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德国的浪漫主义文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论
一.席勒
席勒(1759—1805),是德国诗人、剧作家、美学和文艺理论家。席勒生活在18世纪后半叶的德国,经济落后、政治分裂、封建专制严重。席勒13岁被强行送入一所“军事学院”,在这所酷似监狱的学校里一关就是八年,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青春,使席勒痛彻体验了封建专制的残酷,形成了追求自由的理想,特别他后来读了卢梭、狄德罗的著作,这种追求就更强烈。他在美学和文论方面的代表作有《美育书简》、《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二.文论思想
1.诗的分类及其根据
席勒说∶“诗的概念不过是意味着给予人性以最完满的表现而已”,而现代和古代的人性不同,因而诗的类型也不同。席勒把古代的诗称为素朴的诗,把现代的诗称为感伤的诗,从素朴的诗演变为感伤的诗,席勒认为,是人性从和谐演变为分裂的表现。
受温克尔曼的影响,席勒认为,在古希腊,人性是完整和谐的,“感觉和理智,接受的能力和主动的能力,在实现它们的功能上还没有互相分离,更没有彼此对抗……他的感觉是印象的必然结果,他的思想是从事物的现实产生的。”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在古代,人的感觉和思想,外在的接受能力和内在的思维能力,是和谐统一的,因而他的感觉和思想是和客观的自然相一致的。这时,人和自然是同一的,人的外在生活和内在思想是同一的,人就是自然。因此,模仿自然现实,就能表现人性,那么这种模仿外在自然生活的诗,就是素朴的诗;而到了现代,人性的完整和谐消失了,席勒说∶“如果人踏上文明的道路,如果艺术开始陶冶他,他的感觉的和谐就消失不见了,他就只能力求达到道德的统一,并且作为道德的统一来表现自己。他的感觉和思想的一致,以前在他的感性状态是一个实际,现在只作为一个观念存在着……”
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感性和理智已经处于分裂对立状态,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心思想追求不再是一回事,感性和理智的和谐已不是现实,而只是一种理想,因此,诗人要表现“完满的人性”,就不能像古希腊人那样,去模仿外在自然生活,而只能显示自己头脑中的理想。因为人失去了内心思想追求和外在生活的和谐的自然状态,又无比怀恋这种和谐的自然状态,因此诗人在显现自己头脑中的理想自然时,就不能不充满一种感伤的情怀,这就形成了近代的感伤的诗。席勒说∶“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寻求自然。在前一种情况下,他是一个素朴的诗人;在后一种情况下,他是一个感伤的诗人。”
既然区分了感伤的诗和素朴的诗,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1〉素朴的诗再现现实,感伤的诗描绘理想。素朴的诗描绘诗人的感觉,只限于模仿外在世界;感伤的诗描绘诗人对现实的主观感受和在心灵中引起的情感。〈2〉素朴的诗对现实做冷静客观的描写,诗人并不直接站出来发表评论;感伤的诗则在描绘现实时,充满主观情感,诗人经常站出来发表意见、表达感想。〈3〉素朴的诗给我们的印象是愉快的、平静的,即使题材悲惨,也是如此;感伤的诗给我们的印象多少是严肃和紧张的,因为我们既要感受形象,又要思索理想观念,并且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2.感伤的诗的类型
席勒认为,感伤的诗人都不满现实,都追求理想,但追求理想的方式并不相同∶如果把现实写成引起反感的对象,在对现实的批判中寄托诗人的理想,这种感伤的诗就是讽刺的诗;如果把心中的理想当作现实来描绘,怀着惋惜的感情歌唱逝去的自然,或怀着希求的感情描绘理想的自然,这种感伤的诗就是哀婉诗。
根据讽刺的诗的不同性质,席勒又把讽刺的诗分成惩罚的讽刺诗和嘲笑的讽刺诗。惩罚的讽刺诗的诗人“或者生活在颓废的时代,亲眼看到了令人可怕的道德败坏情况,或者亲身遭遇到种种不幸,使他的灵魂充满悲痛”,因而,他们以冷酷严峻的精神来描述现实,但这种描写必须以崇高的道德理想做基础,以崇高的道德理想批判地描写卑微、庸俗的现实。这种惩罚的讽刺诗,不应以物质的得失,作为批判现实的根据,更不应为发泄个人的不满进行“报复”和“诽谤”;嘲笑的讽刺诗应以诗人的优美人格做基础,通过对讽刺对象的描写,显示诗人优美的心灵,即显现出自由的人性理想。席勒在此打了一个比方∶惩罚的讽刺诗犹如大海波涛汹涌时显示的崇高,而嘲笑的讽刺诗则好像静静溪流显示的优美。
同样,哀婉的诗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哀婉诗,一种是牧歌。前者把自然和理想当作失去的、或没有达到的东西来写;后者把自然和理想表现为现实的东西加以欣赏。从他的和谐人性理想观念出发,席勒认为,牧歌是感伤的诗的最高类型,因为牧歌中完全表现的是理想,“一切现实与理想的对立都以完全消除。”
