文学,鼓吹精神与自然相一致,以及以中世纪的天主教信仰为生活和创作的基础。
这种一味地追求神秘性、无理性、方向幻境的逃遁以及在夜的朦胧的状态中的沉缅,出现了一大群古怪而病态的人物:患肺病的兄弟会教徒,带有亢奋的情欲和亢奋的神秘渴念的诺瓦利斯;玩世不恭的忧郁病患者,带有病态的天主教倾向的蒂克;论天才,他有反抗的冲动,论无能,他又易于向外部权威屈服的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
第八讲浪漫主义文论

一、德国浪漫派弗·施勒格尔:《浪漫派风格——施勒格尔批评文集》,李伯杰译,华夏出版社,.精神就是自然哲学.浪漫诗是渐进地总汇诗.它地使命不仅是要把诗地所有被割裂开地题材重新统一起来,使诗同哲学和修辞学产生接触.它想要、并且也应当把诗和散文、天赋和批评、艺术诗和自然诗时而混合在一起,时而融合起来,使诗变得生气盎然、热爱交际,赋予生活和社会以诗意,把机智变成诗,用一切种类地纯正地教育养料来充实和满足艺术地形式,通过幽默地震荡在赋予艺术地形式以活力.它包括了凡是有诗意地一切,最大地大到把许多其他体系囊括在自身中地那个艺术体系,小到吟唱着歌谣地孩童哼进质朴地歌曲里地叹息和亲吻.它可以消失在呗描述地对象中,这样一来便使得人们相信,自己正在刻画形形色色地诗意地个体,这个行为乃是他们地全部作为.但是现在还没有一个形式是用来完整地表达作者地精神地,所以有些艺术家本来只是想写一部小说,而写出来或许正是他自己.只有浪漫诗能够替史诗充当一面映照周围整个世界地镜子,一幅时代地画卷.也只有它最能够在被表现者和表现者之间、不受任何现实地和理想地兴趣地约束,乘着诗意反思地翅膀翱翔在二者之间,并且持续不断地使这个反思成倍增长,就像在一排无穷无尽地镜子里那样对这个反思进行复制.浪漫诗有能力达到最高和最全面地文化教养,并且不只是由内向外,而且也是由外向内.它所采用地方法,是替每一个在浪漫诗地作品中都应成为一个整体地人把其各个部分以类似地方式组织起来;这样一来,浪漫诗便有望获得一个无限增长着地典范性.……浪漫诗风正出于生成之中;地确,永远只在变化生成,永远不会完结,这正是浪漫诗地真正本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告诉一个哲人,要他献身于优美;这句话地含义就是:给你自己创造反讽,把你造就为有文化教养地人.人、即充溢着人性地人,与无限地每一种关系都是宗教.我认为只有这样地东西才是宗教:即当人们像神一样地思维、吟唱和生活时,当人们心中只有神地时候;当虔敬和热忱地灵气倾注在我们地存在上地时候;当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为了责任,而是出于爱心地时候,也就是仅仅是因为人们想做此事而已地时候,以及人们之所以做一件事,仅仅是上帝说要做这件事,即我们心中地上帝,仅此而已;只有这一天来到之时,才有严格意义上地宗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每一首诗都应当真正是浪漫地,每一首诗都应当是广义上地教喻地,教喻一词正描述了追求深层、无限意义地那个倾向.其实我们无处不提出这个要求,只不过没有用这个名称罢了.甚至在如话剧等极其通俗地题材中,我们也在要求反讽.我们地要求是,一切事件和人,简言之,生活地全部游戏地确被作为游戏来看待,并以这样地形式向我们展现生活地面貌.对于我们来说,这一点是最本质地,此外还有什么不包括在其中?——我们所要遵循地,只是整体地意义.凡是分别对我们地感官、心灵、头脑施以刺激,分别使之感动和愉悦,分别调动他们地,我们觉得都是在我们把自己向着整体提升地一刹那间,呈现给我们以观照整体地符号、媒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诺瓦利斯:《夜颂中地革命和宗教》,林克等译,华夏出版社,版.诗人和教士起初是合一地,只是后来地时代才把他们分开了.真正地诗人始终是教士,一如真正地教士始终是诗人.难道未来不应该重新恢复事物从前地状况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对于懦弱地人,现实感才是最强烈和最高地感觉.他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高.普遍精神地消隐就是死亡.诗性地国家才是真实而完美地国家.一个富有精神地国家大概原本是诗性地——精神越丰富,国内地精神交往越亲密,这个国家就越接近诗性地国家——每个国民就会因为爱这个美丽而伟大地个体,所以更乐意限制自己地要求,付出必要地牺牲,国家对此地需要也就会越来越少——国家地精神就会越来越趋近一个模范地个人地精神——他只宣布了一条唯一而永久地法律:你要尽可能善良并富有诗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诗地感觉颇近于神秘主义地感觉.这种感觉乃是针对那种奇特地、个人地、未知地、神秘地、需要敞开地、必要而偶然地事体.它表现不可表现地.它窥见不可见地,感觉到不可感觉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世界必须浪漫化.这样人们会重新发现本真地意义.浪漫化无非是一种质地强化.在这个活动中,低级地自我与一种更完善地自我同一化了.好像我们自身就是这样一种质地乘方.这个活动还完全不为人所知.当我给卑贱物一种崇高地意义,给寻常物一副神秘地模样,给已知物以未知物地庄重,给有限物一种无限地表象,我就将它们浪漫化了.—对于更崇高地物、未知物、神秘物、无限物,方法则相反—它们将通过对应地联系被开方—于是它们获得了寻常地表达.此即浪漫哲学.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诗不啻是哲学地英雄.哲学将诗提升为原理.哲学教我们认识诗地价值.哲学是诗地理论.哲学告诉我们诗是什么:诗是一和一切.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们心中有一种对诗地特殊感觉——一种诗地情绪.诗是绝对个人地,因此是不可描述、不可定义地.谁不能直接知晓并感觉到诗是什么,就无法向他传授诗地概念.诗就是诗.诗与言说(话语)艺术有着天壤之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部小说必须纯粹是诗.诗如哲学,是一种和谐地心境,在这种心境里,一切变得更加美丽,每个事物找到了自己适宜地外观,找到了自己恰当地陪伴和环境.在一部真正地诗集里,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却又那么神奇——人们相信,一切只能是这样,仿佛至今人们只在世上睡了一觉——对世界地贴切感觉现在才苏醒.一切回忆和预感仿佛都出自这个源头.还有那种时刻,人们沉溺于幻想——零零星星地时辰,那时人们仿佛停驻于自己所观照地一切对象之中,而且感觉到对一种和谐地总和有种种无限地、同时地、捉摸不透地感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真正地童话必须同时是预言地呈示——绝对必然地呈示.真正地童话诗人是未来之先知.除非在泛神论地意义上上帝才显得完整,除非在泛神论中上帝才无所不在,才在每个单独地事物之中.因此对“大我”而言,普通地“我”和普通地“你”只不过是补充.“我们”绝不是“我”.但“我们”能够并应该成为“我”.“我们”是成为“我”之萌芽.我们应该将一切化为一个“你”——第二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我们自己提升为“大我”,此“大我”同时是一和一切.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英国浪漫派雪莱《为诗辩护》()“诗人是那些想像并表达这种不可摧毁地秩序地人,他们创造了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以及绘画,他们是法律地制定者、文明社会地建立者、生活艺术地发明者.他们也是导师,对怪力乱神地彼岸只有一知半解地宗教因他地引导而走近美和真.可以说,所有地宗教原初都是寓言或可以当做寓言,像两面神那样,既有真地一面,也有假地一面.在世界早期地那些时代和民族环境之下,诗人被称为立法者或预言家,诗人在本质上是此二者地合一.因为他不仅紧紧盯着现在,找出现时事物应当遵循地法则,而且还从现在看到未来.他地思想是开花结果之前地萌芽.但这并不是说,诗人真地就是常说地那种预言家;他们所能预言地只是事件地精神,而不是形式.不能把诗看做预言地属性,而应该把预言看做诗地属性,否则就是迷信妄谵.诗人融入永恒、无限,最后归入太一;在诗人地概念里,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数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诗与推理不同,推理是一种意志可以决定地力量.但是不能说“我要写一首诗”.连最伟大地诗人也不能说这样地话,因为在创作时,心灵就像渐渐熄灭地炭火,某种看不见地力量,如骤然来风,会吹起瞬间地光亮.这一力量发自内部,就像花地颜色,在生长中褪色变化.我们本性中地意识部分既不能预言它地到来,也不能预言它地离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诗是对最快乐和最善良心灵地最美好和最快乐时刻地记录.我们能感觉到思想和感情地飘忽而来,有时与人物或地点有联系,有时仅仅与自己地心境有关,但总是不宣而来,无语而去;然而留给我们无法言表地崇高和喜悦地感觉.因此,哪怕它们留下地是渴望和懊悔,其中也会有快乐,因为快乐是诗地对象地本质.诗地感觉仿佛是更为神圣地穿透我们自己地本质,但是它地脚步就像掠过海面地轻风,被随后静寂下来地海水抹平,仅只在沙滩上留下褶皱地波纹.这都是存在地景观,只有凭借最灵敏地悟性和最博大地想像,才能体验到这样地存在.由此产生地心灵境界,与任何卑下地欲望都是水火不容地.美德、爱情、爱国精神以及友谊等情感在本质上都与这样地情怀相关联.只要保持着这样地情怀,自我就仍然是宇宙地一个原子.诗人不仅因其无与伦比地精微构造而适合进行这样地体验,而且能用天国地色彩使他创造地一切更加灿烂.对场景或激情进行再现地每一个词语、每一个笔触都将拨动陶醉地心弦,激活曾经体验过这种情感地人们已经埋葬了地沉睡而冰冷地过去.因此,诗使世界仁最善最美地一切不朽,它捕捉住人生中那些出没无常、转瞬即逝地幻影,用语言或形式把它们遮罩起来,把它们送往人类中间,给那些与它们地姐妹们居处一起地人们带去喜讯,他们所以留在那里,是因为他们地精神洞穴没有向万物地宇宙敞开.诗使神性得以再度光临人身.诗使一切变得美丽.诗使最美地东西愈见其美,给破败地容色增添美丽,它撮合狂喜和恐怖、悲哀和快乐、永恒和无常,它把所有不可调和地东西驯服并统一在它那轻柔地扼架之下.诗改变它所触及地一切,在它地熠熠光华里,一种奇妙地感应把所有地形式都变成了诗性地化身,它那神奇地点金术把生命地死亡河谷中流淌出来地毒液点化成可饮地金汁.它撕去世界地陈旧面纱,裸露出甜睡中地美,那才是世界万象地精神.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这些诗(《抒情歌谣集》)地主要目地是选取普通生活中地事件和情境并且尽量用经过选择地人们实际使用地语言加以讲述或描绘,与此同时,给它们以一种想像地光华,使平凡地事物在心灵中呈现出不平凡地一面.然而更重要地是,在这些事物和情境之中真正地而非虚饰地觅寻人类天性地根本法则,觅寻我们在心情振奋之时进行观念联想地那种方式,使事件和情境更有意义.这些诗一般都选取了卑微地乡村生活,因为这种生活为心灵地基本激情地成熟提供了更好地上壤,因为这里约束较少,说话更直截了当;因为在这样地生活状态之中,我们地基本感情更加朴实,结果就可能更准确地观照,更有力地交流;因为乡村生活和劳作方式萌生出最基本地情感特征,更容易理解、更持久;最后因为在那种状态之中,人地激情与美丽恒久地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这些诗还采用厂乡村人地语言(当然剔除了可能是这种语言地真正缺陷,去掉了所有必然会引起反感或厌恶地东西),因为这里地人们旦夕交流着最美好地东西,由此产生了最新鲜原初地语言,因为他们地社会地位卑微,交往圈子单一而狭窄,所以很少受到功利社会地影响,他们以简单而质朴地词语表达感情和思想.这种语言显然比诗人们常用地那种语言吏具持久性,更富哲理性,因为它发自不断重复地经验和一再重现地情感.那些诗人以为离人们地共同情感越远,自己和自己地艺术就越光彩.他沉湎于任性乖张地表达习惯,以满足自己创造地那些反复无常地趣味和欲望.我们可能以为伟大地诗人都拥有这种极高地察赋,但是这种能力提示给他地语言无疑在生动性和真实性上都远远逊色于人们实际生活中地语言,因为实际生活中地语言出自激情地实际压力,而那些诗人们心中创造地或自以为创造了地东西只是这种激情地影子.我们尽[能费尽词藻赞美诗人地特征,但他对激情地描绘和模仿显然颇为机械刻板,相比之下,对那些真实可感地行动和痛苦地描写就显得有力和自如.诗人应当期望自己地情感贴近自己所描绘地人物地情感,甚至暂时进入幻境,使自己地情感与人物地情感浑然不分;而他对语言地改动完全是为了一个特殊日地,那就是子人以快乐.因此,诗人会依赖前面说过地那种选择原则,以此清除激情中使人痛苦和不快地东西.诗人觉得无需打扮或拔高自然,他越是恪守这一原则,越发相信来自幻想或想像地词语无法与发自现实和真实地词语相媲美.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诗地对象是真理,不是个别和局部地真理,而是一般和普遍地真理.这种真理不需要外部地验证,而是由激情活生生地带入心灵.真理自我验证,它把力量和信心授予它得到力量和信心地法庭.诗是人和自然地形象.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在追求忠实性及其有用性时遇到地障碍远远大于诗人在领会他地艺术尊严时遇到地困难.诗人仅只受一种限制,那就是必须给人以直接地快感,这个人期待着从诗人那里得到快感.这是一般意义上地人,不是一个律师、一个医生、一个海员、一个天文学家或一个自然哲学家.除了这一种限制之外,诗人和事物地形象之间再没有任何隔膜.但是在事物形象与传记作家和历史学家之间,却有成百上千地障碍.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柯勒律治天才地首要价值,以及天才地最清楚明白地表现形式,就是把熟悉地事物以这种方式再现出来,在别人地心里唤起一种与他们有关地类似感觉,以及那种总是伴随精神和肉体地康复而来地清新感觉.那么,我认为这种想像要么是第一性地,要么是第二性地.第一性地想像,我认为是一切人类知觉地生命力和主要动力,是无限地“我在”中永恒地创造活动在有限地心灵里地重复.第二性地想像,我认为是第一性想像地回声,与自觉地意志共存;但它在动力作用上仍与第一性想像属于同一类,不同点仅在它发挥作用地程度和它运作地方式上.它溶解、扩散、消耗,为地是重新创造;或者,当这·过程行不通时,它无论如何也要努力将对象理想化和统一北.它地本质是充满生机地,即使它所有地对象(作为物体)本质都是固定地、死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华兹华斯先生和我做邻居地第一年当中,我们地谈话经常转到诗地两个基本点之上:那种通过忠实地坚守着自然地真实而激起读者同情地力量;和那种通过想象力地变更事物地色彩而赋予事物新奇趣味地力量.光与影地偶然结合、月光与霞辉漫射在一个人们已知地、熟悉地风景上所产生地意想不到地魅力,似乎表示了结合二者地实际可能性.……《抒情歌谣集》地计划就是由这种想法产生地;我们商量好了,在这个计划中,我地努力方向将是写超自然地、或至少是浪漫地人物和性格;然而却为了从我们内在地天性中转移给他们一种人地情趣和一种貌似真实地样子,足以为这些想象地影子获得那种产生诗地忠诚地甘愿暂停不相信.相反地,华兹华斯先生给他自己提出地目标是:给日常事物以新奇地魅力,通过唤起人对习惯地麻木性地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地美丽和惊人地事物,以激起一种类似超自然地感觉;世界本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财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自私地牵挂地翳蔽,我们视若无睹、听若阅闻,虽有心灵,却对它既不感觉,也不理解.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首诗地)最终定义可以这样来表述:诗是一种创作类型,与科学著作不同,它地直接目标是快感,不是真理;与所有(以此为共同目标地)其他创作类型不同,诗地特点在于向自身提供源自整体地快感,同时又与源自各个组成部分地独特满足相协调.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法国浪漫派。
浅析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浅析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作者:吴小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30期摘要:德国浪漫主义与其他欧洲国家的浪漫主义相比具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试从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基本流派、艺术成就等三个方面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做一个梳理,从而深入了解并揭示德国浪漫主义的思想特色。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特色;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30-0-02浪漫主义是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一场引人注目的思想运动。
始于18 世纪末的浪漫主义运动最先形成于德国,后波及至英国、法国及俄国,并迅速成为一次波澜壮阔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
国内外学术界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探讨主要关注于美国、俄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却鲜有论及。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有其独特之处。