法国的浪漫主义文论
一.斯达尔夫人
斯达尔夫人(1766—1817),出身于金融巨头家庭,祖上是爱尔兰血统,20岁嫁给瑞典驻巴黎公使斯达尔男爵。15岁开始写作,崇拜卢梭,喜爱交际,常在自己的沙龙接待社会名流,1792年雅各宾专政后逃往瑞士和英国。1795年她返回巴黎,重开沙龙,成为政界的一个中心。斯达尔夫人曾是拿破仑的崇拜者,后因失望而生怨恨,呼吁自由,反对独裁,曾在1803年和1810年两度被拿破仑逐出巴黎和驱逐出境。1817年,她在巴黎逝世。代表作《论文学》、《论德国》。
二.文论思想
①民族性格与文学的关系
斯达尔夫人在《论文学》第11章中,探讨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文学的思想。她提出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区别,她将莪(e)相(公园3世纪苏格兰行吟诗人)作为北方文学的始祖,将荷马作为南方文学的始祖,贬抑希腊文学而推崇北方文学,认为北方文学优于南方文学。
斯达尔夫人将希腊、罗马、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文学归入南方文学,将英国、德国、丹麦和瑞典文学归入北方文学。斯达尔夫人认为,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差异,首先是由气候造成的∶北方的气候表现为阴冷和凄风苦雨,故文学具有忧郁的特点,想象也近于狂野,喜爱海滨、风啸和灌木荒原;而南方有清新的空气,茂密的树林和清澈的溪流,这种生动活波的自然,可以激起独特的情怀,其温暖明朗的气候使诗人沉湎于快乐之中,所以其文学易使人有“较广的生活乐趣,较少的思想强度”。
斯达尔夫人不但划分了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而且还赋予这种划分以现实意义∶她把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当作古典诗与浪漫诗的同义语,而且态度鲜明地褒扬浪漫诗,贬抑古典诗。古典诗指古代的诗,浪漫诗指由骑士传说产生的诗。斯达尔夫人认为,北方的浪漫主义文学从古希腊的文化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但又具有自己独创的美,它的感情复杂强烈,哲理深刻,既具有“伟大的气魄”,又具有“真正的诗的灵感”,其成就最高者就是英国文学与德国文学∶英国文学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德国文学如席勒和歌德的作品,都具有头等的美。斯达尔夫人宣称∶“浪漫主义的文学是唯一还有可能充实完美的文学,因为它生根于我们自己的土壤,是唯一可以生长和不断更新的文学;它表现我们自己的宗教;它引起我们对我们历史的回忆;它的根源是老而不古。”在这里,斯达尔夫人宣传浪漫主义文学、贬抑古典主义文学的态度是鲜明的。虽然她指责古典诗,并指责布瓦洛为文学带来了学究气,不利于艺术的崇高的活力,但她对古典主义的趣味和法则还是有所认同的。
斯达尔夫人还将法国文学与德国文学,分别作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的代表进行比较评述。她认为,作为北方文学代表的德国文学更具有个性特点和创造精神∶德国人对事物的评鉴,没有固定的趣味、标准,相对显得自由、独立,评论作家作品时,不拘泥于一般的规律和固定的程序。作家常常显示出自己的主导作用,造就自己的读者,形成自己的读者群∶“作家支配评判者,不接受评判者的法律。”而作为南方文学代表的法国文学,旨(zhi)趣受着流行趣味的支配,因为读者对作家要求很高,所以读者的趣味支配着作家,而法国人中有着更多的富于思想修养者,他们的作家文笔清新开朗,讲究构思的精巧。这一点恰恰和德国不同:德国讲究深厚隽永,追求思想的深刻。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论
一.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1770—1880),出身于一个律师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早年受到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影响,对法国大革命表示同情,但雅各宾派专政后持消极保守的态度。1795年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邂逅,1798年共同出版了诗集《抒情歌谣集》。《抒情歌谣集》在英国文学史上开创了浪漫主义新时代,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湖畔派”诗人就成了英国第一代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崇拜者甚至把