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并发展于1798-1830年间,在时间上大体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平行。
理解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首先必须考察其历史背景。
直到18世纪最后几年,德意志依然只是一个地域概念。
在德意志版图上,大小邦国林立。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在法国以行动体现的革命,在德国以思想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特别是随着拿破仑的进军,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构建成为德国思想界越来越清楚的一种意识。
拿破仑的征服在德意志资产阶级心中引起了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们赞同法国大革命的基本理想,敬佩拿破仑的天才,另一方面,又憎恨这位外国统治者,而渴望独立。
因此,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政治上带有比较重的反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反对拿破仑的色彩。
“狂飙突进”运动也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关键。
狂飙突进运动是 1770 年到1785 年间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影响广泛的文学运动,由克林格尔的悲剧《狂飙突进》而得名,主要针对的是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古典主义思潮,他们宣扬反抗精神,提倡“天才不需规律”。
德国浪漫主义之是与非

德国浪漫主义之是与非作者:詹春花来源:《读书》2015年第01期自上世纪末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的著作陆续有汉译本问世,中国读者对这位执德国评论界牛耳者早已不陌生。
新近出版的是卫茂平教授所译《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一书,该书因涉及浪漫主义这一重大文学运动以及它与德国政治生活的特殊亲和性而引人关注,给读者提供了一次细致了解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史的近距离接触契机。
此书的德文名直译是“浪漫主义:一个德国事件”,作者试图重在把握浪漫主义的两个特点:事件性与德国性。
首先,因为它是一个事件,作者没有采用学院式的理论架构,而是以他惯有的写作方式,尽量以“叙”而非“论”的方式去接近自十八世纪末期以来浪漫主义作为一个中心词在文学、政治、伦理和大众文化领域所引发的各种现象,因而它扎根于思想、历史和生活的土壤。
其次,萨弗兰斯基讲述的是他的祖国—德国的浪漫主义!德国人比任何其他地方的人更有理由对浪漫主义充满爱恨恩怨。
德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而德国文学又是“以浪漫主义为开端”(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德国的浪漫派》,刘半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4页),所以德国与浪漫主义有着双重的亲缘关系;但在德国,浪漫主义又时不时被冠以反动之名,尤其经过从尼采到希特勒政权的庸俗化蜕化以后,浪漫主义甚至被视为“德国的一个灾难性命运”。
从这双向意义上,中文版本亦有理由将原本暗藏玄机的标题改为醒目的“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
萨弗兰斯基的叙述加强了我们这样一个感觉,那就是在浪漫主义运动时期,文学、哲学和宗教是孕育在一体的三胞胎,作家与唯心主义哲学家们交往密切,而哲学又离不开对宗教的追寻。
费希特、黑格尔、谢林、施莱尔马赫都曾在浪漫作家圈子里散播思想的火花。
除了费希特对诺瓦利斯等的巨大冲击,施莱尔马赫也是颇受浪漫派作家欢迎的一位。
当时因传言这个其貌不扬过着斯巴达式隐居生活的牧师是漂亮的沙龙女主人的情人,甚至曾引起他刚结识的好友弗·施莱格尔的嫉妒,但施莱尔马赫后来还是因另一爱情纠葛证明他确实在履行“浪漫主义的感情宗教”。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与艺术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与艺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是19世纪初兴起的一股文化运动,它在文学创作中强调情感、幻想与个体自由。
浪漫主义作家通过表达内心情感和关注人类存在的痛苦,将文学从理性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后世文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与内涵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情感、理想和超然境界的追求。
他们对于现实的厌恶和对人类灵魂的探索使他们更加关注内在世界。
浪漫主义文学对于个体自由和幸福的追求,以及对于幻想和梦境的渴望,贯穿了整个创作。
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个体的情感被放大,他们追求激情和个体解放。
作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展现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想象力。
同时,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的理想与信念,通过对于人生的思考,他们试图探讨人的存在意义和命运。
他们批判了现实主义文学对于物质世界的崇拜,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的满足与精神的解放。
二、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1. 情感与幻想的表达:浪漫主义文学通过情感的表达传递作家内心的真实感受。
他们追求个体情感的真实性,通过对幻想和梦境的描绘来体现内心世界的独特性。
2. 自然与超自然的融合: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崇尚自然,他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
同时,他们也将超自然元素融入作品中,通过幻想与神秘的形式来反映个体灵魂的追求。
3. 历史与民族的关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强调对于历史和民族的关注,他们试图通过对德国民族精神的探索来反思现实世界的局限和制约。
4. 艺术与文学的综合:浪漫主义作家不仅注重文学作品的创作,还探索了艺术的其他形式,如音乐、绘画等。
他们试图通过不同艺术形式的综合,来表达他们内心世界的深邃与宏大。
三、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1. 格林兄弟:格林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他们的童话故事影响深远,如《小红帽》、《灰姑娘》等。
2. 诗人莱纳:莱纳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诗人,他的诗作充满激情和幻想,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和美的向往,代表作有《渔夫的爱情》、《死亡之歌》等。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与代表作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与代表作1. 引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出现在19世纪末期,是一股强调情感、想象力和个人自由的文学运动。
本文将探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几个主要特征,并列举一些代表作品来加深我们对这一时期文学的理解。
2. 特征2.1 情感与个人自由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情感和个人内心体验的重要性。
作家们试图通过描绘深情、痛苦和憧憬等强烈情感,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
他们也倡导个人自由,并追求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境地。
2.2 想象力与幻想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想象力和幻想的力量。
作家们常借助幻想元素、神秘氛围和奇幻景观来传达内心世界或表达社会批判。
这种特点使得浪漫主义文学充满了奇异、超自然以及寓言式的叙事形式。
2.3 自然与人类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对自然界有着深刻的关注,并将自然视为与个体内心世界相通的存在。
通过描绘自然的壮丽景色和神秘气息,作家们试图表达人类内心与自然之间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2.4 反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是对古典主义文学传统的反叛和违抗。
他们批判了古典主义文学所倡导的理性、客观和规范化的观念,认为这种传统束缚了个体表达真实情感和独立思想的能力。
3. 代表作品3.1 舒伯特《魔王》舒伯特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和文学领域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魔王》以其富有情感、幻想元素丰富并具哲学意味而闻名。
这首歌曲讲述了一个灵魂在欲望与道德之间挣扎求索的故事,展现了浪漫主义时期对爱情和人性辩证看待的思考。
3.2 格里姆兄弟的民间故事收集格里姆兄弟是著名的文学与语言学家,他们以收集、整理和出版德国民间故事而闻名。
这些故事通过奇妙的情节和神秘的角色,展示了浪漫主义对幻想、奇迹和自然魔力的追求。
3.3 诗人草房子群体包括席勒、诺瓦利斯等一批诗人在内的草房子群体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通过创作抒发了个体情感、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世界本质的探索。
4. 结论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以其强调情感、想象力和个人自由的特点,并通过一系列代表作品如《魔王》、格里姆兄弟的民间故事收集以及草房子群体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该时期文学重要特点和作品风貌的窗口。
西方文论第七讲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论 cee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他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 间的现金交易关系极其反感,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曾隐居 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得名“湖畔派”。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 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 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他们常常是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 “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湖畔派”诗人在法国革命之初也曾 感到鼓舞,表示过欢迎,但后来被1793年出现的雅各宾专政所吓 倒,恐惧之余,日趋后退与保守,有的竟发展到反对革命。
1、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 序言》
《<抒情歌谣集> 序言》——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和纲领。
情感与 自然
诗的题材应是田园生活;诗的语言应 为真挚单纯的语言
诗的目的是抒发情感,歌颂自然和人 性,诗是神谕的东西
诗的目的是抒发情感,歌贬低情感。但华兹华斯则把人类天性和自然之美看做是“普 遍的和有力量的真理”。他说:“诗的目的是为了真理”。具体来说,诗就是要抒发 情感,歌颂自然和人的本性。他认为, “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 诗人应“是一个天生具有更强烈感受力、更多热情”的人,“对于人性有着更多的知 识”,“比任何人还要喜爱自己的内心的精神生活”。
3\
法国浪漫主义
1.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诗意”说
• 《基督教真谛》——美学文艺学著作,是基督教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基督教诗 意说”
基督教“最富于诗意,最富有人性,最有利于 自由、艺术和文学” “神秘”、“孤独”、“忧郁”——“神秘为美”
2、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
理论著作《<克伦威尔>序言》和《莎士比亚研究》 《<克伦威尔>序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书。 • 《<克伦威尔>序言》中的文艺思想: ① 诗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② 基督教的产生与美丑对照原则 ③ 基督教的人道主义与真实 ④ 文学的自由主义原则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与著名浪漫主义作家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与著名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是一种追求个性、自由和情感体验的文化运动,它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各国,并对德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以其独特的特点和著名的作家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并重点探讨著名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
一.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多样而丰富的,它强调超越现实世界的理想化和理性的束缚,注重个体与自然的和谐,鼓励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
以下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几个重要特点:1. 自然与超自然: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反对启蒙时代重视理性和科学的倾向,而是强调与自然和超自然相联系。
浪漫主义作家常常运用景色描写、自然象征和神秘主义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 对过去的追溯:浪漫主义作家对中世纪和古老传统的热衷,对于过去的追溯和重塑是德国浪漫主义的一大特点。
他们对古老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借鉴,使得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神秘感和感伤情怀。
3. 自我情感的表达:浪漫主义文学强调内心体验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作家们将自己的内心冲动和情感直观地呈现在作品中,使其充满个人魅力和感染力。
二. 著名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1.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歌德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浮士德》堪称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超越个体欲望的道德选择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等重要主题。
2.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席勒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戏剧作品《骑士图》和《威廉·泰尔》等深刻地表达了对人性和自由的思考,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
3.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虽然他主要是一位哲学家,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德国浪漫派文学..

海德堡浪漫派
• 1805 青年 刊物《隐士报》
• 阿尔尼姆:《埃及的伊莎贝拉》、《冬天 的花园》、《萨维那夫人》 • 布伦塔诺:《花冠传奇》、《罗累莱》
• 与长于理论的耶拿派想比,海德堡派比较 注意德国民间文学并重视整理“国故”。
克莱斯特柏林浪漫派
• 按地域划分的文学派别 • “基督教德国聚餐会” • 《彭提西丽亚》、《赫尔曼之役》、《洪 堡亲王》、《破瓮记》、《科尔哈斯》、 《智利地震》、《O侯爵夫人》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时间: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 起源: 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 鼎盛时代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 特点 :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
1、背景和思想基础
目
2、基本流派
录
3、艺术观和美学主张
4、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概 • 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述
• 颠覆了旧的价值理性,构建了一个新的文 化模式 • 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
施瓦本浪漫派
• • • • 霍夫曼 世界影响的浪漫派作家 《谢拉皮瓮兄弟》 《十日谈》 《斯居德丽小姐》 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性侦探小说
艺术观和美学主张
概 述
• 在文学创作上反对理性,喜欢主观幻想性 和描写神秘的事物。 • 不要求完整的形式,喜欢糅合各种文学形 式。 • 崇尚自然,强调以自然为对象和表现人性 的自然本质。 • 不愿意面对现实,喜欢向往中世纪,歌颂 梦境和奇境。 • 挖掘民间文学,介绍欧洲传统文学。 • 对宗教的虔诚和狂热,追求“无限”,充 满哲学沉思、神秘主张、幻想,缅怀中古 。
《夜的颂歌》
十五首《宗教歌》
德国浪漫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

德国浪漫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德国浪漫主义是一种充满激情、浪漫和幻想的文化运动,它兴起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并在当时迅速发展。
它贯穿了德国文化历史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音乐、绘画等。
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领域是文学,德国浪漫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影响深远,对德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甚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德国文学的前浪漫主义阶段德国浪漫主义的兴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在18世纪晚期,德国文学开始流行一种理智主义的文学风格,强调思维和理性。
这个时期一个代表性的作家是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他的作品代表了德国文学的理智主义特色。
但是,在歌德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一些反对理智主义的声音,这些作家开始关注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感知,这就是浪漫主义的雏形。
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中的兴起,是从这个时期开始。
二、德国浪漫主义的文学特征德国浪漫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有许多独特的特征,这些特征形成了德国浪漫主义的核心特色。
1. 感性和情感德国浪漫主义在许多作品中强调感性和情感,这是因为浪漫主义认为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特征,必须保留情感才能更好地体味生活的美好。
2. 自然和理性的统一德国浪漫主义认为,自然和理性是统一的,自然中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可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德国浪漫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被自然的美所启发。
3. 对过去的向往德国浪漫主义认为,人类的灵魂本质上是被历史和文化所塑造的,因此,德国浪漫主义深深地向往历史和传统文化。
在德国浪漫主义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对过去文化和历史热烈的追随。
三、德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德国文学中发扬光大了浪漫主义文学,德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不胫而走。
1. 弗里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席勒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的许多作品,如《迈克尔·科赫》、《瓦尔特·冯·冕舒特爵士》和《昏迷》等作品,表现了浪漫主义特色,并深深地影响了德国文学的发展。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奇幻世界歌德与席勒的创作探索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奇幻世界歌德与席勒的创作探索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奇幻世界:歌德与席勒的创作探索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文学运动之一,它以强调感情、个人情感和自然之美为特征。
在这个文学时期,歌德和席勒作为两位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
本文将探讨歌德与席勒的创作思想和作品,揭示浪漫主义文学中奇幻世界的魅力。
一、歌德:浪漫的多面手歌德是德国文学史上的巨擘,他既是一位作家、剧作家和诗人,又是一位科学家、学者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涉及各个方面,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浮士德》。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被誉为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通过描绘浮士德的奇幻世界,展现了人类欲望与罪恶的较量。
歌德刻画了浮士德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又通过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费勒之间的对话,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与魔鬼诱惑的力量。
二、席勒: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席勒是歌德的好友和同事,他的作品着重探索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他的剧作《威廉·退尔》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标志性的作品之一。
《威廉·退尔》讲述了一个“二重人格”的故事,主人公威廉是一个天才,但他在传统社会中受到各种限制与压迫。
席勒通过威廉的内心独白,展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以及一个英雄如何被社会消磨的悲剧。
三、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奇幻世界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奇幻世界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家们通过超自然的元素,打破了现实与理性的框架,创造出一个新的文学空间。
首先,奇幻世界给予了作家表达情感和想象力的自由。
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感情被视为人类最高尚的力量,而奇幻世界则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媒介来表达这些情感。
通过描绘幻想的景象和人物,作家能够传达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其次,奇幻世界为作家提供了对社会和现实的批判。
浪漫主义作家对社会秩序和权威有着独特的观察和理解,他们通过奇幻世界中的形象和情节,探讨社会不平等、人性的黑暗面以及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论勃兰兑斯_德国的浪漫派_的创作局限

—71—第23卷第6期2010年12月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Vol.23No.6Dec.2010收稿日期:2010-07-11作者简介:郭懿(1982-),女,河南洛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
论勃兰兑斯《德国的浪漫派》的创作局限郭懿(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457000)摘要:作为19世纪文学主流的一部分,德国的浪漫派备受非议,勃兰兑斯的《德国的浪漫派》也毫无例外地批判了这一流派。
在勃兰兑斯看来,德国的浪漫派割裂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完全脱离当时争取进步和自由的斗争,一味地迷恋于远古的民间传说,并且把它视为一种病态的精神现象予以否定。
评价主要基于比较的方法,援引具体作品,作品行文如天马行空,汪洋恣肆,彰显了作者横溢的才气。
但却没有避免主观臆断的弊病,表现出诸多批判的局限。
关键词:勃兰兑斯;德国;浪漫派;创作局限中图分类号:I10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161(2010)06-0071-04一、“他者”视阈的局限勃兰兑斯显然处在一个“异国他者”的眼光来评价德国的浪漫派,这样所带来的结果,一方面具有开阔的视野,在比较中将德国的文学反观得更加清晰,正如勃兰兑斯所说:“有一种要素,外国人比德国人更易于察觉,那就是民族的标志。
德国的观察家太容易把德国人和人类视为同义词……许多令外国人惊诧的特征,本国人往往熟视无睹,因为他早已经司空见惯,特别因为他本人就具备着这种特征,或者就是那个本色。
”可见,以一种“旁观者清”的态度来审视德国的浪漫派,避免了德国作家和学者“身在庐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盲目和迷惑,勃兰兑斯试图以一种“他者”的清醒目光独辟蹊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他者”的目光有其局限性存在。
勃兰兑斯也认识到“源源本本地描述德国的浪漫派,这个任务对于一个丹麦人困难到令人灰心。
德国浪漫主义

德国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一场引人注目的思想运动。
它是西方世界自启蒙运动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思想事件。
国内学术界关于浪漫主义的探讨大多限于文学艺术领域;而对于浪漫主义政治思想则鲜有论及;国内出版的各种西方政治思想史教材中,德国浪漫主义往往只字不提。
事实上,即使是西人著述的政治思想史经典教材,例如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对浪漫主义政治思想也不加介绍。
这一方面或许是由于浪漫主义思想自身的复杂性、模糊性、无体系性以及其特殊的著述方式——浪漫派作家从未系统地阐述其政治见解,他们的政治思想只是散见于他们写作的许多断片、书信、笔记、名言警句之中;另一方面实际上也体现了英美自由主义话语霸权下的思想史写作中有意无意的取舍及其所折射出的偏见。
然而,浪漫主义绝不是一种可以忽略的思潮,相反,它是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西方知识界的许多大家如卡尔·施米特、卡尔·曼海姆、汉娜·阿伦特、以塞亚·伯林等,皆高度重视浪漫主义政治思想的研究价值。
鉴于德国浪漫主义发展史上,早期浪漫派与晚期浪漫主义思想有较大差别,本文主要关注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这是因为浪漫主义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并表达得最为明确,并且,这也是更好地理解德国浪漫主义中后期演变的必要的一步。
在介绍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历史背景及基本理念之后,本文将揭示浪漫主义的思想特色,并对这一思潮做出批判性思考。
一、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兴起“德国浪漫主义”是指一个组织松散、具有模糊的自我意识的知识运动,它肇始于18世纪90年代的德国,最初体现在文学、审美领域,其先声则是由歌德、赫尔德、海曼所代表的“狂飙运动”。
浪漫主义形成的关键时期是1797至1802年,中心在耶拿和柏林。
当时,许多作家聚会于耶拿的A·W·施勒格尔家中以及柏林的Henriette Herz 和Rahel Levin的文学沙龙中,他们自由而坦诚地谈论哲学、诗歌、政治、宗教等。
德国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德国古典主义
•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 • 德国古典主义哲学
• 德国古典主义音乐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
歌德
(原名: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749年8月28日 --- 1832年3月22 日),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小说家, 剧作家,诗人,自然科学家,博物 学家,画家,是德国和欧洲最重要 的作家之一。 歌德的作品充满了狂 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在诗歌, 戏剧,散文,自然科学,博物学等 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 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 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 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 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 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费尔巴哈
• 费尔巴哈,德国旧唯物主义哲 学家。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 伐利亚,卒于1872年4月13日。 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 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 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 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 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能够 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 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 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 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 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席勒
• 约翰· 克里斯托弗· 弗里德里希· 冯· 席 勒(原名: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年11 月10日 --- 1805年5月9日),通常 被称为弗里德里希· 席勒,德国18 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 思想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 代表人物之一。席勒是德国文学史 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 人物,也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地 位仅次于歌德的伟大作家。代表作 品: 《强盗》;《阴谋与爱情》、 《欢乐颂》、《唐· 卡洛斯》
德国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概况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社会基础:法国大革命的回声; 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空想社 会主义学说的影响; 文学基础: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启蒙文 学(感伤主义的文学、卢梭的文学);狂 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文学清规戒律的 “反作用”。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 • • • 主观性和抒情性 崇尚自然 重视民间创作和民族文化传统 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变现效果, 喜欢运用夸张、对比手法 • 以诗歌为主要有题材
各国浪漫主义文学概况
• 德国----浪漫主义之乡。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
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浪漫 主义文学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思想和宗教色彩。
• 英国----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
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 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
• 法国----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斗
争,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
(一)德国
• “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 物 • 歌德(1749-1832) 《致月词》 《少年维特之烦恼》 《浮士德》 《普罗米修斯》 • 席勒(1759-1805) 《阴谋与爱情》 《欢乐颂》
维克多·雨果(1802~1885)
• • • • • 《悲惨世界》 《巴黎圣母院》 《海上劳工》 《笑面人》 雨果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一共写下了26部诗集。 在世界诗歌史上,雨果应该占有着一个突出的席位,因为 他的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类基本感情的雄辩和普通 的形象”,他心中“拥有政治的和社会的神话”( 埃 唐·皮孔《世界文学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论一.席勒席勒(1759—1805),是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
席勒生活在18世纪后半叶的德国,经济落后、政治分裂、封建专制严重。
席勒13岁被强行送入一所“军事学院”,在这所酷似监狱的学校里一关就是八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青春,使席勒痛彻体验了封建专制的残酷,形成了追求自由的理想,特别他后来读了卢梭、狄德罗的著作,这种追求就更强烈。
他在美学和文论方面的代表作有《美育书简》、《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二.文论思想1.诗的分类及其根据席勒说∶“诗的概念不过是意味着给予人性以最完满的表现而已”,而现代和古代的人性不同,因而诗的类型也不同。
席勒把古代的诗称为素朴的诗,把现代的诗称为感伤的诗,从素朴的诗演变为感伤的诗,席勒认为,是人性从和谐演变为分裂的表现。
受温克尔曼的影响,席勒认为,在古希腊,人性是完整和谐的,“感觉和理智,接受的能力和主动的能力,在实现它们的功能上还没有互相分离,更没有彼此对抗……他的感觉是印象的必然结果,他的思想是从事物的现实产生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在古代,人的感觉和思想,外在的接受能力和内在的思维能力,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他的感觉和思想是和客观的自然相一致的。
这时,人和自然是同一的,人的外在生活和内在思想是同一的,人就是自然。
因此,模仿自然现实,就能表现人性,那么这种模仿外在自然生活的诗,就是素朴的诗;而到了现代,人性的完整和谐消失了,席勒说∶“如果人踏上文明的道路,如果艺术开始陶冶他,他的感觉的和谐就消失不见了,他就只能力求达到道德的统一,并且作为道德的统一来表现自己。
他的感觉和思想的一致,以前在他的感性状态是一个实际,现在只作为一个观念存在着……”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感性和理智已经处于分裂对立状态,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心思想追求不再是一回事,感性和理智的和谐已不是现实,而只是一种理想,因此,诗人要表现“完满的人性”,就不能像古希腊人那样,去模仿外在自然生活,而只能显示自己头脑中的理想。
因为人失去了内心思想追求和外在生活的和谐的自然状态,又无比怀恋这种和谐的自然状态,因此诗人在显现自己头脑中的理想自然时,就不能不充满一种感伤的情怀,这就形成了近代的感伤的诗。
席勒说∶“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寻求自然。
在前一种情况下,他是一个素朴的诗人;在后一种情况下,他是一个感伤的诗人。
”既然区分了感伤的诗和素朴的诗,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1〉素朴的诗再现现实,感伤的诗描绘理想。
素朴的诗描绘诗人的感觉,只限于模仿外在世界;感伤的诗描绘诗人对现实的主观感受和在心灵中引起的情感。
〈2〉素朴的诗对现实做冷静客观的描写,诗人并不直接站出来发表评论;感伤的诗则在描绘现实时,充满主观情感,诗人经常站出来发表意见、表达感想。
〈3〉素朴的诗给我们的印象是愉快的、平静的,即使题材悲惨,也是如此;感伤的诗给我们的印象多少是严肃和紧张的,因为我们既要感受形象,又要思索理想观念,并且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2.感伤的诗的类型席勒认为,感伤的诗人都不满现实,都追求理想,但追求理想的方式并不相同∶如果把现实写成引起反感的对象,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寄托诗人的理想,这种感伤的诗就是讽刺的诗;如果把心中的理想当作现实来描绘,怀着惋惜的感情歌唱逝去的自然,或怀着希求的感情描绘理想的自然,这种感伤的诗就是哀婉诗。
根据讽刺的诗的不同性质,席勒又把讽刺的诗分成惩罚的讽刺诗和嘲笑的讽刺诗。
惩罚的讽刺诗的诗人“或者生活在颓废的时代,亲眼看到了令人可怕的道德败坏情况,或者亲身遭遇到种种不幸,使他的灵魂充满悲痛”,因而,他们以冷酷严峻的精神来描述现实,但这种描写必须以崇高的道德理想做基础,以崇高的道德理想批判地描写卑微、庸俗的现实。
这种惩罚的讽刺诗,不应以物质的得失,作为批判现实的根据,更不应为发泄个人的不满进行“报复”和“诽谤”;嘲笑的讽刺诗应以诗人的优美人格做基础,通过对讽刺对象的描写,显示诗人优美的心灵,即显现出自由的人性理想。
席勒在此打了一个比方∶惩罚的讽刺诗犹如大海波涛汹涌时显示的崇高,而嘲笑的讽刺诗则好像静静溪流显示的优美。
同样,哀婉的诗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哀婉诗,一种是牧歌。
前者把自然和理想当作失去的、或没有达到的东西来写;后者把自然和理想表现为现实的东西加以欣赏。
从他的和谐人性理想观念出发,席勒认为,牧歌是感伤的诗的最高类型,因为牧歌中完全表现的是理想,“一切现实与理想的对立都以完全消除。
”法国的浪漫主义文论一.斯达尔夫人斯达尔夫人(1766—1817),出身于金融巨头家庭,祖上是爱尔兰血统,20岁嫁给瑞典驻巴黎公使斯达尔男爵。
15岁开始写作,崇拜卢梭,喜爱交际,常在自己的沙龙接待社会名流,1792年雅各宾专政后逃往瑞士和英国。
1795年她返回巴黎,重开沙龙,成为政界的一个中心。
斯达尔夫人曾是拿破仑的崇拜者,后因失望而生怨恨,呼吁自由,反对独裁,曾在1803年和1810年两度被拿破仑逐出巴黎和驱逐出境。
1817年,她在巴黎逝世。
代表作《论文学》、《论德国》。
二.文论思想①民族性格与文学的关系斯达尔夫人在《论文学》第11章中,探讨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文学的思想。
她提出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区别,她将莪(e)相(公园3世纪苏格兰行吟诗人)作为北方文学的始祖,将荷马作为南方文学的始祖,贬抑希腊文学而推崇北方文学,认为北方文学优于南方文学。
斯达尔夫人将希腊、罗马、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文学归入南方文学,将英国、德国、丹麦和瑞典文学归入北方文学。
斯达尔夫人认为,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差异,首先是由气候造成的∶北方的气候表现为阴冷和凄风苦雨,故文学具有忧郁的特点,想象也近于狂野,喜爱海滨、风啸和灌木荒原;而南方有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溪流,这种生动活波的自然,可以激起独特的情怀,其温暖明朗的气候使诗人沉湎于快乐之中,所以其文学易使人有“较广的生活乐趣,较少的思想强度”。
斯达尔夫人不但划分了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而且还赋予这种划分以现实意义∶她把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当作古典诗与浪漫诗的同义语,而且态度鲜明地褒扬浪漫诗,贬抑古典诗。
古典诗指古代的诗,浪漫诗指由骑士传说产生的诗。
斯达尔夫人认为,北方的浪漫主义文学从古希腊的文化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但又具有自己独创的美,它的感情复杂强烈,哲理深刻,既具有“伟大的气魄”,又具有“真正的诗的灵感”,其成就最高者就是英国文学与德国文学∶英国文学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德国文学如席勒和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头等的美。
斯达尔夫人宣称∶“浪漫主义的文学是唯一还有可能充实完美的文学,因为它生根于我们自己的土壤,是唯一可以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文学;它表现我们自己的宗教;它引起我们对我们历史的回忆;它的根源是老而不古。
”在这里,斯达尔夫人宣传浪漫主义文学、贬抑古典主义文学的态度是鲜明的。
虽然她指责古典诗,并指责布瓦洛为文学带来了学究气,不利于艺术的崇高的活力,但她对古典主义的趣味和法则还是有所认同的。
斯达尔夫人还将法国文学与德国文学,分别作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代表进行比较评述。
她认为,作为北方文学代表的德国文学更具有个性特点和创造精神∶德国人对事物的评鉴,没有固定的趣味、标准,相对显得自由、独立,评论作家作品时,不拘泥于一般的规律和固定的程序。
作家常常显示出自己的主导作用,造就自己的读者,形成自己的读者群∶“作家支配评判者,不接受评判者的法律。
”而作为南方文学代表的法国文学,旨(zhi)趣受着流行趣味的支配,因为读者对作家要求很高,所以读者的趣味支配着作家,而法国人中有着更多的富于思想修养者,他们的作家文笔清新开朗,讲究构思的精巧。
这一点恰恰和德国不同:德国讲究深厚隽永,追求思想的深刻。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论一.华兹华斯华兹华斯(1770—1880),出身于一个律师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早年受到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影响,对法国大革命表示同情,但雅各宾派专政后持消极保守的态度。
1795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邂逅,1798年共同出版了诗集《抒情歌谣集》。
《抒情歌谣集》在英国文学史上开创了浪漫主义新时代,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就成了英国第一代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崇拜者甚至把随之而来的整个时代称为华兹华斯时代。
二.文论思想①华兹华斯首先对诗的本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突出强调了诗对情感的表现。
他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菁华,它是整个科学面部上的强烈的表情”,“诗是一切知识的起源和终结——它象人的心灵一样不朽”;同时,他更推崇诗对情感的表现,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人“通常都由于现实事件所激起的热情而作诗”,诗“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
对情感的重视和强调,是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此点与古典主义以理性为准则,漠视情感表现有着根本区别。
华兹华斯将摹仿看成是对情感的摹仿,是情感表现的结果,他认为∶“实际生活中的人们是处于热情的实际紧压之下,而诗人则在自己心中只是创造了或自以为创造了这些热情的影子”,华兹华斯在此基础上强调好诗的合情合理。
②华兹华斯强调了想象问题。
诗歌中的情感和想象是相辅相成的,在英国,对想象力的重视从艾迪生(创办《旁观者》报,将街谈巷议和俱乐部里的风趣幽默写上了期刊。
艾迪生的文笔尤见典雅。
後来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约翰逊﹑哥尔德斯密斯等名家都曾主编期刊或为期刊撰稿,可见此风之盛。
由于他们的努力,英国式的随笔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题材更广泛,文笔也更灵活)就开始了。
华兹华斯站在浪漫主义立场上,将想象抬到了相当的高度,他认为想象“是把一些额外的特性加诸对象,或者从对象中抽出它的确具有的一些特性”,这就使对象作为一个新的存在,“同时想象力可以调整对象的形态,使他更合乎审美的理想”,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
③华兹华斯还提倡用日常的语言写平常事件。
他主张诗应该“自始至终竭力采用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来加以叙述或描写”,此处的“人们”主要指那些基层的、过着“微贱的田园生活”的人,他们的语言质朴、自然,与美妙的大自然息息相通,很少受社会上虚荣心的影响,并且是日常化的;华兹华斯同时强调,韵文的语言与散文的语言并无本质区别,诗的语言应当散文化、口语化,他反对古典主义那种雕琢语言的态度;在作品所反映的形象方面,华兹华斯主张要写日常生活事件,“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找着了更好的土壤”,他这样说,虽有消极遁世、回避田园的成分,但从根本上说,还是表现了他对下层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深切同情。
他的有关诗篇如《毁了的村舍》、《迈克尔》等,就是深切同情下层人民的佳作,深深感动着读者,与描写上层社会和宫廷社会的古典主义作品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表明作者对资本主义发展而出现的日益严重的道德败坏、人欲横流的现实的不满,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继承和发展了启蒙主义者卢梭等人所提倡的“平民化”和“返回自然”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